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724|回复: 9

儒家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4 20: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章句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 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 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 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 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 榘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 榘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 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 Last edited by 启玄子 on 2005/7/18 at 16:56 ]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20: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章句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弭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 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於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 尔。」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 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诗曰,『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 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1』哀公问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4』「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1』故至诚无息。
  『2』不息则久,久则徵。
  『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 生焉,货财殖焉。
  『10』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1』大哉圣人之道!
  『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於天。
  『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4』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5』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2』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水土。
  『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有别也。
  『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4』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诗曰,「衣锦尚 」,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 钺。
  『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7』 诗云,『德 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於无声无臭,而後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20: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榘。”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後素。”曰:“礼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0』子曰:“ 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寿也。”
  『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叁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 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 ,何如其知也?”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 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16』子曰:“不有祝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後获,可谓仁矣。”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齐,战,疾。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 其如予何?”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於上下神 '”子曰:“丘之祷久矣。”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5』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8』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12』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5』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 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4』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7』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8』牢曰:「子云: 『吾不试,故艺。』
  『9』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0』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11』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弭高,钻之弭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3』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宁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3』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2』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3』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6』子曰:「衣敝 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7』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2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9』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乡党第十

  『1』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 如也。君在, 如也,与与如也。
  『2』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 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 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4』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 如也。
  『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 ,如有循。
  『6』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7』君子不以绀 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 ,必表而出之。
  『8』缁衣羔裘,素衣 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9』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
  『10』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 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
  『12』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13』席不正不坐。
  『14』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
  『15』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21』入大庙,每事问。
  『22』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23』寝不尸,居不容。
  『24』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25』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26』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先进第十一
  『1』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後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子曰∶「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
  『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3』闵子侍侧, 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子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7』李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8』柴也愚,叁也鲁,师也辟,由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9』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20』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1』子畏於匡,颜渊後。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2』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23』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何必读书,然後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2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颜渊第十二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斯言也 ,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 乎?」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 ,犹犬羊之 。」
  『9』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 以异。」
  『11』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5』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7』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8』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9』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1』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第十三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2』仲弓为李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屋∶「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 、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 ,兄弟怡怡。」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宪问第十四

  『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5』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 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3』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br> 『酰俊构?骷侄栽弧谩敢愿嬲吖?玻》蜃邮比会嵫裕?瞬谎崞溲裕焕秩会嵝Γ?瞬谎崞湫Γ灰迦会崛。?瞬谎崞淙 !棺釉弧谩钙淙唬∑衿淙缓酰俊?
  『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後於鲁,虽曰不要,吾不信也。」
  『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 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子後,不敢不告也!」
  『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5』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36』公伯寮诉子路於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38』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39』子击磬於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 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 宰三年。」
  『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於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卫灵公第十五

  『1』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叁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张书诸绅。
  『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br> 『酰〖核?挥??鹗╈度恕!?
  『25』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36』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39』子曰∶「有教无类。」
  『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1』子曰∶「辞,达而已矣!」
  『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季氏第十六

  『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6』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於首阳之下,民到於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13』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14』邦君子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阳货第十七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4』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5』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佛 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 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7』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8』子曰∶「小子?br> 『文?Х蚴?渴?每梢孕耍?梢怨郏?梢匀海?梢栽梗诲侵?赂福?吨?戮?欢嗍鹅赌瘛⑹蕖⒉荨⒛局??!棺游讲?阍弧谩概??苣险倌弦雍酰咳硕?晃?苣希?倌希?溆陶?矫娑?⒁灿耄俊?
  『9』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10』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1』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2』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3』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4』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6』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7』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8』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19』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20』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2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3』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24』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微子第十八

  『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齐景公待孔子?弧谩溉艏臼显蛭岵荒埽?约尽⒚现?写??!乖弧谩肝崂弦印2荒苡靡病!箍鬃有小?
  『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br> 『蔚轮?ィ客?卟豢哨桑?凑哂炭勺贰R讯?∫讯?〗裰?诱?叽?? 箍鬃酉拢??胫?浴G鞫?僦??坏糜胫?浴?
  『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7』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於河;播 武,入文汉;少师阳,击磬襄,入於海。
  『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

  子张第十九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 仰之。」
  『22』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3』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 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 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2』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 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20: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民欲與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剌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槁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以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章句下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於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孟子謂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茍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君請擇於斯二者。」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公孫丑章句上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剌萬乘之君若剌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孔子也。」「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然則有同與?」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以有為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孟子謂蚔蛙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蚔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蚔蛙,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愿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愿也。」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几而臥。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飦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里。』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愿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筑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穀、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穀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

滕文公章句下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范,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載質,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萬章問曰:「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讎也。』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歸市者弗止,蕓者不變。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後,後來其無罰。』『有攸不為臣,東征,綏厥士女。篚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實玄黃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不行王政云爾;茍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納。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壤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地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咸以正無缺。』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螾而後可者也。夫螾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鍾。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避兄、離母,處於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戚曰:『惡用是鶃鶃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螾而後充其操者也。」

離婁章句上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此之謂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由惡醉而強酒。」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駆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未定。」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曰:「克有罪。」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離婁章句下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舍。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舍。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言無實,不詳。不詳之實,蔽賢者當之。」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叩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吊。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孟子聞之,曰:「禮:朝庭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鬭者,救之,雖被髪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鬭者,被髪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子思居於衛,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汲去,君誰與守?」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其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早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萬章章句上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爾。』忸怩。舜曰:『唯茲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曰:「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謂也。」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則』,此之謂也。《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曰:「否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御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為之也。於衛,主顏讎由。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孔子不悅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繆公。』信乎?」孟子曰:「否然,好事者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繆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舉於秦,知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萬章章句下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如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北宮锜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大國地方百里,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次國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小國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

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惠公曰:『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非惟小國之君為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云則入,坐云則坐,食云則食。雖疏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於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見帝,帝館甥于貳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萬章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後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萬章曰:「今有御人於國門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饋也以禮,斯可受御與?」曰:「不可。《康誥》曰:『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誅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於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御也。『茍善其禮際矣,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後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孔子之仕於魯也,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獵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曰:「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曰:「事道也。」「事道奚獵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曰:「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衛靈公,際可之仕也;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萬章曰:「士之不托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後托於諸侯,禮也。士之托於諸侯,非禮也。」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義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為不恭也。」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於卒也標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汲!』蓋自是臺無饋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也哉?」曰:「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曰:「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為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詩》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然則孔子非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歟?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曰:「嗜秦人之炙,無以異於嗜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嗜炙亦有外歟?」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耘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嗜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嗜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嗜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五里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告子章句下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禮孰重?」曰:「禮重。」曰:「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愿留而受業於門。」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曰:「《凱風》何以不怨?」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處於平陸,儲子為相,以幣交,受之而不報。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見儲子。屋廬子喜曰:「連得間矣。」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為其為相與?」曰:「非也。《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為其不成享也。」屋廬子悅。或問之,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

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茍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里。今魯方百里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樂正子強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茍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筑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盡心章句上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盡心章句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丑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夷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孟子曰:「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孟子曰:「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曰:「如琴張、曾晳、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剌之無剌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楼主| 发表于 2005/7/18 00: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 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 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 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 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 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楼主| 发表于 2005/7/18 01: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

                                   顏之推著

卷第一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後娶第四
治家第五
卷第二風操第六
慕賢第七
卷第三勉學第八
卷第四文章第九
名實第十
涉務第十一
卷第五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誡兵第十四
養生第十五
歸心第十六
卷第六書證第十七
卷第七音辭第十八
雜藝第十九
終制第二十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後娶 治家


    序致第一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
重事複,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
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
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
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凊。規行矩步,安辭定
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
荼蓼,家塗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
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脩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
盪。二十已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
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
後車耳。


    教子第二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
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子生
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
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
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
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
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
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鍼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
也。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猶捶
撻之,故能成其勳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
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
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
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
。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
,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
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齊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
。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
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常朝南殿,見
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
,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
,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後竟坐此幽薨。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
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
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
,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兄弟第三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
。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兄弟者,分形連氣
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
,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
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
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
,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
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卹,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
可救矣。僕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

  兄弟不睦,則子姪不愛;子姪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僕為讎敵矣。如此,
則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於兄者,何其能
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
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閒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
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國劉璡,嘗與兄
瓛連棟隔壁,瓛呼之數聲不應,良久方答;瓛怪問之,乃曰:「向來未著衣帽故也。」以此
事兄,可以免矣。

  江陵王玄紹,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
嘗,孜孜色貌,相見如不足者。及西臺陷沒,玄紹以形體魁梧,為兵所圍;二弟爭共抱持,
各求代死,終不得解,遂并命爾。


    後娶第四

  吉甫,賢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賢父御孝子,合得終於天性,而後妻閒之,伯奇遂放
。曾參婦死,謂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王駿喪妻,亦謂人曰:「我不及曾
參,子不如華、元。」並終身不娶,此等足以為誡。其後,假繼慘虐孤遺,離閒骨肉,傷心
斷腸者,何可勝數。慎之哉!慎之哉!

  江左不諱庶孽,喪室之後,多以妾媵終家事;疥癬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鬥
鬩之恥。河北鄙於側出,不預人流,是以必須重娶,至於三四,母年有少於子者。後母之弟
,與前婦之兄,衣服飲食,爰及婚宦,至於士庶貴賤之隔,俗以為常。身沒之後,辭訟盈公
門,謗辱彰道路,子誣母為妾,弟黜兄為傭,播揚先人之辭跡,暴露祖考之長短,以求直己
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姦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眾矣!況夫婦之義,曉夕移之,婢僕求
容,助相說引,積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

  凡庸之性,後夫多寵前夫之孤,後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婦人懷嫉妒之情,丈夫有沈惑
之僻,亦事勢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與我子爭家,提攜鞠養,積習生愛,故寵之;前妻
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學婚嫁,莫不為防焉,故虐之。異姓寵則父母被怨,繼親虐則兄弟
為讎,家有此者,皆門戶之禍也。

  思魯等從舅殷外臣,博達之士也。有子基、諶,皆已成立,而再娶王氏。基每拜見後母
,感慕嗚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視。王亦悽愴,不知所容,旬月求退,便以禮遣,此亦
悔事也。

  後漢書曰:「安帝時,汝南薛包孟嘗,好學篤行,喪母,以至孝聞。及父娶後妻而憎包
,分出之。包日夜號泣,不能去,至被毆杖。不得已,廬於舍外,旦入而洒埽。父怒,又逐
之,乃廬於里門,昏晨不廢。積歲餘,父母慚而還之。後行六年服,喪過乎哀。既而弟子求
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
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
口所安也。』弟子數破其產,還復賑給。建光中,公車特徵,至拜侍中。包性恬虛,稱疾不
起,以死自乞。有詔賜告歸也。


    治家第五

  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
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則天之兇民,乃刑戮之
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

  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

  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又云:「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
之謂也;吝者,窮急不卹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
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
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衣食;江南奢侈,多不
逮焉。

  梁孝元世,有中書舍人,治家失度,而過嚴刻,妻妾遂共貨刺客,伺醉而殺之。

  世間名士,但務寬仁;至於飲食饟饋,僮僕減損,施惠然諾,妻子節量,狎侮賓客,侵
耗鄉黨:此亦為家之巨蠹矣。

  齊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嘗嗔怒,經霖雨絕糧,遣婢糴米,因爾逃竄,三四許日,方復擒
之。房徐曰:「舉家無食,汝何處來?」竟無捶撻。嘗寄人宅,奴婢徹屋為薪略盡,聞之顰
蹙,卒無一言。

  裴子野有疏親故屬飢寒不能自濟者,皆收養之;家素清貧,時逢水旱,二石米為薄粥,
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無厭色。鄴下有一領軍,貪積已甚,家童八百,誓滿一千;朝夕每
人肴膳,以十五錢為率,遇有客旅,更無以兼。後坐事伏法,籍其家產,麻鞋一屋,弊衣數
庫,其餘財寶,不可勝言。南陽有人,為生奧博,性殊儉吝,冬至後女婿謁之,乃設一銅甌
酒,數臠獐肉;婿恨其單率,一舉盡之。主人愕然,俛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責其女曰:
「某郎好酒,故汝常貧。」及其死後,諸子爭財,兄遂殺弟。

  婦主中饋,惟事酒食衣服之禮耳,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幹蠱;如有聰明才智,識達
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必無牝雞晨鳴,以致禍也。

  江東婦女,略無交遊,其婚姻之家,或十數年間,未相識者,惟以信命贈遺,致殷勤焉
。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
為夫訴屈。此乃恆、代之遺風乎?南間貧素,皆事外飾,車乘衣服,必貴整齊;家人妻子,
不免飢寒。河北人事,多由內政,綺羅金翠,不可廢闕,羸馬悴奴,僅充而已;倡和之禮,
或爾汝之。

  河北婦人,織紝組紃之事,黼黻錦繡羅綺之工,大優於江東也。

  太公曰:「養女太多,一費也。」陳蕃曰:「盜不過五女之門。」女之為累,亦以深矣
。然天生蒸民,先人傳體,其如之何?世人多不舉女,賊行骨肉,豈當如此,而望福於天乎
?吾有疏親,家饒妓媵,誕育將及,便遣閽豎守之。體有不安,窺窗倚戶,若生女者,輒持
將去;母隨號泣,使人不忍聞也。

  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寵婿,則兄弟之怨生焉;虐婦,
則姊妹之讒行焉。然則女之行留,皆得罪於其家者,母實為之。至有諺云:「落索阿姑餐。
」此其相報也。家之常弊,可不誡哉!

