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经典学习
›
医易人生
›
交友学中医
›
看是不是有人愿意学习之第二月
1
2
3
4
5
6
7
/ 7 页
返回列表
楼主:
man1234567
看是不是有人愿意学习之第二月
[复制链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1 01: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4/11 17:05 编辑
4574
经常打不开民间中医网址怎回事.早上5点边跑步边复习背了心小肠用药.还没确定本月学习内容,先复习并继续看前面六经辩证文章
回复
举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1 02: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太极网 - 话题
返回圈子首页 » 返回话题区
【转帖】子午流注 灵龟八法
1楼 2010-05-15 18:40 回复 查看 (325) 回复 (9) 1楼
雷生霖
雷生霖
积分11727 等级9 剑客
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它是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子为夜半,午为日中,是阴阳对立的两个名词,是古代人们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如以一年为例,子是十一月,午为五月,冬至在十一月,夏至在五月(农历);以气候而言,子时寒,午时热,再以一天言之,子为夜半的23—1点,午时为日中的11—13点,可见子午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意义,说明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点与界线。
流注二字,流是指水流,注指注输,在这里是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做水流,以井、荥、输(原)、经、合来比喻,指出水之发出为井,渐成为细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然后汇合入出于泽海,用来表示脉管炎气的流注过程。
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可见子午流注是在“人与自然”的理论指导下,逐渐演变所创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种针刺取穴法。
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叁者的关系如下:
时间 时辰 经络 / 脏腑
23:00 - 1:00 子时 胆
1:00 - 3:00 丑时 肝
3:00 - 5:00 寅时 肺
5:00 - 7:00 卯时 大肠
7:00 - 9:00 辰时 胃
9:00 - 11:00 巳时 脾
11:00 - 13:00 午时 心
13:00 - 15:00 未时 小肠
15:00 - 17:00 申时 膀胱
17:00 - 19:00 酉时 肾
19:00 - 21:00 戌时 心包
21:00 - 23:00 亥时 叁焦
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他脏腑。
举例说明
病症 :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消化不良
问题 :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叁点才睡
解释 :晚上十一时至凌晨叁时行的是胆经及肝经。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同时由於肝气上升,影响脾胃,因而感到胃痛。
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适,胃脾亦有问题。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子午流注针法有两种,一为按天干开穴,又称纳干法,或称日干子午流注;一为按地支开穴,又称纳支法,或称时支子午流注。
(一)时支子午流注
时支子午流注,也称纳子法,纳支法。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有两种取穴法:一种是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例如,肺经病,每日寅时都可取肺经从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针刺治疗。此方简便易行。另一种是根据气血流注到某经的时辰,再结合五俞穴,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纳子法是依据"日周期",用本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气血流注本经的时间,在每日的十二个地支时辰按时开穴。开穴的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在气血流经本经的时辰,本经气血最虚,取母穴用补法,可以扶正补虚,使气血通畅。若本经为实证,则取子穴以泻之。
气血于寅时由肺经流注,卯时流注大肠,依次为胃、脾、心、小肠、膀胱、肾、胃、心包、三焦、胆,丑时流注肝经,再至肺经,周而复始。可记歌诀。见下表。
肺寅大卯胃辰宫,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
亥三子胆丑肝通。
表12 气血流注十二经时辰表
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经脉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时辰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时间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举例:在气血输注本经的时间,实证取本经所属"五行"之子穴泻之。如肺热咳嗽的实证,于寅时泻尺泽(水)。即金生水、水为金之子。虚证取本经所属"五行"之母穴补之。如肺虚气喘,于卯时补太渊(土),土生金,土为金之母。
如果补泻时间已过,或不虚不实证,或遇有急症,可取本经本穴或原穴。见下表。
时支子午流注补泻腧穴表
经脉 补 泻 本穴 原穴
腧穴 时辰 腧穴 时辰
肺(金) 太渊(土) 卯 尺泽(水) 寅 经渠(金) 太渊
大肠(金) 曲池(土) 辰 二间(水) 卯 商阳(金) 合谷
胃(土) 解溪(火) 巳 厉兑(金) 辰 足三里(土) 冲阳
脾(土) 大都(火) 午 商丘(金) 巳 太白(土) 太白
心(火) 少冲(木) 未 神门(土) 午 少府(火) 神门
小肠(火) 后溪(木) 申 小海(土) 未 阳谷(火) 腕骨
膀胱(水) 至阴(金) 酉 束骨(木) 申 通谷(水) 京骨
肾(水) 复溜(金) 戌 涌泉(木) 酉 阴谷(水) 太溪
心包(相火) 中冲(木) 亥 大陵(土) 戌 劳宫(火) 大陵
三焦(相火) 中渚(木) 子 天井(土) 亥 支沟(火) 阳池
胆(木) 侠溪(水) 丑 阳辅(火) 子 临泣(木) 丘墟
肝(木) 曲泉(水) 寅 行间(火) 丑 大敦(木) 太冲
在纳子法中,还有一种按时循经取穴,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属一经,即寅属肺,卯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未属小肠,申属膀胱,酉属肾,戌属心包,亥属三焦,子属胆,丑属肝。某经有病患,即于某时采用某经的经穴针刺治疗。如肺经有病,在寅时取肺经的穴位针刺。脾有病,在巳时针刺脾经的穴位。
(二)日干子午流注
日干子午流注,也称纳甲法,纳干法。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天干时辰,进行配穴针刺治病的方法。首先推算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再以经脉五输穴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有三种取穴法。
第一种为按值日经的天干,每日分配一经,在该日内开取该经的任何腧穴,都可治疗该经病症。如肝病,乙日一天内任何时辰都可开取肝经从大敦至期门的任何腧穴进行针刺治疗。其它经可以仿照类推。
第二种是按时的天干,在这个天干时辰内开取该经的任何一个五俞穴,都治疗该经的病症。如肝病,只要在乙时,都可开取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中的一个腧穴针刺治疗。其它时辰依次类推。
第三种由按时开穴,循经开穴两部分组成。具体方法是:
1.按时开穴:按时开穴的取穴规律是根据日、时的干支,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本着阳进阴退的规律循环,只适用于开井穴。
阳进是指天干为阳主进,即从甲→乙→丙……。阴退是指地支为阴主退,即从戌…>酉…>申…>……。干支相配,必须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戌是地支中阳支的最末,故阴退从戌开始。阳进阴退是推算次日的干支取井穴时辰的方法。如甲日甲戌时开窍阴,要推算乙日开井穴的时辰,就要根据阳进阴退的原则,天干从甲进一为乙,地支从戌退一为酉,故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癸日肾经井穴的开穴时间不能在癸丑,应在亥时,是因为每日每经值日十一时,十日累积十时形成的。见下表。
日干子午流注按时开“井”穴表
日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时辰 甲→戌…> 乙→酉…> 丙→申…> 丁→未…> 戊→午…> 己→巳…> 庚→辰…> 辛→卯…> 壬→寅…> 癸亥
经脉 胆 肝 小肠 心 胃 脾 大肠 肺 膀胱 肾 井穴 窍阴 大敦 少泽 少冲 厉兑 隐白 商阳 少商 至阴 涌泉
2.循经开穴:日干子午流注的开穴,除了本"阳进阴退"原则开取井穴之外,并根据时干配合脏腑阴阳,依五输穴五行相生顺序来开取五输各穴,要推算一天中的时干开穴,本着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并按五输五行相生的顺序开穴。
先推算患者来诊断的时干支,结合经脉流注和五输穴相生顺序开穴。如甲日胆经主气,在甲戌时开胆经的井穴窍阴,甲戌的下一个时辰为乙亥,为阴时,阳时逢阴时为闭,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丙子,属阳,阳日遇阳时则有穴可开,按经穴相生的顺序,胆属木,木能生火,小肠属火,故应开小肠经穴,窍阴属金,金能生水,小肠经的水穴是前谷,故丙子时当开前谷穴;丙子时后是丁丑时,属阴,天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戌寅时,属阳,本着经穴相生的规律,应开胃经的俞穴陷谷穴。根据返本还原的规律,同时要开胆经的原穴丘墟穴。再下一个时辰是己卯,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庚辰,属阳,按经穴相生,开大肠经阳溪穴;下一个时辰是辛巳,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壬午,属阳,按经穴相生,当开膀胱经委中;下一个时辰是癸未,属阴,无穴可开;最后一个阳时是甲申,甲日两见甲叫日干重见,因为天干10个,经脉12条,10天干不够配12经,所以必然反复重见,即甲日重见甲,乙日重见乙等。五输穴开完后,重见如何开穴?甲申如何开穴?这就要应用阳经气纳三焦,阴经血归包络和阳经纳穴他生我,阴经纳穴我生他的规律来开穴。即阳干重见必是纳入三焦而开三焦经穴;阴干重见必定纳入包络而开心包经穴。因此,根据阳经纳穴他生我的原则,甲申时应开三焦经的水穴液门穴。根据阴经纳穴我生他的原则,乙未时应开心包络的火穴劳宫穴。现将甲胆主气、乙肝主血定穴表作对照,见下表。
甲胆主气定穴表
时辰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日干重见
经脉 胆 闭穴 小肠 闭穴 胃 闭穴 大肠 闭穴 膀胱 闭穴 三焦 气纳三焦
五俞穴位 井(金)窍阴 荥(水)前谷 俞(木)陷谷 经(水)阳溪 合(土)委中 纳(水)液门 他生我 过原 戊寅时已过开丘墟,为返本还原
乙肝主血定穴表
时辰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日干重见
经脉 肝 闭穴 心 闭穴 脾 闭穴 肺 闭穴 肾 闭穴 心包 血归包络
五俞穴位 井(木)大敦 荥(火)少府 俞(土)太白 经(金)经渠 合(水)阴谷 归(火)劳宫 我生他 过原 己丑时巳过开太冲,为还本还原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按天干进行推算,熟记便于应用,全部录出。
1.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2.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3.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4.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5.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6.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7.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占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8.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巳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9. 壬时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的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10.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阳日遇阴日不开穴,阴日遇阳日不开穴,有甲与己合的取穴法。即甲日用己日的穴,乙日用庚日的穴,丙日用辛日的穴,丁日用壬日的穴,戊日用癸日的穴,称作刚柔相配。
几点说明:
1.日干重见:推算日干时,如甲日胆主气,从甲戌时开井穴,至合穴,最后一个阳时是甲申,两甲日相逢,叫日干重见。
2.值日经:按天干推定某时主气主血的经脉。
3.逢输过原:即"返本还原",指每逢输穴时,就要开值日经井穴相属的原穴。
4.开穴与闭穴: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闭。开时气血正旺,闭时气血渐衰。
5.气纳三焦,开生我穴:三焦主诸气,为阳,凡阳经开到合穴,下一阳经便应气纳三焦,纳本经所属"五行"的母穴,即开生我的穴。
6.血归包络,开我生穴:血归包络,为阴,凡阴经开到合穴,下一阴经就要血归包络,纳本经所属"五行"的子穴,即开我生穴。
7.经穴规律:即指经生经、穴生穴,为开穴规律。先按日、时天干开值日经的井穴,依次按时辰开值日经的相生经荥穴、俞穴、逢输过原,经穴、合穴,最后阳经气纳三焦,纳本经所属"五行"之母穴。阴经开穴完,最后血归包络,纳本经所属"五行"之子穴。
灵龟八法(附:飞腾八法)
灵龟八法又称"奇经纳甲法"、"奇经纳卦法"。它是运用古代哲学的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此法包含着"天人相应"之说,阴阳消长之理,五行生克之变,气血流注之机,运用八脉八穴而发展起来。这种方法和子午流注针法相辅相成,配合应用。兹将灵龟八法的八脉、八穴和八卦干支等,分述如下。
第一节 灵龟八法的组成
(一)九宫八卦
八卦是古人取阴阳之象,结合自然界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作成的。即:乾为天作≡形,坤为地作 形,坎为水作 形,离为火作 形,巽为风作 形,震为雷作 形,艮为山作 形,兑为泽作 形。把八卦的名称和图象结合四方,即成九宫。由于八卦各有方位,配合九宫,根据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的九宫数字。每宫再配上一条奇经及其配属的穴位,就成为: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此八穴的代表数字,在灵龟八法的推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运用本法必须牢记。
八卦、九宫、八穴关系表。
八卦 乾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九宫 六 一 八 三 四 九 二、五 七
八脉交会穴 公孙 申脉 内关 外关 临泣 列缺 照海 后溪
(二)八脉交会
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三)八法逐日干支代数
灵龟八法的组成除八脉、八穴、八卦外,尚有日时的干支数字作为八法取穴的依据。八法逐日干支代数的来由,是根据五行生成数和干支顺序的阴阳定出的,它是演算灵龟八法穴位的基本数字。宜牢记下列歌诀:
甲己辰戌丑未十,
乙庚申酉九为期,
丁壬寅卯八成数,
戊癸巳午七相宜,
丙辛亥子亦七数,
逐日干支即得知。
八法逐日干支代表数
代 数 10 9 8 7
天干 甲己 乙庚 丁壬 戊 丙癸 辛
地支 辰 戌丑 未 申酉 寅卯 巳 亥午 子
五行 土 金 木 火
(四)八法临时干支代数
每日每个时辰的干支,亦各有一个代数,这个代数与逐日干支的代数有着同样的意义,是推演八法必须掌握的内容。一般宜牢记下列歌诀,以利推算:
甲己子午九宜用,
乙庚丑未八无疑,
丙辛寅申七作数,
丁壬卯酉六须知,
戊癸辰戌各有五,
巳亥单加四共齐,
阳日除九阴除六,
不及另余穴下推。
八法临时干支代数表
代数 9 8 7 6 5 4
天干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己亥
地支 子午 丑未 寅甲 卯酉 辰戌
第二节 灵龟八法的运用
(一)开穴法
运用灵龟八法,是将日、时的干支数字,共同加起来,得出四个数字的和数,然后按照阳日用九除,阴日用六除的公式,去除干支的和数,再将它的余数,求得八卦所分配的某穴的数字,就是当时应开的腧穴。
如欲求甲子日的子、丑等时所开穴位,首先要从甲日子时上起出时干;甲日子时按时干支歌诀推算,则仍起于"甲子",再按六十环周表的顺序排列,第二个时辰就是"乙丑"。
八法逐日干支代数,甲为十,子为七;八法临时干支代数,甲为九,子亦为九。四数相加的总和为三十五,由于天干的甲属阳,故用九除,所剩的余数是八。凡除尽不余,遇到这种情况,阳日作九计算,应开的是列缺;阴日则作六计算,应开的穴是公孙。
以上是根据公式计算按时所开的经穴方法,临床运用时还有父母、夫妻、男女、主客等的配用关系,就是公孙配内关,临泣配外关,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这样共同应用就可以提高疗效。
(二)定时取穴、配穴的治疗
就是根据病情选取与病情适应的八法开穴的穴位,再配以适当的经穴进行治疗。例如:头面之疾可选后溪、列缺、临泣、照海适应症的开穴时间;胃心胸诸疾可选公孙、内关适应症的开穴时间进行治疗。
(三)按时取穴、配合病穴
就是根据患者来诊时间所开的八法穴,再配合与疾病相适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即先开内关,以扶正驱邪,消除病痛,例如厥心痛,适逢丙申日己丑时,即先开公孙、内关,再取厥阴俞、巨阙针刺,以提高疗效。
(四)流注、八法,联合应用
子午流注法、灵龟八法二者以"时穴"为主,二者联合应用,可先开八法穴,再配纳干按时取穴;先开八法穴,再配纳支取穴;先根据病情,预定八法开穴时间再配纳干定时取穴。运用时穴法,必须根据病情,适应配穴,发挥时穴的疗效。
附:飞滕八法
飞腾八法也是以八脉八穴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方法,它的运用与灵龟八法略有不同。本法不论日干支和时干支,均以天干为主,不用零余方法。
天干八穴八卦配合表
时辰 壬甲 丙 戊 庚 辛 乙癸 己 丁
腧穴 公孙 内关 临泣 外关 后溪 申脉 列缺 照海
八卦 乾 艮 坎 震 巽 坤 离 兑
飞腾八法歌
壬甲公孙即是乾,
丙居艮上内关然,
戊为临泣生坎水,
庚属外关震相连,
辛上后溪装巽卦,
乙癸申脉到坤传,
巳土列缺南离上,
丁居照海兑金全。
上述表、歌,是每日按天干时的开穴。如"甲己还生甲"的甲子时,开公孙穴。"乙庚丙作初"乙丑时开申脉穴。丙寅时则取内关穴(丙申、丙戊、丙辰等皆同),戊辰时开临泣穴,己巳时开列缺穴,庚午时取外关穴……。治病时先取开穴,再取配穴。如丙寅时先取内关,再取配穴公孙穴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
子午流注针法作为“因时制宜”的治则,注重和强调“择时”与“选穴”两个方面。人在自然环境中,外界的温热寒凉与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的气血流注有着不同的影响,而人体对其影响则相应地产生了“节奏反应”的生理现象,“择时”就是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则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二者结合,就是子午流注针法的中心内容。
一、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子午流注针法,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肘膝以下的五输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针法,所以要运用它,就必须掌握这些内容,这是推算本法的必要条件。
1、干支配合六十环周的计算法
干指天干,支指地支,它是古代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所以它等于1、2、3、4、5、6、7、8、9、10这10个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配合起来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由于天干起于甲而终于癸,计有六十数;地支起于子而终于亥,计有十二数,到轮回第一干支——“甲子”,需要天干轮回六次,地支轮回五次,即天干10×6=60,地支12×5=60,这就是六十环周法。它是计算年、月、日、时干支的基础。
2、干支配阴阳法
天干、地支原系代表年、月、日、时的符号,日时有单双,干支亦分阴阳;它的分法是根据自然次序之数来决定的,也就是数的1、3、5、7、9、11奇数为阳,2、4、6、8、10、12偶数为阴,同时在配合上又是阴与阴相配,阳与阳相合。
从上可以看出,干支的1、3、5、7、9、11奇数,代表着甲、丙、戊、庚、壬五阳干,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支;2、4、6、8、10、12偶数,代表着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丑、卯、巳、未、酉、亥代表着六阴支。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就是阳日开阳经之穴,阴日开阴经之穴,甩以要牢记天地支的阴阳干支,以利推算。
3、干支的五行分属
干支的五行分属歌诀如下:
东方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巳午火,
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
辰戌丑未旺四季,戊己中央皆属土。
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在于“择时”,因此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找出,然后在逐日按时开穴,这就需要掌握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特别是日、时干支更为重要。
二、子午流注开穴法简介
子午流注的临床运用中有各种开穴法,现主要介绍如下几种,这里只作简单介绍。
1、纳支法
纳支法是一种广义的取穴法,它比纳干法推算简易。此法是以一天的十二时辰为主,不论每一个时辰配合什么天干,也不论时辰所属的阴阳,而仅按着一天中的时辰顺序,去配合十二经的气血流注,用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通过补母泻子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它的具体运用可分为下面两种。
(1)、补母泻子法:这种方法,我曾在前面的一个帖子谈到过。它是根据脏腑配合时辰,结合各经症状的虚实,通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按着“虚则补其母,寮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疗。
(2)、按时取穴法:它是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即寅时属肺,卯时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当某经发生疾患,即于某时采用某经的经穴治疗。如肺经有病则在寅时取肺经的经穴治疗,胃经有病则在辰时取胃经的经穴治疗,以此类推。
2、纳干法
纳干法是子午流注针法中常用的一种取穴法,运用此法,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至于该法的具体运用,必须掌握以下几点规律。
(1)、按时开穴:主要是根据年、月、日、时的干支顺次穴,它的规律是阳日取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取阴时开阴经之穴,是本着阳进阴退的规律,不断推演循环。
(2)、循经开穴:子午流注的开穴,除本着“阳进阴退”的原则开取井穴外,并根据时干配合脏腑阴阳,依照井、荥、输(原)、经、合五行相生的顺序来开取五输各穴,就是说上法是每日开井穴的方法,而要推算一天中的时干开穴,就要本着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和五输五行相生的规律顺序开穴。
3、奇经纳甲开穴法
“奇经纳甲”开穴法又称“奇经纳卦”开穴法,这种开穴法包括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开穴法。
(1)、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它是运用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会合,取其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此法包含着“天人相应”之说,阴消阳长之理,五行生克之变,气血流注之机,这种方法是在金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所运用的八脉八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飞腾八法
飞腾八法也是以八脉八穴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方法。它的运用和灵龟八法略有不同。本法不论日干支和时干支,均以天干为主,不用零余方法。
4、、其它开穴法
子午流注还有一些辅助开穴法,以弥补子午流注前述几种开穴的不足,特别是当遇上闭穴时,则可用这些辅助开穴法以进行治疗。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 甲乙同宗开穴法
2、夫妻开穴法
3、十二经纳干流注法
4、十二经纳支流注法
5、壬督二脉开穴法
6、子午相化开穴法。
回复 | 推荐给朋友 | 转贴 举报
2楼 2010-05-15 18:46 回复 2楼
雷生霖
雷生霖
灵龟八法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版】
一、灵龟八法的含义及起源
1、含义
又名“奇经纳甲法”或“奇经纳卦法”。即按日按时按卦的取穴方法。指运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用八卦九宫学说、奇经八脉气血会合理论,取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点穴)取穴方法。
2、起源
《易经》:灵龟二字起源于《易经》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流注指微赋》:何若愚:倡导子午流注法。
《针经指南》:窦汉卿:重视八脉八穴的应用。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针灸大全》:明·徐凤:正式完整提出。
二、八脉交会八穴表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八穴名称
互相关系
通于八脉
合于部位
公孙
父
冲脉
心、胸、胃
内关
母
阴维
后溪
夫
督脉
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申脉
妻
阳蹻
足临泣
男
带脉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
女
阳维
列缺
主
任脉
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
客
阴蹻
三、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四、九宫八卦
1、八卦:源于《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古人观察
自然现象,用阴阳相反相成的范畴来说明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字形表示。
八卦即:乾为天作 形,坤为地作 形,坎为水作 形,离为火作 形,
巽为风作 形,震为雷作 形,艮为山作 形,兑为泽作 形。
《针灸大成》载八脉配八卦歌:
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连,
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2、九宫:是指方位,古代将八方及中央定为九宫。各有专名,并以八卦的名称和图象结合方位即成为九宫。八卦各有方位──以左为东,右为西,上为南,下为北。配合九宫──根据“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之九宫数。八穴八脉──每宫再配一条奇经及其配属的穴位。
附:八宫八卦八穴图
五、八法歌
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
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其中八穴代表数对灵龟八法的推算和应用具重要意义。
六、灵龟八法的运用
1、八法逐日干支代数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各有一个代数。
干支代数是根据五行生成数和干支顺序的阴的阴阳定出的,它是演算灵龟八法穴位的基本数字:
口诀: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
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
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干支即得知。
八法逐日干支数字表
2、八法临时干支代数
每日时辰的干支亦各有一个代数,它是演算灵龟八法穴位的基本数字。
口诀: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
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八法临时干支数字表
3、日、时干支的推算
公式(1)逢阳日:(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
①余数对照八法歌的数字取穴。②除尽无余数取九数(列缺)。
(2)逢阴日:(日干+日支+时干+时支)÷6
①余数对照八法歌的数字取穴。②整除者取6数(公孙)
实例:
已知1988年元旦干支为“乙卯”,求1988年8月28日8时的所开八穴为?
