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学医之路 谁都知道,中医是非常难以学习的。 它的理论体系那叫一个复杂,它的门派那叫一个多,初来乍到的人估计一看就晕――这都该从何学起啊? 但是,朱震亨的思路却是清晰的。 凡事要抓住根本,学中医也一样,朱震亨那么聪明一人,能在这种事儿上含糊吗?绝对不能,他几乎是立刻就找到正确的行动方案――溯本求源。 他再次翻开已经几乎被翻烂的《黄帝内经 素问》。 这本他在三十岁时,为了治疗母亲的病,曾经仔细研读过的书,现在已经纸张泛黄了。 但是,正在看这本书的人,却已经不是三十岁时的朱震亨了。 此时的他,已经在许文懿门下经过了正统的理学训练,已经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所以当他再次翻开《素问》的时候,竟然发现其中字句从未有过的清晰,其理论从未有过地透彻。 写到这儿,连从不敢多嘴的我都忍不住要插上一句:哲学真的不白读啊! 您一定想,这下儿成了,朱震亨读透了这医门圣典,这回终于成为了了不起的医生了!总该轮到讲他治病的故事了吧? 您先别急,您不用着急的原因是朱震亨他自己还没有着急。 因为朱震亨发现了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让他觉得很费解。 那就是周围的医生怎么都不读《黄帝内经 素问》啊? 当时医生中流行的是《校正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等书中的成方。 这都是宋朝时留下的坏毛病,因为宋朝时人们特热衷于收集医方,连各任皇上都乐此不疲,比如宋太宗赵光义还没登基前就收集了一千多个药方了,登基后当然更方便了,命令下面把家里祖传的方子都献出来,多献还升官有赏,结果宋朝每出版一本方书收集的方子都上万。 当时上面的意思是想:看病简单点儿多好,干嘛把理论弄得那么麻烦呢?多印刷点儿医方,有什么病到里面一查,找到药方,按方吃药不就结了嘛。 心里想的是好意,但绝对没料到发展到后来可就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民间这些不争气的医生索性完全省事儿了,基础理论也不用怎么学了,来个患者就问,“什么病啊?” 患者回答:“大夫,我是腰疼。” 大夫:“腰疼啊,好,等一下啊。”然后翻开书,跟查字典似的,开始找方子:“查到了,好几十个方子呢,随便来个吧,得,就这个方,您回家试试吧,不好的话,下次来我再给您换个别的。” 您说有这么诊病的嘛? 这种坏毛病在那些庸医中一直流传到元朝。 所以很让朱震亨困惑的是,在这种风气下,周围竟然没有人和自己交流研读《素问》的心得。 而且,朱震亨还深深地知道自己有个最致命的弱点。 那就是:临床经验太少。应该找个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带自己一程。 怎么办,朱震亨? 朱震亨的目光开始变得深邃,他望着远方的群山:该启程了! 远山在雾色中显得苍茫辽远。 朱震亨背起行囊,告别了老母亲和子女,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走遍天涯,千里寻师,为了寻求医术的至高境界,为了寻求心中的医道。 于是,那是的人们偶尔会看到,在荒芜的乡村小路上,在繁华的市镇街道上,有一个读书人在风尘仆仆地跋涉。 那就是朱震亨。 在深山峭壁间,他在向采药者请教着药物的种类。 在乡村医生的家里,他在向老先生请教着独特的治疗方法。 让我们把视角拉远,我们看到,在辽阔的原野上,朱震亨一个人在孤独地走着,与天地相比,他的身影显得那么的渺小,但是他心中追求医道的信念,却如同背后正冉冉升起的旭日一样,光芒万丈、璀璨夺目! 朱震亨从家乡义乌出发,历经吴中(大概是现在的苏州)、宛陵(宣城)、南徐(镇江)、建业(南京)等当时的重镇,走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 在游历了一段时间后,朱震亨发现,自己的学识增长还是满足不了心中的期望。 于是他迅速地调整了自己的策略。 学艺,就要向当世的顶级高手学习,以达到最高境界。 那么,当世的顶级高手,大师级的人物是谁呢? 开始询问,立刻就有许多人告诉他同一个名字――罗知悌。 罗知悌,一个重量级人物出现了。 