  婚姻素對,靖侯成規。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
多還少,市井無異。或猥婿在門,或傲婦擅室,貪榮求利,反招羞恥,可不慎歟!

  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濟陽江祿,讀書
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齊,然後得起,故無損敗,人不厭其求假焉。或有狼籍几案,
分散部帙,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汙,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吾每讀聖人之書,未嘗
不肅敬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

  吾家巫覡禱請,絕於言議;符書章醮亦無祈焉,並汝曹所見也。勿為妖妄之費。


卷第二

  風操 慕賢


   風操第六

  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皆有節文,亦為至矣。但既殘
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為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
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
,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汝曹生於戎馬之閒,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
傳示子孫。

  禮曰:「見似目瞿,聞名心瞿。」有所感觸,惻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
情耳。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又:「
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益知聞名,須有消息,不必期於顛沛而走也。梁世謝
舉,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為世所譏。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
元經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几案盈積,書有稱「嚴寒」
者,必對之流涕,不省取記,多廢公事,物情怨駭,竟以不辦而還。此並過事也。

  近在揚都,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沈氏交結周厚,沈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
目。不聞謂布帛為布皓,呼腎腸為腎修也。梁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鍊物為
銷絹物,恐乖其義。或有諱雲者,呼紛紜為紛煙;有諱桐者,呼梧桐樹為白鐵樹,便似戲笑
耳。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至若衛侯、魏公子、楚太子,皆
名蟣蝨;長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連及,理未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
有名兒為驢駒、豚子者,使其自稱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漢有尹翁歸,後漢有鄭翁歸,
梁家亦有孔翁歸,又有顧翁寵;晉代有許思妣、孟少孤:如此名字,幸當避之。

  今人避諱,更急於古。凡名子者,當為孫地。吾親識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
和、諱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聞者辛苦,無憀賴焉。

  昔司馬長卿慕藺相如,故名相如,顧元歎慕蔡邕,故名雍,而後漢有朱倀字孫卿,許暹
字顏回,梁世有庾晏嬰、祖孫登,連古人姓為名字,亦鄙事也。

  昔劉文饒不忍罵奴為畜產,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有指名為豚犢者:有識傍觀,猶欲掩
耳,況當之者乎?

  近在議曹,共平章百官秩祿,有一顯貴,當世名臣,意嫌所議過厚。齊朝有一兩士族文
學之人,謂此貴曰:「今日天下大同,須為百代典式,豈得尚作關中舊意?明公定是陶朱公
大兒耳!」彼此歡笑,不以為嫌。

  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稱其父為家父,母為家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
: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
言耳。凡與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稱之,不云家者,以尊於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
子子:已嫁,則以夫氏稱之;在室,則以次第稱之。言禮成他族,不
得云家也。子孫不得稱家者,輕略之也。蔡邕書集,呼其姑姊為家姑
家姊;班固書集,亦云家孫:今並不行也。

  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
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書,稱彼之母與自稱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
也。

  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修書,則過節束帶以申慰。北人至歲之日,重行弔禮;
禮無明文,則吾不取。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
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穀,自茲以降,雖孔子聖師,與門人言皆稱名也。後雖有臣
僕之稱,行者蓋亦寡焉。江南輕重,各有謂號,具諸書儀;北人多稱名者,乃古之遺風,吾
善其稱名焉。

  言及先人,理當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江南人事不獲
已,須言閥閱,必以文翰,罕有面論者。北人無何便爾話說,及相訪問。如此之事,不可加
於人也。人加諸己,則當避之。名位未高,如為勳貴所逼,隱忍方便,速報取了;勿使煩重
,感辱祖父。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
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皆變於常。若與君言,雖變於色,猶云亡
祖亡伯亡叔也。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北土風俗,
都不行此。太山羊侃,梁初入南;吾近至鄴,其兄子肅訪侃委曲,吾答之云:「卿從門中在
梁,如此如此。」肅曰:「是我親第七亡叔,非從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風俗,乃謂
之云:「賢從弟門中,何故不解?」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從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其母為伯叔
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與他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
人多呼為姪。案:爾雅、喪服經、左傳,姪雖名通男女,並是對姑之稱。晉世已來,始呼叔
姪;今呼為姪,於理為勝也。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為東郡,與武帝
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甚以惻愴。」數行淚下。侯遂密雲,赧然而出。坐此被
責,飄颻舟渚,一百許日,卒不得去。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然人性
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目猶爛然;如此之人,不可強責。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不可濫也。無風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與祖父母同,使
人為其不喜聞也。雖質於面,皆當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皆當加其次第以別之;父母
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以別之;父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皆當加其爵位若姓以別之
。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
昭穆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
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
耳。」當時雖為敏對,於禮未通。

  吾嘗問周弘讓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稱之?」周曰:「亦呼為丈人。」自古未見丈
人之稱施於婦人也。吾親表所行,若父屬者,為某姓姑;母屬者,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婦
,猥俗呼為丈母,士大夫謂之王母、謝母云。而陸機集有與長沙顧母書,乃其從叔母也,今
所不行。

  齊朝士子,皆呼祖僕射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對面以相戲者。

  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孔子弟子記事者,皆稱仲
尼;呂后微時,嘗字高祖為季;至漢爰種,字其叔父曰絲;王丹與侯霸子語,字霸為君房;
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為字,字固呼為字。尚書王元景兄弟,皆號
名人,其父名雲,字羅漢,一皆諱之,其餘不足怪也。

  禮閒傳云:「斬縗之哭,若往而不反;齊縗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
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於聲音也。」孝經云:「哭不偯。」皆論哭有輕重質文之聲也
。禮以哭有言者為號;然則哭亦有辭也。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山東重喪,則唯呼蒼
天,期功以下,則唯呼痛深,便是號而不哭。

  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弔則絕之;除喪,
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
之。北俗則不爾。江南凡弔者,主人之外,不識者不執手;識輕服而不識主人,則不於會所
而弔,他日修名詣其家。

  陰陽說云:「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論衡云:「辰日不哭,哭則重喪
。」今無教者,辰日有喪,不問輕重,舉家清謐,不敢發聲,以辭弔客。道書又曰:「晦歌
朔哭,皆當有罪,天奪其算。」喪家朔望,哀感彌深,寧當惜壽,又不哭也?亦不諭。

  偏傍之書,死有歸殺。子孫逃竄,莫肯在家;畫瓦書符,作諸厭勝;喪出之日,門前然
火,戶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所當加也


  己孤,而履歲及長至之節,無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則皆泣;無
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

  江左朝臣,子孫初釋服,朝見二宮,皆當泣涕;二宮為之改容。頗有膚色充澤,無哀感
者,梁武薄其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問訊武帝,貶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
:「裴之禮不死也。」

  二親既沒,所居齋寢,子與婦弗忍入焉。北朝頓丘李構,母劉氏,夫人亡後,所住之堂
,終身鎖閉,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廣州刺史纂之孫女,故構猶染江南風教。其父獎,為揚
州刺史,鎮壽春,遇害。構嘗與王松年、祖孝徵數人同集談讌。孝徵善畫,遇有紙筆,圖寫
為人。頃之,因割鹿尾,戲截畫人以示構,而無他意。構愴然動色,便起就馬而去。舉坐驚
駭,莫測其情。祖君尋悟,方深反側,當時罕有能感此者。吳郡陸襄,父閑被刑,襄終身布衣
蔬飯,雖薑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廚。江寧姚子篤,母以燒死,終身不忍噉
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為奴所殺,終身不復嘗酒。然禮緣人情,恩由義斷,親以噎死,亦當
不可絕食也。

  禮經: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政為常所講習,讎校繕寫,及
偏加服用,有跡可思者耳。若尋常墳典,為生什物,安可悉廢之乎?既不讀用,無容散逸,
惟當緘保,以留後世耳。

  思魯等第四舅母,親吳郡張建女也,有第五妹,三歲喪母。靈床上屏風,平生舊物,屋
漏沾溼,出曝曬之,女子一見,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薦席淹漬,精神傷怛
,不能飲食。將以問醫,醫診脈云:「腸斷矣!」因爾便吐血,數日而亡。中外憐之,莫不
悲歎。

  禮云:「忌日不樂。」正以感慕罔極,惻愴無聊,故不接外賓,不理眾務耳。必能悲慘
自居,何限於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奧室,不妨言笑,盛營甘美,厚供齋食;迫有急卒,密戚
至交,盡無相見之理:蓋不知禮意乎!

  魏世王修母以社日亡;來歲社日,修感念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今二親喪亡,偶
值伏臘分至之節,及月小晦後,忌之外,所經此日,猶應感慕,異於餘辰,不預飲讌、聞聲
樂及行遊也。

  劉縚、緩、綏,兄弟並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為照字,惟依爾雅火旁作召耳。然凡
文與正諱相犯,當自可避;其有同音異字,不可悉然。劉字之下,即有昭音。呂尚之兒,如
不為上;趙壹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

  嘗有甲設讌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乙子稱
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
女則刀尺鍼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
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讌享焉。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
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
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歿之後,此事亦絕。

  人有憂疾,則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諱避,觸途急切。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
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蒼頡篇有侑字,訓詁云:「痛而謼也,音羽
罪反。」今北人痛則呼之。聲類音于耒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隨其鄉俗,並可行也。

  梁世被繫劾者,子孫弟姪,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子孫有官,自陳解職。子則草屩麤衣
,蓬頭垢面,周章道路,要候執事,叩頭流血,申訴冤枉。若配徒隸,諸子並立草庵於所署
門,不敢寧宅,動經旬日,官司驅遣,然後始退。江南諸憲司彈人事,事雖不重,而以教義
見辱者,或被輕繫而身死獄戶者,皆為怨讎,子孫三世不交通矣。到洽為御史中丞,初欲彈
劉孝綽,其兄溉先與劉善,苦諫不得,乃詣劉涕泣告別而去。

  兵凶戰危,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喪服以臨師,將軍鑿凶門而出。父祖伯叔,若在軍
陣,貶損自居,不宜奏樂讌會及婚冠吉慶事也。若居圍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飾玩,常為
臨深履薄之狀焉。父母疾篤,醫雖賤雖少,則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嘗有
不豫;世子方等親拜中兵參軍李猷焉。

  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一爾之後,
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比見北人,甚輕此節,行路相逢
,便定昆季,望年觀貌,不擇是非,至有結父為兄,託子為弟者。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見
者七十餘人。晉文公以沐辭豎頭須,致有圖反之誚。門不停賓,古所貴也。失教之家,閽寺
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號善為士大夫,有
如此輩,對賓杖之;其門生僮僕,接於他人,折旋俯仰,辭色應對,莫不肅敬,與主無別也



    慕賢第七

  古人云:「千載一聖,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髆心。」言聖賢之難得,疏闊如此
。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
;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
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
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
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於我,便
足貴之。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
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飢渴。校其長短,覈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
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於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
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梁孝元前在荊州,有丁覘者,洪亭民耳,頗善屬文,殊工草隸;孝元書記,一皆使之。
軍府輕賤,多未之重,恥令子弟以為楷法,時云:「丁君十紙,不敵王褒數字。」吾雅愛其
手跡,常所寶持。孝元嘗遣典籤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祭酒問云:「君王比賜書翰,及寫詩
筆,殊為佳手,姓名為誰?那得都無聲問?」編以實答。子雲歎曰:「此人後生無比,遂不
為世所稱,亦是奇事。」於是聞者稍復刮目。稍仕至尚書儀曹郎,末為晉安王侍讀,隨王東
下。及西臺陷歿,簡牘湮散,丁亦尋卒於揚州;前所輕者,後思一紙,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業,臺門雖閉,公私草擾,各不自全。太子左衛率羊侃坐東掖門,部分經略
,一宿皆辦,遂得百餘日抗拒兇逆。於時,城內四萬許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
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許由,讓於天下;市道小人,爭一錢之利。」亦
已懸矣。

