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man1234567

看是不是有人愿意学习之第二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07: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子寻阳穴位点按治病秘诀2010-12-28 11:17九子寻阳穴位点按治病秘诀
(转朋友:定能生慧)
  头痛
头痛欲裂苦难当,上点百会下承浆;前为山根后风池,再加左右是太阳。
眼病
双眼迷矇辨不明,内外晴明两正光;角孙专治红眼病,攒竹能消麦粒肿。
咽喉病
咽喉有病不能言,关冲照海上廉泉;天突双阳太溪水,天容一点即开音。
口舌病
口舌有病难知味,金津玉液不能尝;快引廉泉承浆水,玉枕劳宫可高眠。
耳病
耳鸣不闻天牗声,听宫听会完骨音;太溪涌泉入天池,耳痛就到耳门前。
鼻病
鼻衄流红何能止?尺泽中魁和少商;鼻炎不闻香与臭,印堂神阙要迎香。
牙病
牙痛要穴在掌心,合谷二间一处问;急取翳风到下关,耳穴万应定开顔。
面部病
面瘫吊线下关医,四白风池定痉挛;三间听宫疗面痛,腮腺自把角孙牵。
心病
心闷膻中解开怀,心痛至阳灵道开,怔忡难忘太溪穴,内关一穴不轻传。
肺病
尺泽神水能止咳,太渊有鱼更治喘;更有肺俞天突穴,咳喘逢之如沃雪。
胃肠病
胃脘一痛连足跟,三里三中到至阳;呕吐梁丘能填堵,呃逆攒竹摇翳风;
建里一穴治下垂,天枢长强疗泄泻;肠痈便秘上巨虚,更有中脘利胃肠。
肛病
十男九痔休与言,承山龈交长强好;再加腰奇痔点穴,点挑相合显神效。
肝胆病
肝胆相照阳陵泉,日月期门显奇能;中渎腓后建军功,共建勋业朝巨阙。
神志病
神门百会在人中,太溪合谷丝竹空。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在鱼际,神阙一关就能医。
疟疾
大椎威猛能治疟,哑门身柱效更高;更有新穴疟门穴,治疟效果可堪夸。
眩晕
眩晕欲倒不用慌,太阳印堂并风池;内关委中也点到,神清目爽叹神奇。
高血压
血压升高点下髎,人迎中脘下涌泉;头维强刺大椎泄,更有脚拇显神奇。
颈项
承山列缺快悬钟,百劳天柱写大杼;大椎肩井承浆穴,不效再加丝竹空。
肩部
肩部疼痛寻肩髃,外关条口阳陵泉;肩峰凹外有三穴,再加中平效不差。
手部
合谷曲池并外关,统治上肢随加减。
腰部
印堂人中手三里,痞根散笑丝竹空;承山阳谷委中求,大肠肾俞可交攻。
坐骨神经
环跳环阳双阳穴,肩井昆仑委中求。
膝关节
膝眼血海阳陵泉,梁丘曲池足三里。
下肢痹痛
承山太溪上昆仑,三阴三里上阳陵。
足跟痛
大陵天柱落照海。
踝关节痛
肩髃冲阳治踝伤,昆仑太溪好药方。
妇科
关元归来三阴交,地机调经最为高;乳根肩井膻中穴,妇人借以疗胸伤。
泌尿
关元中极三阴交,秩边一点断淋漓。
阳三穴
关元气海与肾俞,诸多男病可痊愈。
儿科
儿科最重四缝穴,咳吐疳积一并移;隐白治啼长强泻,百会人中定风惊。
闭与脱
人中涌泉十宣血,开窍醒神可治闭;百会神阙在人中,烧灸温阳速防脱。
感冒
感冒液门针最灵,大椎风池可醒神。
偏瘫
合谷太冲风池穴,可疗偏瘫与风枯。
糖尿病
糖尿治法妇科同,关元中脘三阴交;地机肾俞随症用,消渴症状可化消。
心绞痛急救三穴
中指指端中冲穴,腋窝应手寻极泉,背后七椎是至阳。
心脏病日常保健三穴
中冲神门与内关,常点常揉心可安。
http://hi.baidu.com/huayangjun/blog/item/1738f7b17c986646082302e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3: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还没定要做什么,先随意上上网看看稀奇,有没用都好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4/6 08:35 编辑

4177

试练习开方,但不宜使用






述说个故事,也可以当小说看【直播】4129
http://tieba.baidu.com/p/1438321743?pn=13

传授周易预测法,懂得这个大自然的规律,道不虚传只在人

http://tieba.baidu.com/p/11848382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6: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1/8 16:41 编辑

新的学习阶段学什么?六经辨证加中医内科?继续准备.先找些转帖看看,各位自由学习下:

---------------------------------------
中医达人俱乐部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农历 壬辰(龙)年 三月十六
六经辨证治疗常见病从感冒说起(供学习圆运动解惑用)机务艘  一起圆运动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6:36:49  浏览次数:1262次  回复次数:6次 本帖最后由 机务艘 于 2011-7-15 16:55 编辑


发了个伤寒论的书,没想到版主给加精了,现在我给个简化版的伤寒论,估计大家100%能看懂,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对比圆运动和伤寒论的关系。圆运动里面是用六气来论经方的,里面也适当的穿插了阴阳虚实的概念。里面的病症描述如难理解可以在我分享的倪海厦的书。希望大家理解好这个简化版本的10几个方子,及里面的药的作用,这样你才能更好的深入进去,每味药的作用都对比下倪海厦的书,在看下圆运动的书,相信你会豁然开朗。
下面我提示几个关键字或者几个简洁的概念,大家带这些去深入理解圆运动的六气含义。(大家可以从网络上找论述,有些是我抄别人的,有些是我自己的理解。)
1.阴虚-》阳亢-》阳虚-》阴实
2.气成质则不能生克。(成质就是癌症,肿瘤之类的东西了)
3.整个伤寒论六经之组织,事实上如内容六瓣之一橘。荣卫如表皮,三阳腑三阴脏如里瓣。初病在表皮,汗出则病解,在表不解,里瓣乃病(摘自圆运动)
4.什么是荣卫
5.脏为阴,阴内藏阳。
6.阳不入阴,阳则外泄。
**********************************************************************
注意:以下过程可能并发,比如太阳和少阴病同时并发,但这个简化版的不详细论述了,以免太复杂影响大家深入了解。
*********************************************************************
(六经辨证治疗常见病从感冒说起)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内因:
疾病从内而生。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外感
    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也就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 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 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
所谓太阳伤风, 是伤于风, 因为吹到风而感冒, 所以叫伤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 项强, 头痛, 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
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 冬春之际,天气太冷, 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 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 怕冷, 全身没有汗, 高热, 身痛, 骨节痛,咳嗽 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
麻黄10桂枝10杏仁6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重, 怕冷, 全身没有汗, 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候要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
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加倍量 分两次服用。
太阳温病、夏天泄泻、咽喉炎(喉咙痛)
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
葛根汤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姜2片  大枣3枚,小儿分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如果此时再出现呕吐的就在上方加姜半夏6
葛根汤加半夏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姜2片  大枣3枚,姜半夏6,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太阳表症一般在身体上停留一个周。
如果表症超过一个周。 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你自己的正气(免疫系统)把感冒解掉了, 一种是感冒向里传了。
疾病传变
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少阳, 一是入阳明。
少阳病
进入少阳,也就是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 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 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应用指征
如果是往来寒热, 头痛, 恶心呕吐, 但是大便很好很正常, 则说明疾病没有传到阳明就则服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 6 党参(或者人参)6  半夏6  甘草7  黄芩4  生姜3片 大枣3枚,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大柴胡汤应用指征
除具有小柴胡汤证外,如果便秘,说明热如阳明,也就是少阳阳明合病则服用大柴胡汤。少阳症再往里传就可能传阳明或者到阴经了。
大柴胡汤
柴胡6 黄芩5  半夏7  生姜3片  生大黄5  大枣3枚  枳实6  白芍4,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二次服用。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进入你的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 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胃内停积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
生大黄6生甘草7
十二指肠停积
如果有东西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 病人会便秘, 恶心, 排气很多, 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用调胃承气汤。炙甘草, 大黄, 芒硝,
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6, 大黄6, 芒硝6
小肠停积
小肠为相火之腑。
饮食堵在小肠,病人小便都是黄的, 因为堵在小肠, 大肠里面没有东西, 所以不断的放屁,没有大便出来, 就用小承气汤把小肠清干净。
小承气汤
大黄 6 枳实 6 厚朴6
白虎汤
知母6  石膏25  甘草15  粳米一撮,小儿分四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出现阳明病,就食积大肠里面, 此时会连屁都不放出一个, 因为大肠里面都是燥粪,就用厚朴, 枳实, 大黄, 再加上芒硝, 就便成了大承气。芒硝能够软坚, 把干燥的大便软化开来,大便干结难下,这时就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生大黄6  芒硝6  厚朴9  枳实6,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阴病
心肾阳虚的人胃阳脾阳不足,寒邪直中太阴如骑摩托车或吃冰块雪糕,会出现腹泻,这时用附子理中汤加生姜,或者生姜红糖汤来治疗。
附子理中汤
党参12生白术12茯苓12生甘草12干姜25川附子10生姜7片,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小儿分四次服用。
生姜红糖汤
生姜100克切成碎末加水适量烧开然后兑入红糖50克,频频当水喝。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细说太阴病
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 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 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
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或者二便失常, 有时下痢, 有时便秘。胸闷, 胸痛, 手麻, 四肢麻。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用四逆汤汁治疗。
四逆汤
附子12干姜12炙甘草15。
少阴病烦躁失眠用黄连阿胶汤来治疗。
黄连阿胶汤
黄连6  阿胶 6(烊化) 黄芩6  鸡子黄一个  白芍7
厥阴病
到了少阴还没治好, 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叫做厥阴病。 厥阴症就进入肝脏, 还有心包经。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热外寒等。
倪海厦医师说过太阳病直中厥阴就会出现丙肝,西医至今对这种病无能为力,其实就是寒毒由表直接入肝脏,用麻附辛之类的药驱邪外出的过程病人在恢复之前所出现的症状都是感冒症状。因为从厥阴, 一路治疗回去, 到了太阳症,也就是出现发热,尤其是高热 病就好了。 临床上很多都是这样治好的, 从厥阴到少阴, 少阴到太阴, 太阴到少阳, 少阳到太阳, 症状是往回走的

http://www.51yam.com/forum-viewthread-tid-70861-fromuid-32739.html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  

2010-07-06 13:19:30|  分类: 中医火神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1

