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7605|回复: 10

《胎息经笺疏》张义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20: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胎息经笺疏》张义尚原著  1954年秋

      目次  (#见笔记P83)
   

笺疏缘起... 2
经之考证(#P2... 2
经旨正鸪... 2
笺疏主旨(#P3... 2
胎息经笺注(#P4... 3
《胎息经》原文... 3
《胎息经》分段笺疏(#P5... 3
胎息经... 3
胎从伏气中结(#P7... 4
气从有胎中息。(#P19... 8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12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P35... 12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17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17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19
重录杂感书后... 21
养生研究之俚歌... 26



      笺疏缘起
          尚自幼岁多病,又乏齐物乐天之智,常汲汲於死生之域,故於修养诸术,道佛学说,无不旁参博究,冀得健康安乐,延命固形。然念馀年来,学愈多,行愈蔓,与“日损”之旨,大相背谬,自亦知之。适一九五一年冬,因暇无事,思学道半生,有何受用?无常一到,将何应付?不禁惊起!欲痛改前非,身体力行。然行将何据?细忖道书种种,伪谬者固无论矣,其他纵非伪谬,或则陈义过深(如《参同契》、《悟真篇》、《石涵记》、《铜符铁卷》等),或则支离寡要(如《道藏》中之绝大部分),求其能为初学楷式,而内容精当扼要,足为实证之资者,其惟《胎息经》乎?惜《经疏》与幻真先生注,皆欠妥善,故当即决定参考各家要言,作成笺疏,以便一己之行持,且以与佛密互证。惟年来从事医学、内典之纂辑,此意搁置已久,今幸二者大体就绪,故特及之,此作笺疏之缘起也。
 尚按:闵小艮真人遗言有曰:“好为苟难,耽误一世,作异矜奇,全不济事,只此平常,还源密谛,三百日圆,时时如是。”善哉言乎?乃先得我心者。

      经之考证(#P2)
    道宗书十、九伪造,《性命圭旨·蛰藏气穴》节下载有此经文,题曰《达摩祖师胎息经》,此一见而知其伪者,故伍冲虚真人於《天仙正理》中引用经首二语,只称古《胎息经》而不著撰人,查《圭旨》刊於明之万历,《正理》亦系同时之书,则此经或系明以前宋元人之知道者托达摩而造欤?

      经旨正鸪
    此经经旨,即是内丹,亦称玉液还丹。乃一己身中所配合而无须假之於人者。以末法时代,根劣福薄,欲如旌阳、三丰之所为,难乎其难。惟有尽性至命,俾这边事尽,那边易通(尚注:这边指身内,那边指身外),此不得已而然。文逸真人所谓“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之旨也。

      笺疏主旨(#P3)
    玉液还丹之功,入手最难。过去著作虽多,但隐语浮词,支离寡要,学者未得真旨,最易胶执迹象。以事理不彻,见道不笃,用功一差,毫厘千里,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故本疏专采各家下手要言,不厌其繁,虽内容深浅不一,然俱平常之中含至理,已得诀者,可作印证之资,未得诀者,亦具直指之利,依此下功,有益无损,当亦有志者之所乐闻乎。(1954年秋  尚识)
   
      胎息经笺注(#P4)
      《胎息经》原文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上共八十三字,一十七句。)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09/7/17 13: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21: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胎息经》分段笺疏

《胎息经》分段笺疏(#P5)
      胎息经
古仙云:“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故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一般。息字是指粗气绝灭,亦是外气不行。气既不行,自然百脉冲和,一片光明。须知气犹水也,神犹月也,月动由于水漾,神摇由于气牵。水澄则月明,气定则神慧。在玉液还丹中,始终不外神气相抱,不出不入,如女之怀孕然;而亦惟有依此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神气相依,达於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经。经者,常道也,言此胎神息气之功,即玉液之常道也。

夫神既曰胎,考怀胎者,二五媾合之后,即是有物在胞,自然常存,无一息不贯注,无一刻不孕育者;吾人之神,终日攘攘,梦中犹且不靖,安望其能蛰藏不动,含宏光大乎?吾前固已言及气能动志矣,而志能动气之旨,尤不可忽。盖杂念纷乘,并非真心真神,无异於风也。水本不动,因风荡漾,风若不来,水自澄湛,而水月自相辉照矣。故知道者,去三心,灭四相,缘念既绝,真神朗耀,气自归根,不出不入矣。(泓注:三心、四相皆出《金刚经》,《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式一子论转息法曰:“道在天地间,古今由一息。以道不可见,所可静观而领悟者,惟此一息耳。而息有真凡,凡息者,呼吸也,人所易知;而凡息中之真息,惟修真者能知之;至真息中之无息,无息中之不息,非真人莫辨。虚极静笃之时,凡息除而真息见,杳杳冥冥之中,真息现而无息立,绵绵密密之顷,无息安而不息转。知转息,即知转识,知转识,即知转几,知几其神乎。虽然,转息非易易也,欲知转息,非知分息不可,欲知分息,非知离息不可,欲知离息,非知合息不可,欲知合息,非知通息不可,通则一,一而二,二而一也。”庄子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非此之谓耶?(尚注:式一子语出《古书隐楼藏书》万氏顶批。欲知转、分、离、合、通息,修胎息至深境自知之。)
   上疏经名竟。

   
      胎从伏气中结(#P7)
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然归根何所?气如何伏?此中大有研究。

    曹文逸云:“专气致柔神久留。”
    《北游语录》云:“尝记师傅(指丘祖)大定间宣见时,论及诸功法,惟存想下丹田为最。然止一法耳,於道则未也。”(泓注:《北游语录》原名为《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出《道藏辑要》。)
    幻真先生注《胎息经》曰:“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
尚按:下丹田即神气归根之所,其适当部位,在脐后微下之处,但不可执定几寸几分,知其地就是。涵虚子《三车秘旨》云“脐后腰前,心下肾上,中间一带,不可拘执”是也。

陈冲素《规中指南》论玄牝曰:“径寸之质,以混三才,在肾之上,心之下,仿佛其内,谓之玄关。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以有心守之,终莫之有,以无心求之,终见其无。若何可也?盖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但澄心绝虑,调息令匀,寂然常照,勿使昏散,候气安和,真人入定。于此定中,观照内景,才若意到,其兆即萌,便觉一息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存之以诚,听之以心,六根安定,胎息凝凝,不闭不数,任其自如,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如此少时,便须忘气合神,一归混沌,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湛然常住,是谓真人之息以踵。踵者,其息深深之义,神气交感,此其候也;元气所由生,真息所由起,此意到处,便见造化,此息起处,便是玄关,非高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人一身天地之正中,正此处也。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胎在此,脱胎神化,无不在此。……然此窍阳舒阴惨,本无正形,意到即开,开阖有时,百日立基,养成气母,虚室生白,自然见之。昔黄帝一月内观,盖此道也。”(※见《气功大成》P716,《道藏精华录》下册)