罗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 他是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学生,而荆山浮屠是史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学生。 罗知悌虽然是刘完素的学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应该是当时的集大成者。 当然,当时谁也不会想到,金元四大家中的最后一位,就是眼前的这个朱震亨。 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小人物。 朱震亨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立刻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 于是他立刻启程,前往罗知悌所在的杭州。 但是,想跟大师学习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好比说,您今天背着行李找到中科院天文所的某位院士,跟他说:大师,俺从东北来,想跟您学习天文,您就收了俺吧。 您自个儿想结局吧。 怎么样,想到结局了吧,对,其实朱震亨的结局也跟您一样。 朱震亨来到了罗知悌的宅门前,请门人向里通报。 罗知悌是什么人啊,地位高,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位大师的性情特别的高傲、偏执。 门人向里面通报,有个朱震亨想来学医。 回答很干脆,两个字:不见。 朱震亨只好退下。 的确很狼狈,怎么办?震亨,我看还是撤退吧。 朱震亨的目光坚定地望着这座大宅门:我心中只想追求医术的至高境界,决不在乎其它!明天再来。 我的天,明天还来丢人啊! 此时朱震亨四十四岁。 第二天,照例通报。 回答还是两个字:不见。 如此者通报了十余次(十往返不能通)。 连罗知悌的宅门都没让进。 写到这里我已经愤怒了,您罗知悌把自个儿当什么人了,您不教医术也就算了,我们这位朱震亨四十四岁的人了,就算来个客人您也该让进去坐会儿再走吧,天下有这种人吗?太过份了!不要学了,朱震亨,走吧,中医这个东西回家自己悟去,多悟个几年一样看病。走,回家吧。 朱震亨:还是那句话,我心中只想追求医术的至高境界,决不在乎其它?明天再来! 我,我晕!看来人和人真的不一样啊! 再来?再来就没那么客气了。 看大门的都给脸子了:我说你这个人真是的,别不是脑袋有什么毛病吧,怎么跟癞皮狗似的粘这儿了是不?告诉你,快点儿给我滚!我们家先生没空儿! 朱震亨:对不起啊,麻烦您了,再给通报一次吧。 看门人:去!快滚开! 史书记载:“蒙叱骂者五、七次”。 没法儿管了,朱震亨这个人。算了,他自个儿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写到这我都没辙了,如果是其他人没准儿该和看大门的对骂了也说不定。 让我们来看看朱震亨怎么办了吧。 朱震亨每天以拜谒的姿势拱立在大门口。 下雨了,快跑啊! 满街的人瞬间跑得一干二净。 对了,我们的朱震亨呢? 大家快看大门口啊!那个人还在那儿呢! 雨水打得地面都冒起了白烟儿,雨色一片迷蒙。 朱震亨的身影在大雨中显得孤独而又坚定。 仍然拱立于大门前,纹丝不动。 史书记载:“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 如是者三个月。 三个月啊! 我写下“三个月”只是动一下键盘而已,但那却是一刻钟一刻钟的三个月啊! 三个月的最后一天到了。 罗知悌命令下人:我要沐浴洗脸整容,然后给我换整洁的衣服。 下人不解:您这是要干嘛去啊? 罗知悌:值得传授我的学问的人来了。打开大门! 大门次第打开。 大师罗知悌亲自走出宅门,迎接朱震亨!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 我们没有成为大师,请先问问自己以这种态度向前辈大师请教过吗!!! 我们天天翻朱震亨的医术,想学习他的医术,学到了吗? 没有学到,是因为首先没有学到他做人的态度! 以最虔诚的态度追求学问者,朱震亨堪称千古楷模! 又由衷地感慨: 发最大的心,学问和事业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不发心者,何谈境界! 与各位看官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