亘古以来辩证方法多种,脏腑辩证、六经辩证、阴阳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如果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就很难准确辩证。六经辨证并非只辨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人身十二经脉统分六经,经络所过的病变,《灵枢经》:“是动则病”就是说,人体脏腑病变反映在经络上,并且会反映在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观察其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就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
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道家谓之小周天,佛家称之为中脉。阴阳二气合一,周流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
细分之,三阴有手足三阴,三阳有手足三阳。三阴三阳中各有阴阳,阴为精血津液,阳为君火、相火,二者合一就是气,六经表里合一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阳气虚则身重懒言,昏昏入睡,四肢清冷,畏寒重,口不渴,不思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四肢清冷,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会出现排病反应,《内经》云:“药不瞑眩,厥疾不廖”。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湿、痰、饮宜温化。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因此六经辩证结合阴阳(精血津液、气)可以涵盖临床上的各种病证。
人生于精气合一,死于精气分离。精化气元气足,恣意淫欲精气泄而元气虚,风寒暑湿燥火,乘其虚而入,断淫欲守精气,方可延年益寿。中药、导引、温灸熏熨、食疗等法无不在复阴(蓄精)以回阳(养气)。
《内经》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阴而火阳。水寒而火热。水火交而化“气”,气藏水火。
阴阳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上阴(水、寒)就是精微物质(精血津液),阳(火、热)
寒热分阴阳。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液耗。真寒属阳虚(阴证),真热属阳盛(阴虚,阳证),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病理上阴是湿、痰、水饮、寒、淤,阳是真热(津液亏而火盛)。真寒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回阳类),真热则用苦甘寒酸咸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肉桂、生甘草等),实热用苦咸寒药。辛甘化阳,酸、苦甘咸寒化阴。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
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很分明。
大便色白或色青,口渴饮热或不渴,此属阴寒盛在中;
大便色青渴饮冷,四肢逆冷格阴证(阳热在内格阴寒于外故四肢逆冷),急下存阴承气行。
冬天怕冷,夏怕热,口渴饮热溲短黄,精亏津亏分明象,乌梅白糖四逆汤。
若值夏天汗出多,小便短黄口饮热,此属精亏津液缺,乌梅白糖复阴液。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
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
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大便色白如陶土,阴寒极盛少阳阻,大便色青质糟粗,太阴阳明阳气虚,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矍铄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
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
有神烦躁不安宁。真寒溲频面色苍,
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
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
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
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
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
面红目赤溲清长。阳极似阴肢冰霜,
口渴饮冷小便黄,鼻息炙热便溏青。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
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
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
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
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
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
太阴虚寒面枯黄,伸手便来理中汤。
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藏。
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
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
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
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第二节伤寒杂病与温病寒伤毛窍为伤寒在表,伤藏腑为直中,性皆收引、凝滞;寒病宜温之热之、宜发散。温病属于疏泄类疾病,属于中气自病,汗出热不退、呕吐腹泻等等。温病适宜收敛、温润。杂病属于伤寒与温病之外的疾病,也就是气血精津液对自然六气与人文环境产生的应答反应。仲景先师单立杂病篇,其实辩证仍不离阴阳,治法也不离温润、发散、与收敛。
温病(彭子益)开宗正义第一篇 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具备太阳病的指征,但是发热的过程出现口渴,不恶寒的就是温病,医者不明温病根源而误用汗法,发汗后身体灼热的是风温。亘古至今,温病本源明之者少,彭子益先生深明此病根源。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乃人身本身之气自病,非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的寒,变成今年的温。认为温邪由口鼻直入中道,认为伏邪变温,于是以去邪为主义,遂用去邪之药。去邪之药,最伤本气,本气受伤,病必加重。及至病加,犹以为邪难去,比比然矣。认为本气自病,自知用调和本气之药。病去身安,乃无遗误。抱本气自病的原则,以研求《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所载证状与其方法,自能得着适当的妙处,而不为其所持原理的错处所误”。
实际上温病就是太阴、阳明病变,津液升散太过所致,收之敛之,温之润之为正法,乌梅白糖汤,扁鹊三豆饮为正方。
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强壮之人,脉象较实者。虽脉象较实,仍按之模糊,不似伤寒脉象之明爽。特强壮之人,少有病温病者耳。世谓右脉大为温病、左脉大为伤寒,事实上不尽然。
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乃借温病以分别伤寒之言,非专为温病整个说法立言。温病的事实上,常有得病一日,发热之中仍带恶寒者。不恶寒之发热作渴,脉象应无虚象,而事实上则脉虚者甚多,且多不渴者。脉虚之温病,关系生死较脉不虚者迅速。温病诸书,对于脉虚温病的方法,少注重者,大概遵守论文,与由口鼻而入伏寒变温病的讹传,未及就六气的事实上寻原理也。温病实证少,虚证多,实证易治,虚证难治。此篇注重虚证,因正当厥阴风木之时,阳气幼稚故也。如果脉实,则易治矣。虚证如肆用散药凉药必死。实证的实字,乃比较上的实,非真正的实,所以温病的下证,无承气汤证。只有黄龙汤证。黄龙汤详下文。
伤寒表里之分。为荣卫腑脏,温病表里之分,为荣卫气血。亦有病在肠胃者。如两感温病,则责在肾家。各详下文。病在肠胃,乃肠胃自病。病在荣卫气血,乃荣卫气血自病。自病的意义,无人讲求,皆王叔和误解内经文字,后人又盲从叔和之故。叔和误解内经详下文。
伤寒易治,温病难治。伤寒表里寒热,界限分明。温病表里皆热,界限难分。此篇于难分之中,求分之之法。能分得出,然后用药有着落也。
温病分纯温病,兼感寒温病。初起头疼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智昏迷、精神倦怠,此病在荣卫也。舌无苔,脉洪虚躁急模糊、轻按多重按少。发热大者,方用乌梅白糖汤。肥乌梅五枚,白糖一两。舌无苔,脉虚小者,方用扁鹊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各三钱。乌梅证三豆证,是为不兼感寒之纯温病。
若脉洪虚,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为兼感寒温病。于乌梅白糖汤中,加绿薄荷一二钱,若脉虚小,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为兼恶寒温病。于三豆饮中,加薄荷五分至一钱。惟兼恶寒之脉,必不纯虚,必重按兼有弦紧之象。弦紧乃收敛闭束之象,纯虚之脉,只向外疏散,不向内收敛闭束也。病人所在地,冬春无大风,冬不鸣雷。少纯虚温病。
人身荣卫。荣属木火,其性疏泄,卫属金水,其性收敛,主管表气,而根于里气。节令一交木气,大气降极而升,疏泄起来。中气不足之人,本身的荣气,即随造化的木气升动疏泄。乙木为风木。甲木为相火,里气的乙木升而甲木不降,则相火外泄。荣气与木火升泄,故发热。热由木火升泄,故发热而不恶寒。荣卫失和,故头痛身痛,相火外泄的多,故发热甚大。火泄中虚,故神智昏迷、精神倦怠也。
此证脉象洪盛,乃木火外泄。重按虚微,乃木火之虚。虚者,木火升泄自伤本气也。病在荣卫之时,外泄之相火,正在浮游,尚未化生定在之热,故舌上无胎。乌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敛相火而大补木气。木气动于上必虚于下,故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濇,能生津液,温病尤宜。白糖能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温病虚证。故服之病愈。若发热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脉来躁急模糊,根本动摇之象。
此证,外证与乌梅汤证同,但脉不洪虚而虚小。虚小者,木气本虚,一经疏泄便无力也。黄豆黑豆、养木气中平疏泄,兼降胆经养津液。绿豆养木养中,兼清肺热。故服之而愈。如右脉重按不虚,加淡豆豉三钱以宣滞。此方平淡和养,最宜温病。如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豆须煮成即服,不可隔夜。生用莫炒。
乌梅汤收外以安内。三豆饮养内以和外。皆温病初起虚证的极效方法。温病脉实为顺,脉虚为逆。乌梅汤证,小便长者乌梅忌用。改用三豆饮,加倍煎服。三豆证小便短者,加白饭豆三钱。以利湿气。惟病人所在地,冬春风少,冬不鸣雷,大气中木气不伤,人身的木气较足,乌梅黄豆补木之品,只宜轻用。疹病亦然。疹即小儿之温病。
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木火之气泄而不复故也。泄而不复,中气之虚。中气不虚,木火虽泄,金气能收,火仍归水。木气得根,必不致死。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可见其虚也。三豆饮原方系红饭豆、黑豆绿豆。红饭豆即点心铺做洗沙之红豆,能除湿气,伤津液,故改用黄豆。红饭豆,世误用赤小豆,有大毒。黄豆养中养木养津液兼降胆经。温病疹病要药。
脉气洪虚,与虚小者,面色多红。面色红者,火浮于外,必虚于内。凉药下咽,即生变故。此医家之所忽。如认面红为内热,故意用凉药以清内热,必一泻而死。脉虚故也。
伤寒论立桂枝汤以治荣病之疏泄,立麻黄汤以治卫病之收敛。桂枝汤之芍药,全在收敛木火,乌梅三豆亦全在收敛木火。惟温病里气大虚,故不能用芍药之苦寒。乌梅三豆并补里气之虚。温病表里俱热,故不能用桂枝生姜以助热。不能用炙草红枣以补中,而乌梅三豆,却有补中之能。如兼卫气闭束而恶寒,兼用薄荷以通卫闭,亦伤寒论麻桂各半汤之法所变通之法。不过桂枝汤麻黄汤之荣卫病,有表里之分。温病之荣卫病,表里之分不显,而全是里虚之病耳。乌梅白糖汤三豆饮治温病,下咽即能汗出病解,出汗的理由,详原理下篇荣卫中。用此方见效之后,自能知道《温病条辨》用银翘散桑菊饮的根本全错。发热为荣气之疏泄,恶寒为卫气之闭敛,神昏倦怠为相火离根,故用乌梅三豆以平荣气之疏泄,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敛,相火离根,中下虚惫,故用乌梅三豆平和补益木气之品,不能用其它苦寒伤中之味。此中关系,非比寻常。况且木气偏于疏泄,都缘金气不能收敛。叶天士谓温病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虽不知温病原则,却已认识肺金不可伤。其谓逆传心包,因不知温病是本身木火疏泄伤肺之病,心包之脏木火自病也。
温病脉虚身乏、身痛、发热恶寒,是兼感寒温病。葱豉汤葱头三五个,淡豆豉五钱,不加盐,煎服。豆豉和木气以治温,葱头散卫气以治寒,平稳之方也。如不恶寒,忌用葱头。不恶寒单发热,乃纯温病,黄豆一味煎服亦愈。豆豉宣散亦不可用。黄豆润津液益中气养木气,而平疏泄故效。兼有卫气闭敛之证据。葱性疏通卫闭,其性平和,豆豉宣滞不伤中气,取效甚宏,故宜用之,比薄荷稳也。
乌梅三豆饮证,如脉不模糊,不洪不虚,重按较轻按有力,面色不浮红,昏睡不醒。是兼感寒温病,病在荣卫,里热已作。此肺金收敛力大、将木火疏泄之气,敛成有定在之实热。宜加减三豆饮金银花天花粉玉竹各三钱以清热、枳实薄荷各一钱以清肺闭、黑豆绿豆淡豆豉各三钱以养木气,兼清木热,而舒通胃滞也。乌梅黄豆皆是补品,脉不虚忌用。若舌有干黄苔,加生大黄生甘草各一钱以消胃热。此证不愈,即成下文病在气分病在肠胃两证。
发热,咳嗽,恶寒,身痛、大渴、舌胎粉白。脉象不洪、重按有力。此病在气分也。用枳实银菊散。生枳实薄荷竹叶桔梗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贝母知母各三钱,服后热退病减,过时仍旧者,其脉必实。生枳实加成五钱即愈。粉白、如铺干粉于舌上,燥而不润,满舌皆白。满舌粉白,此为肺热之证。
咳嗽口渴,舌胎粉白者,相火被卫气闭束。成为有定在之热,热胜克金,热伤肺家气分也。肺气热逆、故咳嗽。气热津伤,故口渴。气热津凝,故舌胎粉白。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知母贝母,清肺热以顾津液;薄荷竹叶桔梗枳实,破肺气之实滞,故服之病愈。脉重按有力,是气实之象。实则不模糊也。此方服后,必大汗而解。汗出之先,有发狂者,有发战者,热深故也。亦有热深脉伏者。
治温病须先分别相火浮游,与热有定在两个时期。病在荣卫,舌上无胎,为浮游时期。舌上有胎,为定在时期。浮游时宜收回相火,定在时宜清降定热。浮游时用清药,火不可清也。春初之火,只见不足,不见有余。火如被伤不能归于水位。化热灼津,上焦清虚之境,神明所出之地,尘敝烟熏,枯干窒塞。种种昏迷烦喘,气短呃逆,甚而吐血躁扰,手足瘈瘲,昏厥不语,败证迭出。如现烦喘等证,乌梅三豆两方合用自愈。不加薄荷。上焦之热愈盛,下焦之火愈虚,既现败证,其火更虚。降火而不伤火,是为治温病之大法。必热实气实脉实,热有定在,如枳实银菊散证,乃可用清热通气之药,以清定在之热。
枳实银菊散,不用黄连。因其性大寒,不惟伤火,并且败中,况黄连性极干燥,最伤津液,温病初起所忌。此病脉既有力,仍只用清凉疏淡之品,因脉之有力,乃相火化热伤津之热,非火土之气之实。相火所化之热多一分,下焦相火即少一分。相火少一分,中气即虚一分。倘用黄连大寒之药,火土一伤,必贻后患。津液再劫,必增纠缠矣。
枳实银菊散证,小便必长而次数多,或小便点滴俱无,或泻稀黄水,皆气分热也。气分热而木气之疏泄更甚,故小便长而次数多。气分热而津液胶固,故无小便。肺与大肠相表里,气分热及大肠,热气主动,大肠金气受热不能收敛,故泻稀黄水。见此证状,切不可认小便长多为小便清利,更不可认无小便为脾湿而用苓泽利尿,更不可认泻稀黄水为虚而用补濇。肺气热清,诸证自愈。《温病条辨》之银翘散、竹叶牛蒡桔梗等药,破肺气伤肺液,连翘除湿伤津,疏散力大,温病大忌。肺气再伤,收敛更减,疏泄更甚。肺津再伤,水源枯竭,上焦更不能清降、相火更逆,木气更枯,则病重矣。
乌梅汤三豆饮葱豉汤,加减三豆饮,枳实银菊散,服后病愈,皆自然出汗。温病忌发汗,因温病乃疏泄之病,用药发汗,则疏泄而又疏泄,多致于死。自然出汗者,荣卫复和,火降中复,圆运动复原也。凡病出汗而愈,皆自身圆运动复元之故。
温病为木火上冲,肺金不能收敛之病。木火上冲,既已热伤肺金,只宜清肺家之热,不可清木气之温。因木火冲于上。必虚于下。知肺热当清,木温当养,便将温病的根本解决。温者,木气之生气也。
病在气分证中,加日晡潮热谵语,腹满拒按。舌苔由白转黄,燥而且厚。脉象右大而实,左则小弱。方用加减黄龙汤。大黄枳实厚朴各一钱,元明粉五分,党参二钱,当归柴胡炙草各一钱,白芍二钱,分三服。
病在气分,失于清降,则热结肠胃而成潮热腹满苔黄之下证。自当用承气汤下之,但热虽实,胃并不实。且气血均为热所伤耗,只宜大黄等味轻剂,并用参归补益气血,炙草补益中气,柴芍疏解木气。如一服,半日后放臭屁,腹已不满,右脉已平,无论已否得下,即止后服。虽未得下,脉平腹不满,已不拒按,是热实已解,黄苔亦将自退,不能再受下药。如脉已平腹已不满,而身热不退,用三豆饮浓煎以养中滋木,热即退矣。因温病只有虚证,无有实证故也。如服后,半日不放臭屁,腹仍满,仍拒按,脉仍不平,再服一服,得下稀粪少许即勿再服,即能热退人安,养息即愈。
以上各方,乃治温病大法。无论何证中兼见他证,如乌梅汤证兼见面红目赤,三豆饮证兼见羞明咽痛、枳实银菊散证兼见小便长多,或无小便,加减黄龙汤证兼见泻稀黄水等,皆仍用乌梅三豆等本方。因病之状态虽异,病之原因则同,原则既同,方法亦同。
相火既化成有定在之热,平日气分偏热之人,热即入于气分。平日血分偏热的人,热即入于血分,血分既热,舌色即现绛赤,脉象即转弦数,身热不退,口干而不饮,心烦夜不成寐。方用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阿胶生地龟板鳖甲各二钱,赤芍丹皮黄连各二钱,鸡子黄一枚,生调,分二次服。
阿胶生地龟板鳖甲以养血而平热、赤芍丹皮以活血而清热,黄连降心火以除烦,生鸡子黄补中气温肾阳补津液以交心肾。虽系热伤血分,亦由心经心包经火气不降,自现本气。火气不降自现本气者,中气虚而肾阳不升也。故用鸡子黄补中气,补肾阳以交心肾。脉虚甚者加炙甘草一钱以补中。如舌绛赤而有黄苔,鸡子黄炙甘草忌用。肾阳升则心火降。徒降心火不升肾阳,不能成功。鸡子黄关系此病极大。
中下阳虚,故身热不退。血热而心气不降,故心烦,肾阳不升,故不成寐。热伤血,故口干。热甚则火衰,故不能饮,血被热伤,不能养木,木现木气,故脉弦。中气虚,故脉数。
生鸡子黄对于此病之身热不退,夜不成寐,关系极大。生鸡子黄、大温大补,脾肾之药也。此病之不寐,一方面由于心火化热,不能下降。一方面由于肾阳耗泄,不能上升。生鸡子黄与黄连配合,鸡子黄温升肾阳,黄连清降心火,心肾相交,是以能寐。心肾之交,责在中土。鸡子黄温肾阳,补津液,又能温补中土。中土补起,热乃能退。此方之用黄连,全是与鸡子黄配合的关系,而阿胶又能和其燥也。
热在气分,气分热清,则荣卫和而汗出病解。热在血分,非养血清热,病不解也。如舌色绛红,中有黄胎者,是胃间兼有热滞。须于凉血养血之中,加牛蒡子槟榔各五分,研末。重者加枳实五分,研末。吞服,徐徐去之。然后可用生鸡子黄。小便短者,加乌梅二枚。如口渴能饮能安眠者,去鸡子黄。此则病轻,单是血热也。
温病忌用燥药升散药发汗药,忌下忌温补。总宜养风木敛相火保肺液保中气。如有定在之热,舌上必有胎,用清凉去滞清轻之品,莫伤胃气为治。
两感者,本身木气疏泄偏胜,伤及肾家藏气,肾阳外泄,肾气空虚,又感时令疏泄之气之病也。此病极危险,一为肾气丸证,一为大青龙汤加附子证。
恶寒发热,乃荣卫之郁,寒热不甚,而全身倦怠,则荣卫之败也。两足困乏者,肾气微少也。神志昏迷脉弱而散者,肾阳外散,中气无源。肾阳外散,则心神失根,中气无源,则脉息不振也。肾气丸附子以回肾阳,桂枝以回肝阳,以定木气之根,地黄滋津液养风木,山萸肉敛浮阳补木气平疏泄,山药补肺金助收敛,丹皮去木滞清瘀热,苓泽扶土气也。肝肾阳复,心神有根,中气有源,土气健运于中,荣卫升降于外,故病皆愈。
单感时气之疏泄,肾气能自固藏,病轻。既感时气之疏泄,肾气又被拔动,故易致死。此等病证,一服辛凉,汗出腹泻即死。
大青龙汤加附子证。此方见湖南主席何健手抄伤寒古本。其证恶寒发热,身痛如被杖,头痛如斧劈,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方用大青龙加附子汤。
此肾阳素亏,又病感寒温病也。恶寒发热者,里气亏乏于内,荣卫郁阻于外也。身痛如被杖者,肾阳不能达于外,卫气不能外发也。头痛如斧劈者,肾阳离根上冲也。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者,上焦津液,被卫气闭敛之热烧灼也。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者,下焦无阳,中气失根,不能安定也。方用大青龙汤。麻黄桂枝各一钱,杏仁二钱以开卫闭,生石膏二钱以清卫气闭于上焦之热,炙草二钱生姜一片红枣二钱以补中气,加附片三钱以回肾阳也。
此证头痛而至如劈,脉又摇摇无定,肾阳拔泄,并于头上,其中下之虚极矣。非附子炙草不能挽回根本。口干而至烦渴,上焦燥热极矣。又非石膏不能回复津液。身痛如杖,卫气郁极,非麻黄桂枝不能调和荣卫。温病而用麻桂,其中必兼有卫闭也。
此病用此方,非老手确有把握,不可试用。可用三豆各三钱加薄荷一二钱煎汤,调服肾气丸五钱以代之。薄荷可代麻桂,三豆可代石膏杏仁甘草红枣。肾气丸之山药熟地丹皮,有补津液之能,山茱萸附桂可回肾肝之阳,茯苓泽泻有益中土。荣卫司于肝肺,根于中气,而起源于肾家。注重肾家以达荣卫,实为此病根本治法。见效而不犯险。
大凡外感之病,脉象微弱,或洪虚,原因皆是内伤。如浮沉细数不定,则内伤至极矣。不治内伤而徒治外感之药,无不耗散伤内者,内益伤病益重矣。脉象浮沉细数不定,为用肾气丸的根据,药店的肾气丸,内有车前牛膝,过利小便,不合此病。须用桂附地黄丸便合,即古方的肾气丸。
本篇温病方中之乌梅三豆肾气三方,皆内伤之要法,皆事实上常有,前人书中所无。前人书中何以无内伤治法,只因王叔和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句经文的冬寒的寒字,认为风寒的寒字,谓冬日伤了寒气,登时病作为伤寒,登时不病,寒毒藏于肌肤,来春发作。化为温毒。遂认温病为毒气,所以用药皆以解毒清热为主。不知温病全由内伤也,更不知春温的温字,乃天人的生气也。知温病为天人的生气为病,自知设法以保其生,自不致将人治死也。
温病若发现于冬季,病势极险。因温为木气疏泄的本气,春温为木气疏泄的正病。冬季寒水封藏不密,木气拔根,故冬温人死最多,惟乌梅白糖汤最能挽回。若冬温上热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黄丸救之。冬暖必起温病。
冬至前后,气候不寒而反热,发生鼠疫。发热,神昏,气微,心乱。兼证不一,此为主证。鼠疫者,冬温之死证也。大气冬时主藏,寒则能藏。今寒反成热,已经封藏于土下水中的阳气,发泄出来。阳气拔根,遂病鼠疫。鼠生活于地面之际的土中,今土中无阳,不能生活,是以鼠死。人人于此时,呼吸土中无阳的大气。本身下部,阳气逆腾,无不头晕身乏者。本身的中气,尚能维持圆运动之常,虽身乏尚不致于病倒。一经感受大气的刺激,或为饮食所伤,中气的圆运动分开,遂随阳根发泄的大气以同病。阳根发泄,则下部空虚,阳逆于上,则上部充热,阳逆下虚,所以人死。此时用凉药清热,下咽即死,上部虽热,中下阳虚故也。惟乌梅三豆并用,乌梅一两,黄豆黑豆绿豆各五钱,加白糖二两以补中气,加杏仁泥五钱以降肺气,小便不利者,加红饭豆五钱以利小便,无不特效。乌梅能收敛,由右逆升的阳气,降回水中。三豆能清上部的热,不寒中气。阳泄化热,肺气不降,故加杏仁泥以降肺气。中虚脾湿,小便不利,故加饭豆以利尿。惟治救迟延,中气已脱者,已吐血者,则来不及耳。未病时,日日服之,亦可预防。此方曾于丙辰冬绥远鼠疫,经同学实地试验,功效不虚。同学并有用理中汤加天花粉治效者。盖病的名目不同,病的原理则同。所以绥远鼠疫猖獗之时,一降大雪,遂澈底消灭。降雪则大气的阳根回复下降,人身的阳根亦随之回复下降故也。著者曾用西药之稀盐酸葡萄糖先后服下,最效,盐补中气,酸能收敛上部化热的阳气,使之下降,复其本位,葡萄糖大补下部肾家阳气,并补中气也。宇宙大气的圆运动,乃大气中的阳气,降于秋、藏于冬、升于春、盛于夏所成。人身的阳气,亦降于右,藏于下,升于左,盛于上。宇宙的冬季,人身的下部,阳气皆宜顺藏,不可逆升。冬季阳升,此之谓逆,阳气逆升,是为拔根。由右降下的阳气,乃万物生命之根,冬季寒的寒字,即是阳气下藏的事实,不寒反热的热字,即是阳气逆升的事实。阳气逆升,所以热也。并非热而后阳气逆升也。大气的中和,为生物生命的原素,冬季阳气当藏而即藏,即是大气的中和。此中和的力量,地面之际的土中最多。鼠穴地而居,向来在大气中和的中心点生活。今土中的阳气拔根,中和变成毒厉,鼠感受最切,失其生活之常,所以鼠死。人之感受在鼠之后,所以鼠先死,人后死。惟中气充足阳不逆升的人,则不死耳。虽暂时不死,呼吸阳气拔根的大气,终难免死。冬不寒而反热,中和变成毒厉。一降大雪,热降入地,阳仍归根,毒厉仍变中和。此宇宙自然的疗法。乌梅三豆白糖稀盐酸葡萄糖,亦宇宙的自然疗法,降其逆助其藏而已。福建鼠疫盛行时,飞机飞过疫地境内,常常自己堕落,有疫的地方,大气的圆运动含有鼠疫的逆性故也。
温病数日,午后增热,头痛胸闷,舌苔润腻而不加渴,此为湿温。病难速已。方用三仁汤  薏苡仁三钱  苦杏仁泥三钱  蒄仁一枚  半夏二钱  生甘草一钱  白糖五钱  乌梅二枚
温病乃相火浮散,木败金伤,中下大虚之病。数日之后而成湿温者,火在土下则生气,火在土上则生湿。火浮于上至于数日之久,土下无火,所以湿生。湿生则土更败也。热为湿气所缠,故觉热增。其增于午后者,土气动于未时,金气动于申时。五行之性,虚则自动。土气动则湿起,金气动则敛结。热与湿合,金又敛之,故热增于午后也。
方用薏苡仁健土燥湿,蒄仁半夏温运中气,杏仁降肺金,开敛结以降相火,湿病最伤津液,薏苡杏仁皆温润养中,不伤津液之品,中气运则相火降,相火降则中气运,肺金降相火更降。浮散于外使人发热的相火既已降入中土以下的水中,木气得根,能行疏泄作用,湿气自消。湿消热降,头自不痛,胸自不闷,土下火复,是以病愈。《温病条辨》方中,惟三仁汤最妙。杏仁开金气之结以收相火,功参造化之方也。
治湿温不宜燥烈之品,原方厚朴删去为妥。加乌梅者,补木气以利尿,收相火以退热。既有甘草又加白糖,加白糖为乌梅之辅也。
凡发热之病,愈治愈热,皆不知热是相火不降使然,相火不降,又是中虚使然。肆用凉药以伤中气,故愈治愈坏。虚热之脉,其象必虚,得食之后,其热必减。若发热而小便不长,皆可用加减三仁汤极妙。小便长而多者,忌用苡仁乌梅。乌梅补木气助疏泄,倘小便长多而用乌梅,必小便不止,气脱而死。
病在荣卫,舌无苔,脉洪虚,乌梅白糖汤,归回相火,补益风木,恢复津液,疏泄滞气,补益中气,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荣卫,舌无苔,脉虚小,三豆饮补益木气,养中息风,病即自愈,不坏也。兼感寒者,加薄荷,以开卫闭,不坏也。病在气分,舌苔如粉,咳嗽作渴,枳实银菊散,清热去滞,降肺调中,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血分,舌绛脉弦,身热不退,夜不能寐,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养血清热,补中温肾,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肠胃,舌苔干黄,谵语日晡潮热,腹满拒按,加减黄龙汤,泄热养胃,病即自愈,不坏也。理路分明,方法各当,一经误治,或汗或下或补,将分明的理路,混乱不清,遂成坏病。坏病之中,先分虚实,证治列下。
其脉实者、则热不退而烦扰潮热谵语脉转沉细。坏病大概,不过如此。脉实的实字作滞字看,不可作虚实的实字看。
无论脉虚脉实的坏病,只要大便不泻,即不致死,虽迟至十余日以至二十余日不大便,亦吉。如滑泻不止,便成死证。因温病乃上盛下虚之病,不滑泻者相火虽散漫于外,中气未亡,圆运动的根气尚存。只要相火下降,中气复旺,旋转升降,自能复圆。如滑泻不止,下焦早已空虚,再加滑泻,则空而又空,中气全灭,圆运动的根气全消,故死也。前人谓大便泻乃热有出路,认为佳兆,此湿热病的佳兆也,非温病所宜也。前人于温病喜用下药,亦盲从王叔和伏寒变为温毒之故。切须认清,不可含糊。
脉虚坏病,无论舌上有无黄胎,先以乌梅汤酸甘相得,徐徐饮之,自能热退身凉微汗而解。凡用乌梅汤,如脉有热,兑入清茶半杯。热退之后,舌上黄胎者,再以大黄末一二分,作三次开水吞下,以清胃滞,自然胎退思食,调养而愈。如温病过汗,热而神昏足冷者;用西瓜汁或冬瓜汁调服肾气丸三钱,或用三豆饮调服亦可。清温并用即愈。
脉实坏病,脉既转沉细,必脉沉细有力。此为津液被热灼伤,经络燥结。而烦扰不安,中气之虚极矣。先用生党参二两生石膏三钱煎汤热服,养中生津,清润燥结,必得安眠。安眠之后,烦扰自止,然后用枳实银菊散原方三分之一,加柴胡厚朴大黄各五分,每日申酉服之,以清热去滞。再用草果槟榔片各五分每日煎汁,少少饮之,一日二次,数日后必大泻稀水臭粪,战栗出汗而愈。泻稀水臭粪者,裹气和而积结通也。汗出者,里和而后表和。战栗者,荣卫失和已久,复和不易也。
坏病愈后,调养甚难,多有三四月方能复元者。坏病治法,最宜细心,最宜静耐,因良医治病,多系接手坏病之故。
日久不大便者、必自己欲大便,方是大便之时。自己不欲大便,切不可妄用下大便之药、以夺中气,以伤肠胃津液。自已欲大便大便不下,乃肛门干燥,注射当归水润之,或服当归一钱,大便即下。如仍不得大便,是肛门之间有燥粪数枚,因津液缺乏不能送出,非内服润药所能送下。须用手术,取出肛门燥屎,余屎自下。
乌梅汤治脉虚坏病。养津液收相火复中气。服汤得微汗,内外调荣卫和也。西瓜汁肾气丸治脉虚坏病,生上焦津液,以清肺热,复下焦元气,以生中气也。枳实银菊散,治脉实坏病,通滞气以调升降。清积热以复津液。升降与津液俱复,中气旋转,肠胃活动于内,荣卫调和于外也。原理甚简,不过一面服药,一面静候自已的圆运动回复耳。切不可求速而进重剂以致祸。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护阳根也。有人问曰温病既是阳虚,何不用热药以补阳、不知温病之阳虚,乃水中相火浮于水外也、相火浮于水外,乃木气疏泄,肺金不收。养木气,平疏泄,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归回于水内。此温病补阳之法也。伤寒发热,由于胆经不降。温病发热、不止由于胆经不降,且由于肾水不藏。温病若用热药补阳,必定增加灼肺之热,并且煎枯肾气之水。肺肾之阴再伤,岂不阴绝而死。肺肾之阴再伤,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热更加,岂不阳亡而死。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中用处甚多。
温病的病源,全是疏泄偏胜,收敛不足。疏泄偏胜,最伤阴液,最泄阳根。盖能收敛则气降而液生,能收敛,阳根乃能下藏,能收敛,然后疏泄可不偏胜。收敛之气,肺金主之,脾胃为肺金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敛方足。中气在脾胃之间、故治温病之要、在养阴液保阳根,尤要在保中气。必津亏热起、烧着肺家,始可用清凉之品,以泄热保肺。必津亏络濇、气机阻塞,始可兼用去滞之品、以活络清气。必津亏热盛、伤及血分,始可兼用凉血之品,以养血。必津亏热盛、热积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因不能用补药之故也。虽不能用补药,然相火下降,热回下焦,津液续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气自然回复,即是天然补药。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错误,大补亦非所宜,补则气机益滞,中气益难回复也。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2

