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重建中医的统一逻辑
——《图解中医原本》补记
王学泰 甲午秋月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其本意就是“论理”或“理论”。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离开过逻辑。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现代科学有两个伟大的基础,一是形式逻辑,二是实验证明。实验证明也应该属于逻辑证明,相对于几何数学的形式逻辑,它可以说是实在逻辑,因此,科学的基础可以归结为逻辑思维。科学不等于解剖分析。
我们认为,中医传承到现代,面临内外两方面的严重挑战。外部主要面临“科学”和医药“资本”的挑战,内部主要面临自身理论能力痿软与组织文化空白的挑战。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都与“科学”和“逻辑”有关。面对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中医界尚未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本文将个人的一些思考整理发布出来与同道讨论,希望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一
西医进入中国以后,逐渐超越中医占据医疗市场的主导地位,相应地,中医界则逐渐形成并不断累积起被西方医药资本打压的一种悲情,因此,揭露和控诉西方医药资本对中医的打压,成了中医界应对外部挑战的一种主要表现,甚至误入片面批判西医的歧途。如此,反而失去了全面深刻认识西医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内部反思中医和改造中医的能力。
窃以为,即便中医一定要将西医视为敌人,也应该先把敌人的底细摸清楚,找到对方的优点和弱点,同时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然后再进行反击不迟,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那么,中医应该从西医那里获取哪些对中医振兴有价值的信息呢?在我看来,西医有两个最大的优点值得中医学习,同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中医千万不能以“现代化”的名义步其后尘。
西医的第一个优点,在于它的高度组织化,这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优点。这里讲的“组织”有名词和动词两个方面的意义。
名词上的意义,就是西医以“有序的组织”进行活动。在医这个方面,即便是私人诊所,其内部也有清晰的部门、岗位设置和职能、责任分配,并且与外部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宏观上还有完善的“医师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在药这个方面,任何一家制药公司都是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大型的制药公司更是富可敌国,甚至可以影响政府所建立的公共医疗组织体系。医师组织也成为这些制药公司的外围组织,因为西医的医师是没有能力独立研究疾病和药物的,它只能根据制药公司的“说明”来使用药物治疗疾病,同时协助制药公司收集病人的信息,以便改进药物和开发新药。因此,我们说西医已经成为由制药公司主导的、特殊的、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完全超越了产业和企业的界限。
动词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西医的生产和服务都是按照设定的标准化流程进行。这是以名词的组织意义为基础的。不仅制药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严格按流程进行,医院和诊所的服务也是严格按照设计的流程进行。因此,西医的行为被认为是可控的,可追溯的,可靠的。这就是所谓的“程序正义”,乃是整个西方文化和西医获得普遍信任的根本依据。中医无论要学习西医还是要批判、对抗西医,都必须彻底认清西医的这一特点。
所谓流程,通俗的理解就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怎样做”,“为什么”,都是预先设计的。中医的服务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这样的流程建设呢?中医绝不能说不要这样的建设。中医不像西医以“药”为主导,而是以“医”为主导,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中医服务的流程建设,比之西医医院和诊所本应更加迫切才是。