  齊文宣帝即位數年,便沈湎縱恣,略無綱紀;尚能委政尚書令楊遵彥,內外清謐,朝野
晏如,各得其所,物無異議,終天保之朝。遵彥後為孝昭所戮,刑政於是衰矣。斛律明月齊
朝折衝之臣,無罪被誅,將士解體,周人始有吞齊之志,關中至今譽之。此人用兵,豈止萬
夫之望而已哉!國之存亡,係其生死。

  張延雋之為晉州行臺左丞,匡維主將,鎮撫疆埸,儲積器用,愛活黎民,隱若敵國矣。
群小不得行志,同力遷之;既代之後,公私擾亂,周師一舉,此鎮先平。齊亡之跡,啟於是
矣。


卷第三

  勉 學


    勉學第八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於經史,吾亦不能
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
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
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
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
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纔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
以此終年。或因家世餘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
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
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祕書
。」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
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讌,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
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銓衡選舉,非復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
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
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已來,諸見
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
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
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
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
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嬾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羲、農巳來,宇宙之下
,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彊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匡時富國,
以取卿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飢寒者,不可勝數,安足貴學乎?
」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脩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
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醜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
貧賤,比於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
;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
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
將則闇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
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見跨馬
被甲,長槊彊弓,便云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
但知承上接下,積財聚穀,便云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俗,調節陰陽,薦舉賢聖
之至也。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
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捨,便云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
言而姦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
,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
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嫩,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
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
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
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卹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
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
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彊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
,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
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

,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閑
,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
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
也;今之學者為己,脩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
華也,脩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
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
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
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
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
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
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
卿相者多矣。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
,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後,
便從文史,略無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胤、劉瓛、明山賓、周捨、朱异、周弘正、賀
琛、賀革、蕭子政、劉縚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
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閒人
,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
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
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
,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
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閒焉。

  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已。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彥交遊,嘗說王粲
集中難鄭玄尚書事。崔轉為諸儒道之,始將發口,懸見排蹙,云:「文集只有詩賦銘誄,豈
當論經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議曹
,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漢書,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證經術。」收便忿怒,都不復言
,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

  夫老、莊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終蹈流沙;匿跡漆園,卒
辭楚相,此任縱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遞相誇尚,景附草靡,皆以農、黃之化,
在乎己身,周、孔之業,棄之度外。而平叔以黨曹爽見誅,觸死權之網也;輔嗣以多笑人被
疾,陷好勝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積取譏,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無支離擁
腫之鑒也;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勝,異東門之達也
;嵇叔夜排俗取禍,豈和光同塵之流也;郭子玄以傾動專勢,寧後身外己之風也;阮嗣宗沈
酒荒迷,乖畏途相誡之譬也;謝幼輿贓賄黜削,違棄其餘魚之旨也:彼諸人者,並其領袖,
玄宗所歸。其餘桎梏塵滓之中,顛仆名利之下者,豈可備言乎!直取其清談雅論,剖玄析微
,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洎於梁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
玄。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弘正奉贊大猷,化行都邑,學徒千餘,實為盛美。元帝在江
、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至乃倦劇愁憤,輒以講自
釋。吾時頗預末筵,親承音旨,性既頑魯,亦所不好云。

  齊孝昭帝侍婁太后疾,容色憔悴,服膳減損。徐之才為灸兩穴,帝握拳代痛,爪入掌心
,血流滿手。后既痊愈,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山陵之事。其天性至孝如彼,不識忌諱如此
,良由無學所為。若見古人之譏欲母早死而悲哭之,則不發此言也。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
以脩飾之,況餘事乎!

  梁元帝嘗為吾說:「昔在會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學。時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
。閑齋張葛幃避蠅獨坐,銀甌貯山陰甜酒,時復進之,以自寬痛。率意自讀史書,一日二十
卷,既未師受,或不識一字,或不解一語,要自重之,不知厭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
尚能如此,況其庶士,冀以自達者哉?

  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梁世彭城劉綺,
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孝元初出會稽,精選
寮寀,綺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終於金紫光祿。義陽朱詹,世居江陵,後出
揚都,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犬亦飢虛,起
行盜食,呼之不至,哀聲動鄰,猶不廢業,卒成學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為孝元所禮。此
乃不可為之事,亦是勤學之一人。東莞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
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

  齊有宦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年十四五,初為閽寺,便知好學,懷袖握書,曉夕諷
誦。所居卑末,使彼苦辛,時伺閒隙,周章詢請。每至文林館,氣喘汗流,問書之外,不暇
他語。及睹古人節義之事,未嘗不感激沈吟久之。吾甚憐愛,倍加開獎。後被賞遇,賜名敬
宣,位至侍中開府。後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參伺動靜,為周軍所獲。問齊主何在,紿云
:「已去,計當出境。」疑其不信,歐捶服之,每折一支,辭色愈厲,竟斷四體而卒。蠻夷
童丱,猶能以學成忠,齊之將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鄴平之後,見徙入關。思魯嘗謂吾曰:「朝無祿位,家無積財,當肆筋力,以申供養。
每被課篤,勤勞經史,未知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
。使汝棄學徇財,豐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藜羹縕
褐,我自欲之。」

  書曰:「好問則裕。」禮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
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穀梁傳稱公子友與莒挐相搏,左右呼
曰「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名,亦見廣雅。近在齊時,有姜仲岳謂:「『孟勞』者
,公子左右,姓孟名勞,多力之人,為國所寶。」與吾苦諍。時清河郡守邢峙,當世碩儒,
助吾證之,赧然而伏。又三輔決錄云:「靈帝殿柱題曰:『堂堂乎張,京兆田郎。』」蓋引
論語,偶以四言,目京兆人田鳳也。有一才士,乃言:「時張京兆及田郎二人皆堂堂耳。」
聞吾此說,初大驚駭,其後尋媿悔焉。江南有一權貴,讀誤本蜀都賦注,解「蹲鴟,芋也」
,乃為「羊」字;人饋羊肉,答書云:「損惠蹲鴟。」舉朝驚駭,不解事義,久後尋跡,方
知如此。元氏之世,在洛京時,有一才學重臣,新得史記音,而頗紕繆,誤反「顓頊」字,
頊當為許錄反,錯作許緣反,遂謂朝士言:「從來謬音『專旭』,當音『專翾』耳。」此人
先有高名,翕然信行;期年之後,更有碩儒,苦相究討,方知誤焉。漢書王莽贊云:「紫
色蛙聲,餘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昔吾嘗共人談書,言及王莽形狀,有一俊士,自許史
學,名價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鴟目虎吻,亦紫色蛙聲。」又禮樂志云:「給太官挏馬酒
。」李奇注:「以馬乳為酒也,揰挏乃成。」二字並從手。揰挏,此謂撞擣挺挏之,今為酪
酒亦然。向學士又以為種桐時,太官釀馬酒乃熟。其孤陋遂至於此。太山羊肅,亦稱學問,

潘岳賦:「周文弱枝之棗」,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歷。」以歷為碓磨之磨。

  談說製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江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朴
,道聽塗說,強事飾辭:呼徵質為周、鄭,謂霍亂為博陸,上荊州必稱陝西,下揚都言去海
郡,言食則餬口,道錢則孔方,問移則楚丘,論婚則宴爾,及王則無不仲宣,語劉則無不公
幹。凡有一二百件,傳相祖述,尋問莫知原由,施安時復失所。莊生有乘時鵲起之說,故謝
朓詩曰:「鵲起登吳臺。」吾有一親表,作七夕詩云:「今夜吳臺鵲,亦共往填河。」羅浮
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故戴暠詩云:「長安樹如薺。」又鄴下有一人詠樹詩云:「遙
望長安薺。」又嘗見謂矜誕為夸毗,呼高年為富有春秋,皆耳學之過也。

  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讀五經者,是徐邈而非許慎;習賦誦者,
信褚詮而忽呂忱;明史記者,專徐、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應、蘇而略蒼、雅。不知書
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至見服虔、張揖音義則貴之,得通俗、廣雅而不屑。一手之中
,向背如此,況異代各人乎?

  夫學者貴能博聞也。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
,皆欲根尋,得其原本;至於文字,忽不經懷,己身姓名,或多乖舛,縱得不誤,亦未知所
由。近世有人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皆手傍立字,而有名機者;兄
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碩學,此例甚多。若有知吾鍾之不調,一何可笑。

  吾嘗從齊主幸并州,自井陘關入上艾縣,東數十里,有獵閭村。後百官受馬糧在晉陽東
百餘里亢仇城側。並不識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曉。及檢字林、韻集,乃知獵閭
是舊躐(足改谷)餘聚,亢仇舊是(谷曼)(谷九)亭,悉屬上艾。時太原王劭欲撰鄉邑記注,因
此二名聞之,大喜。

  吾初讀莊子「螝二首」,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也」,
茫然不識此字何音,逢人輒問,了無解者。案:爾雅諸書,蠶蛹名螝,又非二首兩口貪害之
物。後見古今字詁,此亦古之虺字,積年凝滯,豁然霧解。

  嘗遊趙州,見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後讀城西門徐整碑云:「(水百)流東
指。」眾皆不識。吾案說文,此字古魄字也,(水百),淺水貌。此水漢來本無名矣,直以淺
貌目之,或當即以(水百)為名乎?

  世中書翰,多稱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殘缺耳。案:說文:「
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斿之形,所以趣民事。故忽遽者稱為勿勿。」

  吾在益州,與數人同坐,初晴日晃,見地上小光,問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豎就
視,答云:「是豆逼耳。」相顧愕然,不知所謂。命取將來,乃小豆也。窮訪蜀士,呼粒為
逼,時莫之解。吾云:「三蒼、說文,此字白下為匕,皆訓粒,通俗文音方力反。」眾皆歡
悟。

  愍楚友婿竇如同從河州來,得一青鳥,馴養愛翫,舉俗呼之為鶡。吾曰:「鶡出上黨,
數曾見之,色並黃黑,無駁雜也。故陳思王鶡賦云:『揚玄黃之勁羽。』」試檢說文:「
(介鳥)雀似鶡而青,出羌中。」韻集音介。此疑頓釋。

  梁世有蔡朗者諱純,既不涉學,遂呼蓴為露葵。面牆之徒,遞相倣效。承聖中,遣一士
大夫聘齊,齊主客郎李恕問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蓴,水鄉所出。卿
今食者綠葵菜耳。」李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乍聞無以覈究。

  思魯等姨夫彭城劉靈,嘗與吾坐,諸子侍焉。吾問儒行、敏行曰
:「凡字與諮議名同音者,其數多少,能盡識乎?」答曰:「未之究也,請導示之。」吾曰
:「凡如此例,不預研檢,忽見不識,誤以問人,反為無賴所欺,不容易也。」因為說之,
得五十許字。諸劉歎曰:「不意乃爾!」若遂不知,亦為異事。

  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
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卷第四

  文章 名實 涉務


    文章第九

  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頌,生
於詩者也;祭祀哀誄,生於禮者也;書奏箴銘,生於春秋者也。朝廷憲章,軍旅誓誥,敷顯
仁義,發明功德,牧民建國,施用多途。至於陶冶性靈,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
行有餘力,則可習之。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宋玉體貌容冶
,見遇俳優;東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馬長卿,竊貲無操;王褒過章僮約;揚雄德敗美新;
李陵降辱夷虜;劉歆反覆莽世;傅毅黨附權門;班固盜竊父史;趙元叔抗竦過度;馮敬通浮
華擯壓;馬季長佞媚獲誚;蔡伯喈同惡受誅;吳質詆忤鄉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篤乞假無厭
;路粹隘狹已甚;陳琳實號麤疏;繁欽性無檢格;劉楨屈強輸作;王粲率躁見嫌;孔融、禰
衡,誕傲致殞;楊修、丁廙,扇動取斃;阮籍無禮敗俗;嵇康凌物凶終;傅玄忿鬥免官;孫
楚矜誇凌上;陸機犯順履險;潘岳乾沒取危;顏延年負氣摧黜;謝靈運空疏亂紀;王元長凶
賊自詒;謝玄暉侮慢見及。凡此諸人,皆其翹秀者,不能悉記,大較如此。至於帝王,亦或
未免。自昔天子而有才華者,唯漢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負世議,非懿德
之君也。自子游、子夏、荀況、孟軻、枚乘、賈誼、蘇武、張衡、左思之儔,有盛名而免過
患者,時復聞之,但其損敗居多耳。每嘗思之,原其所積,文章之體,標舉興會,發引性靈
,使人矜伐,故忽於持操,果於進取。今世文士,此患彌切,一事愜當,一句清巧,神厲九
霄,志凌千載,自吟自賞,不覺更有傍人。加以砂礫所傷,慘於矛戟,諷刺之禍,速乎風塵
,深宜防慮,以保元吉。

  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鈍學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終
歸蚩鄙。但成學士,自足為人。必乏天才,勿強操筆。吾見世人,至無才思,自謂清華,流
布醜拙,亦以眾矣,江南號為詅癡符。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為可笑詩賦,誂撇邢、魏諸
公,眾共嘲弄,虛相讚說,便擊牛釃酒,招延聲譽。其妻,明鑒婦人也,泣而諫之。此人歎
曰:「才華不為妻子所容,何況行路!」至死不覺。自見之謂明,此誠難也。

  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裁,知可施行,然後出手;慎勿師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自古執筆為文者,何可勝言。然至於宏麗精華,不過數十篇耳。但使不失體裁,辭意可觀,
便稱才士;要須動俗蓋世,亦俟河之清乎!

