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向与背:从洞山禅师的“功勋五位”之第一首说起

2013/10/13 08:29|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4162| 评论: 0

摘要: 向与背:从洞山禅师的“功勋五位”之第一首说起 洞山禅师有“功勋五位”偈五首,这里谈谈我对其中第一首的理解。先看全诗:《功勋五位颂》(1)向: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

向与背:从洞山禅师的“功勋五位”之第一首说起

洞山禅师有“功勋五位”偈五首,这里谈谈我对其中第一首的理解。

先看全诗:

《功勋五位颂》

1)向:  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2)奉:  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3)功: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4)共功: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5)功功: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大家看看有什么感觉?以第一首为例,第一次看这东东的时候,就是一个字:晕。每个字都认识,字面好像也是一幅画,但就是看不懂。“向”,向什么向阿?不懂。

上网查,基本都是一堆引用,大家可以去搜,保准你看完还是和我当初一样,不懂。

为节省时间,这里我搜一个佛教学者,好像是个教授的解释,他们都把佛教当成思想玩了:

[

除了正偏、君臣五位之外,洞山又别立“功勋五位”之说,即向、奉、功、共功、功功。与“正偏五位”一样,“功勋五位”的主旨也是用来衡鉴禅僧悟解程度的浅深。“向”、“奉”表示信仰的建立,但缺乏悟解;“功”、“共功”表示悟解的深入,尤其是在对外境(色法)的否定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功功”,表示彻悟,完全解脱,属成佛作祖的境界。

    “向”——据《人天眼目》卷三:“僧问师:‘如何是向?’师曰:‘吃饭时作么生?’又曰:‘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

   

    “向”是趣向之意。《五家宗旨纂要》:“君向臣,父亲子,亦正中偏也。”“吃饭时作么生”,提示于日用动静之间,对悟道大事不可须臾忘却。“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只要全心趣向某事,则无暇计虑饥饱。古代圣君效法帝尧,按照一定的尺度治世,喻本体界自有其规律、法度。君主有时出现在街头,但人们见了到处文明的太平景象,只知道讴歌圣朝,却不识眼前的君主;参禅者虽然隐约知道本体界在发生作用,却还没有证入本体,落在偏界,还没回到正位上来。

这个人还算机灵,基本都是翻译,古文转白话。字面上看好像也能说得过去,其实还是有些问题,后面再说。关键是作为读者的你现在真的懂了原文“向”和诗的意思了吗?恐怕只是脑子里多了一些概念而已。

下面先说说这个“背”字,这个字是我文章里加的,原文没有哈,它的意思那,第一重意思是背景,文化背景。比如大家现在看这个诗词,觉得麻烦,古人为什么不直接说阿,要知道洞山禅师是唐朝人,唐朝是中华文明灿烂夺目的时代。文学诗词方面我就不罗嗦了。禅宗的五家七派,都是这个时候产生,各派的开山祖师,基本都是先精通孔孟老庄,觉得不过瘾,然后读佛经,觉得还是不透,最后去行脚参禅,彻悟后,开山立派。洞山禅师,是曹洞宗的创始人,也不例外。那时候要宣传佛教,和儒家为主流的士大夫们打交道,你不拿出点文学菠萝蜜,忽悠不住人的。会让人笑话的。据实商量,那时候人做诗,恐怕就和现在人在围脖上吐糟一样,基本上是人人会,个个懂得。

现在的人呢,看到不合己意的,一个fuck,两个shit,表示自己很潮很酷,懂英文,对吧。这是“背”字的第一个意义:文化背景变了。

下面来讲一个蜜蜂的故事。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叫“养蜂人眼里的真假蜂蜜”,作者ID为“变心的蜜蜂”。这个帖子讲了很多蜂蜜蜜蜂的知识,很有意思。帖子里这样写的:

[

蜂蜜里的水分是从何而来的,其实蜜蜂采回的花蜜里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水分,大约在60%以上,根据不同的植物和花,会有一定的区别,比如我们本地的柑橘,南方的荔枝,它们花蜜的含水量就特别高,甚至在80%以上。蜜蜂把花蜜采回蜂箱后,会通过酿造,催化,通风,保持温度等等一系列的生物手段来减少水分的含量,最终会形成葡萄糖果糖含量占70%左右,蔗糖5%以下,水分含量20%,以及少量维生素,矿物质,粗蛋白,活性酶等,结构稳定香甜可口的蜂蜜。这样的蜂蜜能长时间保存,术语叫做“天然成熟蜜”,我们小时候吃到的蜜,就是属于这种蜜。

但遗憾的是,我们养蜂人生产的蜂蜜,绝大部分都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往往是在蜂巢中酿造的时间不到12小时,就被取出,可想而知了,这蜂蜜的水分含量高达30%以上,这种蜜我们叫做“水蜜”。不要小看这10%的差距,对于蜜蜂来说,这10%意味着它们将少花费3天到1个星期的时间来酿造;对于养蜂人来说,这10%意味着这个花期的产量将会有23倍的提升,但对于吃蜂蜜的人来说,这10%意味着他买到的蜂蜜将过不了炎热的夏天,会变酸,发酵,最后腐败掉。

