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492|回复: 0

【转贴】刘力红:我为何屡屡拜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5 19: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刘力红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的文章,题目是随改的。

  在当代医人里,刘力红先生是拜师较多的一位。就文中所言,主要还是为了承传、解惑。

  其实刘力红先生早年曾有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而未能满师。虽不能说刘先生由硕到博的经历是纯粹入时的,但在中医求学的根本上,他早年的选择诚非最佳,如今想来,我们也是替刘先生惋惜十分的,这也许是制度的弊端所至。

  中医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这一学科有着十分明显的哲思——道。中医的理论通透性差,简言之则阴阳,大言之则穷及天人;医道精深,非泛泛可及。或言理洞一元之本,事彻六经之变;或言应知十二经络,须明五运六气;或言必博极医源,并明生身立命之本……

  中国古文化的灵魂,是靠悟性的;而拜师的关键,在于点拨。
  中医的历史数千年,医理的通透不显,决定着医路的曲折、反复和无数的失败;而师传无疑是暗路之明灯。
  名医是靠漫漫长路摸索出来的,名医之于中医,其个人特色是明显的,其技、其理、其法、其言、其行、其立体的人格风范等等,也是纸上不见、不尽、不及的。如果中医事业不绝对是绝顶聪明人自创的事业,则师徒相授必是大多数成才之捷径。


  所以,我们理解刘力红先生屡屡拜师的初衷、过程以及结果。同理,也理解何绍奇先生为何会有朱良春蒲辅周岳美中、方药中、任应秋刘渡舟等如此明师。

  人生苦短,有拜师之心是谦虚的;有拜师之缘是幸福的。当然,在“一穷二白”的环境,纯靠”白手起家”能自学成才而自成一家的,则更是让人敬佩。



       刘力红:我为何屡屡拜师




原标题: 老中医及其学术经验是无价之宝

转载自: 2005年7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一

为什么在中医界这么注重传承?这是因为通过这几十年乃至一百年中医走过的路,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中医这门学问不是简单的学问,或者说这门学问跟现代科技、现代医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甚至有一些根本的差异。在《内经》里面,“医”并不作“医术”讲,而把她作“医道”来讲,“道”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医”当作“道”来看,那么在她的传承过程中,就会有很多跟现代科技不同的地方。中医的“道”怎么去衡量?中医的境界怎么去衡量?


孔子在《系辞》中有这么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什么?器是什么?器可以比喻为我们今天讲的技法,一门具体的技术。而“道”是什么?“道”也就是心法。技法是可以用一定的形式来传播的,比如书面的形式,或者用很现代的方法,如多媒体和其他的技法展示出来,并且流传下去。而心法往往需要口传心授。我自己从师的经验就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我大学5年学习中医非常刻苦,成绩非常好,但是毕业以后,一到临床就感觉心中没有数,对中医这门学问感到非常彷徨。正在这个时候我碰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位师父李阳波先生,他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启示和教益,在临证的时候心里面也才稍稍有了点数。不幸的是李阳波先生在1991年去世了。师父去世以后我又陷入了迷茫之中,总感觉自己在临床或在做学问中碰到的疑惑没有人指点。

  后来我又有幸遇到了另一位老师——四川成都的曾荣修老前辈,他使我在经方的运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

现行中医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办法纠正,比如外语的问题,本科要过四级,研究生要过六级,对于一个外语天赋不太高的学生,单是一门外语就够受了,还谈什么中医的学习?而外语即便学好了,对于一个不打算出国或是没有多少对外交流机会的中医师,这样一门起早贪黑甚至是要提心吊胆才能过关的东西,对他一生的学业又会有多少帮助呢?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反对贪污浪费,对于人生而言,最浪费不起的就莫过于时间了。耳闻目睹的这些事,使自己对中医的前途丧失了信心,思考着如何“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就在此时我有幸成为邓铁涛老中医的入室弟子,从邓老那儿我感受到了他老人家为中医的拳拳赤子之心,从邓老那里我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很多可为的事情他老人家必定为之,而一些明知难为的事情,为了中医,亦要全力为之。这个鼓舞是莫大的,使我从以前那种狭小的格局中突破出来,愿意为中医事业尽我一切能尽的力量。