如果要追问一下,西方的组织文化根据何在?我们的回答是:传统的基督教文化是西方组织文化的根源。基督教文化一方面解构家庭血缘关系,将人作为独立平行的个体交给上帝;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和发展教会的建设,直到今天,从未停止扩张的脚步。教会成了人民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使每个人从生到死,都与教会组织紧密相连。近两千年来,西方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严密的组织里,受到组织文化的不断浸润。这正是西方能够率先进入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内部条件。而外部条件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入。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诺贝尔奖得主、欧洲科学家普利高辛说:“中华文化是欧洲科学的灵感和源泉。欧洲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有直接关系。”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早在1620年就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人物对人类事务的影响能像这三大发明那样巨大和深远。”……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大量相关信息。这里必须指出,中医也是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医属于“中介文明”,不是纯粹的物质文明,所以,西方的现代科学文明消化不了中医。这便是中医没有影响西医的原因。
西方生活的社会组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远离宗教组织而强化家族结构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古代科学技术文化领先世界几千年以后,被西方迅速反超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被西方列强压迫和欺负而无力进行有效反抗的根本原因。但是,自从中国人民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组织起来以后,中国文化又正在迅速超越西方文化。这种情形,似乎是16世纪西方获得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以后,迅速超越中国的重演。中医人应该问一问:中医会又一次成为两种文明互动中的“旁观者”吗?或者,中医会一直延续被西方文化欺压而无力进行有效反抗的命运吗?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它脱胎于基督教传统的“组织文化”,由此,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一盘散沙”之后,开始了组织化的社会生活。但是,这种脆弱的组织化社会生活正在遭到传统势力的颠覆和破坏,开始迅速瓦解。中国文化有可能在“复兴中华”的口号声中向着传统的“无组织化”回归,或者被“基督教化”。这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十分警惕!!!表现在中医界,就是恢复“师徒传承”的呼声此起彼伏,这根本不是爱中医,其结果必然是加速中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医的症结,根本不在现代教育体制,也不在所谓的西医打压,而在中医理论的缺陷,在没有杰出的思想家。整个中医界在高度组织的西医面前,就像一众“散兵游勇”,这丝毫没有自我贬低的意思。更加可悲的是,几乎没有一个中医人真正认识到中医的根本问题在中医理论。
西医的第二个优点,在于它的逻辑性。逻辑正是西方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现代科学有两个伟大的基础,一是形式逻辑,二是实验证明。实验证明也应该属于逻辑证明,相对于几何数学的形式逻辑,它可以说是实在逻辑,因此,科学的基础可以归结为逻辑思维。现代西医也是建立在这种逻辑基础之上的。当然,中医也有自己的逻辑,但是,中医的逻辑隐藏在中医的“中介思维”之中,不容易被人发现和理解,而且许多地方表现为逻辑冲突和逻辑混乱,因此,西医的显而易见的同一逻辑对于逻辑不统一的中医就成为一个优势。
西医和科学的逻辑优势,与西方组织文化的可控性、可追溯性、可靠性优势是一致的,相互依托的,于是逻辑文化与组织文化的结合,使西医更加让人觉得放心,使人产生充分的、理性的信任,以致西医乃至整个西方现代文化迅速主导了世界医学和文化的潮流。
在西医的逻辑优势面前,中医思想家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将隐藏在中医中介思维之中的逻辑思维显现出来,使“中医不科学”的论述不攻自破,由此,使中医重新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此同时,澄清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去伪存真,在这个基础上,重建以太极阴阳五行模型为核心、中医原理-生理-病理-药理-治理一理贯通、与临床完全对接、逻辑严密的中医理论体系。
西医有其优势,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见物不见“神”,因此,将有灵的生命与无灵的机械等同看待。这个弱点,致使西医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解剖、检测人体的微观世界,乃至于要依靠仪器将“病灶”定义到单个的细胞,以致要将疾病的根源追溯到“基因”。但是,人体是活动的生命,越是微观的构造,其变化的节奏就越快,而任何仪器检测的结果,都只能是检测时的瞬间状态,不能等同于相对常态。越是微观的检测,不确定性越大。因此,量子物理学早已否定了“科学”在微观世界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人体是有智慧的生命存在,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神”的存在,是“神”与物统一的存在。人的知识永远无法超越人体“本我”的智慧,任何仪器所看到的只能是智慧生命活动的现象和结果,而不是活动的真相和过程。也就说,人类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完全了解生命的微观活动。换句话说,人类不可能通过微观研究的途径完全揭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而且,微观的局部信息掌握得越多,宏观的整体信息就遗失得越多。因此,微观解析是生命科学的死胡同。在西医的这个致命弱点上,中医则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医千万不要重蹈西医“理化分析”的覆辙。
