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汉至唐代本草书的记载—牡桂、桂、桂枝、菌桂—
据陶弘景《本草集注》(500年顷、以下简称《集注》),朱字经文的《神农本草经》(1-2世纪顷,以下简称《本经》)记有牡桂、菌桂,3-4世纪顷的墨字经文(以下暂称《别录》)始载桂於本草正品中。《本经》虽没有形状的记载,但以後唐代的本草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在此,想研究一下各有关记载,在尽可能范围内考察唐以前的桂类药和其基原植物。
3-1 桂[23]和牡桂[24]
受《别录》的影响,桂被收载本草正品中。而桂最早载於3世纪初的《吴普本草》[25]中。可是,《吴普本草》、《别录》都没有记载形状。陶弘景在桂条注曰:“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形状若是半卷的话,理应是树皮。可是,要从中国、韩国细嫩的桂枝上,剥取“半卷多脂”的树皮,是不太现实的。当时的桂一定是比嫩枝粗的枝或细干的皮。从“入药最多”的记载,桂在陶弘景时代,即6世纪前後,已经作为一般的桂类药使用了。
牡桂最早见於《本经》,与《别录》一样也没有记述植物及形状。陶弘景首次注牡桂曰:“状似桂而扁广”,显然说的是树皮。另,唐政府奉敕编纂的《新修本草》(659年,以下简称《新修》)及《嘉佑本草》(1061年)通过《蜀本草》(938-964年)转引的《新修图经》(659年),从实际产地,搜集各种有关资料,不仅内容详细,又有很强的可靠性。
《新修》、《新修图经》关於牡桂条、桂条的注解大致归纳如下:
a. 梫、木桂、牡桂、桂是同一植物的皮,只不过有品质等方面的差别。
b. 其幼枝的皮肉多、半卷状,味辛美者,称其为肉桂或桂枝。把剥去上皮(木栓层)的叫作桂心,是桂类的上品。
c. 其老枝的皮虽不及幼枝的皮好,但肉厚的叫木桂、牡桂。
d. 牡桂和菌桂是不同的植物,其区别只是叶的长度不一样。牡桂的叶长一尺左右,是菌桂叶的2-3倍。
据上述首先想确定一下牡桂(桂)这一植物。唐代的一尺,用大制换算约30cm,用小制换算约25cm[26]。另一方面,中国自产药用樟科植物裏,叶最长的是C.obtusifolium,约10-20cm,其次是C.cassia,约8-17cm[27]。这两种以外,都是短叶种,牡桂植物属此两种之类。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多是C.cassia的树皮,这种树皮,在中国一般叫肉桂,在日本叫广南桂皮,相当於《中国药典》的肉桂和《日本药局方》的桂皮。另外,C.obtusifolium的树皮,中国叫山肉桂,日本叫越南桂皮,是肉桂和桂皮的上等品,中国市场上很少见。从而可以推测,唐政府规定的所谓牡桂(桂),大概就是现在的肉桂或桂皮。唐政府把半卷状的幼枝,多肉的树皮,叫肉桂或桂枝(现在的商品名叫桂通),除去木栓层的叫桂心。把老枝肉厚的树皮规定为木桂和牡桂(现在的商品名叫企边桂、板桂),其品质不如幼枝树皮的肉桂(桂枝)。总之,唐代的桂枝,就是现在的肉桂,现在的桂枝是将整个嫩枝作为药材使用,这并不符合唐政府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