 尚按:陈真人此论,乃混中下二田而说者,然此中分辨,最不易知,惟闵真人《天仙道程宝则》论之最详。其言曰:“一尘不染,则其无杂念也可知。念无而后息住,息住而后关开,此一定之理,然亦有一虚一寂而便开焉者,此乃气穴,非炁穴也。气穴者,祖气之所自出,而炁穴在其中,炁穴开而玄关辟矣。此一说也,知者鲜矣!噫!此地仙之所以多夫天仙者欤!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语曰: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不蒙师示,到老还成骨董,是某之幸也。夫师不云乎?气穴不开,进火无门,炁穴不开,圣胎不结,忘而又忘,玄关斯辟,是二非二,是一非一,如鸡抱卵,不说而说。”(※10-453下D4)万启型曰:“气穴在下,炁穴在上,穴同而窍异也。”又曰:“玄关不开,只是凝神於气穴,做人元功夫;玄关已开,则凝神於炁穴,直接天元矣。”於此可知初机之士,总以下田坤腹为依归,当其凝神聚气,现出玄关,此关乃有时而开,有时而不开者,故曰功到则现,机寂则隐,即是坤炉,一名神炉,乃起息止息之所,实即气穴也。而此亦名玄关者,以系神气混一后所现,所谓玄妙机关也。若真正玄关,一名玄窍,必於任督通理,人道已尽之后,虚静之极,此窍乃现,故有功非十年八载,难言开窍之说。此窍开则常开,神有所藏,故名神室黄房,而炁自由阴蹻起,经脘后脊前中缝直透泥丸,而若无升无降者,此正黄中通理,天仙结胎脱胎之地也。(#P12)(尚又按:须知三田一贯,这些境界,惟证方知,不是可以臆揣的。又何况全身无处不丹田,各人证境都不是相同的。)

《抱朴子》曰:“故行炁,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夫行炁当以生炁之时,勿以死炁之时也。故曰仙人服六炁,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夜半以至日中六时为生炁,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炁,死炁之时,行炁无益也。善用炁者,嘘水,水为之逆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动起,嘘蛇虺(huǐ,一种毒蛇),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炁,亦登时差也。但人行多躁,少能安静以修其道耳。又行气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闭,又禁恚(huì,恨)怒,多恚怒,则气乱,既不得溢,或令人发咳,故鲜有能为者也。”(《抱朴子•释滞》)(※P14)

袁黄《摄生三要》曰:“养气者,须从调息起手。禅家谓息有四种:凡鼻息往来有声者,此风也,非息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此喘也,非息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迹者,此气也,非息也,守气则劳。所谓息者,乃不出不入之义。朱子《调息箴》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之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调之不废,真气从生,诚要诀也。”(※《道藏精华录》上册)

又曰:“养身者,毋令身中之气有所违诤。如行久欲坐,此从动入止也,将就坐时,先徐行数步,稍申其气,渐放身体,止气稍来,动气稍去,从此而坐,则粗不忤细矣。如坐久欲行,此从止出动也,必稍动其身,或申手足,如按摩状,然后徐行,不然,细气在身,与粗气相忤矣。其馀种种,依此推之。”(※P15)

又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漱舌下泉咽之,名曰胎食。春食朝霞者,日始出赤气也;秋食瀹汉者,日没后赤黄气也;冬食流瀣(xiè,夜间的水气)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三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勤而行之,可以辟谷。余试之良验。”(尚按:胎息修法有刚柔之分,密宗宝瓶气须停息108拍呢,道家修法中也有。)

又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渐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葛仙翁每盛暑,辄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以其能闭气胎息耳。但知闭气,不知胎息,无益也。”

又曰:“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故道家最忌嗔,嗔心一发,则气强而不柔,逆而不顺,乱而不定,散而不聚矣。若强闭之,则令人发咳,故道者须如光风霁(jì,雨雪后天转晴)月,景星庆云,无一毫乖戾之气,而后可行功。又食生菜肥鲜之物,亦令人气强难柔;食非时动气之物,亦令人气逆。又多思气乱,多言气散。皆当深戒。”(#P17)

(注:作者袁黄,字了凡,即著名的《了凡四训》之作者,其著作甚丰,另一修炼要著为《静坐要诀》,其自序称“中间曲折,无明师指授,不得肯綮。或得少为足,或长成疾患,余实哀之!大都静坐之法,其修也,有从入之阶;其证也,有自得之实。一毫有差,永不发深禅定矣。吾师云谷大师,静坐二十余载,妙得天台遗旨,为余谈之甚备,深信天台之教,谓禅为净土要门,大法之废,思一振之。余因述其遗旨,并考天台遗教,辑为此篇。”《静坐要诀》透出天台密旨,其述天台理法实远胜于《童蒙止观》等书,且可与本书相互发明。)

三丰真人《道言浅说》曰:“凝神於虚,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当系神误)相会於气穴中也。”

又曰:“心止於脐下曰凝神,气归於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炁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又曰:“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气功大成P723)(泓按:此段可与前引《道程宝则》互证之。)

 尚按:伏气胎息,必依调息为功。调息之法,三丰最详,故本疏多引之,乃真仙口诀也。至於闭息一法,古仙多有辟之者,然亦有其相当作用,未可厚非。不过行持须极自然,最好由调绵绵之中和气入手,而渐企之,余已详述於《气功秘诀海》中矣,此略之。

    气从有胎中息。(#P19)
气如何息?惟赖神明大定,如妇之有胎然。古仙云: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吕祖师《百句章》曰:“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神入恍惚杳冥之乡,形归虚无寂寥之境,所谓养命资於养性,正谓此也。”

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前二句指道体之深远莫测,照烛无遗,后二句指应物无心,不随缘转),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不矣,吾形未尝衰。”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纳气胎息,但尔,可得千岁。欲长生无限者,当服上药。”(一有“不思曲,不思直”二句。)

白真人《玄关显秘论》曰:“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故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忘虚以养道,忘忘则功圆。”P20(※5-135下H7,与《藏外道书》白真人集互校,“谭真人云”当为“宋齐邱曰”,且无最后两句。)

张虚靖天师《大道歌》曰:“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曹文逸真人云:“神不外驰气自定。”(#P21)
《丹阳真人语录》曰:“师曰,炁之难御,迅若奔马,唯静者为易。必去其外慕,虽睹纷华之在眼前,正如深山穷谷中,方是道人心肠;倘不到无心地面,莫能制御。是知道者,贵於无心也。”(※《道藏精华录》上册,语录P2D1)

《北游语录》曰:“吾今以实言告众,众等听之。非我之私言也,师真之言也。人之学道奉善,初心莫不精进,行之未久而退怠,以其妄有所求,卒不见其验,则疑惑不能自解,故中道而废。圣人设教於天下后世,惟欲人去妄复性,而不使情欲乱於中,使其心得其平常,为入道之本;圣人岂独无情哉,能自不动其心耳。如天有四时,寒暑运用,雷霆风雨,万变於前,而太虚之真体未尝动。学人体究到此,是到平常地也。故有云,平常是道。先保此平常,其积行累功,皆由乎己,是在我者也;道之显验,圣贤把握,是在天者也。当尽其在我者,而任其在天者,功行既至,道乃自得,若有心以求,则妄矣。”(#P22)