               三

在临床上,过去由于自己的所学所见非常有限,尤其对于急危病的治疗自己没有多少经历。大家知道,在现行的医院体制里,每当有急危病人,都是送到西医那里抢救,即便不送西医,也是采用西医的方法来救治,中医在这个时候大多只能作为旁观者。由于没有经历,就很自然地产生了错觉,认为发生了急危的病症确实是应该交给西医,而中医则只能在度过了这个危急关头以后方才介入,也就是老百姓讲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心里面对中医的信心从根本上说还是欠缺。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急危病人你治不了,你再怎么说都是空的,这也是非常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2004年7月初,经邓老引见,我到山西灵石县去拜见了李可老中医,并有幸成为他的弟子。李老以擅治急危重症闻名,他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恰恰证明了对于很多危急重症中医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李老的经验从根本上破除了我以前的陋见,坚定了我对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信心,使我亲身体验到对一些危重病人,中医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一旦有了这样的感受,信心自然就会稳固起来。



               四

最近这些年我有机会去参加一些会议,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对老中医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的感受是:要想真正从老中医身上继承到中医的法脉,要想真正进入到中医的道里面来,不放下“自我”是不行的。现在很多人都会说,我们这一代跟老中医不同了,我们拥有很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拥有现代的各种条件,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

  现代丰富的科学技术有没有好处呢?有没有帮助呢?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拥有现代科技是一个优势,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太多的这些东西又会成为你把握传统的障碍。


       
                五

我的第一位师父在开始学医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是一位搞妇科的西医,母亲跟他说:“你要想真正学中医,那我要给你一个规定:十年之内你不能够看西医的书,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学中医,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学。”我的师父遵从了母亲的教导,他是在十年以后,在对中医的见地非常稳固了以后,他才去看现代医学的书。所以如果我们不正确地看待我们现有的知识结构,误认为我们比老中医强,就有可能犯错误。《黄帝阴符经》中有这样一段话:“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意思是看不见东西的人,听力特别好,而听不见东西的人,视力特别好,这些都在强调专一的重要性。对于中医这样一门学问,在某一个阶段里,专一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像中医这样一门古老的学科,处在当今时代,缺少一些因素和条件是很自然的,所以可以说现在学中医,要比从前困难得多。因此,我们现在更应珍视仅存的老中医药专家的宝贵资源。





网评:

  * 师承是无价之宝,没错,但师承本身暴露了中医的致命伤,保守!!
  师承的东西就一定需要心传口授吗,就一定不能变成文字的东西发扬光大吗,现在声光音的媒体这么多,不能记录师承吗?还是那二个字:保守.一定要你拜我为师我才教你,一定要听我的话我才教你.为什么西医没有师承。如果第一个发现青霉素的人也搞个师承,我们的社会会是个什么样子?!



  * 我感觉师承还是很必要的,中医有很多东西是主观经验的总结,并不像西医什么东西都是很客观的,经验即使变成文字的东西,有很多也很难把握,只有自己掌握好了基础知识,然后向我们的老专家虚心学习,慢慢积累经验,才会使自己的医术越来越高。


  * 师承的重要是现实的无奈。<<思考中医>>为什么这么热,因为他将师承的东西公开了,将那些心传口授的东西文字化了,广大中医人士尤如久旱逢甘露.这个例子足以证明师承的东西完全可以公开化,只是看你愿不愿意。
  中医学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西医可以传播那么迅速,为什么中医的市场越来越小,再不改变师承这一套,二到三个世纪,中医必将灭亡。


  * 现在的中医师承教育范围正在逐步扩展,继承的方式也在趋向多样性、多层次性、双向选择性,比如一位导师可以带几名继承人,或者通过老中医工作室的形式经学术经验和临床特色传授给后来之人。也可以通过像“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这种形式广泛跟师,当然,这要在具备很好的基础上,比如主任、副主任以上的继承人。
  别被师承两个字局限了,师承可不仅仅是跟跟老师抄抄方就可以了,现在的继承成果也渐渐涌现,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对外交流,成果是显著的。需要完善的环节也是很多的。



  *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现在纷纷建立的老中医工作室、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的
全国百名名老中医的经验继承和整理研究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位老中医的徒弟、继承人来承担的。其继承、整理、总结的方式非常现代化,广泛运用拍照、摄像、录音、电脑等工具。完整记录和保存老中医的诊疗、授课、对话等过程。

此帖转自"伤寒论坛"学艺先生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