二
“铁杆中医”们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是别拿“科学”和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二是中医要先传承然后再谈变革。这两个观点,很是符合大多数“中医人”的胃口,其实这是害了中医。因为它误导人们回避了中医的真正问题。
关于科学和标准问题。中医既然逐渐告别了祝由之术,主要依靠汤药治病,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藏腑学说为理论核心,那么,中医就是形而下的医学,就应该是兼容科学的,也应该是可以标准化的。虽然“经络”是形而上的存在,但是,经络治疗——灸针、按摩等都是形而下的,因此,中医应该是科学的,可以标准化的。当然,中医没有见物不见神的致命弱点,因此,中医应该有更高的科学标准,而不是愚蠢地、自欺欺人地将自己排除在科学之外来求得自保。
关于传承与变革的问题。难道传承不包含变革吗?《伤寒论》对于《内经》显然包含变革,难道它没有传承中医?不愿承认中医应该在变革中传承的人,只能被认为是没有能力认识中医的缺陷,更没有能力弥补中医的缺陷。他们选择抱残守缺是懦弱和自私的表现。
中医之所以被认为不科学,正是因为中医的逻辑在整体和局部存在不能自洽的问题,或者说中医尚未建立统一的逻辑体系,也就是尚未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事实上,目前中医治病的根据不是中医理论,而是前人的临床经验,主要是《伤寒论》的方证,因此,当一个中医必须对自己的验案进行解释时,尤其是需要著书立说时,都不得不临时“炮制”一套自己的“理论”,如此,对于整个中医界,同一个病证,同一味药物,在不同的中医那里,有不同的解释,包括相互矛盾的解释。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即统一的逻辑,对现代中医的传承构成严重的威胁。这种威胁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中医的人,从幼儿园开始经过了至少十五年的科学的思维训练,已经建立了逻辑思维的模型,到了中医学院,面对逻辑混乱的中医“理论”,只能是一个结果,就是发自内心的排斥和批判,甚至厌恶。“铁杆中医们”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学院教育的体制和“经典”被淡出课堂,根本不敢面对中医理论本身的先天缺陷,更不用说发奋去重建中医的逻辑,岂不是自欺欺人?二是,现代的患者,同样是从幼儿园开始经过了至少十五年的科学的思维训练,已经建立了逻辑思维的模型,因此,当有了疾病要选择西医或者中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首先选择西医,只有西医治不好了,才找到中医下最后的“赌注”。
中医的问题,根本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也不在传承的形式而在传承的内容,关键在中医理论能力的痿软,也就是说,中医理论体系有严重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建立统一的逻辑。要认识到这一点,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必须揭开中医的原理,即中医理论的根据——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面纱,还其科学的本来面目。确立了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质以后,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理都能够统一于科学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如此,统一的中医理论就能重新建立起来,这才是当代“铁杆中医”应该努力的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中医应有的逻辑,看看现行中医与应有的逻辑之间,差距到底有多大。我们采用常用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叙述。
(一)关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
1、太极世界是无极所生的有极世界,是形而下的世界,因此,它完全属于“科学”探索的范畴。中医虽然认识到“神”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医的“神”是信息,是与“物”合二为一的,而不是独立于“物”之外的存在,因此,中医之“神”也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那么,中医有什么理由排斥科学的方法?