又曰:“清静有内有外,有无为,有有为,惟无为自得,是谓真清静,圣贤与之也。今之学人,或有存想吐纳以为事者,善则善矣,终不见其成功,正如人於冬时,能开诸花卉于覆荫中,非不奇也,然终不能成其实。惟无为清静,是为至极,无漏为验也。三年不漏则下丹结,六年则中丹结,其事已有不可具言者;九年上丹结,转入泥丸,三宫升降,变化无穷,虽千百亿化身,亦自此出,何以能致此?曰,必心地平常以为本。心平则神定,神定则精凝,精凝则气和,卒然见於面,发於四肢,无非自然,盖初以心地平常为本故也。此在乎己者,固不可不尽;系乎天者,不可以强致,惟其积累功行既至,则有所自得。”(#P23)

又曰:“丘祖云,俺与丹阳,同遇祖师学道,令俺重作尘劳,不容少息,与丹阳默谈玄妙。一日闭其户,俺窃听之,正传谷神不死调息之法,久之,推户入,即止其说。俺自此后,尘劳事毕,力行所闻之法,行之虽至,然丹阳二年半了道,俺千万苦辛,十八九年,犹未有验,祖师所传之道一也,何为有等级如此?只缘各人所积功行有浅深,是以得道有迟速,丹阳非一世修行,至此世,功行已备,用此谷神之道,当其时耳,故速见其验。俺之功行未备,纵行其法,久而无验,固其宜也。修行人必先全抛世事,齐修万行,使一物不累,一心致虚,至寂无所寂之地。功行兼备则福至,福至则心开,一点光明透入,即天地之根,二物自然合而为一,方用绵绵之道以存养之,使之充实,则永劫不死矣。”P24※

《摄生三要》曰:“聚精在於养气,养气在於存神,神之於气,犹母之於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矣。”(按《三要》中载有炼精之诀,须夜半子时,披衣起坐,两手搓极热,以一手将外肾兜住,以一手掩脐,而凝神於内肾,久久习之,而精旺矣。)(#P25)

又曰:“禅门止观,乃存神要诀。一曰系缘守境止,即系念一处是也。二曰制心止,不复系心一处,但觉念动,随而止之,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者也。三曰体真止,俗缘万殊,真心不动,一切顺逆等境,心不妄缘,盖体真而住也。”(#P25)

《养生肤语》曰:“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体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爱者,谓其神之去也。然则人之所爱,在神不在形矣。而今人所养,顾在形不在神,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声神去,好色神去,凡动静运用纷纭,神无不去,人莫之惜,顾神绝,乃独悲之深焉,是何见之晚也!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若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及其绝而悲之深焉,是何见之晚也?古仙云,神一出,便收回,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翁妪返童孩。噫!其诚通天地之生机也夫。”(#P26)

又曰:“陆元鹤谈养生之旨曰,不过藏神於渊,令不外游。久之,自然神化,毋多谈。”

三丰祖师《道言浅说》曰:“潜心於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於中;火动於中,必摇其精。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妻,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妻,聚而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於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P27)

又曰:“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於虚者此也。”(#P28)

伍冲虚真人曰:“古 《胎息经》 云:‘胎从伏气中结,炁从有胎中息。’斯言为过去、未来诸神仙、天仙之要法也。予愿再详释而直论之。夫人身初时,只二炁合一,为虚空中之炁而已,无胎也,亦无息也。因母呼吸而长为胎,因胎而长为息。及至胎全,妙在随母呼吸而为呼吸,所以终日呼吸而不逼闷,此缘不由口鼻呼吸,只脐相通,故能似无气息一般,此正真胎息景也。离胎而息即断,无母脐与子脐相通,不得不向自身口鼻起呼吸,即与胎中呼吸同而暂异其窍耳。逆修返还之理,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还为胎中息耶?凡返还呼吸时,以口鼻呼吸之气,而复归於胎息之所,如处胎息之时;渐渐炼至胎息亦真无。真无者,灭息尽之义也。方是未生时,而返还於未有息未有胎已前之境界,不落生死之途者矣。……然呼吸之气,最难制伏,必有元炁相依,方可相定而成胎息……所谓孤阴不成者,此亦其一也。必要有先天炁机发动之时,又有元灵独觉及呼吸相依,三宝会合,已先炼成大药者,而转归黄庭结胎之所,於此之时,而后以胎息养胎神,得神炁乘胎息之气,在中一定,即是结胎之始……虽似有微微呼吸若在脐轮,而若不在脐论在虚空,(此下数句与原文不全同,似经义尚师整理。)渐至无息成胎,仍绵密无间,直证阳神大定,绝无动静起灭,即是胎圆,灭尽定而阳神成矣。”(#P29)(※5-822《天仙正理•胎息直论》道藏辑要本。)

悟元子曰:“四大不著而身斋,诸虑俱息而意斋,回光返照而眼斋,声音不入而耳斋,香臭不到而鼻斋,是非不动而舌斋,扫净万缘,离种种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心斋。闵真人曰:功到此际,道体全现,若从此体认而仍有无不立,人法双忘,造至无所无返,自入无量化域,身机心机,自与造化合一。更令散斋七七,不失此况,待到时至,随机应点,自己身证自然而六通具足,何先天之或昧,而胎有不结不圆乎?如是大可顿超无上知德,自必一了百当,纵或有阻,而玄关一窍,亦必大开常开,采取、结、养、脱、化等等,总以无住无所,觉而勿著为用焉耳。”(#P30)

《规中指南》论药物曰:“大抵玄牝为阴阳之原,神气之宅;神气为性命之药,胎息之根,呼吸之祖,深根固蒂之道。胎者藏神之府,息者化胎之元。胎因息生,息因胎住,胎不得息不成,息不得神无主。”又曰:“神仙教人炼精,必欲返其本,复其初,重生五脏,再立形骸,无质生质,结成圣胎。其诀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除垢止念,静心守一,外想不入,内想不出,终日混沌,如在母腹,神定以会乎气,气和(一作住)以合乎神,神即气而凝,气即神而住,寂然於休歇之场,恍兮於无何有之乡,天心冥冥,注意一窍,如鸡抱卵,似鱼在水,呼至於根,吸至於蒂,绵绵若存,在守胎中之一息也。守无所守,真息自住,泯然若无,虽心於心,无所存住,杳冥之内,但觉太虚之中,一灵为造化之主宰,时节若至,妙理自彰,轻轻然运,默默然举,微以意而定气,应造化之枢机,则金木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忽然一点,大如黍珠,落於黄庭之中,此乃采铅投汞之机,为一日之内,结一日之丹。《复命篇》曰:夜来混沌跌落地,万象森罗总不知。当此之时,身中混融,与虚空等,亦不知神之为气,亦不知气之为神,似此造化,亦非存想,是皆自然之道,吾亦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药既生矣,火斯出焉。大抵药之生也,小则可以配坎离之造化,大则可以同乾坤之运用,金丹之旨,又於此泄,无馀蕴矣,岂旁门小法所可同语哉。若不吾信,舍玄牝而立根基,外神气而求药物,不知自然之胎息,而妄行火候,弃本趋末,逐妄迷真,天夺其算,吾末如之何也已矣。”(#P33)(※《道藏精华录》下册第七种。)

