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胡希恕浅析太阳表证(转)

2015/8/5 20:55|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729| 评论: 0|原作者: 岐黄后学2

摘要: 在谈太阳表证之前,我们先说一下经方大师胡希恕对《伤寒论》六经的阐释。胡老认为:《伤寒论》的基本原理基于八纲,由八纲发展成六经辨证。胡老按病位将六经分为三类: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由于各病位之证又分阴 ...

在谈太阳表证之前,我们先说一下经方大师胡希恕对《伤寒论六经的阐释。胡老认为:《伤寒论》的基本原理基于八纲,由八纲发展成六经辨证。胡老按病位将六经分为三类: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由于各病位之证又分阴阳两种病性,故六经与八纲的对应关系为:


        太阳表证又分为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按八纲来分即分别对应太阳表实证和太阳表虚证。太阳表实证,其基本方为麻黄汤,辨证要点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太阳表虚证,其基本方为桂枝汤,辨证要点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太阳表证的重要鉴别点之一是汗出与否,这里结合胡老及其弟子对《内经》关于发热汗出机理的一段注释来说明。

     《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邪气与精气、正气交争于体表骨肉间,人体的本能是欲借发汗而解除病邪,故一般说能得汗出者,大多病邪却而精气胜。因为精气来自谷气,化生于胃,如果精气真胜,则其人当能食,邪气与正气相争使人发热,如果邪气真却,则不再发热,若仍然发热,为邪气还在,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气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我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点个人体会:脾胃好,感冒少。这句话是说:脾胃好的人大多健康状况良好,一般不容易得感冒,而且即使不慎感冒了,通过合适的治疗,往往恢复得很快。其实,老百姓都知道,脾胃好的人大多比较健康,当然也较少得感冒。

       大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看,脾胃健康的人,食欲较好,食量较多,而且可以充分消磨食物并有效地转化为精气,当然这类人的卫气也相对充盛,腠理相对致密,不容易得感冒。当这类人不慎偶感风寒发为感冒时,由于本身腠理致密,又加上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故而卫闭营郁,卫气闭则发热恶寒而无汗(多表现为高热),营气郁则头身疼痛,故而多表现为太阳表实证。当然还有食欲下降,故当其适当汗出之后,则食欲恢复而不再发热,诸证消失。

        相反,脾胃虚弱、腠理疏松的人感受风寒则多表现为太阳表虚证,即桂枝汤证。

        当然,脾胃功能只是产生两种太阳表证的影响因素之一,临床上还应综合来看。另外,临床上很多的感冒也并非表现为太阳表证,即使发为太阳表证也多有兼夹证,故并非单纯的麻黄汤或桂枝汤即可解决问题。

转载自上医网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