解答:①求日干支:1988÷4=477,整除为闰年。
日干代数=乙2+28+1+1=32-3×10=2 日支代数=卯4+28+1+7=40-3×12=4
8月28日为“乙卯”日(阴日)。
②求乙日的时干支:因8时为辰时─乙庚起“丙子”─当为“庚辰”时。
③日干支:乙9、卯8,时干支:庚8、辰5
(9+8+8+5)÷6(阴日)=5 ,除尽
④阴日除尽数是取6数,乾六是公孙,取公孙配内关,为父母相配。
回复
3楼 2010-05-15 18:47 回复 3楼
雷生霖
雷生霖
灵龟八法开穴法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6-05-09 12:00 - 阅读:654 - 评论:0 关于其何为灵龟八法开穴法及其组成,现不妨分述如下:灵龟:龟的一种称呼,其说法有二:1、人言其为九龟,我不知何为九龟,据查《尔雅·释鱼》中记载有十龟之说:“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为其第二位也。2、民间传说,古有四灵之说,一曰龙、二曰凤、三曰龟、四曰麒麟,为其第三位也。为何言其为灵龟,传说在大禹治水之时,有一神龟负文列与背,有数一至九,大禹据此文而治水功成也,故命其龟曰灵龟。即有数一至九,又依何序而列,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而五居中,即为九宫”八法:其含义有二:1、指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详见下表)2、指八卦:关于其卦名及与自然界的关系见下表: 关于八卦的卦象,为了记忆的方便,现将朱熹的《八卦取象歌》中关于八卦卦象的歌诀列于下“乾三联、坤六断、坎中满、离中虚、巽下断、震仰盂、艮复碗、兑上缺”关于八卦的其它内容,由于牵涉到八卦学说,故在此不言,详见它书。所谓灵龟八法即根据奇经八脉气血运行的关系,将八脉八穴纳入八卦和九宫之中来开穴的一种针刺方法,与子午流注开穴及辅助开穴法的相同点是仍按日、按时来开穴,不同点是灵龟八法还按卦开穴。1、 灵龟八法配穴:(1)、八脉歌诀正经经外是奇经 八脉分身各有名 后督前壬皆在内 冲由毛际肾同行阳跷根外膀胱寻 阴起跟前随少阴 阳维只络诸阳脉 何为阴经为络阴带脉维腰如束带 不由常应日奇经(2)八法歌:坎一取申脉 照海坤二五 震三属外关 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 兑土后溪府 艮八系内关 离九列缺主列表如下(3)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痛 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锐眦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 申脉阳跷络亦同 列缺壬脉行肺系 阴跷照海膈喉咙2 灵龟八法配穴法的计算:如前之所言,灵龟八法归属于子午流注学说,所以其年月日时干支的计算仍同于前。亦如前言,灵龟八法是以八穴配以八卦 九宫来开穴的一种方法,是以卦开穴,所以其不同于子午流注和辅助开穴法。亦如前言,在子午流注学说的应用之中,以日 时干支为主,余年 月干支基本不用,故在此只言其日 时干支。此亦是以阳历历法为主。其计算公式为:(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 (阳日)/6(阴日)=商· · · · · · 余数(阳日余零时为9,阴日余零时为6) 1 分析:日干 日支是以日干支中的天干、地支配数而言,具体配法如下: A、歌诀:甲己辰戌丑未十 乙庚申酉九为期 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 丙辛亥子亦七数 逐日干支即得知 B、列表:八法逐日干支配数表 3、灵龟八法的临床应用原则:①、灵龟八法与子午纳干法配合,具体有以下两种类型,A、 与纳干法的“原穴”相合:即除开灵龟八法一穴外,还可以配子午流注纳干法开其“原穴”进行针刺,即双穴均为开穴之时。如以甲午日丁卯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照海穴,十二经纳干法除开心经腧穴神门穴外,返本还原还开肾经输(原)穴太溪穴。B、与五输穴相合,即先开灵龟八法一穴,再配合五输穴中的输穴进行针刺。关于五输穴的主治功能在《难经·六十八难》中是这样记载的:“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②、与“夫妻开穴法”相合不妨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穴为内关穴,夫妻开穴法开穴为“阳辅”两者可相合治疗某种疾病〈余略〉③、与“甲己同宗开穴法”相合,如仍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穴为内关穴,根据同宗法甲子时变为己丑时,又可开太白、太冲二穴④、与募穴、俞穴相合再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为开内关穴,开募穴为日月,开俞穴为胆俞。⑤ 、与病穴相合如以肩关节周围炎而言,可用灵龟八法开外关,再配以病穴肩三针(肩 穴、肩 穴、肩贞穴)等进行针刺治疗。⑥与后述的飞腾八法合用如治疗不寐症,无论何种类型引起的均可根据奇经八脉相合法进行治疗,如阴 脉,阳脉合于目内目眦,二者可司眼睑,一开一合,主人之瞑寐,若阴 脉脉气过盛则瞑目,治则为泻照海补申脉,若阳 脉气过盛则瞑寐(不暝),治则为泻申脉补照海,〈病例,见后述的子午纳干法和灵龟八法的确切临床病例〉 养子开穴法又叫养子时刻流注开穴,此法等同于纳支法开穴中的一日开六十六穴法。为每隔24分钟开一穴,2小时(即一个时辰)开井、荥、输、经、合(120÷24=5)五穴。一天十二个时辰开(12×5=60)60穴,其中的6个阳经原穴则附于腧穴同开,算下来亦为一天66穴。关于何谓养子时刻流注穴,我们不妨分开来理解:养子:何能养子,很显然是母能养子,子午流注学说是以干支五行为主,主要讲究相生,干支无生而归于五行,说白了,所谓的养子可以理解为五行中的母子相生。时刻:可分开来讲,时即时辰,是古代的一种语言记时方法,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刻:即刻度,是古代的一种数字记时方法,漏壶滴水一百滴而尽,用时为一日。流注:指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至的穴位。所谓养子开穴法,指十二经脉流注按五输并遵循五行相生的规律,根据天干、时辰,刻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开其相应经脉上腧穴的一种以时取穴的方法(每隔24分钟流注一穴)由于时辰干支为60日循环一周(一甲子)刚好五日配完,故以五日循环一周,同于后述的飞腾八法。其具体应用可列表如下:养子开穴速算表阳时 阴日 例:求庚午时开何穴?查上表、在竖行中找庚、再横行找午、午对11点,得知庚午时从ll点开始每隔24分钟开一穴,从该处午向右有五穴,为庚午时的开穴。依次为:11点~11点24开商阳穴,11点24~11点48开通谷穴,11点48~12点12开临泣穴、合谷穴(原)二穴,12点12~12点12点36开阳谷穴。12点36~13点开足三里穴。余推。 子午流注飞腾八法开穴法飞腾八法开穴法是以时干支上天干的八卦代数为其开穴的前提,是以五日为一个周期。其具体应用如下:1、 关于时干支上天干八卦代数:A、歌诀
回复
4楼 2010-05-15 18:49 回复 4楼
雷生霖
雷生霖
下篇 附 录
一、子午流注针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子午流注的源流和临床意义。
2.掌握子午流注的纳甲法、纳子法的临床运用。
【学习纲要】
一、概述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独特针刺取穴治疗方法,是我国古代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在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定的一种逐日按时取穴的针刺方法。
二、子午流注的含义
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研究、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理论,它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子午”二字,具有时间、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比喻自然界江河湖海水流的汇合和往返不息,也包含宇宙万物的即时变化。中医学将人体气血循环比作水流,用以阐明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过程。
近代兴起的“生物钟”理论和子午流注两者有相似之处,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发表了为数可观的论文和专著。子午流注作为一门古代学说,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更新方法,使其日臻完善。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源流
子午流注针法是时间治疗学在针灸领域的具体运用,其学术渊源流长。远宗《内经》、《难经》,创用于宋、金。
1.《内经》,其提出了以干支顺序推算,形成六十环周的岁次,并强调要候其气至再予下针,这样才可如期而愈。
2.《难经》继承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对《内经》理论作了合理的分类,其中《六十四难》、《六十五难》将井、荥、输、经、合明确配合五行和阴阳属性。《六十九难》根据脏腑、经脉所属五行的母子关系,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3.西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补充了心经五输穴,使子午流注针法内容更加完善。唐·王冰首创运气学说,推动了宋、金干支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4.宋、金时期,由于干支学说的盛行,影响到医学的发展,子午流注由理论逐渐走向临床实践。众多医家潜心研究子午流注,纷纷著书立说,编写歌赋,如《流注指微赋》、《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等。另有贾氏所著《井荥六十首法》。可以说,宋、金时代是子午流注针法的鼎盛时期。
5.明代针灸医家在前人子午流注成就的基础上,对针法的运用和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高武在《针灸聚英》所论五输穴的补虚泻实,为纳支法的取穴开创了先河。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李梴的《医学入门》等,对有关子午流注针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其中《针灸大全》所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10首,对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提出了简明合理的方法,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6.清代,由于封建统治者散布的“针刺、艾灸,究非奉君之宜”的谬论,针灸学术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实施,使中医、针灸事业走向了复兴与繁荣。子午流注针法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四、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运用
子午流注纳子法又称“纳支法”。其运用方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针刺。
1.按时循经取穴法 按时循经取穴法又称“一天六十六法”。按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即寅时属肺、卯属大肠、辰属胃、己属脾……。这种配属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气血流注有盛有衰,肺气旺于寅时(清晨3—5点)而终于卯时。如肺经发生病变,可选取肺经的有关腧穴,当其方盛之时,采用“迎而夺之”的泻法;肺气衰退之时,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其他各经病变依次类推。
2.补母泻子取穴法 补母泻子取穴法是根据五输穴与五行的相生规律,法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以子母穴作为基础。例如肝经病变属实者,取肝经的子穴行间(五行属火),针刺用泻法;虚证则取肝经的母穴曲泉(五行属水),针刺用补法。各经病变依次类推(见下表 )。
补母泻子取穴法
经脉 五行
流注时间
证候举例
补法
泻法
本穴
原穴
母穴
时间
子穴
时间
肺
辛金
寅
咳喘、心烦、胸满
太渊
卯
尺泽
寅
经渠
太渊
大肠
庚金
卯
齿痛、咽喉及面口鼻疾患
曲池
辰
二间
卯
商阳
合谷
胃
戊土
辰
腹胀、烦满、脚气
解溪
巳
厉兑
辰
足三里
冲阳
脾
己土
巳
舌本强、腹胀满、体重、黄疸
大都
午
商丘
巳
太白
太白
心
丁火
午
咽干、舌痛、掌热
少冲
未
神门
午
少府
神门
小肠
丙火
未
项强、颌肿、肩痛
后溪
申
小海
未
阳谷
腕骨
膀胱
壬水
申
头项腰背腘月耑疼、癫疾
至阴
酉
束骨
申
足通谷
京骨
肾
癸水
酉
心悸、腰痛、少气
复溜
戌
涌泉
酉
阴谷
太溪
心包
丁火
戌
痉挛、心烦、胁痛、妄笑
中冲
亥
大陵
戌
劳宫
大陵
三焦
丙火
亥
耳聋、目痛、喉闭、癃闭
中渚
子
天井
亥
支沟
阳池
胆
甲木
子
头痛、胁痛、疟疾
侠溪
丑
阳辅
子
足临泣
丘墟
肝
乙木
丑
胁痛、疝气、呕逆
曲泉
寅
行间
丑
大敦
太冲
五、子午流注纳甲法的运用
子午流注纳甲法又称“纳干法”,其运用方法是按天干的演变规律和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开穴施治。
1.干支配合阴阳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凡逢单数(奇数)属阳,双数(偶数)属阴。按两阴相配、两阳相合的方法,形成所谓“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2.干支配属五行 干支配属五行,应与四时季节相联系。其配属是甲、乙、寅、卯属木为春;丙、丁、巳、午属火为夏;戊、己、丑、辰、未、戌属土为长夏;庚、辛、申、酉属金为秋;壬、癸、亥、子属水为冬。
3.天干配属脏腑、经脉 天干有阴阳之分,脏腑、经脉也有表里关系。因此,阴干配属六脏和六阴经脉,阳干配属六腑和六阳经脉。脏腑和经脉其数均为12数,天干为10数,两数不等,可把同属相火的心包和三焦分别归属于心和小肠(见下表)。
天干配属脏腑(经脉)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经脉
胆
肝
小肠
三焦
心
心包
胃
脾
大肠
肺
膀胱
肾
天干配属脏腑(经脉)歌诀: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火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腑,阴干则配阴之脏。
4.地支配属脏腑、经脉 地支配属脏腑、经脉是将十二地支时辰的推移和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结合,两者数字相等,次序排列固定不变。经脉气血流注始于肺,顺序为大肠、胃、脾……而终于肝。地支的时序始为寅时,顺序为卯、辰、巳……至丑时乃尽,然后再由肝而注肺,如此循行往复,环注不息(见下表)。
十二经脉配属地支表
十二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二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地支配属脏腑、经脉歌诀:
气血流注十二经,肺寅大肠卯胃辰;
脾巳心午小肠未,申属膀胱酉为肾;
戊归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正通行。
回复
5楼 2010-05-15 18:50 回复 5楼
雷生霖
雷生霖
5.子午流注针法选穴 子午流注针法选穴,以五输穴为基础。五输穴与脏腑、经脉、阴阳、五行的关系见下表。
五输穴与脏腑、经脉、阴阳、五行的关系
阳 经 六 腧 穴 阴 经 五 输 穴
经脉
井(金)
荥(水)
输(木)
原
经(火)
合(土)
经脉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胆(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丘墟
阳辅
阳陵泉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小海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支沟
天井
心包(君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胃(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足三里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曲池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尽泽
膀胱(水)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昆仑
委中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6.按时开穴的规律 纳甲法的运用是在熟悉上述多种配属关系的基础上,首先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结合十二经脉的流注和五输穴的相生规律依次开穴。推算时应掌握如下几点。
(1)阳进阴退:根据干支的阴阳属性,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即天干由甲进到乙,再由乙进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以井穴为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欲知乙日开井穴的时间,按阳进阴退原则,天干由甲进一数为乙。地支由戌退一数为酉,则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可依次类推(见下表)。
子午流注按时开井穴表
日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时辰
甲
戌
乙
酉
丙
申
丁
未
戌
午
己
巳
庚
辰
辛
卯
壬
寅
癸
亥
经脉
胆
肝
小肠
心
胃
脾
大肠
肺
膀胱
肾
经穴
窍阴
大敦
少泽
少冲
厉兑
隐白
商阳
少商
至阴
涌泉
注: 阳进 阴退
流注从甲日起开穴,至癸日而终。至于癸日肾经开涌泉穴,则不按“阴退”的原则,而在癸亥时开涌泉穴。其因是每日每经值11个时辰,十日值110个时辰,十日应有120个时辰,相差10个时辰,所以不在癸丑时开穴,而提前10个时辰在癸亥时开穴,这样使甲日戌时相交的流注循环不受影响。
(2)经生经,穴生穴:继每日开取井穴之后,欲掌握当日以后时辰应开腧穴,可按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推演。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例如,甲日胆经主气(值日),甲戌时开胆经井穴足窍阴,甲为阳木,按阳日阳时开阳经穴,甲戌下一个阳时为乙日的丙子,丙为阳火属小肠,而上一个时辰所开井穴足窍阴五行属金,金生水,故丙子时当开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丙子下一个阳时为戊寅,当开胃经输穴陷谷;戊寅下一个阳时为庚辰,当开大肠经经穴阳溪;庚辰下一个阳时为壬午,当开膀胱经合穴委中;壬午下一个阳时为甲申,与第一个时辰甲戌同起于甲,此为“日干重见”,起于甲必重见于甲,起于乙必重见于乙,依次间隔5个时辰(见下表)。
甲胆主气日
依次如乙日肝经主血(值日),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乙为阴木,按阴日阴时开阴经穴,乙酉下一个阴时为丁亥,丁为阴火属心,而上一个时辰所开井穴大敦五行属木,木生火,故丁亥时当开心经荥火穴少府;丁亥下一个阴时为己丑,己丑为阴土属脾,当开脾经输穴太白;己丑下一个阴时为辛卯,辛为阴经属肺,当开肺经经穴经渠;辛卯下一个阴时为癸己,癸为阴水属肾,当开肾经合穴阴谷;癸己下一个阴时为乙未,其与第一个时辰乙酉同起于乙,亦为“日干重见”(见下表)。
乙肝主血日
(3)返本还原 “返本返原”,其中“本”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其意为阳经在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开取原穴的时辰是在开取井穴之后的4个时辰。例如,胆经在甲日甲戌时开取井穴足窍阴,到乙日戊寅时则开取原穴丘墟。阴经无单独的原穴,而以“输”穴代之。
(4)气纳三焦:“气纳三焦”是指天干重见日阳经五输穴均己开过,根据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理论,按“他生我”的规律(“他”指三焦经的五输穴,“我”指值日经),开取三焦经的五输穴。例如,甲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日干重见的甲申时,则开三焦经的荥水穴液门。余皆类推。
(5)血归包络:“血归包络”是指天干重见日阴经的五输穴均己开过,根据心包为阴血之母,诸血皆归于心包的理论,按“我生他”的规律(“我”指值日经,“他”指心包经的五输穴),开取心包经的五输穴。例如,乙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日干重见的乙未时,则开心包经的荥水穴劳宫。余皆类推。
开取三焦经和心包经的五输穴都在日干重见时,也就是主经(值日经)开井穴之后的5个时辰。
7.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开穴的规律,前人论述颇多,推算方法不尽相同。其中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方法最为简单,因而广泛流传并为众多医家所退崇。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
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火,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选;
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
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
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本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的亲;
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
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
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回复
6楼 2010-05-15 18:50 回复 6楼
雷生霖
雷生霖
八、子午流注推算法
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病,首先必须将患者就诊时的年、月、日时干支进行推算,求得逐日按时开穴的正确时间。因此,必须掌握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的推算方法,特别是日、时干支尤为重要。
1.干支推算法 干支推算法包括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的推算方法。