  尚按:陈真人此节,虽讲玉液为主,而亦略及金液,盖小大虽殊,其理一也。所谓一者,阴阳交媾而生也。不问小丹、大丹与玄珠,不交媾则不生。尹真人云,未有不交媾而成造化者,正指此也。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21: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贴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举凡生物,莫不有气,而命即寓於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运动者,莫非气之运用也。无气则不能动,自成死物矣。凡蠢蠢者莫不含灵,灵者神也,而性即藏於神之内,无神以主,则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气与神也。惟是此气与神,禀之於天,而又受天之陶铸,《阴符经》所谓天地万物之盗,及古哲云: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尽而死也,皆指此。(#P34)
    尚按:此意甚明,不多及。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P35)
此乃本经最要之诀。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虚者虚其心,无者无其身,虚其心则神自清,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静,神气自养矣。然此非一蹶可能者,必朝斯夕斯,动静一如,方能有成。故曰“固守”。言不可须臾相离,一刻怠忽也

    又此固守虚无之功,即是仙家交媾阴阳,盗夺天地造化之诀,不知此诀,不能返还,不造此境,亦无从返还,故此后广释之。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内经•上古天真论》曰:“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丹阳真人语录》曰:“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以柔弱为本,以清净为基。若施於人,必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炁。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於虚,宁神於极,可谓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P36)(※《道藏精华录》丹阳语录P3)

又曰:“清净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气海净,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矣。是以澄心如澄水,养炁如养儿,炁秀则神灵,神灵则炁变,乃清净所致也。若行有心有为之功,则有尽之术法也,若行无心无为之理,乃无尽之清虚也。”(#P36)(※同上P3)

    又曰:“无为者,不思不虑也……专一清心净意,养炁全神,飘游於逍遥之地,入於无何有之乡。”(※同上P3)
又曰:“刘高尚居环堵四十年,别无他事。但虚其心,实其腹,去其华,忘其名,弃其利,清其神,全其气,丹自结,仙自成。乃有赞之曰,塞其兑,闭其门,昔诵此语,今见斯人。可谓简且当矣。”P37※同上P3

又曰:“学道人行住坐卧,不得少顷心不在道。行则措足於坦途,住则凝情於太虚,坐则匀鼻端之息,睡则抱脐下之珠,久而调息,无有间断,而终日如愚,方是端的工夫,非干造作行持也。”(※同上P4)

又谓众曰:“道无形名,是神炁之祖也。元炁降化,神明自生,炼神合道,乃是修真,其馀名相纷纷,难为凭准。我今为汝举其大纲:夫修此之要,不离神炁,神炁是性命,性命是龙虎,龙虎是铅汞,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姹,婴姹是真阴真阳,真阴真阳即是神炁,种种名相,皆不可著,止是神炁二字而已。欲要养炁全神,须当屏尽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冲。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骨髓凝化,血脉成真,内完外溢,光影彻明,寂然不动,应感无穷,千变万化,坐在立亡,三万六千神灵,踊跃游行天下,三界同迎,八难之中,千凶万毒,莫能消亡。至於大劫变化,洪灾四冲,神满太虚,亦无所碍。故天有时而崩,地有时而陷,山有时而摧,海有时而竭,凡有相者,终劫於坏,惟学道者,到神与道合处,则永劫无坏,兼功及九祖,升上清矣。”(#P38)(※同上P5在下段之后。)

又师谓众门人曰:“一日几个时辰?”门人对曰:“一日六个时辰。”师曰:“昼夜总几个时辰?”门人曰:“昼夜总十二个时辰。”师曰:“昼夜十二个时中,天道运行,斡旋造化,还有顷刻停息否?”门人对曰:“无停息。”师曰:“凡学道之人,切须法天之道,斡旋己身中造化,十二时中,常清常净,不起纤毫尘念,则方是修行。日就月将,无有间断,决做神仙。苟或亏功失行,怎得了达?我观汝辈,十二时中,不曾有一个时辰专心在道,受了十方施主供养,如何还得?一朝合眼,复入轮回,何时出期?我今叮咛说与汝等,但自澄心遣欲,万缘不染,神气冲和,便是道也。依此修行,不得到,错了。若因循怠堕(当是惰),行持不到,非吾罪也。岂不念汝等七祖生前造诸罪孽,冥中受诸罪苦,望子孙成道救拔得生天?各宜依此为念,发坚固心,抱道而死,此吾所愿也。珍重!”(P40※同上P5)

《规中指南•论火候》曰:“玉蟾云,火本南方离卦,属心,心者神也,神即火也,炁即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驭炁而成道也。其说如此分明,如此直捷,夙无仙骨,讽为虚言,当面蹉过,深可叹惜!然火候口诀之要,尤当于真息中求之。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息息归根,金丹之母。《心印经》曰:‘回风混合,百日功灵’者此也……何谓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必以神驭炁,以炁定息,橐籥之开阖,阴阳之升降,呼吸出入,任其自然,专炁致柔,含光默默,行住坐卧,绵绵若存,如妇人之怀孕,如小龙之养珠,渐采渐炼,渐凝渐结,功夫纯粹,打成一片,动静之间,更宜消息。念不可起,念起则火炎,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冷,但使其无过不及,操舍得中,神抱於炁,炁抱于神,一意冲和,包裹混沌,斯谓火种相续,丹鼎常温,无一息之间断,无毫发之差殊。如是炼之一刻,一刻之周天也。如是炼之一时,一时之周天也。如是炼之一日,一日之周天也。炼之百日,谓之立基,炼至十月,谓之胎仙。以至元海阳生,水中火起,天地循环,乾坤反复,亦皆不离一息。况所谓沐浴温养,进退抽添,其中密合天机,潜符造化,而不容吾力焉。故曰,火虽有候不须持,些子机关我自知。……但安神息任天然,此先师之的说也;昼夜屯蒙法自然,何用孜孜看火候,此先师之确论也。噫!圣人传药不传火之旨,尽於斯矣。”(※《道藏精华录》下册)

