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6496|回复: 8

《观经四帖疏九品往生章》讲记(大安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7 06: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讲
(大安法师2006年9月2日-8日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与新加坡净宗同修很有缘分,今年又来到我们居士林,与大家共同讨论净土法门,本人表示非常的欢喜,那么这次我们选择讨论的经典是《观经四帖疏》,这是净土宗一部非常重要的论著,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的一部重要著作。《观经四帖疏》有四个部分: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散善义的《九品往生章》。那么在正式进入经文和疏论地讨论之前,我们想就这部论的背景知识,给大家作一个介绍,介绍五点:第一,善导大师与《观经四帖疏》的写作因缘。第二,《观无量寿佛经》的发起因缘。第三,观经的宗旨。第四,九品往生者的身份。第五,报土和别时意的诠释。那么这五点都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我们知道,善导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者,他的五部九卷的著作里面,主要的理论就是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其他的四部都是谈修行的仪轨方法。那么这样,我们首先就得要了解善导大师的生平和他为什么著述这部《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出生的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出生在隋末唐初的时候,所以他平生的行业和弘化的佛事主要是在初唐时期展开的,那么这个时候,正是净土法门在我们中土全面向纵深推进的时期,我们从净土教理史可以看到,在汉代佛教传到中国,就开始了翻译经典的工作,第一批大译经师,像安士高,支娄迦谶,都翻译过净土宗的典籍,像《无量寿经》,像《般舟三昧经》,这些经典翻译到中国之后,就跟我们本土文化有一个融合冲撞的过程,我们中国人接受这种非常超越的文化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个成功点,就是公元四零二年,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率领一百二十三位白莲社的莲友在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启建白莲社,是三百年来净土法门传到中国的第一个里程碑。由于慧远大师和莲社的同修专修念佛三昧,人人都有往生的瑞相,这样就使净土法门以一种团队的强势的劲头,在我们中国推广开来。在南北朝时期,无论法师还是居士,读诵《无量寿经》,修念佛法门的人,非常普及,这就为唐代净土宗理论的完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净土典籍的翻译来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完备了。无量寿经的十二种译本当中,到东晋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十个原译本的翻译,那么以后两种就是唐代的菩提流志,《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和宋代的译本,就是唐宋时期。在东晋以前,已经完成了十种原译本的翻译,《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是在公元四零一年,跟慧远大师结白莲社的时间相差一年,《观无量寿佛经》是畺良耶舍翻译的,刘宋时期,在公元四百二十四年,距离白莲社也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我们看净土宗的主要典籍,在魏晋南北朝都完备了,那么这种完备,向我们提供了两点信息:第一是天竺和西域的这些三藏法师来到中国之后,他要挑选最看好的经典来翻译,佛教指向出世本怀,这些从天竺西域来的高僧也都选择净土典籍,非常有力度的去翻译他,那么这种情况也跟我们中国的本土需要是有关联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们中华文化非常具有超越意向的一段时期,魏晋玄学,隐士文化,一种超越的意向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和推崇的时期,这样就为佛教的这种出世的文化提供了一个扎根、开花、结果的文化土壤,这部观经翻译到我们中国之后,马上受到了各宗各派注经家的关注,纷纷对这部经典加以注解,然而这些注解都有种种站在他宗立场的不正确的地方,所以这样善导大师在这个时代,他是跟观经非常有缘分的,他最先对净土法门的相信,就是看到西方净土变,对观经有深入的了解,然后他还专程到玄中寺,山西的玄中寺,去拜见道绰大师,道绰大师专门在那里讲《观无量寿佛经》,将近二百余遍,你看《观经》在我们本土的因缘,跟我们几位净土宗的祖师有着直接的因缘关系,比如昙鸾大师。昙鸾大师在北魏时期他是一个很有不可思议经历的一位法师,他对佛教很有感情,很想弘法,在他注解《大集经》的时候,感觉到生命无常,还是先求长生之术,再来弘扬佛法,所以他是到南方去,求陶弘景的仙术,先求长生不老,求到仙经十卷之后,到了洛阳的时候,正好碰到从印度来的菩提留支,他就拜见菩提留支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就是翻译《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这位翻译者,《往生论》是他翻译的,天亲菩萨所作。当时昙鸾大师问,佛法有没有像我们中土这样长生不老之术,像仙经这样的,菩提留支用很不屑一顾的口气说,中土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啊,即便得到仙经,求到长寿,终究还是要轮回,这时候就把《观经》递给昙鸾大师,说你依这个来修,才真正能够得到长生不老,无量寿,远离轮回,昙鸾大师是看了观经之后,对净土法门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来专修念佛法门的,一往情深,临终预知时至,感得龙树菩萨向他来预告往生的时间,临终很有瑞相,这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他的种种修行的感应瑞相,就刻碑在玄中寺。那么道绰大师呢,是见到了这个碑之后,对昙鸾大师修念佛法门非常神往,道绰大师原来是修《涅槃经》的,然后放下专门来修念佛法门,所以他对道绰大师是有影响的。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面,他写了两卷《安乐集》,也是以阐释《观经》为主的,当然他也兼带着净土的其他典籍来著述的,那么道绰大师直接的得意弟子就是善导大师,那你看,从古印过来的菩提留支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这个线路过来,都具有着以《观经》为线索的一个特点。善导大师他得念佛三昧,据记载,他也是依《观经》观想,就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然后再回终南山,在长安一带去弘扬念佛法门,善导大师一生他的修行也是很有感应,力度很大,悲心很切,所以当时他弘净土法门的时候,整个长安街的道路上,佛号盈野啊,佛号都充满在道路上,有些人一见到善导大师,就产生很大的信心,对这个娑婆世界产生极大的厌离心。资料记载,当时都有很多人为了求往生舍身,或者跳悬崖,或者登柳树跳下来,或者种种方式,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求往生,当然这种做法在佛教是不赞成的,但也从这个侧面知道善导大师感化人心力量之大,初唐时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时间,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生存方式都是很优厚,很享福报的时期,然而那个时代,还有那么强的厌离心求往生,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善导大师感化力量之大。当时有一个人听到,问善导大师说,念佛决定能不能往生,善导大师给他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就登到寺院门口的柳树上,就从柳树上跳下来往生。后人说是善导大师自己登柳树跳下来,这是不确切的。这个资料是来自于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里面的记载,道宣律师跟善导大师是同时代人,他写《续高僧传》的时候,善导大师还在世,所以这个资料是可信的。善导大师在艺术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由于开始看到西方变相,产生信心,然后他教化众生,也用这种艺术的手段,他画了三百多幅净土变相图啊,敦煌石窟里面都有善导大师画的,然后他造佛像,洛阳龙门的大卢舍那佛的监制,就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一生示现的非常精进刻苦的修行,而且是一门深入,就是专门念佛,冬天念佛的时候,跪在那里念佛,一定要念的全身湿透,以后他是念一声佛号,口里放一束光出来,所以就称为光明大师,他的德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善导大师有一次跟一位金刚法师在讨论各个法门修行的优劣的时候,他就发了个誓言,如果念佛法门,凡夫罪人如果能往生的话,愿全堂的佛像放光,如果我讲的不对,我可以下地狱受罪。他都发这个誓,这个誓一发,全堂的佛像都放光。所以善导大师是很奇特的一个人,据有关资料,种种渠道来说明,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莲池大师也曾经说过,像善导大师这样的千载之下这样感发人心的力量,纵然不是弥陀应化,也至少是观音势至普贤之类的人,所以善导大师在我们净土宗历代祖师都对他非常非常推崇。那么我们再来看《观经四帖疏》,《观经四帖疏》这部书,它也是很不可思议的,刚才说到《观经》翻译到中土之后,各宗各派,像地论宗,研究华严的,法相宗啊,天台宗啊,三论宗啊,这些大的注经家都对观经有注解,然而都是从各宗各派的立场来加以诠释,观点纷呈,尤其当时有个观点,说观经的往生是别时意,就是你念几句佛号,十念念佛,今生不能往生,是未来才能往生的,给未来往生作远因的,就叫别时意。这是摄论派的一批注经家的观点,然而当时在教内很有市场,这样就使得陈隋以来呀,一百多年以来,很多人不修净土法门,既然念佛今生不能往生,我为什么还要去念佛呀,所以当时对《观经》的种种的不正确的观念加以澄清,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净土法门能不能在中国推广的问题,净土法门的命运问题,所以善导大师就要著一部楷定古今的著述,对《观经》呢,楷定古今就是提供一个非常确切的解释,而且是站在净土本宗的立场给予的解释,为了完成这桩重大的事情,他自己谦虚地说,我自己是一个凡夫,智慧短浅,经典的义理非常幽奥,所以自己不敢写出什么见解,那怎么办呢,他就靠感应,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才敢下笔,就是要请佛菩萨加持,他这样就在开始动笔之前,就请求灵验了,说我现在要写观经的注疏,要楷定古今,对未来的时代要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要称佛的本怀,要称阿弥陀佛的大悲大愿的意思,所以愿在梦中让我见到瑞相,所以他就每天念三遍阿弥陀经,念三万声佛号,他在佛前结了这个愿之后,果然在当天夜晚,就梦见了在西方的虚空当中,有种种瑞相境界都显现出来,就是宝网啊,宝树啊,种种光明啊,地面庄严,地下庄严,虚空庄严啊,七宝地啊,就显现出来,在七宝地上有佛菩萨在那里,或者在那里打坐,或者在那里经行,或语或默,他都见到了,见到了之后,他观察了很久,才梦醒,梦醒之后,他心里就很欢喜,从那以后呢,他开始写,每天晚上梦中都有一个僧人过来,向他指授玄义科文,他开始写玄义分嘛,就是对这部经典分七科加以展开,是这个梦中的僧人来教他怎么写怎么写,等到玄义分写完了,这个僧人不见了。大家想想,这个僧人是谁呀,是不是阿弥陀佛在梦中指授啊。《四帖疏》写完之后,他又请求灵验,就是标心七天,一天念十遍阿弥陀经,念三万声佛号,至心归命,这样他连续三个晚上见到瑞相,当天夜晚就见到有三具硙轮在宝地的旁边旋转,就是三个像法轮一样的在那旋转,忽然看到一个人骑着白色的骆驼过来了,见到善导大师说,你应该努力,决定往生,不要再退转了,说这个娑婆世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不要再去贪恋那样的虚幻的快乐了,跟他说这话,善导大师也回答,感谢他好心的教诲,他一定毕命为期不敢生懈怠之心,这是第一个晚上见到的,第二个晚上见到阿弥陀佛,身体是紫磨真金色,在七宝树下坐着,旁边有十个僧人在围绕他,这十个僧人,也都坐在宝树下,就是中间是阿弥陀佛,旁边围绕着,宝树下有十个僧人坐着,宝树上有种种天衣幢幡在那里悬挂,这是第二天晚上。第三天晚上,见到的是两个幢啊,幢杆,我们说幢相,非常大非常高,幢上悬着五种颜色的幢幡,五色幢幡,这个五色啊,佛一般讲经说法的时候,口里放光,那个光就是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有时候表法,是表佛呀,已经是照破五蕴皆空嘛,色受想行识都彻底空,清静了,五蕴清静到极点,他就能放出五色光。那你看这种幢相,五色光的幢相,也是表示《观经四帖疏》的义理,也都是佛的境界的义理,所以善导大师见到这个之后,他对这个《观经四帖疏》才比较放心,本来有各种感应瑞相是不能随便说的,但善导大师说,他要发心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既然有这个瑞相,就不能隐瞒,是为了让众生产生信心,不是像一般的从心意识里面出来的,这是佛菩萨加持的,也是得到佛菩萨的印证的,所以善导大师对这个《观经四帖疏》有极高的自信自肯,他自己表述:“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就是《四帖疏》的义理,已经请佛菩萨给予印证了,决定是正确的,于是对这《观经四帖疏》文句,一句一字都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欲写者,因为初唐时期,印刷术还没有出来,一般流通经典都是要书写的,那么流通这个经典的人,要把他看作是经法,就像看佛经一样对待他,应知,应该知道,特别强调这一点。所以我们读《观经四帖疏》,要生起这样的如同读佛经一样的殷重心,我们常常听到很多讲净土法门,讲一些相似法,你没有判别标准,就在于你没有深入去探讨这些经过印定了的经典,这些要非常熟悉,要把这些印定了的经典,论著的这种辨别是非的标准掌握住,不能在凡夫的心意识里面去琢磨一些东西,那些都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对这部善导大师写的《观经四帖疏》要有这样的一个认知,一种尊重,一种依教奉行的心。我们知道,读一部祖师的著作,他得到利益的浅深,跟对这部著作的信心有直接关系,写的再好,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信心,觉得他写的这个东西,也就一般化嘛,可能还有错误呢,你带着这个心去读,就得不到相应的利益,所以我们了解善导大师,了解《观经四帖疏》的写作因缘,是要令我们对这个经典的义理产生决定的信心,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部《观经》的发起因缘。这部《观经》的发起因缘也是非常非常奇特的,他的发起因缘好像是一个戏剧,是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叫舍卫大城,频婆娑罗王,这是佛的一位大护法,然而他宫廷里面却出现了一件宫廷政变:他有一个儿子,唯一的一个儿子,就是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搞在了一起,提婆达多是佛的冤家对头了,他是释迦佛的一个堂弟,这个人也很了不起呀,长相很庄严,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他能够记到六万偈的经文,而且他为了得到名闻利养啊,他还找阿难,从阿难那里学到了神通,他还有五种神通,然后用神通来博取了阿阇世王子的信任,阿阇世王子就每天给他很多的供养,然后给他供养之后,这个提婆达多呢,就傲慢起来,他就要分裂僧团,他要做新佛,他都跟佛说,你老人家已经年老了,该退休了,是不是僧团交给我来管理,跟阿阇世,挑拨阿阇世父子的关系,说你看看,你应该做新王,我做新佛,我们两人不是很好吗!当时阿阇世王子是不听这个话的,但是提婆达多却把他跟他的父母的一个很隐秘的因缘给说出来了,这个隐秘的因缘是来自什么呢?就是频婆娑罗王很长时间都没有儿子,所以作为一个国王他的继承人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他就到处求神都得不到儿子,哎,忽然有一个看相的,会看相的人向频婆娑罗王说,我知道有一座山里有个仙人,他很快就要命终舍寿,看他的因缘,他会投生到王宫为你做儿子,那个频婆娑罗王听了很高兴,那就问啊,这个人什么时候舍寿啊,这个相士回答还要三年,频婆娑罗王说,三年?我现在年纪都大了,国家没有继承人,三年不能等待啊,叫他马上来,所以就派了使者到山里去,就请仙人说,说国王没有儿子,继承人没有,现在有相士瞻仰大仙说不久舍命给国王做儿子,现在就请大仙垂恩早赴,这个仙人他不愿意啊,说我还有三年才能舍寿,我不能去,人都贪生怕死嘛,还有三年寿命,为什么我现在要去,哎,就汇报给了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毕竟是国王,他也傲慢,一听他就不高兴了,他说,我是一个国家的主人哪,这个国家所有的人物,所有的都是归我管理,现在我这么礼貌地请你过来,你还不答应,那就再派人去,他答应当然好,他不答应就把他杀掉,杀了就过来了。派的使者再去的时候,到那个仙人所就把国王的意思说了,这次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这仙人听了这个,他的意地当中还是不接受啊,不接受,但派去的人就要杀啊,所以仙人这时候就生起瞋恨心喽,说你现在跟你国王说,我命还没有到,国王就以心口,以他的心意和口来派人杀我,那么如果我给国王做了儿子,我也要用心口派人杀国王,他说了这句话他就死了,受死,死了以后,果然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韦提希就觉得怀孕了,怀孕以后,那也比较高兴了,高兴就又派相士来看是男是女,可能古印度都有很多奇特的人,他就像现在的透视一样的,B超透视,知道他是男的是女的,哎,这个相士观了他报告,他说怀的是儿子,男的,但是这个儿子可能生下来对你国王不利,哎呀,这个国王频婆娑罗王一听,忧喜交加啊,喜是喜的有一个儿子终于来了,忧的是你看看这唯一的儿子还对自己有损,这有损不大好啊,所以他就跟韦提希夫人就商量,说既然对我们有损的话,干脆就把他弄掉算了,那怎么弄掉呢,她就生他的时候,就从天井很高的那个天井哪,在那里生,生下来他就自然掉下来嘛,掉在地上,也不要派人接,掉在地上不就死了吗,他采取这个方法,这样做了,我也没有忧愁,外面也不知道,韦提希夫人也同意了,到出生的时候还真的这样,但是这个小孩命大啊,他掉到地上呢,命没有断,就是这个手指头折断了,小指折断了。所以外面都叫他折指太子,阿阇世的梵文翻译中文就是未生怨,还没有生下来就有怨仇,是这样的。那么未生怨生下来之后没有死,但是这个国王毕竟是父母还是爱子之心,也就对他很疼爱,将错就错就把他抚养了,反正也是继承人了,阿阇世王子开始也都很孝顺的。这个事情基本上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提婆达多却把这桩事情抖出来了,说你还不做新王,你知道你的父亲就是对你怎么怎么样吗?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不相信,不相信,那提婆达多说,我说的你还不相信,你看看你的手指是不是折断哪,他一看还真的是折断了,这一下他听了之后生起了愤怒的心,你看看这个恶王就这么要害我,现在我真的也要干掉他了,就搞了一个宫廷政变,就把频婆娑罗王给抓起来了,抓起来了把他幽禁在一个地方,用七重门岗看守,不让任何人进去,任何大臣,任何人不能接近,然后他自己登上王位。那么韦提希夫人看到自己的丈夫被关起来了,就心里很忧愁,忧愁她就想办法去救他,韦提希夫人怎么办呢,她就把自己身上洗干净,洗干净了就在身上涂蜜,涂了蜂蜜,然后就把那个麦粉就是贴在这上面,这样就穿上衣服,还有她的装饰品的璎珞,她就用葡萄酒把它灌满,这样把它装饰了以后就进去了,那门卫看她是国太夫人又是一个女人,就没有太警惕她,就让她进去了,进去以后实际上就是给她的丈夫送吃的,那么这个频婆娑罗王得到了吃的,当然就没有饿死,又乞求释迦牟尼佛派阿难和富楼那为他授戒,为他说法,佛很慈悲,就每天派阿难给他受八关斋戒,每天派富楼那善于讲法的为他讲经说法,频婆娑罗王你看每天又有的吃,身体还好,每天又有法上的喜悦,搞的还红光满面,不仅没有死,还红光满面。阿阇世王子他是过了二七十四天他就过来,他想这个老国王应该死了吧,这时一问这个门卫,还不是这么回事,到底怎么原因,原来是韦提希夫人进去了,所以当时阿阇世王子陡然升起了歹毒之心,说这是他的亲生母亲啊,他说怎么能救恶王呢,他拿起剑就准备要杀他的母亲,就拿着剑抓着韦提希夫人的头发就要动手的时候,当时有两位大臣,一个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耆婆 ,还又一个是月光大臣,两个一看他要杀母亲,这两个人就看不下去了,两位大臣看不下去了,就向他顶礼之后就告诉他请勿害母,如果你害母的话,杀害母亲就是旃陀罗,你就不能住在这里,这个阿阇世王子一看两位大臣说出这个话来,而且两位大臣一边对着他一边按剑了,自卫并且随时出去要整合军队要干掉他,阿阇世王子就害怕了,一方面老国王还没有死, 一方面下面大臣如果反戈一击,他也就危险了,所以他就向两位大臣认错,他一时冲动,他就没有杀他母亲,没有杀他母亲,就把韦提希夫人也囚禁起来了,关起来了,关起来之后,韦提希夫人这时候是非常忧愁了,在这种绝望的时候,她就向耆阇崛山顶礼,请求佛来帮助她,那么平时佛派大目犍连过来,派阿难过来,也希望他们能过来,现在她实在是非常痛苦了,佛在耆阇崛山了解了韦提希夫人的这个念头,马上就从耆阇崛山隐没,就显现在宫廷里面,皇宫里面,这时韦提希夫人一看到佛来了,那种象山一样扑下来的悲苦焦急 ,说我怎么生这么一个恶子,我犯了什么恶业啊,韦提希夫人在这个时候,你看世间上最亲的无过于父母和子女了,唯一的一个儿子还要杀害她,还把父亲囚禁,那这么亲的亲人都这个样子,其他人更可想而知了,她一想到这里就顿然对阎浮提产生了极大的厌离之心,所以在这就恳请,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就是我不愿待在这个世间了,我想生到净土去,无忧恼处就是净土,那么佛应韦提希夫人这样的要求,我们来看看这个疏文。
  好,我们来看一下,[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应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好,我们来看,善导大师这段文句非常重要,由于韦提希夫人这种遭遇着儿子的恶逆,所以请求往生净土一法,她当时请求认为一定要有定善才能往生,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就是往生的条件了,往生净土的条件,应韦提希夫人这种请求,释迦牟尼佛就是娑婆化主,就广开净土之要门,这里提出《观经》的两门,第一是要门,第二是弘愿门。净土的要门是释迦牟尼佛宣说出来的,弘愿门的这种特别的救度的意思是由阿弥陀佛来彰显出来的。那么要门是什么意思呢,要门就是这部《观经》讲的定散二门,定就是定善,定善就是用他的禅定的心修观,这就是前面的十三观,从日观,水观,地观,宝树观,楼阁观,这些观过去,这是依报观,再观莲花,观弥陀,观观音,观势至,普观,杂观,这些是定善;散善呢就是净业三福和九品往生的内容,这是散善。那么定就是要把思维思虑把它停息下来,凝定自己的心;散善就是在止恶扬善方面下功夫,那么要门呢,无论是定善还是散善,都回向这样的行门,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要门。那么《观经》特别的是弘愿门,弘愿门就是象《无量寿经》所说,这个大经就是无量寿经,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告诉我们,往生者是九法界众生,无论是修五戒十善的凡夫,还是造作五逆十恶的凡夫,他只要具足信愿持名,都能乘托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力量,以及阿弥陀佛由这个愿所积功累德无量劫的六度万行的菩萨行业的力量作为增上缘,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那么这个弘愿就是靠弥陀愿力, 无论你的业障有多重,你只要在弥陀大愿业力的加持之下一定能够横超,这一点是由阿弥陀佛显彰出来的,这个显彰是在哪里显彰呢,是在第七观,当释迦牟尼佛应顺着韦提希夫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这样的请求,就跟她讲定善,就观想落日,西边的落日状如悬鼓,闭目开目都是这样的一个太阳,然后再观想清澈的水,由水变成冰,由内外清静的冰转化为琉璃地,由琉璃地再观想地下的七宝金幢,再观想地面的种种七宝地,再观想地面的宝树楼阁宝网,虚空的宝网,这些一个一个观想过去,对韦提希夫人这样的秽质女人来说,她是很难观清楚的,所以讲到第七观她内心还忧愁不已,这么难我怎么能往生呢,内心有一个深重的忧虑,这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了,就告诉她:[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宣说除忧恼法],知道她内心很忧愁很烦恼,除忧恼法,一说完就现出了阿弥陀佛这样的形象,观音势至在两边,西方三圣放出炽盛的光明,这时候韦提希夫人一看到西方三圣发出的光明,马上得到无生法忍,由于她所接纳的弥陀光明传达了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告诉她,无论定善还是散善,无论你的业障有多重,你只要有信愿持名,我一定能够解决你的问题,所以她的无生法忍是得到了喜忍,欢喜啊;得到了悟忍 ,觉悟了悟到了弥陀的大悲智慧能解决自己问题;第三是信忍,她这时候得到了决定的信心,决定往生的信心,业事成办,所以你看把这个弘愿,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无条件救度众生的这种慈悲这种愿力传达出来,是由阿弥陀佛以他的光明特别的展示出来的,这就是弘愿门,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之后,尤其对弘愿之门要加以深刻的了解。善导大师注解《观经四帖疏》有一个特别的用意,就是对这个净土难信之法,要让当时以及后来的众生突破信心这一关,突破信心这一关,实际上就是在不可思议的层面,认知接纳阿弥陀佛的弘愿,他就能突破这一关,如果你老是站在凡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再讲功夫再讲什么,都不能解决信心问题,所以善导大师他有一个很明快的特点,单刀直入,从信心这个本质点加以展开,所以他单刀直入,痛快淋漓,但却很难,因为信心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众生就是信心的智慧很难建立,这是受制于凡夫众生的这种知见和心量的狭小所决定的,所以善导大师就把我们的知见把它冲破,把我们心量打开,这是第一弘愿。第二呢我们要了解这部经典的宗旨,一般来说,很多经典都是一部经一个宗旨,比如《维摩诘经》以不可思议解脱为宗,比如《大品般若经》是以般若空慧为宗,那么这个《观经》哪,它却是一经两宗,这一经两宗实际上也是跟刚刚讲的要门和弘愿门相对应的,从要门的角度来看,那么《观经》是以观佛三昧为宗,你通过观想依报庄严到第九观观想阿弥陀佛真身,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授记,这是得到三昧,正定正受,见到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是以前面定善十三观作为它的内容的;那么下面第二个宗旨是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个念佛三昧主要针对弘愿门来施设的,尤其是在九品往生文之后到了下辈三品往生特别提出持名念佛,当特别提出持名念佛的时候,实际上善导大师最后一个总结,虽然观经讲了定善和散善,但揣摩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本义,唯愿众生一向专持名号,他最后都是希望所有的众生来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观佛三昧为宗和念佛三昧为宗,实际上最后导归的是念佛三昧为宗,但它从整个经文的形态来看它施设二宗。那么这两个宗以什么为趣呢,为它的一种导向的目标呢?这就是一心回向往生净土为体,无论你观佛三昧还是念佛三昧,他都是要求往生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它的归趣,所以这部经典也就是一部往生净土的经典,往生一法,好,这是第三个。
  第四我们来了解一下九品往生者的身份,对这个问题呀,这是一个在隋唐之际争论甚多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这个三辈九品往生他是什么样的资格,是凡夫呢还是圣人呢?那这个问题是关系到一个重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念佛他是要关注往生,那么往生我这个凡夫有没有份的问题。当时很多的注经家注解这个九品往生,都把他的身份搞得很高,比如说上品上生是什么人往生呢,是四地菩萨到七地菩萨这样的身份才能往生,他凭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品上生告诉我们,一往生就得到无生法忍,就能够分身到他方世界,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能得到百千陀罗尼门,他所得到的利益很大,那么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的水平,八地菩萨的水平,那想想他应该是七地菩萨去了以后才能得到八地菩萨的利益呀,所以他判的这样的一个判设。那么上品中生呢, 都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才能上品中生。那么上品下生呢,都是初住以上的菩萨才能往生的。那么中辈,中辈三品,象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属于三果圣人才能往生的,这个中品下生都是小乘内凡的这个身份才能往生,下辈之人也都是宿世修过大乘佛法的这个大乘种性始学凡夫才能往生。判得这么高,这一判得这么高,你想想,我们都是凡夫啊,那上品上生甚至中品的我们都不要去想了。有的注经家,他也觉的搞的这么高也不好意思,他就降低一点,降低一点也很高啊,说上品上生是十信位的菩萨才能往生,这也没有办法,十信位,我们要知道从初信到十信这要经过一万劫的修行才能到十信满心,十信满心你再进一步破无明,你就是法身大士了,这也不是我们所能做得到的,那十信位你想想连象智者大师,象澫益大师,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针对这些说法,善导大师就引用了很多经文来表明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这个经文引了很多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我们来看看善导大师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观察这部观经它的定善,定善就是前十三观,以及后面的这个散善的三辈九品这种经典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佛灭度之后五浊恶世的凡夫,是针对这样的一个身份,这些凡夫就看他遇到什么缘,才分出九品的差异,那么上品三人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这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品三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这三品呢,是遇到小乘法的凡夫;那么下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三个品位,是遇到恶法的凡夫,遇到恶法他就造恶嘛,五逆十恶,偷僧祗物,犯戒,受了五戒破五戒,受了比丘戒破比丘戒。以这个恶业故地狱相现前,地狱相现前,在恐惧之余呼喊救命,临终借着他宿世跟净土法门的善根,能够感得有往生善知识为他讲说念佛法门,他一听到念佛法门就产生了信心,对他来说不产生信心也没有办法了,现在就要下地狱,下油锅了,总有一条路试试看,这时候他非常猛利地去念,就能够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往生,这种人往生,下品下生要到西方净土十二大劫以后莲华才能开啊,这时候莲华开了以后,得到观音势至以大悲心为他宣说实相法,他才发菩提心,你怎么能说他是始学大乘人呢,下品三人根本就没有遇到大乘法,他是遇恶凡夫,大乘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发菩提心,他才叫大乘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这个世间能发菩提心很好啊,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得出这样的菩提心的,那是不是说发不出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呢,这些都是很原则性的问题,那么通过观经我们知道下辈三人都不是在本土发菩提心的,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发菩提心的,也就意味着没有发通途的菩提心,你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他也可以往生的,这是有圣言量的依据,不能靠我们凡夫的逻辑去设想,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不是这样。那么在这里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九品往生专门是对凡夫来施设的,跟大乘小乘的圣人是没有关系的,这我们就要体会佛心了,我们要转换一个思维角度,佛心是什么?善导大师他有一句话,这句话是讲得非常到位的,善导大师这样表述:[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悯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然,转折,阿弥陀佛具有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就好像一个母亲对她的小孩的那种感觉,一个母亲如果有多子女,如果这些子女身体健康很有能耐,这个母亲肯定很放心他,往往对其中有残疾的,痴呆的,没有生活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这样的苦的儿子,是不是心更有一份的对他的眷恋哪,对他的关照啊,甚至百年之后还得给他存点什么能够生存的财产呢,母爱的心去体会佛心。所以佛是把一切众生看做自己的子女,等同一子,是平等慈悲的,然后对最苦难的众生心偏愍念,心更多的去怜悯他、系念他、要帮助他,那么这个苦难的众生就是我们在六道里面轮转的众生嘛,尤其在三恶道里面常常沉下去上不来的众生,就是指我们这个末法时候的恶业深重的凡夫,我们在座的你我他,就是这个剧苦的众生、常没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的心,大悲心要更多的向我们这边倾斜呀,所以他要用他的大悲愿力,来不断的呼唤我们,劝勉我们赶紧信愿持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好像一个众生不会游泳,但掉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正在那里挣扎,咕咚咕咚挣扎,即将要到水底去的时候,那佛菩萨是不是赶紧要跳下去救他呀,或者伸出很长的手,长臂去救他呀,这是急须偏救要抢救的众生,你看到了医院,忽然一个救护车过来,出了车祸,血都流的差不多了,马上就要一命呜呼的人赶紧到抢救室,你看一到抢救室,所有的医生护士要放下他的工作,赶紧拿着氧气包啊,扛者什么赶紧去抢救,那时候病房里面可能有些感冒的,伤风的,你得等一等,还有一个要抢救的,这叫急须偏救。那岸上之人,何用济为,岸上都是那些已经是须陀洹哪,斯陀含哪,阿罗汉哪,甚至初地菩萨,他们已经在岸上了,他不是在水里嘛,岸上我也要帮助他,但是岸上先放点心吗,先救水里的,伤风感冒也要救嘛,先把那个人抢救过来,腾出手来再给你开感冒的药方,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九品往生就是专对常没众生,跟这些四地菩萨七地菩萨没有关系,你看到了四地七地菩萨,他都能够分身到他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的水平的,有种种神通妙用,还用得着韦提希这么一个人来为他请什么法,来解决在生死轮回里面挣扎的问题吗?他没有必要,所以对这个判位过高给于了一种驳正。