当然,人体经络系统属于“无极”世界,的确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而属于中华“道学”直觉的范畴,但是,中医的根据是太极阴阳五行学说,而不是“说”不清楚的经络学说,因此,不能因为《内经》将“莫测”的经络学说纳入其中,就将中医整个地蒙上神秘的面纱。
2、中医既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为什么只讲阴阳不见太极?原因是,中医虽然名义上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但是,实际上至今没有搞清楚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真相。从《内经》开始,中医的原理——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被阴阳五行学说替换,所以《内经》以阴阳为本,而不是以太极为本。《内经》的这个原则性错误,又是根源于《周易》对太极阴阳的错误解释,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证明。太极没了,哪里有“统一”可言?因此,将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原理贯彻中医理论的始终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中医理论(逻辑)上的混乱则成为必然。
3、胜复乘克那个五角星型的五行假说为什么至今乃在流行?胜复乘克那个五角星型的五行假说无论在形式逻辑上还是实验逻辑上都站不住脚,却至今流行,成为中医理论的主要支撑,这只能说明,中医人对真正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毫无认知,对假说中基本的逻辑冲突麻木不仁。
4、中医既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为什么又要引入“六经”之说?我一直想要找到“六经”的根据,但是,至今未能如愿。五行与六经是两套完全不相关,也不相似的学说,硬要搞到一起,而且试图将它们统一起来,结果必然造成理论混乱。《伤寒》中的“六经”与它的脉证并治之间根本没有必然的确定关系,因为,中医从来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六经”。如果硬要说“六经”是指经络,那么,经络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定的回答。据说国家投入巨资,进行科学的研究,结果发现“经络是体液的通道”,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中医必须坚持正确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停止“六经”之说对中医理论的干扰。正确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必须与八卦、河图为根据,而八卦、河图的根据源于对地球生命系统的直接观察。
5、为什么现行中医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只有在地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没有在天五行,即寒热风燥湿?显然,这与河图的“天地生成”学说背离,也与《内经》的藏腑生成之说脱节。实际上,五行有在天在地两表,在天五行为寒热风燥湿,是动气,是功用,也是阴阳,对应人之五腑;在地五行为水火木金土,是味形,是本体,也是太极,对应人之五藏。这个认识,对中医理论的逻辑建设至关重要,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理都与此密切相关,请大家务必重视。
6、中医的医理以太极阴阳五行为根据,这就够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因为地球生命系统和人体生命系统的构造,均与太极阴阳五行系统的模型完全一致,因此太极阴阳五行的结构模型对于描述地球生命和人体生命,既不失于模糊,又不失于破碎,恰到好处,乃是恰当的逻辑。相比之下,西医凭借“先进”的仪器,对人体生命进行不断的分解,是太过,反而走向了逻辑的反面。
(二)关于藏腑生成理论
1、中医文化和中华文化都强调“心物合一”和“神形合一”,此乃中医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哲学根基,为什么《内经》要违背祖训,罔顾事实将心一分为二?大概(因为确实找不到具体的理由,只能以“大概”推测,下同)是为了与“六经”之说相匹配。仅这一条,就足以判定“六经”之说破坏中华文化哲学根基的“罪行”成立。又,既然心神要独立设藏,为什么魂魄志意之神不独立设藏?可见《内经》之藏腑理论包含太多的逻辑错误。
2、胃肠本是一家,大概也是为了与“六经”之说相匹配,却被人为切割成三段,结果造成一系列藏腑表里关系的错误,讹传千年而不觉。藏腑与“六经”的匹配之中,胃与脾相表里,肠分大小,分别与肺和心相表里。然而,《内经》始终没有说明为什么大肠要与肺相表里,小肠要与心相表里。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三焦只好与心包相表里,与心相连的“脉”被排除在藏腑系统之外。明显的悖论是,既然特意分出一个形而上的心,为什么又与形而下的小肠相表里?答案很清楚,《内经》错了。