温病脉是虚象

    体壮的人,得了温病,热盛脉实,一经清解,便无余事。然体壮之人,得温病者少,体壮则中气足,荣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温病。即得温病,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荣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体虚的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胜,易得温病。其脉模糊躁急,皆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故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亦有热深脉伏、疾数不明,服清凉之药.热退脉显者,乃是实脉o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人身气降化水,水升化气。脏腑荣卫之气,升降调和。气化水而不滞,水化气而不停。一病外感,脏腑之气郁于内,荣卫之气郁于外,气水化生之间,即停滞不通。汗即停滞的水气,此为作汗之原素一也。荣卫分离而又复合,阴阳交通,即生津液,一如夏日酷热,一旦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气通而降雨泽,此为作汗之原素又一也。具此两种原素,所以荣卫一和、自然汗出而病解。经方发汗,实际上乃调和荣卫也。此理自古至今,未明于世,何发之有。

    伤寒阳明腑病忌发汗、服承气汤得大便后,病人安卧而通身得微汗,而病解。三阴脏病忌发汗,服四逆汤后亦通身微汗,而病解。并非承气汤四逆汤发汗,亦脏腑荣卫之气复和之故。温病忌发汗,亦与桂枝杨证忌用麻黄之理同。温病之得汗而解,亦与桂枝汤证用芍药敛荣气以与卫气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不过不可用桂枝生姜大枣炙草热性横性之药耳。


    温病出疹之关系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红而正,凶疹色赤而黑。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红亦有凶者。中气将脱,表里分离,荣卫无归则疹出而红,疹虽已出,人亦不活,此色红未可为吉也。疹出而黑,阴气已绝,故凶。然热极亡阴,阴气但能续复,外出之疹虽黑、内竭之阴已生。仍可转凶为吉。

    其实诊断温病之吉凶,全不在出疹之关系,全在腹泻不腹泻,胸紧不胸紧。如腹泻胸紧,便伏死机。缘人身之气,阳位在上,而根于下,阴位在下,而根于上.腹泻不减,则阳根亡于下,胸紧不减,则阴根亡于上,是以人死。

    世人谓疹不出,则温邪之毒必攻心而死,盖都认为温病是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作病,与认为寒气变温,藏于肌肤,至春始发之故。温病原理,非明了造化的圆运动不能知道,又何怪乎。温病出疹,乃温病结果上的事,其原因并不在疹。叶天士治温病,谓宜速速透斑透疹,亦认为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为病,要赶紧把外来之邪透出耳。不然则亦认为温是内伏着去年的寒毒。伏毒二字,王叔和之遗祸也。王叔和是搜集仲圣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功臣。他于医理,完全是门外汉。