(1)年干支推算法:年干支即“干支纪年”,在我国很早就普遍采用。天干始于甲而终于癸,计有10数;地支始于子而终于亥,计有12数。干支配合,天干轮6次(10×6=60),地支轮5次(12×5=60),成为六十环周的年序。确定年干支,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公式计算法:以所求的年数减去3,再除以天干、地支的周期数(10、12),所得商之后的余数就是所求年干支的代表数。
(2)月干支推算法:推算一年中每月的月干支,是以农历计算。每年的1月都是寅月,5月都是午月,11月都是子月,各月固定不变。具体推算时,应从寅月开始。
月干支推算歌诀:
各月干支顺行流,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岁戊在上,丙辛之年庚为头;
丁壬之岁是壬寅,戊癸之年甲寅求。
另外,还有一种简便方法,只要记住下面的简单数式即可。
1(甲) 2(乙) 3(丙) 4(丁) 5(戊)
6(己) 7(庚) 8(辛) 9(壬) 10(癸)
3(丙) 5(戊) 7(庚) 9(壬) 1(甲)
(3)日干支推算法:在推算年、月干支之后,还要推算日干支。日干支的推算不用农历而用阳历,因为农历存在大小月和闰月不固定的情况,推算比较困难。而阳历除了每4年有一次闰2月(2月份多1天,为29天)外,每年的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改用阳历推算日干支就比较容易。日干支的推算方法是:平年可利用当年元旦干支的代数作为基础,加上所求的日数,然后再按各月或加或减,再除去干支的周转数,所得商之后的余数即为所求的日干代数。若逢闰年,因2月份多1天,所以,用上法推算时,从3月份起,应在所求出代数上再加1,即为闰年所求日干支的代数。日干支各月加减数(见下表)。
日干支各月加减数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干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干
支
平
年
减
1
减
1
加
0
加
6
减
2
加
10
减
1
加5
减
1
减
1
加0
加6
加0
加0
加1
加7
加2
加2
加2
加8
加3
加3
加3
加9
闰
年
0
0
0
0
余数加1
日干支各月加减数歌诀:
一、五双减一,二、六加零、六;
三减二、加十, 四减一、加 五;
七 零、九加二, 八加一和七;
十上加二、八,冬三、腊三、九;
闰 从 三 月 起,余 数 均加一。
如果想知道下一年元旦干支,只要推算出本年12月31日的日干支,就可以知道下一年元旦日干支。
(4)时干支推算:一日始于子时,所以,时干支也从子时开始推算。每日子时的时干与日干相关,即甲己起甲子,乙庚起丙子,丙辛起戊子,丁卯起庚子,戊癸起壬子。
时干支推算歌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头;
戊癸起壬子,周而复始求。
另外,还有一种简便方法,只要记住下面的简单数式即可。
1(甲) 2(乙) 3(丙) 4(丁) 5(戊)
6(己) 7(庚) 8(辛) 9(壬) 10(癸)
1(甲) 3(丙) 5(戊) 7(庚) 9(壬)
二、 灵龟八法
【学习要求】
1.了解灵龟八法的源流和临床意义
2.掌握灵龟八法的临床运用。
【学习纲要】
一、概述
灵龟八法与子午流注针法同属于以时间为条件的针刺治疗法,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灵、龟”二字取自中国古代神龟负图而有八卦的传说。灵龟八法又称“奇经纳卦法”、“奇经纳干支法”。就是见奇经八脉纳于九宫八卦,八脉交会穴纳于干支之代数而按时取穴的方法。而按时取穴的方法。
二、灵龟八法的起源及由来
宋、元之际,“干支”、“运气”学说兴起。在针灸领域,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成为子午流注针法的倡导者,其后窦汉卿著《针经指南》及其门人所作《重注标幽赋》等,无不反映了这种学术思想。窦氏很重视奇经八脉交会八穴的应用。在其所著《标幽赋》中可以看出,如“阳蹻、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并注意其配穴和主治证候。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代哲学九宫八卦之说,逐渐演变为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之名,是在明代徐凤所著《针灸大全》中才正式提出。作为一种针灸流派而传播至今。
三、奇经八脉交会八穴
八穴会通八脉具体是:列缺通任脉,后溪通督脉,公孙通冲脉,足临泣通带脉,内关通阴维,外关通阳维,照海通阴蹻,申脉通阳蹻。《难经》对八脉病证作了系统的论述,并规定了治疗法则。还将八穴分为四组,相互配合,喻之为“父母”、“夫妻”、“男女”、“主客”(见下表)。
八脉交会八穴相互关系
八穴名称 互相关系
通于八脉
合于部位
公孙
父
冲脉
心、胸、胃
内关
母
阴维
后溪
夫
督脉
目内眦、耳、头项、肩背、下肢后面
申脉
妻
阳蹻
足临泣
男
带脉
目锐眦、耳后、颊、颈项、胸胁、下肢外侧
外关
女
阳维
列缺
主
任脉
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
客
阴蹻
四、八脉八穴与八卦、九宫
八卦源于《易经》。结合自然界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而构成八卦。即乾为天作 形,坤为地作 形,坎为水作 形,离为火作 形,巽为风作 形,震为雷作 形,艮为山作 形,兑为泽作 形。古人以此种基本图形来表达阴阳之象,并以八卦的名称和图象结合方位。《针灸大成》载有《八脉配八卦歌》:
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
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连;
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
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九宫指的是四面八方及中央九个方位(《灵枢·九宫八风》篇记有九宫的名称),由八卦的名称和图象结合方位而成。根据“戴九履一(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居于中、寄于坤局”,九宫配上八脉八穴,就成了“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窦文真公八法流注》)。八卦、九宫、八脉交会穴相互关系(见下表)。
八卦、九宫、八脉交会穴相互关系
八 卦 乾
坎
震
离
坤
兑
九 宫
六
一
八
三
四
九
二、五
七
八脉交会穴
公 孙
申 脉
内 关
外 关
足临泣
列 缺
照 海
后 溪
五、灵龟八法的运用
从八法的组成来看,除上述八脉、八穴、八卦的配合外,尚有逐日干支代数和临时干支代数,是演算灵龟八法的基本数字。
1.八法逐日干支代数 八法逐日干支代数的由来是根据五行生成数和干支顺序的阴阳决定的(见下表)。
八法逐日干支数字表
代数 10
9
8
7
天干
甲己
乙庚
丁壬
丙戊辛癸
地支
丑辰未戌
申酉
寅卯
子巳午亥
八法逐日干支代数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
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
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干支即得知。
2.八法临时干支代数 每日时辰的干支,亦各有一个代数,这个代数与逐日干支的代数有着同样的意义(见下表)。
八法临时干支数字表
代数 9
8
7
6
5
4
天干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地支
子午
丑未
寅申
卯酉
辰戌
巳亥
八法临时干支代数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
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
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
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3.日、时干支的推算 日、时干支的推算是将日、时干支的数字,共同相加,得出四个数字的和数,然后按照阳日除以9、阴日除以6的公式,所得商之外的余数,就是八卦所分配的某穴的代数,也就是当时应开的腧穴。
公式:(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阳)或6(阴)=商……(余数)。
若其结果是除尽无余。遇到这种情况,阳日作9计算,应开的穴是列缺;阴日则作6计算,应开的穴是公孙。由于乙日为阴日,合数又被除尽。故应开之穴为公孙穴。
以上仅是开穴的公式计算法,临床应用时,还有父母、夫妻、男女、主客等配穴关系。就是公孙配内关,列缺配照海,后溪配申脉,外关配足临泣。可以同上述计算法相互为用。
回复
7楼 2010-05-16 17:40 回复 7楼
雷生霖
雷生霖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回复
8楼 2010-05-16 17:42 回复 8楼
雷生霖
雷生霖
肚腹三里留,口面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心胸寻内关。
回复
9楼 2010-05-16 17:43 回复 9楼
雷生霖
雷生霖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子时
子时血海正潮心,人睡如同命归阴,
气血相传俱管御,以行诸脏之阴精。
丑时
丑时血在顶当中,只怕破头伤了风,
如若骨风身寒了,纵有妙药难收功。
寅时
大中穴正眉心中,受伤但怕寅刻中,
血似长流如箭射,心惊肉跳要送终。
卯时
血走在太阴太阳,只怕此刻破了皮,
人似昏迷血似箭,烧红金银便可医。
辰时
辰时血走太阳中,此时受伤七孔通,
鼻流鲜血牙关闭,纵有妙药要送终。
巳时
井栏穴上气血关,彪手打得咽喉翻,
重则妙方俱难救,手轻即用回生丹。
午时
血脉轮流在午时,不宜掌心破了皮,
人似昏迷血似箭,血似莲花不可医。
未时
未时血海在胰连,内有缠宫两相连,
此处若人受了打,纵有妙药难保全。
申时
申时血海在尾通,二十五节气皆通,
受伤两腿俱难坐,通身下血大便中。
酉时
酉时血海在北元,涌上血箭不知痛,
人似昏迷血似箭,血似莲花不可医,
戍时
铜壶滴漏在戍时,尤如淋到小胀胫,
受伤不宜即服药,炒热早谷敷小阴。
亥时
涌泉穴上麻石床,受伤之人面带黄,
站行一步俱难动,十二宫中有妙方。
回复
11楼 2010-05-20 12:06 回复 11楼
雷生霖
雷生霖
传统中医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几千年以来为人类所利用,不花钱,能治病,人人可以动手,无副作用。“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 风池穴
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方法:1、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凹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内关穴
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后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捻揉左手后溪50下;换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2、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六、环跳穴
取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经验取穴:侧卧屈股,术者以拇指掌指关节横纹压在大转子凸点上,指头指向脊椎,拇指尖之处是穴。
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1、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阳明胃经合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1、穿着内衣正坐,双腿屈膝,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压在两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拢扶住小腿肚,两拇指同时用力按揉50下。2、双掌同时拍打两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虚火、定神志、强壮保健的要穴。
八、殷门穴
取穴: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连线上(臀横纹至膕横纹正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方法:1、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两手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2、两手掌分别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九、阳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膝下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八会穴中的筋会穴。
方法:1、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2、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十、昆仑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开,食指按住右足昆仑穴,拇指按在右足内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时用力捏拿50下;换左手捏拿左足昆仑穴50下。2、两拇指分按两足昆仑穴同时揉捻50下。
人体八大基本穴位
长寿穴 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长寿第一大穴,位于膝眼下4横指再向外旁开1横指。它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而胃经多气多血,刺激胃经的合穴可以补益全身气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即用艾草熏灸足三里使之发泡,可以明显提升人体免疫力。
三阴交
在内踝尖上方3寸处,将自己的手指并拢放在内踝上,小指贴在内踝尖上,食指上贴近胫骨的位置就是三阴交穴。三阴交顾名思义,就是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即肝经、肾经与脾经交会处,经常按摩三阴交穴,能够起到调节肝脾肾三脏的效果。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转贴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http://www.niwota.com/submsg/8098856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回复
回复
举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1 02: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4609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4/12 00:08 编辑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http://wenku.baidu.com/view/e5590eeff8c75fbfc77db242.html
回复
举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2 09: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查看: 1185|回复: 5 go
JT本草伤寒笔记 [复制链接]
章木匠 JT本草伤寒笔记
johnsonqu按:JT的本草解读,花了蛮多的功夫,以邹澍的《本经疏证》、周岩的《本草思辩录》以及傅青主一支的用药经验为蓝本,讲解伤寒论的时间,是以桂林古本为主,不过,也参差讲了一些宋本的方剂。需要说明的是,JT是对岸的一个年轻人,70年出生,看书比较杂,推崇温阳派的谭述渠(香港人,陈伯坛儿子的同学。谭的书我找了半天找不到,谁有的话,给分享一下吧)以及汉方派的朱木通(台南人,朱木通的医案网络上容易找到,方证相对用的很好,对于学习伤寒金匮颇有裨益),对郝万山和李可的的观点,也多有涉猎;之前跟蔡壁名教授和倪海厦先生学习过,尤其是在帮蔡教授整理本草的时候,有蛮多的历练;但是,他本人不是执业医生,看病的经验不多,所以,他的本草比伤寒更有听头。(最近在经方沙龙上看到有人张贴《经方直解》的样章,解读的非常漂亮,同一系列的《用药杂谈》也不错,期待一下。)开卷有益,笔记如下:
桂枝汤:
甘草的作用,根据用量不同而变化(一般而言):
一两:调和或者缓和药性的
二两:定位
三两或者以上:补益
大枣:保水的功能很强
芍药:收缩血液,或者将中焦区块的痰拉下来(甘遂半夏汤)
生姜:发散,自营到卫。用大量大枣的补益营分的方剂,例如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汤,不用生姜;有久寒,需要自营到卫,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生姜和大枣的作用,根据甘草的有无,作用不同:
有甘草:调和营卫,如桂枝汤,小柴胡汤
无甘草:发挥各自的作用,止呕,补营等,例如吴茱萸汤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千金中有葛根捣汁治突然呕吐的记载 --> 奔豚汤
肩膀旁边痛,桂枝加葛根汤;后背中间痛,附子剂;无表证的全身痛,肝郁,加味逍遥散;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厚朴杏仁(喘) <----> 干姜细辛五味子(咳)
杏仁:阴虚,肺热有痰, 不适合用杏仁,例如炙甘草汤以及三子汤证
厚朴:苦温行气,横向扩充,与皮肤垂直,例如厚朴麻黄汤
桂枝去芍药汤:
受风寒,胸中闷,冠心病会碰到这种情况(郝万山病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术甘汤 <----> 苓芍术甘汤 ---> 真武汤
芍药的作用,类似甘遂半夏汤中,讲中焦的水拉下来
吃补药上火,肛门肿痛, 可以吃赤小豆当归散
仲景方中的人参,有用党参者,取其补气(宜用量加倍);有用太子参者,取其生津液。后世参附汤中,可以用红参或者高丽参。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龙骨:安神,入全身, 和阴阳 ---> 气, 含镁
牡蛎:凝聚水中阳气, 交水火----> 精, 含锌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中黄芪和桂枝可以多放(谭述渠治风痱,脉虚弱,黄芪生用),生姜也有去掉(叶天士医案)
黄芪入三焦,自里到外托气(内托散),去胀,利水(防己黄芪汤),肾气不足不宜多用(补中益气汤),自卫入营(当归补血汤)。少量用束表,大量用开玄府。
参考方剂:补阳还五汤(黄芪,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其中,地龙对于脑积水(清震汤:升麻、苍术、荷叶)也有效果。
虚劳
虚 -> 不足,包括阳虚和阴虚;劳 -> 偏阴虚
脉大:关脉宽,淋巴或者腺体有肿大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盗汗,眼眶痛
天雄散:天雄,阳气聚集;白术生用较补益
小建中汤:晨起有鼻涕,加干姜,附子;如果拉肚子,用炒芍药,并减少量,还可加芳香醒脾药,例如白扁豆,白豆蔻等
补益与杀毒:贯众可以降低病毒活性;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可以用来消炎,杀菌,但需重用;
炙甘草汤:滋阴药中又扶阳药物
地黄和麻仁,种过它们的土地会很贫瘠, 地黄润营分;麻仁润卫分;
熟地一般买到的会碍胃,可以用生地配清酒;
麦门冬,润肺燥;天门冬,长期和清酒一起吃,可以消除痣和疤痕;
大青龙汤
不一定发烧
心烦、手烦、足烦
舌苔黄,舌尖红
下嘴唇比上嘴唇鲜艳
小青龙汤
水毒体人容易得小青龙汤证,不可久服,以苓桂味甘汤收工;
细辛处理局部的水/寒邪,将寒水分离,半夏将水拉到膀胱,从尿解;
半夏,制过的效果不好,剂量宜加倍,买回来后,清水泡半小时,去明矾;如果口渴,不用半夏,改天花粉;
加减上,常用石膏、附子和杏仁
虚人的小青龙汤证,加大半夏的量,从范文甫法;以张锡纯的从龙汤(龙骨、牡蛎、白芍、牛蒡子、清半夏、苏子)或者苓桂术甘汤收功;
麻杏石甘汤
干咳,喘,肺脉热像,黄痰,加量石膏;痰多,合二陈汤,或者桑白皮;
湿咳,有用小青龙汤的机会;
曹颖甫法,如果虚人,可以用荆芥、防风和浮萍(分别由血->肉->皮),加薄荷,替代麻黄;
喉咙痛的鉴别:实火,早上厉害;虚火,晚上厉害;
下利
五苓散:水泻,小儿夏秋腹泻,水土不服
葛根芩连汤:热利
黄芩汤:热利加肚子绞痛
白头翁汤:下重,拉不干净
桃花汤:滑脱或者血痢
苓桂术甘汤
水液代谢障碍造成的:起则头眩,或者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的电解质丰富,增强小肠的吸水能力;一味茯苓饮(岳美中经验,一次6g,一日两次),治疗脱发 Vs 小柴胡汤治疗斑秃
眩晕的方剂鉴别:苓桂术甘汤,坐着不晕,起来头晕;泽泻汤,坐着站着都晕;真武汤,走路容易摔跤,或者身体感差;
加减:加车前子,治疗眼睛红痛,眼屎多;加车前子、牛膝治疗青光眼;
相似方剂: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味甘汤,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膝盖后酸痛)
五苓散
茯苓:眩悸 --> 三焦;猪苓:利小便 --> 膀胱;泽泻: 去死水,逐湿 --> 肾
治疗更年期或者MC来时头痛,小便不利,防止宿醉;
猪苓汤
肾结石,合用茯苓戎盐汤,或者蒲灰散(其中的蒲灰是石菖蒲烧灰)
类似方剂,八正散(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山栀子、甘草、木通、大黄),见于朱木通医案
小柴胡汤
治疗三焦不通,往来寒热的疟疾等等
柴胡:大量用,推陈致新(大黄、茵陈也有类似作用,小柴胡汤);中量,疏肝解郁(四逆散);少量,升提(补中益气汤)。
小柴胡汤证咳嗽,加干姜、五味子,不加细辛(没有寒邪);小青龙汤和真武汤证,咳嗽的加味有细辛;
调通三焦水道的作用,体现在斑秃(压力大),以及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等症;
保肝的基本做法是实脾、补血、疏肝, 可用逍遥散和小建中汤;但是,情志的影响最大;
少阳区块的淋巴肿,腺体病,有用小柴胡汤的机会;但是,对于淋巴癌,可用《万病回春》中治疗乳岩的十六味流气饮(当归、川芎、芍药、黄芪、人参、厚朴、桔梗、枳壳、乌药、木香、槟榔、白芷、防风、紫苏、甘草)
四逆散
胆腑之病,合四金(郁金、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治疗胆结石;
合旋覆花汤(肺降),治肝胆病
加金铃子散,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不一定有),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伤寒八九日下之 --> 痰饮,气滞,积热,肝郁
柴胡用量为小柴胡汤一半,清上焦
铅丹一般不备,用生铁落,磨刀水或者磁石,重镇至下焦
无甘草,升而降之,不定方位;后下大黄(一二沸),轻泻其热;柴胡、大黄都有推陈致新的作用;
人快睡着的时候,突然被电话吵醒(阴阳不济),难受很长时间,是典型的柴加龙牡汤证;
不愿意与人沟通,莫名的不舒服,自闭型为柴加龙牡汤证;外向型为桃核承气汤证;
忧郁症型可以分两种,一种为脾肾阳虚进而肝阴实的桂附理中丸证;一种为阴虚脏躁,悲伤欲哭的甘麦大枣汤证
补中益气汤
为小柴胡汤之轻/虚证,腹软,脉软,易疲劳,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少阳区块,而兼内伤者,应用无误;
应用脉诊上,右寸的脉弱,比左边宽;
升麻在其中的作用,不是升提,而是解毒 --> 分解污浊之气 ?