  那么第五,还有两个理论问题,就是关于报土和别时意的问题,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土。对这个净土的类别的这种判别呀,也是自古以来净土理论家所讨论一个主要问题之一,西方净土是事相上的土呢?还是本体上的这种实报庄严土呢?甚至还是什么化城哪?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善导大师在这里非常明确地指出西方极乐世界属于报土,实报庄严土,阿弥陀佛是报佛,在净土成佛的是报佛是报土,在秽土成佛的是应化身的佛,有这么一个区别。那么这样就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那么实报庄严土它是很高妙的,一真法界,事理圆融,重重相即呀,因陀罗网,非常不可思议的刹土,那么这样的刹土,就是从初果须陀洹到四果的阿罗汉他都去不了的,用常途来说这些四果圣人也只能生到方便有余土啊,那么这个小乘圣人都没有办法去,那业障深重一品烦恼都没断的凡夫他怎么能到报土去呢?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那么善导大师他为什么楷定古今,他就有种气概,他斩钉截铁地说,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就凡夫众生的烦恼污垢业障来说,确实他是不能到报土去的,但为什么他能去,这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为强缘,作为增上缘,来令五乘齐入,五乘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这五乘行人,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令他横超的,如果靠他自己修行的功夫,就是阿罗汉,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也去不了,信位的菩萨也去不了,从通途的断惑的程度,他一定要破一品无明,他才能够生到实报庄严土,从断无明的程度浅深分证常寂光土。所以,在这里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还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报土,全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这就是净土法门,仰靠佛力、仰靠弘愿带业往生的奥妙。但是这一点呢,对很多通途教理的人,他很难产生信心,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既然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你就不可能生到报土,即便生去的话,那也是事相上的粗糙的土,他很难相信,这就是站在通途教理很难相信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的一个例证。当时别时意的观点就出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别时意是在《摄大乘论》,它有一个观点,就是说,《摄大乘论》有句这样的话,如果有人念佛号,比如念多宝佛,他就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无上菩提就是佛果,他就能够得佛果不退堕,那你说这里,他说你念佛就能成佛,这不是一生就能成的,只是你未来成佛的一个远因,这是别时意,他是这样说的。他把这个东西呢,就引用到观经的下品下生十念念佛往生这一点,也一样,如果你十声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象念多宝佛就能成佛一样,这不是今生的事情,这是未来的事情,是未来作远因。就好象一个人有一文钱,他能得到一千文钱,这一千文钱不是当天得到,他是要经过很长时间,最后积累到了一千文钱,所以十声念佛,称念十声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为未来往生作远因,不是今生就能往生,这就叫别时意。你这一听也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呀,振振有辞,符合一般的情理呀,所以当时很多人相信。但是经典可不是这么说的,净土经典,比如《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愿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他没有说是未来呀,他是指今生,包括四十八大愿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你只要植众德本念佛,阿弥陀佛临终会带观音、势至、菩萨圣众前来接引,也是指今生的事情,不是说为未来作远因。所以对这个问题,善导大师对别时意的观点是非常痛心的。因为这观点一出来很多人就不念佛了,那善导大师说,你怎么会出这样的语言呢,我们一般的人,对凡夫小乘的论点都能够这样相信,难道诸佛的真诚的语言,反而把他放在一边吗?要知道阿弥陀经讲,念佛当生得往生,可是十方恒河沙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说诚实言,来证明这桩事情的,十方诸佛的证明的语言你不相信,你就相信一般的论里面,这个世间的这些大德、高僧乃至菩萨造论你能相信,所以善导大师特别提出原则,一定要相信佛的语言,不要执着菩萨的论点作为指南,如果你执着这个呢,那就是自误误他了,而且进一步的对《摄大乘论》的观点加以辨析,实际上《摄大乘论》讲的是你有愿,他讲要往生要成佛,一定要有愿有行,你光有愿没有行,他就不能往生嘛!要行愿相扶,所为皆克。那么净土法门这个发愿和念佛,还正是愿行相配,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观经的十声称念佛名,就是十愿就是十行具足,愿行具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名号里面就是愿行具足,这点非常重要。譬如,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就是归命啊,我把生命都归给你了,那我就要归命,我对你没有信心,我能归命吗?是不是啊?归命这不是简单就能归得出去的,我们众生都有很强大的我执,很大的怀疑之心,别说把我的生命归到一个超越的存在,你就是生了病做个手术,你对这个大夫还得要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医术比较高明呀,或者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如果对我有意见,他再报复一下,打了麻醉我没办法,最后在缝合伤口后,一把剪刀放里面去,碰到这怎么办呢?如果他没有开刀的经验,是个江湖大夫,如果他拿一把菜刀给我开刀怎么办?你就是做个手术要相信他,你还得要了解他呀,不是简单,现在更何况全身心交托出去,这个南无不是一般人所做得到的。我们很多人,天天念佛,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实际上没有做到真正的南无,碰到关键时刻,还都是想到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如果南无是没有我的,一切交给阿弥陀佛,你让我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让我今天往生,我就今天往生,你让我过十年往生,就过十年往生,一百二十岁往生,就一百二十岁往生,没有我们的自由意志。如果说阿弥陀佛今天来了,要接引走,你还说:哎呀!阿弥陀佛我能不能告点假呀,你一告假你就没有南无了,是不是啊。南无就是归命,归命就包含信心,并且亦是发愿回向之意。我南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嘛,这里面就有愿嘛,南无就是信愿的意思,那么阿弥陀者既是其行。你看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了,这个名号可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所完成的,成就的、结晶的一个名号啊!万德洪名啊!所以包含者阿弥陀佛无量劫的菩萨大行在里面,然后把这个名号的大行,给我们众生,然后我们众生在念的时候,由于他的名号里面具足万德嘛,我们一念就能够召唤这些德性出来,名召万德,召唤出来以后就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把佛的功德全部转为我们凡夫众生的功德,这就是香光庄严,以名号里面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来庄严我们念佛凡夫的本觉佛性,你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行持了,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妙行了。所以,阿弥陀佛就是行,南无是愿,阿弥陀佛是行,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愿行具足,以这样的愿行具足的义理故,就必定可以往生,不是下一生或者无量生作远因的这样的情况。你看这种辩释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进一步辨析你前面说称多宝佛,他作远因,由于他求的是佛果,那求佛果这就是正报了,求佛果确实是你万行不圆满,你得正报的佛果那是很困难的,那跟净土法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不一样,求生净土是求依报,一个正报一个依报他是不同的,你正报是很难达到,你只要缺一个行持他都不圆满,不能得到正报,但是这个依报净土容易求。比如说,我们新加坡人,如果想移民到美国去,到美国去住几年拿个绿卡,甚至加入美国籍,这不是太难。但是你要想要做美国总统是不是就比较难了,这就是求依报比较容易,求正报比较困难的一个本质点。所以在这里通过这个别时意的辨析,最后告诉我们,我们只要上至尽形寿,下至临终十念,以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任何人都能往生。所以这就是求往生依报容易的意思,这些都是有佛的圣言量作为依据的,还有,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在净土理论上有些非常核心的理论点在这里展开。在观佛的真身观的时候,谈到见到佛身就是见到佛心,佛心是什么,大慈悲是。大慈悲心就是佛心,大慈悲心再进一步的落实,就是摄受众生往生净土的心,就是大慈悲心的一种具体的诠释。四十八大愿也是以大慈悲心作体性的,也是每一愿要令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终极的指归的,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点。我们产生信心,就是要对阿弥陀佛大慈悲心,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要契入,这种契入也包含着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圆顿的教理在里面。然后还有一种契入,就是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的理论基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一段话,[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念佛法门的一个最高理则。也是感应道交的一个理论基础,为什么我们念佛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是由于阿弥陀佛,诸佛就是阿弥陀佛,他的法、报、化三身是以众生身为身,以众生心为心。阿弥陀佛无心,以苦难众生的心为心,所以他的法、报、化三身的功德都到我们的身心里面来了,都在我们的每个念头里面具足了,这就是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大家注意呀,我们每个念头里面很珍贵呀,每个念头里面具有着阿弥陀佛的法身的功德,法身可以衍生报身,可以衍生应化身,三身不一不异的。所以我们想到,我们是夜夜伴佛眠,天天随佛起呀,镇日相伴随。佛就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正因为在我们心中,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会生起惭愧心。我们做坏事的时候阿弥陀佛会警告我们不要去做,即便你习气很重,要做的还要做,他的力量也会让我们减缓这种造恶的强度;当我们行善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力量会鼓舞我们去做,都在这里起作用。但往往这种佛性,阿弥陀佛的法身的功德,被我们那种散乱的心、狂妄的心、业障深重的心掩盖的太深重太深重了,就象乌云很厚重,透不出亮光来。所以这里面就必须要观佛、念佛,是通过我们执持名号,包括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这样的行为,把阿弥陀佛在我们念头里面的功德显发出来。在座的诸位同修都有体会,如果我们发心来念几个小时,当然如果有十天闭关念,大家都能产生一种感觉,就是他的惭愧心出来了,他的感恩心出来了,他的自省的能力增强了,乃至于弥陀的这个法身功德,治疗身心疾病阿伽陀药的功能,显发出来了。那么他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效果,就在于他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所以当我们这个凡夫的生灭心在想佛,在忆佛的时候,这里面很重要的,因为凡夫的念头都是心猿意马的,他的念头必然要攀缘,攀缘是凡夫的特点,一般我们都会攀缘五欲六尘,这对我们太熟悉了,这攀缘五欲六尘的结果是什么?五欲六尘是暗冥的,是无明。攀缘它就是无明熏真如啊,我们的心就越熏越黑,越熏越罪恶,越熏越自私,越熏越狭劣,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攀缘的目标,现在我不攀缘五欲六尘,我攀缘的对境是名号,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成就的所有的庄严,这就攀缘佛地果德,这个名号就象至极无生清净摩尼宝珠投到我们凡夫众生心里,就能够转染成净,就能够转凡成圣,就能在我们无明黑暗的内心,投入智慧的光明,那么这就是心想佛时,那么我们想佛的心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就是名号里面具有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个相好是根据阎浮提转轮圣王最好的相貌来施设的,那么佛示现这样的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比转轮圣王的更微妙、更光亮、更清净、更随智慧行。那么为什么提出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呢,由于法身的功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些法身的功德,要在凡夫层面展开他的相状,就会展开在相好上,只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形好才能表达法身的功德。这好象一个皇帝的女儿要出嫁,对方迎接她的房子一定是要华丽的,如果是平民窟她不会去的,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寄予在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里面。那么这样我们念佛的时候,因为名号里面具足弥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也能使我们内心本具的相好趋向于弥陀的相好,所以念佛能够使我们庄严、漂亮。这个本人是有体会,我没有带照片来,我跟大家讲,我去年也就是办护照的时候,就是来我们新加坡居士林办护照,照相,开始照呢,我正在跟其他人谈其他的世间上的一些事,我这人本身就怕照相,一照相就不自然,照出来当下就印出来,印出来整个象个半恐怖分子,照的很不好看。当时我那个侍者觉得,你是不是再重照一个,我说算了算了,照成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侍者坚持你再重新照一下吧,我说既然重新照,这次我就静下心来,拿念珠念了一圈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一圈佛号再来照,洗出来还真的很好看,就是没有相差几分钟啊,同一个摄影师,同一个照相机,同样的一个人,就是由于不念佛照的不好看,一念佛照得很好看,大家都有机会可以到当家师那里看我护照上的照片,还真的不错,连我自己感觉到这是不是化妆了。有时候我体会写毛笔字也是这样的,如果心烦意乱写的毛笔字不好看,有次昼夜念佛之后,我再写张毛笔字,跟以前的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念佛能改变心态,能够使我们做事做的更漂亮、更好,大家体会这都是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心作心是。原来在大陆有一个比丘尼,念佛往生以后,结果她烧的头盖骨里面有四个字,四个字就是心作心是,这是念佛的奥诀,心作我们怎么作呢,因为这个心,心实际上是没有的,心是要仗缘而生的,仗境而生的,依什么境生什么心,所以我们作什么很重要,一心具足十法界,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法界就是六道,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我们在念头里面都具足,而且这里面呈现隐显的关系,一个法界显出来,其他九法界就隐下去,那显什么隐什么,这就看我们怎么作。如果我们一念在五戒五常上,人法界现前,其他九法界隐下去;当我们一念愚痴的时候,畜生法界现前,九法界下去;一念瞋恨好勇斗狠的时候,修罗法界现前,其他法界下去;一念六度、慈悲现前,就是佛境界现前。那么如果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呢,佛法界现前了,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都是佛的法界呀,佛法界现前,那么九法界就隐下去。现前的这个名号,我们系缘他,就是真如熏无明,因为这个名号是真如啊,真如是光明的,是空有的,所以它熏染我们的心意识的无明啊,就会转化,其实修行的过程就是熏习的过程啊,熏习一个种子出来呀,转化呀,转八识为四智呀,它是一个转的问题呀,所以我们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格式。那你是心去念悭贪,你就是作鬼了,是心作鬼,是心是鬼,鬼头鬼脑。所以这个作什么是太重要了,也就是我们每天的念头放在什么地方,因为最终的修行不是你作表面文章,是你的念头安立在什么地方,阿弥陀佛因地当中,他总是要度化众生,教化众生安立无上正真之道。你安在什么地方很重要,如果我们安在这六字洪名上,就等于是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上,就等于安立在一真法界上,安在佛法界上。当我们的心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时候,当然阿弥陀佛的一切种智,遍知法界事理因果的智慧,就从我们每一个念佛的名号里面出来了,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怎么开发智慧,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有智慧的人,社会上办很多班可能都是速成班,让你开发聪明智慧,实际上开发智慧的最好的办法就在这句话里,他开发的是阿弥陀佛遍知法界,象大海般深广的智慧,就在我们念佛的每一个名号里面显现出来,何以故呢,这个智慧就是无量光嘛,名号里面具足无量光嘛,无量光也是我们众生本具嘛,但是在我们的分别、执着、烦恼的遮盖下,透不出来,所以这也是借助阿弥陀佛果地上名号作为强缘,作为本质境来引发我们内心无量光的影象境,他是这样的一个关系。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你说念佛那就万牛莫挽了,彻悟大师说如果对心作心是能够真正理解,就是参学已毕了,不需要再去参学了,单刀直入。所以彻悟大师原来叫梦东禅师,原来是参禅的,参禅也是有悟入的,有开悟的,结果他由于生病的因缘,这些开悟的力量还不能解决问题,想一想也是多障众生念佛观了,他就念佛念好了,念好了他在思惟,你看象永明延寿大师这样的大德都念佛,我何许人也,敢不念佛。然后他相信念佛法门,在他的偈颂里面有两句话,表明他真正对念佛法门产生决定信心,他有一句话叫:[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这梦东禅师出家,是对自己法身慧命非常负责任的一个人,所以他是遍览各种经典,了解各种法门,对世间的哲学、宗教,以及出世间的八万四千法门,他都思惟过一遍,择法呀,思惟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不念弥陀更念谁?就是唯一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深知一心具足十法界的奥妙,既然一心具足十法界,我就专门念佛,专门念佛法界,单刀直入。所以在这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这种基本原则之下,再加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样的念佛方法,把六根摄住,都摄在这句佛号当中,不能跑。所以我们要求大家,怎么摄心。前天下午我们跟大家一块来谈到东林念佛的调子,你要么非常有感情的沉浸在这种佛号的这种哀亮里面,沉浸进去,他能摄心,然后步子跟佛号统一起来,一句佛号走四步,但我们众生的心都是浮躁的,他走的话都是踮着脚跟走,好象向前冲一样的,现在人都是向前冲的概念,你念佛不要冲来冲去呀,你得脚踏实地,稳稳地走,要很沉稳地走,很沉稳地走有时候达不到,我有个方便的方法,你作个观想,观想什么呢?观想你的脚跟的地方,带上一具沉重的脚镣,我们看过那些重刑犯,尤其死刑犯,他怎么跑啊,他只能拖啊,在地上拖,一走就哗啦哗啦的。要想到三界就是一个牢狱呀,我们就是这个重刑犯哪,我们就是死刑犯哪,死刑的囚徒啊,我们降生到的第一天就迈向了死刑场的这样一个过程,过完一年迈进了一步,过完一年迈进了一步,这个脚镣就是我们的业力呀,罪业的业力呀,所以想到我们戴着一个这样的重囚沉重的脚镣,还能够廉价的快乐得起来吗?那就比较悲切了,悲切地想到我原来也是带着脚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这样的过程,那么现在当然我们还在带着脚镣,但我在念佛了,我念佛我是走向极乐世界了,最终要在极乐世界把这个脚镣砸碎了,砸碎的是镣铐,得到的是整个法界了,这时候你由悲哀里面产生的一种欢喜,就透显出来了,这时候你就体会他的悲喜交集。所以我们都要把这些念佛法门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住,这样就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净土三经主要经典象《阿弥陀经》讲,若一日到若七日执持名号;《无量寿经》也是讲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观无量寿经》尽管谈了定善十三观,然后弘愿之门最后导归的还是执持名号。透过这一点我们才知道,三经的宗旨和他的归趣是高度一致的。
  好!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6: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大安法师2006年9月2日-8日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今天我们正式来讨论《观经》散善义九品往生章的经文和疏文的义理,这是《观经四帖疏》的第四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阐明净业三福作为正因,净业正因。第二是阐明九品往生以为正行。那么,分这两个层次。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净业三福的文句: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段文句不在九品往生章的里面,是在序分义里面,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往生之处之后,就恳请释迦牟尼佛教导往生的方法,在那个时候的韦提希心里就在思惟,往生到西方净土那样清净庄严的地方,一定要有很高的修行功夫,也就是要有定性、定善才能往生,她就请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释迦牟尼佛却是观机施教,知道阎浮提的众生烦恼习气非常厚重,大多数众生的心都是散乱动荡,如果不能舍去分别攀缘之心,那么思惟正受的清净境界是不可能显现出来的,所以就不能仅仅是宣说定善之门了,就要为适应更多的散动众生的机缘来开显一个方便,所以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开三福之行,因为韦提希夫人并没有请求这样的三福,她请求定善,然而释迦牟尼佛却宣说了散善的三福,这里有一个用意,就是众生对西方极乐世界信心缺乏,难以建立的原因就在于智慧的不足,为了培植众生的智慧,给他一个过渡,一个桥梁,先让他修福,容易下手,修福修到一定程度,它就能转化为智慧,福至心灵,有智慧他才能相信念佛往生净土一法。那么直接从信心契入,这对于少数宿世善根深厚的众生有可能性,但对于大多数众生来说,很难去契入,所以让他先修三福。那么三福内容我们净宗学人都应该是很了解的,所以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第一福是世间的福,欲生彼国者,表明你所归的目标是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当修三福,就是标出你应该行持的内容,这个内容有三类,第一,世间的福,世间福的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就是我们念佛行人一定要有孝道,对我们每一个生命体来说,没有父母这样的一个缘,我们不可能诞生生命,所以在这个世间当中,对我们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如果我们有孝道之心,我们的道德人格就能够建立起来,这就是儒家讲的百行孝为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孝,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欤。在我们佛教,也是重视这个孝,梵网经菩萨戒甚至把戒的本质内涵界定为孝,孝名为戒,亦名制止,那为什么孝是一个戒的这种止持呢?你想,当我们观照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六道众生都是我多生多劫的父母,我们就要对他行孝道,行孝道,你看他都是我们的父母,即便在畜生道里面我们能杀他吗? 能吃他的肉吗?能偷盗它的东西吗?能欺骗他吗?这都不能干啊,那不能干就止住你的邪恶的行为,他都是从孝道里面延伸出来的,所以必须要孝养父母。这个师长呢,无论是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赖以成就事业的才艺,出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出离轮回苦难的佛法,所以这些都是对我们有大的恩德,要敬重。慈心不杀,这个不杀是培植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切众生,乃至蜎飞蠕动的众生,他都有爱命的这种生命的本能,贪生怕死,所以我们就不能去杀害他,奉行不杀就是给他最大的布施,让他得到生命的安全感。修十善业,十善业里面也是把杀业放在第一位,那么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这个十善从止善的角度,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从止善,如果进一步,从积极的行善来看,不仅不能去杀生,而且还要放生,不仅不要偷盗,而且要去布施,不仅不要去邪淫,而且要修清净梵行,不仅不能打妄语,而且要诚实,要质直,要和诤,要柔软,对于贪欲重的要修不净观,对于瞋恚重的要修慈悲心,对于愚痴重的要对因缘观,要契入,这就是修十善业。那么这就是修世间的福。那么第二个是戒福,从小乘的戒福来看,受持三归,这里进一步的,世间的福德跟戒德相比,那戒德更高了,他毕竟是在修出世间法,由戒能够感得菩提之果,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透过住持三宝的皈依,最后回归到我们的理体三宝,在这个时代,尤其要注重皈依僧宝,佛灭度之后,佛宝法宝就端赖僧宝来传承,那么僧,我们要注意,僧宝不是指某个法师,僧是僧伽的意思,四人以上构成一个僧团,是皈依一个僧团,所以我们不要有很重的分别心,这个法师是我的师父,那个法师是你的师父,我的师父比你的师父强,不能这样分,要有对僧团所有的比丘乃至沙弥要有平等的恭敬心,你才实行了皈依僧。具足众戒,这个戒有多种了,像三皈依它也是个戒啊,你皈依了佛就不能皈依外道邪魔,皈依法就不能皈依其他的外道典籍了,皈依僧就不能皈依外道邪众,他对自己都有个约束,这叫戒。然后五戒,杀盗淫妄酒,八戒,乃至于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菩萨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持一切净戒,止一切恶,无一恶不断;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饶益有情戒,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是菩萨戒的高贵,三聚净戒。不犯威仪就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当中,都要为这些戒作方便威仪,怎么叫方便威仪呢?比如我们的身业,你不能一天到晚就是跑来跑去,摇头晃脑,坐在这里也架着一个腿,躁动不安,你身业一定要安静,端庄。口业,你怎么做方便威仪呢?你不能一天到晚就讲那些街头巷尾的事情,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这家长那家短,一天到晚就讲这些,言不及义。意业就是不能有邪思邪想,一定要保持正念,观照诸法的苦空无常无我,系心在佛号当中,一心正念。身口意三业都是很宁静祥和的,为你的戒律作方便威仪。那么第三个就是行福,就是指大乘菩萨的,发菩提心,这对于净业行人非常重要,这个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所以发菩提心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众生能求之心,我们的生命目标是把成就佛果菩提作为我们唯此为大的生命目标,这样我们的心量一下子就打开了,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世间的善恶苦乐因果,和出世间的这种因果都要深信不疑,一个能够深信因果的人,他必然在内心建立一个自我防御系统,他一定能做到自律、慎独;不信因果,他就是胡作非为,或者是一个伪君子。读诵大乘,就是对大乘方等经典要读诵,因为这些佛经都是从佛的实相般若流现出来的文字般若,能够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这个经典就像一面镜子,大圆镜智,我们常常去读诵,去熏习,就能开发我们的智慧,那么我们的智慧眼开了,就能够厌离娑婆的苦,欣求极乐的涅槃,所以我们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就看你有没有厌离心,有没有欣求心,这是具体落实在这方面。劝进行者,这是教我们自己开发智慧得到利益之后,知道轮转三界六道的苦,知道我们在无明黑暗当中所造作的种种的恶法,现在要回归到极乐,安心立命,也要让一切众生得到这个法雨的滋润,所以要把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要传播出去,劝进行者。
  那么这个三福,佛特别告诉韦提希,你知道不知道,这三种业,这三种行业,是过去诸佛,未来诸佛,现在诸佛,这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以这个三种行业来庄严他的净土,都以这三种净业来圆满他的佛果菩提。从中我们体会到这个援引三世诸佛都这样做,就来劝勉鼓励我们这些凡夫也要这样去做,那么佛都这样做,我们难道还不能这样去做吗?常随佛学。那么这三种福我们再来看:第一种福,这是世间的善根,他从来没有闻到佛法,只是靠着他的纯善的天性,来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所以它叫世间的善,世俗善。第二种福呢,叫戒善,这个戒有人天的戒,五戒十善是人天,还有声闻菩萨这些戒,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第三福叫行善,这是指发大乘心的凡夫,他自己行菩萨道,也教众生行菩萨道,把这个行菩萨道的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西方净土。针对这三福,善导大师有一个很精辟的论断,就在这个净业三福里面,或者有一个人,只是行世间的福,把这个世间的福回向往生,他能够去;或者一个人他行戒福,第二戒福,他回向戒福的功德也能往生;或者有一个人只是行大乘的行福,回向也能往生;或者有人行前面的两种,世福和戒福,回向能往生;或者有人行后面两种,戒福行福,回向能往生;或者有人三种福都修行,回向,当然更能往生。这是把种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表现出来。如果还有人这三福一个都不行,那就是一个邪见之人,就是阐提人了,断善根的人了。所以这里善导大师劝勉大家修三福,三福的功德回向求往生,也都是资粮。
  好,下面我们就看九品往生文,我们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我们来看这一段,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是《观经》的两个当机者,佛特别为韦提希宣说的,然而阿难为什么也要告他呢?要让他传承这个法门,而且阿难还要到耆阇崛山一会去复讲这个在王宫一会说的内容,这个观经是一经两会,一会是释迦牟尼佛在王宫为韦提希宣说,为韦提希宣说完了以后,又足步虚空,从虚空回到耆阇崛山,由阿难当着佛的面又向耆阇崛山的四众弟子,尤其比丘,大比丘,又重新把这个《观经》宣说了一遍,所以这两个当机众,这就叫总明告命。上品上生者,这是辨定他往生的位格,这往生的位格是什么呢?我们昨天讲过,这是指大乘上善凡夫人,是这样的位格,不是圣人,是凡夫,只是他是大乘种性的上善凡夫。若有众生,这是举能信之人,如果能信这个净土法门,这就是有缘的人,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就是他有求往生的心,那么这种人应该要发三种心,这发心多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就得到往生的利益,现生得不退,即便往生。好,我们来具体看这三心,这三心大家要注意啊,这三心不仅仅是上品上生的人的三心,这三种心是通九品的,哪一品往生都要具足这三心,所以他对我们往生就非常重要,这三心是感通弥陀大悲愿海的必要条件,所以这就辨定这三心以为往生之正因,这往生之正因不仅上品上生章,而且通九品,同时也通前面的定善十三观,通前通后,那么你看释迦牟尼佛在这里顺应着散善根机的众生,来显发念佛法门的利益,佛的种种善巧方便的这种秘密,我们难以了解,但这个念佛法门的奥妙,怎么才能去往生,凡夫都问不出来,问不到那个点上,就像韦提希夫人他只是问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实际上没有问到那个点上,所以佛在这里很慈悲,他自己自问自答,何等为三,他这样自问,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就是自己回答,如果不是佛这样的,我们怎么能问得出来呢?你看佛都很慈悲。那么对这个三心的诠释,我们看到很多《观经》的著述,唯有善导大师对这个三心寄予了非常充分的关注,和非常深入的讨论,真是善导大师慈悲之极,和盘托出,称佛本怀,把三心的本质内涵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不去讨论《四帖疏》善导大师对三心的诠释的话,可以说我们很多念佛行人是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三心怎么回事,而它却是决定往生的必要前提,对这三心我们掉以轻心的话,就呜呼哀哉了。
  好,我们现在来看第一个,至诚心。我念一段: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至诚心,就是真实心。《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特别谈到这一点,第十八愿虽然说十念能够往生,但是他有一个前提,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看这个十声念佛好念,但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这种心理背景却不是很容易的,它里面至心也就是至诚心,也提出这么一个前提啊,然而我们这些众生还真的在这一点很难过关,至诚心。如果真的有至诚心的话,那各种不可思议的神妙都会出来。我可以先跟大家讲一个公案,这是出自中国的一部很奇特的一本书《列子》,它里面讲一个什么公案呢?商丘开信伪,商丘开这个人相信不真实的东西的结果,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很高贵的家族叫范氏家族,范子华,他很得晋国国君的宠信,权倾一时,然而他作为一个高贵的家族呢,他也有养士之风,有些食客,当时有两个他的上客,一个叫禾生,一个叫子伯,他们出外办事的时候,来到一个乡村,就住在一个农民家里,这个农民就叫商丘开。住在那里时候,他们两个人就在屋子里面谈他主人,就是范子华的权势,他们正在讲的时候,这个商丘开躲在那个外面的墙根在偷听,两个人就说这个子华的名望和权势,能够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他有这个能力,想要你死,你就得死,你活得不顺利的,他看中了,马上就是高官厚禄,使富裕的人能够贫穷,使贫穷的人能够富裕,说子华的权势有这种能耐。这个商丘开在外面听了,他心里就咚咚咚相信了,你看看,他一生都饥寒交迫,突然还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想到他要投奔他,他能使贫者富嘛,我就想富嘛,所以他把那一点小小的田地卖掉了,还借了钱,就投奔到子华这儿来了,子华那些食客、养士都是那些贵族家庭的子弟,所以他一去,年老力弱,长相又黑黑的,衣服褴褛,大家都瞧不起他,甚至跟他开玩笑,就是嘲弄他,奚落他。有一天这些食客就去春游,正好有一个高台,很高的台,其中有个人给他设了一个圈套,说谁能从这高台上跳下去,就能够赏他一百两金子,那么高的几十米高的东西,谁敢跳啊,但是旁边人就捉弄他,故意说我跳我跳,都想得一百金,实际上谁也不跳,这个商丘开也就信以为真,他老老实实说,有一百金子那我来跳, 大家就说好好好,我们就把这个机会让给你了,他真的就从高台上就往下跳,这一跳呢,你看他就像小鸟一样的落地,没有任何的损伤,身体没有任何的损伤,那这种事情大家开始以为是偶然的,也就没有太在意。那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人又戏弄他,就走在一条河旁边,河岸上,大家就说,河对岸有个山洞,那个山洞里面有宝珠,实际上没有的事,大家开玩笑,旁边人说哎呀那我去我去,这个商丘开他扑通一下,他先去,他真的就游过去了,游过去还真的游过来,还真有宝珠带回来了,这是第二桩事情,大家这时候就觉得奇怪,大家都知道那里是不是有山洞,山洞里面有什么东西,大家都是觉得没有的事,还真的他找到了,这第二桩事情。第三桩事情呢,忽然有一天子华家里起火了,那里有很多仓库,有很多财产,这时候子华就跟这些食客说,谁能够从火里面把那些财物救出来,这个财物就赏给他,谁也不敢去,烈火熊熊,但是这个商丘开听说里面有金银财宝,而且能够赏给他,他自己就冲进火海,冲进火海来来去去几趟,运了不少东西出来,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个事情一来,这些食客赶紧就对他鞠躬作揖,甚至给他下跪,说你原来是有道之人,你原来还装得什么都不懂,你能不能给我传道啊?说他是有道之人,这一说呢,这个商丘开他就说了,他也很老实的一个人,一个农民嘛,他说我没有道啊,我甚至我当时的心是怎么状态我也不知道啊,一概不知道,但是他倒是说,我就是由于听了两位上客说子华主人是有这样的权势,我就很相信,很相信来了之后,我就唯恐自己这个诚心不到那个位上,我的行为不及那个至诚的程度,所以碰到任何事情我都没有想到他是什么东西,都是没有利害相关的这样的心,只是一心一意真诚而已,所以才是这个结果,今天我听你们说原来跳高台是会伤害生命的,水也会淹死人的,哎呀,我这一听才害怕了,水火无情,这哪能开玩笑啊,他现在是害怕了,他当时只是唯恐自己的真诚心不够而已,一心一意去做这桩事情,这一说,这些食客就明白道理了,以后这些人,那些很傲慢的人,见到一个哪怕是农夫、清洁工都不敢轻慢,赶紧下车,要作揖的。