温病汗下之过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泄之气,然寒下伤中、多有下后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于死者。不过不似汗之登时奇变耳。温病大便泻下,前人认为热有出路,然脉虚忌泻,根本大防,岂可忽诸。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温病发热,神志昏迷,脉来虚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燥病发热,神志不昏,脉来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内收敛。《温病条辨》之银翘散一方,连翘桔梗竹叶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气之药。桑菊饮一方,较银翘散不大伤肺。但桑叶破肺之力亦不小,此二方乃肺金燥结内敛生热之方,温病乃木火外泄,肺金虚散之病。如当服本篇乌梅汤,三豆汤之温病虚症服之,无不热加病重,腹泻而死者。燥气为病,由外向内,是实的,温气为病,由内向外,是虚的。实者热实肺气实也,虚者肺气虚,木火虚,中气虚。虚而用银翘散与桑叶石膏,肺气再伤,至死不知其所以然。伤寒论,风温病,发黄,惊痫,失溲,直视,身重,息鼾,语言难出,无一不是肺气伤极之坏证。《温病条辨》开首二方,即大伤肺气,可怕。北方少燥气病,金气凉降能澈底也。西南方多燥气病,金气凉降不能澈底也。北方秋凉之后,愈降愈深,由凉而寒,由寒而冰,相火之气,既收于土下,即藏于水中。来春开冻,相火出土,万物发生,不出奇病。西南方秋凉之后,忽又大热。已经收降入土之相火,又复逆升于土面。降而复升,凉而复热,凉降入土的金气,被逆升出土的火气,拒格不下,遂裹速火气而燥结于中气之际。燥病之脉,不浮不沉,弦结于中,其故在此。金气燥结,升降不通,病症发作,有不可以常理论者。世乃称为秋温。燥病肺气实,温病肺气虚,金气之病命木气负责,虚实相反,所以银翘散桑菊饮治秋燥见功,治春温见过也。西南方四季皆有燥病,故银翘散桑菊饮四季皆宜,然一遇温而不燥之病,亦复用之,死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应改称燥病条辨。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石膏,阳明燥金病之润燥开结之药。极寒相火,极败中气。故伤寒论白虎汤用石膏,必曰外无大热。石膏本以清热,既无大热,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热,乃清内热。内果热矣,外即无大热。因人身火气内藏,病则内热,内热则外寒。火气外散,病则外热,外热则内寒。内寒则禁用石膏。仲圣怕人不知此点,故于用石膏之条文,一则曰外无大热者,再则曰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无少阴证者。外无大热的大字,因胃实的热证,内外皆热,故外无大热。外热如大,即相火外泄的多,内必寒也。口渴则燥热伤津也。背微恶寒者,背乃胸之阳,燥热灼伤胸部津液,热盛在胸,则背部之阴,不能交于胸中之阳,故背恶寒。凡热证之恶寒,皆热盛于内,阴为阳拒,不能相交,阴现本气之故。无少阴证,无少阴内寒证也。伤寒阳明燥金一气独胜,既热且燥,既燥且结,伤耗肺液胃液,为唯一燥证。故用石膏清燥开结。温病虚证,外热内虚。石膏败火寒中,温病服之,无不一泻而死。石膏治燥病之实者,即伤寒阳明白虎汤证是也。温病由内疏泄外出,燥病由外收敛内入,出外则虚,入内则实,病源各异,岂可忽诸。本篇枳实银菊证之口渴,可用石膏。然究非阳明实证,而是相火烧灼肺液之虚证。用麦冬等清热较为稳妥。麦冬与石膏同性而寒中之力较轻。

以上温病全篇摘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了悟本篇则明造化浑然一体,本坏则末乱。




治则

临床辩证,先辨伤寒,百病皆因寒而起,再辨温病与杂病。先观神气(精化之气)之有无,望为四诊之首,次察中气之盈亏,再辨六经也就是称量精血津液的盈亏而选择发散、温润、与收敛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温病歌诀

〈一〉   温病定义: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温病。
脉阴阳浮又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
语难汗出身灼热,是为风温诊不难,

此为津亏精气虚,理中滋阴方不误。
〈二〉伤寒与温病的鉴别诊断:
1.伤寒病
伤寒病起之荣卫,终于脏腑细酌参。
荣腑皆热卫脏寒,寒热虚实应祥辨;
脉象紧数按明爽,神色清明真伤寒。
2.温病
温病亦起之荣卫,终于气血皆属热。
荣卫气血热不寒,皆虚不实是明征,
脉象洪、小按躁急,神色晦暗是温病。

〈二〉   病机、论治:

阴主成形精津液,阳主化气阴为根,

阴气生津又收敛,阳气疏泄动相火;
疏泄太过气不足,温病之机在外越,

上行就是汗和吐;下行就是尿和泄。
温病之治戒汗下,保养阴液阳根摄。



第三节 六经阴阳(精血津液)辨证法
太阳病
太阳概论

    太阳,在外为肤表与毛窍,在上为头、颈肩背,在背部贯五脏六腑之俞,在内为手太阳小肠(标热)、足太阳膀胱(本寒)及其经络所过。心为胸中之太阳。

    太阳之功能:分清泌浊,敷布阳气。因此太阳为一身之主气,太阳病则气机敷布异常。全身体表之毛窍属于太阳所属,具有推陈致新,吐故纳新之功,春夏宜常开,开则清气敷布体表,润肌肤,营关节,濡筋腱,秋冬宜常敛。太阳之开把体内的阳气输注于体表与外界大气进行能量交换,使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六微旨大论:“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人身皮毛汗窍之功用,在交通阴(太阳寒水)阳(内生之火热),也就是吸入外来的寒气,来中和体内的热气,形成太阳寒水(汗液、小便)排出体外,使人体始终处于阴平阳秘状态。

凡风、雨、寒、暑之邪,乘人气(水火所化之气)之虚而外中伤于皮毛,留止经络、筋骨者、肌肉者,皆为太阳病。《灵枢》五变篇:“百疾之始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仲景所谓太阳病有六:“中风、伤寒、温病、痉病、中湿、中暍是也”。


总论

寸关尺三部俱浮者,太阳伤寒也,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足太阳经脉在人体背部为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背部之俞穴之连线,所以太阳为一身精气的总汇。六气伤人,气勇(体质壮实之人)者,气行则已(正气驱邪外出),气怯(精气亏)者则著(留注)而成病。

太阳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小肠把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化太阴、阳明之气敷布体表,寒邪难以入侵,太阳为开,即便入侵,也是郁而化热(太阳不开),《内经》言:“在外者发而越之”,麻黄汤主之。

寒伤太阳,寒性凝滞,太阳不开,玄府(毛窍)闭塞,少阴气化不升,外不得化汗而出,小便(属浊气)难下。因此少阴虚寒者,凡遇太阳玄府闭塞即用四逆汤少加开太阳之专药(麻黄) 佐之,事半功倍。

太阳开之太过(疏泄太过)就是太阳伤风病,脉浮缓,发热,汗出,鼻鸣干呕,啬啬恶风、淅淅恶寒。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滋阴补阳温润中上二焦,灌溉阳气于四肢,其方剂配伍辛甘化阳,苦甘化阴,阴阳合一,温气一团。

太阳为六经之首,一身阳气聚集于此,太阳为三阳,水火所化之气,阳气敷布体表,周流全身,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六十四卦为水火既济。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也为一身之藩篱。太阳为三阳,因为阳极,所以阴寒最易生,伤寒占大多数。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之功。

太阳经证可分太阳伤寒和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脊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肺气不宣,所以喘促,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伤寒直中少阴,少阴坎阳被寒邪所侵不能化气入膀胱,膀胱为之不利,小便难下,这在常人看来就是瘀阻膀胱,哪知这是太阳不开!这时麻黄开太阳,附子入肾助肾阳,细辛直搜寒邪,再配合四逆汤助少阴化气,血得热而行,湿得温而化,膀胱病变如癃闭(西医属于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炎)只要药量足效如桴鼓。

太阳为寒邪所伤,玄府不开,水道闭塞,小便全无,则水走大肠,大便为之溏泄,此病夏天见之太多,而西医认为是什么细菌病毒感染,妄用抗菌素、抗毒素,而在中医治法仅三个字:开太阳。辩证应用麻黄汤、葛根汤立竿见影。

营血素虚之人,感受风邪(太阳伤风),自汗、乏力。此为太阳开之太过,应合之,桂枝汤之类可用,加附子效更佳。

在此说说麻黄,麻黄用药取其茎,中空而多节,按照象数理论,物以类聚,所以走皮肤窍道,因此体表病变,关节病变,用之捷效,又因为其中空与膀胱同象,所以也可治疗膀胱病变。时人只知见瘀血即活血化淤,不知玄府宜开,开则气血畅达,不知阳气虚则血行迟缓,助阳则血行无阻。


证治
太阳伤寒(太阳不开)

病人恶寒轻发热重,头项脊痛,身痛,骨节疼痛、腰痛、苔薄白,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此时小便清澈或者淡黄,则为太阳伤寒证。宜开太阳,麻黄汤类。或直取手、足阳明、足厥阴肝经经筋以指代针即用金刚禅指拨之,则患者立刻出汗痊愈。太阳伤寒以无汗、疼痛为首要认证。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24da0100jr2k.html) -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2_老恕_新浪博客

歌诀:太阳本是阳之大,小肠膀胱是属辖,寒水伤之毛窍闭,体实之人热易发,头痛项强微恶寒,麻黄汤方急急煎,麻黄汤中用麻黄,意在毛窍被闭伤,辛温合桂来开达,杏仁入肺滋太阴,以防辛温肺叶伤,炙草补中助气化,清升浊降气机通,咳嗽腹满效堪夸。


太阳伤风证(开之太过,或阴阳两虚)

则有头痛、项强、身痛、发热、出汗、恶风,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等表现,小便也清;治宜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燮和营卫。太阳伤风以有汗、恶风、头项强痛为首要认证。

方用桂枝汤或者桂枝加附子。

歌诀:风伤于卫阳气伤,气伤营阴不归藏,外泄变汗营也伤,和调营卫桂枝汤,桂枝汤中桂草姜,作用辛甘来化阳,芍药甘草加大枣,苦甘化阴去和阳,阴阳合一化成气,营足卫强体健康。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阳明经筋。


太阳病营虚伤寒颈项强(温病)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咽喉疼痛,葛根汤主之。营血素虚(伤精之人),出汗后伤寒,寒束毛窍,项背强急,用桂枝汤燮和营卫,麻黄开毛窍散寒邪,葛根辛甘生津解肌热。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歌诀:汗出伤寒精气伤,毛窍闭塞颈项强,恶风无汗咽喉痛,葛根汤方来煎尝。

太阳与阳明合病   

太阳与阳明合病,营血素虚之人平时必多汗,畏风,感寒之后气虚不足亦抗邪化热出汗而解,必自下利(大便稀),葛根汤主之。


蓄水证(阴证饮停膀胱)

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腹胀满

小便不畅,脉浮。治宜化气行水,兼解表邪。方用五苓散。

指针疗法:阳明、厥阴、少阳经筋。

太阳少阴合病

伤寒之后,太阳不开,少阴阳虚气化不利,口不渴,无汗,恶寒、咳嗽,水停膀胱,小腹胀满,小便难下。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歌诀:恶寒热少病少阴,寒束太阳气不升,少阴虚寒太阳寒,麻黄附子细辛痊,再加四逆增效验。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阳明经筋。


蓄血证

太阳伤寒之后,少腹急结或硬满、狂躁、小便自利、脉沉涩、舌紫暗或有瘀斑。治宜泄热通阳、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

歌诀:少腹硬满或躁狂,瘀停膀胱热气伤,泄热化瘀通阳气,方用桃核承气汤。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 厥阴经筋。


津亏伤寒(里热表寒)

太阳病伤风(营虚津亏内热之人)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风伤卫,寒伤营,营血素虚之人极易出汗,再伤寒之后,毛窍闭塞,所以无汗身痛,伤寒身痛恶寒,伤风出汗恶风。

大青龙汤

麻黄  甘草  生姜  大枣  桂枝  杏仁  石膏


营虚伤寒咳喘

营血素虚之人,卫气不足,经常自汗,再伤于寒风,则身痛咳喘而无汗或微汗,,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45)  五味子20  半夏28  干姜45

上方八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去滓,温服200ml,一方无干姜。



太阳病尿血

太阳病(太阳不开,毛窍被寒所闭)失治,寒气陷少阴,少阴清气不升,尿血不止,大便稀溏,宜开太阳助少阴气化。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内经?灵枢经脉篇》:“足太阳之脉“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属于足太阳经的经脉病候。太阳腑证中的少腹急满、小便不利或自利,也因足太阳经脉“络肾,属膀胱”之故。


太阳暑病

暑为热邪,其性炎热,易伤津液,只在暑季(或极热之环境)发病,此病是由少阴虚寒,心肾阳虚,阴寒内存导致虚阳外越于外,及至夏日暑热与外越之阳二阳合一煎灼津液,导致大汗亡阳而虚脱,法宜积极回阳救阴,处方四逆汤加生晒参治之。灸关元,命门。指针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上经筋。


太阳痹证(厥阴太阴合病)

项背强急疼痛,关节肿大甚至变形,汗出、恶风,如现代的肩周炎、关节炎、类风湿、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均属此类。此由营血素亏再感于寒,寒伤营,湿滞营中之气,风伤卫,营卫俱伤,导致血脉不能周流,使痰饮流注关节所以肿大疼痛甚至变形。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颈项僵硬加麻黄葛根适量,关节肿大变形,加麻附辛,威灵仙、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以补脾祛湿。

处方如下:

桂枝45  生白芍45生甘草30干姜60 大枣12枚  生附子30  麻黄20 葛根10 细辛10  白术30 陈皮30  茯苓30  威灵仙30  佩兰30  肉桂10  薏苡仁30

血虚久痹: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体虚自汗,头昏乏力,关节疼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宜当归四逆理中汤化裁治疗。

处方

当归15 桂枝45白芍药25 干姜25细辛5 通草10 生甘草30大枣12枚(擘开)黄芪30生白术10党参15川附子25生川乌(打粉)10生姜100六付水煎服分四次服用。

用高压锅煎煮,水没过药即可,盖上阀门煎煮,开锅后计时间,15分钟停火,待压力减下来后,倒出来,再加上水水没过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四次三餐后服用。

说说桂枝,桂枝其用全在皮,而诸书说去皮,是传写之误,桂枝气轻善走上肢,故上肢病变,心肺痰饮可温而化之。



太阳病证八卦解

太阳主开,开则气机敷布,背部阳气充足,耐寒。太阳病就是太阳(乾)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乾为头、颈肩、背,骨节,凡太阳经所过均包含在内。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太阳病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太阳经证

太阳伤寒(太阳不开):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兑为秋,瑟瑟秋风,习习凉气),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肺气不宣,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热未里传,所以小便清澈或者淡黄。发散风寒(开太阳)可用麻黄汤类。

太阳伤风证(太阳开之太过):为外伤风邪之意,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而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阴和阳,敛津液,营卫调和则腠理致密。


太阳腑证

少阴虚寒,坎阳素虚,太阳寒邪直传(中)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五苓散,兼太阳表证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太阳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四逆汤、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3

阳明病
阳明

阳明为中空之器,卦象离(中虚),水谷之海,手阳明大肠传导之官,主液,足阳明胃,腐熟之官,六腑之部位,《内经.本脏篇》:“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手足阳明所过所出现的病全为阳明病。