附子剂
附子剂的使用需要猪肉等胆固醇作导体;肾衰竭的使用上,需要配合三七、桃仁、红花等祛瘀的药物;
肥胖是一种阴实,可以用附子剂去除;
真武汤(JT喜用真武汤),有助于代谢能力的恢复,常用于老年人冬天的皮肤瘙痒或者下肢红肿很多(水度下注);
少阴病
脉沉细,小便难,咽中痛
一感冒就扁桃腺发言,若脉洪滑,可能是温病;脉沉细,可以考虑少阴病
但欲寐:感觉迟钝,一般的感冒西药治疗后,引邪如少阴,让你感觉迟钝,并没有真的好病,往往有嗜睡的副作用,例如白加黑等等;
小便不利的区别:想小便而小便不出的,是窿闭的蒲灰散证等;有尿意,但是小便不畅的,是太阳病的蓄水证;没有尿意,是少阴病;
使用附子剂,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后,可能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这是阴寒背逼出的瞑眩反应;
真武汤
尺脉浮,发热不自觉(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阳虚病程长,酌情添加红花、桃仁等活血药物
水肿病,有合用防己黄芪汤的机会;
单侧淤痛,可加大黄;
可以用于耳聋,眼瞎等退化性疾病,帮助死掉的神经回复功能;
肺气不足,合用生脉散(陈瑞春的经验是加人参、黄芪);
附子的用量,一枚相当于三两,与白术的比例是3:2,附子汤中附子两枚,白术四两,比例相同;
真武汤(督脉) <----> 肾气丸(三阴经)
肾气丸
肾气 (肾阳) <----> 心气(心阴,泻心汤有心气不足一说)
山药生用效果好,张锡纯经验丰富,治疗虚劳,内伤,如资生汤(生山药、生白术、鸡内金、牛蒡子、玄参)
山茱萸(去核,又称枣皮),大量用,虚脱重症效果好(张锡纯,李可)
丹皮,泻阴中之火,肾气丸中有半个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
李可肾四味:菟丝子、枸杞子、仙灵脾、补骨脂(四药入肝肾,药性和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益肾精,鼓肾气,温阳无桂附之弊,滋阴无熟地之弊。)
治疗糖尿病,大剂量用附子(谭述渠经验);女子虚劳或者男子前列腺炎,不得尿;脚气病,下肢肿;飞蚊症(加磁石);短气,有微饮(吸气短,肾气丸 <---> 呼气短,苓桂术甘汤)
喉咙痛
甘草汤 --> 桔梗汤 --> 半夏散及汤/苦酒汤
火郁发之,范文甫家方治疗寒包火的乳蛾:大黄、附子、细辛、半夏、甘草、元明粉;升降散(僵蚕、蝉蜕、姜黄、大黄)
阴虚喉咙痛(早晨不厉害,晚上厉害),用吴茱萸泡醋,涂抹在脚底板;或者使用傅青主的引火汤(熟地、麦冬、巴戟天、茯苓、五味子),李可的应用经验是头面神经发炎,但是膝盖很冷。
酸枣仁汤
虚劳虚烦不得眠,长时间不调整,会变成大黄蛰虫丸证
川芎,清除血毒,通达头顶(芎黄散,治上半身疼痛);性燥,不可常吃;
本身是通调,不是补益剂,想改善多梦,提高睡眠质量,可以合桂枝龙骨牡蛎汤;
合用远志、菖蒲,效果更好;如果用于倒时差的睡眠问题,可以合用合欢皮和夜交藤;
顽固性失眠,合用朱鸟汤;头热脚冷的失眠,可以重用半夏交通阴阳;
吴茱萸汤
阴寒呕吐,偏头痛(现代人饮冷较多,蛮多应用吴茱萸汤的机会)
吴茱萸,破阴浊,不暖血;倪海厦治疗吐血胃癌的基本方剂为黄土汤加吴茱萸、干姜;
当归四逆汤
辨证点之一:脉微细,手脚冰冷,不动不痛,一动就痛;
四肢厥冷/寒:当归四逆汤(血分)<---> 四逆汤(气分)
当归,甘温,但质润,易滑肠;如果胃弱,可以加白术、山药;
通草,辛平,利水道。木通用茎,从下而上,偏寒,可以用山/蛇葡萄根代,通而不寒。
温经汤
偏温,经期前后15天不适合吃,经期可用当归芍药散
乌梅丸
寒热错杂,久利;亦可用于舌根黄腻苔久不去(倪海厦经验)
主药乌梅,由冬至春,夏成熟,秉勾芒之气,交济水火;去死肌(合僵蚕,治子宫内膜息肉);吮肾液,润筋膜;
黄檗,去下焦热,只有尺强,才可用,不可常用;常搭配知母(一润一燥),肉桂(一补一泻);近代郑钦安的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用于阴虚有热)
薯蓣丸
风气百疾(风气,可以看作病毒残留),长期感冒
网络上另外一种解读:千金方中主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可以看作炙甘草汤(去麻仁)合小柴胡汤(去半夏、黄芩)合茯苓杏仁甘草汤(上焦水)合当归芍药散(去泽泻,下焦水血),加豆黄卷、曲(中焦水)、防风、山药(补虚祛风,治头眩)、桔梗、白蔹(止惊悸狂癫)。这个解读,可能更符合神农本草经。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17472-1-1.html
回复
举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2 10: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张仲景用方解析》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7
发帖: 19870
威望: 88 点
金钱: 300 元
贡献值: 9783 点
鲜花: 919 朵
同意: 146
反对: 0
性别:男
年龄:59
在线时间:7239(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2-04-12 小 中 大
《张仲景用方解析》
《张仲景用方解析》
上篇 经方的理论概述 第一章 张仲景是经方杰出的传人
张仲景所用的方药属经方,这里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经方。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人们自古崇尚经方,但真正认识经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常可听到人们议论“经方派”、“时方派”等,但什么是经方?一般人很难说得清楚,即便是中医工作者也各说不一。如有人认为:“经方者,乃经典著作中之药方也,或曰:经,常也。经方者,谓其乃医家所谓常用之药方也。”[1]《中医词释》谓:“指汉代以前的方剂:①《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实际上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③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目前持此说的人占多数”。《辞海》谓:“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还有人认为:“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经方的涵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的有效方剂;二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而一般多指后者。”[2]造成说法不一的原因,一是中国尚缺乏一部权威性的医学史书,更主要的是缺乏对经方的真正了解。
一、经方的源流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医经七家,指《黄帝内经》十八卷、《扁鹊内经》九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旁篇》二十五卷、《外经》三十七卷、《外经》十二卷、《外经》三十六卷。经方十一家,系指《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瘲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这可能是有关经方的最早记载。这些书多数已失传,抄录这些书名,从中可以分析,经方最初的含义确是指古代临床著作、记载经验之方。其中有一些著作,已不仅仅是方药组成及治何病(证)的简单记载,而是有了方剂理论。[3]这在班固所加的批注中可以看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经方治病,是以药味的寒热温凉不同属性,来治疗人体不同部位的寒热虚实疾病,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治病时分辨病位的深浅,用药辨别五苦六辛及寒热温凉,已体现了中医八纲辨证论治精神。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详述了经方源流:“陶隐居云: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变,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一书,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4]《汤液经法》是商代的伊尹所著让人难以置信,但其书名在《汉书·艺文志》有记载,其书确行于世可信,且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看到经方六十首,即以道教大小、二旦、六神为方剂名称的五十首,再加急救、杂方十首。并且还记载了张仲景据《汤液经法》撰成《伤寒杂病论》。
对照《汤液经法》和《伤寒杂病论》,可看到方剂的组成和方剂的适应证是大致相同的,如《汤液经法》中的小阳旦汤,方药组成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适应证为:治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方药组成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适应证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不同的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在适应证前冠以太阳病,并且论述更详。更不同的是,《伤寒杂病论》论述了以桂枝汤加减治疗不同的适应证有三十多方证。又如《伤寒杂病论》的小柴胡汤源自于《汤液经法》的大阴旦汤,两者的方药组成和适应证基本相同,只是小柴胡汤去掉了芍药。可见张仲景通过临床实践,对方剂组成进行了加减,使方证更加完善。
《汤液经法》中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不但总结了前人的方证经验,也孕育了经方理论。《汤液经法》原书已失传,但一些内容被梁代陶弘景记载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以道家思想总结应用经方的理论,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仲景以医家经验,总结经方的方证撰写《伤寒杂病论》时“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即方证来自《汤液经法》,但根据医疗实践进行了改进、总结、整理,方剂名改道家习称,以主要药为方名,一看方名便明了方剂主要组成及功能。更重要的是从八纲辨证总结提高为六经辨证,这便是《伤寒杂病论》的主旨。也就是说,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已有丰富的方证和以六经辨证为指导的理论体系。其形成过程见简图所示。
《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
道家思想文化→方证丰富积累→方证经验总结提高
古代诸多医方医理八纲辨证六经辨证
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由以上可看出,经方在东汉以前就已出现,至东汉《伤寒杂病论》著成,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辞海》所称“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显系画蛇添足。不过《辞海》冠以“后世称”,因后世有了“时方”才与“经方”相对,这确是不少人的观点。这些划分主要是从时间前后着眼,并不能概括两者的特点。事实上“时方”中都有如桂枝汤、小柴胡汤、泻心汤、肾气丸等经方,之所以不再叫经方,主要是指导用方的理论不同了。“经方之旨”,不仅是指其代表的方剂,还指其代表的方证及指导理论。
由以上也可知,赖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我们能看到经方的方证和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张仲景不愧是经方的杰出传人。
二、经方的特点
许多人称赞经方:“经方的特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5]这主要是评价经方方剂的功效,当然是经方的特点之一,但经方更突出的特点则是独特的理论体系。
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派——经方学派,它具有独特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其科学性公认无争,对其独特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原因不止一端:东汉后至宋朝《伤寒论》被秘藏江南而不传;王叔和整理,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杂病论》,于是有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之论,经方理论与《内经》也就没有什么独特之处。随着考古、考证及临床实践,人们渐渐发现经方具有独特的医疗体系。刘渡舟老师在晚年终于悟到中医有派系之分,他说:“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5]这正告诉我们,从学派不同入眼,可洞察经方的主要特点。
1?北?承道家思想
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已知,经方的发展,是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等到《伤寒杂病论》,其方证主要来源于道家的大小、二旦、六神等。就是说,经方的框架根源于道家,受道家思想影响。[6]从《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看,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着经方的理论和治疗。如表证,是人体患病,正邪相争于体表,人体处于欲借排汗的自然良能推邪外出而不得汗出,此时借助药力发汗解表,所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表阳证)、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阴证)等,是顺应人体欲借汗出驱邪的自然良能来治愈疾病。又如里证,邪热在下,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攻下;邪热在上,用瓜蒂散吐法;邪在中,用白虎汤等清法(里阳证);里中寒,用理中汤等温中法(里阴证);半表半里证,邪居半表半里用和法,治用小柴胡汤(半表半里阳证)、乌梅丸、柴胡桂姜汤(半表半里阴证)等,皆是顺应人体自然的良能,即经方的治病之道,皆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
2?辈挥梦逍醒?说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不见五行的踪影,这是因为,经方重视症状反应,略于逻辑推理。先由经验方的积累,到诸多方证,由诸多方证分类而产生八纲、六经辨证,也就无须用五行学说去推理。六经辨证是区别于其他中医理论的关键。此外,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到近似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内容,如冬葵子治小便不利、乌头治痹痛、烧裈散治瘥后劳复阴阳易、风引汤除热瘫痫等,说明《马王堆汉墓帛书》也是经方派系,“书中看不到五行学说”,[3]也示经方不用五行学说。以此分析,当知《金匮要略》第一篇显不属经方理论体系,著名经方研究者胡希恕先生指出:“此篇文章声调和学术源流显与辨伤寒例脉证并治诸篇为一家之言,而与仲景所论大相径庭,当系叔和撰次之文。”日本的“古世方”派兴起后,认清了这一点,在研究经方时,“剔除了阴阳五行笼统的推测与假说,重视仲景学说的方证相对,以证定方”,[7]也是证明。从经方形成特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效如桴鼓”来看,不屏弃五行学说是做不到的。例如遇有:“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这一证候时,如用五行、五脏辨证则会出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辨证结果,而经方辨证从症状反应认证只有一个结果、一个方证,那就是桂枝加桂汤。
3?倍捞氐睦砺厶逑?
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已形成了辨证、用药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独特之处,即是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伤寒杂病论》以方名证,如书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这些方证名,不仅代表其方药组成及功用,而且还代表了病位、病情,即六经所属。如桂枝汤证,它代表方药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功用是调和营卫、发汗解表,病位属太阳病。又如小柴胡汤方证,它的方证概念包括方药组成,即柴胡、黄芩、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半夏,又包括其功用,即适用于太阳病不解,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半表半里之证,即少阳病。诸多方证不同,治疗疾病不同,有规律、按八纲分类即形成六经辨证体系,体现了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独特体系,[8]也即经方的主旨。
4?奔戎渭毙圆∫仓温?性病
急性病中既包括传染病伤寒、温病、瘟疫,也包括普通热病感冒、咳嗽、痹痛等杂病。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提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即是指急性传染病,当时称天行、瘟疫。因此,学好经方不但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急性传染病伤寒、温病、瘟疫。
总之,经方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方证体系的中医学派之一,其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伤寒论》等,其主要特点是用六经辨证(而不用脏腑经络辨证)和辨方证。
下篇 方证各论 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外为阳,内为阴。脉见阳浮而阴弱,是说脉象表现为浮于外而弱于内,即轻取见浮,重按则弱之脉。由阳浮脉可知发热,由脉见阴弱可知有自汗出。啬啬恶寒,是形容缩缩恶寒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洒淅畏风的样子;鼻鸣干呕,是说明表不解,气上冲之象。这样综合分析,判定为太阳中风证,治疗用桂枝汤。
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是太阳表虚证。与之相对的是太阳表实证,称之为伤寒。《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中风由于汗出而敏干恶风因名之中风;伤寒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身体自然功能所限,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指中于肌腠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在也。中风、伤寒都属病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违背仲景观点的,不足为凭。桂枝汤治疗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证,并不是治伤于风或伤于寒。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解析:这里的“太阳病”,是指症状具备太阳病提纲特征者。如果又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症状,则可用桂枝汤治疗。此是继上条,阐明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还用于太阳病见发热、汗出、恶风者,言外之意不要以为桂枝汤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不论急性病、慢性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解析: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是错误的治疗,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病还在表,故可给服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则再不能给服桂枝汤。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析: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症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若误给服桂枝汤,则必导致实实之祸。作为医生,必须认识这一点,决不能进行错误的治疗。
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可使得因汗出而表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实于表,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则邪气与汗一起被排出体外,病即解,若误给服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即呈实实之祸。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析:太阳病呈现桂枝汤证,给服桂枝汤治疗则病当解而不烦,今初服药后反烦不解者,并非药有所误,是邪盛气郁药力受阻的关系,遇这种情况,可先针刺风池、风府各穴,而后再给服桂枝汤便可治愈。
按:初服桂枝汤出现反烦不解,有针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一法,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解析: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必是传抄有误,错乱于此。本条可分二段讲解:
没有辨清桂枝汤的适应证而给服用桂枝汤,这种不合法的治疗导致患者大汗出,故病不解。如诊其脉见脉浮,则病仍在外,可考虑用桂枝汤和前法治疗。
若患者的脉浮而症状形似疟疾,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发微汗则解,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暗示服过其他发汗药,而在表的外证还未解除,如脉见浮弱,当以桂枝汤汗以解之。
按:在《伤寒论》中,称桂枝汤解肌,麻黄汤发表,为示二者的区别,论中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麻黄汤证为表证,须注意。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意同上。外证不解,当用桂枝汤发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法是逆治,欲想解除外证,宜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是说先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而病不解。此时医者不详审其原因,却又错误用下法治疗,如果当时脉见浮,则病必然未愈。因为脉浮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今脉浮,知病仍在外,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解外当愈。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适宜桂枝汤解之,这是因为汗下后津液损耗,不会再有表实证,而多呈现表虚桂枝汤证。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病常自汗出的原因,不是由于在脉内的荣气,而是由于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所致。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形成经常自汗出的症状。桂枝汤因有调和荣卫的作用,故给服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和则愈。
按:古人把人体的体液分为二类,行于脉内者称为荣血,行于脉外者称为卫气。荣血的作用称为荣,卫气的作用称为卫,二者均来自谷气,化生于胃,人体赖之以生存,故又统称为养人的精气。脉内之荣和脉外之卫经常保持谐和,本条即论述卫不和于外的证治。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脏无他病,是指无其他内脏病的病症。言外之意是病在外。时发热自汗出者,是说发热自汗出有定时。此也是因为卫气不和所致,治疗应在发热汗出前服桂枝汤即治愈。
按: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均是常见病,用桂枝汤多效,宜注意。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解析: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证候,故可用承气汤下之。不过里热明显者小便应见赤色,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当然用发汗解之;假设头痛剧烈者必致鼻衄,此证发汗治疗宜用桂枝汤。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二字,可知身无汗,即病在表亦不可用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用之。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是脉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伤寒证,治当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又出现心烦,再诊其脉见浮数,可知病还在外,这种情况可再用发微汗法治疗,适宜给服桂枝汤。
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亦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可与麻黄汤,这被视为经方的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解析: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清便自调,谓大便正常。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而医者竟用下法,这种误治使患者连续腹泻,而且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传里,转变为虚寒在里的太阴病。此时,虽身疼痛表还未罢,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误下后,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只见身疼痛者,当然宜用桂枝汤急救其表。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也是经方的定法,须记。又服四逆汤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也应用桂枝汤,自在言外。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证,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卫强则浮而不固,荣弱则虚而不守,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不已。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按:欲救邪风句,有语病,后世风伤卫之说即从此出。古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虽然能总结出证治的规律,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于病理的解说往往出现主观臆测,当注意客观对待。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用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解析:伤寒本不宜下,大下之已属逆治,下后表不解,亦宜用桂枝汤解肌,而又错误地用麻黄汤发汗,更是错上加错,使邪入里而出现心下痞。因有恶寒,知表还未解,这种情况,应先用桂枝汤解表,表解后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
按:表里并病,若里实适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是经方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阳明病,常多汗而不恶寒,今虽汗出多,但仍恶寒,提示表还未解,可知脉迟是因表虚,故可用桂枝汤先发汗以解表。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而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病人烦躁,汗出则解者,这里暗示是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而解。但之后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有两种可能,如果脉见沉实,则知已传阳明无疑,病热传变如此迅急,故应用大承气汤急下之;如果脉见浮虚,则知病仍在表,故宜用桂枝汤以发汗。
按:时发热,自汗出,为桂枝汤证;但发热于日晡所,为阳明病里实证,两者很难鉴别,验之于脉亦是一法,须知。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这里的太阴病当指腹痛、下利等症。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之属,如再细审有桂枝汤证,则宜用桂枝汤发汗解表。
按: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病欲从表解,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葛根汤或桂枝汤发汗治之。本条所述,脉浮当是浮弱,并且症有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用葛根汤,不可用桂枝汤。这里的太阴病脉浮,暗示了表里合病有虚实之别,并说明,这种太阴病并非是真的虚寒在里的太阴病,否则即有表证亦宜用四逆辈先救其里,不可用桂枝汤先攻其表。读古人书不能死于句下,学者当细悟。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解析:下利而腹胀满,是指虚寒下利,故虽身疼痛,治疗时要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攻表宜用桂枝汤。
按:本条所述乃真的太阴病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仍宜用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用桂枝汤攻其表,可见上条(第276条)非真太阴病甚明。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解析: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这是里和表未和,治疗宜少量给服桂枝汤小和其外。
按:霍乱上吐下泻,损伤人体津液甚烈,吐利止后,遗有表证未解,治疗宜发汗解表,但不可使汗出过多,应宜少量桂枝汤消息和解之。小和之,当是少量治疗的意思。或行一剂桂枝汤,多次分服法,见微汗即止。这里可知,经方的量证用药,亦是一法。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解析:产后风,系指妇女产后患太阳中风证。因其临床特点是连绵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这是桂枝汤证未罢的表现。病的日子虽久,而桂枝汤证持续存在,这种情况可用桂枝汤。
按:汉代道家多采用大小、二旦、六神给方剂命名,在上篇已说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主要源自《汤液经法》,桂枝汤在《汤液经法》称小阳旦汤。本条中的阳旦汤当是指小阳旦汤即桂枝汤。
【临证思考】《伤寒论》对桂枝汤论述最多,也说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面是很广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不但应用于急性病,而且也应用于慢性病;不但应用于常见的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急性或慢性发热、头痛、身疼、风湿病等,也应用于疟疾、肺炎、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陶弘景在《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治天行病发热”。“天行病”即指古代的急性传染病、瘟疫。不过要记住,只有当症状反应出桂枝汤证时才可用桂枝汤。中医与西医的主要不同是,中医是根据患者症状反应出的特点用药,即有是证,用是方。每一个方剂都有其适应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谓之解肌,与麻黄汤专于发汗解表不同,故其应用以津液有所虚损为先决条件。有关仲景运用本方的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以下几点:
1?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辈〕W院钩觯?或时发热汗出者。
3?狈⒑够蛳轮?,而表未解者。
4?碧?阳、阳明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
5?辈∠吕?,而脉浮弱,或自汗者。
6?被袈彝吕?止,而身疼不休者。
【辨证要点】太阳病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
【验案】例1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00~5:00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两脉缓。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治之,故与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症全消。
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至夜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1~2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病之表虚证,主在荣卫失调,治以调和荣卫,与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继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症解。
二、桂枝加桂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
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
【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解析:《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有“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
病在表,当发汗,但用烧针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是不得法的治疗,不但使病不能解除,而且不慎针眼受寒被感染,则出现红肿如核状,更易导致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这时的治疗宜在其核肿处灸一壮,以治疗针眼感染,同时给服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气病。
按:关于奔豚病的原因,《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体验,乃知所谓惊恐,并非指来自可惊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自身发惊发恐的神心证。例如痰饮、瘀血等,常可引发惊恐证候。尤其不正确的治疗,更易导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多在这些惊恐神心证的基础上而发生。本条所述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错误,再加针处感染,给人体以强烈刺激,很易促使惊恐发作。由于烧针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故称必发奔豚。又练气功不得法使气上逆,也可引发奔豚。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4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解析:本条是上条在《金匮要略》重出,而在前加“发汗后”三字,是衍文,应去之。
【临证思考】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桂枝加桂汤证,是治疗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剧烈者。现代医学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气功走火入魔等。
【辨证要点】太阳病,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
【验案】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脐下跳动已,睡眠仍差。继服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加芍为建中,表里并病腹满疼,
芍药加倍为缓急,虚劳里急常为宗。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作用。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解析:本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解表,而医反下之,不但表未解,并且因误下使腹肌不和,拘急剧甚,以至腹满时痛。腹满时痛是太阴病常见的证候,因称属太阴也。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此时的腹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而是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呈为表里并病,但不是阴证而是阳证。故以桂枝汤以解外,更加芍药以治腹满痛。
【临证思考】桂枝汤加芍药、饴糖即小建中汤,加饴糖更加强缓中止痛作用。有的药房无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满痛。后世常加当归,是增加温中补血活血作用。如加五灵脂亦妙。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验案】刘某,男,30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见汗出恶风,左臂疼痛,胸胁满闷,脉弦滑,左浮细。证属表虚挟腹肌不和,与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
结果:上药服五剂,胃脘疼减,仍感胸脘堵闷或灼热,与栀子豉枳实汤继调服而解。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大黄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加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
虽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实加大黄。
【方解】本方是于桂枝加芍药汤再加攻下的大黄,故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不通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解析:本条的前半部分已在桂枝加芍药汤方解析,兹再就大实痛者以下文字略加说明。大实痛是承腹满痛而言,意思是说,腹满时痛,只是由于腹肌拘急所致,病仍在表,故治疗于桂枝汤增加芍药用量即可。若病已陷于里,里实、腹满痛甚,因以大实痛称之,此时呈太阳阳明并病的里实证,故治疗须加大黄攻下里实。