  那这桩事情被宰我,就是孔子的学生听到了,他就问孔子,把这桩事情向孔子作汇报,请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孔子有一段话,是非常精辟了,这只有圣人才能够概述的出来,孔子就对宰我说,他说,你知道不知道啊,这个至诚之人啊,就是诚到了极点之人,他就可以感物,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在六合之内没有违逆的事情,都能够动天地,感鬼神,何况一点水火的危险怎么会伤害他呢。进一步,孔子说,商丘开信伪,他相信的是一个不真实的东西,然而这个相信不真的东西还反而出现了,没有违逆他的心意,这就妙了。相信不真实的东西都出现了那个东西,那么现在,孔子说,现在你向我求学,你我之间都是真诚的,是双方面真诚的,哪能不成功呢。商丘开还是单方面诚心,他都能出现这个结果。从中我们来体会,为什么净土法门需要至诚心。因为阿弥陀佛在不可思议无量劫以前,用五大劫的时间从他的真诚心里面发出了四十八大愿,又无央数劫用他的真实心来圆满这个大愿,成佛之后又用他的真诚心,揭开了广度众生的序幕。阿弥陀佛对境已经很真诚了,现在就看我们是不是真诚了。阿弥陀佛真诚地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真诚求往生的心,这两个诚心一对应,就像磁场吸针一样的,任运的吸摄过去,哪能不往生呢?二诚相感。所以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真诚心,现在问题就是我们常常是虚假的心,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是要解决我们凡夫众生这种虚伪心问题,就特别提出至诚心。那么这里就阐明,我们这些念佛的人,一定要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一切解行,我们用真诚心去理解、接纳阿弥陀佛的信愿,这是属于解的范围,解就是信愿的范围,他的信愿是从真实心里面生出来的,由这个真实心产生信愿,由信愿导致他的行为,他去念佛正行,他去净业三福助行,这些都是要从真实心里面去做的,然而这一点却是我们最大的挑战。我们看到儒家的典籍《中庸》,它用很多篇幅探讨这个“诚”的问题,为什么儒道释三家圣人总是谈“诚”的问题,这也是下了一副药方,是说明我们中国,震旦国人,他有一种国民性,是不真诚。在我们古代,这个菩萨戒,当时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真谛三藏曾经想把菩萨戒的律藏传到中国来,然而这个律藏一搬到船上,这个船就下沉,当时真谛三藏就把船上所有的东西全部抛掉,然后这个船还在下沉,最后直到把这个律藏搬到岸上,这个船才浮起来。浮起来之后,这个真谛三藏感慨了一句,说这个菩萨律藏跟东土是这样的无缘。还有,当时天竺国来三藏法师叫昙摩谶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我们有一位比丘叫法进,他就向昙摩谶三藏去求菩萨戒,当时昙摩谶三藏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说东土还有菩萨戒的根机吗?说这个国家的人,性多狡诈,又无刚节,所以就不跟他去谈菩萨戒问题,这位法进比丘还是很争口气喽,为中国人争口气,他就带着大惭愧心、大忏悔心自己去求,求弥勒菩萨,这样每天忏悔,每天求,求了三年,他真的感到了菩萨戒,弥勒菩萨给他授菩萨戒,当他受完之后再去见昙摩谶的时候,昙摩谶一看到他的样子,马上站起来了,说,哎呀,你已经感到了菩萨戒了,所以昙摩谶才开始接受了翻译菩萨戒译本的请求。从这两点来看,说明我们中国人有一种内在的狡诈的心,这种狡诈心可能在世间法用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能够得点世间的东西,然而用在修道上,那就是灾难了,他得不到一点利益,尤其在净土法门,念佛方面,他就不能感通弥陀的大悲愿力,往生不了。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非常苦口婆心地说,警诫,不能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有很多虚假的人,外面装着他很持戒,很精进,很修行,很大德的样子,相状表演出来,里面却是虚假的,来表演给别人看,无非是名闻利养啊。在儒家有这样一句话,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就是这样的,里外不一致。里面充满着贪欲的心,瞋恨的心,邪行,虚伪,他里面奸诈百端,充满机心,来欺骗世人,这种机心用的之巧,之出人意料之外,那真的是你眨个眼睛都把你卖了,你都不知道,他有这么厉害。那么这样的一种虚假的这种熏习,它已经成了他的第二天性了,没有办法改变了。有很多人张口就是骗人,就是说假话。说得比真的还真,就好像现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那真的,他做一个假鸡蛋啊、皮蛋啊,那做得真是很像啊,比真的还真。他有这么高的聪明才智,怎么不去干正当的东西,他把这个都用在这上面去了。所以这个由他的虚假的心所作出的行为就有毒害,那带着这样的一个虚假的心,他身口意三业也行善,他也做慈善事业什么,他也做,但是里面杂毒之善,就是充满着他的贪瞋痴三毒烦恼的所谓的善事。这个东西都是虚假之心。就好像有些企业,给人家孤儿院捐个一万块钱,两万块钱,然后让那个孤儿跟他照相,照相在报纸上公布,这些孤儿院还成了他进行企业形象的一个工具手段,这都是虚假之行,就是玩这些手段,不是从真诚心里面真的为对方着想的这样的善心,都是欺世盗名。所以这就不是真实的善行,如果以这样的心来行持净土法门,你就纵然日夜十二个时辰,如救头然,去修行,它总的都叫杂毒之善,再把这个杂毒的善行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何以故呢?因为阿弥陀佛在做法藏菩萨的因地当中,他所发的愿,他所修的菩萨万行,他在无量劫的全过程当中,乃至在一刹那,一念当中,他所修的身口意三业,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法藏菩萨他所作为的,他所施设的,他所安立的,他所救度的都是真实的,那个真实要跟真实对应啊,真实和虚假它就两层皮呀,你以这个虚假的心去回向求生真实的净土,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非常严峻地提出这个问题,那么进一步这个真实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谈真实,一个是从利他的层面去谈真实。自利真实,我们来看看,作为净土行人来说,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心是不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那么真实心里面体现在身口意三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可能是不大容易了。比如身业,如果真实的求往生的人,我们常常看到同修,让他念念佛,让他诵诵经,哎呀我很忙呀,我忙得不得了啊,我没有时间啊,就是十念法也没有时间啊。你说他的身业全都倒向了世间的事情,就像《无量寿经》所说的,在这剧苦之中,共争不急之务。你的身业都在这种世间的五欲六尘里面去做,那么你就从你的身业来看,你的重心倒向了这个,你说你厌离娑婆,你不是真实的。如果真的真实,就像《无量寿经》讲的,就是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把世间的志向全都捐弃,就像虚空一样的,不立呀,然后一心一意求这个至道、至德啊,去念佛求往生,这样的净业虽然一世精进勤苦,然而在无量劫的轮转的这种广阔的时空里面,它就象须臾间,一瞬间一样,你在一瞬间的,你就是一百年,七八十年的时间,你面对无量劫的轮转是不是一弹指间,须臾间啊,你须臾间的精进勤苦,能够后生无量寿国,那是快乐无有极呀,那是沾了个大便宜呀。然而我们就是在这个须臾间的这个分段生死当中都是放不下,一天到晚忙了很多世间的事情。你说这就不是在真实心里面来制舍,轻慢厌舍三界六道轮回的依正二报。那么口业,也要真实心里面来厌离,来制舍这样的三界六道,这些浊恶这个痛苦的世界。如果口业,天天津津乐道,哎呀,最近出了什么高科技的东西呀,又什么好吃的,又什么流行色啊什么的,你这个口业,你就没有真实的厌离了。这个意业,要在真实心里面去思惟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这种欣喜之心,要欢喜踊跃,那种一提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种手舞足蹈的心,这时候才是真实的。由这个厌离和欣求这是一体两面的,有时候从厌离下手,产生欣求,有时候从欣求下手,自然产生了厌离。但这些都不是很容易的。我们看到一些同修,如果生活当中碰到一些挫折了,或者忽然检查得了一个重病,癌症了,这时候他想到,哎呀,我要赶紧念佛啊,求往生。如果后来再复查,癌症没有了,误诊了,哎,那算了算了,我还得要干我的事业。你说说,这是不是很多人的一种状态,所以真实心难呐。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易往”,容易往生,但结局是“而无人啊”,当佛说出这句话,我想佛的心是很酸痛的,无人是什么,没有这个真实厌离欣求的人啊。他都在那里玩手段啊,搞虚假的东西。所以对我们身口意三业不善的东西,也得真实心里面去舍去它,对身口意三业善的东西,必须在真实心里面去作它。不管是在我们家里,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还是在公众场合,都要真实。不能说在大众场合,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回到自己寮房里面,回到自已家里,反正别人看不到,睡大觉,迷迷懵懵。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然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这是很多人的情况,他自己一个人在的时候就胡作非为,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然后见到君子在,他就掩盖下来,然后说自己我有什么优点呀,把自己好的一面说出来,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然后他的那些阴暗面他就把它覆藏覆藏,这都是不真实的。所以要真实心去作才能够有至诚心。
  好,现在我们来看深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好,我们来看对深心的理解,这段是非常重要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就有深刻的信心这样的心,这种心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对自己凡夫的严峻解剖,第二是对阿弥陀佛的一种观照,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那么第一是从我们人性负面的观照,决定深信,这种深信不是一般的,有决定肯定,彻到了他的本质,深信什么,深信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我们自身他不是讲自心,是身,就是我们的业报身,业报身相配合的是我们虚妄的八识的心,这样就是这一期的身心结构,那么当下是罪恶生死凡夫。大家看到这一点是不是像当头一棒,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平时天天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我们似乎很难跟自己说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然而善导大师他却是给自己认定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对这一点我本人原来看《观经四帖疏》,我也看过好几遍,看这两段也都没有什么感觉,入不到心里去,好象讲罪恶生死凡夫都是讲别人的事情,大概我不是,我是例外。我是在九九年,大家都在讲世界末日的时候,我就第一次去做十天百万佛号的这样的闭关活动,我通过那个十天,实际上是念了十二天,那种艰苦卓绝的搏斗,才对这两句话有深刻的认识,我出来以后有一位沙弥他问我,他说你这次闭关有什么收获?我说这次闭关使我相信了善导大师的两句话,就是这两段文字,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悟。通过那个佛号的持念,透过六字洪名的光束到我的内心,我观照我的念头,那就是可以用罪恶两个字来表达。《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的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恶无不是罪,真实不虚。我们每个念头都是充满着贪瞋痴慢疑,没有一念的清静,要么就进入无记的状态,你在里面想找几念这种很慈悲的,很平等的,很清静的念头,很难。我们的念头就是罪恶,所以我们的果报就是生死轮回。所以他的总体的结论就是凡夫。我才通过念佛知道了这个罪恶生死凡夫,可以套到自己头上,那么这样的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在无量劫以来他也曾经想出离这个轮回的苦难,也去修行,然而其结果是常没常流转。在轮转的过程当中三恶道就没下去了,三善道可以伸点头出来喘息一下。然而沉没下去的时间长伸出头的时间短,所以流转不休。无有出离之缘,这是非常悲痛的。这个出离生死轮回靠我们的力量,靠我们这个罪恶的念头,这样道心道力脆弱的状态,你怎么从一种烦恼的沼泽地出来?你在那里挣扎,越挣扎陷的越深,对那个妄想、杂念,抽刀断水水更流,真的是没有办法。所以这个缘就很重要,我们虽然有佛性,虽然有佛的种子,但无量劫以来我们遇不到这个强缘,没有这个缘我们就出离不了轮回苦海,所以要理解无有出离之缘。那么这个无有出离之缘落实到什么地方呢?是落实到第二个深信,决定深信,原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观察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以罪恶生死凡夫的位格是出离不了六道轮回的。他才来帮我们的忙,他才建立四十八大愿,他才由四十八大愿肇建了西方极乐世界,他才由四十八大愿凝聚了这六字洪名,就以这六字洪名作为救度我们的缘,强缘,不是一般的缘,来慈悲的紧紧的摄受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要相信弥陀的大悲愿力能够救度我们,这个强缘决定不虚,所以没有一丝毫的怀疑,没有一丝毫的忧虑。然后全身心靠倒,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绝对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时我甚至出现过这个意想,就好象我们掉在了一个悬崖峭壁的最底层,想爬上来,然而那个峭壁非常光滑,你怎么爬都会滑下来。在自己爬不上来的时候,他开始一定会想自己怎么爬,没有工具没有一切,没有呼唤的东西,在绝望的时候,爬不上去,就在那里等死。这时候他就换了个念头,试图寻找一种他力的救度。这个念头一出来意外的发现,也是决定的发现原来有个云梯就在自己的手边。你这时候攀上云梯就从峡谷就到了山顶,妙高峰顶。那么这个云梯是阿弥陀佛早已为我们准备的,早已在我们的旁边,只是原来没有相信看不到,现在一念的寻找相信,马上现前了,现前你抓住它就出来了,这时候就是我们苦难众生这种求救的愿望和阿弥陀佛的早已成就救度我们的大悲愿力的一种互动,一种交感。这种交感就能奏响生命的凯旋曲。南无阿弥陀佛!要有这两种决定相信,尤其是第一种,你没有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他总是认为自己不错,我可以马上修行,可以断烦恼,可以证佛性,目空一切,气吞四海,这种心他不会想到会相信阿弥陀佛,他也不会去寻找阿弥陀佛,所以要有自知之明,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骄慢的人难以相信净土法门,唯有我们谦卑下来,知道自己不行,知道罪恶生死凡夫一文不值,这时候我们才会去寻找全身心南无的对象,所以这两种深信就是善导大师建立信心的核心内容,也是一切凡夫众生建立信心的核心内容。我们建立这个之后,就得进一步的深信,这里深信的内容很多了。要深信《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十方恒河沙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证明净土往生一法的真实不虚,证明一切凡夫决定往生的这一点,决定不虚。然后我们凡夫深信,深信什么?要从仰信开始。因为这个净土法门救度众生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力用,这是佛地果觉的事情。凡夫的智慧短浅,不能完全了解,所以我们就得要从相信佛格开始去建立信心,这叫就人立信,就人立信是什么?佛是满足大悲人,佛是不会说一句假话,佛来到这世间唯一的一桩大事因缘,就是救度我们这些子女们脱离轮回的苦难,而且佛是一切种智之人,他了解一切,所以要相信佛所说的经典,不会贻误我们这些众生。那么除佛之外,这些菩萨们这些乃至大修行们,他们烦恼还没有断,他还在因地,他还不是果觉,所以这些凡夫的大修行人和二乘、菩萨的圣人纵然靠他的智慧来测量佛的由他大慈悲心流现的教义之海,他也不能够去理解。所以我们要唯一相信佛的话,不要相信菩萨的话作为指南,提出这么一个原则。然后对一个念佛行人,他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什么?听话,这很重要。你不要老是琢磨要辩论,听话就是听佛的话,而且是听到什么程度?不顾一切,不顾生命,决定依教奉行,佛让我们舍去的我们就舍去,佛让我们行持的我们就行。比如,佛让我们持名念佛,我们就老实持名念佛,佛指一个方向要我们去,我们就老老实实去,不要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去那边,你为什么要让我去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我不去东方琉璃世界,为什么我不可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什么你让我持名念佛,我观想念佛行不行?总是来很多东西,这就不听话。这个就叫随顺佛的教诲,随顺佛的这种悲心,随顺佛的大愿,这才叫真佛弟子,真正的念佛的行人,然后在这里,善导大师特别谈到,只要是佛说的,他就是正教,就是他能诠表的是无上正真之道,是正义,离开了二边的中道了义,是正行,能够使我们到达菩提觉岸的正确的行持,是正解,是从般若智慧里产生的解,是正业,是正智。所以佛的语言都是正确的,这就圣言量,那么菩萨以下的这些我们要注意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善导大师在这里有个非常强调的说法,若佛所说的都是了义,了是明了的意思,就是佛所说的教育是明了法界事理因果性相的这样的教育,那么菩萨等说,包括声闻缘觉这个世间的修行人法师所说,这都叫不了义教,不了教,所以要依了教不要依不了教,应知,特别加两个应知。那么进一步的用四重的破立,谈怎么不要依世间的话,比如有很多人就来破了,有人就引很多的经论来证明,说一切罪恶凡夫哪能那么容易往生?你不消业哪能往生?你不修禅定哪能往生?你不广修善行哪能往生?还引经据典来说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得要告诉他,虽然他引了这么些,你得告诉他,你这些所引的语言说不能往生,我决定不受你所破,为什么呢?我也不是不相信你说的这些经论,但是佛是说其他的经典,叫做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他是说其他的意思,不是说《观经》,《阿弥陀经》讲往生的这桩事情,所以现在我是一心依靠佛的教诲,在五浊恶世,念佛求往生,决定奉行,你纵然有很多理由来证明不能往生,但其结果是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这是第一重不受他破。
  第二重不受他破,就是一些决定信相,我们有没有决定信心之相,如果一般修行人这么说我们可能还能挡得住,如果是个大修行人甚至是个圣者呢?比如说,十信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菩萨,阿罗汉,辟支佛,或一个或多个乃至遍十方的世界的这样的圣人,都来引经论来证明凡夫众生不可能生到实报庄严土,怎么办?这时候也不能起一念怀疑之心,也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为什么有这种决定呢?由于佛语,佛的教诲是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他们这些地前的菩萨所破坏。
  第三重就更高的圣人了,初地以上十地以来或一或多乃至遍满十方世界异口同音,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念佛往生弥陀净土,这个都是虚妄的,没有这回事,那么我们闻到了这些话也不生一念怀疑之心,唯增长成就上上信心,上上信心就是这个信心是从智慧里面出来的,般若智慧是为上,智慧里面的智慧产生的信心就叫上上信心。那么甚至更进一步的,纵然有很多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世界来说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是虚妄的,没有这回事,罪恶凡夫哪能往生到报土呢?碰到这个你也不要生一念怀疑退转的心,你看,这些都要经过考验。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很多人经不起考验,别说是十地菩萨化佛报佛就是一般所谓有点知名度的无论是出家在家大德说一说,他都退心了。我上次就听说有一个教禅定的说,你们这些念佛人怎么这么愚痴啊,没有禅定功夫哪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要两条腿走路才去得了,你没有禅定就是一条腿。这些念佛人一听,很有道理啊,哗啦哗啦都去修禅定去了。还有些持咒的,说你们这些人要持咒,你为什么念佛念不下去,就是业障重。先持多少多少咒消了业障,才能念佛,才有作用。他也听的很有道理,就赶紧去持咒了。很多人是经不起考验,说明他的信心没有根,所以善导大师也知道众生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在这里不断层层递进的说,彻悟大师在这个经文进一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现前说,说我原来说的是方便的法门,现在我有更殊胜的法门传给你,你可以放弃,我传你更殊胜的法门,这怎么办?这种考验就更严峻了。这时候你还要向释迦牟尼佛顶礼,说我原来已经听从你老人家的话,念佛求生净土,我不敢改变我的初衷,就是佛现前你都不改变自己的净土信仰,这才说你有决定信相,这叫就人立信。那么十方诸佛为什么要伸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这个事情,他实际就是怕我们凡夫众生不相信释迦牟尼佛一佛所说,所以同一悲心同一时刻,各个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大家知道这个瑞相可是了不得的证明。佛陀在世,常常跟外道在辩论的时候,包括外道在对佛所说的话进行讥讽,比如说你对圣人对阿罗汉,辟支佛,佛陀,布施一顿饭就能到天上多少多少世,做转轮圣王多少多少世,如果说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些外道常常就讥讽,说你们你看看你还是一个王子出家,就为了这么一顿饭就打妄语,好象就是骗人似的,当说这句话的时候,佛也不跟他讲道理,就会把他的舌头伸出来,舌头伸出来就覆盖面部到发髻,这个面相一出来,这些外道婆罗门他就没话可说,他就相信了。佛这时候会反问,你的典籍里面记载,有这种瑞相的人会讲一句假话吗?这一问他就没话可说了,因为从婆罗门教的经典当中记载,一个人如果三世没有讲过一句假话,他的舌头可以舔到鼻尖,现在佛不仅舔到鼻尖,整个面部都覆盖了,那就不知道多少世没有讲过一句假话,三大阿僧祗劫没有讲过一句假话,那你看十方诸佛这时候证明净土法门,不是覆盖到发髻了,而是覆盖三千大千世界,这种证明了不得,那是尘沙劫又尘沙劫没有说过一句假话的佛来证明念佛法门真实不虚,你看看十方诸佛对我们这些疑根深重的众生慈悲到这个程度,所以当我们看到《无量寿经》看到《阿弥陀经》讲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我们真的要感激涕零,这说明我们怀疑心太重,末法众生信心智慧是非常缺乏的,人有信慧难,但这一点必须突破,不突破就是净土法门的门外汉,那这些诸佛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来证明一桩什么事情呢?说汝等众生,你们这些众生都应该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净土往生一法,所赞叹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功德,所证明的名号的功德,那么证明什么呢?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十方诸佛来证明这桩事情,一切凡夫包括我们这些众生,甚至包括蜎飞蠕动的动物,都可以这样。不问罪福多少,不是说你的罪孽有多重啊!你修的福报有多少啊!不问这个,也不问你念佛的时间是长啊,还是短啊,这些也不问。这两句话就是说,他不是谈功夫问题,也不是谈你的福德智慧的问题。他只是谈你的信愿持名。你有信心,然后你从现在开始,上尽百年,尽形寿,这是高限,低限呢,你就念一日,你只要念一昼夜,或七日七夜,你就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决定能往生,对这点你不要有丝毫的怀疑。那么这一点确有圣言量的依据,在汉吴两译里面就谈到下品往生,斋戒清净一心专念名号,十日十夜,一定往生。那么讲到这个往生条件之后,下面还有一个经文,那就慈悲之极了。下至一日一夜,决定往生,如果十日十夜叫我们念,可能还是很大的考验,末法众生,色身都很陋劣的,可能十日十夜都顶不下来,但是一日一夜总能顶的下来吧?有很多人搓麻将就能够一日一夜在搓,所以我们就咬定一日一夜去念佛,那么阿弥陀佛给了我们承诺,决定往生,临命终时他来接引。我们东林寺就依照这句经文,现在我们今年以来,举行昼夜念佛,一昼夜,以经行的形式,不能坐,不能卧,日中一食,送饭过去,一般我们以小分队的形式出现,四个人一组去念,哎,效果很好!大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往生的行法,把它作下来,这一昼夜可要不间断,不要间断,念念都在这句佛号当中。如果你二十四小时都能做到灵灵不昧,这句佛号不打失,你看看,功德甚深,决定往生!就等于拿到了,虽然我们业报身还没有走,但已经手上具有这张船票了,随时可以登船了,永久有效了。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一尊佛所说,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同证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所以相信一佛,相信十方诸佛,我们虽然智慧不够,还不能完全了解净土法门的义理境界和佛陀的慈悲,现在我们是连阿弥陀佛的慈悲我们都了解不了。所以末法众生是不知恩不报德的,他不了解他怎么知恩呐?所以我们就要相信佛格的慈悲和不讲妄语的这一点当中,产生仰信,这叫就人立信,好,下面就行立信我们下次再讲,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6: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大安法师2006年9月2日-8日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我们今天继续讨论《 观经四帖疏 》散善义,昨天我们谈到圆发三心的第二,深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决定深信我们众生的根机是罪恶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出离生死。第二个决定深信,是深信大慈悲父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力量,能够摄受我们往生净土,快速成佛。那么这两种深信对于我们凡夫众生来说,都是不容易建立的。所以下面就谈到建立信心,尤其是对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的建立信心,又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就人立信,是对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他们的大慈悲心、他们的一切种智、他们绝对不打妄语的这种佛格的信心,从这里建立仰信。那么第二个就是就行立信,今天我们是讲就行立信。就行立信又分正行和杂行。
  我们请看疏文: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清净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好,我们看这段文句,是善导大师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在净土教理和修行方法上第一次提出专修,是从这里开始的。那么凡夫众生难于建立信心,那么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行持当中建立信心。那么这个行持要层层剥笋了,分正行和杂行。正行就是专门依净土根本经典来修行,这就叫正行。正行就提出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和赞叹正行,非常专一。如果你要读诵就一心读诵这部《观经》,读诵《阿弥陀经》,读诵《无量寿经》,这是读诵;然后观察,就是我们忆念、观察、思惟,就专门思惟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如果要礼拜就一心礼拜阿弥陀佛;要称名就一心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要赞叹供养就一心赞叹供养西方三圣。这样就把这种修行就非常专注在一点,专注在一点这就叫“正“。在这五种当中又具体的分为两种,在五种当中又分正定之业和助业。正定之业是什么?就是专称弥陀名号,一心念佛,无论是行住坐卧四威仪都是一句佛号不间断,从早到晚、从生到死, 尽形寿就是念这句佛号,念念不舍、 念念不空过,那么这就叫正定之业,就是获得正定聚的净业。这就是念念不舍在弥陀名号上,就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这个名号具足着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力量,所以就能摄受众生,让他不再漏落到三界轮回里面去,这就叫正定之业。那么这里特别提出专念名号,这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故。大家要注意了,净土法门专念名号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用五大劫的时间来考察他方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机,怎么能实现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他要找到一个平等普度的方法,最后他找到的就是名号度众生。[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这是法藏菩萨,他说如果我成佛,我就要建立无量寿的名号,十方世界众生只要闻到我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生起信心,都能往生到我的刹土。还有个偈子表达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岸,自致不退转]。其佛就是阿弥陀佛,在他的本愿的力量能够使闻信弥陀名号的所有众生,都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阿鞞跋致,不退转。他这个不退转不是要我们修行得到不退转,只要到了西方净土,法尔自然的就能得到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所以我们净土宗,无论古印的祖师还是中土的祖师,都是注重称念佛名。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面有几句话,[称彼如来名,如彼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这个名号具足着阿弥陀佛的光明,十二光如来都在名号里面,这个光明就是智慧,那么名号光明投到众生的无明黑暗当中,就能够破无明黑暗。我们在称这个名号的时候,我们要思惟,要领纳到原来我们每一声佛号都在跟无量光在对接,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注在我们念佛人身上。这个光明就是般若智慧,实相的智慧,实相的智慧就能令我们产生信心,因为信心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我们就是没有智慧信不了念佛法门,所以一念佛,就有阿弥陀佛加持给我们的智慧,由这个智慧我们就能产生信心。阿弥陀佛在因地早就知道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很难产生信心。所以他就在名号当中凝聚着令众生产生信心的功能在里面。所以有的同修问,我怎么样才能得到信心呢?去念佛,念佛你就能得到信心。这次我们夏令营,前两个礼拜夏令营,我们这次安排,第一天就开始念佛,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念三天佛号再说。本来我们开始说发皈依表,我告诉他说你先不要发皈依表,念完三天佛号再发皈依表。有很多人在没念佛之前,对佛教有很多怀疑,他有怀疑他不会皈依的。结果三天佛号一念完,我们开了个座谈会,很多人都产生信心。有的同修在这儿表示,通过三天的念佛他都觉得他找到了,找到了一种东西了,他感应上了,所以他决定要皈依了。所以我们这些凡夫僧跟他讲什么,他很难听得进去。干脆我们介绍他到阿弥陀佛那去,让阿弥陀佛来料理他,让他产生信心,产生信心之后,我们再跟他做善后工作,给你皈依,给你发书。所以[如彼光明智相],[如彼名义]好,我们要注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是一个空洞的音声,不是一个物理气流,他里面是有深刻的义理在里面的。那么这个义理是什么呢?两个方面,第一这个名号是实相身,这个名号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就是无量光,无为法身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寿的融合就是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佛性。所以这个名号就全体的都是实相。你看这是多么多么不可思议。我们说阿弥陀佛的法身在什么地方呢?你念佛,阿弥陀佛的全体法身就在名号里面。这是实相身。这实相身对我们凡夫来说还是很难去把捉,于是这个名号又是为物身。怎么叫为物身呢,物就是众生,面对九法界众生,他用物这个概念,不能说是为人身,你光为人道不行,那就不平等了。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都是在阿弥陀佛要救度的范围之内,都属于物。那么要救度这些众生就要有善巧方便了,善巧方便,在这个六字洪名这个符号里面,阿弥陀佛就把救度众生的智慧、神通、善巧方便都凝聚在里面,包括十二光如来的功德,让众生产生信心的功德,让众生由名号很便捷地往生的这种简易,以及让众生快速圆满佛果的这种圆顿,都在这个名号当中完整具足,就把这个名号就作为载体完全地传达给众生。具有着救度一切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这个种种善巧方便就是阿弥陀佛大慈悲、大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要了解名号是具有这样的义理的。所以念这句名号就不简单了,沉甸甸了。那就用我们的深心去念,用我们的重心去念,用我们感恩的心去念,用我们全副的深心去念。不是一般的,阿弥陀佛也是个符号,我念其他的行不行呢? 你比如这个名号是不是跟苹果一样?天天念南无苹果、南无苹果,那不一样,有的人跟我说这个符号阿弥陀佛跟念苹果差不多,他都这样说。他不一样,这里是有义理存在的。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就[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就是以名号的实相,再用我们如实相的心去感通,用我们的求往生的真诚心和阿弥陀佛早已完成的救度众生的至诚心相感应。欲如实修行相应,主要要相应,相应就能出现不可思议的现象,不相应难于上青天。所以持念佛名是随顺阿弥陀佛的因地大愿,所以我们就不要去抬杠了。有的念佛人就喜欢抬杠,他觉得这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觉得这个持名太简单了。我要观想念佛,他偏偏去搞观想念佛。那么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众生的善巧方便还是以名号度众生。我们了解这个就顺佛的本愿。还有人就觉得我读经典,很高兴,我是不是不念佛,天天念经念经念经呢?你说他也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五种正行里面,是以执持名号作为正定之业,那么其他的读诵、礼拜、供养这属于助业。助业就是帮助成就执持名号的正行的这么一个辅助。那我们要干就干最核心的,是不是?所以我们了解善导大师思想之后,你还是以念佛做为核心,诵经、礼拜、供养作为辅助。主次一定要分明,这都是教给我们的方法,印光大师对这个方法也是赞叹备至,这是千古不易之定论,是慈悲之极的开示。善导大师早就看到凡夫众生这山望到那山高,所以要大家死尽偷心,专门在这句名号当中,这句名号就是正定之业,就是随顺阿弥陀佛本愿,就能够快速了生脱死。但我们业障深重老是信不及啊,于是还要找,光念佛就行吗?难道光念佛就可以吗?还要找很多东西,殊不知念佛不假方便的,不需要其他的方便,单刀直入,一行具足一切行。那么提出这五种,有正定之业有助业,除了这个正助二行之外,再修其它的善,戒定慧、六度万行,种种慈善事业,这些都是什么?都是杂行。那么如果修前面的正助二行,心就常常跟阿弥陀佛的气氛相接,忆念不断就跟阿弥陀佛如影随身,他就容易往生。所以专持名号专修的人,一百个人修行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专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万个人专修一万个人往生,万修万人去。如果你是杂修,那一百个人难得一个,一万个人里面难得三五往生。为什么呢?他没有随顺佛愿故,修行常常有间断故。虽能可以以他修杂行的功德,可以往生,但是他总是不亲,不是很亲的,是比较疏的,叫疏杂之行。当然他的功德力量就显得逊色,大为逊色。所以有宿世的净土善根,有甚深的般若氛围的人,在持名当中单刀直入。如果善根缺乏,他还要兜圈子还要找很多方便,那也没有办法,那就是疏杂之行你也得让他修一修,也不能拒绝他,只要他回向,也给他一个安慰,这样的。但善导大师在这里是希望我们专修的,所以在家居士你在家里做定功课,不要定的太复杂了。有很多人定功课他很精进,又念《金刚经》,又念《地藏经》,又念《普门品》,搞得一天到晚时间不够用。所以我是说,在丛林是没办法,有禅门日诵,要念大悲咒,楞严咒,这是丛林规矩,大家都要执行。你在家修行,就按照你的具体情况,越简洁越好,而且奉行专修原则,就比较好,这就叫深心。那么我们每天至少要念一万声以上的佛号。要有定课,念佛的数量要有一万声的底数保证。古人谈念佛求往生,他的数量是从三万起点的,若三万、若五万、若七万、若十万。现在我们都是业障深重,那我们就若一万,若三万,若五万。那你如果若一万都没有就麻烦了。还就是哎呀我世间事情很多,我没有时间念佛,这都是虚假之心,不叫真实心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就用两个小时念佛,你都没有时间。二十二小时都搞了六道轮回,两个小时求生极乐,你都不能保证。这都是,想一想自己就不是真正在学佛了,那是开玩笑了。