《素问》六节脏象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难经》第三十五难:“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谓青肠,胃谓黄肠,膀胱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阳明为合(阖),《难经》第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阳明之官能主吸纳水谷之精微以养身,七门以闭为常,故曰阖”。

六气之中燥气主之。水谷乳糜经肠胃而成糟粕者,由阳明燥气之所化也。若燥气太过(合之太过),则大便鞕,燥气不及(合之不及)则便溏泻。

凡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六腑失和者,皆为阳明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热,感于六腑。太阴阳明论: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其受病之部有口、张路玉《千金方衍义》:“齿者,骨之余,属肾,而实阳明所司”。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此言太阳之热传阳明。

阳明合之不及,也就是开则大便溏泻,又分阴阳。太阳阳明合病见上。

阳证腹泻

阳证小便黄赤,大便灼热稀溏,口渴饮冷,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阳证便秘

阳明宜合,合则腐谷化食;合之太过,津液被灼,谷食干结胃家实,大便秘结,肚腹胀满,口渴能饮,小便黄赤属承气汤证,宜增液承气汤。

手太阳小肠所化生的热量是阳明之火的根本,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阳气充养。阳明之气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阳与手足太阳之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等,从而产生阳气与津液的作用。这叫做“二阳合明”。

阳明病证八卦解

二阳合明为阳明,阳明主合,合则五谷得以腐熟,二个阳爻在下,一个阴爻在上,卦象为兑,兑为口,宜合,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热一团的(卦象离)。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阳明食积

暴饮暴食,食积阳明腑气不通,或积而疼痛,或郁而发热,其热与太阳病发热不同,太阳病发热往往兼有体痛,而食积发热是腹痛伴有发热,或者贪凉饮冷,或者寒滞中焦脾胃(戊己土),腹中冷痛喜按压。

治疗方法:

通用方:

陈皮、生山楂、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可加适量红糖。

分治法:肉食积滞,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米面积滞,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

鱼虾蟹子:紫苏、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

乳食积滞可用乳酸菌奶口服。

贪凉饮冷引起的腹痛可用生姜红糖汤食疗。

清淡素食是健康之本,上方是为不知道素食利益的人权宜设计,动物食品是在为细菌、病毒提供营养。


阳明阳虚

与太阴虚寒同治,以其表里相通,表寒则传里。饮食生冷则直中。法宜温中散寒,理中汤或者生姜红糖汤调理,或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素问?热论篇》云:“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灵枢?经脉篇》云:“足阳明之脉“腹胀……狂、疟、温淫、汗出”。手阳明之脉“口干”。这是阳明病的来源。阳明在手经属大肠,在足经属胃。《灵枢?本输篇》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在生理上,胃与大肠相连,在病理上也息息相关。故阳明经感受热邪,极易产生胃肠腑气不通的病变。

阳明病经证

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上之爻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乾卦,乾为大赤,所以发热(大热)、面赤、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主要证候(阳证实热):身热,出汗,口渴喜冷水,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治宜泄热存津。白虎汤类主之。

指针疗法:取太阴、阳明经筋。

阴明腑证

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主要证候(阳证阴虚):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拒按)、潮热、汗出、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鞕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有力或滑数脉。治宜通便泄热、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或用增液承气汤。

阳明病歌诀

(一)       阳明病经证
太阳不解入阳明,二阳邪热交成病。
发热面赤脉洪大,出汗心烦苔黄燥。

渴喜冷饮无燥粪,泄热存津白虎煎。
(二)阳明腑实证
邪陷阳明津被灼,便结腹满痛拒按。
潮热汗出燥谵语,舌红苔黄或燥黑。
脉沉迟实或滑数,泄热通便急存阴。
此是阳明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


少阳病
少阳

少阳者,手少阳三焦之部位,行于上肢中侧,足少阳决断之官胆所过之经络部位,在下肢外侧中部,凡是少阳所过之病变皆属于少阳病。

《素问》疟论:“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又曰:“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魏念庭曰:三焦者,无形而以躯壳为郛郭,是躯壳即其形也。本一气而分三,亦以躯壳之上、中、下分之也。肺与心居上焦之中,肝、胆、脾、胃俱居中焦之中,肾与大小肠、膀胱居下焦之中。上、中二焦分界处,有上连心主包络之大膜为护卫。中、下二焦分界处,有傍连两胁下,后连脊骨,辅裹肾之脂膜为周布。截然三界,原有天、人、地之义也。至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说,正于无形中取象也。如雾者,拟之天气之正象,论人身温热之气浮而上也。如沤者,气在水上,论人身中段气在血中之象也。如渎者,气凝于血中,如水之在地而水中莫非气也”。

少阳为枢,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其气内外贯通,上下交流,具开阖出入之功能,相火之所在,故为枢。转侧不利责之少阳。


总论

寸关尺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凡三阳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少阳为枢,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二便清浊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太阳病传变或风寒直犯腠理,均可致少阳病;或厥阴病的阳气来复,也可能转属少阳病。总之少阳病阳气转枢不灵。以疏解邪气、调和阳气为基本治法,简称和法。

少阳病主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喜呕。往来寒热。


证治

少阳病阳证湿热(伤阴)

胸胁胀满而疼,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口渴喜冷饮,目眩,苔黄脉弦。治宜疏调气机,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类。

指针疗法:阳明、少阳经筋

少阳病阴证痰饮

口苦,咽干,目眩(眼花),舌苔白滑,舌两边有齿痕,或水滑质青,脉多弦象。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汤主之

太阳少阳合病

少阳病兼太阳主证伴发热、微恶寒、自汗,肢体疼痛。治宜和解少阳、调理营卫。方用柴胡桂枝汤,取穴同上,酌情加大杼风门肝俞合谷大椎等,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少阳太阴合病

太阴湿困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化谷腐食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舌两边有齿痕,舌苔水滑,食不下,脉弦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泽泻白术饮或加四逆汤或理中汤化裁主之。


少阳阳明合病

少阳病兼阳明证,主证伴日晡潮热、大便不通、脘腹胀满。治宜和解少阳,通调腑气。方用大柴胡汤。

《素问?热论篇》:“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疼而耳聋”。《灵枢?经脉篇》:“足少阳之脉“口苦……心胁疼……汗出振寒、疟”。这是组建少阳病的依据。主要由于手足少阳经脉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布于胸胁之故。

少阳枢机

少阳经气沟通联系着躯体两侧胸胁,是人体的表里通道。风寒之邪留阻于此,则少阳之气外不能转枢透达走背而出太阳之表则恶寒,内不能枢转阳明之里,致胃家之阳热反郁于里则发热,换言之,邪凑少阳,阳气不能助太阳阳气之开则寒,反入里益阳明阳热之合则成热。邪留于此阳气游离转枢之处,不能全塞,又时不通,正邪分争,时而能枢泄阳热,热泄则身凉,邪气不爽而复作恶寒,因而寒热往来。这是阳气转枢在表与里、开与合之间的障碍。太阳主阳气敷布于外为开,开之不利太阳病则发热重、恶寒轻。阳明主聚合阳气于内,阳明病恶热,是太阳邪热内传阳明。

由于邪阻少阳,津液不能敷布转枢,反成饮邪郁阻于胆,胆气上逆,故见口苦、咽干、目眩。口苦、咽干、目眩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邪阻经络,结于胁下,或郁于胸中,三焦失于枢转,故胸胁苦满。本病尚可出现经脉所过的各种症候,这些就是我们临床辨证的依据。

少阳与它经合病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阳气转枢不利的小柴胡汤证。若兼太阳伤风证,是柴胡桂枝汤证;若少阳病迁延,兼伤风且腹中胀满食不下,邪气滞留,气液不枢,痰饮结于胸胁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若少阳病,痰热扰心而兼胸闷烦惊,小便不利,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若少阳邪热耗伤阳明之阴液,兼见潮热者,为柴胡加芒硝汤证;若少阳热邪传阳明致胃家传导阻滞者,是大柴胡汤证;若热邪下迫大肠致下利腹痛,是黄芩汤证;若邪热入血室,宜小柴胡汤加凉血之剂,随证治之。柴胡气香能开太阴,味苦能助少阳枢转经气体液。

少阳病歌诀

三部俱弦少阳病,枢机不利阳不升;
便溏溲浊阴不降,口苦咽干目眩晕,
往来寒热喜呕吐,泄火滋阴 “和”为贵。
阳证湿热小柴胡,阴证痰饮柴桂姜。
表里通道风寒阻,津液不敷少阳枢,
少阳诸经同合病,柴胡汤方加减施。


太阴病
太阴

太阴者,一身之阴液之总汇,是人体最大的营养系统。其气则营卫、津液,其质则肌肉、脂膏,皆其所属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五癃津液别论:“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人之所赖以生者,天气与水谷。天气入鼻,由肺而传于周身;水谷入口至胃,由脾行其精气津液”。近世生理学谓之淋巴液,其精气曰淋巴球,入脾化为白血球,入肝化为红血球,为荣养人身之要素,故曰荣气。卫气即脂膏中津液,其气之盛衰,上应月光之盈虚,以其为卫护人身之要素,故曰卫气。荣养系统在阳明部位者曰乳糜腺,在少阳部位者曰淋巴腺,在太阳位者曰脂肪腺。

太阴为开,太阴营养系统,主为阳明行其精、气、津液,故曰开。六气之湿气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泻”。王启玄曰:“湿盛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合,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

凡内伤外感失治,而致营养系统元气之湿不化者,皆为太阴病。随其脏腑阴阳之偏,而有虚实寒热之分。湿之质即水也。肺为水之上源,湿郁于里则化而为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解惑论》谓此吐当是吐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是也。湿淫于表,则为风水”。《素问》水热穴论云:“其本在肾,其末,皆积水也。脾主为胃行津液而恶湿,若湿盛而郁于阳明部分则为自利,若挟胆液而瘀热外发于大阳部分则为黄疸”。《灵枢》决气篇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呜”。《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本论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痉”。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太阴病实热即是阳明病热证,阳明虚寒则太阴虚寒病。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或沉濡者,面黄洁,太阴受病也,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宜开,主内,开则清升浊降,合则腹满食不下,大便秘结,气喘懒言。开之太过,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1太阴寒湿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呕吐,食不下(食欲不好),腹泻时疼痛,受热或触按时则感舒适,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迟或缓。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舌淡苔白,脉迟缓而弱)。太阴是三阴之首,其病证的部位在腹,性质属寒,属湿、多虚。治宜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方用理中汤(身体羸瘦)、四逆汤(形盛气虚)类。

指针疗法:太阴、阳明少阳经筋。

《素问?热论篇》:“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疼而嗌干”。《灵枢?经脉篇》:“足太阴之脉“食则呕,胃脘疼,腹胀善噫……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疼、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这是组建太阴病证的依据。手太阴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系于咽喉。足太阴经脉上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故太阴病以腹部(脾胃)、咽喉(食道)病证为主。

2、阴结便秘(阴证)

腹满、便秘、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黄不灼热,食不下或食欲不振,脉迟或缓。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四逆汤主之。

3、太阴伤燥

    冬之时本应寒而反温阳气不能归藏,燥伤津液,咽喉干痛、灼热,全身发热,此时应滋阴泻火润燥,或者用乌梅白糖汤滋阴生津。

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麦冬、鲜橘皮、生姜、生甘草、甜桔梗。

葶苈子10大枣3枚掰开麦冬15鲜橘子皮1/3个生甘草15甜桔梗10水煎频频服。

乌梅10白糖30(后下),直到小便清长为止。

指针疗法:少泽穴,也就是手小指甲外侧尖部用力按压。

4、阴证腹泻

大便溏泻,小便清冷而长,口不渴,舌苔白,脉迟,四逆汤主之。大便溏泄,口不渴,小便正常,理中汤之类主之。

5、阴证黄疸

面色晦暗,大便稀溏,口淡不渴,小便自利或不利,茵陈术附汤。

面色晦暗,大便清谷不化,转侧疼痛,呕吐,食不下,属于太阴少阳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理中汤主之。

面色晦暗,色黑,小便黄,口不渴,大便稀溏,属厥阴太阴、少阴病,当归四逆理中汤加味主之。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24da0100jr2o.html) -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3_老恕_新浪博客

6 阳证黄疸

太阴病湿热黄疸,小便黄赤,口渴引饮喜冷饮,面目黄,大便秘结,腹满身热,茵陈汤合五苓散主之。


7着痹

郑钦安大师谓:太阴以湿为本(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也),阳明为中气(胃与脾为表里),太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夫痹者,不通之谓也。经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行痹流走作痛,着痹痛在一处),风为阳而主动,风行而寒湿随之,故流走作痛;寒为阴而主静,寒停不行,风湿附之,故痛有定处。风寒湿三气,闭塞经络,往往从本经中气化为热邪,热盛则阴亏而火旺,湿热薰蒸,结于经隧,往往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突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不可不知也。

着痹属寒湿着于肌肉组织,肢体沉重冷痛,法当祛湿散寒,薏苡仁汤主之。

8太阴伤风

风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柴胡120芍药45枳实10(炙) 甘草45(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9太阴津亏

太阴病,下利口渴,发热汗出,此为脾津竭,脉当虚数而涩,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主之。
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方:
   生晒人参45白术45生姜15切大枣十二枚甘草30(炙)饴胶30 左六味,先煮五味,去滓入饴烊化,分次服。
10行痹

湿(寒)挟风邪走串作痛,痛风是其一种,痛风属于太阳少阴病,膀胱气化不利,少阴虚寒,心肾阳气亏虚,血脉不能周流,痰湿留注关节。法宜开太阳,助少阴气化,寒束太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四逆汤,久虚血痹脉微细欲绝,四肢逆冷用当归四逆汤治疗。

11五饮证

郑钦安大师谓:“夫饮者,水之别名也,即以一水字括之,不必另分名目。名目愈多,旨归即晦,学者更无从下手,故仲景列于太阴。太阴主湿,湿即水也(本经是水,复得外来之客水),水盛则土衰,土衰即不能制水,以致寒水泛溢,或流于左,或流于右,或犯心下,或直下趋,或化为痰,种种不一,故有五饮之说焉。经云:“脾无湿不生痰。”即此一语,便得治五饮之提纲也。治法总不外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为主,因其势,随其机而导之利之,即得步步立法之道也。

13温病

     温病属于疏泄太过的疾病(太阴津亏,少阴精亏),汗出而热不退,小便短少色黄赤则用乌梅10白糖30熬汤服用,小便清澈即痊愈。

12崩漏

    太阴虚寒,中气亏虚,气不摄血,崩中漏下病作。舌苔厚白属寒湿用理中汤。

舌苔薄白、头昏乏力时而心悸属气血两虚,用归脾汤加干姜。

太阴病歌诀
太阴阴液之总汇,营养肌体益营卫;
太阴宜开湿气主,为阳明行精、气、津。
内伤外感若失治,营阴会被湿来困,
此皆易生太阴病,虚实寒热要辨清。
手太阴湿郁为痰,足太阴病吐腹满。
太阴阳明相表里,太阴病湿阳明寒,
阳明寒湿太阴病。太阴寒湿宜温化,