【临证思考】腹痛是临床常见症,可发于急慢性肠胃炎、溃疡病、肝胆病、感冒、腹部手术后遗症等,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明显者可选用本方。
【辨证要点】腹痛大便不通里实明显,而外见桂枝汤证者。
【验案】赖某,男,56岁,1966年3月25日初诊。左腹痛3天。1周前感冒发热,经用西药治疗热退,近3天左右腹刺痛、腹胀,时轻时重,服用阿托品后痛缓不明显,伴见头微痛、汗出、恶风、大便3天未行,左腹按之痛,舌苔白根腻,脉沉弦细,左尺弦滑。证属太阳阳明并病,表虚挟瘀,与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大黄6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行两次,左腹痛减,去大黄又服二剂,头痛、汗出、恶风悉除。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歌诀:桂枝又加葛根汤,表虚更显项背强,
葛根解肌有特功,加强解热略清凉。
【方解】葛根甘平,《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消渴,身大热”。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解析:“几几”是形容短羽之鸟,尚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其颈之状。项背强几几者,即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的样子。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今又见项背强几几,故加缓解是证的葛根来主治。葛根汤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这里的“反汗出恶风者”,是对葛根汤而言,暗示二方在应用上的主要鉴别点,而以一“反”字传其神。
【临证思考】本方是桂枝汤的延伸,是以桂枝汤证为主,项背强几几为辅,因此当见项背强几几时,要详审是葛根汤证?还是桂枝汤证?这样才能确断本方证。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强几几者。
【验案】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10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痛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舌苔薄白,脉浮稍数。证属太阳表虚而见项背强几几,与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症大减,二剂症已。
六、栝楼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栝楼根9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汗不出少食热粥。
歌诀:栝楼桂枝治拘急,是因津虚肌失养,
桂枝汤本调营卫,花粉补虚续绝伤。
【方解】栝楼根亦称天花粉,性味苦寒,《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可见是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以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其证备,是说太阳病桂枝汤证俱备的意思。身体强几几然,是说全身有强直性痉挛的自觉症或他觉症。太阳病脉当浮,今脉见沉迟故称反,由此可知为组织枯燥的痉病,应以栝楼桂枝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本条所述,当是柔痉的证治,此可对照葛根汤条分析。
【临证思考】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常出现本方证,但先要排除表实葛根汤证及表虚桂枝加葛根汤证而确认为本方证。
【辨证要点】痉挛拘急症,又具桂枝汤证者。
【验案】冯某,女,35岁。低热已1年余,近1周来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致表虚肌不和,是为栝楼桂枝汤证,治以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一剂差,三剂已。
七、桂枝加黄耆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耆10克。
【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汤。
歌诀: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
而今汗出恶风甚,益气固表加黄耆。
【方解】黄耆,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加于桂枝汤中,更治表气虚弱。故本方用于桂枝汤证更见表虚明显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汗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解析:本条可分五段解析:
黄汗由于表虚,表虚则气上冲而虚于下,故两胫自冷。假如发热而历节黄汗出者,此属历节而非黄汗。
食已汗出和暮卧盗汗出,均属表虚失固、津液亡失之证,故称之为劳气。
汗出不应发热,汗出而复发热,故谓反发热,这是精气却弱邪气留滞的证候。长久不好转,则组织枯燥,其身必出现甲错。发热不止日久,更必伤及荣血而出现恶疮。
身重汗出辄轻者,为有水气,时间久了必身,即所谓水气相击冲逆,病犯经脉的证候。水气攻冲胸中则胸中痛,故即胸中痛。
气冲于上,故从腰以上有汗而下无汗。湿著于下,故腰髋弛痛。水气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若证之剧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髋痛,而且全身疼重,烦躁不安,小便不利,这也是气上冲的结果,此为黄汗证,无论症状轻还是重,宜用桂枝加黄耆汤治疗。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解析:诸黄疸证,多为瘀热在里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湿去热即治,但若见脉浮,为病在表,这时宜用桂枝加黄耆汤汗以解之。
按:由本条可知,黄耆有祛黄作用甚明。但黄疸脉浮者,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机会,临证时宜适证选用之,不可不知。
【临证思考】本方仲景所论仅两条,主要论述治黄(黄疸和黄汗)。但临床本方用于表虚的痹痛更为多见。凡不论是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骨质疏松等症,但必见有本方证者,方可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者。
【验案】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化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皆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肿大,常有胸胁串痛,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而特来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内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髋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腻,脉沉细。经复诊确认为黄汗,证属表虚湿盛,为桂枝加黄耆汤证,与该方以益气固表、利湿祛黄为治: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耆10克。
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疼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走路。继依证治肝,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之仍如常人。
按:本例是肝硬化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当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则肝病很快好转。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
又此案是黄汗的正证、正治,对其变证、变治也当熟悉。
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虽是肝病、黄汗并见,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等皆无异常,黄汗之黄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八、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方剂组成】黄耆15克,芍药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取一杯,温服。当心烦,以苦酒阻故也。服六七日乃解。
歌诀:耆芍桂酒治黄汗,身肿痹痛亦可见,
黄耆补虚在实表,米醋救液功在敛。
【方解】本方是桂枝加黄耆汤去甘草、大枣、生姜,而加黄耆、苦酒而成。去甘草、大枣因味甘易致壅满,去生姜因辛温偏辛散。增黄耆为补虚实表,加苦酒为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多汗以至于口渴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6条: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汤主之。
解析:状如风水,是说身体肿,发热汗出,与风水的证候表现很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最不同的是,黄汗所出之汗,色黄如柏汁,且质黏沾染衣服,也就是黄汗的特征。由于汗出多而津伤,故口渴明显,此种黄汗,宜用耆芍桂酒汤治疗。
按:文中所说“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是略举黄汗的原因之一。所举两例验案,无一例是因汗出入水中得之者。这里实际是在说明,这种黄汗为表虚水气外郁之证,故以黄耆为治此证的主药。而又据渴否治疗,分为不渴者,用桂枝加黄耆汤;渴者,用本方。苦酒,即指米醋,有酸敛阻止汗出的作用,初服故烦,服六七日后邪退身和,故烦自已。
【临证思考】本方与桂枝加黄耆汤皆用于风湿痹痛,如见黄汗且渴者,用本方。
【辨证要点】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
【验案】李某,女,30岁,北京市工人。因长期低热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亦未效。症见口渴、汗出黄黏、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证,拟以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生黄耆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尽除。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0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4枚,炮附子6~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汤中加附子,加重温阳祛寒力,
太阳已转少阴病,强壮解表是玄机。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亢奋、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证,若陷于阴证者,多适宜配以本药治之。桂枝汤是治太阳表虚证者,如陷入表阴证即少阴病,则应加附子以温阳解表。即桂枝加附子汤为治桂枝汤证而见少阴证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解析:本来是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由于医生误用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流似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少阴病)。小便难,是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是津液亡失、筋肌失和的极虚证候。以上种种,纯属于误治,使太阳表虚证还未解而陷入阴证少阴病,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本条是说误治可造成本方证,但不因误治而呈现本方证者,临床更为多见。
【临证思考】桂枝汤治太阳病即表阳证,桂枝加附子治少阴病即表阴证,有关太阳病和少阴病的概念参看六经提纲。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病和风湿病。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岁,首都机场门诊患者,初诊日期1966年3月25日。因腰背疼在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舌苔白舌质淡,脉沉细。证属在表之阴证,为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制附片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服1个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人参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棒,
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祛邪效能彰。
【方解】于桂枝汤加人参生姜健胃,增芍药以养液,故治桂枝汤证胃气沉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脉沉迟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解析:发汗后身疼痛,为外未解,治疗应当用桂枝汤再发汗以解之。但脉见沉迟,为胃气内虚,津液不足,只用甘草、大枣平淡之品已不能振兴,故加补中有力的人参和温中健胃的生姜以复胃气,更加芍药以养津液。
按:表证而有里虚之候,治疗必须扶里之虚,才解外之邪。若只着眼于表证不解,连续发汗,表热虽得一时减退,但不久反复如故,此时惟有用本方法,健胃于中,益气于外,邪自难留,表乃得解。若执迷不悟,见汗后有效,反复发汗治疗,必然使其人津液内竭肉脱而死。本条所述,只是脉沉迟,里虽虚但尚未见阴寒重证,故治疗宜本方。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证,本方则不能再用,应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
【临证思考】本方证常见于急性病后期,或各种慢性病中,当有表证和胃气虚症状时,可进一步细审是否有本方证。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身疼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验案】宋某,女,35岁。2个月来,每日下午发热身疼、头痛、臂及背拘急酸痛,发热后汗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舌苔白润,脉沉迟。此属胃气沉衰,精气不振,营卫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故拟建中益气、扶正祛邪之法,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党参10克。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向后延时,且时间缩短,三剂后热除,诸症悉愈。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歌诀:桂枝汤中加厚杏,外寒内饮见咳症,
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正。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气,厚朴理气化痰、消胀除满。此两味加于桂枝汤中,故治桂枝汤证兼见咳逆喘满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解析:喘家,是指素有咳喘的患者,当其反复发作时,表现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时,用桂枝汤治疗则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为佳。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解析:微喘是气上冲的证候。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之后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但因有微喘之症,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临证思考】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常出现本方证。要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
【辨证要点】咳喘,见桂枝汤证者。
【验案】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近1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荣卫,理气化痰,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
结果:4月23日来诊告知:上方服二剂咳即止。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汤加龙牡敛,惊悸梦遗不得眠,
皆因汗出伤津液,调营和卫使其安。
【方解】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治疗烦惊、不眠、多梦等心神症,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又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梦交失精等。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析:少腹弦急阴头寒症,是阳气下虚;目弦发落症,是虚火上亢;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等症之脉,皆为虚损的证候。因此,在临床上脉见芤动微紧,则可知男子患梦遗失精,女子患梦交。此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按:失精、梦交,多由情欲妄动,神志不宁,因生梦幻所致。其病也基于汗出津伤、荣卫不和。龙牡之用,不只为固精,还重在敛神定志,合于桂枝汤调荣卫和气血,本方是该证的正治。《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龙骨汤”,是该证的变治。用此二方适证加减,确有奇效。
【临证思考】梦遗失精,常见于未婚青壮年男子,也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但本方证可见于各种慢性病出现的神心症,不论男女老幼皆可发此证。值得注意的是,本方证又往往被认为是虚劳,治用大补而使症状加重或长期不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首先看到桂枝汤方证。治疗上用生龙牡补涩是重要的,用桂枝汤调和荣卫则是关键。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遗精多梦、心悸不安者。
【验案】蒲某,男,33岁,某厂会诊病例,1966年3月25日初诊。遗精已数年,近年来加重,每周1~3次。常有汗出恶风,腰酸痛,舌苔白,舌尖红,脉浮而虚。证属虚劳,荣卫不固,气血失和,故治以调荣卫和气血,敛神志以摄精液,拟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川附子6克,白薇12克。
结果:4月8日复诊,上药服六剂,遗精未作,嘱停药观察,如再作可再来诊。
十三、小建中汤方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8-07-30 17:09 | [楼 主]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7
发帖: 19870
威望: 88 点
金钱: 300 元
贡献值: 9783 点
鲜花: 919 朵
同意: 146
反对: 0
性别:男
年龄:59
在线时间:7239(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2-04-12 小 中 大
十三、小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歌诀:小建中本桂枝汤,芍药加倍加饴糖,
甘温补中兼解外,胃腹满痛力能攘。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然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里祛寒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析:脉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得此脉,常是腹中急痛的反映,治疗宜首先考虑用小建中汤。不差者,是说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解除,这时病多转属少阳小柴胡汤证,故不应再用小建中汤,而宜用小柴胡汤治疗。
按: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汤证不常见。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也因表里实,津液自和,使表证自汗出而解。假如症状没全消除,知已转属少阳,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解析:血少心气虚则悸,外邪不解则烦。小建中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能主治此证。
按:伤寒二三日,即见心中悸,是营虚血少,此时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当宜首先建中,中气建,营血充足,津液自和,则汗自出表自解。小建中内能补虚,外能除邪,故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解析: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里急、腹中痛,即腹中痛的互词。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衄者,为气冲热亢。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内守。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外邪未解。手足烦热者,为虚热。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按: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即里急腹急的证候,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适应证的主症。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但不能认为小建中汤可治一切虚劳、腹痛。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解析: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妇女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
按: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男子有是证,也可用本方。
【临证思考】本方是治腹痛的常用方,多用于胃溃疡、肠炎、痢疾、前列腺炎、盆腔炎等病,如辨证准确,则其效如神。但实热性腹痛是不能用的。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心悸而不呕者。
【验案】
例1张某,男,42岁,某厂门诊病例,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为“胃黏膜脱垂”。近症常于饥饿时胃脘疼,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与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饥饿时仍感胃脘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他无不适。
例2刘某,男,46岁,1965年11月30日初诊。十多年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cm×0??4cm。此属表虚里寒,为小建中汤证: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1965年12月3日二诊。疼减,手足心热亦减,仍有时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一行。上方加炒五灵脂6克,元胡粉2克(分冲)。
1965年12月9日三诊。胃脘疼已不明显,惟食后心下堵满,四肢发凉,夜寐欠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服茯苓饮(茯苓15克,党参10克,枳壳10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陈皮30克,半夏12克),带方回家调理。
按:本患者胃脘刺痛,为里虚寒挟瘀,用温中理气活血等法,长期不效,是因患者有表邪存在,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里。当治用小建中汤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疼则很快缓解。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当归12克。
【用法】水煎温服。若大虚加胶饴45克(分冲)。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出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18克、阿胶6克。
歌诀: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
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中加补血作用的当归,故治疗该方证而有血虚证候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解析:吸吸少气,指吸气性的呼吸困难。
按:腹中急痛有实有虚,如腹痛血虚明显者,用本方有效。但不只限于妇人产后,凡不论男女见血虚腹痛时,皆可适证服用。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验案】刘某,男,44岁,1964年9月9日初诊。1962年胃穿孔做切除术后,大便溏泻迄今未已。常有肠鸣腹痛,腰痛两足拘急,头晕乏力,心悸短气,汗出如流,曾多次发生昏倒(西医诊断为贫血),舌苔光,脉沉细。此属表里俱虚、卫弱血衰,拟以补虚和中、调卫和营,与当归建中汤:
当归12克,白芍18克,桂枝18克,炙甘草6克,生姜l0克,大枣4枚,苍术10克,泽泻12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减,惟心悸气短尚明显,增桂枝为12克,加生龙牡各15克继服,诸症渐渐好转。在上方基础上适证变化治疗,至11月30日复诊,除脘腹微胀外,余无所苦。
十五、黄耆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耆9克,饴糖45克(分冲)。
【用法】煎服法同小建中汤。
歌诀:黄耆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耆,
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方解】本方是在小建中汤中再加黄耆,其适应证为小建中汤又见黄耆证者。
按:黄耆味甘,微温,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所以能固表者,因饮食入胃后,经消化吸收变为精气、卫气。如人体精气不足于体表,则肌肤失养,腠理松虚,皮肤失润,邪气乘虚侵入且踞而不去,造成自汗、盗汗,甚则痈疽败疮等证。黄耆能补虚益精而使表实,表固则邪自去,加于小建中汤中更能补中益气、固表。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血痹虚病》笫14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
解析:里急,为里急腹中痛的简词。虚劳病,如果见里急腹中痛,而且还见诸不足的表里证者,则宜用黄耆建中汤治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解析:男子黄,这里多指女劳疸病。《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4条记载:“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黄疸多伴有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是中气虚,这种黄疸病宜用黄耆建中汤治疗。
按:本条所述小便自利,是由于中气虚所致,即所谓上虚不能制下的原因,与甘草干姜汤方证类同,可互参。有的注家认为,虚劳小建中汤是指小建中汤。但从桂枝加黄耆汤有治黄疸、黄汗作用来分析,则说明黄耆有祛黄作用甚明。小建中汤没有黄耆就没有祛黄作用,所以虚劳小建中汤应是黄耆建中汤较为合理。
【临证思考】20世纪60年代曾报道,黄耆建中汤治疗胃溃疡有效,一西学中者借名老中医撰文说胃溃疡多数用黄耆建中汤治疗,刊出后全国哗然,纷纷指出其错误,溃疡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其说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是不符合实际、不科学的。不可否认有的胃溃疡可用黄耆建中汤治疗,但一定要看有黄耆建中汤方证时才能应用。黄耆建中汤还可用于慢性胃炎、肠炎、肝炎、胆囊炎等病,也一定要看是否有黄耆建中汤方证。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验案】蔡某,男,48岁,1964年11月23日初诊。半月来高热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药10余剂不效,来京求治。症见:自汗盗汗甚,腹痛剧甚,胃脘亦痛,午后高热40℃,舌苔白微腻,脉沉弦紧。此表虚里饮,里饮郁久化热之证,先以温阳化饮治之,与附子粳米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茯苓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于11月26日二诊,腹痛减,胃痛、高热如故,仍汗出多,且恶风明显,脉数而虚。此为里寒虽稍减,而表虚不固,故治以温中固表之法,与黄耆建中汤:
生黄耆10克,桂枝18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3枚,饴糖30克(分冲)。
结果:服三剂,热渐退,汗出已减。继服三剂,热平身凉和,但晚上仍腹痛肠鸣,再与11月23日方调之。12月5日告之:腹痛已。
按:本例是典型的甘温除大热治验,宜注意。
十六、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黄耆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去草增生姜,
散寒固表调营卫,麻木不仁可调畅。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加黄耆汤去甘草增生姜而成。生姜辛温,增加用量则加强散寒作用;甘草甘缓,去之有利于阳气外发。因此本方适用于荣卫外虚,风寒内侵而致血痹、身体麻木不仁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解析:阴阳俱微,是指浮沉俱微的脉象,说明荣卫俱虚。关前(寸脉)以候表,荣卫虚于外,所以寸口关上脉微。脉小主虚,脉紧为寒,关后(尺脉)以候里,里虚则寒邪内侵,故尺中脉紧。身体不仁,即身体麻木不仁,类似于今之所称知觉神经麻痹症。本条所述是由荣卫气虚所致者,此外还有因瘀血或湿气所致者,宜随证加减治之。风痹痛,血痹痛,如风痹状,是说身体麻痹不仁好像是风痹的样子,而实际是血痹。
【临证思考】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风湿病等引起的神经麻痹,而症状表现为表里俱虚。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者。
【验案】马某,女,65岁,1965年10月31日初诊。1965年8月1日跌倒一次,出现四肢不能活动,10多天后恢复活动,但右臂无力,两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舌苔白少津,脉弦数。证属荣卫气血俱虚之血痹,与黄耆桂枝五物汤:
生黄耆15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两手麻木减轻,但仍握不紧。上方增黄耆为24克,因脉仍数,故仍加生石膏30克。继服六剂,两手麻木又减,左手已能正常握拳,继续调理之。
附:本书目录
上篇 经方的理论概述
第一章 张仲景是经方杰出的传人
一、经方的源流
二、经方的特点
第二章 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
一、辨证论治
二、《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形成
三、六经与八纲
四、治则简介
五、方证
六、辨证论治的实质
第三章 经方的脉诊
一、平脉与病脉
二、诊脉法
三、辨脉法
第四章 怎样掌握经方
一、学好仲景原文
二、注重临床体验
三、正确对待中西医结合
下篇 方证各论
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二、桂枝加桂汤方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六、栝楼桂枝汤方
七、桂枝加黄耆汤方
八、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十五、黄耆建中汤方
十六、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二十四、桂枝救逆汤方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二十八、桂枝人参汤方
二十九、苓桂术甘汤方
三十、苓桂枣甘汤方
三十一、茯苓甘草汤方
三十二、茯苓泽泻汤方
三十三、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三十四、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三十五、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三十六、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
三十八、五苓散方
三十九、风引汤方
四十、防己地黄汤方
四十一、蜘蛛散方
四十二、竹皮大丸方
第二章 麻黄汤类方
一、麻黄汤方
二、麻黄加术汤方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四、麻杏石甘汤方
五、越婢汤方
六、越婢加术汤方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
八、甘草麻黄汤方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十、麻黄附子汤方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十二、葛根汤方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十八、大青龙汤方
十九、文蛤汤方
二十、小青龙汤方
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
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二十六、续命汤方
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二十八、三黄汤方
二十九、牡蛎汤方
三十、麻黄升麻汤方
三十一、半夏麻黄丸方
三十二、升麻鳖甲汤方
三十三、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方
三十四、千金麻黄醇酒汤方
第三章 承气汤类方
一、大承气汤方
二、小承气汤方
三、调胃承气汤方
四、大黄甘草汤方
五、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方
六、厚朴七物汤方
七、麻子仁丸方
第四章 白虎汤类方
一、白虎汤方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三、白虎加桂枝汤方
第五章 下瘀血汤类方
一、下瘀血汤方
二、桃核承气汤方
三、大黄牡丹皮汤方
四、抵当汤方
五、抵当丸方
六、大黄?U虫丸方
七、桂枝茯苓丸方
八、鳖甲煎丸方
九、土瓜根散方
十、旋覆花汤方
十一、红蓝花酒方
第六章 陷胸汤类方
一、大陷胸汤方
二、大陷胸丸方
三、十枣汤方
四、甘遂半夏汤方
五、大黄甘遂汤方
六、己椒苈黄丸方
七、小陷胸汤方
八、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九、皂荚丸方
第七章 泻心汤类方
一、泻心汤方
附:大黄汤或丸方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三、附子泻心汤方
四、大黄硝石汤方
五、茵陈蒿汤方
六、栀子大黄汤方
第八章 瓜蒂散类方
一、瓜蒂散方
二、一物瓜蒂汤方
第九章 甘草干姜汤类方
一、甘草干姜汤方
二、理中汤或丸方
三、大建中汤方
四、吴茱萸汤方
五、薯蓣丸方
第十章 干姜附子汤类方
一、干姜附子汤方
二、四逆汤方
三、通脉四逆汤方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五、四逆加人参汤方
六、茯苓四逆汤方
七、白通汤方
八、乌梅丸方
第十一章 附子汤类方
一、附子汤方
二、真武汤方
三、附子粳米汤方
四、赤丸方
五、大乌头煎方
六、乌头桂枝汤方
七、乌头汤方
八、乌头赤石脂丸方
九、栝楼瞿麦丸方
十、天雄散方
十一、头风摩散方
第十二章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二、桃花汤方
第十三章 大黄附子汤类方
一、大黄附子汤方
二、走马汤方
三、三物备急丸方
四、桔梗白散方
第十四章 柴胡汤类方
一、小柴胡汤方
二、柴胡加芒硝汤方
三、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方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五、柴胡桂枝汤方
六、大柴胡汤方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八、四逆散方
第十五章 半夏汤类方
一、小半夏汤方
二、生姜半夏汤方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四、半夏干姜散方
五、大半夏汤方
六、干姜半夏人参丸方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八、半夏厚朴汤方
九、旋覆代赭汤方
十、泽漆汤方
十一、苦酒汤方
第十六章 橘皮汤类方
一、橘皮汤方
二、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三、橘皮竹茹汤方
四、外台茯苓饮方
第十七章 黄芩黄连汤类方
一、黄芩汤方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三、六物黄芩汤方
四、三物黄芩汤方
五、黄连汤方
六、黄连阿胶汤方
七、白头翁汤方
八、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十、半夏泻心汤方
十一、甘草泻心汤方
十二、生姜泻心汤方
第十八章 栀子豉汤类方
一、栀子豉汤方
二、栀子甘草豉汤方
三、栀子生姜豉汤方
四、枳实栀子豉汤方
五、栀子厚朴汤方
六、栀子柏皮汤方
七、栀子干姜汤方
第十九章 甘草汤类方
一、甘草汤方
二、桔梗汤方
三、芍药甘草汤方
四、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五、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六、甘草粉蜜汤方
七、生姜甘草汤方
八、排脓汤方
第二十章 枳术汤类方
一、枳术汤方
二、枳实芍药散方
三、排脓散方
四、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第二十一章 栝楼薤白汤类方
一、栝楼薤白白酒汤方
二、栝楼薤白半夏汤方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第二十二章 芎归胶艾汤类方
一、芎归胶艾汤方
二、当归芍药散方
三、温经汤方