  好,请看下面,请看疏文: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皆悉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好,这是第三心,回向发愿心。回是回转的意思,向是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将自己过去生以及今生,在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一切世间的善和出世间的善根,以及随喜一切凡夫圣人的功德的这种善根,全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这种回向一定要在真实心里面去回向,不能虚情假意。比如念念佛,听说能得人天福报,我好不容易修到这么点念佛,下辈子做大官,发大财多好啊。他可能还带有一种,如果一往生到了那个地方,无为的功德,他心里可能还有点不大愿意。所以一定要有真实心,深信心里面去回向。那么这个回向求往生的人,而且在这个真实心里面,要有一个决定的想法:作得生想。善导大师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每个念佛行人都要作得生想,我今生一定能够往生。大家注意啊,一般修行人都很谦虚,认为这句话你是不是你太傲慢了,这不是傲慢,也不是炫耀。我自己是业障深重凡夫,我为什么能够往生?这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保证我往生,是由于佛要我往生,我不得不往生,所以我相信佛故,我就作得生想。你如果老是天天谦虚,人家说你能不能往生呢?他往后退三步,哎,我不能往生!我往生不了,我业障深重,我见佛都不敢见,我哪能往生,一身罪恶!似乎他很谦虚,但是他是谤佛啊!阿弥陀佛告诉我们能往生,你说你不能往生,他老是说我大概往生不了,你看我又没有念到功夫成片,我又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我又没有怎么怎么样,我哪能往生啊!他天天想我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也绝对不能往生。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在这里,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作得生想,我们就听话,每天就想到我一定往生,我一定能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太慈悲了,我如果往生不了,他老人家都成不了佛了,我帮助他成佛,我也就做点功德,我赶快去,作得生想,这很重要。这个念头是对我们的去向有很微妙的作用的,但这点我看很多念佛行人对作得生想他不敢承担。有的问,你念佛很精进哪,老居士,你这个怎么样啊?哎呀,我不行哪,我就落一个临终没有什么病痛就好啦!他对往生没有信心。这就是他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没有想到阿弥陀佛是如何地慈悲,是如何地有力量,信心不足。那么这个作得生想的信心,就像金刚般的不受他宗的善知识的左右。现在往往是通宗通教者不信净土,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打预防针,异见异学,就是修学跟我们净土法门不同的其他宗派有不同见解的人,别解别行,跟我们不一样的见解、不一样的行门的人,不要受他的动摇,唯是决定一心投着西方这条道路、投着念佛这个方法,向前走。不要一听其他的一说心里就怯弱,人家就嘲笑:你看看你这个样子,业障深重还想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没门啊!他一想到自惭形秽,是啊,我这个人怎么能去啊?我还有残疾啊,我还是个女人呢,我还吃饭都吃不饱,我哪能够到那么好的地方去!他老是怯弱,这一怯弱他就容易后退,容易就放弃念佛,放弃念佛就失去了往生净土、快速成佛之大利益,这些都是要我们好好地去把握的。那么其他的别解别行的善知识,他讲得很多,但我们要想,八万四千法门,这都是随顺众生的根机、特点来施设的,各有各的因缘嘛!我们也相互尊重,他修他的法门,你修你的法门,说明那个法门跟你有缘,那我修念佛往生法门,说明这个法门跟我有缘嘛!这跟我有缘的念佛之行,不是你所求的嘛,或者你想求下一辈子要童贞出家,要一闻千悟,要大转法轮,要在这个娑婆世界成佛,这是你所求的,我们也不能说破坏你,你的善根深厚嘛,上根利器嘛,我不行嘛,我在这个世间成不了佛,赶紧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所以与我有缘之行不是你所求的,因为你不想求往生嘛,但是你所好乐的、你所追求的这是跟你有缘的行门,也不是我所好乐、所求的,所以井水不犯河水,各随各的缘分,各随各的好乐,各随各的修行,这就好了嘛!你也不要来破我嘛,是不是?相互尊重。当然这里我们修念佛法门也不要看人家修密的、修禅的,就说你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们也不要这样。人家比如修密的他真有特殊的因缘呢,他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呢,这不要随便去说话,这是跟他有缘的行门,我们也随喜赞叹。但念佛法门,是跟我有缘的,你也不要来破坏我,这是一个。
  好,下面善导大师提出一个解和行的关系:
  [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我们常常听有的居士来问,包括出家众也问,我们修念佛法门的,是不是看看其他的大乘经典、了解一下,算不算杂修?是不是可以看?那么我们来看看善导大师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行者当知],就是净业行者,修念佛法门的行者,应当知道,如果你想学解,因为学法有解门有行门,那么学解的话,从凡至圣,就是从六凡的因果之法,声闻、缘觉、菩萨这种三乘的圣贤之法,乃至成佛的法,这些都可以去学,都可以去了解,一切无碍,而且都得学,为什么要学?由于我们自利,那么念佛,一本经、一句佛号就够了。但是我们还要劝进行者啊,我们还要做阿弥陀佛的传播员呐,那么我们面对的众生的根机种种不一,所以我们多掌握一些法门,是为救度众生故,所以就得要去学,那么这样我们去读读《法华经》,读读《楞严经》,读读《金刚经》,读读《华严经》,也未尝不可,大乘方等经典哪!我们要了解。但是如果要学行的话,就是行门,这时候你就不要什么都去行了,一定要跟我们有特别因缘的法,一门深入,这样就能够事半功倍,少用功劳,多得利益。比如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他这个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含摄着戒定慧,就含摄着六度万行,就是以一法具足一切法的功德,少用功劳多得利益。越三衹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你就在这里抓住他不放。但这里解和行我们还在这里有个建议,当我们净土信心还没有真正确立的时候,解门方面也得要一门深入。主要看净土五经一论,看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在这里不断熏习、不断看,等到熏习得很熟了,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就像树根扎得很深,不被什么所动摇,不被异学异见、异解异行所动摇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广学一下。就像滚雪球,开始滚雪球那个球心是非常有密度的,雪球一定要有密度,核心密度建立之后,我就慢慢滚大嘛,滚大我就旁涉其他的经典,也要了解一下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他们在讲些什么。这就是刚开始解和行都是一门深入,那么,解门建立了信愿之后,学解的目的是让我们产生信愿,信愿坚固之后,可以略微扩大一些,这样的方法比较好。
  下面善导大师举出了一个水火二河白道喻,这个白道喻非常重要。请看疏文: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涛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无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好,这个比喻可能大家看了以后觉得一头雾水,在讲些什么呀?本人原来第一次看的时候,前十年第一次看也看得云里雾里,到底说些什么东西?看了好几遍。这次为了想把它说清楚,我们还请德亮师、还有我们志标居士、于洪波居士大家商量着,搞了一个图案出来,把这段比喻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我们就按照这个图案来跟大家逐一地加以解说。水火二河白道喻是善导大师获得信心的心路历程,也是代表着阎浮提众生获得净土信心的必经的历程。那么我们来看:[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这个东岸有人就是指我们在东面,它分东西南北,这边是东,由东向西走,东是代表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一个众生,我们可以把他想像成是自己,是我自己,在这个世间,或者遇到一个缘分,听到善知识讲佛法,或者遇到生活当中重大的挫折,忽然觉悟到生命无常,生死事大,有佛性有解脱的彼岸,这时就开始发起修行之心。这修行之心就[欲向西行],西就代表彼岸,解脱的彼岸,就开始向那里走。开始走的话,在他看来修行解脱之道一定是很遥远的,[百千之里],就像通途教理说从凡夫地要到达解脱涅槃,要经过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所以这个人也觉得,他要开始走。那么初发心的人都是很猛利的,我们想这个人他开始修行就非常认真,戒定慧啊,持戒很精严,修各种助道之法,往往是一修行,他的道力增上了一点,马上魔的力量就起来了,烦恼就起来了。[忽然中路],你不修行好像还觉得自己正常,一旦修行,种种的魔境、障碍、烦恼就现前了,这就[忽然中路],在他修行到中路的时候,就见到两条大河。一条是在南面,火河。南是属离卦,主火,北面是坎卦,主水,这个水代表什么?火是代表瞋恨,刚刚讲,这个水是代表淫欲。那么这两条河,它的宽度倒不宽,只有一百步,从东岸到西岸的宽度一百步,这表明什么呢?表明一生修行,佛陀在世的时候,人寿百岁的时候示现的,所以百步代表人一生修行是可以解决道业问题的、生死问题的、对治这样的一个水火二河的,各宽百步,但是这个水火二河它的深,深不见底。而且从两边来看,两边都看不到边际,这说明凡夫众生的贪欲和瞋恨的烦恼,无量劫以来无量无边,非常深广。那么就在这个水火二河之间,有一条白道,大家看到一条白道,这条白道只有四到五寸的这么一个宽度。这个表什么呢?就是在我们的贪瞋烦恼当中,还有一个愿往生净土的心,愿往生心。那么这在凡夫层面,是他自己愿往生,那么从佛的角度来看,这条白道是由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在我们凡夫的心中铺设出来的。那么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本来他的白道应该也是无量无边的宽大,但是经过凡夫众生的四大五阴这样的烦恼一接纳,在我们的心中就体现四到五寸狭小。那么这条白道从东岸到西岸也是只有一百步长。再看看这个白道所面临的情况呢,贪欲的水常常漫到这个白道上,浸湿它,瞋恨的火焰常常来烧毁这个白道,那么这个白道面临着水火交攻的状态,而且二六时中,永远不会终止,这表明什么呢?表明一个修行人,他的举心动念里面有很多淫欲的念头,你刚刚不小心,这个念头过来了,就好像这个水漫过来了。常常对自己不如意的环境,他生起瞋恨恼害之心,这就是火烧功德林了。凡夫修行人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每天都在这样的煎熬当中。那么这个修行人这时候从中路就慢慢地看到这两个水火二河,就逼近,逼近之后到了空旷迥处,空旷迥处是表明这个人他自己修行没有遇到善知识,总是恶友在伴随着他。[更无人物]就是由于他的福德智慧还不能感召真正让他解决生死轮回的大善知识,真导师,所以叫空迥之处。没有善知识倒好了,这时候他所面临的一种情况是后面有群贼恶兽,见他单独在那里,就欺负他,就要赶他来杀,准备杀他,你看后面的冤家债主,拿着刀剑,那个老虎、什么毒虫啊跟着他跑,追赶他。这代表什么?这代表这个人修行有点功夫的时候,他的五阴魔就出来了,色受想行识,五十种阴魔全都要障碍他,这些魔就是让你在三界里面他很安心、很高兴,你现在你还要离开三界,那可要不放过你了!冤家债主,你在这个轮回里面我还能找你算账,你现在还要离开,那不行!你得要给我还债才走啊,就追他杀,杀什么?杀他的法身慧命。这些五阴魔都用这种五欲六尘呐,这些东西来拉他回来,把他的道心杀掉。但是这个人毕竟是一个修行人,他就害怕他的法身慧命的死亡,他就赶紧就往西边跑,在跑的过程中,忽然面前横着这两条大河,他一看到大河就在思惟这个事情,哎呀,你看这个河怎么办?从南北来看,它都看不到边际,中间只有一条白道,而且这么狭小,四到五寸,这个东岸和西岸虽然相距很近,但是你看水火二河它不能走啊,这开不得玩笑,掉到火河里面会烧焦,掉到水河里也是灭顶之灾,那么这个白道他也不敢走。所以他就想,今天麻烦大了,定死不疑。因为后面有这些恶贼恶兽在追赶嘛,那么他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想往回走,往回走这表明什么呢,这时候他想往回是什么呢?回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人道呀,他就想回到人道,回到人道要修五戒呀,到天道要修十善呀,所以他想修人天道算了。就不修出离法,一修出离法这些人都找他麻烦,我回去修人天道行不行?但是这时候还不行了,这些冤家债主还不答应他了。你想回到人天道里面去也不行,没有退路。没有退路他就想,我能不能从南北的两岸跑呢?因为他是从后面追过来吗,从两边跑,从两边跑是表明什么呢?我还要修行,这就表明他修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行为,能解决这个烦恼的问题。从两边迂回解决贪瞋二河的问题。但是谁知道这两边又有恶兽毒虫包围他。你看那些老虎啊、蟒蛇啊、蝎子啊、豺狼啊,什么都来了,这是表明这个修行人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烦恼,全都出来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面临着三面被包抄的情况,他就看到三面都去不了,那只有唯一的一条白道。这个向西走的白道,他又害怕这么窄小,那我一下去掉到水火二河去怎么办呢?那么这个修行人是面临着三面夹击,而前面一条路又不敢走,又没有信心走的情况。所以他这时候的恐惧呀,语言是难以表达出来了,完全是绝望了。由于他靠自己,他自己的福德智慧很单薄嘛,他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能跟这三面的恶兽毒蛇去搏斗。所以他就在那想,今天我往回走也是死;我呆在这里不动,无为不动,这三面都要夹击过来,也要死;我往两边走,也要死。三边是死定了,所以现在他有一线侥幸的希望,你看面前有这条白道,我去试试,我宁可循这条白道走,说不准还可以死里逃生。这时候他就是别无选择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了,他这个念头一旦出来的时候,马上就听到一种声音。这就表明他对自力,自己修行解决生死问题绝望的那一刻,想试图寻找他力的救度,这就是他宿世的善根开发了,这个善根一开发就闻到东岸,也就是娑婆世界有一种声音告诉他。[忽闻人声劝]这是表明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留下的净土典籍,他的遗教。就象我们末法的时候有净土典籍,他就像声音一样的告诉他,[仁者],仁者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就告诉他[但决定循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这是东岸释迦牟尼佛净土典籍的遗教给他指出了一个方向,发遣他:你就朝这条白道走,[但决定],这就是前面的深心,[循此道行],就是回向发愿心,你只要具有三心,你走到这条白道上绝对不会有死亡之难。如果你不走在这个白道上,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走,必死无疑,若住即死,这是释迦遗教的给他的一个发遣。就在释迦佛的发遣当下,就听到西岸有人对他的呼唤。这有人对他呼唤就是阿弥陀佛对他的呼唤,呼唤说,因为他还是害怕,所以阿弥陀佛就告诉他:你不要害怕,你只要有信心念我的名号,直接过来,走在白道上,我就能够保护你,不会让你掉在水火二河里面。你看这种慈悲给他安慰,就好像一个学走路的小孩,他开始学走路他是不敢走的呀。但是如果他的母亲蹲在那里告诉他,啊,叫他的小名,或者乖乖呀,你往前走,很鼓励很慈祥的,你往前走,妈妈来保护你。两只手保护,等他一摔下,他自然就起来把他扶正,那么阿弥拖佛就像这样的呼声,你只要走上来,我能保护你,不会让你掉在水火二河,贪瞋烦恼里面去。那么这个修行人,开始还是说,死马当成活马医,试一试的情况。但这时候听到两土世尊的这种呼唤,这种声音,产生了信心了。所以他就接纳了阿弥陀佛的呼唤,接纳了释迦牟尼佛的派遣,就认同随顺佛的话,就开始决定走在这条白道上,对这个白道解决他的死亡问题,他没有怀疑,也不会有胆怯,怕掉到水火二河里面的这样的害怕,因为这时候他对阿弥陀佛有信心了。所以他带着这样的信心就走在这条白道上,走在这条白道上,当他刚走一步两步的时候,这些东岸的群贼恶兽,就都拥到了岸边,就含笑诈亲,就跟他套近乎,说:仁者呀,你还是回来吧,走在白道上太危险了,你再往前走必定要死的,你回来,我们都是亲兄弟呀,我们对你没有相害之心呀,我们都很亲热呀,对你很好呀!叫他回来。这就是我们内在的烦恼,魔障,天魔、心魔,对我们求往生的这个行持的阻碍。这种阻碍有外面的阻碍,也有我们内心的阻碍。内心阻碍确实是有呀,我就碰到一个念佛的人,他念佛还是开始觉得很有信心,一天念三万声佛号,一个比丘师父,大概念了几年之后,忽然他不念了。不念了以后,他曾经来问我,来问我念佛,讨论一些问题,他说他对念佛现在不感兴趣,我说你为什么不感兴趣?他说我原来念得很精进,结果我越念越念,这个恶的念头越念越多了,你看看我不念还没有这些邪恶的念头,越念越有,说明这个不行,我不念了。那真的就像这个群贼恶兽他自己出来障碍他,你回来吧,你往前走不行啦,他真的回去了。所以这个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这个图上的这位修行人,他产生了决定信心,虽然闻到这些群贼恶兽、这些魔的这种诈亲含笑的声音,他不听,不受他动摇,一心一意循着白道念着佛号至诚而行。只要念着佛号信愿持名走在白道上,虽然还有烦恼但这个白道是由两土世尊乃至十方诸佛所护念的。一切念佛人都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护念,所以就离开一切恐怖,[一切恐怖,为作大安],是由阿弥陀佛给我们大安心、大安稳、大安乐、大安慰。所以他念道而行,很快就到了西岸,西岸就是极乐世界。一到西岸就离开了娑婆世界种种的苦难。这个世间是魔乡啊,到处都是邪师说法,到处都是五欲六尘的魔的诱惑,那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呀,那里听闻都是念佛念法念僧的音声呀。所以在那里见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这些等觉菩萨把手同行,那里有我们宿世多生多劫的同参道友。这一切都很熟悉呀,都庆贺,都快乐,无以复加,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个须臾表明就是时间很短,若一日,若七日,若十声,若一念,就能往生。这里的须臾到达西岸是指临终,也可以指平时。如果我们信愿持名走在白道上,虽然我们业报身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我们的心,我们已经在西方净土的嘉宾里面了。
  那么我们看最后一段: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之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在这里我们获得信心的一个必要前提是他在三面受敌的绝望的时候,他有一种回心寻找他力救度的转机,但是让这个修行人能够获得决定信心的是两土世尊的加持。所以这是仰蒙,就是高山仰止般的,很感恩的,是承蒙着释迦牟尼佛在东岸留下的遗教,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永不灭度,只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故,示现灭度。只要我们有一念的回光,释迦牟尼佛就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众生帮助。所以就发遣我们,指出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宿,是我们的安稳之地。那么同时又借着阿弥陀佛由大悲心十劫以来对我们的呼唤:回归故园!阿弥陀佛十劫以前就像慈母在门口望眼欲穿,望这个浪子回家。那么现在我们终于听到了这种声音了,实际上这种声音永恒的在向我们发布,但是当我们舍父逃逸的时候,当我们骄慢的时候,我们听不到呀,唯有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念头一转,我们也像慈母思念儿子一样,儿子也在思念母亲,这一念回光,就听到这种慈悲的呼唤。他一听到这个慈悲的呼唤就好象流浪在异国他乡非常憔悴潦倒,没饭吃,要死亡的时候,接到了大慈悲父的一封家信,告诉他你的家乡在什么地方,你的家乡有无量的珍宝,你赶快来继承吧。所以这个浪子得到了这封家信,在外面已经绝望了,找不到光明,找不到快乐,原来忘记了还有一个很快乐的,父母给他的一切的东西,所以他这时候的回家,回来,撩衣便行,没有任何的犹豫踌躇,这就是相信随顺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呼唤。这时候他回来的这种心,归心似箭,无论什么样的阻碍都不能挡住他,所以不顾水火二河给他的阻碍,念念就是回家回家回家。三界六道没有任何的留恋,已经流浪得太久,已经彻底地看破,每一分钟的流浪都是痛苦不堪,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有什么可留恋的,所以这样就能乘托大慈悲父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的力量,四十八大愿给我们凡夫众生贪瞋烦恼具足的内心,铺设的一条愿力之道,这条白道是阿弥陀佛给我们铺设的愿力之道,他力呀!走在这个白道上就能够决定往生彼国,就能跟阿弥陀佛相见,就能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时候的庆贺、喜悦是无有极限的。所以释迦佛这个的遗教,我们画了个图案就是三部经书:《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留下的声音,我们要好好听闻,然而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这两者的声音我们一听到,我们就勇敢地走在这条往生的白道上,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如果没有信心走不上来,听不到两土世尊的这样的此遣彼唤的声音,我们还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东岸,你看看我们是什么处境:回不去,两边逃避不了,死路一条。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用非常悲悯的口气跟阿难说,夹了一点土在指甲上,问阿难尊者说:爪上土多还是大地上土多?那阿难回答:当然是大地土多。然后佛说,这个世间的众生,人道的众生,下一辈子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你别看人道芸芸众生这么多,这么多人都是失人身的人,都是要到三恶道里面去报到的,现在已经注册上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看看这里图案表明,这沿路那种坑坎、荆棘、毒蝎,还有很多骷髅,注意了没有,骷髅。如果他这个修行人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走在这个白道上,就又在地上增加了一个骷髅,必死无疑。所以我们不希望自己的骷髅留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希望在西方净土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诞生我们的生命呀,那种紫磨真金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像。在这里都是冤家债主、毒虫猛兽跟我们为伍呀,你说可怕不可怕?在彼岸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那通过这个图案也给我们一些启发,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人,他开始一修行都是走自力的道路,因为有一个俱生我执,他总认为自己很行,很了不起的,生死这么广阔的大海,他扑通跳下去,我能游过去,他认为自己能游过去,然而游了一段时间,游不过去的时候,精疲力竭了,他也游不回去,向前也不行,所以这时候如果有条船来,对他来说就很正中下怀了,如果没有这条船来,他就必死无疑了。而且这个修行人他一旦,众生都有佛性,他开始修行,人道的众生他这种超越的意向、这种智慧、这种意志力都是很强的,当他一修行还真的会有些功夫上来,境界,当有点好的境界上来的时候,马上魔的障碍就起来了,所以五十种阴魔,佛都告诉我们: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有一念贪神通的心,那种天魔就入到心腑里面肺腑里面,给你表现各种神通,你认为他是佛菩萨。给他做魔子魔孙。你有一份贪善巧的心,这个天魔也过来了,你有一份求智慧的心,他也又来了,那么在修行过程还能出现悲魔、喜魔、忧愁魔,什么都来了。所以我们特别看到想阴十魔,那非常非常可怕,每一个境界现前我们凡夫众生都过不去,因为这些魔一来他能够示现种种身份,比丘的身份、菩萨的样子、佛的样子,种种神通,放光动地,他都有这种能力。所以当这个魔障现前的时候,我们靠自己的力量道力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就好象面对三面包抄,他只能死路一条一样。所以通过这个图告诉我们,善导大师非常慈悲地告诉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修行,你靠自力就解决不了问题,唯有靠佛的功德力才能够拯救啊!
  那么第二个启示就是这种净土的对佛力的信心,他要建立在开始很骄慢,靠自己的力量修行,等到对自己的这种力量绝望,死撞南墙,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力不行,自力不行的时候,他才会从骄慢这种状态,变成比较谦卑。在谦卑情况下就会求助外界的救度,这时候就是净土起信的一个机缘,就象《无量寿经》说的,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骄慢之人是不相信这个念佛法门的,他会嘲笑这个念佛法门,说你太没用了,还念佛还心外求佛,惟有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你谦卑下来,你有恭敬心,你闻信这个念佛法门,依教奉行走在白道上,你才能够生起自性的法喜,踊跃大欢喜,决定得救,决定快速成佛。所以我们说,对那种自力的绝望才有着向他力信仰的一种质的飞跃的一个机缘。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净土这种真正信心的建立,那真的是九死一生,这时候他产生的信心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是坚固的。
  那么第三个启示就是:这个白道很狭小,四五寸,但是这个白道铺设在我们的心上,确是由阿弥陀佛的慈善根力加持的,是实相。那么我们的烦恼确实也是不中断的,所以这个贪欲之水,常常湿这个白道;瞋恨之火,常常烧这个白道。这真象古人说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这个道心是很微弱的,但是人的贪欲的心、烦恼的心确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有贪瞋的水火二河在我们内心,这是凡夫的正常状态。但是不要怕,只要在贪瞋的水火二河当中这条白道没有淹没下去,只要你有信心也绝对淹没不下去,所以他就绝对没有死亡之难,不会掉到水火二河去,就是完全被贪瞋烦恼所淹没,不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想一想自己,这个贪欲心上来的时候,你认认真真念南无阿弥陀佛,马上这种南无阿弥陀佛的清净光就能对治我们的贪欲心,当我们的瞋恨心上来的时候,我们至诚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内具的欢喜光就能对治我们的瞋恨心。但对治下去并不是说就把这个水火二河都让他干枯了。所以这里也就体现一个念佛行人能带业往生,虽然有水火二河,但是走在白道上他能够越过去。不是说非要把水火二河干枯了,广阔的大道我大摇大摆的过去,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说有烦恼不要紧你能往生。所以有很多通途的人,啊呀,你这个烦恼这么重,你哪能往生啊,你没有到达什么功夫你哪能往生呢,都不是这个样子的。在我们炽盛烦恼里面,由于这白道是两土世尊的加持,我们就能够越过烦恼的这种烧和漫的情况,但是它还有,我们可以往生。这就是净土法门的带业往生的这种特点。那么再从中我们看到两土世尊的配合是非常默契的。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就好象一个大悲之父,那么佛是清净之极的,他到五浊恶世来,那是他的大悲心的驱使。要么如果从自利的角度,谁愿意到浊恶不堪的地方来,连天人都不愿来,地球上的臭气熏天哪,熏多少由旬,天人闻到这个臭气跑得远远的。那佛比天人还要清净,他要到这里来,这是由于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曾经发过五百大愿,就是要在人寿百岁,五浊恶世的时候来这个世间救度苦难的众生。所以佛来了,这些天龙八部也不得不来,佛都来了,你还敢不来。那么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就得要赶快把这些有缘的众生,赶快运出去啊,这地方不能呆啊,三界火宅。火宅就是一间屋子里面已经朽坏了,而且燃起了火,随时倒塌了,所以要把这些众生,象子女般的众生赶紧运出火宅。他在做这项工作,但是我们这些众生还在火宅里面不肯出去啊,火宅里面很好啊。那佛就象一个大长者看到自已子女在火宅里面,他看得很清楚,马上要塌倒的一个朽宅,一个火宅,所以怎么想办法让众生出来呢,所以他就得善巧方便,知道这些子女喜欢羊车,喜欢鹿车,就告诉他,你们出来吧,我有玩具啊,有羊车鹿车给你啊。这些小孩听说有羊车鹿车赶紧往门外跑,要得羊车鹿车。这一跑出去佛就放心,这个长者就放心了,毕竟他出了这个屋子。这时候一出来不是给你羊车鹿车,而是给你大白牛车,一乘成佛的利益。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发遣,发遣了要有一个配合啊,那么阿弥陀佛就像慈母,在接引。你让他派遣,派遣到哪去啊?那也两目茫然,你派,你一送,我再接,一接一送配合得很好。这种配合就好像是这样的一种配合,原来说有一个比喻,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的配合:原来有一个匠人,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石匠非常高明,他飞舞那个斧头是用得是准确无误,为了表明他这种技能,他有个很好的朋友,很相信他的技能,就是在这个鼻子上点一点白粉,那这个郢匠就能够把斧头先运得象飞一样的,然后“哗”一下子把他的朋友鼻子上的白粉削下来,然而他朋友的鼻子没有一点伤害,他有这个本事,这两者要配合得好。以后他朋友去世之后,再叫他表演,这个匠人他不敢表演了,为什么?因为其他人不象他那朋友对他有信心,他只要心一动,稍微动一下,偏离一下,这个鼻子就没有了。所以要配合得象这样的默契。一个象悲父发遣,一个象慈母去接,才能完成救度这些苦难众生的这桩佛事。所以念佛法门的信心,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是走在白道上了,绝对能够庆喜贺极,那么就要我们日常生活,行走坐卧当中,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一切善业,无论时间的久短,一定要常作此解,常作此想,这就叫回向发愿心。常作此解是什么?就是我走在白道上,就能到西岸去,就能跟阿弥陀佛见面,有一种庆贺之心,要作这种理解。那么常作此想,想我一到了彼岸就能得到不退转阿鞞跋致,快速成佛,常作此想。那么每天我们都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我们内心就很欢喜。我们这个信心就能得到很好的守护啊。不是一天到晚想到我业障深重,我哪能去啊,我不行啊,天天想这个你就没办法了。那么这个回向还包含着开始是我们所修的一切善业,这个叫做往向回向,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完成了往相回向还有一个还向回向,这就是利益众生,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还要生起大悲心,像阿弥陀佛那样的同体大悲心,还要回来啊。娑婆世界尽管很浊恶,但这里有很多有缘的众生啊。我们的六亲眷属,我们的有缘都在这里啊,不能光在这里独善其身享福啊,还得要倒驾慈航,还得要入生死烦恼稠林,来教化有缘众生。这就叫还向回向。
  那么前面在讨论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足,具足之后,那么我们一切的行持都是净业,都是往生净土的资粮。如果这样的愿行建立之后,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那是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的,所以这三心是非常重要的,圆发三心,即便往生。那么这三心不仅通散善的九品往生,它也摄前面定善的十三观。定善的十三观要完成往生西方净土的这桩事情,也要具有着这三心。那么这样的三心就是我们常常要思惟,常常要去温习的。那么这样就能够守护我们的信心来防止那些异见、外道、邪知邪见对我们的诘难,对我们的动摇。我们的信心就象金刚般的坚固。就能得佛护念,成办净业。
  好,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6: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大安法师2006年9月2日-8日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经本,请看经文: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好,请看这一段,上面讨论到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九品往生的共有的条件。那么下面这段就指出,上品上生这种行业,[复有三种众生],这就从行为方面来说,拣别他的根机,这个三种众生堪能奉持上品上生之法,依教奉行的,他受哪三种法呢?第一是[慈心不杀,具足戒行],这就是三种受法不同,[慈心不杀],他是上品往生,大乘佛法培植慈悲心,杀业有多种,有的是亲手去杀,有的是指令他人去杀,比如,雇用一个职业杀手去杀,还有心里状态的杀,思念种种方便计较。那么杀业,不管是杀胎卵湿化的,都能够招致罪业,障碍往生,所以净业行人要对一切生命起慈悲心,起慈悲心也就布施给一切众生的寿命安乐,众生都是贪生怕死的,哪怕蜎飞蠕动的生命,如果我们奉行不杀,这些众生就能有安全感,这就是最上胜妙戒。这个慈心不杀跟前面的净业三福第三句就整合在一起。慈心不杀也包括止和行两方面,自己不去杀害生命这就是止善,同时也教其他人也不杀害生命,这就是行善。那么[具足戒行],这个戒有人、天、二乘的小戒,有发大乘心,修菩萨行的人,他所发的持戒的行为,这就叫菩萨戒,昨晚也有同修问,是不是需要受菩萨戒?如果你要求上品往生,就得受菩萨戒,三聚净戒,又叫十无尽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那么求受菩萨戒,从他往生的位次对应来看,就可以得到上辈三品的往生,这就是[具足戒行]。菩萨戒在人道的这种状态当中,如果他有发大菩提心,他所受的五戒、八戒、比丘戒也自然而然可以由小乘戒回入大乘戒法,就好像百川溪流,它一旦归到大海了就等同大海一味,就看我们是发什么心。[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是表明净业行人他的根机、好乐、宿世的善根不一样,所以他所奉持的法也各有不同,那么第一种他是修慈悲心,持戒做为他主要的行法,那么第二种人呢,他宿世可能慧根比较深厚一点,他就将读诵大乘经典做为他主要的行法,那么戒就能够使五乘行人以及法报化三身的这种佛果,能摄持这样的位次。那么这个法呢,读诵大乘经典,就是得到大乘经法,就能够成为熏习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菩萨六度万行的智慧,所以这两者各有它的特点,也没有必要去比较他的优劣,各有各的好乐,这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第三个就是[修行六念],修行六念这本来是小乘的行法之一,但是在这里是赋予了大乘佛法的诠释,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是六念。念佛在净土法门就专念阿弥陀佛的身、口、意三业的功德,身业功德我们思念阿弥陀佛那种相好光明,那种无与伦比的庄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乃至于报身的无量相、无量好,这个相好里面是能够寄寓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的,所以念佛的色身,身业的功德也就透过这样的现象去念佛的深层的法身功德,涅槃的功德,这是念身业。念口业功德,阿弥陀佛那种音声具有八种清净的梵音,及至无量的清净梵音,具有慈悲穿透的力量,他的声音就能够传遍十方世界,佛有这种声音,他的穿透力很大;如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在这里用一种音声说法,然后不同的人听到的是不同的语言:动物听到的是动物的语言,人道也有各种语言,有英语,有中文、有德语,德国人听到是德语,中国人听到是中文。然后他的声音可以传播到很远,乃至微尘数佛刹之遥远的地方,佛的音声都可以过去,所以这种如来的音声就是实相的音声,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思念。然后思念阿弥陀佛的意业功德,意业功德就想到清净平等啊。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他的心就象大地,坤卦,平等容纳一切,平等滋养一切;阿弥陀佛的心就象水,八功德水洗涤众生的尘劳垢染;阿弥陀佛的心就象火,能够烧灭众生的烦恼之薪;阿弥陀佛的心就象风,这是般若智慧吹过一切,不加眷恋执着;阿弥陀佛的心就象虚空,容纳一切,没有分别。所以要理解阿弥陀佛那种无分别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这是念佛的意业功德。阿弥陀佛一尊佛是这样,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这是念佛。
