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往生人人有分------<<观经四贴疏>>和会门破疑篇 ...
返回列表
查看:
1628
|
回复:
0
往生人人有分------<<观经四贴疏>>和会门破疑篇
[复制链接]
无智亦无得
无智亦无得
当前离线
积分
2362
发表于 2008/12/26 22: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节自<<观经四贴疏>>玄义分第二七门料简
六
、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
就此门中,即有其六:
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
二、即以道理来破之。
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
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五、会通别时之意。
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初、言诸师解者:
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何故得知
?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以来菩萨。何故得
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
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
乘圣人生位。
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
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
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
罗汉果
故
。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
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
位,求愿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
上言初地至七地以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以上,
七地以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
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
修福
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
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
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
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以来者,未必然也。如《经》(
智
度论卷三八意
)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
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
智度论卷二一意
)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
知识
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
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
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
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
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
辈竟。
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
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
四果人,与我同坐
解脱
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
求生路?
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
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以斯文证,
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
诸师云:「
上品上生人是
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者,何故《观
经》(
意
)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
持戒
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
能
念佛
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
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
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以此文证,正是
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
猛
。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以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
;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次对
上中者
,诸师云:「是初地四地以来菩萨」者,何故《观
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
不必」;
但言善解,未论其行
。又(
观经意
)言:「
深信
因果
,不谤
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
。命欲终时,
阿弥陀佛
,及与化佛、菩
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
亦是佛去世后,大
乘凡夫,行业稍弱
,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以来菩萨,
论其功用,如《华严经》(
晋译卷二三意
)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
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
次对
上下者
: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菩萨」者,何
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
「亦」。又言
:「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
,更无余善
。「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
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
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
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
生
西方极乐
国也?返对上下竟。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
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
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
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
中上
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
经》(
意
)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
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
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亦
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
凡夫
,何小圣也?
中中者
:诸师云:「见道以前内凡」者,何故《观经》(
意
)云:
「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
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
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
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
以佛愿力,即得生也
。
若论小圣
,去亦无妨,但此《观经》,
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
中下者
:诸师云:「小乘内凡以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
离」者,何故《观经》(
意
)云:「若有众生,孝
养父母
,行世仁慈,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
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
是不遇
佛法
之人,虽
行孝
养,亦未
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
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次对
下辈三人
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
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
?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
下上文(
意
)说:「
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
,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
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
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
出也。
下中
者:「此人
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
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
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
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
」(
意
)
初不
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下下
者:「
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
以恶业故,定堕
地狱
,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
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
。」(
意
)此人若不遇善,
必定下沉;由终遇善,七宝来迎。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
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
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
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到彼华开,方始发心。
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
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
,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第四、出文显证者:
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
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者
,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宁自辄。今者一一,
悉取佛说,以为明证。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何者?
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
令
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者,是其一证也。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
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
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
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
四、言「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
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者,是其四证也。
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以下,乃至「一
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以来者,是其五证也。
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众生
,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
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阿弥陀佛及
二菩萨,未来众生,云何得见」者,是其七证也。
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汝及众生,欲观彼佛者,当
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
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
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
干大小圣也
。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
一、《论》(
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中意
)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
无上
菩提
,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
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
有是处。
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
晋译
卷四六意
)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
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
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问曰:若尔者,《法华经》(
卷一
)云:「一称
南无佛
,皆已成佛
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
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
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
中摄,故言「已竟」。
二、《论》(
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中意
)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
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
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钱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
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为当来凡夫
,欲令舍恶称佛,诳言道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
何故《阿弥陀经》(
意
)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
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
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
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
日称佛之名也。
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
凡小之
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
妄语
。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
虽然,
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
,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
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
发愿,不论有行。
问曰:何故不论?
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
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
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
,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
,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
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
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
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
言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
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又来《论》(
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中意
)中,「称多宝佛,为求佛果」,即
是正报;下「唯发愿求生净土」,即是依报。一正一依,岂得相似?
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所以一愿之心未入。
虽然,譬如边方,投化即易,为主即难。今时愿往生者,并是一
切投化众生,岂非易也。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斯乃不可以言定义,取信之者怀疑;要引圣教来明,欲使闻之者
方能遣惑。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
卷下意
)说:「西
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
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
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
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
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
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
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
,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
除斯以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
。今彼弥陀,现是报也。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
「阿弥陀佛亦有入涅盘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
小凡辄能知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
佛经
以为明证。何者?
如《大品经》〈涅盘非化品〉(
卷二九
)中说云:「佛告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
,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
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
、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罗汉
、辟支佛
、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
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
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
一切法皆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
不?』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须菩提言:『世
尊:何等法非变化?』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须菩提言
:『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佛言:『无诳相涅盘,是法非变化。』
『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
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盘,云何涅盘一法
非如化?』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
空即是涅盘。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盘亦皆如
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
如化耶。』」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盘,其义无妨。诸
有智者,应知。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
齐入。
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
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
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
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
?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
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
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以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
,即发无上道心。」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
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
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又当
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
。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
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
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
「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
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
二乘种不生。
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
本帖最后由 无智亦无得 于 2008/12/27 13:37 编辑
]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