四、当归散方
五、当归四逆汤方
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七、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八、赤小豆当归散方
九、黄土汤方
十、八味丸(又名肾气丸)方
十一、炙甘草汤方
十二、酸枣仁汤方
十三、奔豚汤方
第二十三章 麦门冬汤类方
一、麦门冬汤方
二、竹叶石膏汤方
第二十四章 木防己汤类方
一、木防己汤方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三、防己茯苓汤方
四、防己黄耆汤方
第二十五章 薏苡附子散类方
一、薏苡附子散方
二、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三、苇茎汤方
第二十六章 猪苓汤类方
一、猪苓汤方
二、猪苓散方
三、泽泻汤方
四、茯苓泽泻汤方
五、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六、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七、牡蛎泽泻散方
八、葵子茯苓散方
第二十七章 其他类方
一、柏叶汤方
二、蜀漆散方
三、栝楼牡蛎散方
四、百合地黄汤方
五、百合鸡子汤方
六、百合知母汤方
七、百合洗方
八、百合滑石散方
九、滑石代赭汤方
十、蒲灰散方
十一、滑石白鱼散方
十二、茯苓戎盐汤方
十三、猪膏发煎方
十四、文蛤散方
十五、矾石汤方
十六、硝石矾石散方
十七、蛇床子散方
十八、苦参汤方
十九、雄黄熏方
二十、侯氏黑散方
二十一、肘后獭肝散方
二十二、诃梨勒散方
二十三、鸡屎白散方
二十四、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二十五、狼牙汤方
http://www.tgzyw.net/read.php?tid=7843
回复
举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2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张仲景用方解析》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7
发帖: 19870
威望: 88 点
金钱: 300 元
贡献值: 9783 点
鲜花: 919 朵
同意: 146
反对: 0
性别:男
年龄:59
在线时间:7239(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2-04-12 小 中 大
《张仲景用方解析》
《张仲景用方解析》
上篇 经方的理论概述 第一章 张仲景是经方杰出的传人
张仲景所用的方药属经方,这里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经方。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人们自古崇尚经方,但真正认识经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常可听到人们议论“经方派”、“时方派”等,但什么是经方?一般人很难说得清楚,即便是中医工作者也各说不一。如有人认为:“经方者,乃经典著作中之药方也,或曰:经,常也。经方者,谓其乃医家所谓常用之药方也。”[1]《中医词释》谓:“指汉代以前的方剂:①《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实际上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③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目前持此说的人占多数”。《辞海》谓:“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还有人认为:“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经方的涵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的有效方剂;二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而一般多指后者。”[2]造成说法不一的原因,一是中国尚缺乏一部权威性的医学史书,更主要的是缺乏对经方的真正了解。
一、经方的源流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医经七家,指《黄帝内经》十八卷、《扁鹊内经》九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旁篇》二十五卷、《外经》三十七卷、《外经》十二卷、《外经》三十六卷。经方十一家,系指《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瘲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这可能是有关经方的最早记载。这些书多数已失传,抄录这些书名,从中可以分析,经方最初的含义确是指古代临床著作、记载经验之方。其中有一些著作,已不仅仅是方药组成及治何病(证)的简单记载,而是有了方剂理论。[3]这在班固所加的批注中可以看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经方治病,是以药味的寒热温凉不同属性,来治疗人体不同部位的寒热虚实疾病,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治病时分辨病位的深浅,用药辨别五苦六辛及寒热温凉,已体现了中医八纲辨证论治精神。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详述了经方源流:“陶隐居云: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变,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一书,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4]《汤液经法》是商代的伊尹所著让人难以置信,但其书名在《汉书·艺文志》有记载,其书确行于世可信,且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看到经方六十首,即以道教大小、二旦、六神为方剂名称的五十首,再加急救、杂方十首。并且还记载了张仲景据《汤液经法》撰成《伤寒杂病论》。
对照《汤液经法》和《伤寒杂病论》,可看到方剂的组成和方剂的适应证是大致相同的,如《汤液经法》中的小阳旦汤,方药组成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适应证为:治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方药组成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适应证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不同的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在适应证前冠以太阳病,并且论述更详。更不同的是,《伤寒杂病论》论述了以桂枝汤加减治疗不同的适应证有三十多方证。又如《伤寒杂病论》的小柴胡汤源自于《汤液经法》的大阴旦汤,两者的方药组成和适应证基本相同,只是小柴胡汤去掉了芍药。可见张仲景通过临床实践,对方剂组成进行了加减,使方证更加完善。
《汤液经法》中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不但总结了前人的方证经验,也孕育了经方理论。《汤液经法》原书已失传,但一些内容被梁代陶弘景记载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以道家思想总结应用经方的理论,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仲景以医家经验,总结经方的方证撰写《伤寒杂病论》时“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即方证来自《汤液经法》,但根据医疗实践进行了改进、总结、整理,方剂名改道家习称,以主要药为方名,一看方名便明了方剂主要组成及功能。更重要的是从八纲辨证总结提高为六经辨证,这便是《伤寒杂病论》的主旨。也就是说,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已有丰富的方证和以六经辨证为指导的理论体系。其形成过程见简图所示。
《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
道家思想文化→方证丰富积累→方证经验总结提高
古代诸多医方医理八纲辨证六经辨证
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由以上可看出,经方在东汉以前就已出现,至东汉《伤寒杂病论》著成,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辞海》所称“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显系画蛇添足。不过《辞海》冠以“后世称”,因后世有了“时方”才与“经方”相对,这确是不少人的观点。这些划分主要是从时间前后着眼,并不能概括两者的特点。事实上“时方”中都有如桂枝汤、小柴胡汤、泻心汤、肾气丸等经方,之所以不再叫经方,主要是指导用方的理论不同了。“经方之旨”,不仅是指其代表的方剂,还指其代表的方证及指导理论。
由以上也可知,赖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我们能看到经方的方证和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张仲景不愧是经方的杰出传人。
二、经方的特点
许多人称赞经方:“经方的特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5]这主要是评价经方方剂的功效,当然是经方的特点之一,但经方更突出的特点则是独特的理论体系。
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派——经方学派,它具有独特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其科学性公认无争,对其独特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原因不止一端:东汉后至宋朝《伤寒论》被秘藏江南而不传;王叔和整理,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杂病论》,于是有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之论,经方理论与《内经》也就没有什么独特之处。随着考古、考证及临床实践,人们渐渐发现经方具有独特的医疗体系。刘渡舟老师在晚年终于悟到中医有派系之分,他说:“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5]这正告诉我们,从学派不同入眼,可洞察经方的主要特点。
1?北?承道家思想
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已知,经方的发展,是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等到《伤寒杂病论》,其方证主要来源于道家的大小、二旦、六神等。就是说,经方的框架根源于道家,受道家思想影响。[6]从《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看,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着经方的理论和治疗。如表证,是人体患病,正邪相争于体表,人体处于欲借排汗的自然良能推邪外出而不得汗出,此时借助药力发汗解表,所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表阳证)、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阴证)等,是顺应人体欲借汗出驱邪的自然良能来治愈疾病。又如里证,邪热在下,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攻下;邪热在上,用瓜蒂散吐法;邪在中,用白虎汤等清法(里阳证);里中寒,用理中汤等温中法(里阴证);半表半里证,邪居半表半里用和法,治用小柴胡汤(半表半里阳证)、乌梅丸、柴胡桂姜汤(半表半里阴证)等,皆是顺应人体自然的良能,即经方的治病之道,皆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
2?辈挥梦逍醒?说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不见五行的踪影,这是因为,经方重视症状反应,略于逻辑推理。先由经验方的积累,到诸多方证,由诸多方证分类而产生八纲、六经辨证,也就无须用五行学说去推理。六经辨证是区别于其他中医理论的关键。此外,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到近似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内容,如冬葵子治小便不利、乌头治痹痛、烧裈散治瘥后劳复阴阳易、风引汤除热瘫痫等,说明《马王堆汉墓帛书》也是经方派系,“书中看不到五行学说”,[3]也示经方不用五行学说。以此分析,当知《金匮要略》第一篇显不属经方理论体系,著名经方研究者胡希恕先生指出:“此篇文章声调和学术源流显与辨伤寒例脉证并治诸篇为一家之言,而与仲景所论大相径庭,当系叔和撰次之文。”日本的“古世方”派兴起后,认清了这一点,在研究经方时,“剔除了阴阳五行笼统的推测与假说,重视仲景学说的方证相对,以证定方”,[7]也是证明。从经方形成特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效如桴鼓”来看,不屏弃五行学说是做不到的。例如遇有:“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这一证候时,如用五行、五脏辨证则会出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辨证结果,而经方辨证从症状反应认证只有一个结果、一个方证,那就是桂枝加桂汤。
3?倍捞氐睦砺厶逑?
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已形成了辨证、用药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独特之处,即是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伤寒杂病论》以方名证,如书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这些方证名,不仅代表其方药组成及功用,而且还代表了病位、病情,即六经所属。如桂枝汤证,它代表方药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功用是调和营卫、发汗解表,病位属太阳病。又如小柴胡汤方证,它的方证概念包括方药组成,即柴胡、黄芩、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半夏,又包括其功用,即适用于太阳病不解,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半表半里之证,即少阳病。诸多方证不同,治疗疾病不同,有规律、按八纲分类即形成六经辨证体系,体现了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独特体系,[8]也即经方的主旨。
4?奔戎渭毙圆∫仓温?性病
急性病中既包括传染病伤寒、温病、瘟疫,也包括普通热病感冒、咳嗽、痹痛等杂病。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提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即是指急性传染病,当时称天行、瘟疫。因此,学好经方不但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急性传染病伤寒、温病、瘟疫。
总之,经方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方证体系的中医学派之一,其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伤寒论》等,其主要特点是用六经辨证(而不用脏腑经络辨证)和辨方证。
下篇 方证各论 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外为阳,内为阴。脉见阳浮而阴弱,是说脉象表现为浮于外而弱于内,即轻取见浮,重按则弱之脉。由阳浮脉可知发热,由脉见阴弱可知有自汗出。啬啬恶寒,是形容缩缩恶寒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洒淅畏风的样子;鼻鸣干呕,是说明表不解,气上冲之象。这样综合分析,判定为太阳中风证,治疗用桂枝汤。
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是太阳表虚证。与之相对的是太阳表实证,称之为伤寒。《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中风由于汗出而敏干恶风因名之中风;伤寒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身体自然功能所限,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指中于肌腠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在也。中风、伤寒都属病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违背仲景观点的,不足为凭。桂枝汤治疗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证,并不是治伤于风或伤于寒。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解析:这里的“太阳病”,是指症状具备太阳病提纲特征者。如果又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症状,则可用桂枝汤治疗。此是继上条,阐明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还用于太阳病见发热、汗出、恶风者,言外之意不要以为桂枝汤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不论急性病、慢性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解析: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是错误的治疗,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病还在表,故可给服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则再不能给服桂枝汤。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析: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症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若误给服桂枝汤,则必导致实实之祸。作为医生,必须认识这一点,决不能进行错误的治疗。
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可使得因汗出而表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实于表,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则邪气与汗一起被排出体外,病即解,若误给服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即呈实实之祸。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析:太阳病呈现桂枝汤证,给服桂枝汤治疗则病当解而不烦,今初服药后反烦不解者,并非药有所误,是邪盛气郁药力受阻的关系,遇这种情况,可先针刺风池、风府各穴,而后再给服桂枝汤便可治愈。
按:初服桂枝汤出现反烦不解,有针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一法,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解析: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必是传抄有误,错乱于此。本条可分二段讲解:
没有辨清桂枝汤的适应证而给服用桂枝汤,这种不合法的治疗导致患者大汗出,故病不解。如诊其脉见脉浮,则病仍在外,可考虑用桂枝汤和前法治疗。
若患者的脉浮而症状形似疟疾,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发微汗则解,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暗示服过其他发汗药,而在表的外证还未解除,如脉见浮弱,当以桂枝汤汗以解之。
按:在《伤寒论》中,称桂枝汤解肌,麻黄汤发表,为示二者的区别,论中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麻黄汤证为表证,须注意。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意同上。外证不解,当用桂枝汤发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法是逆治,欲想解除外证,宜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是说先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而病不解。此时医者不详审其原因,却又错误用下法治疗,如果当时脉见浮,则病必然未愈。因为脉浮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今脉浮,知病仍在外,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解外当愈。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适宜桂枝汤解之,这是因为汗下后津液损耗,不会再有表实证,而多呈现表虚桂枝汤证。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病常自汗出的原因,不是由于在脉内的荣气,而是由于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所致。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形成经常自汗出的症状。桂枝汤因有调和荣卫的作用,故给服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和则愈。
按:古人把人体的体液分为二类,行于脉内者称为荣血,行于脉外者称为卫气。荣血的作用称为荣,卫气的作用称为卫,二者均来自谷气,化生于胃,人体赖之以生存,故又统称为养人的精气。脉内之荣和脉外之卫经常保持谐和,本条即论述卫不和于外的证治。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脏无他病,是指无其他内脏病的病症。言外之意是病在外。时发热自汗出者,是说发热自汗出有定时。此也是因为卫气不和所致,治疗应在发热汗出前服桂枝汤即治愈。
按: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均是常见病,用桂枝汤多效,宜注意。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解析: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证候,故可用承气汤下之。不过里热明显者小便应见赤色,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当然用发汗解之;假设头痛剧烈者必致鼻衄,此证发汗治疗宜用桂枝汤。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二字,可知身无汗,即病在表亦不可用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用之。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是脉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伤寒证,治当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又出现心烦,再诊其脉见浮数,可知病还在外,这种情况可再用发微汗法治疗,适宜给服桂枝汤。
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亦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可与麻黄汤,这被视为经方的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解析: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清便自调,谓大便正常。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而医者竟用下法,这种误治使患者连续腹泻,而且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传里,转变为虚寒在里的太阴病。此时,虽身疼痛表还未罢,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误下后,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只见身疼痛者,当然宜用桂枝汤急救其表。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也是经方的定法,须记。又服四逆汤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也应用桂枝汤,自在言外。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证,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卫强则浮而不固,荣弱则虚而不守,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不已。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按:欲救邪风句,有语病,后世风伤卫之说即从此出。古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虽然能总结出证治的规律,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于病理的解说往往出现主观臆测,当注意客观对待。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用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解析:伤寒本不宜下,大下之已属逆治,下后表不解,亦宜用桂枝汤解肌,而又错误地用麻黄汤发汗,更是错上加错,使邪入里而出现心下痞。因有恶寒,知表还未解,这种情况,应先用桂枝汤解表,表解后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
按:表里并病,若里实适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是经方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阳明病,常多汗而不恶寒,今虽汗出多,但仍恶寒,提示表还未解,可知脉迟是因表虚,故可用桂枝汤先发汗以解表。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而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病人烦躁,汗出则解者,这里暗示是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而解。但之后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有两种可能,如果脉见沉实,则知已传阳明无疑,病热传变如此迅急,故应用大承气汤急下之;如果脉见浮虚,则知病仍在表,故宜用桂枝汤以发汗。
按:时发热,自汗出,为桂枝汤证;但发热于日晡所,为阳明病里实证,两者很难鉴别,验之于脉亦是一法,须知。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这里的太阴病当指腹痛、下利等症。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之属,如再细审有桂枝汤证,则宜用桂枝汤发汗解表。
按: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病欲从表解,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葛根汤或桂枝汤发汗治之。本条所述,脉浮当是浮弱,并且症有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用葛根汤,不可用桂枝汤。这里的太阴病脉浮,暗示了表里合病有虚实之别,并说明,这种太阴病并非是真的虚寒在里的太阴病,否则即有表证亦宜用四逆辈先救其里,不可用桂枝汤先攻其表。读古人书不能死于句下,学者当细悟。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解析:下利而腹胀满,是指虚寒下利,故虽身疼痛,治疗时要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攻表宜用桂枝汤。
按:本条所述乃真的太阴病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仍宜用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用桂枝汤攻其表,可见上条(第276条)非真太阴病甚明。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解析: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这是里和表未和,治疗宜少量给服桂枝汤小和其外。
按:霍乱上吐下泻,损伤人体津液甚烈,吐利止后,遗有表证未解,治疗宜发汗解表,但不可使汗出过多,应宜少量桂枝汤消息和解之。小和之,当是少量治疗的意思。或行一剂桂枝汤,多次分服法,见微汗即止。这里可知,经方的量证用药,亦是一法。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解析:产后风,系指妇女产后患太阳中风证。因其临床特点是连绵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这是桂枝汤证未罢的表现。病的日子虽久,而桂枝汤证持续存在,这种情况可用桂枝汤。
按:汉代道家多采用大小、二旦、六神给方剂命名,在上篇已说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主要源自《汤液经法》,桂枝汤在《汤液经法》称小阳旦汤。本条中的阳旦汤当是指小阳旦汤即桂枝汤。
【临证思考】《伤寒论》对桂枝汤论述最多,也说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面是很广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不但应用于急性病,而且也应用于慢性病;不但应用于常见的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急性或慢性发热、头痛、身疼、风湿病等,也应用于疟疾、肺炎、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陶弘景在《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治天行病发热”。“天行病”即指古代的急性传染病、瘟疫。不过要记住,只有当症状反应出桂枝汤证时才可用桂枝汤。中医与西医的主要不同是,中医是根据患者症状反应出的特点用药,即有是证,用是方。每一个方剂都有其适应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谓之解肌,与麻黄汤专于发汗解表不同,故其应用以津液有所虚损为先决条件。有关仲景运用本方的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以下几点:
1?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辈〕W院钩觯?或时发热汗出者。
3?狈⒑够蛳轮?,而表未解者。
4?碧?阳、阳明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
5?辈∠吕?,而脉浮弱,或自汗者。
6?被袈彝吕?止,而身疼不休者。
【辨证要点】太阳病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
【验案】例1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00~5:00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两脉缓。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治之,故与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症全消。
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至夜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1~2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病之表虚证,主在荣卫失调,治以调和荣卫,与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继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症解。
二、桂枝加桂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
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
【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解析:《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有“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
病在表,当发汗,但用烧针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是不得法的治疗,不但使病不能解除,而且不慎针眼受寒被感染,则出现红肿如核状,更易导致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这时的治疗宜在其核肿处灸一壮,以治疗针眼感染,同时给服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气病。
按:关于奔豚病的原因,《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体验,乃知所谓惊恐,并非指来自可惊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自身发惊发恐的神心证。例如痰饮、瘀血等,常可引发惊恐证候。尤其不正确的治疗,更易导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多在这些惊恐神心证的基础上而发生。本条所述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错误,再加针处感染,给人体以强烈刺激,很易促使惊恐发作。由于烧针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故称必发奔豚。又练气功不得法使气上逆,也可引发奔豚。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4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解析:本条是上条在《金匮要略》重出,而在前加“发汗后”三字,是衍文,应去之。
【临证思考】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桂枝加桂汤证,是治疗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剧烈者。现代医学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气功走火入魔等。
【辨证要点】太阳病,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
【验案】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脐下跳动已,睡眠仍差。继服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加芍为建中,表里并病腹满疼,
芍药加倍为缓急,虚劳里急常为宗。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作用。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解析:本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解表,而医反下之,不但表未解,并且因误下使腹肌不和,拘急剧甚,以至腹满时痛。腹满时痛是太阴病常见的证候,因称属太阴也。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此时的腹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而是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呈为表里并病,但不是阴证而是阳证。故以桂枝汤以解外,更加芍药以治腹满痛。
【临证思考】桂枝汤加芍药、饴糖即小建中汤,加饴糖更加强缓中止痛作用。有的药房无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满痛。后世常加当归,是增加温中补血活血作用。如加五灵脂亦妙。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验案】刘某,男,30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见汗出恶风,左臂疼痛,胸胁满闷,脉弦滑,左浮细。证属表虚挟腹肌不和,与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
结果:上药服五剂,胃脘疼减,仍感胸脘堵闷或灼热,与栀子豉枳实汤继调服而解。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大黄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加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
虽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实加大黄。
【方解】本方是于桂枝加芍药汤再加攻下的大黄,故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不通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解析:本条的前半部分已在桂枝加芍药汤方解析,兹再就大实痛者以下文字略加说明。大实痛是承腹满痛而言,意思是说,腹满时痛,只是由于腹肌拘急所致,病仍在表,故治疗于桂枝汤增加芍药用量即可。若病已陷于里,里实、腹满痛甚,因以大实痛称之,此时呈太阳阳明并病的里实证,故治疗须加大黄攻下里实。
【临证思考】腹痛是临床常见症,可发于急慢性肠胃炎、溃疡病、肝胆病、感冒、腹部手术后遗症等,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明显者可选用本方。
【辨证要点】腹痛大便不通里实明显,而外见桂枝汤证者。
【验案】赖某,男,56岁,1966年3月25日初诊。左腹痛3天。1周前感冒发热,经用西药治疗热退,近3天左右腹刺痛、腹胀,时轻时重,服用阿托品后痛缓不明显,伴见头微痛、汗出、恶风、大便3天未行,左腹按之痛,舌苔白根腻,脉沉弦细,左尺弦滑。证属太阳阳明并病,表虚挟瘀,与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大黄6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行两次,左腹痛减,去大黄又服二剂,头痛、汗出、恶风悉除。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歌诀:桂枝又加葛根汤,表虚更显项背强,
葛根解肌有特功,加强解热略清凉。
【方解】葛根甘平,《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消渴,身大热”。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解析:“几几”是形容短羽之鸟,尚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其颈之状。项背强几几者,即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的样子。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今又见项背强几几,故加缓解是证的葛根来主治。葛根汤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这里的“反汗出恶风者”,是对葛根汤而言,暗示二方在应用上的主要鉴别点,而以一“反”字传其神。
【临证思考】本方是桂枝汤的延伸,是以桂枝汤证为主,项背强几几为辅,因此当见项背强几几时,要详审是葛根汤证?还是桂枝汤证?这样才能确断本方证。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强几几者。