  念法就是一心专念诸佛如来所证到的法,这种法是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母。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观察这个世间上是不是还有比自己更高的,他就拜师,发现他是无上士,无上士那他就恭敬法,因为他由这个法来成佛的,成佛以后还要敬法,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微尘数法门,是佛所证的,是佛给我们开显的,所以要念法。
  念僧,这就是佛座下的菩萨、声闻眷属这些圣贤僧。所以佛法僧这三宝对众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我们要离苦得乐离不开三宝。我们众生就象一个病人,佛就是大医王,大医王给我们看病,给我们开处方,就是法,然后僧就象护士,他就是要关照这个病人要按时服药,告诉他什么是禁忌,这三者配合起来,佛法僧。
  第四是念戒,戒是修行的根本,基础,戒是别别解脱。持一条戒对治我们的一个烦恼,开显我们一分的佛性,要念戒。所以我们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众,常常要思念自己所受的戒体,由戒体生起戒行,了解戒相,把持戒看成自己的眼珠,这是度脱生死苦海的浮囊,救生圈,你不能破了,破了就泄气了,泄气就浮不动你了,要持好戒,念戒德功德巍巍,离开戒一切都不能成就。
  念舍就是思维,思念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菩萨,他在无量劫修因证果的过程当中,难作能作,难舍能舍,这个舍,外面的是舍财,里面要舍自己的头目脑髓,一切都要舍。那么这些菩萨为了求法,不惜自己的生命。中国自古以来向天竺国西行求法,他们真是九死一生,去的是几百人求法,回来是没有几个人,为法忘躯,这些净业行人都要思念这个,要仰学古圣先贤他们舍自己的生命去求法的精神,布施所有的一切利益众生,这是念舍。
  念天是念十地菩萨。法云地菩萨在他最后身的时候,常常示现大梵天王。那么念十地菩萨,这些菩萨是已经经过了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了,难行的菩萨道已经行过了,三大阿僧衹劫已经过了,菩萨的六度万行的功德已经成就了,灌顶之位已经得证了,对这些法云地菩萨,净业行人知道这个,就得要思惟,思惟什么呢?把自己比较进去,就是我自己无量劫以来确是跟这些十地菩萨曾经同时发愿,同时修行,同时断恶行菩萨道的,但是这些十地菩萨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惜自己的生命,在菩提道上有进无退,所以因圆果满,证到了这个圣位,证到圣位的人数多于大地微尘,然而我们这些凡夫到今天还在六道轮回,轮转流浪,烦恼重重,业障越来越重,福德智慧全无,这就是因为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常常是懈怠、放逸,遇到种种恶缘就退转,所以现在搞得这个样子,没有一点福德智慧,面对着佛经,经典就象明亮的镜子,但明亮的镜子我们看他,好象是黄昏的时候去面对这面镜子,看不到自己的面像,所以很多人一拿到佛经说看不懂,或者是一拿到佛经就想睡觉,所以这都是业障重重,重昏之临明镜。所以我们一旦思惟到这件事情,不禁就心惊胆跳喽,悲叹不已,就得要发奋,也要象这些法云地菩萨一样,精进修行,这是六念。
  那么前面提出三种,回向发愿就是表明你个人、你好乐修行的任何一种或者两种或者全修的所有的功德,把它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具有这样的修行的功德,时间的延促,一日乃至七日,这里指出一日乃至七日,他们最高的是尽形寿,从上面尽形寿下至一日一时一念,一日七日是这样表达的,总之我们一发心求往生之后,就一定要发誓,尽此一报身,念佛求往生,修行种种行法,不要有退转,唯以成就往生净土为目标。那么这里谈具此功德呢,如果前面三种象慈心不杀,具足戒行,第二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第三是修习六念,这三种具足修当然更好,如果没有具足,只是修了其中两种,或者修了前面两种,或者修了后面两种,回向往生都是可以的,如果这三种你一点都不修,那你就是,善导大师用了一个很严厉的词,那就叫“着人皮畜生”啊,披着人皮的畜生,不叫人了,所以在这里不管是你具足三种还是不具足三种,只要回心,正念,求往生都能够成就。你看这些并不是很难呐,上品上生想一想这三点,而且不一定要具足修,你修其中一种、两种也能够回向,成就上品上生。
  好,请看下面经文: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是表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迎接的情形,以及往生的时间的快慢。[生彼国时],这是标指所归的国土是极乐世界,此人精进勇猛故,这是重新显出这个上品上生行人他有决定的信愿,然后在行为上非常精进,非常刻苦,上至尽形寿,下至七日一日,即便是七日一日这样的时间,他是象勇士披铠上阵,一人与万人战的这样的精神去修行的。这就较量他的功德之强,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相比,他的精进勇猛度显得非常突出。那么这样,这就是他能感之机了,就能感应到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还有光中所化的无数的化佛以及随从而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百千声闻比丘,还有无量诸天也跟着来了,随着来的连他住的地方都来了,七宝宫殿也跟着来了,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共同拿着金刚台,就到了这个念佛人前面。那么这是一个从唐宋以来经常表达的一个接引的素材,那个莲华很大,观世音、大势至两个菩萨一边抬着一边,很大的莲华来接他,那么这个行人的神识就到莲华上来了,阿弥陀佛呢,就象黄金山,就在比较远的地方放大光明,或者从白毫放光,或者从手上放光,来照注在这个念佛人的身上。阿弥陀佛又跟其他的菩萨,因为来的菩萨很多吗,观音势至到前面去了,旁边还有很多菩萨,大家都授手,伸出手来迎接这个念佛行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行至菩萨以及无数的菩萨就赞叹,劝勉这个念佛人,让他受到鼓舞,这个念佛人看到阿弥陀佛西方三圣、这样的富丽堂皇的境界现前,他内心欢喜踊跃,马上就见到自己的身体乘托在这个金刚台上,金刚台一上去,莲华就合起来,随从阿弥陀佛后面,时间非常快,弹指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段经文很富有想象力呀,很美妙呀,也很不可思议。这个情景呢,就是阿弥陀佛第十九愿的兑现,只要众生信愿持名,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会来接引,那么接引的情形是什么状态,这跟行人的念佛的心有关系,也是唯心所现,大悲愿力对所有众生都一样,但是念佛行人所看的境界却各有不同,那么这个看到的境界就非常殊胜。我们每天念的回向偈,就是表达这个,“愿我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托我足”。我们东林寺建西方三圣也是按这段话来设计的,我们是西方三圣的格局,阿弥陀佛很大,在远一点的地方,前面观音势至比较小一点,他带着莲华接近念佛行人,那么西方三圣都是目光专注在那个念佛行人。法界之大,但在西方三圣及各种菩萨眼里唯有这一个念佛人,紧紧的抓住,是这样的慈悲关注。我们有时看古代的接引图,那真是受到感动啊,那西方三圣那种悲悯,那种关注众生的状态,那个神识到莲华的时候,观音势至的那种关注、那种慈悲,那种不能让他再跑的这种心,表达的非常非常好。那么这里你看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是十万亿佛刹之遥远,那为什么弹指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有时候要思惟一下,十万亿佛刹之遥远这是从凡夫的生灭心层面来建立距离的概念,然而在阿弥陀佛这个佛光注照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法性光里面,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所以它弹指间,须臾间,一念间,当下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在佛光里面还有个距离的概念,这个时间空间是我们凡夫众生虚妄的心变现出来的,在佛那里是没有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他只是随顺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来建立了一个时空的参照系,但临命终时这些都是超越,所以弹指间就去了,要理解这一点,如果说那个莲华速度很快,哪怕你是接近光速,一秒钟30万公里,你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也得要若干若干年,在这里没有空间距离的概念。
  好,请看下面: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生彼国已],这是表明,金刚台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它马上就开,没有莲华闭合的障碍。唯有上品上生者,他一去就能见佛,其他的都要经过一些时间,在莲华里面闭合。所以生彼国已,马上莲华开了,就见到阿弥陀佛的那种相好庄严,众相具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相好,紫磨真金色。不仅是阿弥陀佛色相具足,观音势至与净土的诸菩萨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是看到正报。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的相状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我们往生者在这里是长相很丑陋,然而我们从莲华出来也是众相具足,也是紫磨真金色,如同佛的身相,才体会西方极乐世界的平等呀,平等的国土,那么这是正报。马上他能看到依报,首先映在眼前的就是遍满刹土的七宝行树,就象树林,一行一行的树,七重行树,七重栏楯,七重罗网,那么这个宝树为什么叫宝树呢?它是由七种珍宝乃至无量珍宝合成的,这个宝是纯净度很高的,所以每个宝都能放光,所以这个宝林,宝树之林呢就充满着光明,宝树上它的树叶,还有铃铎,还有宝网,宝网也有很多摩尼宝珠,海轮珠所缀成的,风一吹过来,就能发出声音,这种声音不简单是一种声音而已,它在宣说妙法。妙是不可思议,这里的妙法就是大乘佛法,由于上品上生者是发大乘心的,他的资格是大乘上善凡夫,所以他一去,由他的根机感应,他是听大乘法,他一听到这个法音,马上就悟入无生法忍,无生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无生法就是不生,就是涅槃,忍,就是忍可的意思。悟入无生法忍,初步悟入无生法忍是初住的菩萨,法身大士,究竟圆满无生法忍,那是八地菩萨。所以原来的注经家说这个上品上生一去就得无生法忍,那就是八地菩萨了,那既然是八地菩萨他往生之前的资格应该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才有可能一去就得到八地菩萨的水平,他是这样子来推论,实际上这里就是一个大乘上善凡夫,他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就是一日七日这种精进勇猛修那三种行业,就能得弥陀愿力加持,上品上生,一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得佛大愿的强缘加持,马上证无生法忍,这无生法忍一证,它就不是一个开悟的问题了,它是悟入,就是证的问题,这一证,他心地的功能就显发出来,他就可以分身,无量的身,到无量的刹土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历事诸佛],就是到诸佛的法会去做供养,用花、香、幢幡、宝盖种种资身用具,还有音乐,去供养诸佛,供养诸佛显然他也要听佛讲经说法,佛也会给他授成佛之记,次第受记就是到这个刹土,供佛之后得到这个佛的受记,再到另外一个刹土,听佛说法,又得到另外一个佛的受记,得到受记,心怀欢喜了,这时候你看法门无量誓愿学,就在这里就完全可以实施了,他到一个佛刹一尊佛那里学一个法门,他也很快学到了很多法门,这样得到受记,他就再回到了极乐世界的本土。一方面是在他方世界诸佛那里,另一个方面也在极乐世界本土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就很快得到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从功能上来说,是能持一切善法,能遮一切罪业。那么陀罗尼有很多了,比如有闻持陀罗尼,他闻到了法,他不会忘记,他会深入的理解里面的法义,而且能够落实在他的心行和行为当中,这是闻持陀罗尼;有分别陀罗尼,他闻到一种法,能够举一反三,分别它种种的相状;有音声陀罗尼,他听到一种音声,透过这种音声契入到诸法的实相;有寂灭陀罗尼,得到寂静三味;有威德陀罗尼;有华严陀罗尼等等无量的,这就百千无量的陀罗门都能马上到得,这就是上品上生者。
  总结一下,看来这个上品上生往生之后所得到的利益非常殊胜。从中也看到一往生就能快速成佛的这样的一个现象。那么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求上品上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就呢?这里我举一个公案,大家看看把这位法师的求到上品上生的这种行业跟我们自己做个对比。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怀玉法师,他相信念佛法门,非常刻苦的去修行,每天是日中一食,常坐不卧,一生念了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持名五万声,常行忏悔,志求上品上生,他发誓要上品上生。结果到临命终时也确实看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圣众很多很多都来了,他坐在寮房里面,结果从窗户过来的一位菩萨手里拿着是银台来接他,他一看到这银台他就不想走了,说我一生精进念佛发誓要取金台,现在怎么不是呢?他感到不是,就不动心。这个念头一动,这个来迎接的圣众就消失了。消失了之后,这个怀玉禅师带着感恩的心又加倍念,原来是一天念五万声佛,这时候加倍念十万声佛号,精进,这样的又念了三天,哎!这时候阿弥陀佛带着观音势至无量圣众就更辉煌的过来了,首先放着奇异的光明使他的房间充满光明,虚空是圣众遍满。这时候怀玉禅师一看这个景象不一样了,就很欢喜,赶紧告诉他的徒弟们“我马上要走了。”徒弟说:“你给我们写个偈子,给我们教导教导”。他就说了一个偈子,写了一个偈子呢,这时候他看到观世音、大势至就共同拿着金刚台来接他,就是上品上生,所以他是带着灿烂的微笑往生。这是在往生的公案里面唯一的一次两次过来迎接他,第一次他不去,他有这种气概。如果是碰到我们,哎呀!银色的,哪怕是铁台,也得先走再说。但是我们来看看怀玉禅师,他有这种自信自肯的心,有他宿世的善根,有他今生的努力。他留的偈子是这样写的:[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你看这第一句[清净皎洁无尘垢]是谈他通过修行内心很清净,离开那些烦恼垢染,所以志求上品上生的莲台作他法身慧命的父母,那么这两句他成就了。然而他的善根是什么呢?他知道自己的宿命了,他修佛道以来已经修到十劫呀,他有这样的善根。然而在十劫的修行过程当中都没有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所以这一期分段生死来到阎浮提,他遇到了念佛法门了,他内心对这娑婆世界八苦交煎有深刻的厌离心了,所以他才发起我尽形寿要修苦行,那这一生修苦行的念佛,就超过了他十劫的修行呐。一生也就几十年的光景,超过十劫呀!那就永远离开娑婆世界的轮回,到达解脱的极乐净土去呀。所以他能够对念佛法门一往情深是有他十劫的善根作为基础的,同时也表明没有念佛法门的往生一法,他在这一生也是解决不了生死问题的,以他这种精进努力的程度,他自然感到的是银台,他再发奋才得到了金刚台。看来不容易啊!我们现在的念佛人,这种精神这种刻苦大概是稀有了。像永明延寿大师他是上品上生。这上品上生都不是我们猜测的,都是要有消息传过来的。永明延寿大师往生之后,就有一个曾经到阴间去过的人回阳,他说他在阴府看到阎罗王天天对一尊比丘像顶礼,他就悄悄的问下面的人这个比丘是谁?那个阎罗王下面的干部说,这是永明延寿大师,他就念佛直接到西方净土上品上生的,没有经过阎罗王这一关,直接走,所以阎罗王天天对他顶礼,这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那么上品上生是凡夫可以铆足劲来达到的,但却不是泛泛悠悠的行持就能实现的。
  好!请看下面: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好,先看这段。[上品中生者],这是标出位格,他的资格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是凡夫。那么他所受持的法是什么呢?[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个不必,表明他的受法不决定,或者读诵,或者不读诵,不是说你非得要读诵不可,你能读诵方等经典更好,没有读诵也不妨碍,你做了下面行为,也不防碍你上品中生,这就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是这点非常重要,[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一品的行人,他是善于理解经典的义理、趣向,他不一定广学多闻,但他闻到一经一偈一句,他就能够领悟,他领悟什么,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个第一义就是大乘的般若的空性。比如般若波罗蜜特别讲诸法无自性,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生就是性空,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泡、如阳焰、如露,他听这些心里不害怕,不惊不怖。这点是不容易的,因为凡夫众生念念都是贪恋执著,凡夫众生是最害怕空的,一空就什么都没有他就害怕,如果听到空性,他能够不惊不怖,就像《金刚经》说的,这种人就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乃是在无量诸佛种过善根的人,他才听到般若的空性能够接纳。乃至于不仅世间法空,出世间的圣贤之法也空,涅槃也空,一切皆空,空空亦空。这种行人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就相当于开悟的人,大开圆解,开悟。而且他深信因果,深信世间的善恶苦乐因果和出世间的苦乐因果,他对于这些深刻的因果,不怀疑不诽谤,那么一个深信因果的人,自然他在持戒方面,他在慎独自律方面也肯定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谤大乘就是对大乘的经典,无论是谈空说有,这些经典他都不诽谤。我们有时侯看到不谤大乘,这算什么,在行为上又没有做什么事,好像这些都是一个智慧层次上的事,但我们读《涅槃经》才发现,一个人能够不谤大乘啊!他是有宿世的善根呐。《涅槃经》说:如果曾经在半恒河沙诸佛种过善根的人,他才能在今世听到大乘佛法不诽谤。半恒河沙,那也是很多诸佛所种的善根,所以当我们看到大乘经典不仅不诽谤,而且很欢喜,那不是半恒河沙,那是一恒河沙的诸佛所种的善根,才不仅不诽谤而且相信;你在二恒河沙的诸佛种的善根,不仅相信而且依教奉行;你在三恒河沙的诸佛所种过善根,不仅依教奉行而且还能够说得出来,讲经说法,讲大乘经典,他是这样的善根。所以这些都是宿世和今生的功德,把这功德全都回转,向着西方极乐世界求往生,这就标明回转前面所有的功德指向西方极乐世界。
  好!我们请看经文: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倾,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好!这一段就表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紫金莲台来迎接的情形。[行此行者]是指这个命欲终时,这个念佛人他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由于他前面这种回转他的功德求往生这里面包含着信愿,由这个信愿求生之心自然地感应到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还有眷属围绕在他的周边,那么阿弥陀佛座下的菩萨就拿着紫金台到这个念佛的行者前面。到行者前面,阿弥陀佛和菩萨圣众同声赞叹他,给他安慰,赞叹他,你曾经修行的功业,法子是从法化生之子嘛,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就是你原来所修的是般若性的行业,值得赞叹,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你看这句话很有意思,佛为什么在这时候还要说,行者已经看到他们了,那佛为什么还特别说[我现在来迎接你],大家想一想,这是说明这样的一个行者在个时候他内心还是有怀疑的,他会想这是不是幻觉啊?哪有这回事呀!这太不可思议了,是不是在做梦啊?他都有这怀疑,所以阿弥陀佛为了使他的怀疑排遣,所以特别说[我来迎汝],让他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在做梦也不是幻化。可见我们众生对念佛法门那种内心最深层次的怀疑,在临命终时看到阿弥陀佛来了,他都会有怀疑。可是不容易了。这是上品中生者,还是开悟之人。从中也看到阿弥陀佛太慈悲了,阿弥陀佛有他心通嘛,知道他的疑根没有断嘛,所以赶紧说:我来接你,你不要再怀疑了。那么阿弥陀佛就与,这时候是化佛,与一千化佛同时伸出手来接引他,那么这个行者即蒙佛授手,又见自身已经坐在了紫金莲台上,坐在莲台上,他就很感激了:哎呀!还真的是真的,佛没有欺骗我,佛真的加持了我。他就合掌仰赞阿弥陀佛和其他的圣众,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大恩大德,那么这样莲华就合起来了,是一念顷这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里。
  好,请看下面: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好,这是表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莲华开放的情形。上品上生,一去就开,那么上品中生,由于他的行持相比上品上生而言,他要劣一些,所以生到西方净土,还经过一夜。[宿]是经过一夜,莲华就开了。莲华开了之后,这个行者身体就不是凡夫的业报身了,他的身也具有象弥陀那样的紫磨真金色,然后从莲台上下来,每一步都有七宝莲华托足。那么莲华开后,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诸菩萨同时放光注照在这个行者的身上,得佛光照身之后,这个行者[目即开明],这就是佛光开了他的智慧眼。因为他在往生之前,是喜欢修习这种般若空慧的,所以因顺着原来他修行的这种串习,这时候他也闻到了种种声音:七宝树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风吹铃铎的声音,虚空法器的声音,他听到这些也在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讲什么呢?都是在说甚深第一义谛,他在往生之前,对第一义谛也是很好乐,对这个都有所悟入,但是对空性的悟入是有浅深的不同喽,这时候进一步的对空性的悟入是甚深第一义谛,彻法源底,真正的空里面是包含着妙有的,真空妙有才是中道了义,第一义谛和妙境界象是一体两面、相得相成的,所以他就对大乘的第一义谛有更深入的契入。他慧眼得到开明,这个时候心眼一开,就闻法,闻法他就走下了紫金莲台,就亲自到阿弥陀佛那边去,对阿弥陀顶礼,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你看我们凡夫众生要有赞叹佛的功德的这种能力,也不是很简单的,也非要自己证悟到相当的程度,我们才能理解佛德是什么情况。这样就是在经过了七天,七日。这里注意,这个七日到底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七日呢,还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七日呢?一些注经家各有不一,但善导大师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结论:这个七日是指娑婆世界的七日,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七日。西方极乐世界的七日就相当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七劫了。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一劫相当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日,如果你要经过七劫才能够得不退转,那个时间也很漫长。如果这个七日是指娑婆世界的七日,那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也是很快了,也是一念须臾间就马上对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不退转,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从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来看,至少他是得到了圆初住,圆教初住的水平。那么得到这个水平,马上他内在的神通就显发出来,六种神通,他就能够神足通了,就飞行到他方世界,十方无量无边遥远的刹土他都能够去,也去供养诸佛,也是闻佛说法,也是得佛授记,也在修种种的三昧,在一一诸佛里面得种种无生法忍,现前得到诸佛授成佛之记,这就是上品中生者,这种功德利益也是甚深。宋代有位法师,叫仲闵,这个人很能讲经说法,很雄辩,辩才无碍,也一心一意修念佛法门,平时对禅观参究也很有体会,他临命终时,正在法座上讲经说法的时候,结跏趺坐,忽然看到西方净土的佛菩萨来了,有菩萨就带着银台到了,这个仲闵法师也不是太满意,说我平生解第一义,就是解第一义他已经悟到了空性,我是发誓要取金台的,他也要取金台,那么今天怎么不是金台来啊。不是金台来,他想想也就可以了,也就随着银台走了,他还没说不去,怀玉禅师是金刚台不来,就不走。这个仲闵法师他觉得:哎,虽然取法于上得不到,银台也不错,也跟着走。他就是属于上品中生,解第一义,求往生者。
  好,请看下面: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好,我们来看这段,上品下生者,这是标定其位,是大乘下善凡夫人。那么他受什么法呢?跟前两品往生不同,[亦信因果],大家注意这个“亦”啊,“亦信因果”呢,就是或信或不信,这就叫亦。前面两品是要深信的,那么这一品,上品下生,他即便是信,但信得不深,行善的心就常常会退转,善心一退,恶心恶法就会起来,我们常常造业,常常不持戒法,这些都是由于不深信善恶因果所导致的。如果一个人深心相信善恶因果报应,他就不敢去造业,你说一造这个业,就会到阿鼻地狱去,他会去造吗?如果他不相信有地狱,哈哈,这些都是骗人的,都是劝善的一种假设,他就敢去做了。原来有个法师讲沙弥律仪,下面就有很多沙弥在那里,讲完了这些持戒的功德和不持戒的因果什么什么的,下课的时有个沙弥就来问他:“法师啊,犯了戒真会下地狱吗?你可不要吓我啊!”其实说明他不信。那么如果能深信这种极乐净土它那种法性无为的乐,他求往生的善心一发就不会退转。他往往念一念,念的退转了,都是对这种净土极乐世界深信没有发起来的原因,所以在这里亦信因果。但是他虽然信,或信或不信,或者信心有间断,但他有一点,对一切大乘经典,他不怀疑,不诽谤,这也是他的善根,不谤大乘。如果他诽谤大乘,那就是所有的佛来帮助他也没办法救了,谤法罪是最重的。这个[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好像没有什么,但是他最主要求往生的,得到上品下生的就是这个条件,但发无上道心,他没有什么其他的殊胜的行业,只是发了菩提心,可见发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一发菩提心,你没有干什么,你都能够上品下生。那么这个菩提心在通途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发成佛的心,那么这个心在净土法门有一个很好的诠释,我们来看善导大师有一段这样的话:[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你看这里指出了一个净业行人发菩提心下手的方便,往往我们是发菩提心怎么发,摸不到门,因为凡夫众生都是自私自利的,都离不开我执的,要把我执的心放大,发菩提心,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有的是口头上发,行为上根本就心量没有打开,那么这里怎么下手呢?你就发一念什么心呢?对这个娑婆世界的苦厌离,对极乐世界的境界,依正庄严那种神往,从厌离和欣求下手,神往之后,就要赶紧求往生,求往生的目的是要在彼土快速圆满菩萨的大悲愿行,普贤十大愿王,在那里圆满,圆满了大悲愿行之后,还要回到娑婆世界生死稠林普度一切众生。你把这个心发起来,从厌离欣求再扩大一点,去救度有缘的众生,还回来,这就是发菩提心。也就是以厌离娑婆欣求净土的心,发出往生成佛回来度众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你这个心从真实心里面发起来之后,这就是你上品下生的资格。就以这样发菩提心的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么下面就是以这一念发心的功德回向求往生为能感之机,就感得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以及诸多的菩萨拿着金色的莲华,金莲华,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面变化了五百尊化佛来迎接这个行人,那么五百化佛同时伸出手来接引,这些圣众都同声赞叹:[法子,汝今清净],就是你的罪业灭了,就清净了。这个[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正因为你这个宿世的罪业淡薄了,你才能够在本地发出无上菩提心。[我来迎汝],这还是说这个行人虽然睹见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了,他内心还有怀疑,怀疑恐怕自己不能往生,“你看我就是发了下心嘛,什么事都没干,哪能真有那么便宜的事,阿弥陀佛来接我啊,”他也怀疑。为了破除这个怀疑,阿弥陀佛说[我来迎汝],不仅是弥陀一尊佛说,化佛和所有圣众都在说[我来迎汝],这一说,这个行人就放心了,真有这么便宜的事,由于阿弥陀佛、菩萨圣众太慈悲了,他非要接我去不可嘛。所以他就蒙圣众的告示,心怀踊跃,自己就看到自己坐在金色的莲台上,莲台就慢慢子合起来。合起来坐好之后,随在阿弥陀佛的后面,一念就往生到了西方净土七宝池中。
  好,请看下面: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好,那么这段是介绍上品下生往生者到西方极乐世界后莲华开合得到利益的情况。一去之后,他是经过一日一夜,这个莲华才开敷,开敷之后,他在七天,七日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虽然见到阿弥陀佛,但显得很模糊,于他微细的相以及微细的好还是不明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仅仅有发心的功德,他没有在行持上,在破见思惑,尘沙惑下过功夫,所以他看不清楚,是由于这种内心的尘沙惑,这种烦惑很多,所以雾中看花,看不清楚。那么既然他从莲华中出来,佛菩萨都在帮他的忙,佛光注照,种种说法,所以使他心量打开,烦恼剔除,所以经过二十一天才能够,了了,就是明了的见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这是指正报,他见到了。同时他的耳根也马上能闻到西方净土种种音声在演说不可思议的佛法,然后他也得弥陀大愿的加持,获得神通,分身他方世界,以种种上妙供具供养诸佛,于一一佛前,都听闻甚深妙法,这样经过三小劫的时间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百法这是在法相宗开出了五种法相: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五种法,由这五种开出一百种,那么对这一百种法都明了,就是他有智慧,思惟种种法门的义理都能够契入,对百法都能明了,这是初地的水平,所以证到了初地的欢喜地,这就是上品下生。这样就把上辈生想作了介绍。那么下面有善导大师一个总结性的赞语,是对这个上辈三品往生的总结:
  [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就行差别分三品,五门相续助三因。一日七日专精进,毕命乘台出六尘。庆哉难逢今得遇,永证无为法性身。]
  好,来看这个赞偈。就是上辈往生的,是属于上行,具有殊胜的行持,是上根利器者,他信愿求生净土,随分随力的断贪欲、瞋恨这些烦恼。那么断贪瞋,包含在此土尽量去断,包含到彼土究竟断,而且他还包含这个意思,念佛法门靠他力,虽然没有断烦恼,但能够得涅槃分,所以得佛力加持,在自心的烦恼未断,但从现象上得到了断的功德妙用,这就是求生净土断贪瞋。那么这三品往生它在行持上有差别,它的三品的品位是从行持上分出差别的。有的很精进,有的略逊一点。有的修的行门、行法多一些。[五门相续助三因],这个五门是指行门当中天亲菩萨提出的五门,叫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那么这五念门相续去行呢,是帮助三心的彰显。这个三因就是三心,因者心也。三心就是前面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那么这些三品往生的人,或一日或七日,他非常精进勇猛,专门来修行,这样到临命终时,乘坐莲华台就出离了三界六道的轮回,乘着莲台出了轮回的尘垢。这里不是说出了尘垢再乘莲华台,是由于乘上了莲华台就出离,所以这是值得庆贺的,百千万劫难遭遇的这个殊胜的念佛法门,令行人虽能没有断贪瞋,却能够到西方净土快速得到无生法忍,永远证到无为法性身, 无为法性身就是涅槃,大乘的涅槃。所以上面所说的虽然有上辈三个品位的不同,总结上辈之义理就完成。
  好,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6: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