《修真秘旨》曰:“修士下手立基,必先使吾心如止水无波,太虚无云,一寂然不动之境,然后于玄关一窍之中,仿父母未生以前功夫,存定真息真气,使气不离息,息不离气,合为一处,内者不出,外者不入,上下往来于一窍之内,绵绵若存,如在父母胞中未生以前,一点先天祖气,浑融磅礴,温然如春,酣然如醉,美在其中,卒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睹之无象,求之无形,无一刻不在於玄关,至此,则药归於鼎炉,而火候可行矣。如是,则元神妙用,自然运用真火,周流运转於玄(原作元)关之内,渐渐锻炼,渐渐凝结,真精日益,力到功深,自小至大,由微至著,元珠成象,结成圣胎,皆自然而然,莫知其所以然,自神而神,莫知其所以神,还如子藏母腹,随呼随吸,聚冲虚太和之气,成终古不坏之体,以致胎圆十月,化生婴儿,与我未生以前在母胎中一般意象。然后勤加温养之功,专气致柔,念兹在兹,动静语默,造次弗离,温养既足,体如空虚,於是劈破鸿蒙,凿开混沌,现出本来面目,身外有身,纵横自在,变化无方矣。”(#P43※此文出处不详。)

《玄机口诀》曰:“跏趺大坐,收视敛听,以意司其浮沉,勿拘勿纵,绵绵延延,则合於自然之道,金丹之法,始终若是而已,倘若功夫十分用意便错了。老子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所以下手,不拘时刻,静定守凝。散放属阴,凝守则虚;忘中之放,则为阴神,忘中之守,则为阳神。内外之机皆忘,温养之心常注,行住坐卧,常常守柔。放散则为顽空,守静则为真空,静定则精气神三者皆结。忘形不忘心,忘机不忘守,专守虚无,无中生有,常守则在,惟是不动心也。清静无为,常切照顾,恐有念头。念头才起,便一文一武却之,须是牢守,不可间断。”(#P44※)(尚注:《仙传玄机口诀》有小册面世,托名葛仙翁之一篇。)

张三丰《炼丹火候说》曰:“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斯时也,於此念中,活活泼泼,於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於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息,是为神息,是为真橐籥、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熏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於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气至而神未全,非真动也,不可理他。我只微微凝照,守於中宫,自有无尽生机,所谓养鄞鄂者此也。行之一月二月,我神益静,静久则气益生,此为神生气,气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馀日,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温温火候,血水有馀,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一霎时间,真气混合,自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中间若有一点灵光,觉在丹田,是为水底玄珠,土内黄芽。尔时一阳来复,恍如红日初生,照於沧海之内,如雾如烟,若隐若见,则铅火生焉。方其乾坤坎离未交,虚无寂灭,神凝於中,功无间断,打成一团,是为五行配合。至若水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於内,丹光不离,谓之大周天,谓之行九转大还也。此时一点至阳之精,凝结於中,隐藏於欲净情寂之时,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於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又谓之十月功夫也。”(#P46※)

尚按:此节不定为三丰作,然论静功入门,条理不差。(#P47)泓按:《道藏辑要》本《张三丰全集》在本篇题下批曰:“此祖师删改前人之作,以示人者,故附入全集。”(※5-470)

涵虚真人云:“功夫下手,先静心,次缄口,次调息,(心静则气平,不调之调为上),鼻息平和,然后闭目内观,神注肾根之下,阴蹻一脉(此脉在阴囊后,谷道前,上直通於气海)。如此片时,将心息提上虚无窍内(脐后腰前,心下肾上,中间一带,不可拘执),停神安息,以自然为主。心太严则炎,务必顺其自然,即文火也;心太散则冷,务必守其自然,即武火也,文火温养,武火烹煎,始终妙用,内息匀称,勿助勿忘。是时也,心如太虚,有息相依则不虚,心如太空,有息相随则不空。不虚不空之间,静之又静,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体皆忘,心神默默,气息绵绵,皆入於杳冥之中,此之谓钻杳冥。杳冥之中有气,一神独觉,此乃真息也。真息发现,熏心酥痒,仍要安入腔子里,虚无窍内,积之累之,则命蒂生而阳气自长,乃可开关运气矣。”(#P48)(※26-630下,泓按:此文出李涵虚《三车秘旨•收心法》,义尚先生引文与《藏外道书》本词句略有不同,可能出于两个不同的版本。)

闵真人曰:“观复之法,总不外乎‘致虚寂,守静笃’二句工诀。知此诀者,有几人哉!”
《上品丹法节次》曰:“丹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长生。盖此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又非虚空全无,谓守静极於虚无,身居恍惚杳冥之中,混沌大定,神明自来,一灵常湛,是真先天,空而不空者也。”(#P49)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此言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古仙云,息从心生,心静息调,是此义也。尚由此节勘之,经虽神气并举,阴阳两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

《抱朴子》曰:“炼气之法,当於午前服之,可以移山岳,决河海,制虎豹,缚盗贼。”※P50

《摄生三要》曰:“人之气,吹之则凉,呵之则温,温凉变於吹呵之间。是故夏可使冷也,冬可使热也。行气者,可以入瘟疫,可以禁蛇虎,可以居水中,可以行水上,可以嘘水使之逆流千里,气之变化无穷,总由养之得其道耳。”

叔苴(jū)子曰:“心之所观而气助之,则可以招风雨,排山岳,心之所止而气守之,则可以历久暂,冥今古,故佛能坐五千劫於弹指之中,而道家能灵造於股掌之上。”(尚批:《叔苴子》,明代书,是百子全书之一种。)

    闵真人曰:“自性本静,静久自动。动而专一,是大把柄。一归其根,仍复於静。静曰复命,即是密谛。”
    又曰:“专一是敬以直内,动不专一,是散乱矣。散乱复静,是昏愦矣。所以动心,必要专一,是择善而固执之道理。动时专一,动毕还静,心神安醒,方是清明在躬。”(#P51)
    又曰:“天地混辟,不过动静,人身死生,不过动静,譬如出阵,战罢自静,譬如戏场,做罢即静,可知动处皆情,静即自性。”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此节尤觉吃紧。
文逸真人云:“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又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三丰《道言浅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於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P52)

《仙传玄机口诀》曰:“修仙之法,在乎凝神入气穴。气穴即玄关一窍。此窍在心之下,肾之上,正中虚空之处;前对脐论后对肾,乃生身立命之根蒂。先天一气,凝而为性,后天一气,结而为命,性命之源,生死之蒂,人之寿夭,皆禀於斯,仙圣之种,亦含於斯。知此窍而摄心调养,则命在我;昧此窍而任心所为,则命由於天。如下手之时,以心注定玄关一窍,即以心息相依之法,吸气入之,进则绵绵,出则微微,出息未已,即以入息继之。若心不守窍,则息虽入而神不注,则其关不开,必念念不离而后可。若息不入窍,则心虽守而气不贯,其关亦不开,必息息归根而后可。纵心息俱到而任其出入,则气不聚,而其关亦不开,必若钟离所谓多入少出而后可。兼此三者,勿助勿忘,缓急中度。勿忘即用功不辍,勿助即不须提运助长;以神定气盈,充满丹田,而窍必开,精必至也。譬如密室之中,香烟一缕,始甚微耳,若火不绝,其烟渐渐笼满室中,而空窍所通,无孔透射之处。人身真炁,始而腹中,渐而开窍,渐而四肢百骸,亦复如是。能积气,便能生精,不越片时,而真气周流,真精自生,所谓‘九还成大药,片晌显神功’也。此窍一开,百窍俱开,有病,即於病后微带热痛,或三四日,或七八日,其痛即止,病亦随去;无病即补助,以至交媾还丹。得胎、脱胎、超脱神化,皆时候至而妙窍开,不假人力造作而成者。真精生时,只要气足神充,不终日而即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是紧紧用功,倾刻不放,任督自交(原作任督二脉交於唇间,此遵师指改)。坎离乾坤、小周大周、三车三田、头面涌泉,无处不到。如是刻刻不放,功效无穷,各各不同。结胎、脱胎、日合、月合、出神入化,尽从此口诀始终妙悟。皆自然而然,而莫知其所以然也。”(#P54)(泓按:本段分析的调息开关三个要素,或者是三个方面,已完全揭出调息开关之密谛,读者若细加体察,必有收获。)