3、心脉连为一体,本是太极阴阳五行系统之太极在人身藏腑系统上的正确反映,为什么《内经》的藏腑理论硬要将心脉分割,使心与小肠相表里?大概是《内经》以阴阳为本,而不是以太极为本的缘故吧。心脉一体的本来实相应该重新得到确认。
4、《内经》说藏秉地气而生,腑秉天气而生。但是,为什么藏有在地五行相配,腑却不见在天五行相随?这就是基本的逻辑混乱。事实上,五藏分别秉在地之水火木金土而生,五腑分别秉在天之寒热风燥湿而生,这才符合客观的逻辑。
(三)关于藏腑五行配对
1、肺既为娇藏,为什么要与坚硬的“金”相配?肺既主治节,为什么不治于“阳用”转为“阳藏”的这个大节,即南方丙火之地,而要治于西方燥金之地?大概是以为肺色白,所以应该处于西方白虎之地吧。其实,白色恰恰是如日中天的颜色,是太阳在南方、正午的颜色。因此,肺的领地应该在丙火无疑,应该与五行之火相配,而非与五行之金相配。五行之火,形体最“虚”,如此,与“肺为娇藏”之说就吻合了。
胃肠既然本是一家,断无一分为三之理,因此,肺就不可能与大肠相表里了。肺既为火藏,那么,与肺藏相表的应该是在天之“热”腑。那么,五腑之中,谁是热腑呢?非“焦”莫属。三焦之腑,历来以为“有名无实”,本就是错误的认识。三焦大腑莫名其妙地消失,使中医的藏腑理论形同一张中间大漏之网。现在该是三焦回归“热”腑的时候了。三焦热腑这个认识,对于中医理论的逻辑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理都与三焦落实以后所引起的变动密切相关。
2、脾既为谏议之官,为什么与中央君主相配?不合逻辑。实际上,脾胃应该与东方風木相配,即与生化之机相配,与血髓生产之始相配,如此,脾的“谏议”的预防免疫功能就显现出来。又,脾开窍于口,与血髓生产始于饮食的意义也完全一致。由此,脾胃应于風木的逻辑便自然确立。
3、肝既为将军之官,为什么与“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相配?肝既开窍于目,为什么与風木相配?显然相互矛盾,不合逻辑。实际上,肝为将军之官,又为罢极之本,因此,应该居于西方肃杀之地,与燥金相配。又,肝窍在目,胆主决断,都应该与九阳之燥、乾金光明相配。如此,肝胆应于燥金的逻辑便自然确立。
4、神用四方,故有魂魄志意,为什么要让藏神之心居于南方火位,而不是居于中央太极?此逻辑不通。实际上,中医之神,与气血相依,不独与分立于“相火”的“君火”相随。湿为水火之中气,在人惟“脉”能与之应。因此,复归心-脉合一,则心神归中,心枢四象,心-脉与中央湿土相配的逻辑便自然确立。
(四)关于病证机因
1、什么是中医的病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搞清楚,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和治理都会出现混乱。《内经》有“十九病机”之说,现代中医的病机概念不一,有的解作疾病的发生机理,这与“病理”有何区别?有的解作致病的关键因素,病机既是“致病因素”,那“病因”又是什么?可见,“病机”这个概念,对于中医实在是一笔糊涂账。现在,到了清楚定义病机的时候。那么,如何来认识和定义“病机”呢?一个根本的原则是要与五行相应,使五行的原理贯穿中医的整个医理。病机的关键在“机”,实际上,中医的“病机”就是确定的五个,即五行生机发生病变就成了“病机”,如此,五个“病机”便与“五味”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处方”治“机”的逻辑也就自然确立了。
2、什么是中医的病因?这也是很要紧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搞清楚,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和治理也会出现混乱。《内经》有六淫六邪之说,与五行对应不上。更为重要的是,《内经》的六淫,与中医的生理是割裂的,即六淫与六腑(实为五腑)无关,这与五行有在天在地两表,即在天五行乃是五腑之气,平治为正,过淫才为邪的逻辑不符。后世中医,更有水邪、火邪之说,完全不识在地五行乃是太极本体,断无在地五行为邪之说,所谓“胜复乘克”之说也是根本错误。由此可见,中医医理不是一般的混乱。实际上,中医的病因就是在腑的寒热风燥湿五气过淫为邪。所谓内伤(饮食和神情)致病,也是引起五腑的寒热风燥湿五气过淫为邪才致病,或者损伤了五藏之正气使相应的腑气过淫为邪。把五个病因搞清楚,五个病因便与药物的“五气”对应,“处方”治“因”的逻辑便自然确立。
