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朱丹溪逝世一百二十九年后。 公元1487年。 波涛浩渺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在破浪中前进。 船头站立着一个身披和服的二十二岁的年轻人。 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凝视着一块即将出现在眼前的陌生的土地——中国。 他的名字叫做田代三喜。 田代三喜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十四岁就开始学医,其人沉稳聪明,志向远大。 在他的医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他觉得,必须要寻找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这个时候,在中国,元朝已经结束,现在是明朝了。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临床医生们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更多的医学经验。 田代三喜在获得这些消息后,开始急切地安排自己的计划——前往中国学习中医。 这种劲头现在仍然可以在现代的中医院校里见到。 北京某中医院校的校园里黄头发的欧洲人和黄色皮肤的韩国日本人比比可见,留学生总共占了全部学生的四分之一,经常是我在食堂吃饭,周围的语言竟然一句都听不懂,感觉这哪儿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啊,自己跟个老外似的。 当年的留学之路没有这么顺畅,田代三喜在历尽艰辛之后,于二十二岁的时候终于来到了中国,在钱塘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对象,同样是日本人的僧人月湖。 月湖于更早的时候来到了中国,学习中国医术,尤其对朱丹溪的医学思想独有心得。 中国江南地区的繁华令田代三喜印象深刻,但更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医学。 日本人在学习吸收他国文化方面很有天赋。 十二年后,田代三喜学成归国,在关东地区行医,直到八十岁去世。由于医术高超,全活甚众,所以前来学徒的人很多,他大力的宣传李东垣、朱丹溪等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最终形成了与日本使用张仲景医方的“经方派”并立的“后世派”。 在去世前,田代三喜躺在病榻上,忍着病痛为徒弟曲直濑道三传授毕生的学术,道三每天听后,退下记录老师的思想,由于悲痛泪如雨下,流进砚台里,就以泪研墨,最终写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医书《泪墨纸》。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隐约看到了那熟悉的“医道”。 在后世派中,尊朱丹溪为“医中之圣”。 可见,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流传甚广。 做为一个医生,能够在学术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成果、自成体系、推动医学的发展,也算是值了。 我们要向他老人家学习啊。 在朱丹溪亲炙的弟子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戴思恭和王履等。 这位戴思恭可不是位简单的主儿,他小的时候就跟朱丹溪学习,走的路子跟朱丹溪的一样,是先儒后医,估计是朱丹溪认为这样对学医有好处,所以特别栽培的。 戴思恭也不含糊,聪明好学,显示出了日后成为一个名医的潜质,于是朱丹溪更是对他喜爱有加,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后来,戴思恭成为一代名医。 这事儿被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了,于是征为御医,永乐黄帝上台后,自己主动要求辞职,但最后还是被又征进了太医院,官至太医院院使,这院使就是太医院里的院长。 关于戴思恭的故事,我们会另文详述。 王履也是一位在中医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医生,他是朱丹溪的入门弟子,儒医皆通,经过艰苦的学习,终成一代名医,他撰写的《医经溯洄集》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中医著作。 那么,朱丹溪的学问到底有哪些特殊的东西,竟然影响这么大呢? 在朱丹溪以前啊,中医在治疗外感病的理论体系方面比较健全,但对杂病的理论总是不那么的透彻。 朱丹溪为杂病的治疗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思想。 他又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两大观点。 这些我们都不讨论,下面和大家讲点儿朱丹溪的养生观点,希望对各位有用。 首先谈谈朱丹溪老人家是如何奉养自己的母亲的。 由于丹溪老人家今天没有到场,我就替他发言了,有什么纰漏请大家原谅,因为我也是看书学来的,没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允许,就擅自开讲了,不好意思。 儒家讲的是一个孝字,因此如何奉养老人是很被重视的一个课题。 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高龄故去,那是儒者很自豪的事情呢,在写文章或者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要拿出来提一提。 实际现在情形也是这样的,今天各位的父母健康如何?大家心中也都惦记着吧? 好多人身在异乡打拼,父母留在家里,其实父母的健康是关心不到的。 但留在父母身边的,就可以多些照顾了。 下面我来谈论一下朱丹溪对母亲的奉养之道吧。 这种奉养方法主要体现在饮食的方面,具体的内容就是——不给老人吃特好吃的东西。 您该奇怪了,别不是说反了吧?应该是给父母吃特好吃的东西啊? 还别说,朱丹溪真就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呢?让我慢慢来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