【验案】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10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痛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舌苔薄白,脉浮稍数。证属太阳表虚而见项背强几几,与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症大减,二剂症已。
六、栝楼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栝楼根9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汗不出少食热粥。
歌诀:栝楼桂枝治拘急,是因津虚肌失养,
桂枝汤本调营卫,花粉补虚续绝伤。
【方解】栝楼根亦称天花粉,性味苦寒,《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可见是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以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其证备,是说太阳病桂枝汤证俱备的意思。身体强几几然,是说全身有强直性痉挛的自觉症或他觉症。太阳病脉当浮,今脉见沉迟故称反,由此可知为组织枯燥的痉病,应以栝楼桂枝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本条所述,当是柔痉的证治,此可对照葛根汤条分析。
【临证思考】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常出现本方证,但先要排除表实葛根汤证及表虚桂枝加葛根汤证而确认为本方证。
【辨证要点】痉挛拘急症,又具桂枝汤证者。
【验案】冯某,女,35岁。低热已1年余,近1周来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致表虚肌不和,是为栝楼桂枝汤证,治以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一剂差,三剂已。
七、桂枝加黄耆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耆10克。
【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汤。
歌诀: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
而今汗出恶风甚,益气固表加黄耆。
【方解】黄耆,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加于桂枝汤中,更治表气虚弱。故本方用于桂枝汤证更见表虚明显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汗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解析:本条可分五段解析:
黄汗由于表虚,表虚则气上冲而虚于下,故两胫自冷。假如发热而历节黄汗出者,此属历节而非黄汗。
食已汗出和暮卧盗汗出,均属表虚失固、津液亡失之证,故称之为劳气。
汗出不应发热,汗出而复发热,故谓反发热,这是精气却弱邪气留滞的证候。长久不好转,则组织枯燥,其身必出现甲错。发热不止日久,更必伤及荣血而出现恶疮。
身重汗出辄轻者,为有水气,时间久了必身,即所谓水气相击冲逆,病犯经脉的证候。水气攻冲胸中则胸中痛,故即胸中痛。
气冲于上,故从腰以上有汗而下无汗。湿著于下,故腰髋弛痛。水气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若证之剧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髋痛,而且全身疼重,烦躁不安,小便不利,这也是气上冲的结果,此为黄汗证,无论症状轻还是重,宜用桂枝加黄耆汤治疗。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解析:诸黄疸证,多为瘀热在里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湿去热即治,但若见脉浮,为病在表,这时宜用桂枝加黄耆汤汗以解之。
按:由本条可知,黄耆有祛黄作用甚明。但黄疸脉浮者,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机会,临证时宜适证选用之,不可不知。
【临证思考】本方仲景所论仅两条,主要论述治黄(黄疸和黄汗)。但临床本方用于表虚的痹痛更为多见。凡不论是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骨质疏松等症,但必见有本方证者,方可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者。
【验案】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化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皆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肿大,常有胸胁串痛,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而特来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内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髋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腻,脉沉细。经复诊确认为黄汗,证属表虚湿盛,为桂枝加黄耆汤证,与该方以益气固表、利湿祛黄为治: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耆10克。
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疼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走路。继依证治肝,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之仍如常人。
按:本例是肝硬化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当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则肝病很快好转。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
又此案是黄汗的正证、正治,对其变证、变治也当熟悉。
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虽是肝病、黄汗并见,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等皆无异常,黄汗之黄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八、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方剂组成】黄耆15克,芍药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取一杯,温服。当心烦,以苦酒阻故也。服六七日乃解。
歌诀:耆芍桂酒治黄汗,身肿痹痛亦可见,
黄耆补虚在实表,米醋救液功在敛。
【方解】本方是桂枝加黄耆汤去甘草、大枣、生姜,而加黄耆、苦酒而成。去甘草、大枣因味甘易致壅满,去生姜因辛温偏辛散。增黄耆为补虚实表,加苦酒为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多汗以至于口渴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6条: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汤主之。
解析:状如风水,是说身体肿,发热汗出,与风水的证候表现很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最不同的是,黄汗所出之汗,色黄如柏汁,且质黏沾染衣服,也就是黄汗的特征。由于汗出多而津伤,故口渴明显,此种黄汗,宜用耆芍桂酒汤治疗。
按:文中所说“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是略举黄汗的原因之一。所举两例验案,无一例是因汗出入水中得之者。这里实际是在说明,这种黄汗为表虚水气外郁之证,故以黄耆为治此证的主药。而又据渴否治疗,分为不渴者,用桂枝加黄耆汤;渴者,用本方。苦酒,即指米醋,有酸敛阻止汗出的作用,初服故烦,服六七日后邪退身和,故烦自已。
【临证思考】本方与桂枝加黄耆汤皆用于风湿痹痛,如见黄汗且渴者,用本方。
【辨证要点】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
【验案】李某,女,30岁,北京市工人。因长期低热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亦未效。症见口渴、汗出黄黏、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证,拟以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生黄耆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尽除。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0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4枚,炮附子6~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汤中加附子,加重温阳祛寒力,
太阳已转少阴病,强壮解表是玄机。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亢奋、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证,若陷于阴证者,多适宜配以本药治之。桂枝汤是治太阳表虚证者,如陷入表阴证即少阴病,则应加附子以温阳解表。即桂枝加附子汤为治桂枝汤证而见少阴证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解析:本来是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由于医生误用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流似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少阴病)。小便难,是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是津液亡失、筋肌失和的极虚证候。以上种种,纯属于误治,使太阳表虚证还未解而陷入阴证少阴病,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本条是说误治可造成本方证,但不因误治而呈现本方证者,临床更为多见。
【临证思考】桂枝汤治太阳病即表阳证,桂枝加附子治少阴病即表阴证,有关太阳病和少阴病的概念参看六经提纲。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病和风湿病。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岁,首都机场门诊患者,初诊日期1966年3月25日。因腰背疼在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舌苔白舌质淡,脉沉细。证属在表之阴证,为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制附片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服1个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人参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棒,
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祛邪效能彰。
【方解】于桂枝汤加人参生姜健胃,增芍药以养液,故治桂枝汤证胃气沉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脉沉迟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解析:发汗后身疼痛,为外未解,治疗应当用桂枝汤再发汗以解之。但脉见沉迟,为胃气内虚,津液不足,只用甘草、大枣平淡之品已不能振兴,故加补中有力的人参和温中健胃的生姜以复胃气,更加芍药以养津液。
按:表证而有里虚之候,治疗必须扶里之虚,才解外之邪。若只着眼于表证不解,连续发汗,表热虽得一时减退,但不久反复如故,此时惟有用本方法,健胃于中,益气于外,邪自难留,表乃得解。若执迷不悟,见汗后有效,反复发汗治疗,必然使其人津液内竭肉脱而死。本条所述,只是脉沉迟,里虽虚但尚未见阴寒重证,故治疗宜本方。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证,本方则不能再用,应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
【临证思考】本方证常见于急性病后期,或各种慢性病中,当有表证和胃气虚症状时,可进一步细审是否有本方证。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身疼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验案】宋某,女,35岁。2个月来,每日下午发热身疼、头痛、臂及背拘急酸痛,发热后汗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舌苔白润,脉沉迟。此属胃气沉衰,精气不振,营卫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故拟建中益气、扶正祛邪之法,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党参10克。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向后延时,且时间缩短,三剂后热除,诸症悉愈。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歌诀:桂枝汤中加厚杏,外寒内饮见咳症,
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正。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气,厚朴理气化痰、消胀除满。此两味加于桂枝汤中,故治桂枝汤证兼见咳逆喘满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解析:喘家,是指素有咳喘的患者,当其反复发作时,表现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时,用桂枝汤治疗则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为佳。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解析:微喘是气上冲的证候。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之后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但因有微喘之症,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临证思考】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常出现本方证。要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
【辨证要点】咳喘,见桂枝汤证者。
【验案】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近1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荣卫,理气化痰,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
结果:4月23日来诊告知:上方服二剂咳即止。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汤加龙牡敛,惊悸梦遗不得眠,
皆因汗出伤津液,调营和卫使其安。
【方解】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治疗烦惊、不眠、多梦等心神症,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又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梦交失精等。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析:少腹弦急阴头寒症,是阳气下虚;目弦发落症,是虚火上亢;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等症之脉,皆为虚损的证候。因此,在临床上脉见芤动微紧,则可知男子患梦遗失精,女子患梦交。此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按:失精、梦交,多由情欲妄动,神志不宁,因生梦幻所致。其病也基于汗出津伤、荣卫不和。龙牡之用,不只为固精,还重在敛神定志,合于桂枝汤调荣卫和气血,本方是该证的正治。《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龙骨汤”,是该证的变治。用此二方适证加减,确有奇效。
【临证思考】梦遗失精,常见于未婚青壮年男子,也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但本方证可见于各种慢性病出现的神心症,不论男女老幼皆可发此证。值得注意的是,本方证又往往被认为是虚劳,治用大补而使症状加重或长期不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首先看到桂枝汤方证。治疗上用生龙牡补涩是重要的,用桂枝汤调和荣卫则是关键。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遗精多梦、心悸不安者。
【验案】蒲某,男,33岁,某厂会诊病例,1966年3月25日初诊。遗精已数年,近年来加重,每周1~3次。常有汗出恶风,腰酸痛,舌苔白,舌尖红,脉浮而虚。证属虚劳,荣卫不固,气血失和,故治以调荣卫和气血,敛神志以摄精液,拟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川附子6克,白薇12克。
结果:4月8日复诊,上药服六剂,遗精未作,嘱停药观察,如再作可再来诊。
十三、小建中汤方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8-07-30 17:09 | [楼 主]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7
发帖: 19870
威望: 88 点
金钱: 300 元
贡献值: 9783 点
鲜花: 919 朵
同意: 146
反对: 0
性别:男
年龄:59
在线时间:7239(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2-04-12 小 中 大
十三、小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歌诀:小建中本桂枝汤,芍药加倍加饴糖,
甘温补中兼解外,胃腹满痛力能攘。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然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里祛寒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析:脉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得此脉,常是腹中急痛的反映,治疗宜首先考虑用小建中汤。不差者,是说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解除,这时病多转属少阳小柴胡汤证,故不应再用小建中汤,而宜用小柴胡汤治疗。
按: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汤证不常见。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也因表里实,津液自和,使表证自汗出而解。假如症状没全消除,知已转属少阳,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解析:血少心气虚则悸,外邪不解则烦。小建中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能主治此证。
按:伤寒二三日,即见心中悸,是营虚血少,此时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当宜首先建中,中气建,营血充足,津液自和,则汗自出表自解。小建中内能补虚,外能除邪,故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解析: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里急、腹中痛,即腹中痛的互词。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衄者,为气冲热亢。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内守。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外邪未解。手足烦热者,为虚热。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按: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即里急腹急的证候,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适应证的主症。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但不能认为小建中汤可治一切虚劳、腹痛。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解析: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妇女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
按: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男子有是证,也可用本方。
【临证思考】本方是治腹痛的常用方,多用于胃溃疡、肠炎、痢疾、前列腺炎、盆腔炎等病,如辨证准确,则其效如神。但实热性腹痛是不能用的。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心悸而不呕者。
【验案】
例1张某,男,42岁,某厂门诊病例,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为“胃黏膜脱垂”。近症常于饥饿时胃脘疼,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与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饥饿时仍感胃脘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他无不适。
例2刘某,男,46岁,1965年11月30日初诊。十多年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cm×0??4cm。此属表虚里寒,为小建中汤证: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1965年12月3日二诊。疼减,手足心热亦减,仍有时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一行。上方加炒五灵脂6克,元胡粉2克(分冲)。
1965年12月9日三诊。胃脘疼已不明显,惟食后心下堵满,四肢发凉,夜寐欠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服茯苓饮(茯苓15克,党参10克,枳壳10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陈皮30克,半夏12克),带方回家调理。
按:本患者胃脘刺痛,为里虚寒挟瘀,用温中理气活血等法,长期不效,是因患者有表邪存在,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里。当治用小建中汤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疼则很快缓解。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当归12克。
【用法】水煎温服。若大虚加胶饴45克(分冲)。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出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18克、阿胶6克。
歌诀: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
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中加补血作用的当归,故治疗该方证而有血虚证候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解析:吸吸少气,指吸气性的呼吸困难。
按:腹中急痛有实有虚,如腹痛血虚明显者,用本方有效。但不只限于妇人产后,凡不论男女见血虚腹痛时,皆可适证服用。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验案】刘某,男,44岁,1964年9月9日初诊。1962年胃穿孔做切除术后,大便溏泻迄今未已。常有肠鸣腹痛,腰痛两足拘急,头晕乏力,心悸短气,汗出如流,曾多次发生昏倒(西医诊断为贫血),舌苔光,脉沉细。此属表里俱虚、卫弱血衰,拟以补虚和中、调卫和营,与当归建中汤:
当归12克,白芍18克,桂枝18克,炙甘草6克,生姜l0克,大枣4枚,苍术10克,泽泻12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减,惟心悸气短尚明显,增桂枝为12克,加生龙牡各15克继服,诸症渐渐好转。在上方基础上适证变化治疗,至11月30日复诊,除脘腹微胀外,余无所苦。
十五、黄耆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耆9克,饴糖45克(分冲)。
【用法】煎服法同小建中汤。
歌诀:黄耆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耆,
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方解】本方是在小建中汤中再加黄耆,其适应证为小建中汤又见黄耆证者。
按:黄耆味甘,微温,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所以能固表者,因饮食入胃后,经消化吸收变为精气、卫气。如人体精气不足于体表,则肌肤失养,腠理松虚,皮肤失润,邪气乘虚侵入且踞而不去,造成自汗、盗汗,甚则痈疽败疮等证。黄耆能补虚益精而使表实,表固则邪自去,加于小建中汤中更能补中益气、固表。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血痹虚病》笫14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
解析:里急,为里急腹中痛的简词。虚劳病,如果见里急腹中痛,而且还见诸不足的表里证者,则宜用黄耆建中汤治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解析:男子黄,这里多指女劳疸病。《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4条记载:“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黄疸多伴有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是中气虚,这种黄疸病宜用黄耆建中汤治疗。
按:本条所述小便自利,是由于中气虚所致,即所谓上虚不能制下的原因,与甘草干姜汤方证类同,可互参。有的注家认为,虚劳小建中汤是指小建中汤。但从桂枝加黄耆汤有治黄疸、黄汗作用来分析,则说明黄耆有祛黄作用甚明。小建中汤没有黄耆就没有祛黄作用,所以虚劳小建中汤应是黄耆建中汤较为合理。
【临证思考】20世纪60年代曾报道,黄耆建中汤治疗胃溃疡有效,一西学中者借名老中医撰文说胃溃疡多数用黄耆建中汤治疗,刊出后全国哗然,纷纷指出其错误,溃疡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其说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是不符合实际、不科学的。不可否认有的胃溃疡可用黄耆建中汤治疗,但一定要看有黄耆建中汤方证时才能应用。黄耆建中汤还可用于慢性胃炎、肠炎、肝炎、胆囊炎等病,也一定要看是否有黄耆建中汤方证。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验案】蔡某,男,48岁,1964年11月23日初诊。半月来高热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药10余剂不效,来京求治。症见:自汗盗汗甚,腹痛剧甚,胃脘亦痛,午后高热40℃,舌苔白微腻,脉沉弦紧。此表虚里饮,里饮郁久化热之证,先以温阳化饮治之,与附子粳米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茯苓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于11月26日二诊,腹痛减,胃痛、高热如故,仍汗出多,且恶风明显,脉数而虚。此为里寒虽稍减,而表虚不固,故治以温中固表之法,与黄耆建中汤:
生黄耆10克,桂枝18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3枚,饴糖30克(分冲)。
结果:服三剂,热渐退,汗出已减。继服三剂,热平身凉和,但晚上仍腹痛肠鸣,再与11月23日方调之。12月5日告之:腹痛已。
按:本例是典型的甘温除大热治验,宜注意。
十六、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黄耆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去草增生姜,
散寒固表调营卫,麻木不仁可调畅。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加黄耆汤去甘草增生姜而成。生姜辛温,增加用量则加强散寒作用;甘草甘缓,去之有利于阳气外发。因此本方适用于荣卫外虚,风寒内侵而致血痹、身体麻木不仁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解析:阴阳俱微,是指浮沉俱微的脉象,说明荣卫俱虚。关前(寸脉)以候表,荣卫虚于外,所以寸口关上脉微。脉小主虚,脉紧为寒,关后(尺脉)以候里,里虚则寒邪内侵,故尺中脉紧。身体不仁,即身体麻木不仁,类似于今之所称知觉神经麻痹症。本条所述是由荣卫气虚所致者,此外还有因瘀血或湿气所致者,宜随证加减治之。风痹痛,血痹痛,如风痹状,是说身体麻痹不仁好像是风痹的样子,而实际是血痹。
【临证思考】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风湿病等引起的神经麻痹,而症状表现为表里俱虚。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者。
【验案】马某,女,65岁,1965年10月31日初诊。1965年8月1日跌倒一次,出现四肢不能活动,10多天后恢复活动,但右臂无力,两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舌苔白少津,脉弦数。证属荣卫气血俱虚之血痹,与黄耆桂枝五物汤:
生黄耆15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两手麻木减轻,但仍握不紧。上方增黄耆为24克,因脉仍数,故仍加生石膏30克。继服六剂,两手麻木又减,左手已能正常握拳,继续调理之。
附:本书目录
上篇 经方的理论概述
第一章 张仲景是经方杰出的传人
一、经方的源流
二、经方的特点
第二章 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
一、辨证论治
二、《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形成
三、六经与八纲
四、治则简介
五、方证
六、辨证论治的实质
第三章 经方的脉诊
一、平脉与病脉
二、诊脉法
三、辨脉法
第四章 怎样掌握经方
一、学好仲景原文
二、注重临床体验
三、正确对待中西医结合
下篇 方证各论
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二、桂枝加桂汤方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六、栝楼桂枝汤方
七、桂枝加黄耆汤方
八、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十五、黄耆建中汤方
十六、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二十四、桂枝救逆汤方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二十八、桂枝人参汤方
二十九、苓桂术甘汤方
三十、苓桂枣甘汤方
三十一、茯苓甘草汤方
三十二、茯苓泽泻汤方
三十三、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三十四、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三十五、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三十六、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
三十八、五苓散方
三十九、风引汤方
四十、防己地黄汤方
四十一、蜘蛛散方
四十二、竹皮大丸方
第二章 麻黄汤类方
一、麻黄汤方
二、麻黄加术汤方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四、麻杏石甘汤方
五、越婢汤方
六、越婢加术汤方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
八、甘草麻黄汤方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十、麻黄附子汤方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十二、葛根汤方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十八、大青龙汤方
十九、文蛤汤方
二十、小青龙汤方
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
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二十六、续命汤方
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二十八、三黄汤方
二十九、牡蛎汤方
三十、麻黄升麻汤方
三十一、半夏麻黄丸方
三十二、升麻鳖甲汤方
三十三、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方
三十四、千金麻黄醇酒汤方
第三章 承气汤类方
一、大承气汤方
二、小承气汤方
三、调胃承气汤方
四、大黄甘草汤方
五、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方
六、厚朴七物汤方
七、麻子仁丸方
第四章 白虎汤类方
一、白虎汤方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三、白虎加桂枝汤方
第五章 下瘀血汤类方
一、下瘀血汤方
二、桃核承气汤方
三、大黄牡丹皮汤方
四、抵当汤方
五、抵当丸方
六、大黄?U虫丸方
七、桂枝茯苓丸方
八、鳖甲煎丸方
九、土瓜根散方
十、旋覆花汤方
十一、红蓝花酒方
第六章 陷胸汤类方
一、大陷胸汤方
二、大陷胸丸方
三、十枣汤方
四、甘遂半夏汤方
五、大黄甘遂汤方
六、己椒苈黄丸方
七、小陷胸汤方
八、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九、皂荚丸方
第七章 泻心汤类方
一、泻心汤方
附:大黄汤或丸方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三、附子泻心汤方
四、大黄硝石汤方
五、茵陈蒿汤方
六、栀子大黄汤方
第八章 瓜蒂散类方
一、瓜蒂散方
二、一物瓜蒂汤方
第九章 甘草干姜汤类方
一、甘草干姜汤方
二、理中汤或丸方
三、大建中汤方
四、吴茱萸汤方
五、薯蓣丸方
第十章 干姜附子汤类方
一、干姜附子汤方
二、四逆汤方
三、通脉四逆汤方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五、四逆加人参汤方
六、茯苓四逆汤方
七、白通汤方
八、乌梅丸方
第十一章 附子汤类方
一、附子汤方
二、真武汤方
三、附子粳米汤方
四、赤丸方
五、大乌头煎方
六、乌头桂枝汤方
七、乌头汤方
八、乌头赤石脂丸方
九、栝楼瞿麦丸方
十、天雄散方
十一、头风摩散方
第十二章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二、桃花汤方
第十三章 大黄附子汤类方
一、大黄附子汤方
二、走马汤方
三、三物备急丸方
四、桔梗白散方
第十四章 柴胡汤类方
一、小柴胡汤方
二、柴胡加芒硝汤方
三、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方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五、柴胡桂枝汤方
六、大柴胡汤方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八、四逆散方
第十五章 半夏汤类方
一、小半夏汤方
二、生姜半夏汤方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四、半夏干姜散方
五、大半夏汤方
六、干姜半夏人参丸方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八、半夏厚朴汤方
九、旋覆代赭汤方
十、泽漆汤方
十一、苦酒汤方
第十六章 橘皮汤类方
一、橘皮汤方
二、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三、橘皮竹茹汤方
四、外台茯苓饮方
第十七章 黄芩黄连汤类方
一、黄芩汤方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三、六物黄芩汤方
四、三物黄芩汤方
五、黄连汤方
六、黄连阿胶汤方
七、白头翁汤方
八、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十、半夏泻心汤方
十一、甘草泻心汤方
十二、生姜泻心汤方
第十八章 栀子豉汤类方
一、栀子豉汤方
二、栀子甘草豉汤方
三、栀子生姜豉汤方
四、枳实栀子豉汤方
五、栀子厚朴汤方
六、栀子柏皮汤方
七、栀子干姜汤方
第十九章 甘草汤类方
一、甘草汤方
二、桔梗汤方
三、芍药甘草汤方
四、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五、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六、甘草粉蜜汤方
七、生姜甘草汤方
八、排脓汤方
第二十章 枳术汤类方
一、枳术汤方
二、枳实芍药散方
三、排脓散方
四、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第二十一章 栝楼薤白汤类方
一、栝楼薤白白酒汤方
二、栝楼薤白半夏汤方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第二十二章 芎归胶艾汤类方
一、芎归胶艾汤方
二、当归芍药散方
三、温经汤方
四、当归散方
五、当归四逆汤方
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七、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八、赤小豆当归散方
九、黄土汤方
十、八味丸(又名肾气丸)方
十一、炙甘草汤方
十二、酸枣仁汤方
十三、奔豚汤方
第二十三章 麦门冬汤类方
一、麦门冬汤方
二、竹叶石膏汤方
第二十四章 木防己汤类方
一、木防己汤方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三、防己茯苓汤方
四、防己黄耆汤方
第二十五章 薏苡附子散类方
一、薏苡附子散方
二、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三、苇茎汤方
第二十六章 猪苓汤类方
一、猪苓汤方
二、猪苓散方
三、泽泻汤方
四、茯苓泽泻汤方
五、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六、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七、牡蛎泽泻散方
八、葵子茯苓散方
第二十七章 其他类方
一、柏叶汤方
二、蜀漆散方
三、栝楼牡蛎散方
四、百合地黄汤方
五、百合鸡子汤方
六、百合知母汤方
七、百合洗方
八、百合滑石散方
九、滑石代赭汤方
十、蒲灰散方
十一、滑石白鱼散方
十二、茯苓戎盐汤方
十三、猪膏发煎方
十四、文蛤散方
十五、矾石汤方
十六、硝石矾石散方
十七、蛇床子散方
十八、苦参汤方
十九、雄黄熏方
二十、侯氏黑散方
二十一、肘后獭肝散方
二十二、诃梨勒散方
二十三、鸡屎白散方
二十四、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二十五、狼牙汤方
http://www.tgzyw.net/read.php?tid=7843
回复
举报
馨不设防
馨不设防
当前离线
积分
559
发表于 2012/5/10 15: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an1234567
的帖子
建议你用艾叶烧水泡脚,坚持数月,可治好。
回复
举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3 23: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知识] 方剂学趣味方歌速记口诀
医医我爱 方剂学趣味方歌速记口诀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