这时候,该我们的商家和加工厂现身了,这些不能长期保存的水蜜,统统都会在工业化的车间里,用长时间高温的方法,把多出的水分蒸发掉,直到水分含量降到18%左右,我们管这叫“浓缩”,专家称“消毒”。当然,也有厂商用调入果葡糖浆增稠剂的方法,来降低含水量。总之,这些蜂蜜到后来,都达到了“国标”标准,拿倒了“QS食品安全”认证,瓶瓶蜂蜜都会“回珠,拉丝,断线回缩”。所以这也成了专家宣传的,检验真假蜂蜜的标准手段。

那么,这样的蜂蜜到底如何呢?君不见,那些蜂蜜瓶的标签上写的什么?没错,是“用温开水冲饮”,为什么呢?因为高温会分解蜂蜜中的营养,杀掉里面的活性物质,但是,这时不管买家用什么水冲蜂蜜都无所谓了,真杯具!因为有人已经替我们提前高温过了。


以前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回忆以前养蜂人的情况,那时候大家都是一个星期,甚至十天半个月,才取一次蜜,取的都是天然的成熟蜜(水分含量20%以下,术语41.5波美度),谁要是取的蜜太稀,会被同行笑话的。而且在收购的时候,蜂蜜每低1度,价钱少两毛,那时候蜂蜜8毛钱一斤,也就是说,每低一度会减价25%,低2度少50%的价钱,38波美度以下的拒收。大放卫星的时代到来后,养蜂业也要放卫星。于是大伙都抢着取蜜,上午蜜蜂采回的花蜜,下午就打出来,结果产量成倍提升,质量却直线下降。这样的蜂蜜是不能过夏天的,温度高时,耐糖酵母菌在里面大量繁殖,分解蜂蜜里的糖分,变成水,酒精和气体。保存一段时间后,蜜里会有酒味,酸味,摇动后会膨胀起泡。所以高温浓缩的生产工艺孕育而生,在我朝,加工厂开始成为蜂蜜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也是所谓“消毒”的来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愈演愈烈。中国的蜂蜜,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低质低价的代名词。

看到这,网友会想,现在市场经济了,搞优质优价又不难,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还是这样呢,难不成养蜂人的良心真的都变黑了,非要生产低价水蜜?是啊...市场经济了,买卖自由了,但是养蜂人一年生产的好几吨蜂蜜,不可能都直接买给喝蜜的人吧。大部分还是要卖给那几个加工厂,加工厂养了一堆人,不搞加工了,因为都是成熟蜜了,那加工厂还有存在的理由吗?而且天然成熟蜜的成本比水蜜要高的多,所以加工厂是没有兴趣去高价收购天然成熟蜜的,那么养蜂人就更没有理由和钱过不去了。

转贴到此。

我们看这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孔子所讲的“学而”的过程。一瓶蜂蜜的好与坏,养蜂人最清楚。传统上,是“天然成熟蜜”,但是现在科学来了、指标来了,蜂蜜变了。养蜂人心里看不下去了,出来说话了:这就叫“十夫所指,十目所视”。不是蜜蜂的心变了,而是人这劳什子的心变了:科学了,标准了,规范了,等等吧。当然严格讲,不能完全算科学标准的错,是人的良心坏了,利用人们迷信所谓的标准,造成的。

再看这个人的父亲,那时候,人们只取天然成熟蜜,“谁要是取的蜜太稀,会被同行笑话的”。这个是什么呢?就是论语里讲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

孟子在尽心章里讲:“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里,前面两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组成了佛教后来常用的一个词“善信”,什么意思?善信者,向也。从这个角度看,佛教应该向孔孟交税才对吧。

总体来讲,向的意思,就是“格物”,就是“克己”,就是“可欲之”,用佛家话讲,就是守戒,刚出家的小沙弥,守好戒,慢慢来。

或者有人说,你这种理解究竟对不对?可以讨论。不论佛道儒道,其根基都是人道。一个人将来能不能大彻大悟或者说成为圣贤,那要看自己的努力,但初步功夫人人都是可以的。而且应该是这样的。洞山禅师这五首诗,其实就是将修行的过程,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了,这个是理解的根本出发点。

明白了向的意义,我们再回头看前面那个佛教思想家的解释:““向”、“奉”表示信仰的建立,但缺乏悟解”,第一句话基本是错误的,没沾上边,“向”、“奉”一块谈,根本没懂;第二句吧,没有讨论的价值了,搭不上。再说深一点,对“奉”的理解,还在梦乡中。

下面再说“背”字?

其实,明白了向字,也就明白了背字。

背什么?背英文,背单词,背毛主席语录,背道而驰?

都对?都不对?都对!

什么意思,自己参吧。

参考文献

[1] 识破天惊:“格物致知”意义原来是这样子的

[2] 胡适的谎言再探“格物致知”的真义

本文内容由 隔岸观花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