    汪东亭曰:“能知相依,即可盗天地,夺造化,能知心息自然相依,则是双修。”
    又曰:“○,体也,真空也,神也,性也,必要到西方乾天求之。Ⅰ,用也,妙有也,炁也,命也,须至海底坤寻之。Φ,神炁合一,性命双修。”
    又曰:“○不可着人身求之。Ⅰ亦不可着口鼻求之。但得真传者,必要知借口鼻之呼吸,返出先天真一之炁,即Ⅰ。”
    又曰:“凡言心息相依,心非肉团心,乃先天凝聚之元精,息非口鼻息,乃先天流行之元炁。心息妙合,便是先天元神。”
    又曰:“自然二字,为道、天、地、人之宗主,要顺自然,不要听自然。”
    又曰:“双修全赖火候,火候全赖自然。”(#P55)
又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虚者,虚其心,则神自亲;无者,无其身,则气自静。但有先后天之别。先天属法身,后天属色身。先天虚无清静为炼己筑基,后天虚无清静则孤阴寂灭。金丹大道,最重身外虚空,修先天法身,则是兼修后天色身也。”

    又曰:“分言之,不降龙,何以伏虎?不积汞,何以取铅?汞,内药也;铅,外药也。初下手,必先通内药,后通外药。故曰:‘内通外亦须通。’合言之,炼己即是筑基,筑基即是炼己,炼己为养神,筑基即安息也。”(#P56※)(尚注:汪东亭语出《三教一贯》。)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闵真人曰:“但作动静观,勿作去留见,无往亦非来,我故常自在,动静都不是,放下两头看。”(#P57)
    又曰:“我今常自在,无动亦非静,个里自惺惺,天人物我并。”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既获如斯妙诀,应需精勤修习,必证妙果。是真仙大道之路,非旁门小法之比也。
    妙果如何?司马承祯《坐忘论•得道篇》曰:“道有至力,染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为一,形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之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於神,显则神同於形,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然虚心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於形,浅则唯及其心。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身不免谢。何则?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辨,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是故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故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道藏精华录》上册。)
又曰:“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凋;人怀道,形体得之永固。资熏日久,变质同神,炼神入微,与道冥一。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智照无边,形超有际,总空色以为用,合造化以为功。”(#P58)

 尚按:此言证果之高低,浅者神妙而形不妙,即尸解之果。深者形神俱妙,所谓即身成圣,白日升天。然究其所以能致,亦不外慧而不用,则熏蒸四大,积累长久,变形而仙耳。考仙道下手,即以腹有暖气为验,渐至通体充和,口中可以干汞,吹气可以灸肉,全身一片纯阳。夫身形之质,皆阴物耳,阳盛则阴衰,阳纯则阴绝,既有干汞灸肉之阳在,乌有血肉之阴不化乎?又考释氏之言曰:人身之来源,唯是寿、暖与识。寿者,禀之於父母之施予,人寿之长短,皆以所禀之厚薄而有异;暖即动物之生命,暖盛则旺,暖绝则亡;识即灵识,所谓去后来先做主公者。故修养之要,不外培其寿,增其暖,则形体自健,神识有依。依此为基,暖增不已,则形质渐妙,寿命永固,身化虹霓,无有变灭,识绝污染,返於圆明,此与道之九还七返,岂非二而一耶?(#P60)


    义尚批:《胎息经笺疏》至此已圆。兹有赘言者:此上虽汇列古哲名言,分砌於各节之下,然要知自始至终,到头不出神气二字,并非有先后之一定次序可言。然下手行持,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尽管效验步步不同,而修真之士,始终不离神气相守;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忘气则入虚;虚不自虚,道体圆明矣。至於炼后天之阴精,使化为气,复炼此气而返为炁,并以此炁结胎而炼神等要旨,当参余所著《气功秘诀海》及《仙道漫谈》二书,再上溯《参同》、《悟真》、吕祖、三丰之作,以与真师之口诀相印证。
    更有须知者,此皆就道家之见解和说法,以注疏道家之书籍,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是耶?非耶?不妨实践以证之。(#P61)
                    1980.12.24日  义尚重录竟。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21: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录杂感书后

重录杂感书后
这个资料初稿的写出,距今整整二十六年了。初稿写成之后,在一九六三年间,香港的几位友人要我寄给他们,在那里出版,因当时国内的政策,有一天左似一天的趋势,为了避免嫌疑,减少麻烦,结果没有寄去。

    那么,内里究竟写了些什么东西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本编的内容,是属于中国古法养生的。其次,养生的范围很广,本编又是以炼气为主的。我国古代讲究养生的人,大都特别注重气的因素,所以人们称养生家为炼气士。炼气的方法,随派别传承的不同而有异。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它分为医疗的、武术的和宗教的三大类。三大类中,又各分派、分系、分门,各各不同。这里所辑的材料,专门是宗教当中的道家对柔气功修习的一些资料。

我为什么不用医疗、武术的资料,宗教中又不用佛教或印度教中的资料,而专用道家的柔气功资料呢?因为医疗气功,偏于治疗的消极面,不够积极;武术气功,偏于技击的辅助面,于养生有距离;宗教中的佛法密宗及印度教的瑜伽气功,则是以修刚气为主,于年迈体弱者,均不适用,远不及道家柔气功的细致精深而自然,不拘年龄大小,体质强弱,都可以实践修习而无害。(#63)

为什么叫柔气功?柔是与刚相对而言的。佛法密宗称深长吸气而久住丹田的宝瓶气修炼法为修刚气,用于年壮体强,气血旺盛之人,能迅速获效。反之,任气自然出入丹田而不用住气之法,曰修柔和气,见效虽慢,但无流弊。其在道家,修气以救助衰残。衰老之躯,唯柔气为宜。涵虚真人云:“其为气也,至小至柔,以曲养而无害,则聚乎虚空之中。”是明言柔气功的修法特点了。休道柔气功效力缓慢,实则气功之中,柔气最为深密,亦如武术之中,刚猛者多粗浅,而柔软之内家拳法,则每高深精微,其中大有无穷之秘奥在。(#甲1,P87)
    过去的道家,受时代的限制,同时也受道教的影响,故在思想言论方面,不可避免地有不合科学的地方;本作系笺疏体裁,以经注经,又不能不引用原著,保存本来面目,所以读此编者,当用一定的历史眼光去看待,不能完全以今天的科学标准去衡量。对于某些说法的认识,应持客观态度,暂时保留仁智之见,以待他日事实之证明。(#甲2,P84)