太阴阴虚精津亏,甘寒温润正相宜。


少阴病
少阴

少阴,五脏包括心肾,心卦象离中虚,有血管经脉之象,肾卦象坎中满,主水液,有血液之象。《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荣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本神篇:“五脏主藏精者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荣,荣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痈疽篇:“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肝脾二脏为生血器,心脏为发动机,是循环系统之中枢;肺脏为气息推陈致新滤清器;肾脏为泌溺及化精器。魂魄神意志,是五脏神经之官能。经络为血液运输之道路。毛脉孙络为血液散布之究竟。人身气血调和,水火既济则无病。而气血之调和,水火之既济者,全赖血脉循环之作用。其中有所瘀而不行,致肾水不上升则烦,心火不下降则躁。而渴衄咽痛,下利清谷,小便色白等证作矣。《内经》以心肾属之少阴,而本论少阴篇中多心肾之证者以此。


少阴为枢

水谷之精气经肝肺二脏而化为血液,外以充肌温肤,内以化精养神,上下周流,循环不息而居太阴厥阴之间,故为枢。

六气之热气主治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热者,人身之阳气”。皮肤为太阳寒水之属有调节体温之能,故少阴之热与太阳之寒相对待。


总论

少阴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若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

少阴为枢,转枢太阳、厥阴,少阴宜气化,少阴气化则小便自如,膀胱开合有度,身体轻健;气化不利则枢机不转,小便清冷而长或点滴难下,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的阳气来源于肾中元阳,即命门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枢转敷布、温煦着全身脏腑组织,是生命之根。它一方面温煦着太阴脾家与阳明胃家,使阳明得以“合”,太阴得以“开”,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与敷布全身,并受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以维系着自身的恒存。能藏精化气,使太阳有充足的阳气敷布于表,司其卫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这是少阴作为太阳之里的很重要的机能,其阳气又游离敷布于少阳,以使气液枢转全身上下、内外,协调全身。


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素问?热论篇》:“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灵枢?经脉篇》:“足少阴之脉“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疼、烦心、心疼、黄疸、肠澼 ”,手少阴之脉“嗌干心疼”。手少阴经脉挟咽,舌乃心之苗窍,足少阴经脉挟舌本,络于心。心为君火,肾属寒水,水火相济,则心肾协调,水不制火,使阴虚火旺,虚火随经上冲,则生下虚上实之证。

病入少阴则阴阳两虚,心脑为之失养。

证治

少阴病主要表现寒化与热化。

1、寒化证(阴证)

恶寒,不发热、身倦,嗜睡,手足清冷,小便清长自利,口不渴,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脉微细或沉。四逆汤类主之。

2、少阴伤风

风伤少阴,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主)之。素来阴阳两虚之人,气虚津亏,少阳枢机不利,凡能转动之处,皆少阳之属。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23芍药23甘草15(炙) 柴胡60 半夏15人参(生晒参)23黄芩23生姜23大枣六枚(劈)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热化证(阳证阴虚)

心烦、失眠,口渴,饮冷,大便正常,脉沉细数。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剂组成:黄连、黄芩、阿胶、鸡子黄。

4、少阴病急下证

少阴病,自利清水,粪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饮冷者,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5少阴精亏

口渴饮热叫精亏,冬天怕冷夏怕热,补之以味,乌梅、菟丝子、桑椹子、枸杞、生地、熟地之属,配合大辛大热的川附子、干姜之属来化阴为气滋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处方举例

小便短少,口渴饮热,脉沉细弱,舌质淡,舌苔少,全身乏力,四肢倦怠,腰痠腿沉,属于精亏阳虚。

处方

大剂四逆汤或者当归四逆汤加乌梅、菟丝子、桑椹子、枸杞、生地、熟地、生晒参。

6少阴病证八卦解

少阴一个阴(爻),阴少所以为少阴(卦象离),阳(爻)多本身不病,二阳抱阴是为心(离),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病则阳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于上则扁桃肿大不变色,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也是其原因;

坎阳被伤变成坤,死气沉沉谁知因?太阳邪热传少阴(病态乾卦,离中阴爻被邪热填实),阴伤之后精津损,烦躁口渴多冷饮。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卦象为坎,二阴抱一阳。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形成一个既济卦,化成热融融的一团气,也就是太阳的来源。这融融的一团热气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贪凉饮冷,日耗其阳,日久阴盛阳虚,虚阳被盛阴逼外,四肢烦躁,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等病要发作;口渴而不喜冷饮,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发作。

总之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虚阳外越则脉沉细,身反不恶寒,手足心热,面赤,口渴喜热饮,脉微欲绝。

处方:四逆汤类回阳救逆。温灸关元,足三里。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而出现的里虚热证候。

表现: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小便黄赤而短,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处方:黄连阿胶汤类滋阴清热。

少阴病的特点:少阴寒化,口渴饮热,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热化,口渴饮冷,脉微细数,烦躁欲寐。

少阴病歌诀
少阴五脏为心肾,手、足少阴心和肾。
心之卦象离中虚,有如血管静脉象。
肾之卦象坎中满,肾主水有血液象。
少阴为枢
水谷精微源脾胃,经由肝胆化生血。
在外充润于肌表,在内化养精气神。
居于太阴厥阴间,上下周流循不息。

少阴气化转枢忙,温煦敷布体安康。
少阴主病
少阴为病转枢难,脉象微细但欲寐。
手少阴心挟于咽,心为君火济肾水。
舌乃是心之苗窍,病患嗌干与心疼。
足少阴肾挟舌本,络之于心属寒水。
口热舌干病少阴,咽肿心疼肠澼患。
水火相济体协调,水多火少阳虚见。
虚火上冲眠不安,下虚上实疾病现。


厥阴病

厥阴

厥为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及其经脉为其所属,精神意识之主宰、脑髓为其中枢,志意是其妙用,而主宰全体知觉运动之机关也,心包与肝经及其经络所过之病变为其所属。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两阴交尽也”。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厥成为巅疾”。

《灵枢》决气篇:“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本藏篇:“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精神,即生理学所谓神经系统。志谓神经末端。意谓神经中枢。其在太阳之部者,有骨以为之干,而知觉锐敏,能随意运动。在阳明及少阳之部者,除九窍外,皆知觉迟钝,不能随意运动,名曰自和神经。然在太阳及阳明部位者,有感斯应。在少阳部位者,则常动不休也。

厥阴为合(阖),精气血液化为脑髓,藏于骨内,居至幽之所,二阴之气化至此而尽,故曰厥阴为阖。六气之风气主治之。风者,天之号令,由阴阳二气磅礡而生。人身精神志意之妙用,全借元气之风以为运动。风气太过或不及,则失和而为病。在太阳部位者,四肢厥逆。在少阳部位者,消渴寒疝及厥热进退。在阳明部位者,呕哕下利,皆神经失和为所致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浮沉不一,俱弦微弱者,面青黑,肢青冷,伤在厥阴也。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厥阴宜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开则女子阴冷宫寒,少腹冷痛,不孕,男子囊下湿,阴囊缩,不育。

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处于阴尽阳生之际,是正邪交争,进退消长的关键时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症情多表现为寒热交错、上热下寒、舌黄而干、脉弦或沉伏。治宜滋阴、清热温寒、安蛔降逆。方用乌梅丸汤类审视阴(血津液)阳(生理之火)之盛衰而用药。

指针疗法:厥阴,太阴、少阳阳明经筋

《素问?热论篇》:“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脉“胸满、呕逆、飧泄”,手厥阴之脉“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烦心、心疼”。这是组建厥阴病的依据。除了反应手足厥阴经脉的病理变化外,还与脾胃虚寒有关。

.证治

厥阴证主要表现为手足清冷,消渴,气上撞心,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太阴误治则出现脘腹冷痛,腹泻,呕吐,甚或呕出蛔虫。

1、厥阴阴虚

消渴(口渴饮冷),气上撞心,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一贯煎去川楝子化裁。

2、厥阴阳虚(厥阴寒证)

少腹冷痛,男子茎中寒,阴冷、囊下湿,囊缩,精少不育;女子阴寒宫冷不孕,带下清稀,经血色暗,崩漏。脉微细欲绝,手足清冷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转侧不利,自汗怕冷,大便稀溏者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四逆汤主之。

3、厥阴伤风

仲景曰: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诀:汗出恶风转侧难,风中厥阴之为肝,胁痛头痛小柴胡,气机枢转治不难。

4、厥阴头痛

呕而胸满巅顶痛者,手足逆冷,实际上是太阴厥阴合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5、虚劳

   房劳、辛劳、心劳之人精血亏虚,阴阳两伤,气机升降失常,夏天畏热、冬天怕寒,四肢逆冷,小便清长,手足心出冷汗,动则自汗,头昏、心慌、乏力、气短,昏昏欲睡,腹胀满不欲食,甚至大便溏泄,腰酸腿沉甚至疼痛,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宫冷不孕,男子囊下湿,女子经少色黯。此时之病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单经病变,涉及多经。

当归15桂枝45白芍药25干姜25细辛5通草10生甘草30大枣12枚(擘开)黄芪30生白术30党参15川淡附子25乌梅30六付水煎服分四次服用。

用高压锅煎煮,水没过药即可,盖上阀门煎煮,开锅后计时间,15分钟停火,待压力减下来后,倒出来,再加上水水没过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四次三餐后服用。

6、厥阴热利

四肢逆冷,口渴饮冷,大便色纯青稀溏而下,肛门灼热,此属热结大肠,白头翁汤主之,大承气汤也主之。

白头翁汤:秦皮 黄连 黄柏 白头翁

厥阴病歌诀
〈一〉总述:
厥阴在手为心包,在足所属厥阴肝。
精神意识是主宰,中枢脑髓志意妙。
主身知觉和运动,经路病变为其属。
〈二〉病证:
厥阴主病六气风,精气血液化脑髓。
藏于骨内居幽所,二阴气化至此尽。
厥阴合则肝血足,血足阳升四肢温。
开则女子阴宫寒,少腹冷痛生育难。
男子囊湿缩不育,调和阴阳治不难。
〈三〉病机、治则:

六经最后传厥阴,阴尽阳生正邪争。
       进退消长是关键,阳胜则热阴胜寒。
       症情表现为多端,寒热交错细琢参。
       上热下寒舌黄干,在脉现弦或沉伏。
       治宜清热温经寒,安蛔降逆治则验。
        乌梅汤方急急煎,平衡阴阳体安泰。

消渴气上撞心下,确是胃中津液亏,

胁痛隐隐不欲食,饥是釜中无水润,

一贯煎去川楝子,滋阴生津肝胃安。

巅顶疼痛厥阴病,寒湿留在太阴经,

湿困太阴厥阴寒,阳气不能达巅顶,

吴茱萸汤用枣姜,意在散寒祛湿殃,

吴萸味苦气臭温,降浊又能治寒藏,

生晒参味苦微寒,生津醒脾补阴元。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24da0100jr2o.html) -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3_老恕_新浪博客
引文来源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1_老恕_新浪博客
http://sczr-zrm.blog.163.com/blog/static/11889188920106611930358/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6: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4/7 14:08 编辑

记忆难,没动笔,晚上想睡觉没心看.现看几句前面的文章.每次看一点比不看好,很多好东西都因为看不进去而无法进步,但前面文章不会太长太复杂,一点点估计还是能消化些。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15: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4/8 11:29 编辑

4324

看解剖视频



吉林大学-人体解剖学讲座01
http://v.ku6.com/show/vf7wv9e-oYAaDrMO.html

视频: 看手指识健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xNjM5NjQ=.html


抄写坐骨神经解剖走向,
抄写《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论:中央生湿一段



-----------------------------------------------------

抄写以下论坛探讨,自己没本事学习思考就多动笔抄写下帮助记忆:




-------------------------------------------------------------
中立善良



中立善良 当前在线
阅读权限20 积分53 注册时间2012/3/14 最后登录2012/4/8 在线时间155小时 精华1 日志13 主题2 帖子26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积分 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 积分


76#
发表于 昨天 10:24 |


泽灵 发表于 2012/4/6 00:25
沒覺得這個和一氣周流有衝突。

感谢泽灵兄解答。

如果按黄师《四圣心源》: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爰稼穑。
曲直作酸,炎上作苦,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润下作咸。
润下者,水气之不浮也;炎上者,火气之不沉也;直则木升,曲者,木气之不升也;从则金降,革者,金气之不降也,甘者,稼穑之正位,平则不见,不平则见,甘味之见者,土气之不运也。五气湮郁,而后无味以生。土气不运,则四维莫转,此五味郁生之原。

正常的一气周流应该是:土运转枢轴、木金顺性(木生发、金敛降)、水火立极(水要升、火要降)。那这样来看,我们能感觉到的五味:酸苦甘辛咸 为五脏未能按我们的期望一气周流运转不顺造成的,其中木金为不顺其性,水火为本要立极而未能逆所致、土应该是运转枢轴不畅。

因此感觉到的五味正是逆着我们的期望时出现的,也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用来泻其太过,那这样来看,是不是:
木:酸泻
金:辛泻
水:咸泻
火:苦泻
土:甘泻

按《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的对宫模式,相应的就有:
木:辛补
金:酸补
水:苦补
火:咸补
土:?

汇总起来就是:
木:辛补酸泻
火:咸补苦泻
土:?补甘泻
金:酸补辛泻
水:苦补咸泻
------------------------------------------------
再来对照其他经典描述:

1)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论》: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味为酸,在体为筋,酸伤筋,辛胜酸。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味为苦,在体为脉,苦伤气,咸胜苦。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味为甘,在体为肉,甘伤肉,酸胜甘。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味为辛,在体为皮毛,辛伤皮毛,苦胜辛。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味为咸,在体为骨,咸伤骨,甘胜咸。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论》: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多食咸,脉变色,水胜火。
多食苦,皮槁毛拔,火胜金。
多食辛,筋急爪枯,金胜木。
多食酸,唇揭,木胜土。
多食甘,骨痛发落,土胜水。

木:辛补酸泻
火:咸补苦泻
土:酸补甘泻
金:苦补辛泻
水:甘补咸泻

比较结果:木、火一致,土:酸补甘泻,金水不同:
金:酸补辛泻  vs  金:苦补辛泻
水:苦补咸泻 vs  水:甘补咸泻

《阴阳应象论》和《五脏生成论》是采用五行相克来补其不足,《四圣心源》的对宫模式和五行不同,哪种正确呢?