  不屈二姓,夷、齊之節也;何事非君,伊、箕之義也。自春秋已來,家有奔亡,國有吞
滅,君臣固無常分矣;然而君子之交絕無惡聲,一旦屈膝而事人,豈以存亡而改慮?陳孔璋
居袁裁書,則呼操為豺狼;在魏製檄,則目紹為蛇虺。在時君所命,不得自專,然亦文人之
巨患也,當務從容消息之。

  或問揚雄曰:「吾子少而好賦?」雄曰:「然。童子雕蟲篆刻,
壯夫不為也。」余竊非之曰:虞舜歌南風之詩,周公作鴟鴞之詠,吉甫、史克雅、頌之美者
,未聞皆在幼年累德也。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自衛返魯,樂正,雅、頌各得其
所。」大明孝道,引詩證之。揚雄安敢忽之也?若論「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但知變之而已,又未知雄自為壯夫何如也?著劇秦美新,妄投於閣,周章怖慴,不達天命
,童子之為耳。桓譚以勝老子,葛洪以方仲尼,使人歎息。此人直以曉算術,解陰陽,故著
太玄經,數子為所惑耳;其遺言餘行,孫卿、屈原之不及,安敢望大聖之清塵?且太玄今竟
何用乎?不啻覆醬瓿而已。

  齊世有席毗者,清幹之士,官至行臺尚書,嗤鄙文學,嘲劉逖云:「君輩辭藻,譬若榮
華,須臾之翫,非宏才也;豈比吾徒千丈松樹,常有風霜,不可凋悴矣!」劉應之曰:「既
有寒木,又發春華,何如也?」席笑曰:「可哉!」

  凡為文章,猶人乘騏驥,雖有逸氣,當以銜勒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今世相承,趨本棄末,
率多浮豔。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爭,事繁而才損。放逸者流宕而忘歸,穿鑿者補
綴而不足。時俗如此,安能獨違?但務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譽,改革體裁者,實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但緝綴疏朴,未為密緻耳。今世音律諧靡
,章句偶對,諱避精詳,賢於往昔多矣。宜以古之製裁為本,今之辭調為末,並須兩存,不
可偏棄也。

  吾家世文章,甚為典正,不從流俗;梁孝元在蕃邸時,撰西府新文,訖無一篇見錄者,
亦以不偶於世,無鄭、衛之音故也。有詩賦銘誄書表啟疏二十卷,吾兄弟始在草土,並未得
編次,便遭火盪盡,竟不傳於世。銜酷茹恨,徹於心髓!操行見於梁史文士傳及孝元懷舊志


  沈隱侯曰:「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邢子才
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覺,若胸憶語也。」深以此服之。祖孝徵亦嘗謂吾曰:「沈
詩云:『崖傾護石髓。』此豈似用事邪?」

  邢子才、魏收俱有重名,時俗準的,以為師匠。邢賞服沈約而輕任昉,魏愛慕任昉而毀
沈約,每於談讌,辭色以之。鄴下紛紜,各有朋黨。祖孝徵嘗謂吾曰:「任、沈之是非,乃
邢、魏之優劣也。」

  吳均集有破鏡賦。昔者,邑號朝歌,顏淵不舍;里名勝母,曾子斂襟:蓋忌夫惡名之傷
實也。破鏡乃凶逆之獸,事見漢書,為文幸避此名也。比世往往見有和人詩者,題云敬同,
孝經云:「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不可輕言也。梁世費旭詩云:「不知是耶非。」殷澐
詩云:「颻颺雲母舟。」簡文曰:「旭既不識其父,澐又颻颺其母。」此雖悉古事,不可用
也。世人或有文章引詩「伐鼓淵淵」者,宋書已有屢遊之誚;如此流比,幸須避之。北面事
親,別舅摛渭陽之詠;堂上養老,送兄賦桓山之悲,皆大失也。舉此一隅,觸塗宜慎。

  江南文制,欲人彈射,知有病累,隨即改之,陳王得之於丁廙也。山東風俗,不通擊難
。吾初入鄴,遂嘗以此忤人,至今為悔;汝曹必無輕議也。

  凡代人為文,皆作彼語,理宜然矣。至於哀傷凶禍之辭,不可輒
代。蔡邕為胡金盈作母靈表頌曰:「悲母氏之不永,然委我而夙喪。」又為胡顥作其父銘曰
:「葬我考議郎君。」袁三公頌曰:「猗歟我祖,出自有媯。」王粲為潘文則思親詩云:「
躬此勞悴,鞠予小人;庶我顯妣,克保遐年。」而並載乎邕、粲之集,此例甚眾。古人之所
行,今世以為諱。陳思王武帝誄,遂深永蟄之思;潘岳悼亡賦,乃愴手澤之遺:是方父於蟲
,匹婦於考也。蔡邕楊秉碑云:「統大麓之重。」潘尼贈盧景宣詩云:「九五思龍飛。」孫
楚王驃騎誄云:「奄忽登遐。」陸機父誄云:「億兆宅心,敦敘百揆。」姊誄云:「俔天之
和。」今為此言,則朝廷之罪人也。王粲贈楊德祖詩云:「我君餞之,其樂洩洩。」不可妄
施人子,況儲君乎?

  挽歌辭者,或云古者虞殯之歌,或云出自田橫之客,皆為生者悼往告哀之意。陸平原多
為死人自歎之言,詩格既無此例,又乖製作本意。

  凡詩人之作,刺箴美頌,各有源流,未嘗混雜,善惡同篇也。陸
機為齊謳篇,前敘山川物產風教之盛,後章忽鄙山川之情,殊失厥體。其為吳趨行,何不陳
子光、夫差乎?京洛行,胡不述赧王、靈帝乎?

  自古宏才博學,用事誤者有矣;百家雜說,或有不同,書儻湮滅
,後人不見,故未敢輕議之。今指知決紕繆者,略舉一兩端以為誡。詩云:「有鷕雉鳴。」
又曰:「雉鳴求其牡。」毛傳亦曰:「鷕,雌雉聲。」又云:「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鄭
玄注月令亦云:「雊,雄雉鳴。」潘岳賦曰:「雉鷕鷕以朝雊。」是則混雜其雄雌矣。詩云
:「孔懷兄弟。」孔,甚也;懷,思也,言甚可思也。陸機與長沙顧母書,述從祖弟士璜死
,乃言:「痛心拔腦,有如孔懷。」心既痛矣,即為甚思,何故方言有如也?觀其此意,當
謂親兄弟為孔懷。詩云:「父母孔邇。」而呼二親為孔邇,於義通乎?異物志云:「擁劍狀
如蟹,但一螯偏大爾。」何遜詩云:「躍魚如擁劍。」是不分魚蟹也。漢書:「御史府中列
柏樹,常有野鳥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朝夕鳥。」而文士往往誤作烏鳶用之。抱朴
子說項曼都詐稱得仙,自云:「仙人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飢渴。」而簡文詩云:「霞
流抱朴碗。」亦猶郭象以惠施之辨為莊周言也。後漢書:「囚司徒崔烈以鋃鐺鎖。」鋃鐺,
大鎖也;世間多誤作金銀字。武烈太子亦是數千卷學士,嘗作詩云:「銀鎖三公腳,刀撞僕
射頭。」為俗所誤。

  文章地理,必須愜當。梁簡文雁門太守行乃云:「鵝軍攻日逐,燕騎蕩康居,大宛歸善
馬,小月送降書。」蕭子暉隴頭水云:「天寒隴水急,散漫俱分瀉,北注徂黃龍,東流會白
馬。」此亦明珠之纇,美玉之瑕,宜慎之。

  王籍入若耶溪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江南以為文外斷絕,物無異議。簡
文吟詠,不能忘之,孝元諷味,以為不可復得,至懷舊志載於籍傳。范陽盧詢祖,鄴下才俊
,乃言:「此不成語,何事於能?」魏收亦然其論。詩云:「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毛傳
曰:「言不諠譁也。」吾每歎此解有情致,籍詩生於此耳。

  蘭陵蕭愨,梁室上黃侯之子,工於篇什。嘗有秋詩云:「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時人未之賞也。吾愛其蕭散,宛然在目。潁川荀仲舉、琅邪諸葛漢,亦以為爾。而盧思道之
徒,雅所不愜。

  何遜詩實為清巧,多形似之言;揚都論者,恨其每病苦辛,饒貧寒氣,不及劉孝綽之雍
容也。雖然,劉甚忌之,平生誦何詩,常云:「『蘧車響北闕』,(心畫)(心畫)不道車。」
又撰詩苑,止取何兩篇,時人譏其不廣。劉孝綽當時既有重名,無所與讓;唯服謝朓,常以
謝詩置几案間,動靜輒諷味。簡文愛陶淵明文,亦復如此。江南語曰:「
梁有三何,子朗最多。」三何者,遜及思澄、子朗也。子朗信饒清巧。思澄遊廬山,每有佳
篇,亦為冠絕。


    名實第十

  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脩身
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
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脩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
;竊名者,厚貌深姦,干浮華之虛構,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過數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顛蹶於崖岸,拱把之梁
,每沈溺於川谷者,何哉?為其旁無餘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誠之言,人未能
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吾每為人所毀,常以此自責。若能開
方軌之路,廣造舟之航,則仲由之言信,重於登壇之盟,趙熹之降城,賢於折衝之將矣。

  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後之矛戟,毀前之干櫓也。虙子賤
云:「誠於此者形於彼。」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
鑒,巧偽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讓卿,王莽辭政,當於爾時,自以巧密;後人書之
,留傳萬代,可為骨寒毛豎也。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毀踰制,亦足以高於人
矣。而嘗於苫塊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左右童豎,不能掩之,益使外
人謂其居處飲食,皆為不信。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
持,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朝廷以為文華,亦嘗出境聘。東萊王
韓晉明篤好文學,疑彼製作,多非機杼,遂設讌言,面相討試。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
賦韻,命筆為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眾客各自沈吟,遂無覺者。韓退歎曰:「果如所
量!」韓又嘗問曰:「玉珽杼上終葵首,當作何形?」乃答云:「珽頭曲圜,勢如葵葉耳。
」韓既有學,忍笑為吾說之。

  治點子弟文章,以為聲價,大弊事也。一則不可常繼,終露其情;二則學者有憑,益不
精勵。

  鄴下有一少年,出為襄國令,頗自勉篤。公事經懷,每加撫卹,以求聲譽。凡遣兵役,
握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別,云:「
上命相煩,情所不忍;道路飢渴,以此見思。」民庶稱之,不容於口。及遷為泗州別駕,此
費日廣,不可常周,一有偽情,觸塗難繼,功績遂損敗矣。

  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
,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為名教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
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
史魚,而千萬人立直風矣。故聖人欲其魚鱗鳳翼,雜沓參差,不絕於世,豈不弘哉?四海悠
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論之,祖考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牆宇也,
自古及今,獲其庇廕者亦眾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
世之汲汲者,不達此意,若其與魂爽俱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涉務第十一

  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國之用
材,大較不過六事:一則朝廷之臣,取其鑒達治體,經綸博雅;二則文史之臣,取其著述憲
章,不忘前古;三則軍旅之臣,取其斷決有謀,強幹習事;四則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
清白愛民;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六則興造之臣,取其程功節費,開略
有術,此則皆勤學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長
短,豈責具美於六塗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媿耳。