(大安法师2006年9月2日-8日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经本,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好,先看这一段,今天讨论的是中辈三品往生的因行果报的情况。那么[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是总明告命,当机者,[中品上生者],这是辨定往生的位格,是小乘根性的上善凡夫人,这是中品往生的资格。他所奉行的法,主要是持戒,以戒德的形式,作为往生的资粮。首先是受持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大小乘经典对这个五戒常常给予强调,五戒不持,人天绝路,这五戒也是人类道德的标准,相当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教的道德是强调他的举心动念和他的行为效果的统一,尤其是举心动念。在道德学说当中,判断道德的标准常常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动机论者,一个是效果论者,那么佛教在对行为的判断,他是否犯戒,是否具有道德,更多的侧重在举心动念,动机,同时他也会照顾到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动机和效果统一的一个标杆。不杀生,因为众生都是贪生怕死,所以在一切罪恶当中,杀业最重,反之呢,一切功德当中,不杀就是第一了,一般的生命体他有一个内在的斗诤坚固,以强凌弱,所以不杀能够使我们不斗诤,能够培植慈悲心,所以佛教为什么提倡吃素,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行为,一则是对一切众生给予他生命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惜福,也是我们健康的食物。现在吃些肉食,是非常有危险的。随着人口的增多,大家都要吃肉,肚子这么多,所以就得要本来十个月要长一头猪的,它要提前四个月把它长好,赶紧去卖,那怎么办呢,就是靠饲料加激素,加这些东西,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大多数都是有负面作用的,还有一种瘦肉精,那都是有毒的,所以这个时代真是饮苦食毒到来的时代,病从口入。所以我们说为什么病很多啊,都是吃这些东西吃出来的,还有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我们要推广素食文化,新加坡这个地方很吉祥,素食店都有一千多家,这都是很了不起,我们在国内,都号召我们的大陆的国民要向新加坡国民学习,提倡吃素。不偷盗,就是人家的财物,不给你你不能去拿。众生由于有贪心,贪吝,不是属于自己的,他就想方设法占为己有,用那些欺诈的行为,诱惑那些无知的人,或者以他的权势来谋财,或者以他的机心来谋财,假冒伪劣,这些都是属于偷盗的范围,那么净业行人,持戒不能偷盗。不邪淫,这个淫是生死根本,要做到不求,有求就苦啊,男性追求女性,女性追求男性,当你去追求的时候,自己非常渺小,对方非常的高大,它里面就变成一个化学反应,你越把它看得高大,自己越渺小,对方是非常完美,然后就跪在那里了。等到结婚了,好了,相互的美化的狐狸尾巴都露出来,所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爱情当中非常美化,化学反应,实际上是业力变幻出来的,这是不邪淫。尤其在这个欲望横流的时代,大家一定要守住这条戒,说不准你弄的不好,艾滋病就到身上来了,还有种种的弊端,家庭也不和睦。第四是不妄语,言而有信。很多妄语是来自自私的心理,尤其不能打大妄语,就是没有证到圣果说自己证到圣果了,说自己是什么菩萨佛再来的,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第五是不饮酒,这不饮酒是各种类型的酒,只要有酒色、酒香、酒气都不能饮,一口都不能饮,乃至用草尖沾那么一滴,也是不许可的。佛在经典当中再三强调,身口意三业的恶行,唯有这个戒为根本,饮酒有很多过失。比如常常指出六种,你喝酒的人,醉了的人,他自己的财物容易损失。第二容易生病。第三喜欢斗诤,一喝醉酒了,就找人骂,找人打。第四是恶名昭著,酒鬼大家都不信任他。第五是容易生气暴燥。第六是越来越没有智慧。现在的医学也在证明这一点,饮酒的人,他每醉一次,他的脑细胞就会死亡很多,所以他就搞得越来越没有智慧了,没有智慧以后,做事就越来越潦倒了,所以这个饮酒一定要离开的,这不能开玩笑的。佛世的时候有一个公案,说一个很修行的优婆塞,他就是饮酒,由于他从外面做事回来,他家的人全家都离开了,给他留了一些晚餐在里面,其中有一碗水酒,看过去没有酒色,他以为是水,很渴,就咕咚咕咚喝下去了,喝了一碗这个水酒,一下就醉了,邻居家的一只鸡跑来了,他醉醺醺的就把人家鸡宰了,来煮鸡吃,那么邻居家人家那个妇女来找她的鸡,他一看这个妇女还比较漂亮,把人家强暴了,然后人家就把他扭送到官府那儿去了,官府问你做没做这个事,他狡辩,我没有做这个事,这一来他就五戒全破了,又喝酒、又杀生、又邪淫、又妄语,五戒全破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喝酒,这条戒也包括一些毒品、海洛因,带刺激性的东西,都要远离,这要受持清净五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受持五戒,我们说人间净土,人间佛教,就在我们持五戒、行十善的过程当中就能净化这个人间。持八戒斋就是在这五戒的基础上,加上不坐高广床,就是睡的床不要太高,大概按佛制是高度一点六尺,就坐在床上脚不会悬空,他的宽度不能太宽,能容得了转身就可以,要睡这样的床,现在睡那个席梦思,睡那样的床,如果受八关斋戒都是不如法的;不香花缦、缨络、香油涂身,就是不要梳妆打扮,不要用那些香的东西,因为你是了生脱死的人,这一天一定要非常朴素,再就是不得歌舞、作伎乐及故往观听,自己在这受八关斋戒的这一天,不能弹琴、跳舞、占相、占卜,还有赌博,都不能去,那么歌舞场地、娱乐场地不能去,加上这三条,这是八戒。那个斋就是过午不食,一般这个饮食在一天的时间也各有区分,在早上是天人食的时间;中午呢,是法食的时间,就是这个佛教菩萨饮食的时间;到了下午都是畜生饮食的时间;夜晚是饿鬼饮食的时间,所以这个斋就是不能过午,晚上就不能吃了。八戒斋,这是佛为在家居士所制定的戒律,让他有机会在一日一夜受持出家戒,所以这一日一夜受八关斋戒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受的时侯如诸佛一日一夜不淫、不杀、不盗等这些过来,用心很急,你看前面频婆娑罗王被囚禁的时候,他就求佛派大目犍连给他授八戒,他感到生命很大的威胁,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所以他要受八戒,来求出离之道。佛典讲一个人至心在一日一夜受八关斋戒,他的功德超过天人二乘的功德。[修行诸戒],就包括其它的了,其它类型的戒。[不造五逆],五逆是杀父,杀母,杀圣人,破合和僧,出佛身血,这五种逆罪。因为这个父母和圣人对我们有恩,你不仅不报而且去杀害他,这就是逆罪,这种逆罪是要直接下阿鼻地狱的,很重的罪,不能犯这个。那么[无众过患],就是这个净业行人持戒,他最好的是持而不犯,持这个五戒和八关斋戒不犯,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如果万一烦恼重,犯了,犯了赶紧要忏悔,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那么这样,这种修持戒律的要求,或者尽形寿终身去持,或者一年、一月、一日一夜、一时,但总的意思还是尽形寿为他的期限,不得对这个戒律有所毁犯。然后就把这个持戒的善根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请看下面: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持戒的行人,以他信愿回向功德往生净土作为能感之机,所以临命终时就感得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大家注意,前面上辈三品往生的都是感得菩萨前来,这就是唯心所现了,因为他是发大乘心,所以他看到的是菩萨过来,现在这里他是小乘心,修小乘戒,所以这种同业所感,看到的是比丘。那么在阿弥陀佛旁边的也是观音、势至了,所以这时候的观音势至就示现了比丘的形象过来,这都是相互感应的,从中也看到这种大悲愿力的这种状态,这种所因是要根据众生的状态去做相应的现象感应的。那么圣众来了,阿弥陀佛就放金色的光明,照这个行人的身上,就在佛光当中,阿弥陀佛为他说法,说什么呢?你看也跟他小乘的根性相对应,苦、空、无常、无我,这是四圣谛里面要讲苦谛,四念处也要讲这些,因为凡夫众生在这个现象界都迷惑颠倒,这个世间是八苦交煎,但是他不认识到它的苦,以苦为乐;这个世间是没有一点真实,但我们的众生总是认为这个客观世界是真实的,所以要讲它的空性;这个世间没有永恒,一切都是变幻、都是败坏无常的,但众生总认为这里面有它的不朽有它的永恒在里面;这个世间没有主宰义,没有一个我这个主宰义,所以要用苦空无常无我来治凡夫众生的四种颠倒见,但是停留在苦空无常无我,也是一个颠倒,也不正确,所以还要否定之否定,在大乘法当中,要讲涅槃的常乐我净,涅槃还有常乐我净,这就是正见。那么小乘法要把苦空无常无我说出来,赞叹出家,由于小乘根性他对戒律非常的这种…,持戒意识很强,这个戒若琉璃,点滴不犯,作为一个出家比丘,他是值得赞叹的,尤其要赞叹出家,他离开了一切造恶的这种不好的因缘。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要示现出家相,家为一切烦恼的源所,由种种世俗的因缘,家业,上有老下有小,要为这个政府要征什么税,什么长征战争远防,这些你在家你都得要去,那现在出家了,就是方外之人,他所追求的是出世间法,沙门的这种品格很高尚,很清高,所以《沙门不敬王者论》,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在东晋的时候有一批朝廷大臣,说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一切人都要向皇帝顶礼的,那沙门出家人也应该向皇帝顶礼,然而这个慧远大师对这个事情做了五篇论文,《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是方外之人,他没有穿这个世间的衣服,他所追求的不是世间的东西,所以他不应该去礼敬王者,反之,王者还应该礼敬沙门,所以僧格他是很清高的。所以现在出家了,得到四事供养,百事不忧愁,逍遥自在,来往无障碍,这样就能以他的这种清净心,得修道业,就能离开众苦。《无量寿经》的上辈往生就提出要舍家弃欲,行作沙门。所以赞叹出家要真正出家,自古以来说出家乃大丈夫气概,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但这个出家不是出两扇门之家,你真的要能出烦恼之家,真得要能出三界之家,这才够得上大丈夫。如果出两扇门之家,来到僧团还是搞名闻利养,一天到晚想到多弄钱,在那个名利圈子转,不能出来,那是光头俗汉,照样是在家人。所以当年的莲池大师,看到僧团有些出家的还是非常庸俗,所以他就提出要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是出家以后还要实现一次出家,这样的出家才是在这里能得到阿弥陀佛赞叹,如果你是身出家,心没有出家,你不是真出家人,所以印光大师一生并不是很鼓励一般的人去出家。出家的条件,出家是为住持法道而施设的,出家要具有很高的条件,印祖提出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不要念念想到自己。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赋,所以古代的出家人都要考试的,要发度牒的,要考几部重要的经典,如果过不了这个关,都不能让他出家的。那么以后到了清朝,以后就废除度牒制度,什么人都可以出家,就使得这个僧团成分非常复杂,整体的僧团质量在下降,乃至于民国年间一批高僧大德想来整顿僧团也无从下手。真的这个住持佛法要靠僧团,僧团振作不起来,整个佛教就会衰微,所以我们想到出家僧格之高贵,阿弥陀佛都这么赞叹,所以每个出家人都得要自尊、自重,要持戒,要有道心,真的做人天之师,提高自己整体的素质,尤其是信仰素质。要有道德,要有学问,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才是中品上生的资粮,这是赞叹出家。那么这个行者见到阿弥陀佛和比丘圣众前来,又闻到阿弥陀佛讲法和对他的赞叹,他内心就非常的欢喜了,当下就见到自己的身就坐在了莲华台上,他很感激阿弥陀佛,赶紧就磕头,这一磕头礼佛呢,在娑婆世界磕头,举起头来的时候已经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很神妙,磕头还在娑婆世界,抬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好,请看下面: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那么这个持戒的行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莲华也很快就开了,这是由于他的持戒的德性巍巍故,寻开。那么莲华一开,他就得到了殊胜的利益,这殊胜利益有三点:就是闻到了正报和依报讲经说法的声音,这种说法的音声也跟他心里的唯识所现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是修小乘法的,小乘戒行的,所以他对小乘的法有他的亲切,所以他闻到的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法,苦集灭道包括着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苦,了解现象界的八苦;透过这个现象的苦,了解它的根源,就是集,烦恼;那么透过集,要了解出世间有个灭的状态,就是涅槃;那么到达涅槃要修道,八正道乃至三十七道品,这是四圣谛所宣说的内容。那么早先,佛陀最先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讲,三转法轮就是转苦集灭道,当下以憍陈如为上首比丘弟子就证到了阿罗汉果,形成了佛陀最早的僧团,五比丘。那么这个往生者一听到这个四谛法的音声,当下就破见思烦恼,得阿罗汉,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又叫无生,断见思惑,长揖分段生死,这是小乘法最高的果位,阿罗汉。那么这样破见思惑,内在的德能、神通就现前,[三明六通]。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一般六通里面也有这个,叫宿命通,能够知道自己八万大劫以来,哪一生在哪投生,叫什么名字,福报多少,长相怎么样,家族怎么样,一世一世都能知道。那么知道这个事实现象,那么这里加上明,宿命明,不仅知道一生一生轮转的情况,而且知道这一世轮转的原因是什么,知道它的因缘、果报,这就是明了。天眼,他有天眼通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很多很多的事情,他看到而且知道这里面的因缘,也叫天眼明。漏尽明就是他的一切结使,烦恼全都没有了,如果他断烦恼还没有断尽,或者还有习气,一般只能得到五种神通,叫五通,只有把烦恼习气全都断尽才能出现六种神通,就是漏尽。如果没有漏尽,前面的像天眼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这些,都可能会退转的,只有漏尽通之后,他就永远不会退转,这是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也是小乘法修行的方法和证位的情况,八解脱又叫八背舍,就是透过一种修行方法,能够背舍三界的烦恼,清净五欲,把五欲的烦恼降伏下来,把它除去。八解脱,比如第一解脱是内有色外观色,内有色外观色主要是从对治淫欲心的下手。内有色就是观察自己的身体不净,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观察自己不净以后再观察外面,也一样的这样的不清净。现在我们的这种欲望心就由于打扮得花枝招展,非常美呀,香水呀,光滑呀,这些就把欲望心调动起来了。整个的社会它都是搞包装啊,搞得非常美,所以它就调起欲望,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幻化的表象要看透,看透它内在的污秽、肮脏。我们的身体的唾液、血液,什么痰哪、汁啊,这些东西你观察它,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身体由地水火风组成,这个四大都是体性就是不干净的。你说用水来洗,洗我们身体,你就用四大海的水来洗自己的身体,洗成一颗微尘,这颗微尘都是臭的!你要观察这样的内色外色都不净,这是第一个解脱。第二解脱要内无色外观色,因为众生他有两种烦恼的习气,有一种是爱见重,就是对自己的身体执着很重。有的是这种见行重,那么对自己执着重的要观察自己的不净,对外面很执着的,要观察外面的不净,它各有侧重点的不同。内无色外观色,他主要是观察自己,你看死亡之后四大解体,烧成灰烬,自己没有了,那透过这个观察外面,亦复如是,就离开欲望的诱惑,作种种不净观,比如白骨观。前面讲三十六种不净之物是从污秽的程度让我们离开这样的一个欲望,还有这个白骨观,观这个白骨很干净,很有光色,他从这个本质上的清净的这一面也可以让我们离开欲望。再加上有死想,对死亡的观想,当你死的时候,身体就膨胀啦,膨胀就淤烂啦,烂得血肉狼籍啊,然后里面有各种虫出来啊,有各种汁啊,观想这些死尸的状态。你想在这个情况下,原来她的这种天姿国色、楚楚动人的美貌到这个时候到哪去了?你现在对这个尸体还会有欲望心吗?这个时候死尸连狗都不理啊,这个死尸这时候一点价值都没有啊,还不如一个猪头,猪头到街上还能卖几文钱,你把死人头去卖,一分钱也卖不到啊。要作这种不净观,要使我们对这种很猛厉的淫欲心要把它离开。然后,还有四空观,像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空处以及灭受想定,这是小乘法当中对治欲界的五种欲望的方法。那么,这个往生行人就成就了,具八种解脱,说明他离开了欲望。这是中品上生者的利益。
  好,请看下面: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中品中生,首先辨定其位格,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小乘根性下善凡夫人,他所接受的行法,跟中品上生相比,又降劣了一步了。[若有众生]这是简机,是中品中生者的众生,他持戒时间只是一日一夜,对这个八戒斋一日一夜用心非常细,非常急,非常严谨,持得清净。这里面受八关斋戒,你受了之后就一定要好好持,不要说受了之后,正好一个朋友请我去吃饭,要喝酒,嗨,将就一下吧!就去喝吧,你这就麻烦了。如果万一境缘不允许你再持的话,你赶紧干脆舍戒,你不能带戒犯戒,你舍掉还好一点。[若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包括这个淫方面,你烦恼太重的时候都把持不住,你就先舍。[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沙弥戒它主要是在八戒的基础上,加上不捉金银生相,不拿钱,再就是也要持午,这是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就是比丘戒了,二百五十条戒,或者比丘尼的三百八十四条戒。这个[威仪无缺]呢,不仅重罪不犯,就是轻罪都不能犯。你看这个持戒到了威仪无缺,轻戒都要像重戒一样护持的时候,他这功德就上来了。《戒经》里面对持戒的这种内在的功德力量,都有赞叹。佛世的时候,有一条毒龙,正在那里吐毒气,伤害了很多人,所以当时有很多阿罗汉都驱赶这个毒龙,都对这个毒龙没有办法。最后有一个比丘过去了,他轻轻地弹指一下,跟毒龙说:你离开吧,这个毒龙就乖乖地离开了。最后很多阿罗汉就问,我们也是阿罗汉,你也是证到阿罗汉,为什么你弹个指说句话它就走了,我们跟它用了很多神通,跟它斗法都没有办法。这个比丘说,他多少劫来持戒,不仅持重戒杀盗淫妄酒,这些持得好,就是很微细的戒,也像持重戒一样的去重视,去持。比如比丘戒有分重戒有分轻戒,他对于轻戒都持得非常严谨,所以就由于这个,他内在的力量就很大,戒德巍巍,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略这个戒了。一个人在一个人群当中,有没有威德,有没有威信,能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你作领导下面能不能听你的话,这全靠你有没有持戒的力量。如果一个低贱的人都能持戒,他就不那么低贱了,他就有高贵的一面;如果社会地位很高的人,他都不持戒,他身上就很低贱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这个戒律要非常重视,威仪无缺。这样就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请看下面经文: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中,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
  中品中生者,以他一日一夜精进奉持戒律的功德求往生,这是能感之机,这样他就戒香熏修了。持戒的功德就有香,熏习着内心。那么这样的行者到临命终时,就感得见到阿弥陀佛与诸眷属,这些眷属也都是那些比丘眷属了,与比丘众前来,阿弥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这些比丘眷属手里拿着七宝莲华,到达这个行者的旁边,行者自己就听闻到虚空中传来赞叹的声音,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赞言了。[善男子],善男子就是对他这种赞叹,如汝善人,就是你能够深信佛的语言,能够随顺佛的教敕。这个戒律可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要宣说的,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一切诸佛都会把五戒十善作为正面价值,都要说。所以戒律唯有佛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才能够给我们施设出来,是为道制戒。小乘戒是随着有犯来制,大乘戒是称性而说,那都是过去诸菩萨已诵,现在诸菩萨今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的这些戒律,也就是三世诸佛都要宣说的,所以这就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所以[来迎接汝],迎就是来接引。那么这个行者蒙阿弥陀佛赞叹,当下见到自己坐在七宝莲座上,一坐上去莲华就合了,合起来,闭合,闭合了之后,很快,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里面。
  好,请看下面:
  [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这是到达西方净土莲华开放的时间,是经过了七天,莲华才开敷。莲华一开敷之后,就得到殊胜的利益,就睁开眼睛,就见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就赶紧顶礼,合掌赞叹阿弥陀佛对自己的恩德。那么阿弥陀佛就会跟他讲经说法,他闻到这个法,心怀踊跃,法喜充满,当下就断见惑,得初果,须陀洹是初果,断见惑。断见惑进一步的断上三界的见思惑,就经过半劫的时间,就得到了阿罗汉果。
  好,这就是中品中生的情况。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比丘往生者是属于中品往生的,我们来举一个,宋代有位比丘叫法持,他相信净土法门,修净土忏都修了三年,曾经燃两个指,燃指供佛。那么他受过比丘戒,然而他还增受戒法,就是讲加法,再重新受一次,说明他是对戒律的尊重。因为比丘通过登坛白四羯磨的这个过程,他内心对戒律的这种无作戒体的强化,是有作用的,无作戒体就会在他的行为当中任运产生一种止恶防非的力量,使他能够把戒律持得如法,持得清净,来遵守羯磨。他自己造西方三圣像,造像功德是很大的,《般舟三昧经》讲一个念佛行人要得一切佛在前悉立三昧,要造佛像,造佛像是他得到三昧的增上缘。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中每一世他都会去造像,造佛像,透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引发大家的恭敬心,引发大家信心的善根,所以我们现在东林寺在造四十八米的西方三圣像,也是给广大的信众提供一个积累功德的一个机会,一个福田。那么造西方三圣像,同时他在读净土经典,每天作为日课,诵观经、诵《阿弥陀经》,他这个求往生的心很急切,他每天都祷告,愿意把娑婆世界的寿命减短,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这样。这样到临命终时他就有点小疾病,他就在阿弥陀佛像前祈祷,那种哀哭的祈祷,愿佛早来接引。这种从悲哀的心里面唱出的阿弥陀佛的声音,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得到。就在他悲心念佛的时候,忽然看到阿弥陀佛像现前,丈六像,就站立在七宝池上,他一看到这个景象,就跟旁边的徒弟说:我已得中品往生矣。所以就端坐,面西端坐,念佛往生。可见同修们呐,能得中品往生也不简单哪!
  好,请看下面: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好,先看这个。中品下生者是辨定其往生的位格,是世善上福凡夫人。就是修世间善的上乘福德的凡夫人,他没有修过佛法,也没有闻到出世间法,是这么一类人。可见这个净土法门摄机之广啊,摄受众生的根机很广。那么简机就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只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天性很纯良,从小就有很好的孝心,奉事六亲。这个孝在儒家非常重视,佛教也非常重视,说明这个孝在人格,道德人格当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这个孝道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佛以身作则,示现孝道。有这么一个公案,佛在世的时候,碰到有一年闹饥荒,闹饥荒呢,佛陀在世,包括佛在内都是要托钵的,天天托钵。这样都闹饥荒,人家各各人家自己都吃不饱,怎么会给饭给你呀,所以托钵就很困难。佛就是拿着钵,第一天托钵没有给的,第二天托钵也没有给的,第三天托钵都没有给的。因为佛托钵有一个规定,你只能托七家,七家托不到,你就得回来,今天没有缘,你好好去打坐去。这样佛回来的时候,中路碰到一个比丘,比丘一看到佛没有托到饭,看到他佛面有饥色,饥饿之色,问佛,佛说我现在没有力气跟你讲话,我三天都没吃到饭了。那这个比丘心理就很哀痛啊,觉得佛是三界之尊啊,都托不到饭,他自己托钵,这个比丘也很困难,他想到要供佛,佛是世间最极之福田嘛,所以他想到怎么去弄这碗饭来,自己也没有东西,他就想到把自己的三衣卖掉,把三衣卖掉以后,弄到一钵很好的米饭,赶紧供养佛陀。佛陀一看,就明知故问,说现在饥饿年代,饮食难得,你从哪里得到一钵这上好的米饭啊?这个比丘也很老实,说我看到佛陀三天没有托到,我于心不安,我把我的袈裟都卖掉了,来换了这一钵饭,来供养佛。佛这时候说,你的好意我领了,但这个三衣,这是诸佛的幢相啊,解脱服啊,最尊、极重、极恩,现在你把它卖了,得这碗饭,我吃都吃不消,我不能接受你的这钵饭。那这比丘说,连佛都吃不消这钵饭,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吃得消这钵饭呢?佛这时候就问了,你有父母否?他说有,好,你的父母能够消化掉这钵饭,父母对你有大恩故。佛还进一步问你父母信佛吗?这比丘说我父母都不信佛。佛说你把这钵饭供养父母,你的父母就心生欢喜,他就会信佛了。等他信佛的时候,你给他去授三皈依,你的父母吃这钵饭就能吃得消。是这样以身作则的教育这个比丘,要孝养他的父母。那么佛陀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到忉利天为他的母亲说三个月的法,他的父亲亡故之后,佛亲自扛着那种棺柩,都示现这样的孝道。所以一个人能有孝道,他的性情就非常柔善,这个柔善就有一种迁移,他就会对一切众生遭受苦难,他都有恻隐之心,他都有慈悲之心,他都有帮助的行为。所以一个人,纯孝的人,他还有一个移孝作忠,他在国家政府做去事,一定会忠心耿耿,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哪。所以这种人他自然的,他没有听闻过佛法,也不理解,也没有对出世间法的一种寻求,只是自己凭着宿世纯良的天性,自己去行孝道,是这样一种人。那么这种孝子,那都是得鬼神恭敬的,他就积累了很多的福德,到他临命终时,就会感得信佛的善知识,为他来详细宣说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种种快乐的事情,并且为他来宣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的内容,四十八大愿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便捷。你看,他是临终的时候遇到了佛法。
  好,我们请看下面这段经文: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那么这个孝养父母的人,临命终时,闻到念佛往生一法,这个是很紧要关头,他一闻到之后,这里面就包含信了,他有纯良的孝道之心,就是有很厚的福,他这福里面跟慧是紧密相关的,对这个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他当下产生了信心,这种信心,很快他命终,命终,你看他的神识就马上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像一个壮士,[屈伸臂顷],伸个手一样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说明这个闻信四十八大愿的力量,这时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就在导引他的神识,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一到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天的时间,他的莲华就开了,开了以后就遇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他讲经说法。他一听就心生欢喜,破见惑,得初果须陀洹,再经过一小劫之后,证得阿罗汉,阿罗汉果。这个阿罗汉果是从他断见思惑的程度来说的,一般他闻到观音势至跟他这时候讲法,一定是讲大乘法,不会讲小乘法,所以他开始超然断见思惑,得阿罗汉果为他的开始,马上就能够转入到大乘菩萨的位置,作为他的终结,这是中品下生者的情况。
  通过这个经文,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我们每个人,要为那些从来没有闻到佛法,在临命终时这个关键时刻,我们要主动地介绍净土法门,介绍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那么很有可能,他借着他生前的孝道的福德,他马上产生信心,马上产生作用,马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么快速。我们东林寺有一位比丘,谈他父亲往生,他的父亲非常老实,但有一点非常孝道,是一个大孝子。平时尽管他的子女都信佛了,甚至他的儿子都出家了,但是他还是天天,就是干他的活,对佛经也不怎么看,也不怎么问。但有一点,他吃过饭,坐在炕上,他愿意听听念佛机,听听佛号,但从来没有开口念过一句佛。结果他有一天,他身体一直很好,他就到他这个大女儿家去串门,串门就一般几个子女家,这个子女住一段时间,那个子女住一段时间,他住在大女儿家的时候生病了,他的女儿也比较有孝道,就赶紧送她的老父亲去到医院去看。看的话,准备打那个吊瓶,那个吊瓶的针插不进去,插不进去,他这个人也不愿看病,就说回家回家,回家等到回来之后就坐在沙发上,坐在沙发上就有点身体觉得很不舒服的感觉,于是他的老伴和女儿就在旁边赶紧帮他助念,给了一张阿弥陀佛像给他看,他也不念,他就盯着那个佛像,盯着看看,他就跟他的老伴伸着手说,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他老伴当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你的手啊,他这个问了两句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就闭上眼睛靠在沙发上,一靠在沙发上就走了。然后帮她助念的有个小女孩,在助念的过程当中看到那个莲华,整个的那个场面非常有香味。最后他的儿子,这个比丘师父以后想,说这个说问手这是什么,大概是阿弥陀佛的手伸过来了,手伸过来他就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他父亲还真的往生了,就是以孝道去往生。还有一个居士,谈到他碰到一个大学教授,生病,病得很痛苦,半身不遂,然后这时候他是他的亲戚嘛,觉得他实在太痛苦了,也是一生搞科研,没有闻到佛法的人。就在这时告诉他,你又是大教授,学问又很好,善根很深厚,你这时候好好念佛,就更好了。他就跟他讲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那位老教授还听得很认真,听得认真,这个他的亲属,是个居士嘛,好,他说你现在跟我一块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他那个老教授念不出四个字,就是阿,阿,阿,他就带着阿,阿,阿走的。这个一阿的话,最后一个阿,都是脸上通红,他还想用最大的力量念这个阿,走的时候,那个他这个居士摸了一下他的头顶,头顶非常滚烫。所以这个世间的很多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我们为报众生的恩,也是做阿弥陀佛的使者,有这个机会,尽量在临命终时跟他介绍往生一法,说不准这个机会抓住了,他就成功了,劝进行者。这是这一愿告诉我们,一生没有闻到佛法,临命终时闻到善知识跟他说,就解决问题了,所以我们也要担当起这样的善知识。
  好,请看下面,这是总结性的赞偈:
  [中辈中行中根人,一日斋戒处金莲。孝养父母教回向,唯说西方快乐因。佛与声闻众来取,直到弥陀华座边。百宝华笼经七日,三品莲开证小真。]
  好,这是对中辈三品往生的一个总结性的偈赞。中辈往生,属于中行,中行就是他以持戒的福德,就是前面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二福,戒福,是中行。中根人,他属于中根机的人,为什么称为中根机的人呢,他有一颗对于生命的出世的这个这种寻求,所以他能够接受小乘的出世间法,中根机。然而他一闻到这个佛法,他能够认真去做,斋戒,[一日斋戒处金莲]。中品上生是可以时间长一点,中品中生就一日一夜,所以这个八关斋戒,在弘一律师那里他有一个提倡,就是对比丘也提倡受八关斋戒,那么我们在东林寺十天百万佛号,都要十天连续受八关斋戒,昼夜念佛的这一天也要受八关斋戒,这也是根据《无量寿经》的往生条件,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念佛,前面是斋戒清净,斋就是过午不食,戒就是要奉持戒律,八戒。所以一日一夜的这个八关斋戒,这样的持戒功德,当然也包括沙弥戒,比丘戒,你这个持得清净,回向,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大悲摄受,乘着金色莲华往生。这就是中辈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是孝养父母,把孝养父母的孝道功德回向,这里特别要让他产生信心,你就为他宣说,宣说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极乐,宣说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这样的因缘,果报,这样告诉他,这样他就有求往生的心。这样阿弥陀佛与声闻圣众都来迎接他,直接就到阿弥陀佛的七宝莲座旁边,那么中品下生的,他是百宝莲华闭合,要在那里面经过七天,七天才能开。所以这个中辈三品,他无论是一去就开,还是经过七日,都能够证到小乘的果位。小乘的果位一般叫四相四果,这里从开始证须陀洹,最后证到阿罗汉,这里证小真就是证小乘的果位,是指他断惑的程度,断惑的程度,那么西方净土是大乘菩萨的世界,那么这些持戒、孝养父母往生者都会具有大乘菩萨的种性,直趣大乘的正定聚,证到大乘的佛果。
  好,我们今天把中辈往生就做了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6: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
(大安法师2006年9月2日-8日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翻开经本,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好!请看这段。下面是讨论下辈三品往生的因行果报。首先告诉当机者阿难及韦提希,这是正明告命,辨定的位格是下品上生者,这是指造作十恶轻罪的凡夫人。下面这三品都是造恶的众生,下品上生造的恶比较轻微一点,那么,这个简机的众生,就是[或有众生],这是总举造恶的根机的众生。[作众恶业],就是造作众多的恶业。主要是在十恶的范围,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心业的贪瞋痴,造作众多的恶业。虽然造作众多的罪业,但他有一点,对大乘的佛经不生诽谤之心。这是他还有一点善根,虽然不谤方等经典,但是他也不是很信。所以他整个的愚痴烦恼很重,他造作十恶的恶业就在于他无明嘛,愚痴,不信善恶因果报应嘛,所以一生当中造作众多的恶业,而且造了恶业没有惭愧心,这个很多的众生都是这样。一身的毛病缺点,但是他还认为自己了不起,还是一个善人。一个人没有惭愧心啊,他就没有羞耻心。人到了无耻的程度啊,那就什么都可以干得出来的,我们大至一个民族,乃至于个人,都应该面对自己的种种的过失,要冷静地反省,要能够有羞耻心,生起惭愧、忏悔心。这样他才能改恶修善,如果面对自己所造作的恶业,所做的过失来掩盖,不去面对,而且用种种的辩护来遮盖这些过失,那么这是最没有救了。也就意味着他的未来还重新要犯,他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也就是他内心的这种正面的佛性的力量还没有生起来。当他没有惭愧心的时候,他造作恶法他还很自豪,你看我还敢抢银行,我多么勇敢,你还不敢呢。造恶还成了他很炫耀的资本,你看我玩弄手段,偷税漏税,天衣无缝,我又赚了多少钱喽,假冒伪劣的商品我做得多么多么逼真,他没有惭愧心。所以这样的人就成为愚人哪,不是智慧者所做的事情,那么由这样的造恶的因缘,如是因,如是果,临命终时他就会遭遇种种的痛苦,在遭遇痛苦的时候,这时候还真的忽然遇到往生善知识,你看这是他的善根喽,由于他不诽谤大乘经典,这也是他宿世对大乘经典的一份尊重在里面。哎,由这个善根忽然遇到往生善知识。因为他造作种种罪业无有惭愧心,按他的因果一定下三恶道的,这时候遇到的善知识是往生善知识,注意如果是其他的善知识,在这里都救不了他,就是念佛的善知识。就面对他临终时候的痛苦,就跟他说大乘经典,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不是指一部两部三部四部的十二部,这个十二部经是一个名相概念,是指一代时教很多的佛经有十二种类型、题材所组织的。像修多罗、重颂、孤颂、受记乃至于未曾有经,他是这样的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是指大乘,小乘只有九部经。就为他说这个大乘的这个经题给他听,那这个造恶的众生闻到,这时候闻包括信,他真的闻信了这样的大乘佛典的经名,这个善知识会给他赞叹大乘经典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位恶人闻到大乘经典的功德之力,就除千劫重罪,不仅今生的重罪除掉,千劫的重罪都除掉了。除掉之后这个善知识,善知识叫智者了,有智慧的人才能够相信念佛法门,所以称为智者,就再教他,转而教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恶人他听话,他也就跟着去念,由于他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名,当下就除却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那么在这里大家注意这两段的比较,闻十二部经的题目只除千劫重罪,但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却除罪五百万劫,五百万劫就是五十亿劫。那显然这个念佛灭罪的功德就大得很多了,那么这是什么原因?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这个造罪的这个人他的业障重,加以在临命终死亡的种种苦相来逼,来逼迫他,所以这个善知识虽然说了很多经典的题目,但这个恶人临命终时他接纳这样的心是很浮泛的,是很散乱的,由于这个心散乱故,他除罪的功德就比较轻,这是第一。相比较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执持一句,执持一法,他能够把散乱的心摄住,让他住心在这个名号当中,让他正念去称名,他那个称名的心,专注,重心在那里,所以他除罪的这种功德大,这是第一。第二呢,是由于这个名号是万德洪名,内聚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在里面,其中就有灭罪的功德,在大乘经典讲,有很多法门能够除这个罪那个罪,比如说谤般若的罪很重,如果修其他的法门都很难忏掉这个罪,但是修念佛三昧可以忏除谤大般若的罪业。所以由于这个名号灭罪的功德大故,所以称佛名能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好!请看下面: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好!这是由于他称佛名,感得临命终时西方三圣接引。你看这里感应是立竿见影的,就在这个行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时,那么阿弥陀佛就派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就是从阿弥陀佛的报身的光明里面变化成化阿弥陀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以及其他的圣众,应念佛的音声马上现在行者的面前,那么这些化佛菩萨一现在行者面前,就同声赞叹行人。赞叹他善男子啊,由于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故,往昔的恶业就消灭了,所以我来迎汝,这是化佛说,所以我来迎汝。那么这个行者一听到这个话,很欢喜。又看到化佛放光,遍满他的屋子。这个行者呢,蒙到这个化佛的光明注照,他的业报身就在此土命终了,命终就乘着七宝莲华,随从化阿弥陀佛后面,往生到西方净土七宝池中。那么这就是文成印坏。这个现前的化佛菩萨,和七宝莲华就是这个行人的净土的生阴。所以他是当下的,这个娑婆世界的业报身一结束,他就中阴身就在那莲华上,就是生到了净土,这一段特别注意,善导大师也特别指明一点,[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善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那么从下辈三品当中我们注意到有一个特点,就是处处赞叹称名的功德,在这个下品上生里面,这个行者他所闻到的这种化佛菩萨赞叹,并没有赞叹他听了大乘十二部经首题目的这样的功德,而是特别赞叹他以汝称佛名故,我来迎汝。这就特别标显出你称佛名的功德很大,那么这个赞叹,就正好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第十八愿遥相呼应。第十八愿就特别谈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标出信愿持名。所以这里就没有提到闻大乘经典的事,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个文字的转换,我们就要理解佛的本意在什么地方。两土世尊处处劝勉我们的是正念称名,只有信愿称佛名号,他往生净土才能快速,才能直接,不会走弯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意故。那么这往生直接、快速,就跟那个疏杂之行,比较散乱的善业相比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这部《观经》,乃至其他的大乘的经典,都处处广泛的赞叹,劝勉一切的众生称念佛名,这是我们所要注重的要点。