世界宗教很多,最盛行的,如基督教、回教,完全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真主、上帝、死后升天之上。唯有道家不同,他们讲“盗天地、夺造化”,“我命在我不由天”,种种修法,都是与天争衡,要即生即身兑现的。佛教大乘密宗也与此相似,因为大乘佛法讲蠢动含灵、有情无情,皆有佛性,教主与信仰者之间,是平等的。不过佛教的气功,倒是小乘禅定和大乘天台止观,多有可供参考之处,至于无上密宗的诸多方法,观修甚难,对学者的年龄体质有严格的限制,就养生这个角度说,是有距离的,所以我不取它。

近人因马恩学说有“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一语,只要是教,不分内容,不查实际,一体看待,我觉得这都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持的态度。因为象道家这样的教,尽管他的理想、目的不一定能达到(也不一定不能达到),但是理想的本身,代表人类的最高愿望,有什么过错?何况他既说出了实践方法,我们若能依之行持,试验试验,退一万步说,我想也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坏处嘛!(#P65)

还要知道象道家这样的道,不是人人都可能学的。他们动辄讲间世一传,从不广收学徒,更不是信仰了就算数的。哪怕就是象本编所谈的清静内丹方法,若没有具备一定的条件,也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不能与一般的宗教同样看待。我们若能透彻其法理,了解其规律,能够使身体收到很好的健康效益,完全是属于与生理、心理卫生、医疗、物理、化学等有关的一种科学,从本质上看,是与宗教风马牛不相及的。#P66

道藏分三洞、四辅,号称五千余卷,其中伪造滥收者十居八九,能够作养生参考资料的,实寥寥可数。然即此寥寥可数之资料,研究大不容易。不问著述或注疏,由于各人所事不同,所证不同,各凭所事所证以立说,隐语譬喻,异说纷纭,矛盾重重,莫衷一是,不因师指,此事难知,故古语云:“饶君智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缘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P66

    对于道家学说研究的不易,姑进一步举数例说明如下:
    如云“道不远,在身中”,别处却云“欲就自身以求道,无异钻铜人以求血”。一云在身中,一云不在身中,究从何处着手呢?
    又如云“千般譬喻是假,只有神气是真”,“神是性兮气是命”,但崔公《入药镜》却云“是性命,非神气。”究竟性命与神气有别无别呢?
    再如云“凝神聚气是真修”,别处却说“一身内外尽皆阴,莫把阳精里面寻。”身内身外皆不是,阳精当于何处寻呢?
还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者,然阴阳即有身内、身外、同类、虚空、真假、先后之别。究竟如何分别呢?#P67

即就一气而言,有后天,有先天,有后天之先天,有先天之先天……如此种种,岂孤陋寡闻,一师数师之学所能囊括?何况纵有多师之教,也还要读书明理,详加分析,弄清来龙去脉,找出立论根据,互相印证,方能渐渐明白真旨,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我从十四岁入道,阅读道藏,整整费了四十几年功夫,浪掷多少精力,经历无数曲折,为了一个问题不明白,遍参师友求教,遍翻丹籍求证,所疑不释,如有物梗梗在怀,彻夜难眠,一朝得悟,似饮甘露醍醐,身心豁畅。因受够了酸甜苦辣,才能分清眉目,胸有定见。岂如耶、回等教,他们不就生怕你不信入吗?#P68

阴阳大道既有种种分别,但本编取材,都是就本身阴阳讲的,并且浅深并陈,也不是一家之言。大概凡就本身以修习柔气功的各种功法,都可以借此辨明邪正,找到根据。至于同类阴阳、虚空阴阳等法,因已超出一般养生范围,故不论及。#P68

本身阴阳的修法,即修习柔气功,一般虽也称为内丹术,但严格地来说,只是清静修法,也就是所谓修道(也称清净丹法),与真正内丹术,亦是有区别的。真正内丹,亦称内金丹,乃相对外丹或外金丹而言的。清静修法的所谓内丹,乃是北派之学,而真正内丹,则是南派功夫。此二者的分别,过去只有陈撄宁先生谈到过,其他知道的人是不多的。※P86丙

清静修身之道,也有小药、大药、采取、烹炼,小周、大周、三车、三田、百日、十月、三年、九载、结胎、脱胎、温养、沐浴、乳哺等说法,但只要真正掌握入手门径,犹如欲赴北京,走上大路,辨明方向,自然走一步,近一步,虽是迂缓,终有到时。其他种种比喻说法,不要管他;因人身气脉不同,行功巧拙不同,绝不能按图索骥,机械以求。至于真正内丹之法,则好比乘火车以赴北京,虽也有一定的程途和站次,但迟速大异,并且自身是不大费力的。#P87丙

道家的主要经典《四注悟真篇》,有四种注解,都不是指的一个事情,但理是相通的。吾师常说,丹经有理、事与法,一定要分辨清楚。理虽一贯,事与法则是随门派传授而有分别的。理可自悟,事与法非师指难明。故云“性由自悟,命假师传。”因性中即寓有理啊?#P69

性是性,命是命,神是神,气是气。然古哲为何又云“性命非二,神气一物”?气与命是物质基础,性与神,实即物质所发生的作用,所以佛家也有“心气不二”的说法。就养生的角度说,道佛的所谓心、性、神等,都是指物质在大脑的反映,与一般所说的唯心的心,是大有区别的。在两家做功夫当中,往往有种种境界出现,古哲谓之魔事,实即气脉幻化,因其都有物质作基础,故云“虽幻亦真”。#P70

道家的所谓至人、神人、真人、仙人,实际就是因修气功而能发挥一般人所不能具有能力的超人,不要把他看得过分高远神秘,而是任何人只要肯下功夫都可做到的。因为人身既是物质,凡物质都具有一定能量,不过一般人只知不断发挥他现有的能量(如视、听、言、动、思考等本能),却不知含藏、蓄聚、扩充、变化,以发挥更大的能量。而道家则能利用身内之丹田、脉轮等,犹如锅炉、管道、反应堆,能够把身内的某一些材料锻炼加工,发挥出比常人更大得多的能量。从理论上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P84乙2

释氏说五眼六通,道家也说有种种神通,从今天的微观物理学看,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人的一身,就是无量亿万原子堆聚而成的。我还记得当年原子弹在长崎、广岛爆炸后,太虚大师谈了一点“原子能与禅定神通”,不久,报章讥评大师是痴人说梦。但我也可问你,你能用肉眼看见原子、电子、中子、质子么?你能说你看不见,就否定原子、原子核的存在么?原子是假借实验而证明不虚,那么神通之事,你还没有依法去证验,你就任意讥评,这是科学的态度么?#P70