3、什么是中医的病证?这也是很要紧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搞清楚,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和治理同样会出现混乱。要正确认识“病证”,必须首先正确认识生理,认识五藏五腑的功能。“病证”就是藏腑功能出现了混乱的表现。因此,只要五行生机的藏腑功能搞清楚,不论出现什么病证,都能准确地找出“病机”和“病因”,如此,整个的中医治理就自然确立。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一定要讲清楚。中医不做解剖,凭什么正确认识人体的生理,认识五藏五腑的功能?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医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的祖先是非常智慧的,中华先圣将整个宇宙视为完整的生命,人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人对宇宙的观察就是住在宇宙内部进行的观察,它是真正的、生活的生命系统的观察,这种观察的结论是关于宇宙生命整体的而不是解构的,是人直接看见的而不是通过仪器间接测量的。这种直接的观察就是我们所谓的“道学”的方法,其本身是不需要逻辑的。但是,将这种观察的结果抽象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描述生命构造与生命运动的模型,即太极阴阳五行系统的模型是需要复杂的逻辑思维的。因此,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既是“道学”直接观察的成果,也是“科学”逻辑思维的成果,是兼容“道学”和“科学”的。有了描述太极阴阳五行的模型,就可以运用于人体生命的认识,因此,中医虽然没有深入的人体解剖学支持,但是,对于掌握五藏五腑的功能,却因为对于宏观的水火木金土与寒热风燥湿的方便而精确的认识,变得轻而易举。也因为如此,中医所谓治病,其本质是治水火木金土和寒热风燥湿。这就是中医隐藏在五行中介里的伟大逻辑,西方人过去没有发现,中国人自己也一直没有发现。所以,西医说中医不科学,那是误解;中医也承认自己不科学,由此,中医将自我辩护建立在错误的认知上,则是可悲。
(五)关于气味
中医没有现代的理化分析,凭什么认识中药、使用中药?这个问题过去一直没有说清楚,所以,中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抛弃药物的“气味”而单凭药物的功能。然而,药物的功能是不能直觉认知的,只能实验证明,而医疗的临床实验不像现代的物理化学实验,可以设定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因此有可能找到必然的因果关系,它的实验条件是不能设定的,因此不可能找到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不讲直觉的“气味”,单纯根据药物的功能治病,其确定性是值得怀疑的。换句话说,就是根据药物的功能治病,从逻辑上讲,其疗效是不确定的,完全取决于经验的积累,甚至要凭一点运气,因此,中医流传这样一句话,“行医五十年方知四十九年之非”。这正是中医的现状,是抛弃药物“气味”而单讲药物功能的结果。
如果说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命根,那么,药物的“气味”就是中医的命门。有了气味,中医的医与药才能五行模型这个中介建立确定的逻辑关系,“处方”才有确定的逻辑根据,否则,中医的医理与药理就会相互分裂,“处方”的本来意义也就完全消失。
那么,中医为什么会抛弃如此重要的命门呢?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六经与五气五味之间无法建立可操作的逻辑关系。《内经》虽然有气味学说,但是,被自己引入的六经之说给搅黄了,实际上无法操作,所以,《内经》的“气味”学说被后世医家放弃。二是对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误解,造成五行与五气五味,五藏五腑与五气五味之间的逻辑关系无法确立,迫使后世不得不放弃“气味”学说。然而,气味一丢,医理与药理必然分裂,五行也随之被废,中医便死。
实际上,一旦恢复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本来面目,五行(包括五个生机和病机以及五个病因)与五气五味之间的逻辑关系自然确立。如此,中医的命根和命门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医的原理-生理-病理-药理-治理就构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逻辑体系。中医不仅是科学,还是有“神”的科学,无“神”的西医想要达到中医的境界,还不知要追赶多少年。对此,中医人应该有充分的自知,而后有充分的自信。
shuji223: 是的,就是不知道,你所按照逻辑推理推出的理论(不知道你有没有经过实证)能否经得住临床的检验,如检验是对的,便能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shuji223: 我也有颈椎病,我身体由于过度消耗,落下了病,自己08年,开始摸索学习中医,书买了不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学,也找不到思路去学,我研究生学历(并不是我学历高 ...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4/12/18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