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28|回复: 0

往生人人有分------<<观经四贴疏>>和会门破疑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6 22: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节自<<观经四贴疏>>玄义分第二七门料简

、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
    就此门中,即有其六:
    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
    二、即以道理来破之。
    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
    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五、会通别时之意。
    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初、言诸师解者:
    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以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
    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
    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
    上言初地至七地以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以上,七地以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以来者,未必然也。如《经》(度论卷三八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智度论卷二一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
    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
    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以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以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观经意)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以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晋译卷二三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
    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西方极乐国也?返对上下竟。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
    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
    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
    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
    中中者:诸师云:「见道以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以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
    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七宝来迎。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第四、出文显证者:
    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宁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何者?
    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
    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
    四、言「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者,是其四证也。
    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以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以来者,是其五证也。
    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众生,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
    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云何得见」者,是其七证也。
    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汝及众生,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
    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
    一、《论》(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中意)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
    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晋译卷四六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
    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问曰:若尔者,《法华经》(卷一)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
    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
    二、《论》(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中意)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钱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道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
    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
    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
    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
    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
    问曰:何故不论?
    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
    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
    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
    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
    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又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中意)中,「称多宝佛,为求佛果」,即是正报;下「唯发愿求生净土」,即是依报。一正一依,岂得相似?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所以一愿之心未入。
    虽然,譬如边方,投化即易,为主即难。今时愿往生者,并是一切投化众生,岂非易也。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斯乃不可以言定义,取信之者怀疑;要引圣教来明,欲使闻之者方能遣惑。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卷下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除斯以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盘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
    如《大品经》〈涅盘非化品〉(卷二九)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佛言:『无诳相涅盘,是法非变化。』『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盘,云何涅盘一法非如化?』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盘。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盘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盘,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
    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以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
    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
    「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
    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 本帖最后由 无智亦无得 于 2008/12/27 13:3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