  好,请看下面经文: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好!这一段。这一段是阐述这种下品上生者往生到净土之后所获得的利益。他一去往生到七宝池中,经过了七七日,就是四十九天,莲华就开敷,那么莲华一开敷,就见到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这个佛菩萨利益一切众生,那是不失时机,莲华一开马上观世音、大势至赶紧都到他的莲台旁边。去之前呢,先放出大的光明,威神光明。然后到了这个行者的莲华前,为他讲十二部经甚深的义理。那么这个行者闻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他讲说大乘妙法,所以信心开发,心花怒放,大彻大悟,信解啊,信解同时,解门就是开捂,信就是他信心欢喜。这时候他就发无上菩提心了,因为他理解了大乘经典的妙义,他开始发菩提心,所以下品三辈往生者都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发菩提心的。发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他就要作种种的菩萨的行持了,包括分身他方世界去闻佛说法,助佛弘扬,救度众生,这样的一个佛事他要去做,这样就做了经过十小劫,他就得百法明门,证入到初地—欢喜地,这就是下品上生者。下面一句注意:[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这句重新举出,这个行者,下品上生者行者所闻佛法僧名号的利益。前面讲了念佛才能往生,但这里特别加这一句呢,就是净土法门往生是普摄群机的,只要他标心净土,你能够念佛,能往生,如果念法、念僧也能往生,因为佛法僧三宝他是一体的。你能够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名号还有阿弥陀佛所证到的法,你能够信解这个法性理体。你能够念僧,像观世音、大势至就是僧宝,大乘的僧宝,你能够念,念这两个菩萨,你也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闻信佛法僧三宝的名,也能往生。这是要注意了。有的临命终时疾病痛苦,你教他念那个六个字,他都念不出来,南无阿弥陀佛都念不出来,他可能就念一句阿阿阿,或者就念佛佛佛。他心里作往生意,也能往生。
  好!请看下面: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好!来看这一句。[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总明告命,[下品中生者]是标定往生的位格,这位格是什么身份呢,是破戒的这样的凡夫人。那么造恶之机,[或有众生],他破五戒,如果他是居士,他就杀盗淫妄酒都破了,毁犯五戒。有的我们在网上答疑的时候常常看到条子,我前段时间受了戒,最近都破了,怎什么办?你看看现在烦恼很重,他容易破戒,毁犯五戒。受了八关斋戒他也破了,乃至于他是比丘具足戒也破了。那这个罪是很重的,如果从通途教理来看,你破了这些根本戒,那是要下地狱多少多少劫的,而且是叫断头罪,你犯了这个就头都砍下来了,接不上了,不通忏悔的。你看从这一段经文才体会到阿弥陀佛慈悲之极啊!对这些已经断了头的人啊,阿弥陀佛愿力都要把他接起来![如此愚人],你看这些愚人就愚痴到极点,才去犯这个破根本戒的罪嘛。那么下面又列出了他的一些罪恶,[偷僧祇物],就是偷常住,寺院的东西呀,[盗现前僧物],这个现前他是指,比如说有施主要供养这个寺院的比丘僧,他有两个现前,是现前现前,就是现在寺院所有的比丘包括沙弥都同等供养;还有十方现前,就是十方的所有的僧众他要作相要普同布施。但一般来得的四事供养都是现前僧物来供养的。人家给现前僧物来布施的,他把它偷去了,这个罪业很重的,佛说过,五逆十恶我能救,但盗僧物,盗现前僧物这个罪不能救。也就是他这个罪比五逆十恶还要重。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不净说法],他也装模作样能讲经说法,但是里面是不清净的。这不净说法他有几种:就是用轻慢心去说法,心里想的是得到自己的利益,名闻利养。第二种是生胜负心,在这儿讲经说法一定要盖过别人,要比别人讲得好,就是说自赞毁他,比别人,要盖过别人,胜负心嘛。就是为了求很多的眷属,你们都归到我的座下来。这是一种,还有一种他讲经说法就是为了求名、求利,不是为了教化众生。第四种讲经说法就是为了求世间的福报,这样在为了求这些的时候,讲经说法就成了他的工具、手段,所以他常常就玩弄心机,反而把正法给它掩盖下去,那些邪法呀他津津乐道,动不动就谈什么神奇呀、祸福呀,现在也有一些出家人,一看到人家,“唉呀,你家最近都有什么事啊,这个事那个事啊,你得多少供养,我能给你消啊”,诸如此类的,就这些东西,说邪的东西。但这个时代也很可悲,说邪的东西还很多人趋之若鹜,你跟他说正的,他觉得没味道,天天让我们持戒,没味道。所以他带着这种心机,名闻利养的心,这就不净说法。做这些东西无惭无愧,以种种恶业来庄严自己的身心。做恶业他也有他的庄严,一般说有四种庄严:首先他信恶,他对这个恶事他很相信。比如说自己辛辛苦苦赚不到什么钱,如果我去偷一把,一下子暴富。他相信这个偷东西能够导致他最大的幸福,他就去偷。他在偷的过程当中,预谋、手段、踩点,最后哪,就这个过程都很欢喜,很兴奋,同时这个团体还要发愿,发恶愿,大家一块干,干来了之后,大家这些偷来的东西大家平分,皆大欢喜,大家都去吃喝嫖赌。他也会用这些东西来庄严他的恶业。盗亦有道啊,这些偷盗的群体他也有他的一套规矩,所以这些罪人,以这样的种种的罪业,按照自因自果的法则,一定会堕到地狱里面去,应堕地狱。
  好,请看下面。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由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好,来看这一段。按照这个恶人所犯的罪障一定会下地狱,这样自然在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地狱众火就是那个地狱里面很多刑具呀,即将要给他刑具,象火轮啊,火炉啊,铁丸啊,这种种种带有火焰的刑具,以火的形态,突然同时出现,这个[一时俱至]说明说什么,说明他的罪业很重,如果是稍微轻一点,出现这些刑具,还会渐渐的出现。他是突然出现,这突然出现啊,这个罪人这时候就害怕了,这些不信因果的恶人平时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等到这个情况来了他就怕的要命了,叫爹叫娘的。这时候真的遇到一位,正在这个地狱猛火正在炽燃的时候,他马上要下油锅、到火焰山去的时候,遇到了这个往生善知识,这个往生善知识,他是念佛人嘛,所以常常念佛,也熏习了名号里面象佛那样的大悲心,看到他这个地狱众生太苦了,所以赶紧为他宣说念佛法门。对于这个地狱众生来说,一定要启发他的信心啊,这是很重要的。然而在这个紧要关头,马上要掉进去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把他的信心启发出来,这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个善知识很有智慧,直接从阿弥陀佛的果地上的威神力量来谈,就跟他赞叹阿弥陀佛,这时候你是要下地狱了,什么都救不了你了,唯有阿弥陀佛能救你。那这个罪人他就会怀疑阿弥陀佛是什么人哪,他怎么能救我呀。这个时候就要告诉他,阿弥陀佛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量,这里就举出十力威德:第一是十力威德,十力这是佛教的一个常识,但我估计很多人对这个十力是不大了解的。我们常常说佛在果地上是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那么我们还是要了解这些,了解这些有两个作用,第一透过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对我们的信心提升有好处,因为我们要靠佛力救度,就得了解他有没有这种能力啊,这很重要啊。我们知道佛很慈悲,就好象父母对我们也很慈悲,我们碰到紧要关头,危难之际,会情不自禁地叫“妈呀,爹呀”。为什么,这时他心里会想,爹妈会救他。爹妈是会救他,但问题是有没有能力救得了你。你的爹妈也是凡夫,他救不了你,他没有十力。所以我们对佛的理解一定要知道他有大慈悲心,同时要知道他有种种力量能够救助我们,这样我才可以去南无啊,我在急难恐怖之际呼唤佛才会有作用啊,如果他没有十力,我叫爹妈那也一样啊,所以要了解这些,这是第一。第二呢,我们修行最后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你得要了解佛的果地上的功德,这时候我们想成佛之心就会非常的猛烈。这就是发菩提心的重要内容。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那为什么要成佛?我们就要知道佛的果地上有什么样的功德, 我这个菩提心才有具体的内涵,我才够系缘在佛的功德的这个境界上,来作为我无量劫菩萨行的这种动力机制。所以要了解十力。正好在这里讲了十力,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十力。实在来说,佛是有无量的力,那么概述十力,是从度化众生的因缘这个角度来宣说出来的,佛有这种十力就足以成办度化众生之佛事。那么第一是是处不是处力,这个大家听了觉得这是什么意思。[是处],是什么,就是你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因果相符是[是处]。那你没有这个因就不能得那个果,因果不相符就是[不是处]。佛是知道一切诸法的因缘果报的决定相,从这个因缘,如是因缘能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他有这种智慧之力。比如说,以女人身作转轮圣王,无是处。为什么,因为一切女人都是系附于男子,她不得自在,那么女人尚且不能做转轮圣王,何况能做佛?做佛也是不可以。那么再比如,在同一个时空点,两个转轮圣王同时出现,这是无是处。为什么呢?因为转轮圣王,修十善业的福报,他不会有这样的冤业来出现。因为两个转轮圣王出现,一山不能容二虎,那就可能要打仗。而且这两个人棋逢对手,那就要打得天翻地覆,所以只是一个转轮圣王出现。那么两个转轮圣王尚且不在同一个时代和地点出现,更何况二佛呢?所以,一佛出世,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世,有两尊佛同时出世就搞分裂了。这些信众、比丘追求这个佛,那个追求那个佛,都是佛,只能一尊佛。如果有其他的佛想在这里助扬,他就得以弟子的身份来帮助。那么一个人造作恶业,他想得乐的果报,无是处。恶业尚且不能得到世间的快乐,更何况能得到出世间的法喜,无是处。那么这些都是佛明明白白了知的,这就是处不是处力。第二是业报之力,就是佛知道一切众生的业力果报,他是错综复杂的,或者过去的业过去受报,过去的业今生受报,过去的业未来受报,那么这些情况他都了解。而且这个善人恶人之间也不是说很线性的,好人就一定好报,恶人就一定恶报。他有异熟果,有三世业报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比如说,一个恶人他可能生到好的地方去,一个行善的人可能生到不好的地方去,他有种种因缘,比如一个行善的人临命终时,他这一念没有把控住,突然这个临走的那一念是恶念,他可能到恶的地方去了。有一个国王受五戒,还是优婆塞,就由于临命终时,那个侍者给他扇扇子,驱赶苍蝇,扇到他头上,他生了一念瞋恨之心,正好这一念瞋恨心起来的时候,他命终了,命终成了一条大蟒蛇。为什么这个行善的反而成了大蟒蛇呢,那么怎么去说明这个业报的这样的一个原因呢?所以这个生命当中的念头是很要把握住的,这个临命终时的一念能够抵得住你平时几十年的业力。他最后的那个最后身力量最大,所以要护念最后身的力量。所以这些,一般声闻缘觉的这些圣人,他只知道恶业果报,善业福报,但是他分别不了这种善恶非常错综复杂的情况。然而佛能够遍知这些业力、业报,智慧是力,无有障碍,无能坏,无能胜,这是业报之力。第三是禅定解脱三昧分别智力,佛能够知道行人修禅,他禅定状态是怎么回事。四禅,他是色界定,能够在定中或者是一心,或者不一心,或者常在定中,或者不常在定中,或者开始很难入禅定,或者容易入禅定,或者很难出禅定,或者容易出禅定,或者这个禅定能够达到涅槃,或者这个禅定能失禅定,他又去到五欲生活去了,或者受完五欲他又能够得到这个禅,得到这个禅,得到什么果位,他都了了知道这个禅定所有的情况。因为佛有甚深智慧。第四是知众生上下根智力。就是能够知道众生是什么根机,是钝根呢,还是利根呢,他知道众生的根机,就能够为度他提供很好的方法。他是上根利器,又喜欢广读经书,你就要跟他广说佛法,他能得度。如果下根之器,喜欢简单,你就跟他略说。那么他有些利根,上根利器,但是烦恼很重,比如瞋恨很重的,象鸯群梨摩罗他都杀母亲,而且甚至要杀佛,在这个过程当中,佛跟他讲法,他得到阿罗汉果。他是利根,但一时瞋恨,佛能够知道他的根器,能够对症下药。还有的人是上根利器,但是没有什么烦恼,结使所致,象舍利弗,大目犍连,一下跟他讲法就能够证果。还有的人钝根,钝根呢,但是他听话,没有什么多大的烦恼,你跟他讲一个法,他依教奉行,象周利槃陀伽,他根器很钝,很长时间记一个偈子都记不了,然后就教他一个偈子,他天天扫,天天扫,扫地,最后他成了阿罗汉果。所以一切众生的种种根机、相状,佛都能知道,能够随机说法。第五种是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呀,就是他的好乐,他喜欢的地方,他的习性,这要知道。比如一些修行人,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孙陀罗难陀,他就好五欲,对这个五欲很好要,这个佛是基本上是善巧方便让他出家,但是出家以后天天想他美丽的妻子,佛就带他到天上看天女,告诉他你好好修行,能够到天上享受很多天女,他就为了想得天女的这种快乐,他就持戒修行,他好五欲。好名闻,象提婆达多。好苦行,象摩诃迦叶。好持戒,优波离。这些好乐,佛都知道。然后就对治。你瞋恨心重的就用慈悲观,你淫欲心重的,就用不净观,这些以楔出楔,这样的众生种种的好乐的习性,佛都知道。第六种是性智力。性智力就是佛知道世间种种差别性,“性”就是,比如一个人性格 ,是由他多生和今生的习惯积累出来的,所谓第二天性,这些习性的不同,那是很多了。所以佛要知道这些种种的习性。哪些众生习性可以度,哪些不可以度,什么时间可以度,什么方法可以度,什么人跟他有缘可以度,这些种种的差异佛都知道。第七是一切至处道智力。这个道就是业的意思,你造作什么样的业就能到达什么样的一个目标,你修四禅就能够到一切定的至处。修善道就能到天人处,修恶道就会到三恶道,修三十七道品,到声闻缘觉果位,修菩萨道,就到佛的至处,这些佛都知道。第八是宿命智力。就知道宿命。那么宿命有三种,一种是宿命通,知道众生生生世世,在什么时候投生,什么名字,什么福报,什么长相,什么家族,这些他都知道,这是通。那么还有宿命明 ,不仅知道他的生生世世投生的情况,而且知道他为什么投到这一次,做这种生命形态的原因,就是他的因缘,这是宿命明。第三种就是宿命智力 ,更进一步的,不仅知道自己的宿命,也能知道无量众生在无量劫以来种种宿命的因缘,变更的这种情况,都知道。这就叫宿命智力,唯佛才有。第九种是生死智力,又叫天眼力,这就是佛用天眼智能够遍知一切众生生生死死的过程,而且佛是任运就能知道,不像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所知道的是八万大劫,甚至更长一点时间,佛是知道无量劫,声闻缘觉在入三昧的时候能知道,佛心虽然入到其他的三昧,佛也可以天眼不昧,这是生死智力。第十漏尽智力。那么声闻缘觉也断了烦恼,但是佛的断烦恼,断漏,正结使没有,习气都没有,所以超越声闻缘觉的漏尽智力。他在一心当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坏一切业障,一心当中得一切佛法,佛的漏尽智力能够遍到众生的心里去,能够知道众生的心里有多少烦恼,有多少结使,有多少缠缚,这个唯有佛才知道。这是漏尽智力,分别众生什么时候得度,什么时候得涅槃,这是佛的十力。
  还有佛的四种无畏。佛为了在那个时候度化众生,他象狮子啊,人中狮子,他要宣布四种无畏。第一种是一切智无畏,他跟一切人说我是一切智人,没有我不知道的,他说出这句话来时,是无所畏惧的,是实实在在佛能做到一切智。第二种是漏尽无所畏。说明自己的烦恼、结使、习气全都断尽,能够公开说出来。第三种是说障道无所畏,那些外道或者那些持不正当的戒律,会告诉他你这样修行是绝对障道的,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说出这些无所畏,非常肯定说,决定说。第四种是尽苦道无所畏,按照佛所说的教法,能够除灭一切苦难,得到涅槃,这样的三十七道品,乃至无量的佛法,说出来,他的正确性决定说,无所畏。狮子吼,决定说。
  所以我们要看到阿弥陀佛就具足了这样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样的佛的果地上的威德,他才能够救度一切众生的苦难以及下地狱的苦难,这是广赞第一种。第二种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神力,阿弥陀佛是以光明作为他运载四十八大愿,救度众生愿力的载体。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首先介绍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的时候,首先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光明,光明遍照十方无量微尘数佛刹,一切众生蒙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注照,能够身心柔软,一切在三恶道里面遭受苦刑的众生接纳弥陀的光明,当下终止苦刑,寿终之后都能解脱,或者生到善道,或者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的光明里面具足着十二光如来的功德,所有众生只要至心称念弥陀的光明威德昼夜,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在这里这位善知识就详细的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神通之力,让他产生信心。第三个是赞叹五分法身。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一个佛菩萨因地中的自利行为。解脱,解脱知见在果地上自利利他的行为。有戒定慧就能解脱一切烦恼,解脱两种生死,然后解脱知见呢,就从这个解脱里面产生智慧的力量,生起救度众生的妙用。这就是解脱知见,称为“五分法身之香”。这“五分法身”的功德是一切众生本具,然而佛在修德层面完全彰显出来。那么在这里,这个善知识就在赞叹阿弥陀佛这个“五分法身”能够把我们救度出去,要作这样的赞叹。那么这个罪人呢,就是即将下地狱的人,闻到这个阿弥陀佛有救度我的力量,又有救度我的同体大慈悲心。这样他就相信了弥陀名号功德,这个[[此人闻已],此人闻已是闻什么呢?闻到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还是归结到名号。闻到名号之后,马上就除去了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当灭了重罪之后,这里有一个佛号,闻信佛号的巨大的转化力量,它能转地狱的境界为净土的境界。当下,这个地狱猛火呀,就变化成了清凉风,这个风呢,就吹来了朵朵莲华,莲华上坐着化佛、化菩萨,来迎接这个罪人。这个罪人一看,心生欢喜,随从这个莲华,就坐在这莲华上了。如一念顷,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看看这种闻信弥陀名号的巨大的功德,当下转换,这种业报的苦境,随着他念佛功德的心,就转变为净土的境界。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发的愿,是要度尽阿鼻苦众生哪,要把阿鼻地狱的众生度尽,那么这是一个例证了,这个众生应该说,这个地狱境界已经现前了的,对他来说,他就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就这个闻信弥陀功德,马上转换,就出来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方面的例子还是很不少的。我们看,有一个感应要略,他也介绍了一个死后到地狱里面去得到救度的一个例子,说这个天竺国有个婆罗门,他是一个欲望很重,也不信三宝的一个人,他有个妻子,却是念佛的。他那妻子就善巧方便引导他念佛,她怎么引导呢?这个婆罗门哪,常常欲望很高,她说你这个要过夫妻生活之前,必须念半个钟点的佛号,就敲着这个法器来念。念了三年之后,这个婆罗门入了地狱了,因为他是没有信心,为了得到欲望的满足,所以随口就念,入到镬汤地狱,镬汤地狱就是要在油锅里面,在那个沸腾的锅里面来煮啊!那个鬼卒呢,就会用那个钢叉,叉子叉罪人到那个沸腾的油里面,那很苦啊,这时候,当那个叉子接触那个锅的时候,一下子有金属的声音传出来,这一传出来,就使这个婆罗门忽然条件反射,由于他天天听那个金属的声音唱佛嘛,他一听到金属声音,他就情不自禁地唱南无阿弥陀佛了,这一唱南无阿弥陀佛,顿然,那个沸腾的油锅啊,就像清凉池,莲华弥漫,莲华弥漫,那么其中在油锅煮的罪人都坐在莲华上了,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记载这么一个例子。所以,这一句名号,真的就是可以解决地狱苦难的。
  好,请看下面:
  [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好,那么这是介绍往生之后所获得的利益。在西方净土七宝池中,这个罪人在莲华之内可是经过了六大劫啊,说明他造的罪业太重,莲华不能马上开放,要在这个莲华里面等他的罪业忏除的差不多才能出得来。经过六大劫,莲华开了,乃敷,一开他就看到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以清净梵音,来安慰这个人。因为他是一个地狱众生,他心有余悸呀,还会想到在这个地狱境界的事情,这时候观世音、大势至都安慰他,你现在不要紧了,已经到了西方净土,你再也不会到地狱里面去了,要善巧安慰他。安慰之后,再跟他宣说大乘甚深经典,这不会跟他说小乘法了,说大乘法。西方净土是大乘菩萨法界。那么这个罪人,这时候就不叫罪人,是往生者了,这往生者闻到这样的妙法,当下就理解了,就发出了无上菩提心。大家注意,这里仍然还是在西方彼土发菩提心的,这就是下品中生的情况。
  好,请看下面: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历经多劫,受苦无穷。]
  好,请看这一段。[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总明告命,下品下生者,辨定往生的位格。它是具足造作五逆等重罪的凡夫人。是这样的一个众生。[或有众生],这是简机,他作种种的不善业,不善业尤其是很严重的。五逆:杀父、杀母、杀圣人、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是五逆。十恶:这个十恶也是上品的十恶。这个下品上生是轻罪的十恶,这里是重罪的十恶。[具诸不善],这是总结,它不仅五逆 、十恶种种不善的东西他都去造作,五毒俱全,无所不为。[如此愚人],这就是没有智慧,因为造作这些重恶的行为就不是有智慧人所要做的事。所以他做了这些就是愚痴之人,不信因果。那如此愚人,由这个因地造作这样重的恶业故,如是因,如是果,一定,[应]就是决定,要堕到恶道,就是地狱里面。堕到恶道,要经过很多很多劫,受种种剧苦啊,来酬报他的受苦的劫是无有穷尽。这是简别下品下生者的根机。这里我们要注意,四十八大愿讲这个不能往生,不在十八愿的这种摄受里面,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是不能往生的,也就是造作五逆罪,同时也诽谤正法,这种人不能往生。那么在这里,他只说造作五逆,没有说谤法的情况,那么这种人是可以往生的。我们要领会阿弥陀佛的这种愿的本意,善导大师在这儿说,这种简别谤法,但摄受五逆,这是从抑止门来理解它,就是五逆和谤法这两种罪极重,如果造了这两种罪的话,那下阿鼻地狱如箭射,并且他在这个世间的阿鼻地狱,如果这个快要爆炸,这个要地球大爆炸的时候,他会转移到他方世界的阿鼻地狱继续受罪,他方世界要坏劫的时候,要散掉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就转移到他方世界阿鼻地狱受罪,那是非常苦的。所以佛为了怕众生这两种罪同时犯,所以方便之言,不能往生,千万不能犯。但这里有种情况,如果是造作五逆 ,诽谤正法。他造了之后,还能够临命终时忏悔,是不是可以往生呢?还是可以往生的。这就是从慈悲摄受的方面,怕你犯,说你不能往生,但一旦犯了,你还能忏悔,求生,还是可以摄受他往生的。这要体会这个细微,但往往造作五逆说明他的福报一点都没有,罪恶深重,如果又诽谤正法,说明一点智慧都没有,可能这种人亿分之一二,都很难会有回心忏悔,求往生的。那是很难的事情。
  好,请看下面经文: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好,那么这样重罪的罪人,临命终时遇到了净土法门,这就太侥幸了。这样的愚人,就是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愚痴的人,在他临命终时遇到了善知识,这善知识还是念佛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呢,也出于慈悲心,种种安慰他,说话都很委婉,用种种的比喻来解他的忧愁,解他的恐惧。因为这种人他临命终时,这种感觉,这种相状都是很可怕的,就跟他讲妙法,这个妙法就是讲净土的往生一法,讲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讲阿弥陀佛果地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智慧。[为说妙法],就是让他产生信心,产生信心呢,就教他来念佛。你看这里的念佛,是让他带有一种心里状态,忆持不失,有一种观想在里面,有一种思惟在里面,教他念佛。但是这个人,临命终时被种种的苦难,这时候他肯定会重病在身,身体上的痛苦,然后他又看到种种临命终时很不好的境界,所以种种的剧苦逼迫,他心就非常散乱,非常恐惧,非常不安,你叫他用心专注在这个思惟上,他没有办法,就不遑念佛,没有这个能力用心念,所以最后善知识就善巧方便告诉他,如果你心不能专一地念彼佛的功德的话,你就口称无量寿佛的名称,用这个发出的声音,来摄受散乱、恐惧、不安的心。所以我们念佛法门这个发出音声是很重要的,才能够摄心。这个罪人,这时候就开始来出声念佛,出声念佛,他是[如是至心],他开始心很散乱,心收摄不了,然后当一念佛的时候,这个名号的万德洪名,就把他散乱的心凝聚,摄受住了,摄受住了,他这个临终时这个心,要求突围的心哪!非常猛厉啊!那真是重重包围圈,他要冲出去,这时候他是非常勇猛的,所以是至心。至心就令这个称念佛号的声音不间断,具足十念。这十念对他来说,那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就在灭顶之灾的时候呼喊救命的这样的声音。古德曾经对这个时候的十念是什么质量的十念,曾经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在旷野当中,正在行走的时候,忽然碰到几个怨家对头,拿着刀剑,说:“哦,我们终于找到你了!”要杀他,杀他,这时候他就逃命。他赶快逃啊!逃命,这时候,也是前面一条河,一条河,这时候他一边跑,跑到河边的时候,他就肯定要游过去了,游这条河,他就在思惟,我现在是脱衣服去游过去呢?还是就不脱衣服就直接往水里冲呢?这个脱衣服,当然游泳要轻便点,但是脱衣服要费点时间,就怕自己时候这个几个后面的追兵已经到了,就没办法了,如果我不脱衣服就这么“扑通”跳下去,又怕衣服太重,游不动。这时候,他就思惟,是脱衣?还是不脱衣?你说在这个时候他是不是至心哪?他肯定这时候不会想到,我银行的存折怎么办?我家里的房子怎么脱手?这个股票是不是又涨了?这肯定他不会想。就是想到渡河方便,那你想这个时候,就有点[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是这样的具足十念,那你说,临命终时,用他最后的心力,又是这样的至心去念,他真的比他平时,平时那个浮散的,半信半疑念佛,天天念的有气无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昏头昏脑的,它的功德还要大,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每一声的称名,就在每一声里面就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呀。由于除灭这么多重罪的因缘,由于他至心称念佛名的因缘。所以他就见到金色的莲华,就像日轮哪,灿烂的日轮,在他面前,他一看到马上要下地狱了,这边要下地狱,这边有莲华在那边,当然他义无反顾就到莲华里面去了,一到莲华里面去呢,一念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想想这是不是非常不可思议啊!有很多人就怀疑这一点,说他一生都是造作恶业,按他的因果,一定是要下地狱的。那你临命终时就念十声佛号,就解脱了,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了,那这个业啊,业力先牵,这个因果好像就说不清楚了,有人就提出这个怀疑。他认为一生造的业应该很重,你十声佛号,就是念了十声,你肯定很轻,很轻应该重业先报啊!他应该先到地狱里面去,怎么一下子乘上金莲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呢?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呢?所以这里要讨论,他一生的罪业,和他临命终时十声念佛到底谁重谁轻?这是要仔细思惟的,应该说他临终十念反倒更重,一生的造业反而轻,为什么呢?由于他一生所造的那些五逆十恶,他的所依靠的心是什么心?是他虚妄颠倒的心所造作的,愚痴嘛!没有智慧嘛!那都是心意识里面造作的,那是虚妄的。那么这时候,他临命终时念佛号的心是至心,是闻到阿弥陀佛的威神力量,以及名号的实相法所生出来的,这样的心念出来的。你说至心的心是不是更重?就好像一两黄金跟一车的干柴相比,黄金的重量更重,你不能说,哎呀,你一生造了恶业,你怎么念十声就解决问题了?他就能解决问题,就好像这个屋子里面几千年来都是暗的,几千年暗的,这时候忽然一个火把进来了,火把进来千年暗室一灯照亮,那你不能说我这个黑暗都几千年了,你怎么一来几秒钟就把我黑暗驱走了?他就驱走了。所以,这个临终的十念是依据我们的至诚的信心,依据着阿弥陀佛实相的功德名号所产生的力量。就超过了一生虚妄心所造作的那个罪业的力量。所以业力先牵,净土念佛的的业力先兑现出来,先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好,请看下面: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好,这个罪人随着金莲华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就在莲华里面整整呆了十二大劫,这个莲华才开敷,说明他原来造的五逆十恶的地狱的业,也是要在莲华里面多呆一段时间的。但是这个呆一段时间,他不受苦,他在里面也是莲华化生,也是衣食住行、宫殿,念头一动,就自然现前。他所享受的,在莲华里面享受的快乐,相当于第三禅,第三禅的快乐。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最乐的是在第三禅,叫定生喜乐地。由深妙的禅定所生起的身心的快乐,那么最苦的是阿鼻地狱,万死万生,一人亦满,多人亦满,就是无间地狱。那么这样在莲华十二大劫,受第三禅快乐,有时候说的像忉利天、夜摩天快乐,显然比阿鼻地狱要强得太多,只是在莲华里面有三种不满意:他不能见佛,见不到阿弥陀佛;不能闻法,听不到依正二报讲经说法,不能见菩萨声闻僧,他跟三宝无缘。但尽管如此,在莲华里面阿弥陀佛还在不断地帮忙啊!会有佛光照进去。佛光帮助他忏除恶业,尤其让他产生信心。所以十二大劫之后,他从莲华一出来,你看观世音、大势至对这样的地狱众生往生哪,就充满着大悲心,来帮助他,就以大悲音声为他详细宣说灭罪之法,因为他罪业太重了。灭罪法一般有作相忏,作法忏,有实相忏,这实相忏是忏法当中的最高的一种。这些罪业是从虚妄心里产生出来的,是各种因缘组合的。这个罪业本身是没有自性的,是当体即空的。你能照见罪业自性的本空,这就是实相。所以普贤行法当中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我们所造的种种业障像大海般的深广,都是从虚妄里面出来的。[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如果要忏悔这罪业,你端坐在那念诸法的实相,你契入到诸法的空性。那就[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些造作种种的恶业,就象霜、露水,当这个实相的智慧的阳光一出来,这些霜、露就自然没有了。这种忏罪直接从根本上去忏,一忏就清净,不要在那种寻枝摘叶去作。所以观世音大势至给他忏罪方法是实相忏。这实相忏一来进入到这个往生者的内心。他马上除掉了他的种种的罪业,心就清净,喜悦心就起来了,欢喜,这一欢喜,他就当下发出了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看,这也是在西方彼土发菩提心的。这就叫下品下生者,又叫下辈生想。这是第十六观的内容。这就广解下品下生已竟。
  好,下面有一个总结性的偈赞: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三华障重开多劫,于时始发菩提因。]
  好,善导大师的这个偈语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下辈的这种三品往生是属于下行,下根器的人。这三辈人都是造作五逆十恶的。都是由他的贪瞋烦恼的心所造作出来的。那么,四重就是这个下品中生犯了四重的重戒,根本戒,都给他犯了。偷僧物,偷现前僧物,谤正法,谤正法这是指下品下生。他造作五逆十恶。你说虽然没有讲他谤法,但是他没有谤法的这样的邪知邪见是不可能造作那么重的罪业的,连杀父杀母都敢做。做了这么重的事情还没有一念惭愧心。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良知的麻木,真的到了极点。有一个杀害他的母亲的一个十七岁的男孩,他的父母都被他杀了。杀了,警察找他谈什么话,他都没什么感觉,没有一点悲痛,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结果关到了教养所里面,等他感冒了,他才发现他的母亲对他重要了。原来他感冒了生病了,他的母亲给他送这送那。这时候,在监狱里没有给他送的,他才想起他的母亲对他好。但是他没有一点惭愧心。未曾惭愧,来对前面的罪恶进行忏悔,这就是心都死了,哀莫大于心死。那么,临命终时,种种剧苦地狱的相状,就象云一样的集拢过来。地狱的种种猛火的苦境,就突然显现在这个罪人的前面。这时候他就害怕了。众生怕果呀,菩萨畏因。在这个时候,忽然遇到了往生善知识。这往生善知识以他慈悲心,赶快劝他专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唯有阿弥陀佛才能救你。那么这个罪人赶紧念佛,就象张善和一样的,看到这个地狱境界,牛头人都来找他麻烦。一生屠牛为业,这时候一看见,赶紧听这个比丘说,唯有佛来救。他一手拿着香,一手拿着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时他就是发自内心,“阿弥陀佛”。那就不是“阿弥陀佛”,那不一样了。这时候,这至心一称,化佛化菩萨就马上应声,化佛菩萨就来了。感应啦,不可思议的感应。马上到了。这说明什么?佛菩萨,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法报化三身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你这一念在弥陀名号当中,马上显现出来。这个罪人一看到化佛菩萨,拿着莲华来接,他当然就全身心靠倒。到莲华里面去,不到油锅里面去。[一念倾心入宝莲]。到了西方净土,由于他业障很重,就障重嘛,所以还在莲华里面要经过多劫才能开放。他在莲华里面,[三华障],就是不见佛、不闻法、不能供养圣众。他有这个障碍,但里面他还是很快乐的,不会受苦。那么,以后出来以后,得观音、势至两位菩萨讲法忏罪,他才开始发无上菩提心。三辈往生者都是在彼土发无上菩提心。那么这样就把前面观经里面,十六观,前十三观是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谈了定善观想依报庄严的内容。后面就是九品往生和三福,净业三福,这叫散善。这是佛为了救度散动的众生,为了救度末法的众生,自己宣说出来的,叫自开,众生没有问,他自开。所以正宗分里面就包含着定散两门,他有个是应请而说,有个是佛自开而说。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6: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讲