2)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
木:酸泻辛补;
火:甘泻咸补;
土:苦泻甘补;
肺:辛泻酸补;
水:咸泻苦补;

比较结果:木、金、水一致,土、火不同:

火:咸补苦泻 vs  火:咸补甘泻。
土:?补甘泻 vs  土:苦泻甘补。

3)《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比较结果:木、火一致,土、金、水不同:
土:?补甘泻 vs  土:甘补辛泻
金:酸补辛泻  vs  金:酸补咸泻
水:苦补咸泻 vs  水:苦补甘泻

4)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还有: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

木:甘泻
火:酸泻
土:苦泻
金:苦泻
水:辛泻

比较结果:都不一样
木:辛补酸泻  vs  木:甘泻
火:咸补苦泻 vs  火:酸泻
土:?补甘泻 vs  土:苦泻
金:酸补辛泻 vs  金:苦泻
水:苦补咸泻  vs  水:辛泻

5)看到水中火大侠的空间里的几个医案,都着重提了五行五除图,论坛上也下过一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也重点提到汤液经法图,如下:
昨天 10:21 上传
下载附件 (34.42 KB)



五行补泻和《辅行诀》一致。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32665-8-1.html


10:15-10:40背了一次30句和五运六气,再对照读了一次加深印象.新计划出来前复习前面,并随意抄写任意内容记忆

4354

周日到外面慢跑了约20分钟,复习背了第一个月中药分类前35歌诀.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21: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解剖学1--34

24:36  25:18脑神经顺口溜背记视屏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356082o1p8.html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加副舌下全 2010-4-27 23:27 提问者: 草莓小点心 | 浏览次数:2163次
帮助解释一下这个口诀的含义。


       2010-4-30 20:53 满意回答 这个是记住十二对脑神经的口诀,第一对是嗅神经,第二对是视神经,第三对是动眼神经,第四对是滑车神经,第五对是三叉神经,第六对是外展神经,第七对是面神经,第八对是蜗神经,第九对是舌咽神经,第十对是迷走神经,第十一对是副神经,第十二对是舌下神经。赞同14| 评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800365.html?fr=qrl&cid=941&index=1&fr2=query



分享 返回分享首页»分享 十二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来源: 李智偉的日志
1、嗅神经 转导嗅觉冲动,由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粘膜内嗅细胞的中枢突聚集成15~20条嗅丝,穿过筛板入颅前窝,连于大脑腹侧的嗅球。 2、视神经 传导视觉冲动,起于眼球视网膜,由眶内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续于视交叉。3、动眼神经 为运动神经,自中脑腹侧离脑,穿硬脑膜入海绵窦外侧壁继续前行,经眶上裂入眶动眼神经含一般体躯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前者支配大部分眼外肌,后者即动眼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至眶内睫状神经节,节细胞发起之节后纤维至眼球,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4、滑车神经 为躯体运动神经于中脑背侧前髓帆处出脑,绕大脑脚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神经下方继续前行,经动眼神经外上方穿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亦含本体感觉纤维。5、三叉神经 为脑神经之最大者,是头面部主要的感觉神经,也是咀嚼肌的运动神经。躯体感觉纤维大部分起源于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由节的前外缘分出3大支:(1)眼神经:是感觉神经,最小哦,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居滑车神经下方,继经眶上裂入眶。(2)上颌神经:较大,亦为感觉神经,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下部,继水平向前,经圆孔出颅腔进入翼腭窝,再由眶下裂入眶,续为眶下神经。(3)下颌神经:最大,为混合神经,经卵圆孔至颞下窝。6、展神经 是躯体运动神经,于脑桥延髓之间正中线两旁离脑,在鞍背外侧方穿硬脑膜进入海绵窦内,在颈内动脉外侧行向前出海绵窦,继而经眶上裂内端入眶,至外直肌。7、面神经 是混合神经,于延髓脑桥沟的外侧部附于脑,经内耳门入内耳道,穿过颞骨岩部骨质内弯曲的面神经管,最后出茎乳孔离颅。面神经含:(1)特殊内脏传出纤维主要支配表情肌;(2)一般内脏传出纤维;(3)特殊内脏传入纤维;(4)一般内脏传入纤维;(5)一般躯体感觉纤维。8、听神经 由传导位置平衡感觉冲动的前庭神经和传导听觉冲动的蜗神经组成。前庭神经节位于内耳道底。蜗神经节位于内耳蜗轴螺旋管内。两神经从内耳道底起始,经延髓脑桥外侧端,面神经的外侧入脑。9、舌咽神经 是混合神经,由连于延髓外侧面的许多根丝集合成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腔。神经含:(1)特殊内脏传出纤维支配咽肌和喉肌;(2)一般内脏传出纤维分布于腮腺;(3)特殊内脏传入纤维(味觉);(4)一般内脏传入纤维;(5)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甲和外耳道部分皮肤。 10、迷走神经 是混合神经,在舌咽神经的下方由许多附于延髓的根丝集合成干。经颈静脉孔颅腔。神经含:(1)特殊内脏传出纤维支配咽缩肌和颈突咽肌;(2)一般内脏传出纤维分布于腮腺;(3)特殊内脏传入纤维(味觉);(4)一般内脏传入纤维;(5)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甲和外耳道部分皮肤。11、副神经 是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由延髓根和脊髓根构成。12、舌下神经 是躯体运动神经,由延髓外侧沟离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腔。舌下神经支配舌肌。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96109091&owner=236310280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21: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


Millard–Gubler氏综合征

又称桥脑基底外侧综合征,Gubler氏综合征、交叉性外展—面神经麻痹—偏瘫综合征。

病因病理病机

最多见于桥脑肿瘤,其次为桥脑出血,桥脑梗塞较少见。肿瘤压迫或旁正中动脉闭塞,影响桥脑部的皮质脊髓束、内侧丘系、内侧纵系、桥脑小脑束、外展神经核等引起。

临床表现

特征为病变侧外展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及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

表现为复视,病变侧内斜视,眼外展障碍,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有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外侧,对侧上、下肢瘫痪。

眼内肌瘫痪、眼外肌瘫痪、完全性眼肌瘫痪.

瞳孔和瞳孔反射 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相反,颈上交感神经节的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正常瞳孔大小2.5-3.5mm,平均3mm.

<2.5mm 缩小 >5.0mm 散大

瞳孔散大: 常见病因 动眼神经麻痹、早期沟回疝、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及药物中毒(阿托品)

视神经完全性损害也可发生瞳孔散大(瞎子瞳孔大)

瞳孔缩小:一侧多见于Horner综合症(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伤)。

                 两侧多见于血管疾病,肿瘤,炎症,外伤,药物中毒等造成脑桥病变或广泛性大脑          病变、第四脑室病变波及脑桥所致。

阿-罗瞳孔 梅毒引起 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Adie瞳孔 对光反应消失,调节反应迟钝及下肢深反射消失;

三叉神经:1眼支2上颌支(经圆孔出颅)3下颌支(经卵圆孔)

三叉神经运动核 受累出现咬肌无力,颞肌猥琐。张口时下颌想病侧偏斜。

三叉神经感觉神经受累出现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退或消失、角膜溃烂等;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或脊索核受累沢出现面部神经支配去洋葱皮样感觉障碍,病损越高,感觉减退越靠近口周。

面神经支配上睑提肌及咀嚼肌外的所有面肌、镫骨肌、耳部肌、枕肌、颈阔肌等;

面上部受双侧控制,下部对侧皮质延髓素控制;

面神经:舌前2/3味觉。 舌咽神经:后1/3

蜗神经损害:1耳鸣2听力障碍:听力减退+耳聋

耳聋:1传导性(中耳炎等,低频,骨导>气导)2感音性(内耳感受器、蜗神经病变引起,以高频为主,气导>骨导),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伤,引起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



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均终止于对侧顶叶中央后回的大脑皮质;

痛觉、温度觉、一般轻触觉:

I级神经元得胞体在后根神经内,II级在后角细胞还原,经脊髓前连合交叉只对侧的脊髓的前索核侧索,脊髓丘脑束达丘脑的腹后外侧核(III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后1/3部分,抵中央后回和顶叶皮质。

II级发出的纤维在脊髓丘脑以骶、腰、胸、颈部从外到内排列。

精髓丘脑束:温度后(侧束)

                    痛觉居中(侧束)

                     触觉在前(前束)

II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才交叉,所以受损后,对侧皮肤的痛温觉平面较低。



深感觉

I级在后根神经节  薄束 楔束 上行

II级薄束核及楔束核II级 换元

交叉对侧 组成内侧丘系(来自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在脑干交叉后加入内侧丘系)

经脑桥及中脑的腹内侧部上行,止于丘脑腹外侧核  通过内囊后肢,到大中央后回及顶上小叶。

薄束 楔束 颈胸腰骶

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异常,疼痛 感觉缺失 感觉减退

感觉障碍:末梢型、神神经干型、后根型(痛)、后角型、前连合型、传导束型‘


Brown-Sequard氏综合征 - 临床表现

受损部位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病侧受损平面以下的中枢性瘫痪及深部感觉障碍和同侧脊髓后根症状(末稍性麻痹、与病变脊髓分节相应的皮肤区域知觉消失)。





全切,截瘫或四肢瘫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如同时存在损伤内囊后肢锥体束及视觉纤维,出现三偏综合症:偏身感觉、偏瘫及偏盲) 皮质型(特点,出现精细性感觉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障碍)


心内科速记口诀
循环系统1、急性心衰治疗原则端坐位 腿下垂 强心利尿打吗啡 血管扩张氨茶碱 激素结扎来放血激素,镇静,吸氧2、心原性水肿和肾原性水肿的鉴别心足肾眼颜, 肾快心原慢。心坚少移动,软移是肾原。 蛋白.血.管尿,肾高眼底变。心肝大杂音,静压往高变。第一句是开始部位,第二句是发展速度,三四句是水肿性质,后四句是伴随症状。"肾高"的"高"指高血压,"心肝大"指心大和肝大。3、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平时无体征, 发作有表情, 焦虑出汗皮肤冷, 心律加快血压升, 交替脉,偶可见, 奔马律,杂音清, 逆****,第二音。4、心力衰竭的诱因:感染紊乱心失常 过劳剧变负担重 贫血甲亢肺栓塞 治疗不当也心衰5、右心衰的体征: 三水两大及其他三水:水肿、胸水、腹水 两大:肝肿大和压痛、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其他:右心奔马律、收缩期吹风性杂音、紫绀6、洋地黄类药物的禁忌症:肥厚梗阻二尖窄 急性心梗伴心衰 二度高度房室阻 预激病窦不应该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刺迷胆碱洋地黄,升压电复抗失常 (注:“刺迷”为刺激迷走神经)8、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两肾原醛嗜铬瘤、皮质动脉和妊高(注:“两肾”——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瘤”——嗜铬细胞瘤;“皮质”——皮质醇增多症;“动脉”——主动脉缩窄;“妊高”——妊娠高血压)9、心肌梗塞的症状:疼痛发热过速心 恶心呕吐失常心 低压休克衰竭心10、心梗的并发症:心梗并发五种症 动脉栓塞心室膨 乳头断裂心脏破 梗塞后期综合症11、心梗与其他疾病的鉴别痛哭流涕、肺腑之言痛——心绞痛;流——主动脉瘤夹层分离;腑——急腹症;肺——急性肺动脉栓塞;言——急性心包炎。12、主动脉瓣狭窄的表现: 难、痛、晕13、二尖瓣狭窄症状:吸血咳嘶(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声嘶。)体征:可参考《诊断学》相关内容。并发症:房颤有血栓,水肿右室衰,内膜感染少,肺部感染多。14、主动脉瓣狭窄症状:难、痛、晕。(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或晕厥先兆。)体征:可参考《诊断学》相关内容。并发症:失常猝死心衰竭、内膜血栓胃出血15、左心衰:端坐位,腿下垂,吸氧打吗啡,快强心,速利尿,茶碱扩管药16、抗高血压药利尿杯阻,阻钙抑酶加阻利尿剂,肾上腺能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17、抗高血压药注意 (1)酶尿不用孕. (2)杯阻不能肺. (3)尿杯不用糖尿病. (4).心衰不用钙杯利尿剂因减少血容量,不应用于孕妇;ACE抑制剂影响胎儿也勿用.B受体阻滞剂不能用于哮踹j及COPD,因可以引起支气管狭窄.噻嗪类利尿剂及B受体阻滞剂不用于糖尿病,前者干扰糖耐量,后者可掩盖低血糖症状.钙离子及B受体阻滞剂不能用于心衰.18、洋地黄类强心剂洋地黄:中重心衰房颤忙适用于中重度收缩性心力衰竭,对伴有房颤心室率快者更佳以下情况不能用,:预加房颤阻滞张.急性心梗1 天内,预激综合征;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舒张性心力衰竭如肥厚性心肌病不能应用. 急性心梗24 小时不应用;中毒反应GI视心脏.:如消化道症状,视力改变,黄视或绿视及心脏毒性(各类心率失常)不能用.19、急性肺水肿治疗口诀:坐起来打三针(吗啡、速尿、氨茶碱) 心电图妙记口诀 房早撇 (前有异常P波即P‘波) 室早阔 (QRS波群宽大畸形,代偿完全) 窦缓二十五 (PPRR间期大于25小格) 窦速十五格 (PPRR间期小于15小格) 房扑很规整 (F波形态大小一致,节律规则,以固定比例下传) 房颤不抡个 (F波形态大小不致,节律不规则,RR间期绝对不等) 左室(肥大)五五二百五 (V5导联 R波高度>5大格 2.5mV) 右室(肥大)右偏一刀(导)剁 (V1导联R波高度>1.0mV,电轴右偏) Ⅱ/Ⅰ有P臭的远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渐远至脱落) Ⅱ/ⅡPR差不多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脱落前RR间期基本相等) Ⅲ度阻滞各顾各 (P波与QRS均规则,但相互无关联) 室上速比10少 (RR间期<10小格) 室速就是室早多 (QRS波群宽大畸形,连续出现,140——200次/分) 左阻左偏Q群宽 (左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电轴左偏,QRS增宽) Ⅰ、L、5导R波切 (Ⅰ、L和V5导联R波宽大,顶端有切迹) 右阻V1 M型 (rsR'波型) T波倒置下了河 心梗T倒(置)ST变 (弓背向上提高) 急性异Q要出现 (QsQrQR,Q波时间>0.04s,深度>1/4R) 前壁要在3到5 (V3——V5出现异常Q波) (前)间壁1至3导间 (V1——V3出现异常Q波) 侧壁Ⅰ、L和5 6 (Ⅰ、L、V5、V6出现异常Q波) 广泛前壁一溜烟 (V1——V6出现异常Q波) 下壁Ⅱ、Ⅲ加F (Ⅱ、Ⅲ加F出现异常Q波) 后壁12T波尖 (V1、V2R波增高,T波高耸,V7——V9出现异常Q波) 缺血ST多下移 (ST段普遍下移>0.05mV) 典型可见T着冠 (倒置T波较深,升支与将支对称,称为冠状T波)
http://xiaomaiyisheng.diandian.com/post/2011-09-14/5014808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07: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4/9 00:17 编辑

4411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发新话题发布投票发布悬赏发布辩论发布活动发布视频发布商品
mangci 杏林新人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mangci 当前离线
UID120597 帖子72 精华0 复兴币393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16 小时 注册时间2011-9-13 .  