  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
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陳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
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晉朝南渡,優借士族;故江南冠帶,有才幹者,擢為
令僕已下尚書郎中書舍人已上,典掌機要。其餘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
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於清高,蓋護其短也。至於臺閣令史,主書監帥,諸王籤省,並曉
習吏用,濟辦時須,縱有小人之態,皆可鞭杖肅督,故多見委使,蓋用其長也。人每不自量
,舉世怨梁武帝父子愛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見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侍,郊郭之內,無乘馬者。
周弘正為宣城王所愛,給一果下馬,常服御之,舉朝以為放達。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
。及侯景之亂,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建康
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嘶歕陸梁,莫不震懾,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
乎?」其風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穡之艱難,斯蓋貴穀務本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
父子不能相存。耕種之,茠鉏之,刈穫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
,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哉?江南朝士,因晉中興,南渡江,卒為羈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
田,悉資俸祿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僕為之,未嘗目觀起一(土發)土,耘一株苗;不知
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餘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閑之過也。


卷第五

  省事 止足 誡兵 養生 歸心


   省事第十二

銘金人云:「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奪其翼,善飛
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後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為少善,
不如執一;鼫鼠五能,不成伎術。」近世有兩人,朗悟士也,性多營綜,略無成名,經不足
以待問,史不足以討論,文章無可傳於集錄,書跡未堪以留愛翫,卜筮射六得三,醫藥治十
差五,音樂在數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畫繪、棋博,鮮卑語、胡書,煎胡桃油,
鍊錫為銀,如此之類,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異端,當精妙也。

  上書陳事,起自戰國,逮於兩漢,風流彌廣。原其體度: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
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國家之利害,對策之伍也;帶私情之與奪,遊說之儔也。總
此四塗,賈誠以求位,鬻言以干祿。或無絲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幸而感悟人主,為時所
納,初獲不貲之賞,終陷不測之誅,則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之類甚眾。良史所
書,蓋取其狂狷一介,論政得失耳,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為也。今世所睹,懷瑾瑜而握蘭桂
者,悉恥為之。守門詣闕,獻書言計,率多空薄,高自矜夸,無經略之大體,咸秕糠之微事
,十條之中,一不足採,縱合時務,已漏先覺,非謂不知,但患知而不行耳。或被發姦私,
面相酬證,事途迴穴,翻懼愆尤;人主外護聲教,脫加含養,此乃僥倖之徒,不足與比肩也


  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不
容苟免偷安,垂頭塞耳;至於就養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則罪人。故表記云:「事
君,遠而諫,則諂也;近而不諫,則尸利也。」論語曰:「未信而諫,人以為謗己也。」

  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爵祿不登,信由天命。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
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諠聒時人視聽,求見
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世見躁競得官者,便謂「弗索何
獲」;不知時運之來,不求亦至也。見靜退未遇者,便謂「弗為胡成」;不知風雲不與,徒
求無益也。凡不求而自得,求而不得者,焉可勝算乎!

  齊之季世,多以財貨託附外家,諠動女謁。拜守宰者,印組光華,車騎輝赫,榮兼九族
,取貴一時。而為執政所患,隨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微染風塵,便乖肅正,坑阱
殊深,瘡痏未復,縱得免死,莫不破家,然後噬臍,亦復何及。吾自南及北,未嘗一言與時
人論身分也,不能通達,亦無尤焉。

  王子晉云:「佐饔得嘗,佐鬥得傷。」此言為善則預,為惡則去,不欲黨人非義之事也
。凡損於物,皆無與焉。然而窮鳥入懷,仁人所憫;況死士歸我,當棄之乎?伍員之託漁
舟,季布之入廣柳,孔融之藏張儉,孫嵩之匿趙岐,前代之所貴,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
,甘心瞑目。至如郭解之代人報讎,灌夫之橫怒求地,游俠之徒,非君子之所為也。如有逆
亂之行,得罪於君親者,又不足卹焉。親友之迫危難也,家財己力,當無所吝;若橫生圖計
,無理請謁,非吾教也。墨翟之徒,世謂熱腹,楊朱之侶,世謂冷腸;腸不可冷,腹不可熱
,當以仁義為節文爾。

  前在修文令曹,有山東學士與關中太史競歷,凡十餘人,紛紜累歲,內史牒付議官平之
。吾執論曰:「大抵諸儒所爭,四分并減分兩家爾。歷象之要,可以晷景測之;今驗其分至
薄蝕,則四分疏而減分密。疏者則稱政令有寬猛,運行致盈縮,非算之失也;密者則云日月
有遲速,以術求之,預知其度,無災祥也。用疏則藏姦而不信,用密則任數而違經。且議官
所知,不能精於訟者,以淺裁深,安有肯服?既非格令所司,幸勿當也。」舉曹貴賤,咸以
為然。有一禮官,恥為此讓,苦欲留連,強加考覈。機杼既薄,無以測量,還復採訪訟人,
窺望長短,朝夕聚議,寒暑煩勞,背春涉冬,竟無予奪,怨誚滋生,赧然而退,終為內史所
迫:此好名之辱也。


    止足第十三

  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
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姪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
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
,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
良田十頃,堂室纔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
;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仕宦稱泰,不過處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後顧五十人,足以免恥辱,無傾危也。高此者
,便當罷謝,偃仰私庭。吾近為黃門郎,已可收退;當時羈旅,懼罹謗讟,思為此計,僅未
暇爾。自喪亂已來,見因託風雲,徼倖富貴,旦執機權,夜填坑谷,朔歡卓、鄭,晦泣顏、
原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


    誡兵第十四

  顏氏之先,本乎鄒、魯,或分入齊,世以儒雅為業,遍在書記。仲尼門徒,升堂者七十
有二,顏氏居八人焉。秦、漢、魏、晉,下逮齊、梁,未有用兵以取達者。春秋世,顏高、
顏鳴、顏息、顏羽之徒,皆一鬥夫耳。齊有顏涿聚,趙有顏最,漢末有顏良,宋有顏延之,
並處將軍之任,竟以顛覆。漢郎顏駟,自稱好武,更無事跡。顏忠以黨楚王受誅,顏俊以據
武威見殺,得姓已來,無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禍敗。頃世亂離,衣冠之士,雖無身手,
或聚徒眾,違棄素業,徼倖戰功。吾既羸薄,仰惟前代,故寘心於此,子孫誌之。孔子力翹
門關,不以力聞,此聖證也。吾見今世士大夫,纔有氣幹,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兵,以衛
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大則陷危亡,小則貽恥辱,遂無免者。

  國之興亡,兵之勝敗,博學所至,幸討論之。入帷幄之中,參廟堂之上,不能為主盡規
以謀社稷,君子所恥也。然而每見文士,頗讀兵書,微有經略。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
幸災樂禍,首為逆亂,詿誤善良;如在兵革之時,構扇反覆,縱橫說誘,不識存亡,強相扶
戴: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誡之哉!誡之哉!

  習五兵,便乘騎,正可稱武夫爾。今世士大夫,但不讀書,即稱武夫兒,乃飯囊酒甕也



    養生第十五

  神仙之事,未可全誣;但性命在天,或難鍾值。人生居世,觸途牽縶:幼少之日,既有
供養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資須,公私驅役;而望遁跡山林,超然塵滓,千
萬不遇一爾。加以金玉之費,鑪器所須,益非貧士所辦。學如牛毛,成如麟角。華山之下,
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不願汝曹專精於此
。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遂其所稟,不為
夭折者,吾無間然。諸藥餌法,不廢世務也。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目看細字,鬚髮
猶黑。鄴中朝士,有單服杏仁、枸杞、黃精、朮、車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說爾。吾嘗患
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
,即便平愈,今恆持之。此輩小術,無損於事,亦可脩也。凡欲餌藥,陶隱居太清方中總錄
甚備,但須精審,不可輕脫。近有王愛州在鄴學服松脂,不得節度,腸塞而死,為藥所誤者
甚多。

  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單豹養於內而喪外
,張毅養於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嵇康著養生之論,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徵,而
以貪溺取禍,往世之所迷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
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
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
,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
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
決若此之易?悲夫!


    歸心第十六

  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世歸心,勿輕慢也。其間妙旨,具諸經論,不復於此,少能讚
述;但懼汝曹猶未牢固,略重勸誘爾。

  原夫四塵五廕,剖析形有;六舟三駕,運載群生:萬行歸空,千門入善,辯才智惠,豈
徒七經、百氏之博哉?明非堯、舜、周、孔所及也。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積為異,深淺
不同。內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
之禁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軍旅,燕享
刑罰,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為之節,使不淫濫爾。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

  俗之謗者,大抵有五:其一,以世界外事及神化無方為迂誕也,其二,以吉凶禍福或未
報應為欺誑也,其三,以僧尼行業多不精純為姦慝也,其四,以糜費金寶減耗課役為損國也
,其五,以縱有因緣如報善惡,安能辛苦今日之甲,利益後世之乙乎?為異人也。今並釋之
於下云。

  釋一曰:夫遙大之物,寧可度量?今人所知,莫若天地。天為積氣,地為積塊,日為陽
精,月為陰精,星為萬物之精,儒家所安也。星有墜落,乃為石矣;精若是石,不得有光,
性又質重,何所繫屬?一星之徑,大者百里,一宿首尾,相去數萬;百里之物,數萬相連,
闊狹從斜,常不盈縮。又星與日月,形色同爾,但以大小為其等差;然而日月又當石也?石
既牢密,烏兔焉容?石在氣中,豈能獨運?日月星辰,若皆是氣,氣體輕浮,當與天合,往
來環轉,不得錯違,其間遲疾,理宜一等;何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各有度數,移動不均?
寧當氣墜,忽變為石?地既滓濁,法應沈厚,鑿土得泉,乃浮水上;積水之下,復有何物?
江河百谷,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歸塘尾閭,渫何所到?沃焦之石,何氣所然?
潮汐去還,誰所節度?天漢懸指,那不散落?水性就下,何故上騰?天地初開,便有星宿;
九州未劃,列國未分,翦疆區野,若為躔次?封建已來,誰所制割?國有增減,星無進退,
災祥禍福,就中不差;乾象之大,列星之夥,何為分野,止繫中國?昴為旄頭,匈奴之次;
西胡、東越,彫題、交阯,獨棄之乎?以此而求,迄無了者,豈得以人事尋常,抑必宇宙外
也?

  凡人之信,唯耳與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說天,自有數義:或渾或蓋,乍宣乍
安。斗極所周,管維所屬,若所親見,不容不同;若所測量,寧足依據?何故信凡人之臆說
,迷大聖之妙旨,而欲必無恆沙世界、微塵數劫也?而鄒衍亦有九州之談。山中人不信有魚
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漢武不信弦膠,魏文不信火布;胡人見錦,不信有蟲食樹
吐絲所成;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氈帳,及來河北,不信有二萬斛船:皆實驗也。

  世有祝師及諸幻術,猶能履火蹈刃,種瓜移井,倏忽之間,十變五化。人力所為,尚能
如此;何況神通感應,不可思量,千里寶幢,百由旬座,化成淨土,踊出妙塔乎?

  釋二曰: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
儻差闌,終當獲報耳。善惡之行,禍福所歸。九流百氏,皆同此論,豈獨釋典為虛妄乎?項
橐、顏回之短折,伯夷、原憲之凍餒,盜跖、莊蹻之福壽,齊景、桓魋之富強,若引之先業
,冀以後生,更為通耳。如以行善而偶鍾禍報,為惡而儻值福徵,便生怨尤,即為欺詭;則
亦堯、舜之云虛,周、孔之不實也,又欲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釋三曰:開闢已來,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責其精絜乎?見有名僧高行,棄而不說
;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毀。且學者之不勤,豈教者之為過?俗僧之學經律,何異世人之學
詩、禮?以詩、禮之教,格朝廷之人,略無全行者;以經律之禁,格出家之輩,而獨責無犯
哉?且闕行之臣,猶求祿位;毀禁之侶,何慚供養乎?其於戒行,自當有犯。一披法服,已
墮僧數,歲中所計,齋講誦持,比諸白衣,猶不啻山海也。

  釋四曰:內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若能誠孝在心,仁惠為本,須達、流水,不必
剃落鬚髮;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皆由為政不能節之,遂使非法之寺,
妨民稼穡,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抑又論之:求道者,身計也;惜費者,
國謀也。身計國謀,不可兩遂。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
侯高尚其事,隱有讓王辭相避世山林;安可計其賦役,以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悉入道場
,如妙樂之世,禳佉之國,則有自然稻米,無盡寶藏,安求田蠶之利乎?