(大安法师2006年9月2日-8日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翻开经本,请看经文: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的文句、经文表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里面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要与前面的经文交互去看才能看的明白。这个[说是语时]是承前启后的一句话,阐明前面的定善和三福九品的散善,这些法语经言正在宣说的时候,那么能说法人所说和闻法人他就能得到利益了。闻法人就是韦提希与五百侍女,听闻到佛所说的这些定善,尤其是九品往生的内容之后,[应时皆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那么这里见到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恢廓广大的净土景象,是在什么时候见到的呢,还不是在听完以后见的,这是在前面就有一段光台见国的记载,在序分里面韦提希夫人遭遇到她的儿子阿阇世王子的这样的恶逆,被囚禁之后,非常悲痛,就向耆闍崛山佛所在的地方五体投地请求帮助,释迦牟尼佛当下就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之所念和她面临的处境,就派阿难和大目犍连从虚空飞过来,那么释迦牟尼佛就在耆闍崛山消隐,马上就现在皇宫里面,韦提希夫人面前,紫磨真金色、百宝莲台坐在上面,当韦提希夫人见到佛的时候,那种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就说出这个世界太恶浊了,她不愿意生在这样的恶世,不愿见恶人,不愿闻恶声,唯愿佛给她无忧恼处的净土,她要往生,那既然她要求净土,十方无量的刹土,有无量的净土,这里佛首先就尊重她的自由意志,她希望佛让我求生无忧恼处,那到底那个无忧恼处是她心理所求生的呢?当时释迦牟尼佛就放出眉间的光明,在两眉间白毫光,这个光也是黄金色,遍照十方无量的世界,然后这个光在回来就在佛的头顶上,化成了金色的光台,这个光台就像须弥山那样的形状,须弥山是下面细、上面宽,有点象我们电视的这种状态,于是就在光台上就好像一个电视屏幕,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把他方世界的这种净土一一在光台上显现出来。有的净土全都是莲华,有的净土就像自在天王的宫殿,有的净土纯粹是七宝合成,有的净土就像水晶,他方世界的净土都在光台上现。现了之后呢,这个现就是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要求生净土一一显现,让韦提希夫人自己选择,你想去哪个净土。那么这里一一看到之后,韦提希夫人就对佛禀白说:世尊,这些佛的净土都很清净,都有光明,都很好,但是我最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韦提希夫人作了这么一个特别的选择,也是代表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选择。那么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意思在里面,为什么这么多净土,韦提希夫人就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呢?这是第一表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跟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极有因缘,所以韦提希夫人一看极乐世界的庄严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么第二个这也是两土世尊慈悲加持也特别让韦提希夫人选择极乐世界。当韦提希夫人选择完了这个之后,她才正式请求[惟愿世尊,教我思维,教我正受]。所以这个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是在前面序分就见到了西方净土的依报庄严。那么下面见到的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菩萨,这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呢?这是在第七观—华座观见到的。那么我们顺着前面的经文来看,韦提希夫人她想像到那个净土一定要定善才能往生;一定要有正思惟、正受;要修禅定、三昧;要有很深的功夫才能去,她自然就会这样想。然后佛就开始跟她讲:日观,状若悬鼓的落日,水观、冰观、地观、宝树观、八功德水观、宝楼观,这些一一让她观过来。这就讲了前面六观,每一次,包括琉璃地这些,那么这对于一个秽质女人来说,这些观想成就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韦提希夫人一个一个观想听过来,她对于往生这个无忧恼处—极乐世界信心还是提不上来。因为她想一定要观想成就才能往生,观不清楚就往生不了,那听过来都是难度很大,所以心理就有一种忧虑。昨天讲到佛是有十力的,是知道众生的忧虑在什么,烦恼在什么,都会知道。所以佛,这时释迦牟尼佛就告阿难及韦提希,他总是把阿难加上,因为阿难是要传承这个法的一个当机众,告诉他:[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跟韦提希说现在你认真听,并且听之后向内心思惟。我现在要跟你讲说除苦恼法了,你内心有苦恼,还是得不到往生的信心欢喜,而且告诉韦提希:你得到了这个除苦恼法,你都要把它忆持,忆念下来,保持下来,为未来末法的众生广为宣说。所以释迦牟尼佛这时候除苦恼法不仅是对韦提希夫人,而是看到了以韦提希夫人为代表的末法无量的众生,都要靠这个除苦恼法解决他往生信心问题。那么这个往生的信心谁来给她,你看这里就很妙了,[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原来释迦牟尼佛说的除苦恼法就是阿弥陀佛现前,观音势至现前,西方三圣,那么他的除苦恼法不是在讲经说法,而是放光,光明炽盛,这个光明向韦提希夫人传达了一个信息,传达什么信息呢?[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告诉她不需要更多的条件,不需要你观想的依报庄严一定要成就。但,你只要回向,一心念我的名号,愿意到我的刹土当中来,当下就能往生,他是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那么这是用光明向韦提希夫人传达过去的,韦提希夫人当下也接纳了这样的信息,所以当下她就得到无生法忍了。心欢喜故,得无生之忍,无生法忍不是说断惑、断无明的无生法忍,实相的无生法忍不是,善导大师在这里非常别具慧眼,对这个韦提希夫人所得的无生法忍给予了一个净土宗本有的诠释,这是那个时代以及后来所有的注经家所没有的,只要善导大师把它点示出来,这个无生忍就叫喜忍,又叫悟忍,又叫信忍,这是属于十信位的忍,不是十住以上的这样的无生法忍。这种诠释是非常重要的,要么很多人都认为韦提希夫人是法身大士往生的,她不是,韦提希夫人还是凡夫往生的。她是由于两土世尊,尤其是阿弥陀佛光明注照传达着慈悲的信息,让她接纳到阿弥陀佛大愿本意,所以身心愉悦、欢喜,这时候她是相信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智慧。就像后面讲的佛智,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圣智,对阿弥陀佛这四种智慧她相信了,这个相信了就是她的悟,开悟了,豁然大悟。原来总是在自己的功夫上想,想,想,总是没有信心的这种决定,这时候她相信了佛的智慧,她悟了。所以能信的智慧是她的忍,所信的佛智就称为无生法,所以无生法是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这是无生法。那么韦提希夫人能够忍可,能够接纳,能够信受,能够生欢喜心,这就是韦提希夫人的忍,是这样理解无生法忍。那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也就看到,这个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他救度众生是配合非常默契的,释迦牟尼佛为了使韦提希夫人产生信心,他就把这个信息传达过去,注想西方,那么阿弥陀佛接纳了这个信息之后马上他就现在娑婆世界韦提希夫人前面,配合的非常的默契。所以这段话就是指第七观那种非常富丽,非常激动人心的一段。这一段就有点类似于《无量寿经》阿难顶礼,阿弥陀佛现前那样的场景。如果这部经是一首交响曲的话,这一曲是它的最华彩的一段,也是韦提希夫人所代表的我们这末法众生得到决定信心的一段,所以当时韦提希夫人就得到了决定往生的信心,所以她感激呀!所以韦提希夫人她是上品上生。所以在这里理解是韦提希夫人有两土世尊的加持,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势至,领纳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因为四十八大愿这样救度众生的方便、究竟、圆顿,这是从来都想不到的,怎么会有这么慈悲!这么有力量,所以就豁然大悟!豁然大悟就是超越了自己那种怀疑的、狭劣的心,是完全站在另外一个层次去现量接纳阿弥陀佛这种早已成就的悲愿和智慧,这样她就[逮得无生法忍]。这是韦提希夫人所得到的利益,那么在韦提希夫人旁边是五百侍女,这五百侍女呢,她也亲眼目睹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光台所现的依报庄严,也见到了空中显现的西方三圣,马上就发出了无上菩提之心,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想想这句经文也是很不可思议的,对于我们一般的人来说发无上菩提心是最难的。我们一般的凡夫众生发不起这样的心,尤其是侍女,侍女是社会低层的人,她烦恼更重,心量更狭小,她竟然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的心发出来了,她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呢?原来我们凡夫众生只要了解到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存在,她就能够把这个心发起来。这个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和弥陀愿力就能打开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量。那只要发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华严经》甚至说: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你发无上菩提心的当下就已经成佛了。它就能包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有的功德在里面,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真正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出来,你说说这人就很了不起呀。就像善财童子他在文殊师利菩萨座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样,当他去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的时候,他首先要禀告善知识,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如何修菩萨道,行菩萨行?那有的善知识一听他发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赶紧从座位上下来,向他顶礼!向善财童子顶礼啊,向他作种种的供养,参到弥勒菩萨的座下,那弥勒菩萨跟很多人就广赞善财童子发菩提心的功德。他对那个菩提心那个二百多个句子的比喻的赞叹,那真是把菩提心的功德展示的非常透彻淋漓。一个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他的精神品格就能得到质的飞跃,这种人就很有道德感;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一切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悲愿都在里面哪。这些都要靠无上菩提心作为本源来流现出来。那么我们就看到这个净土法门就在这个末法时代给予我们众生个人的提醒,以致我们这个民族、这个世界的改善都是极有作用的。如果我们广泛的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阿弥陀佛的悲愿向大家作介绍,大家都能把这个求往生的心,念佛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心发出来,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整个的道德水平就会上升,内心的净化就会感召依报环境的净化,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来自我们内心的改善,内心的改善就是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这个心发不起来,那都是作表面文章,就像善导大师说的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他为什么虚假?没有真实性。没有真正的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原来发现要发无上菩提心很难发,但是听闻念佛法门,听闻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能够帮助我们发无上菩提心,他是提供这么一个信息。那么这个心一发出来,释迦牟尼佛就很赞叹,就给她授记,给五百侍女授记呀,你们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到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够得到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他用了另外一个表称,就是获得诸佛现前三昧,这就是念佛三昧。为什么叫诸佛现前三昧?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见到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见阿弥陀佛就等于一切诸佛现前。换句话来说,十方诸佛现前就是阿弥陀佛现前,所以他用了另外一种表称方法——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这是指前面当释迦牟尼佛从耆闍崛山隐没的时候,在王宫现前的时候,当时有很多释梵,忉利天王、大梵天王、天龙八部、四大天王都跟着释迦牟尼佛过来了。那么这些诸天过来他有几种意思:第一,佛从那里都隐没到王宫来一定是有稀有的因缘,一定会说稀有之法,他为了闻法故,他也跟着来了;第二,诸天还有一个义务,要护持这个道场,还要散花供养,由于这些因缘这诸天就来了。你看当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的时候,似乎面前只有阿难和韦提希夫人,还有五百侍女,但殊不知虚空当中有无量的诸天,他们都有天耳通,他们在天上虚空当中也在听这个法。他们在虚空中听法或者见到释迦牟尼佛白毫光里面现出的光台,十方净土显现的情况;或者见到阿弥陀佛到这个世间在韦提希夫人面前显发的金色的光明;或者听闻到九品往生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胜异方便;或者听闻到定善、散善二门都在两土世尊所摄受范围;或者闻到无论是善人、圣人,还是恶人、地狱众生都一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闻到西方净土阿弥陀佛离此不远;或者闻到一个人只要信愿持名,一生就能够横超三界,永远离开轮回的苦难。这些诸天在上面听的很认真,一句话都没有遗漏,都听进去了。这些诸天闻到释迦牟尼佛这样详细、广说这种奇特、稀有、难遇之法的利益,马上他也发出了无上菩提心。你看这些诸天他是很难发菩提心的,为什么呢?他在天上太享乐了,太享乐了,他求道的心就很微弱。你看,那个夜摩天,天天唱歌,快哉!快哉!快乐!每天开着华丽的车,去那个公园去玩,那个公园去玩,都没的时间,这个五欲的享乐都让他停不下来,停不下来他还能修道吗?他很难产生厌离心。所以修道最好的身份是什么?就是人道啊!天人很难修,所以这个天人他知道这个情况,都发愿我天寿满了之后五衰相现前,我要到南阎浮提投生、出家、作比丘,这是他最高的愿望。如果按照他的天人的自己的业力去感应,召感他的轮转的话,那也是很悲惨的。佛曾经给这些天人授记,失去天身想得人身的话,如爪上土;失去天身,直接下三恶道的如大地土,他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些诸天碰到这样的稀有的因缘,听到念佛往生一法,他一下子发起无上菩提心,也愿意求往生,那真是他们的大福报了。这些诸天,他能够知道佛是圣中之极,就是世间圣人和出世间圣人当中最无与伦比的,佛是一切智人,他说出每一个语言,每一种法,都是真实不虚的,都能够轨范这种法则的,法语成经, 所以一切凡夫无论是人道还是天道,只要蒙到佛讲经说法,都能得到殊胜的利益。所以这些诸天也就发起了无上菩提之心。
  好,请看下面: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好,请看这一段。前面是正宗分,从这开始就是流通分,一般的经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
  当时阿难就从坐位上起来,禀白佛言,就问这部经安什么名?这部经所说的法的纲要,应该如何受持?那么佛告阿难,就告诉他立这个经名立两个,这部经又可以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观察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就涵盖着十六观的主要意思。前面十三观,十三观前面的六观,是观依报庄严,第七观,第七观是华座观开始,华座观尽管也像是依报,但是他是阿弥陀佛的座位,所以也就把他归纳到正报里面,所以有观阿弥陀佛的像,有观观世音、大势至两者,所以可以经名立为这个。
  第二个立名就是净除业障,生诸佛前,观想依报庄严、正报庄严,都有净除业障的功能。业障净除,西方净土就显现出来,就能往生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去。这个净除业障,在日观想里面善导大师他有个很具体的这几项的一个对业障的阐释,为什么第一观要建立日观?这是由于我们凡夫众生,内心都很暗冥,无明、黑暗,所以你的观想,念佛一定要把自心的光明、智慧显发出来,那么怎么显发出来呢?就借助我们所熟悉的一个景观——日,落日,落日是有光轮的,是有光明的,借助这个我们自性本具的日光,作为一个带质境,把我们内俱的影象境显示出来。这是一个善巧方便,就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真依报、真正报的一个前方便,这个前方便包含两方面:第一是让我们心有所安顿,指方立向。落日是在西方,让那个指向西方的落日能够安顿我们的心,系缘我们这个心,这就是指方有在。第二个观日,能够让我们了解自身的业障的轻重,那么这个日观他有一个具体的一种修法,在那里结跏趺座,端坐的时候,先观想自己的五大——地、水、火、风、空,都散掉了,自己的地大,骨肉都往东方消散。自己的火大往南方虚空不留一尘。自己的风大往西边,四大皆空,四大皆空以后,我们的识心阿赖耶识心就脱体而出。脱体而出以后,他观日这时就观的不是很清楚,他就会有三种云,有黑云,有黄云,有白云。这个太阳就被云遮挡住了,这个三种颜色的云就是我们的业障。如果犯的罪比较重,就是黑云遮住了这个日,稍微轻一点的罪就是黄云,再稍微轻一点的罪就是白云,那要透过这种智慧的光明慢慢子把这个三种云都把他去掉,这样的落日悬鼓,才能够开目闭目在前面朗然现前,充满光明,这种方法,也就是让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净除业障。
  那么按照这个方法来做,佛告诉阿难,你要受持,不要忘记,迷失这个方法,一切众生行观佛三昧,行念佛三昧,他当生就能见阿弥陀佛,见观音势至,这是前面讲的一经两种宗旨,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进一步从圆顿不可思议的义理来看,他只要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闻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名号,都能消除无量劫的生死之罪。大家看这个闻名就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了,这都是我们凡夫很难去相信的,怎么我闻,怎么就有消无量劫生死之罪的功德呢?不要怀疑,佛是实语者、真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你真的用至诚心去闻,闻里面包含信,入到我们阿赖耶识去了,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像金刚种子穿透到我们的阿赖耶识的深处,他是无量光、无量寿啊,是实相呀,观世音菩萨是自性的慈悲呀,大势至菩萨是自性的智慧呀,这都是像金刚种子在我们的神识里面扎下根,他当然就能除无量劫生死重罪。所以《无量寿经》说众生要听闻这个法门,听闻弥陀名号,哪怕三千大千世界都燃起大火,你都要穿过这个火海去听闻。当佛说这话,我想在座的很多人读到这个经文的时候会心里犯嘀咕:我们就这么一点小火都不敢去触摸,你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海你让我就穿过去,那我不焦头烂额全都没有了,我死了我拿什么去听?拿什么去闻?有时我们凡夫的这种执著,身见真是可怜哪,你真的要发起那种至诚心,你至诚心一发起来,佛菩萨一加持你,这个火对你就是外面的事情了,火不能焦啊! 商丘开都有那种能力,更何况你至心要闻这个不可思议的法,有诸佛菩萨护念的法,你还怕什么呀?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里面救度众生的十四无畏里面就有个入火不焦,这都是我们信心不够,所以害怕害怕,害怕那你就到轮回里面去,所以闻信净土法门,闻信弥陀名号,他是对我们凡夫众生是多么多么的重要。于是我们作阿弥陀佛的使者,把阿弥陀佛名号传达给一切众生,这个功德也是很大的。我们每天说报佛恩,怎么报佛恩呢?善导大师说:[自信教人信,是名报佛恩]。你自己相信了弥陀的名号,然后传播开来,教一切众生也相信弥陀名号功德,你就真报佛恩了。那么闻信弥陀的名号、二菩萨名号都有这么殊胜的除生死重罪的这样的功能,更何况我们进一步的去忆佛、去念佛、去观佛,就像本命元辰不打失,那他的功德就更大了。所以看来这个佛号的这种内在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在认知层面还是不到位的。佛在这里又重申这一点。
  好,请看下面: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好,来看这一段。这一段佛更悲悯地说出念佛三昧的功德之殊胜,这里没有标出观想、观像以及其他的杂散的修行,就特别关注念佛者,所以你看这里佛的每句话都有他的深义在里面。虽然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了观佛三昧前十三观,然而佛自开的这种九品,特别着重在念佛,所以就是[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这是一种很殊胜的比喻,分陀利华是白莲华,白莲华还不是一般我们这个世间的一般的白莲华,一般这个白莲华,分陀利是在佛的净土,还有天上常常有这种华,人中很稀有,天人往往在佛讲经说法的时候会来散华供养,散分陀利,那么用这个分陀利华表明他的稀有,分陀利有点相当于我们世间的蔡花,在我们中土他有种蔡花,蔡是一个地名,是在河南汝宁府,这个地方呢如果有圣君,明王出世的时候,这个地方会有一种龟,白色的龟,又叫灵龟,这在《史记》里面都有,这个灵龟是千年才出来一次,他就在这个莲华上游行,所以这个白色的灵龟在莲华上游行的这个华,就叫蔡花,表明他很稀有的。 
  善导大师对这个人中分陀利华进一步地诠释了五种赞叹,我们来看这五种赞叹:[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好,我们来看善导大师对这个经文,对这段话是怎么诠释的,佛是非常概略地说念佛人是人中分陀利华,但这句话我们一般理解还是有困难的,到底人中分陀利华指什么?他有稀有义,那么善导大师更具体,[若念佛者],就是专门执持弥陀名号的人,求往生的人,这种人就是人中好人,这个人,第一个人是指一切善人,一切善人里面的好人;那第二句是人中妙好人,他还不是一个一般的好人或者纯善,或者忠义救国呀,他也很了不起,但是他是妙好人,他是有一个出世的本怀,而且出世的本怀是信了一个出世的妙法,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他对于这个念佛往生的不可思议的法还能够接受,还能够去依教奉行,他这个人就妙,就叫妙好人,就好像说持念佛号的人他叫妙音一样,这个弥陀名号的音声是不可思议的音声,是实相的音声,是弥陀救度众生的智慧悲心的结晶,能够转凡成圣,能够快速的令我们解脱一切苦难,包括弥陀名号这种音声具有强大的转换功能,转换地狱的境界为净土的境界,所以从中理解妙,大不可思议;第三句是人中上上人,一般讲上人,他的持戒呀,他的心量呀,他的智慧呀都是很大才叫上人,就是超出一般人之上的人叫上人,所以一般说一个比丘都叫他上人,修行人都叫上人,但是这里是上人里面的上人,这是什么呢?因为念佛一法他是无上之法,是无上智慧的人才能够去当下担荷的,所以你能够去念佛,就是人中里面的上人里面的上人,你看赞叹到极点了,赞叹你是上人,我们都觉得胆战心惊,我能不能担得起这样,我哪是上人呢,善导大师说你不仅是上人,你是上上人,就更了不得了,上上人;人中稀有人,这个是念佛往生一法,是十方三世一切法里面最稀有的法、最奇特的法,对这个稀有之法你能够相信,你能够依教奉行,那你就是稀有人,他是这样的;那么最后是人中最胜人,在一切人当中,你是最殊胜的人,你能得到最殊胜的利益,你能一生就能解决无量劫以来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一生就能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的修行,快速成佛,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由于你的信愿持名完全获得了,最胜人。所以我们尽管是一个业力凡夫,但是我能够信愿念佛,持名求往生,就把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阿弥陀佛的稀有之法,阿弥陀佛种种殊胜的功德我能够接纳过来,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于是我们念佛人沾阿弥陀佛光故,就成为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当之无愧。是佛的第一弟子,是一切世间最善之人,所以我们不要小瞧自己,我们往往对生命的价值还不是在这个层面认知,就像前天晚上有个同修,哎呀,我都四十几岁,我活的没有什么价值,别人都不理我,我也睡不着,我活的有什么意思,你想想,你可是人中妙好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你的价值不得了的大,在十方诸佛菩萨的眼里,你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不要自暴自弃,所以我们对自己念佛的这种尊贵还认识不够。一个真念佛人,往下面讲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大家注意这个胜友,我们真正念佛求往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我跟他是朋友关系呀,大家想想这个道理,朋友是平等的,如果从我们现在很低劣的身份,看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那是不得了的高啊,高山仰止,觉得我们给两位菩萨提草鞋都不够格啊,见都见不到一眼,但是你要相信,你能够信愿持名,你在阿弥陀佛名号的大平等的功德面前,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把手同行,同参道友。那么观音、势至不会把我们看成学生,他也会引我们为同参道友。善导大师就有这么句话,就对这个说:“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了念佛法门,专门念弥陀名号,那么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作为一个殊胜的朋友,既然是殊胜的朋友你怎么给我利益呀?怎么来帮助我们呢?他就会常随影护,每天跟着你,每天在暗中保护你,就像亲友,兄弟姊妹。由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毕竟他是等觉菩萨啦,他尽管我们跟他是胜友,但是我们还是后觉者,先觉者要觉后觉者,要自然帮助后觉者,所以他要承担作为善知识的朋友的职责嘛!道友的职责嘛!就好像大哥哥要保护小弟弟一样,他得要保护。但我们有时候也很难相信,难道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天天就在我旁边保护我吗?所以这个法难信就难信,佛说的很清楚,然而我们就是:“是这样吗?”不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你要相信他。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古往今来的很多的这种大德的传记当中,这些菩萨、天龙护法来护持,他当然不会,他是暗地里啊,不会轻易让你知道,但是关键时刻他会出来。宋代有一个比丘,他是专门念佛求往生的,可能等到念佛的当中这些冤家债主来找他麻烦,等冤家债主找他麻烦时候,这时候一个护法神就过来了,怒目金刚,说:你怎么能找法师的麻烦,他是念佛求往生的人,你们赶快走,这些冤家债主赶快乖乖的跑了,关键时刻会,问题是我们有不有这样真修实干的至诚心,如果你是内怀虚假,这些观音势至,包括这些天龙护法他不理你,虚假心。道宣律师持戒精严都感得天人给他护法,隐形保护。有天道宣律师正在晚上进行散步的时候,可能一下子踏空了,踏空了从平台上一下子要掉下去,那这是很麻烦的,正在掉下去忽然有个人跟他扶正,慢慢扶过来了,咦?他一看,他看不到,这时候一扶他就跟他谈话,说你是谁,他说他是天上的天人,然而为什么你来帮助我?由于你持戒精严,我来护你的法,他平时不知道,等他要摔倒的很关键的时刻,有人扶他,他跟天人之间还有很多对话,他一看唉正好天人来了,他有很多问题要向天人问一问,问了很多问题,写了本书出来。那么佛在其他经典也再三强调这个问题,像《十往生经》,佛就跟山海慧菩萨还有阿难也都说,[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位菩萨隐护行者],隐护,你肉眼看不到,隐护这个念佛人,[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隐行保护什么,他好好念佛,那些恶鬼恶神哪,外魔啊不要来干扰他,就像水火二河比喻,你修行有点功夫,这些恶鬼、恶神、贼、兽都来了,如果有这个二十五位菩萨隐形保护,他就给我们划了一个保护圈了,我们就很安稳了,所以为什么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它是有根据的,那么这样的念佛人,在现世就能得到这种菩萨、天龙护法护念,增上缘的利益。舍命之后就能生到佛家,生诸佛家就是净土,这个佛家在这个通途教理当中,佛之家就是至少是初住以上的菩萨,他破一品无明,得同生性,入到了涅槃的境界才是叫佛家,否则他没有破无明,那他这个家都是三界的家,或者实报庄严土,或者方便有余土,初住以上叫佛家,所以也就是说生到西方净土就等于生到佛家,能够,他由于是报土,得到三种不退阿鞞跋致,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当作道场。当作道场就更殊胜了,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家,得弥陀光明的加持,观音势至每天都是把手同行,同参道友,长时的正报依报都在讲经说法,又能分身他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样的因圆果满就能够当作道场,这个道场注意了,什么叫做道场?首先要有道,这个场呢,比如说打麦子,这个糠,你那个米要在场里面去处理,才能把那些糠把它除掉,得到这个米,那么道场也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修行佛道,把我们的烦恼的糠坯去掉,显发我们实相之米,有这样一个宗旨和行为的地方才叫道场。如果那个地方就是搞名闻利养,就是开庙店,搞市场经济,赚钱,那不叫道场,所以我们要办真正的道场,那么我们在东林寺也想,要把东林寺成为输送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转站,道场,念佛的道场,念佛往生的道场。那么下面,佛就进一步恳切地咐嘱阿难,[汝好持是语],好持是语就是前面说的定善,散善,三福这些法语,十六观,你要持住,好持是语特别点出他的要点,此经法之要在什么地方。[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画龙点睛了,佛对阿难的最终的咐嘱,是表明你要把阿弥陀佛的名号,流通到末法的时代,流通于遐代。善导大师对这一段经文有一个很精辟的诠释,他是这样说的:[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意,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些深刻的含义,善导大师说上来虽然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定善,散善这两种修法的利益,然而我们体会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本怀在什么地方,就是要众生一向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体会,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祖师对净土典籍的一个领会的传承,由善导大师首先说出来,净土三经都是专持佛名,那么我们的净土宗的一代一代祖师都把这个宗旨传承下来,比如印光大师说,像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唯持名最究竟,最简洁,持名持到一心不乱,就是实相;名号里面就有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它就是观想;名号里面就有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它就是观像。持名一法就能够囊括含摄四种念佛法门,那么持名一法也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怀,以名号度众生,所以我们了解佛的本愿,本怀以及祖师给我们权威的诠释,我们就依教奉行,一般的人喜欢玩那些复杂的,别人弄不了的他能弄,我多么高明,这念佛我也念,老太太没文化,老太太也念,我不跟他一样么,显不出自己高明,他不念,他不了解什么人都能念才能体会阿弥陀佛的平等的悲心,才能体现阿弥陀佛最高的智慧,越简单的越有智慧,越平等的越有慈悲,一定要把这个领会好。就像《周易》谈乾坤两卦,这个乾坤两卦对我们理解无量寿、无量光很有作用,无量寿就是这个坤卦,无量光就是这个亁卦,乾坤两卦的极致,有《易经·系辞传》有一句话,叫做“亁以易知,坤以简能”,这个乾的生命的势能,它的功能的表达是以这个易,容易的易,做为他的智慧,那么这个坤,“厚德载物”的坤,是以这个简单的简做为他的能力的表现,所以这个乾坤两卦的登峰造极的显现,就是两个字“简易”。那么阿弥陀佛用他五大劫的思维,无量劫的积功累德,提炼出了这个简易的方法,这很不简单,这是他的无量寿、无量光的这个智慧、寂照的能力发挥到顶点才能出现这个名号度众生的简易之法,这就是佛的本愿,本怀,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简易之法接纳过来,至简至易而又至圆至顿,得到利益又最殊胜,如果我们不相信他,那就像古德说的“非狂即愚”了,不是狂妄就是愚痴,这两种人才不会接纳,所以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接纳。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说这样的语言的时候,法语的时候,那尊者大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这就表明能请法的是韦提希,能传承法的是阿难,这个等就包括大目犍连乃至那些天人哪,五百侍女啊,都在这个等里面,闻到阿弥陀佛所说的经法以及他对阿难的这种辅助,那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得到了这么一个法的甘露,这个内心的欢喜无以言表,[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好请看下面,这段就是王宫一会流通分结束: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好,这一段,这部观经有他的一个特点:一经两会。一部经在两个地方宣说,首先是在王宫里面宣说,就是向韦提希、阿难宣说,那么它的缘起,当时佛本身是在耆阇崛山的,是由于特殊的因缘佛在耆阇崛山隐没,在王宫出现,宣说了这部法,那么马上回去,耆阇崛山是以出家众为主的这批修行人在那里,那么这个法不仅是度在家众的,也是要度出家众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它是对于出家众也是具有甚深的法义的,所以这部经同时又在耆阇崛山宣说,但这宣说这不是出于佛在宣说了,由阿难来复讲,但复讲的时候佛坐在那里,不能乱讲,佛认可,等同佛说,所以这是两会。这通过两会也就,佛度化众生一般分两个类别,一个是度在家众,度在家众一般就在城市、聚落、乡村,就是在社会居士居住地方去度化他们,那么这个度化叫做境界住,由于出家和在家毕竟他的形态、服饰、生活方式各有不同,但是佛又有大悲心,又不能舍去任一众生,所以在家众有这个得度的因缘,佛都要去,为他讲经说法,那么佛都要去,去的话他不能长期跟他住在一起,是讲完了他就得回来,回到僧团里面来,因为佛他是属于僧团里面的一员嘛,所以这就叫境界住,由于这样的特殊的境缘、境界,暂时在那里住一住,做完这个弘法的事,马上回来,这是一个。那么第二个就是针对出家众,出家众他是舍俗出家,断欲归真,就是把修道做为唯此为大的事情,所以他一般就住在山里,住在阿兰若,住在精舍,把佛做为依止师,佛也主要以僧团为主,这样就是依止住,叫依止住。那么佛就在境界住和依止住这两边以他平等的悲心,来做一代弘法的佛事,那么所以当时释迦牟尼佛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这部经很特别,不是说佛有种种神通,但一般不会轻意去用,但由于这个摩竭陀国所发生的特殊的事情,宫廷政变,韦提希夫人她请法是在什么,她被囚禁就意味着在门口还有卫兵,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你步行过去,卫兵就把他挡住了,还会产生斗诤,所以就不得不用神通,阿难和大目犍连都是从虚空里面神通过去的,这些卫兵就在下面就眼睁睁没有办法。那么回来也不能说从地面步行回来,可能又有很多障碍,所以佛也从虚空里面过来。佛为什么能够把这个佛教…,他能游戏神通,那我们这些凡夫就没办法,你想这个地方有很多人看守,你又不能从虚空里面走,走不了啊。足步虚空就回到了耆阇崛山中。好,这句话就属于耆阇一会的序分,那这个耆阇崛山的这些比丘,包括那些天龙八部,也都很奇怪,怎么佛从虚空里面过来,也就是这个耆阇一会的发起序,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这就阿难就顺着这个因缘,大家坐下来以后就为这些僧众来说佛的因缘,当时到哪去了,到韦提希夫人王宫里去了,说的什么法,十六观、定善、散善都说出来了,把前面的法都复讲一遍,说如上事。这一说完,与会的无量诸天,这就属于流通分了,僧众还有无量诸天及龙、夜叉,这就表明天龙八部,都闻到了佛所说的这个法,也都生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都生起了愿往生西方净土的心,也都能够得佛的授记。你看佛都给五百侍女做了授记,当然我们也就看到佛会给耆阇崛山的这一会的人授记,就好像《无量寿经》当时给与会的两万地球人授记一样,你们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与会的,耆阇崛山与会的四众弟子,天龙八部,闻到佛的说法,他自己发心信愿持名,这样的心一发起来,佛给他授记,决定往生净土快速成佛,他也就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就顶礼佛陀而退,退到哪儿去呀?好好念佛去。
  这样呢,我们就把《观经》从前面的背景知识,它的发起的因缘,以及正宗分里面,虽然我们没有讲十三定善之观,但是我们在九品往生里面,也基本上把它主要内容含摄过来了,然后流通分以及耆阇一会的三分,都这么把它介绍完毕,那么这样,一部《观经》的主要的文意都能够含摄。我们这个《观经四帖疏——九品往生章》的法会,已经历时七次的讲授,在这七天当中能够感受到我们新加坡居士林居士们的对净土法门的这种信心,以及刻苦修行的这样一个行为,也感觉到新加坡居士林在李木源林长的带领之下,充满着生机活力,一片祥和,本人是由衷的赞叹,也给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那么这七天以来,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本人业障深重,讲的不如法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08/7/7 06: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版主好帖.收下慢慢观读!
极乐净土是我等最好的,最快的般若大船,速速

[ 本帖最后由 湘山牧童 于 2008/7/10 08:44 编辑 ]
发表于 2008/7/9 06: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善导大师!
顶礼大安法师!

感谢师兄转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