杏林新人



UID120597 帖子72 精华0 积分5 复兴币393  推广分0  鲜花13  鸡蛋0  贡献分0  阅读权限20 注册时间2011-9-13 最后登录2012-3-3 . 1#
打印
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11-10-30 16:33 | 只看该作者   娄绍昆——六经辨证治疗不孕症
伤寒论, 不孕症, 易经, 疾病, 太极阴阳
娄绍昆——六经辨证治疗不孕症
  
  摘要:《伤寒论》是疾病总论,其主要精神,是在研究患病机体一般的反应规律。并在其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每一种疾病除了它自己特有的规律外,同时还存在着所有疾病都具有的共同的一般的规律。不孕症也不例外。笔者以7个典型病案为例,介绍了通过六经方药辨证,并配合针灸等方法来治疗不孕症的经过和体会。笔者认为,方证、药证是仲景诊疗系统的逻辑起点,六经辨证是其分析方法,而《易经》太极阴阳论是其哲学背景。
  
  
  
  一、 太阳病(月经先期伴不孕症)
  张某,26岁,初诊于1985年10月7日。婚后3年未孕,月经初潮16岁,一直先期,量多期长,色淡质稀,基础体温双相,卵泡期短,黄体不健。检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肤色苍白,多年来时觉恶风自汗,微微发热,但体温正常,脉浮濡而略数,舌淡红苔薄白腻,腹诊无特殊。治疗:按太阳病中风证论治,投以桂枝汤3剂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温摄经血。桂枝、生白芍、炙甘草各10g,大枣5枚,生姜5片;针刺风池2,风门2。针药后恶风稍减,自汗略敛,发热转微,脉浮濡不数。上方加当归10g,川芎6g,继服7剂。当月经适期来潮,量中,色暗红,偶有恶风自汗。桂枝汤加味,桂、芍量减半守方半月,诸症悉除,停药观察,来月经停有妊,后足月产1女婴。
  按:所有疾病除了它各己特殊规律外,同时还存在着疾病的共同的普遍规律。不孕症也不例外。《伤寒论》援从诊治外感热病入手,研求患病机体的普遍反应规律,并在其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即“诸病不离六经”,“伤寒之理万病皆通”。仲景自信《伤寒杂病论》中所揭示的诊治疾病的普遍规律,“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医家“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金元以后,经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掏洗,医家逐渐认
  
  识到 “《伤寒论》是疾病总论”。什么是疾病总论呢?,疾病总论就是诊治疾病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值得指出的是,以“天人合一”、“整体和谐”为特点的中医学更加重视研究疾病的普遍规律。《内经》所谓的“通合道理”,其实质就是要求医生把医道(诊治疾病的普遍规律)与医理(诊治疾病特殊的规律)融会贯通。而医道和医理相比,“唯道是大”(老子),“道尽万物之理”(韩非),即医道处于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正因为《伤寒论》是以《易经》太极阴阳论为哲学背景的医道,所以历代医家奉仲景为医圣,视《伤寒杂病论》为“玉函”、“金匮”。
  此案患者,用伤寒六经辨证来分析,属持续多年的太阳中风证,她虽有“恶风自汗,微微发热”等自觉症状,但由于体温正常,就没有引起医家应有的重视。此案治疗时由于严格掌握太阳中风的基本脉证,并且重视患者的体质药证。(形体消瘦,肤色苍白,恶风自汗等属于“桂枝体质”)。然后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选择了桂枝汤。由于方证契合,针药并用,多年月经先期之病,短期之内一举纠正,随后就出现李梃所论述的“妇人月水循环,纤疴不作而有子”的可喜疗效。
  
  二、 少阳病(经期下利兼不孕症)
  李某,32岁,初诊于1985年5月7日。继发性不孕5年,1980年9月流产后,月经后发,量中色淡质稀,1周净。基础体温测定双相,呈阶梯性上升,月经周期60天,卵泡期长达44-45天,黄体期仅8-9天。每次行经期,漉漉肠鸣,水样腹泻,经净后逐渐复常,平时胃胀痞满,嘈杂嗳气,便溏不成形,眠欠安而心烦,时发口疮,脉弦,舌淡红,苔薄黄腻。腹诊:心下痞满而硬,背部至阳穴处强压痛,按之而舒。证属胃寒肠热,虚实夹杂的少阳痞证。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半夏各10g,黄芩、干姜各5g,黄连3g,大枣5枚,党参10g,15剂。并嘱其自我按压至阳穴,每日12次,每次半分钟。二诊时,心下痞硬减轻,经期腹泻次数大为减少,至阳穴压痛稍稍见减,便偏软,酌减分量,守原法治疗。末次月经在1985年7月2日来潮,经期仍投原方,月经净后停药观察。9月底,妇检已妊,来年5月,生1女孩,全家欢喜不尽。
  
  按:六经辨证是以阴阳论为指导的“治人为本”的医学体系。阴阳,它所揭示的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状态的变化,而不是疾病的病因、病位;是疾病的动因,而不是疾病的本原。
  如此例患者,前医者的不足之处,就是在仅仅注重于一脏一腑的局部异常 只在冲、任、肝、肾上寻原因,而忘记了在六经上求根本。
  此案是少阳病变证。腹证“心下痞硬”是泻心汤类汤证的主要指标。但临床要确定为甘草泻心汤证时,必须考虑到伴随症状---“眠欠安而心烦”。可见“腹诊”与“四诊合参”并不矛盾。
  
  三、 太阳、阳明合病(原发性痛经并不孕症)
  王某,30岁,初诊于1982年7月21日。患者15岁初潮,每于经期左胁下至少腹针刺样疼痛,疼痛向左腰腿部放射,经期尚准,经量稍少,色黯紫有块,行经不畅。延至婚后,诸证有加,婚后7年未孕。西医诊为原发性痛经并不孕症,中医曾投少腹逐瘀汤等祛瘀未效。诊见型体虽丰腴,但面色黯而少华,便秘,脉弦涩,舌淡紫有齿痕,苔白厚水滑。腹诊:腹部充实,两侧腹直肌挛急;左少腹急结,按之疼痛;左胁苦满。证属寒凝血瘀实证。方投桃仁承气汤合大黄附子汤:桃仁10g,桂枝15g,大黄、甘草各6g,元明粉10g(冲),附片10g,细辛5g(后入)。7剂,并嘱其用清艾条自灸左少腹急结压痛处,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灸、药后,大便通畅,每日一行,左少腹急结消失,重按之仍有感痛,两侧腹肌也稍有挛急现象,乃转方桂枝茯苓丸料,连服35剂,每日按时坚持自灸,诸症悉除,经来痛消。停药观察,到1982年10月,停经,诊为早孕。此后胎孕正常,足月顺产。
  按:患者瘀血阻滞征候明显,但泛投一般祛瘀剂却未果。虽然其中原因颇多,然而忽视腹证的特殊性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患者经期中出现自左胁下至少腹疼痛向腰腿放射的现象,是《金匮》所谓“胁下偏痛”而牵引他处疼痛的大黄附子汤的特殊腹证,“少腹急结,按之痛甚”是《伤寒论》中的桃仁承气汤证。据日本汉方家桑木崇秀经验,凡“下腹部(主要为左侧)有压痛与触及肿块时”是桂枝茯苓丸的腹证。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矢数道明、桑大崇秀、寺师睦崇对此均有论述。笔者据腹证活用经方并结合艾炙而终能生效。可见日本汉方证吉益东洞所教诲的:“腹证不详,不可处方。”的确为得道之言。
  
  四、阳明病(经前紧张症伴不孕症)
  刘某,27岁,初诊于1983年9月15日。患者消瘦,婚后四年未孕,月经量中,色暗红,无血块,每于经前10天左右出现烦躁、头疼、头晕、乳房胀痛 、腹泻、下肢浮肿等症,每值月经来潮后自行减弱。来诊时,适值经前诸症蜂起,且伴有口干、微咳、尿黄不利等象,脉弦细数,舌红苔薄黄。腹诊:全少腹胀满、脐下动悸。证属水热阻胞,阴津不足。投以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各15g,阿胶(烊)10g、滑石粉(包)12g。7剂。并嘱其用清艾条自炙气海、关元穴,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经此炙、药兼施后,诸症递减。嗣后,嘱其每月经前10天,服猪苓汤7剂并自炙关元、中极二穴。经此治疗3月,诸证基本消失,逐停治观察。到1984年5月娠妊试验为阳性,翌年1月分娩,产1男婴。
  按:经前紧张症,其病因虽多,而其病理基础却有相同之处,即经前数天雌激素浓度达到高峰,出现水钠排出迟滞而发生电解质平衡失调,细胞外液增加而出现水肿。因此刺激乳腺增生而胀痛。这种水肿不仅表现于体表,也存在于内脏,包括脑组织,因而出现头痛烦躁,。
  用六经辨证的角度来看,此案是阳明病水热相结的猪苓汤证。阳明为燥金,《易经》曰:“火就燥”,而《说卦》则云:“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离火近的地方干燥,那必然离火远的地方就会形成水湿。由此可见,阳明的燥热是造成津液不足与水湿蕴积的主要原因。少腹胀满、脐下动悸是水饮停聚之腹证。水气不行,故小便不利;水饮偏渗大肠则下利;水气犯胃则呕;射肺则咳;清阳不升则头痛而眩;饮邪久郁、气机不利则络脉痹阻,故经前乳房肿痛;阴亏火旺、灼津为痰,故形体消瘦、失眠、烦躁、舌红脉数。参合腹、脉、舌症及诸临床主要表现而选投猪苓汤滋阴利水而取效。
  
  五、 少阳太阴同病(月经后期兼不孕)
  娄某,27岁,初诊于1984年5月10日。婚后4年未孕,自诉月经衍期,40—50日1行,量少不畅,经前1周乳房胀痛,西医妇科诊为卵巢囊肿并不孕症。现症见:神色忧郁、心悸而烦,口干苦而不欲饮,喜叹息,肩背拘急凝重、纳呆,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脉弦长,舌淡红苔白腻而厚。腹诊:胸胁苦满,脐上动悸,脐周及左少腹广泛性压痛。经络压诊:腰俞穴处有显著压痛。证属肝郁饮停、瘀阻冲任。先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方:柴胡、黄芩、当归、赤芍、川芎、白术、泽泻各10g,桂枝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茯苓15g。同时在其腰俞压痛点上给予刺血后拔罐,并以言语疏导,使其消除心理负担,加强治疗信心。经如此连续服药30多天和刺血拔罐3次后,诸诊渐减,经前乳胀亦缓。原方再服2月,终于1984年9月受孕,来年得1男婴。
  按:此案根据患者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脉弦等诊断为少阳病柴胡证,又根据纳呆、便溏、小便频短而涩、右下肢略有浮肿、舌淡白有齿痕、苔白而腻、脉弦紧而滑等脉症诊为太阴寒湿为胜,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疏解少阳并温散太阴。由于月经衍期而量少的原因常常是因为血虚,患者也存在着当归芍药散的腹症故投与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利水,因为血虚会导致水湿相对地盛,所以投与当归芍药散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合方。这样不仅疏经活血,急则治标,同时养血行水,既为治本。当归芍药散的腹证,《金匮》中仅提到“腹中绞痛”,语焉不详。日本汉方家稻叶克、和久田寅经长期研究得知其具体的腹证是“脐旁、脐上脐下、四周拘挛,按之痛而彻背。”(《腹证奇览》)刺血通络亦是治疗中重要的一环。本案就是综合利用内外合治而取效。
  
  六、少阴病(带下病兼不孕症)
  孙某,27岁,初诊于1985年3月7日。婚后5年未孕,白带清稀量多,西医诊为宫颈炎、子宫发育不良、卵巢功能低下所致之不孕症。其基础体温单相。现症:神疲,下睑暗黑,全身肌肉不时跳动。心悸气短,大便溏软不成形,下肢沉重,经前略有凹陷性水肿,月经经期稍延后,月经量少色淡而稀,脉濡细,舌淡形大有齿痕,苔白厚。腹诊:全腹膨满,按之软弱缺乏弹力,脐上腹部主动脉的悸动应手。证属少阴阳虚水泛。投大剂真武汤:附片30g(先煎半小时),白芍12g ,茯苓30 g,白术15 g,生姜5片 。10剂,并嘱其每日用清艾条自灸脐上动悸处(水分穴)15分钟。灸、药后,白带减少,其他诸症亦减轻。再以原方投服50剂,至6月初,测基础体温,出现排卵体温,7月底,已知妊娠。因左少腹有轻微压痛,时有下肢浮肿,又给予当归芍药散,间断性服药两个月。1986年3月果然临盆,产1男婴。
  按 :患者一派少阴真火虚衰、肾阳不振、水气四泛之证,故白带清稀而多,肢冷肌悸、心悸便溏。据“月经周期前半月为阴,后半月为阳”(赵松泉语)的理论,可把基础体温低水平单向诊为阳气不振的潜症。据脉症投真武汤,重用附、术,并加自灸水分穴,得致天明日丽阴霾尽化而大奏功。笔者认为腹证不仅是选方的依据,其所在部位亦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位置。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名在《汉方处方解证》中说:“汉方医学的特点就是‘随证治疗’因而可称之为‘证候学’或‘方证相对医学’甚至可称之为‘处方学’,证候的诊断直接与处方相联系,‘诊断即治疗’,故‘证’即是‘方’。”在治疗此案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患者的主要脉症与《伤寒论》中的少阴病的“心下悸,头眩,身目瞬动”,及“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真武汤主之”环环相扣,条文基本反映出一方证辨证的证候学、病态学、药物学与治疗学的关系。故依证投方,而获功效。
  
  七、厥阴病(闭经、不孕症)
  章某,32岁,1984年2月10日初诊。已婚5年未孕,初潮18岁,月经一直衍期,3-4月一行,近8个月一直闭经,基温单向,西医诊为继发性闭经(原因待查)。面色淡青不华,少腹冷痛,形寒肢冷,唇周干燥,手足心皲裂而寒冷、大便溏细,白带量多而清稀,脉沉紧,舌质淡暗苔白厚而腻。腹诊:下腹部胀满,按之松软如棉,无肿块。经络按诊:腰俞穴处有压痛。证属厥阴病,肝经气血凝阻,阳气失宣。予以温经汤:当归、半夏、麦冬各10g,党参15g,阿胶10g(烊),丹皮、川芎、桂枝各6g,甘草2g,吴萸1.5g,干姜3g。并每隔1周,在腰俞穴压痛处刺血拔罐1次。经如此治疗50天后,基温双相,出现排卵征象,后再续服原方加定期刺血,终于1984年6月妊娠,后顺产1男婴。
  按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是阴阳顺逆、阴阳消长、阴阳错杂,其中还涉及肝气的疏泄以及相应的血证。厥阴病中的常用方剂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皆以当归命名汤方,则厥阴多病血证的特点卓然可见。温经汤由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加减化裁而成。载《金匮&#8226;妇人杂病门》,主治“小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干口燥”,“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月水……至期不来”,是仲景用以“养血温经”的良方。腹诊以少腹冷痛,胀满,按之无力及无肿块为目标。此案方证相符,故经汛自调而有孕。闭经一病,查腰骶部常有敏感压痛点,特别是腰俞、腰阳关、十七椎下(日人称之为上仙穴)等处穴位更是明显多见,如能在这些穴点加予刺血拔罐,则获效宏。
  月经与“肝藏血”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一藏一疏,一出一入均由厥阴主事。如虚寒内生,冰伏血海,常见宫寒不孕,带清稀冷,所以金代医家刘完素倡导“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


http://www.fuxzy.cn/viewthread.php?tid=266000




伤寒六经辨证思维训练


http://www.doc88.com/p-24955588375.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7: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4432

小腿麻夜不能眠,腰突,小腿麻夜不能眠,

试了一下在腰5骶一部和委中艾熏,从第一晚自诉未眠开始第二天下午做了下,当晚反馈能睡但依然不适,第三天下午再试晚上5点后依然难受,第四天(昨日)下午再做约半小时,今早反馈能睡,现到医院理疗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7: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4432

小腿麻夜不能眠,腰突,小腿麻夜不能眠,

试了一下在腰5骶一部和委中艾熏,从第一晚自诉未眠开始第二天下午做了下,当晚反馈能睡但依然不适,第三天下午再试晚上5点后依然难受,第四天(昨日)下午再做约半小时,今早反馈能睡,现到医院理疗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