  釋五曰:形體雖死,精神猶存。人生在世,望於後身似不相屬;
及其歿後,則與前身似猶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現夢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飲
食,徵須福祐,亦為不少矣。今人貧賤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業;以此而論,安可不為
之作地乎?夫有子孫,自是天地間一蒼生耳,何預身事?而乃愛護,遺其基址,況於己之神
爽,頓欲棄之哉?凡夫蒙蔽,不見未來,故言彼生與今非一體耳;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隨滅
,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邪?又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治家者欲一家之慶,
治國者欲一國之良,僕妾臣民,與身竟何親也,而為勤苦修德乎?亦是堯、舜、周、孔虛失
愉樂耳。一人修道,濟度幾許蒼生?免脫幾身罪累?幸熟思之!汝曹若觀俗計,樹立門戶,
不棄妻子,未能出家;但當兼修戒行,留心誦讀,以為來世津梁。人生難得,無虛過也。

  儒家君子,尚離庖廚,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內教,皆
能不殺,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愛命;去殺之事,必勉行之。好殺之人,臨死
報驗,子孫殃禍,其數甚多,不能悉錄耳,且示數條於末。

  梁世有人,常以雞卵白和沐,云使髮光,每沐輒二三十枚。臨死,髮中但聞啾啾數千雞
雛聲。

  江陵劉氏,以賣鱔羹為業。後生一兒頭是鱔,自頸以下,方為人耳。

  王克為永嘉郡守,有人餉羊,集賓欲醼。而羊繩解,來投一客,先跪兩拜,便入衣中。
此客竟不言之,固無救請。須臾,宰羊為羹,先行至客。一臠入口,便下皮內,周行遍體,
痛楚號叫;方復說之。遂作羊鳴而死。

  梁孝元在江州時,有人為望蔡縣令,經劉敬躬亂,縣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將牛酒作禮
,縣令以牛繫旛柱,屏除形像,鋪設床坐,於堂上接賓。未殺之頃,牛解,徑來至階而拜,
縣令大笑,命左右宰之。飲噉醉飽,便臥簷下。稍醒而覺體痒,爬搔隱疹,因爾成癩,十許
年死。

  楊思達為西陽郡守,值侯景亂,時復旱儉,飢民盜田中麥。思達遣一部曲守視,所得盜
者,輒截手腕,凡戮十餘人。部曲後生一男,自然無手。

  齊有一奉朝請,家甚豪侈,非手殺牛,噉之不美。年三十許,病篤,大見牛來,舉體如
被刀刺,叫呼而終。

  江陵高偉,隨吾入齊,凡數年,向幽州淀中捕魚。後病,每見群魚齧之而死。

  世有癡人,不識仁義,不知富貴並由天命。為子娶婦,恨其生資不足,倚作舅姑之尊,
蛇虺其性,毒口加誣,不識忌諱,罵辱婦之父母,卻成教婦不孝己身,不顧他恨。但憐己之
子女,不愛己之兒婦。如此之人,陰紀其過,鬼奪其算。慎不可與為鄰,何況交結乎?避之
哉!


卷第六

  書 證


    書證第十七

  詩云:「參差荇菜。」爾雅云:「荇,接余也。」字或為莕。先儒解釋皆云:水草,圓
葉細莖,隨水淺深。今是水悉有之,黃花似蓴,江南俗亦呼為豬蓴,或呼為荇菜。劉芳具有
注釋。而河北俗人多不識之,博士皆以參差者是莧菜,呼人莧為人荇,亦可笑之甚。

  詩云:「誰謂荼苦?」爾雅、毛詩傳並以荼,苦菜也。又禮云:「苦菜秀。案:易統通
卦驗玄圖曰:「苦菜生於寒秋,更冬歷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則如此也。一名游冬,
葉似苦苣而細,摘斷有白汁,花黃似菊。江南別有苦菜,葉似酸漿,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
珠,熟時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釋勞。案:郭璞注爾雅,此乃蘵黃蒢也。今河北謂之龍葵。梁
世講禮者,以此當苦菜;既無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誤也。又高誘注呂氏春秋曰:「榮而
不實曰英。」苦菜當言英,益知非龍葵也。

  詩云:「有杕之杜。」江南本並木傍施大,傳曰:「杕,獨貌也。」徐仙民音徒計反。
說文曰:「杕,樹貌也。」在木部。韻集音次第之第,而河北本皆為夷狄之狄,讀亦如字,
此大誤也。

  詩云:「駉駉牡馬。」江南書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為放牧之牧。鄴下博士見難云:
「駉頌既美僖公牧于坰野之事,何限騲騭乎?」余答曰:「案:毛傳云:『駉駉,良馬腹幹
肥張也。』其下又云:『諸侯六閑四種:有良馬,戎馬,田馬,駑馬。』若作放牧之意,通
於牝牡,則不容限在良馬獨得駉駉之稱。良馬,天子以駕玉輅,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無騲
也。周禮圉人職:『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圉人所養,亦非騲也;頌人舉其強駿
者言之,於義為得也。易曰:『良馬逐逐。』左傳云:『以其良馬二。』亦精駿之稱,非通
語也。今以詩傳良馬,通於牧騲,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見劉芳義證乎?」

  月令云:「荔挺出。」鄭玄注云:「荔挺,馬薤也。」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
為刷。」廣雅云:「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馬藺。易統通卦驗玄圖云:「荔挺不出,則
國多火災。」蔡邕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誘注呂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則月
令注荔挺為草名,誤矣。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有此物,人或種於階庭,但呼為旱蒲,故
不識馬薤。講禮者乃以為馬莧;馬莧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馬齒。江陵嘗有一僧,面形上廣
下狹;劉緩幼子民譽,年始數歲,俊晤善體物,見此僧云:「面似馬莧。」其伯父縚因呼為
荔挺法師。縚親講禮名儒,尚誤如此。

  詩云:「將其來施施。」毛傳云:「施施,難進之意。」鄭箋云:「施施,舒行貌也。
」韓詩亦重為施施。河北毛詩皆云施施。江南舊本,悉單為施,俗遂是之,恐為少誤。

  詩云:「有渰萋萋,興雲祁祁。」毛傳云:「渰,陰雲貌。萋萋,雲行貌。祁祁,徐貌
也。」箋云:「古者,陰陽和,風雨時,其來祁祁然,不暴疾也。」案:渰已是陰雲,何勞
復云「興雲祁祁」耶?「雲」當為「雨」,俗寫誤耳。班固靈臺詩云:「三光宣精,五行布
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此其證也。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
:「五尺犬為猶。」說文云:「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
不得,又來迎候,如此返往,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為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
「猶如麂,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狐之為獸
,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則其義也。

  左傳曰:「齊侯痎,遂痁。」說文云:「痎,二日一發之瘧。痁,有熱瘧也。」案:齊
侯之病,本是間日一發,漸加重乎故,為諸侯憂也。今北方猶呼痎瘧,音皆。而世間傳本多
以痎為疥,杜征南亦無解釋,徐仙民音介,俗儒就為通云:「病疥,令人惡寒,變而成瘧。
」此臆說也。疥癬小疾,何足可論,寧有患疥轉作瘧乎?

  尚書曰:「惟影響。」周禮云:「土圭測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圖影失形。」莊
子云:「罔兩問影。」如此等字,皆當為光景之景。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為景。淮
南子呼為景柱,廣雅云:「晷柱挂景。」並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影(去掉景),音
於景反。而世間輒改治尚書、周禮、莊、孟從葛洪字,甚為失矣。

  太公六韜,有天陳、地陳、人陳、雲鳥之陳。論語曰:「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左傳:
「為魚麗之陳。」俗本多作阜傍車乘之車。案諸陳隊,並作陳、鄭之陳。夫行陳之義,取於
陳列耳,此六書為假借也,蒼、雅及近世字書,皆無別字;唯王羲之小學章,獨阜傍作車,
縱復俗行,不宜追改六韜、論語、左傳也。

  詩云:「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傳云:「灌木,叢木也。」此乃爾雅之文,故李巡注
曰:「木叢生曰灌。」爾雅末章又云:「木族生為灌。」族亦叢聚也。所以江南詩古本皆為
叢聚之叢,而古叢字似最字,近世儒生,因改為最,解云:「木之最高長者。」案:眾家爾
雅及解詩無言此者,唯周續之毛詩注,音為徂會反,劉昌宗詩注,音為在公反,又祖會反:
皆為穿鑿,失爾雅訓也。

  「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文籍備有之矣。河北經傳,悉略此字,其間字有不可得無者
,至如「伯也執殳」,「於旅也語」,「回也屢空」,「風,風也,教也」,及詩傳云:「
不戢,戢也;不儺,儺也。」「不多,多也。」如斯之類,儻削此文,頗成廢闕。詩言:「
青青子衿。」傳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按: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為衿
。孫炎、郭璞注爾雅,曹大家注列女傳,並云:「衿,交領也。」鄴下詩本,既無「也」字
,群儒因謬說云:「青衿、青領,是衣兩處之名,皆以青為飾。」用釋「青青」二字,其失
大矣!又有俗學,聞經傳中時須也字,輒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易有蜀才注,江南學士,遂不知是何人。王儉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云:「王弼後人
。」謝炅、夏侯該,並讀數千卷書,皆疑是譙周;而李蜀書一名漢之書,云:「姓范名長生
,自稱蜀才。」南方以晉家渡江後,北間傳記,皆名為偽書,不貴省讀,故不見也。

  禮王制云:「臝股肱。」鄭注云:「謂揎衣出其臂脛。」今書皆作擐甲之擐。國子博士
蕭該云:「擐當作揎,音宣,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義。」案字林,蕭讀是,徐爰音患,
非也。

  漢書:「田肯賀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國劉顯,博覽經籍,偏精班漢,梁代謂
之漢聖。顯子臻,不墜家業。讀班史,呼為田肯。梁元帝嘗問之,答曰:「此無義可求,但
臣家舊本,以雌黃改『
宵』為『肯』。」元帝無以難之。吾至江北,見本為「肯」。

  漢書王莽贊云:「紫色蛙聲,餘分閏位。」蓋謂非玄黃之色,不中律呂之音也。近有學
士,名問甚高,遂云:「王莽非直鳶髆虎視,而復紫色蛙聲。」亦為誤矣。

  簡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隸書,似杞、宋之宋,亦有竹下遂為夾者;猶如刺字之傍應為
朿,今亦作夾。徐仙民春秋、禮音,遂以筴為正字,以策為音,殊為顛倒。史記又作悉字,
誤而為述,作妒字,誤而為姤,裴、徐、鄒皆以悉字音述,以妒字音姤。既爾,則亦可以亥
為豕字音,以帝為虎字音乎?

  張揖云:「虙,今伏羲氏也。」孟康漢書古文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謐云:「
伏羲或謂之宓羲。」按諸經史緯候,遂無宓羲之號。虙字從虍,宓字從宓(去掉必),下俱為
必,末世傳寫,遂誤以虙為宓,而帝王世紀因更立名耳。何以驗之?孔子弟子虙子賤為單父
宰,即虙羲之後,俗字亦為宓,或復加山。今兗州永昌郡城,舊單父地也,東門有子賤碑,
漢世所立,乃曰:「濟南伏生,即子賤之後。」是知虙之與伏,古來通字,誤以為宓,較可
知矣。

  太史公記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此是刪戰國策耳。案:延篤戰國策音義曰:「
尸,雞中之主。從,牛子。」然則,「口」當為「尸」,「後」當為「從」,俗寫誤也。

  應劭風俗通云:「太史公記:『高漸離變名易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
聞其家堂上有客擊筑,伎癢,不能無出言。』」案:伎癢者,懷其伎而腹癢也。是以潘岳射
雉賦亦云:「徒心煩而伎癢。」今史記並作「徘徊」,或作「徬徨不能無出言」,是為俗傳
寫誤耳。

  太史公論英布曰:「禍之興自愛姬,生於妒媚,以至滅國。」又漢書外戚傳亦云:「成
結寵妾妒媚之誅。」此二「媚」並當作「媢」,媢亦妒也,義見禮記、三蒼。且五宗世家亦
云:「常山憲王后妒媢。」王充論衡云:「妒夫媢婦生,則忿怒鬥訟。」益知媢是妒之別名
。原英布之誅為意賁赫耳,不得言媚。

  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綰等,議於海上。」諸本皆作山林之「
林。」。開皇二年五月,長安民掘得秦時鐵稱權,旁有銅塗鐫銘二所。其一所曰:「廿六年
,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嫌疑者,
皆明壹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
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
詔□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一字磨滅,見有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其書兼為古隸。余
被敕寫讀之,與內史令李德林對,見此稱權,今在官庫;其「丞相狀」字,乃為狀貌之「狀
」,爿旁作犬;則知俗作「隗林」,非也,當為「隗狀」耳。