目前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许多过去不能理解的东西,现在却变成可以理解的了。譬如佛经里讲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亿万恒河沙数佛土等,过去有谁不认为是满纸荒唐言?但根据今天的宏观物理学,我们的太阳系,只是我们看到的银河(天河)星系的沧海一粟,而肉眼看不见的河外星系尚有无量亿万个,则有生物有文明可能存在的星球,也不排除有无量亿万个。这不是无量世界的科学见解吗?又如大乘佛法说有情无情,皆有佛性,我认为佛性就是能量,根据微观物理学的看法,有情无情,都是物质,都有能量,这不是平等无二吗?此外,如佛经中所说,“一一微尘中,皆具有无量亿万恒河沙数佛土”,以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等言论,也不难以此类推了。#P85乙1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需要提倡人们都去求神通,甚至于想把它利用到世法上来呢?根据诸师指示与历史经验,这是绝不可能的。首先我们要知道,神通是在养生功夫达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古哲比喻为人生胡须,功夫到了有神通,犹如人长大了生胡须一样。但就养生的主要目的说,纵有神通觉受,也应当不见不闻,否则就会走入魔道,甚至疯颠丧命。至于应用到世法,如白莲教、义和团之类,那都是走入魔境,也有完全是欺骗愚众的。#P71

道家的高级养生法——柔气功的修习,古哲比之内丹。此内丹的作法,是以气为药,以神为火,以丹田为鼎炉的。陈虚白《规中指南》的玄牝、药物、火候三论,即是此法的注脚。可惜内容有点拉杂,反使学人有不着边际之感。

    关于养生的积极措施,专赖锻炼,而锻炼之法,上者炼神,中者炼气,下者炼形。大概炼神者,可以兼摄气形;炼气者,可以兼利形驱;但若专炼形质者,不一定能养气,专以炼气为主者,也不一定能安其神。若就功效之快慢难易而言,则又下者较易较快,上者较难较慢,但也不是绝对的。#P72
中下乘气功,有内壮、外壮之分。内壮气功,炼气入骨,功成之后,外形多瘦削,甚至枯瘠如柴,但内脏坚实,精神充沛,确有延年益寿之验。外壮气功,大都肌肉臃肿,神气外露,过去走江湖,耍杂技者,十之八九是此类,虽然也有气贯全身,承受重压,睡卧钉床等功效,但从养生角度看,不是正途。#P72A

武术当中的易筋经、五禽戏、童子功等,都是属于中下之流的内壮功夫,故见效都比较容易。但是这种功法,总以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龄以内去锻炼为宜,超过了三十五岁去炼就难了。故有“童年炼气功,一直向上冲,成年炼气功,老是不见功”的说法。

这里必须指出,以易筋经、五禽戏为名的功法很多。此处所指的易筋经,有三十二导引,外有推柔、拍打及炼功器械等。此功是我在大学时代,从黄克刚老师处得来,当时曾辑著《易筋经真传》一书,油印了百多本,可惜在十年浩劫中,原稿与油印本都荡然无存了。此处所指的五禽戏,与上述易筋经同出一源而更精练,此功由巴县王礼庭传出。吾友张觉人君曾将其法写成《五禽气功》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王礼庭,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在近代《侠义英雄传》中曾大肆渲染,虽不免言过其实,然治好沉疴,且变成了重庆地区的一代气功名师,确是事实。其书不是泛指一般的所谓易筋经、五禽戏功法。它的行气方法,都是着重内敛而不是外张的。#P73页顶

真正最上乘的同类阴阳法,对年龄是没有限制的,而且专门是为救治衰残而设,古称百二十岁皆可还丹,又说只要有一口气在就可还返,正是指此。但此种方法,条件最难具备。另一种是真正掌握了本地风光,可以一了百了,但这是有关智慧的问题,也勉强不来。#P73

即中下乘功夫,如易筋经、五禽戏等炼成,骈指可贯牛腹,侧掌可断牛颈,寒暑不侵,刀剑不伤,世人无不目为奇迹。然在真正养生家看来,皆艺成而下之事,不足为法。唯至德成,方是上乘境界。如何是德成?慧而不用,含宏光大,积累长久,与道合真,司马承祯已言之矣。#P73

道宗诸书,至难辨析,余前已言之。纵然穷理已至,然人我之见不除,此山彼山屡迁,朝秦暮楚,徒延岁月,一曝十寒,效验不著,所以闵真人有“好为苟难,耽误一世,作异矜奇,全不济事”之戒,宜三体之。#P74

此道见理明彻,可以头头是道,无入而不自得;若未得真旨,则又触途成滞,障碍重重,所以穷理之功,极为要紧。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21: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研究之俚歌

养生研究之俚歌
我在1965年3月,总结养生研究之后有感,曾作俚歌,到今天还是适用。今附如下,作为本文的结束吧!歌曰:

  养生之术广无边,深则入圣浅延年。研穷法理四十载,不离阴阳是真诠。
  本身同类虚空别,精神气血总相连。真假先后须细辨,毫厘差错隔天渊。

此上总起,下分述。

  六度之禅最为高,养生极则难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
  先天之先唯此是,法身炼就色身全。同类虚空皆可摄,体用动静相周旋。

此上论佛道二宗最高之法,首句指佛法,次句指道家法。最后一句或作“一了百了任周旋”。

  龙虎并用大丹法,身体阴阳颠倒颠。南宗真秘赖福德,缘浅智劣隔万千。
  此唯吕祖丰翁辈,消遥自在伴花眠。
此上论道宗特别不共法。

  除此之外是渐乘,由后及先次第迁。炼精化气气化神,还虚合道亦通元。
  唯是见低行多阻,转舍转得要志坚。若无明师亲口授,半途而废莫怨天。
此上论渐乘,如六妙门、五忘诀等皆是。

  太极拳法本武技,松沉稳静尚自然。此中高低大不同,高者养生兼寓焉。
  动静浑融神气忘,无象之象势翩翩。于此若能契至理,何必逐末问汞铅。
此上专论太极拳法之高者。

  我生缘遇特胜人,彻研大法追古先。不是师尊默辅佑,岂能豁悟比高贤。
  誓当奋起答圣德,一心直证未生前。

    此上自庆自勉之辞。
                    1980.12.31日  1981.3.28日定稿
发表于 2009/7/17 01: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这很多密书,不是我们一般人能看懂的
发表于 2012/10/7 17: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eile 的帖子

请问一下,楼主是不是余兆祖先生?
发表于 2012/10/7 17: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请问一下,楼主是不是余兆祖先生?
发表于 2012/10/7 20: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2/21 05: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7/17 13:09
重录杂感书后
这个资料初稿的写出,距今整整二十六年了。初稿写成之后,在一九六三年间,香港的几位友人要 ...

搜索网络也有《胎息经笺疏》的帖子,但此帖更详尽!下载拜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