  漢書云:「中外禔福。」字當從示。禔,安也,音匙匕之匙,義見蒼雅、方言。河北學
士皆云如此。而江南書本,多誤從手,屬文者對耦,並為提挈之意,恐為誤也。

  或問:「漢書注:『為元后父名禁,故禁中為省中。』何故以『
省』代『禁』?」答曰:「案:周禮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鄭注云:『糾,猶割也
,察也。』李登云:『省,察也。』張揖云:『省,今省祭(示改言)也。』然則小井、所領
二反,並得訓察。其處既常有禁衛省察,故以『省』代『禁』。祭(示改言),古察字也。」

  漢明帝紀:「為四姓小侯立學。」按:桓帝加元服,又賜四姓及梁、鄧小侯帛,是知皆
外戚也。明帝時,外戚有樊氏、郭氏、陰氏、馬氏為四姓。謂之小侯者,或以年小獲封,故
須立學耳。或以侍祠猥朝,侯非列侯,故曰小侯,禮云:「庶方小侯。」則其義也。

  後漢書云:「鸛雀銜三鱔魚。」多假借為鱣鮪之鱣;俗之學士,因謂之為鱣魚。案:魏
武四時食制:「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一丈。」郭璞注爾雅:「鱣長二三丈。」安有鸛雀能勝
一者,況三乎?鱣又純灰色,無文章也。鱔魚長者不過三尺,大者不過三指,黃地黑文;故
都講云:「蛇鱔,卿大夫服之象也。」續漢書及搜神記亦說此事,皆作「鱔」字。孫卿云:
「魚鱉鰍鱣。」及韓非、說苑皆曰:「鱣似蛇,蠶似蠋。」並作「鱣」字。假「鱣」為「鱔
」,其來久矣。

  後漢書:「酷吏樊曄為天水郡守,涼州為之歌曰:『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
江南書本「穴」皆誤作「六」。學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較者;所以班超云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寧當論其六七耶?

  後漢書楊由傳云:「風吹削肺。」此是削札牘之柿耳。古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云「
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為削,王褒童約曰:「書削代牘。」蘇竟書云:「昔以摩研編削
之才。」皆其證也。詩云:「伐木滸滸。」毛傳云:「滸滸,柿貌也。」史家假借為肝肺字
,俗本因是悉作脯腊之脯,或為反哺之哺。學士因解云:「削哺,是屏障之名。」既無證據
,亦為妄矣!此是風角占候耳。風角書曰:「
庶人風者,拂地揚塵轉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轉也?

  三輔決錄云:「前隊大夫范仲公,鹽豉蒜果共一筩。」「果」當作魏顆之「顆」。北土
通呼物一塊,改為一顆,蒜顆是俗間常語耳。故陳思王鷂雀賦曰:「頭如果蒜,目似擘椒。
」又道經云:「合口誦經聲璅璅,眼中淚出珠子(石果)。」其字雖異,其音與義頗同。江南
但呼為蒜符,不知謂為顆。學士相承,讀為裹結之裹,言鹽與蒜共一苞裹,內筩中耳。正史
削繁音義又音蒜顆為苦戈反,皆失也。

  有人訪吾曰:「魏志蔣濟上書云『弊(支力)之民』,是何字也?」余應之曰:「意為
(支力)即是(危皮)倦之(危皮)耳。張揖、呂忱並云:『
支傍作刀劍之刀,亦是剞字。』不知蔣氏自造支傍作筋力之力,或借剞字,終當音九偽反。


  晉中興書:「太山羊曼,常頹縱任俠,飲酒誕節,兗州號為濌伯。」此字皆無音訓。梁
孝元帝常謂吾曰:「由來不識。唯張簡憲見教,呼為嚃羹之嚃。自爾便遵承之,亦不知所出
。」簡憲是湘州刺史張纘謚也,江南號為碩學。案:法盛世代殊近,當是耆老相傳;俗間又
有濌濌語,蓋無所不施,無所不容之意也。顧野王玉篇誤為黑傍沓。顧雖博物,猶出簡憲、
孝元之下,而二人皆云重邊。吾所見數本,並無作黑者。重沓是多饒積厚之意,從黑更無義
旨。

  古樂府歌詞,先述三子,次及三婦,婦是對舅姑之稱。其末章云:「丈人且安坐,調絃
未遽央。」古者,子婦供事舅姑,旦夕在側,與兒女無異,故有此言。丈人亦長老之目,今
世俗猶呼其祖考為先亡丈人。又疑「丈」當作「大」,北間風俗,婦呼舅為大人公。「丈」
之與「大」,易為誤耳。近代文士,頗作三婦詩,乃為匹嫡並耦己之群妻之意,又加鄭、衛
之辭,大雅君子,何其謬乎?

  古樂府歌百里奚詞曰:「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吹扊(上戶下多);今日富
貴忘我為!」「吹」當作炊煮之「炊」。案:蔡邕月令章句曰:「鍵,關牡也,所以止扉,
或謂之剡移。」然則當時貧困,并以門牡木作薪炊耳。聲類作扊,又或作扂。

  通俗文,世間題云「河南服虔字子慎造」。虔既是漢人,其敘乃引蘇林、張揖;蘇、張
皆是魏人。且鄭玄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阮孝緒又云「李虔所造」。河
北此書,家藏一本,遂無作李虔者。晉中經簿及七志,並無其目,竟不得知誰制。然其文義
允愜,實是高才。殷仲堪常用字訓,亦引服虔俗說,今復無此書,未知即是通俗文,為當有
異?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

  或問:「山海經,夏禹及益所記,而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如此郡縣不少,以為
何也?」答曰:「史之闕文,為日久矣;加復秦人滅學,董卓焚書,典籍錯亂,非止於此。
譬猶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
諸藥物;爾雅周公所作,而云『張仲孝友』;仲尼修春秋,而經書孔丘卒;世本左丘明所書
,而有燕王喜、漢高祖;汲冢瑣語,乃載秦望碑;蒼頡篇李斯所造,而云『漢兼天下,海內
并廁,豨黥韓覆,畔討滅殘』;列仙傳劉向所造,而贊云七十四人出佛經;列女傳亦向所造
,其子歆又作頌,終于趙悼后,而傳有更始韓夫人、明德馬后及梁夫人嫕:皆由後人所羼,
非本文也。」

  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張敝者,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
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字;呼紺為禁,故以糸傍作
禁代紺字;呼盞為竹簡反,故以木傍作展代盞字;呼鑊字為霍字,故以金傍作霍代鑊字;又
金傍作患為鐶字,木傍作鬼為魁字,火傍作庶為炙字,既下作毛為髻字;金花則金傍作華,
窗扇則木傍作扇:諸如此類,專輒不少。

  又問:「東宮舊事『六色罽(糸畏)』,是何等物?當作何音?」答曰:「案:說文云:
『莙,牛藻也,讀若威。』音隱:『塢瑰反。』即陸機所謂『聚藻,葉如蓬』者也。又郭璞
注三蒼亦云:『蘊,藻之類也,細葉蓬茸生。』然今水中有此物,一節長數寸,細茸如絲,
圓繞可愛,長者二三十節,猶呼為莙。又寸斷五色絲,橫著線股間繩之,以象莙草,用以飾
物,即名為莙;於時當紺六色罽,作此莙以飾緄帶,張敞因造糸旁畏耳,宜作隈。」

  柏人城東北有一孤山,古書無載者。唯闞駰十三州志以為舜納於大麓,即謂此山,其上
今猶有堯祠焉;世俗或呼為宣務山,或呼為虛無山,莫知所出。趙郡士族有李穆叔、季節兄
弟、李普濟,亦為學問,並不能定鄉邑此山。余嘗為趙州佐,共太原王邵讀柏人城西門內碑
。碑是漢桓帝時柏人縣民為縣令徐整所立,銘曰:「山有巏婺(女改山),王喬所仙。」方知
此巏婺(女改山)山也。巏字遂無所出。婺(女改山)字
依諸字書,即旄丘之旄也;旄字,字林一音亡付反,今依附俗名,當音權務耳。入鄴,為魏
收說之,收大嘉歎。值其為趙州莊嚴寺碑銘,因云:「權務之精。」即用此也。

  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
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
更,皆以五為節。西都賦亦云:『衛以嚴更之署。』所以爾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則指
寅,曉則指午矣;自寅至午,凡歷五辰。冬夏之月,雖復長短參差,然辰間遼闊,盈不過六
,縮不至四,進退常在五者之間。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

  爾雅云:「朮,山薊也。」郭璞注云:「今朮似薊而生山中。」案:朮葉其體似薊,近
世文士,遂讀薊為筋肉之筋,以耦地骨用之,恐失其義。

  或問:「俗名傀儡子為郭禿,有故實乎?」答曰:「風俗通云:『諸郭皆諱禿。』當是
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禿者,滑稽戲調,故後人為其象,呼為郭禿,猶文康象庾亮耳。」

  或問曰:「何故名治獄參軍為長流乎?」答曰:「帝王世紀云:『帝少昊崩,其神降于
長流之山,於祀主秋。』案:周禮秋官,司寇主刑罰、長流之職,漢、魏捕賊掾耳。晉、宋
以來,始為參軍,上屬司寇,故取秋帝所居為嘉名焉。」

  客有難主人曰:「今之經典,子皆謂非,說文所言,于皆云是,然則許慎勝孔子乎?」
主人拊掌大笑,應之曰:「今之經典,皆孔子手跡耶?」客曰:「今之說文,皆許慎手跡乎
?」答曰:「許慎檢以六文,貫以部分,使不得誤,誤則覺之。孔子存其義而不論其文也。
先儒尚得改文從意,何況書寫流傳耶?必如左傳止戈為武,反正為乏,皿蟲為蠱,亥有二首
六身之類,後人自不得輒改也,安敢以說文校其是非哉?且余亦不專以說文為是也,其有援
引經傳,與今乖者,未之敢從。又相如封禪書曰:『導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共抵之獸。』
此導訓擇,光武詔云:『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是也。而說文云:『
導是禾名。』引封禪書為證;無妨自當有禾名導,非相如所用也。『
禾一莖六穗於庖』,豈成文乎?縱使相如天才鄙拙,強為此語;則下句當云『麟雙觡共抵之
獸』,不得云犧也。吾嘗笑許純儒,不達文章之體,如此之流,不足憑信。大抵服其為書,
隱括有條例,剖析窮根源,鄭玄注書,往往引以為證;若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
有何意焉。」

  世間小學者,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書記;凡爾雅、三蒼、
說文,豈能悉得蒼頡本指哉?亦是隨代損益,互有同異。西晉已往字書,何可全非?但令體
例成就,不為專輒耳。考校是非,特須消息。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兩字非體,三蒼
「尼」旁益「丘」,說文「尸」下施「几」:如此之類,何由可從?古無二字,又多假借,
以中為仲,以說為悅,以召為邵,以閒為閑:如此之徒,亦不勞改。自有訛謬,過成鄙俗,
「亂」旁為「舌」,「揖」下無「耳」,「黿」、「鼉」從「龜」,「奮」、「奪」從「雚
」,「席」中加「帶」,「惡」上安「西」,「鼓」外設「皮」,「鑿」頭生「毀」,「離
」則配「禹」,「壑」乃施「豁」,「巫」混「經」旁,「皋」分「
澤」片,「獵」化為「獦」,「寵」變成「(上穴下龍)」,「業」左益「片」,「靈」底著
「器」,「率」字自有律音,強改為別;「單」字自有善音,輒析成異:如此之類,不可不
治。吾昔初看說文,蚩薄世字,從正則懼人不識,隨俗則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筆也。所見
漸廣,更知通變,救前之執,將欲半焉。若文章著述,猶擇微相影響者行之,官曹文書,世
間尺牘,幸不違俗也。

  案:彌亙字從二閒舟,詩云:「亙之秬秠」是也。今之隸書,轉舟為日;而何法盛中興
書乃以舟在二閒為舟航字,謬也。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為德,詩說以二在天下為酉,漢書以貨
泉為白水真人,新論以金昆為銀,國志以天上有口為吳,晉書以黃頭小人為恭,宋書以召刀
為邵,參同契以人負告為造:如此之例,蓋數術謬語,假借依附,雜以戲笑耳。如猶轉貢字
為項,以叱為匕,安可用此定文字音讀乎?潘、陸諸子離合詩、賦,栻卜、破字經,及鮑昭
謎字,皆取會流俗,不足以形聲論之也。

  河間邢芳語吾云:「賈誼傳云:『日中必(上彗下火)。』注:『(上
彗下火),暴也。』曾見人解云:『此是暴疾之意,正言日中不須臾,卒然便昃耳。』此釋
為當乎?」吾謂邢曰:「此語本出太公六韜,案字書,古者暴曬字與暴疾字相似,唯下少異
,後人專輒加傍日耳。言日中時,必須曝曬,不爾者,失其時也。晉灼已有詳釋。」芳笑服
而退。


卷第七

  音辭 雜藝 終制


   音辭第十八

  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已來,固常然矣。自春秋標齊言之
傳,離騷目楚詞之經,此蓋其較明之初也。後有揚雄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
,不顯聲讀之是非也。逮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製釋名,始有
譬況假借以證音字耳。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
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高貴鄉公不解反語,以為怪異。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之諭,未
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覈古今,為之折衷。搉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南
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金化)
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然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里小人,北方為愈。易服而與之談
,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
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其謬失輕微者,則南人以錢為涎,以石為射,以賤為羨,以是為舐;
北人以庶為戍,以如為儒,以紫為姊,以洽為狎。如此之例,兩失甚多。至鄴已來,唯見崔
子約、崔瞻叔姪,李祖仁、李蔚兄弟,頗事言詞,少為切正。李季節著音韻決疑,時有錯失
;陽休之造切韻,殊為疏野。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
云為品物,未考書記者,不敢輒名,汝曹所知也。

  古今言語,時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異。蒼頡訓詁,反稗為逋賣,反娃為於乖;
戰國策音刎為免,穆天子傳音諫為間;說文音戛為棘,讀皿為猛;字林音看為口甘反,音伸
為辛;韻集以成、仍、宏、登合成兩韻,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聲類以系音羿,劉
昌宗周官音讀乘若承;此例甚廣,必須考校。前世反語,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詩音反驟為在
遘,左傳音切椽為徒緣,不可依信,亦為眾矣。今之學士,語亦不正;古獨何人,必應隨其
偽僻乎?通俗文曰:「
入室求曰搜。」反為兄侯。然則兄當音所榮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古語之不可用者。璵璠
,魯人寶玉,當音餘煩,江南皆音藩屏之藩。岐山當音為奇,江南皆呼為神祇之祇。江陵陷
沒,此音被於關中,不知二者何所承案。以吾淺學,未之前聞也。

  北人之音,多以舉、莒為矩;唯李季節云:「齊桓公與管仲於臺
上謀伐莒,東郭牙望見桓公口開而不閉,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則莒、矩必不同呼。」此為知
音矣。

  夫物體自有精麤,精麤謂之好惡;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謂之好惡。此音見於葛洪、徐邈
。而河北學士讀尚書云好生惡殺。是為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甫者,男子之美稱,古書多假借為父子;北人遂無一人呼為甫者
,亦所未喻。唯管仲、范增之號,須依字讀耳。

  案:諸字書,焉者鳥名,或云語詞,皆音於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訓:若訓何
訓安,當音於愆反,「於焉逍遙」,「於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類是也;若
送句及助詞,當音矣愆反,「故稱龍焉」,「故稱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託始焉爾」,「晉、鄭焉依」之類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別,昭然易曉;而河北混同一音
,雖依古讀,不可行於今也。

  邪者,未定之詞。左傳曰:「不知天之棄魯邪?抑魯君有罪於鬼神邪?」莊子云:「天
邪地邪?」漢書云:「是邪非邪?」之類是也。而北人即呼為也,亦為誤矣。難者曰:「繫
辭云:『乾坤,易之門戶邪?』此又為未定辭乎?」答曰:「何為不爾!上先標問,下方列
德以折之耳。」

  江南學士讀左傳,口相傳述,自為凡例,軍自敗曰敗,打破人軍曰敗。諸記傳未見補敗
反,徐仙民讀左傳,唯一處有此音,又不言自敗、敗人之別,此為穿鑿耳。

  古人云:「膏粱難整。」以其為驕奢自足,不能剋勵也。吾見王侯外戚,語多不正,亦
由內染賤保傅,外無良師友故耳。梁世有一侯,嘗對元帝飲謔,自陳「癡鈍」,乃成「颸段
」,元帝答之云:「颸異涼風,段非干木。」謂「郢州」為「永州」,元帝啟報簡文,簡文
云:『庚辰吳入,遂成司隸。」如此之類,舉口皆然。元帝手教諸子侍讀,以此為誡。

  河北切攻字為古琮,與工、公、功三字不同,殊為僻也。比世有人名暹,自稱為纖;名
琨,自稱為袞;名洸,自稱為汪;名(素勺),自稱為獡。非唯音韻舛錯,亦使其兒孫避諱紛
紜矣。


    雜藝第十九

  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承晉、宋餘俗,相與事
之,故無頓狼狽者。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翫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
,良由無分故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
將遺戒,深有以也。

  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惟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蕭子雲每歎曰:「吾著齊
書,勒成一典,文章弘義,自謂可觀;唯以筆跡得名,亦異事也。」王褒地冑清華,才學優
敏,後雖入關,亦被禮遇。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嘗悔恨曰:「假使吾
不知書,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觀之,慎勿以書自命。雖然,廝猥之人,以能書拔擢者多矣
。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梁氏祕閣散逸以來,吾見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嘗得十卷;方知陶隱居、阮交州、蕭祭酒
諸書,莫不得羲之之體,故是書之淵源。蕭晚節所變,乃右軍年少時法也。

  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
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雲改易
字體,邵陵王頗行偽字;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至為一字,唯見數點
,或妄斟酌,逐便轉移。爾後墳籍,略不可看。北朝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加以專輒造字,
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為憂,言反為變,不用為罷,追來為歸,更生為蘇,先人為老,如
此非一,遍滿經傳。唯有姚元標工於楷隸,留心小學,後生師之者眾。洎於齊末,祕書繕寫
,賢於往日多矣。

  江南閭里間有畫書賦,乃陶隱居弟子杜道士所為;其人未甚識字,輕為軌則,託名貴師
,世俗傳信,後生頗為所誤也。

  畫繪之工,亦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嘗有梁元帝手
畫蟬雀白團扇及馬圖,亦難及也。武烈太子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
問童孺,皆知姓名矣。蕭賁、劉孝先、劉靈,並文學已外,復佳此法。翫閱古今,特可寶愛
。若官未通顯,每被公私使令,亦為猥役。吳縣顧士端出身湘東王國侍郎,後為鎮南府刑獄
參軍,有子曰庭,西朝中書舍人,父子並有琴書之藝,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懷羞恨
。彭城劉岳,橐之子也,仕為驃騎府管記、平氏縣令,才學快士,而畫絕倫。後隨武陵王入
蜀,下牢之敗,遂為陸護軍畫支江寺壁,與諸工巧雜處。向使三賢都不曉畫,直運素業,豈
見此恥乎?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觀德擇賢,亦濟身之急務也。江南謂世之常射,以為兵
射,冠冕儒生,多不習此;別有博射,弱弓長箭,施於準的,揖讓昇降,以行禮焉。防禦寇
難,了無所益。亂離之後,此術遂亡。河北文士,率曉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
九讌集,常縻榮賜。雖然要輕禽,截狡獸,不願汝輩為之。

  卜筮者,聖人之業也;但近世無復佳師,多不能中。古者,卜以
決疑,今人生疑於卜;何者?守道信謀,欲行一事,卜得惡卦,反令
(心式)(心式),此之謂乎!且十中六七,以為上手,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凡射奇偶,自然
半收,何足賴也。世傳云:「解陰陽者,為鬼所嫉,坎壈貧窮,多不稱泰。」吾觀近古以來
,尤精妙者,唯京房、管輅、郭璞耳,皆無官位,多或罹災,此言令人益信。儻值世網嚴密
,強負此名,便有詿誤,亦禍源也。及星文風氣,率不勞為之。吾嘗學六壬式,亦值世閒好
匠,聚得龍首、金匱、玉軨變、玉歷十許種書,討求無驗,尋亦悔罷。凡陰陽之術,與天地
俱生,亦吉凶德刑,不可不信;但去聖既遠,世傳術書,皆出流俗,言辭鄙淺,驗少妄多。
至如反支不行,竟以遇害;歸忌寄宿,不免凶終:拘而多忌,亦無益也。

  算術亦是六藝要事;自古儒士論天道,定律歷者,皆學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專業
。江南此學殊少,唯范陽祖晅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曉此術。

  醫方之事,取妙極難,不勸汝曹以自命也。微解藥性,小小和合
,居家得以救急,亦為勝事,皇甫謐、殷仲堪則其人也。

  禮曰:「君子無故不徹琴瑟。」古來名士,多所愛好。洎於梁初,衣冠子孫,不知琴者
,號有所闕;大同以末,斯風頓盡。然而此樂愔愔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解,雖變於古,
猶足以暢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勳貴,處之下坐,以取殘盃冷炙之辱。戴安道猶遭
之,況爾曹乎!

  家語曰:「君子不博,為其兼行惡道故也。」論語云:「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
已。」然則聖人不用博弈為教;但以學者不可常精,有時疲倦,則儻為之,猶勝飽食昏睡,
兀然端坐耳。至如吳太子以為無益,命韋昭論之;王肅、葛洪、陶侃之徒,不許目觀手執,
此並勤篤之志也。能爾為佳。古為大博則六箸,小博則二煢,今無曉者。比世所行,一煢十
二棋,數術淺短,不足可翫。圍棋有手談、坐隱之目,頗為雅戲;但令人耽憒,廢喪實多,
不可常也。

  投壺之禮,近世愈精。古者,實以小豆,為其矢之躍也。今則唯欲其驍,益多益喜,乃
有倚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蓮花驍。汝南周(王貴),弘正之子,
會稽賀徽,賀革之子,並能一箭四十餘驍。賀又嘗為小障,置壺其外,隔障投之,無所失也
。至鄴以來,亦見廣寧、蘭陵諸王,有此校具,舉國遂無投得一驍者。彈棋亦近世雅戲,消
愁釋憒,時可為之。


    終制第二十

  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家喪亂,其間與白
刃為伍者,亦常數輩;幸承餘福,得至於今。古人云:「五十不為夭。」吾已六十餘,故心
坦然,不以殘年為念。先有風氣之疾,常疑奄然,聊書素懷,以為汝誡。

  先君先夫人皆未還建鄴舊山,旅葬江陵東郭。承聖末,已啟求揚都,欲營遷厝。蒙詔賜
銀百兩,已於揚州小郊北地燒塼,便值本朝淪沒,流離如此,數十年間,絕於還望。今雖混
一,家道罄窮,何由辦此奉營資費?且揚都汙毀,無復孑遺,還被下溼,未為得計。自咎自
責,貫心刻髓。計吾兄弟,不當仕進;但以門衰,骨肉單弱,五服之內,傍無一人,播越他
鄉,無復資廕;使汝等沈淪廝役,以為先世之恥;故靦冒人間,不敢墜失。兼以北方政教嚴
切,全無隱退者故也。

  今年老疾侵,儻然奄忽,豈求備禮乎?一日放臂,沐浴而已,不勞復魄,殮以常衣。先
夫人棄背之時,屬世荒饉,家塗空迫,兄弟幼弱,棺器率薄,藏內無塼。吾當松棺二寸,衣
帽已外,一不得自隨,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並須停省,糧甖明
器,故不得營,碑誌旒旐,彌在言外。載以鱉甲車,襯土而下,平地無墳;若懼拜掃不知兆
域,當築一堵低牆於左右前後,隨為私記耳。靈筵勿設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棗
,不得有酒肉餅果之祭。親友來餟酹者,一皆拒之。汝曹若違吾心,有加先妣,則陷父不孝
,在汝安乎?其內典功德,隨力所至,勿刳竭生資,使凍餒也。四時祭祀,周、孔所教,欲
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求諸內典,則無益焉。殺生為之,翻增罪累。若報罔極之德,霜
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

  孔子之葬親也,云:「古者,墓而不墳。丘東西南北之人也,不
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然則君子應世行道,亦有不守墳墓之時,況為事際所逼也
!吾今羈旅,身若浮雲,竟未知何鄉是吾葬地;唯當氣絕便埋之耳。汝曹宜以傳業揚名為務
,不可顧戀朽壤,以取堙沒也。
发表于 2007/12/18 02: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顶起,都是经典佳句,有相见恨晚之感呀!哈哈! 哦,忘了道声谢谢!
发表于 2008/4/8 19: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不是原本大学,建议发原本大学。
发表于 2008/6/17 0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子的大学章句也是很好的,不一要原本大学。
但我主张应该文字竖排才好。
发表于 2011/5/8 14: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儒家思想源头:孔子在学习什么,在编写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