麻子炒杏仁。(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桂枝汤《伤寒论》:
大嫂炒姜汁。(大枣,芍药,炙甘草,桂枝)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羌活,川芎)
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子将要甘心下跪。(麻黄,五味子,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
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银翘散《温病条辨》:
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竹叶,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干嘛姓石。(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独活,人参,羌活,桔梗,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
泻下剂
一、 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
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二、 温下剂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黄夫人炒姜。(大黄,附子,人参,甘草,干姜)
三、 润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
布什妈要大白杏。(厚朴,枳实,火麻仁,白芍,大黄,蜂蜜,杏仁)
四、 逐水剂
十枣汤《伤寒论》:
甘愿起早。(甘遂,芫花,大戟,大枣)
和解剂
一、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炙甘草,半夏,人参)
二、 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伤寒论》:
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白芍)
逍遥散《和剂局方》:
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白术,烧生姜,薄荷)
三、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江大人今夏添草帘。(干姜,大枣,人参,黄芩,甘草,黄连)
第四章 清热剂
一、 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师母干净。(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二、 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西皇帝住乔丹卖银元。(犀角,黄连,生地黄,竹叶,连翘,丹参,麦冬,银花)
三、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百子练琴。(黄柏,栀子,黄莲,黄芩)
五、 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草地牧猪。(甘草梢,生地,木通,竹叶)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黄龙归湖泽,山前草木生(黄芩,龙胆草,当归,柴胡,泽泻,山栀子,车前子,甘草,木通,生地黄)
玉女煎《景岳全书》:
师弟卖母牛。(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百翁练琴。(黄柏,白头翁,黄连,秦皮)
六、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母鳖好生蛋。(知母,鳖甲,青蒿,生地黄,牡丹皮)
第五章 祛暑剂
六一散《伤寒直格》:
“六一”拾草。(滑石,甘草)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师母深夜卖黄爪和糙米。(石斛,知母,西洋参,竹叶,麦冬,黄连,西瓜翠衣,薄荷,甘草,粳米)
第六章 温里剂
一、 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草人赶猪。(炙甘草,人参,干姜,白术)
小建中汤《伤寒论》:
大嫂炒糖姜汁(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二、 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江副将(干姜,附子,炙甘草)
三、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通知要找心肝。(木通,桂枝,芍药,大枣,细辛,炙甘草)(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白芍,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防风能圣散《宣明论方》:
将军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摆妈归金石桥。(大黄,石膏,薄荷,栀子,黄芩,白术,甘草,防风,芒硝,荆芥,川芎,麻黄,当归,桔梗,滑石,连翘)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老夫人。(白术,炙甘草:甘草有国老之称,茯苓,人参)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任夫人一早要接编百草帘。(砂仁,茯苓,人参,薏苡仁,大枣,山药,桔梗,扁豆,白术,甘草,莲子肉)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麻人赶猪,虎皮当旗。(升麻,人参,甘草,白术,柴胡,陈皮当归,黄芪)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生脉为人脉。(五味子,人参,麦冬)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白风骑(风骑:魔兽争霸游戏里面兽族飞行兵种,又称双足飞龙。白术,防风,黄芪)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地传说。(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
归脾汤《济生方》: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四君:人生,白术,茯苓»茯神,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山山地王,服泻丹(山药,山茱肉,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
肾气丸《金匮要略》:
贵子腹泻,单要黄鱼。(桂枝,附子,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药,干地黄,山茱肉)
第九章 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
老朱当皇帝。(甘草,朱砂,当归,黄连,生地)
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天王茯三生二人冬天五更远地归。(茯苓,三生:丹参,人参,玄参;二人:酸枣仁,柏子仁;麦冬,天冬,五味子,桔梗,远志,生地黄,当归)
开窍剂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牛主席设想让兵勤练黄金珠子。(牛黄,朱砂,犀角,麝香,蜂蜜,郁金,冰片,黄芩,黄连,雄黄,金箔衣,珍珠,山栀子)
固涩剂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穆桂英当草寇要人,可诛。(木香,肉桂,罂粟壳,当归,炙甘草,肉豆蔻,白芍,人参,诃子,白术)
四神丸《医方集解》:
四神将枣子肉喂鱼治五更泄。(生姜,大枣,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
理气剂
越鞠丸:
越鞠神父治凶猪。
半夏厚朴汤:
梅核气降下后舒服。(生姜,半夏,厚朴,苏叶,茯苓)
苏子降气汤:
苏大官盛夏前后归国。(苏子,苏叶,大枣,肉桂,生姜,半夏,前胡,厚朴,当归,甘草)
定喘汤:
夏天的杏仁黄又黄,冬天的草苏白又白。(夏天:半夏;杏仁;黄又黄:麻黄,黄芩;冬天:款冬花;草苏:甘草,紫苏子;白又白:白果,桑白皮)
旋覆代赭汤:
戴花老人下大江(代赭石,旋覆花,甘草,人参,半夏,大枣,生姜)
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
大桃贵滞销。(大黄,桃仁,桂枝,炙甘草,芒硝)
血府逐瘀汤:
川牛耕地,当家烧柴,只炒红桃。(川芎,牛膝,桔梗,生地,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甘草,红花,桃仁)
补阳还五汤:
桃成骑红龙归川。(桃成:《网球王子》中青学二年级网球选手;红龙:魔兽争霸中的一中立生物;桃仁,赤芍,黄芪,红花,地龙,当归尾,川芎)
温经汤:
温经汤四物无地方,冬夏吴丹贵人阿草姜。(前半句:四物汤无熟地黄,即当归,川芎,白芍; 后半句:麦冬,半夏,吴茱萸,丹皮,人参,阿胶,甘草,生姜;阿草姜:即阿九津,山吹中学网球手)
生化汤:
蒋干穷逃,当归。(炮姜,甘草,川芎,桃仁,当归。加黄酒,童便)
小蓟饮子:
小弟拾木竹杆当黄山藕。(小蓟,生地黄,滑石,木通,竹叶,炙甘草,当归,蒲黄,山栀子,藕节)
黄土汤:
夫子在黄土地浇肥勤锄草。(附子,灶心黄土,地黄,阿胶,黄芩,白术,甘草)
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
生景穷,草房纸墙薄。(细辛,荆芥,川芎,甘草,防风,白芷,羌活,薄荷)
羚角钩藤汤:
主妇少背菊领狗上草地。(生白芍,淡竹茹,茯神木,川贝母,滁菊花,羚角片,钩藤,霜桑叶,甘草,鲜生地)
镇肝熄风汤:
练牛者因要东元,干母卖古龟。(川楝子,怀牛膝,生赭石,茵陈,生杭芍,天冬,玄参,甘草,生牡蛎,生麦芽,生龙骨,生龟板)
大定风珠:
贾母卖草鸡,要归阿妈五弟。(鳖甲,生牡蛎,麦冬,甘草,鸡子黄,生白芍,龟板,阿胶,麻仁,五味子,干生地)
治燥剂
杏苏散:
淑杏夏令前光吃桔皮。(淑杏:我家可爱的孩子:-P ;苏叶,杏仁,半夏,茯苓,甘草,枳壳,桔梗,橘皮)
清燥救肺汤:
爸妈叫人炒桑杏卖石膏。(枇杷叶,胡麻仁,阿胶,人参,甘草,桑叶,杏仁,麦冬,石膏)
麦门冬汤:
夏大人卖炒米(半夏,大枣,人参,麦冬,甘草,粳米)
养阴清肺汤:
袁母可要单卖草地。(袁母:我妈妈:-P ;玄参,贝母,白芍,丹皮,麦冬,生甘草,大地皮)
百合固金汤:
二弟卖草药,百元皆归母。(二弟:生地,熟地;麦冬,甘草,白芍,百合,玄参,桔梗,当归,贝母)
祛湿剂
平胃散:
生猪肝皮厚。(生姜,苍术,炒甘草,陈皮,厚朴)
藿香正气散:
江苏夏茯甘桔皮,只找厚猪皮箱。(生姜,紫苏,半夏曲,茯苓,甘草,桔梗,陈皮,白芷,大枣,厚朴,白术,大腹皮,藿香)
茵陈蒿汤:
黄山好。(大黄,山栀子,茵陈蒿)
八正散:
石老通宿等车去黄山。(滑石,甘草,木通,扁蓄,灯心草,车前子,瞿麦,大黄,山栀子)
三仁汤:
三人扑通滑竹下。(三人: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竹叶,厚朴,通草,滑石,半夏)
五苓散:
泽林白猪贵(泽泻,茯苓,白术,猪苓,桂枝)
芩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真武汤:
朱父将服药。(白术,炮附子,生姜,茯苓,白芍)
实脾散:
令父煮老姜干姜,瓜果扑鼻香。(茯苓,附子,白术,甘草,生姜,干姜,木瓜,草果,厚朴,大腹皮,木香)
独活寄生汤:
秦人地穷要牛耕,种灵芝草,当心防毒寄生。(秦艽,人参,干地黄,川芎,芍药,牛膝,杜仲,茯苓,肉桂心,当归,细辛,防风,独活,桑寄生)
祛痰剂
二陈汤:
二陈夏令干红生妹。(半夏,茯苓,甘草,橘红,生姜,乌梅)
温胆汤:
二陈温胆只要大枣。(二陈汤去乌梅,加枳实,竹茹,大枣)
清气化痰丸:
陈皮杏仁伴黄瓜实难服。――陈皮杏仁半黄瓜实南茯。(陈皮,杏仁,半夏,瓜蒌仁,枳实,胆南星,茯苓,加黄苓)
半夏白术天麻汤:
白天大早二陈来。(白术,天麻,大枣 加二陈汤去乌梅)
消食剂
保和丸:
瞧山神服拌萝卜皮。(连翘,山楂,神曲,半夏,萝卜子,陈皮)
http://www.iiyi.com/med/thread-2092243-1.html
回复
举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3 23: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证治方歌口诀 SXJZ1028
论坛级别:★学员
学术等级:兼职
发帖:93经验:128鲜花:3勋章:0离线用户信息加为好友发短消息 发表于:2010-07-19 18:36:36 只看该作者 楼主 中医内科方剂口诀:
一、 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加入荆防免生姜,温毒发斑肿痛松,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香薷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饮内陈皮草,枳壳前胡半夏从;葛根木香桔梗茯,气虚感寒最宜用。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枣草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
二、 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三拗汤用麻甘杏,泻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咽痒蒡蜕痛蓝射,苓半桑白治痰粘,表证重者苏防姜,蒌贝知母咳无痰。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医。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三、 哮病:
1,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越婢汤内加半夏,热哮发作功效良。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原方再加膏二两,水饮得温方可散。
金匮厚朴麻黄汤,辛夏膏杏麦味姜;宣肺化饮降逆气,咳喘胸闷脉浮戕。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玉屏组合少而精,耆朮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加入豆芪名六神,脾虚食少虚热宜。
异功四君加陈皮,小儿厌食用之宜,七味白术四君先,木香葛根藿香齐。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与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六味再加五味子,丸名都气虚喘安。
4)脾肺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5)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即六味地黄汤加生脉汤)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
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
四、 喘证: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2)表寒里(肺)热:宣肺泄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清热化痰、清热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汤痰热疗,芩连山栀将火扫;苏子杏仁降肺逆,贝母半夏用之巧。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2,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即人参蛤蚧二味)。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黑锡丹中蔻硫磺,桂附楝木沉茴香;芦巴故纸阳起石,降逆平喘镇浮阳。
五、 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苇茎汤方千金存,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在肺成痈毒,热泻脓除新自生。
如金解毒芩柏连,再以山栀制火炎,桔梗甘草除痰浊,热毒内盛肺痈痊。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加味桔梗草白及,贝橘银花苡葶苈,肺痈溃脓吐痰浊,解毒腓脓此方宜。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薏仁。
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甘桔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知柏柴朴地骨皮,陈莲二地姜枣随。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杞枣远龟板,地芍归鹿紫河车,滋阴补阳莫大焉。
补天大造八珍好,除去川芎与甘草,芪枸鹿龟河车益,怀山远志同酸枣。
七、肺胀。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全凭越婢平风水,加夏半升奠巨波。
桑白皮汤芩连栀,苏杏贝母半夏施,痰热郁肺喘咳急,清热化痰务先知。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凉。
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朮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炫目闰惕急煎尝。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行水饮逐。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八、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定志丸中参菖蒲,二茯远志加白术,麦冬朱砂和蜜制,专制心怯神恍惚。去术麦冬加龙齿,钟龄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
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5)心脉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桂甘龙牡汤。
桃仁红花煎四物,理气青皮与香附,祛瘀丹参和元胡,闷痛正在心前部
6)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苓桂朮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去姜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心无扰。
九、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俱,此是阳郁成厥逆,清热散郁平剂扶。柴胡疏肝加芎香,枳实易壳功效殊。
3)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合成方,通阳里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生脉麦味与参施,补气生津保肺机,少气汗多口干渴,病危脉绝效力奇。
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再加黄耆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若加志陈味姜枣,去芎养荣有专长。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减去鹿胶与归菟,加入甘草作汤服;方名称为右归饮,扶阳更把阴寒逐。
十、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半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去姜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心无扰。
2,虚证,
1)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黄芩白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定志丸中参菖蒲,二茯远志加白术,麦冬朱砂和蜜制,专制心怯神恍惚。去术麦冬加龙齿,钟龄安神定志丸。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交泰丸将心肾交,引来心火命门烧,黄连肉桂六一配,失眠怔忡此方保
十一、癫狂,
1) 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顺气异痰用二陈,星枳生姜二香承,化瘀开窍驱顽疾,理气解郁振精神。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养心汤用芪远参,二茯味归柏枣仁,甘麦大枣合肉桂,经行情志异常人。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困;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3)痰火上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医学心悟铁落饮,二冬二茯胆南星,橘志蒲翘钩玄贝,更加朱丹可镇心。
4) 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
景岳全书二阴煎,导赤黄连麦玄添,茯苓灯心山萸肉,滋阴降火治狂癫。
琥珀远志齿茯神,菖归生地酸枣参,黄连柏仁朱牛黄,金箔为衣猪灯芯。
5)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癫狂梦醒重桃仁,香附夏通赤柴青,腹陈桑皮加苏子,哭笑詈骂不避亲。
十二、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2)痰火内盛: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3) 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或加菖蒲去五味,心气开通肾气升。
4)痰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5)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归脾汤用参朮耆,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十三、痴呆,
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忧郁痴呆七福饮,参熟归术酸枣仁,甘草远志蜜炙用,补肾益脾生姜引。
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草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嚏保生还。若加半夏为搐鼻,厥证昏仆急救先。
四磨饮治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槟;四味浓磨煎温服,破气降逆喘自平。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气力非轻。
2) 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四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固脱,参附姜草四味酌,眩晕昏仆脉沉微,温阳益气疗效卓。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血厥家用通瘀煎,木香乌药顺气先,山楂泽泻青皮入,归红香附乌梅添。
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八珍汤,再加黄耆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若加志陈味姜枣,去芎养荣有专长。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前方去梅加枳星,方名导痰消积饮;胸膈痞塞肋胀满,坐卧不安服之宁。
4)食厥:先盐汤探吐再服神术散合保和丸
医学心悟神术散,平胃加入砂藿香。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十五、郁证,
1,实证,
1)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若治经行乳胀痛,加入川楝王不留。柴胡疏肝芍枳草,香附芎陈胁痛疗。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香连去萸热痢安。
4) 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气滞舒,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涎凝聚尽能祛。(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2,虚证,
1)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解郁效力彰。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心肾两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或加菖蒲去五味,心气开通肾气升。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
4)肝肾亏虚: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滋水清肝六味增,柴胡山栀归芍撑,滋阴降火清肝热,阴虚齿衄此方珍。
十六、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良附丸中沉木香,青皮须共当归姜,单用良附名亦尔,逐寒止痛效验彰。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保和加朮名大安,建脾消滞又何难。去夏菔翘加术芍,小保和丸助脾佳。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枳草,香附芎陈胁痛疗。若治经行乳胀痛,加入川楝王不留。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是止痛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5)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清中汤中黄连栀,半夏茯苓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十七、痞满
1)食滞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苓半夏,消积宽中把痰化,苍术甘草朴陈皮,痰湿中阻痞满平。
3)湿热阻胃:清热化痰、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连朴饮内用豆豉,苍蒲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医。
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困;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枳朮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
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补中参草朮归陈,耆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6)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十八、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启膈贝茯郁沙丹,砂仁荷蒂杵糠攀,理气润燥化痰浊,痰气交阻噎膈安。
2)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五汁安中五般汁,韭姜梨藕牛乳汁,养阴和胃降逆气,津亏热结此方适。
3) 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通幽汤是东垣方,桃仁红花二地黄,当归升麻炙甘草,瘀血内结噎膈尝。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十九、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朮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汤用生姜,和胃降逆金匮方,大半夏汤参蜜掺,和胃益气功效彰,
苓桂朮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四七汤加减:半夏浓朴茯苓苏,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纾。又有局方名四七汤,参桂夏草妙更殊。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朮干姜。呕哕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6)胃阴不足:滋阴和胃、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7)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二十、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丁香散治效亦同,柿蒂炙草并良姜。)
2)胃火上逆:清胃泻热、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四磨饮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气力非轻。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止呃)降逆:理中汤: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5) 胃阴不足:益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二十一、泄泻,
1)寒湿内盛: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朮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5)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6)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二十二、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甘草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除积: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备,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虚痢称良剂。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黄芩白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与栗壳;朮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6)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连理汤用理中方,参术苓草连炮姜,利湿解毒培中州,气虚湿热口糜安。
二十三、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良附丸中沉木香,青皮须共当归姜,单用良附名亦尔,逐寒止痛效验彰。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正气天香除甘草,增入乌姜妇女施。
正气天香紫苏姜,乌药香附陈皮攘,温中散寒行气滞,寒邪内阻腹痛康。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调气导滞: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去硝名为小承气,调胃只用硝黄草。小承气内加羌活,中风便秘三化超。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重证)枳实导滞丸(轻证)保和丸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朮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此方寻。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兼尝。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二十四、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加入大黄名六磨,气滞便秘服之顺。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方医癖痃,久泻便秘因冷寒,硫黄半夏为细末,姜汁同煎饼为丸。
4)虚秘:
A、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益气润肠黄芪汤,鱼腥赤芍与大黄,丹皮桔梗瓜蒌仁,气虚便秘肺脓疡。
B、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C、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D、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补血便自通。
二十五、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枳草,香附芎陈胁痛疗。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枳赤芍熬;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复元活血有柴胡,蒌根归草与甲珠;桃仁红花大黄配,跌打损伤郑宜服。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二十六、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朮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胆亦可除。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无双。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
犀角散内用黄连,升麻茵陈山栀全;清心泻火解热毒,专治热盛阳黄疸。
5)阴黄:
A、寒湿阻遏:健脾和胄、温中寒湿:茵陈术附汤:茵陈术附治阴黄,肉桂甘草与干姜,小便自利脉沉细,又名茵陈姜附汤。
B、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加减: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6)黄疸消退后的治疗
A、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B、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C、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加减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鳖甲煎丸疟母丹,蟅虫鼠妇及蜣螂;蜂巢石苇人参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二十七、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2)食滞痰阻:导滞散结、理气化痰:六磨汤: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加入大黄名六磨,气滞便秘服之顺。
3)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降热开郁痛自蠲。
延胡散治七情伤,血气刺痛服之良;归芍乳没草姜桂,木香蒲黄与姜黄。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化积丸中棱莪魏,海浮香附雄黄随,槟苏瓦楞五灵脂,软坚破瘀丸缓推。
二十八、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若治经行乳胀痛,加入川楝王不留。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行水饮逐。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中满分消砂朴姜,芩连夏陈知泽襄,二苓参术姜黄草,枳实为丸效力彰。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调营饮用元胡陈,芎芍莪黄当归身,瞿葶腹苓槟桑白,辛芷桂草姜枣斟。
5)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6)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朮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通调水道肿胀祛。
二十九、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藁本菊羌使,疏风散邪清里热,风热上犯头痛止。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蒿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大补元煎景岳方,人参山药归地黄,枸杞杜仲归萸草,滋补气血调阴阳。
6)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加味四物治头风,蔓荆菊芩甘草充,头痛眩晕时时作,养血祛风此方功。
7)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朮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三十、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平肝熄风补肝肾。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4)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白朮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5) 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三十一、中风,
1,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真方白丸子白附,半夏南星和川乌,天麻木香蝎枳壳,风痰入络定可除。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平肝熄风补肝肾。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2,中脏腑
1)阳闭:
A、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核承气汤加减: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凉。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陷心包功效良。
B、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2)阴闭、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急用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加减: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犀冰朮沉诃香附,再加龙脑温开方。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3,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4,后遗症,
1)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解语丹是程氏方,天麻全蝎白附菖,羌星远志木香草,风痰瘀阻服之良。
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痱能治之,虚阳归肾阴精足。
2)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半身不遂中风证,益气活血经络通。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痱能治之,虚阳归肾阴精足。
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止痉只用蝎蜈蚣,乙脑痉厥疗效赞。
三十二、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经络通。
2)阳明热甚:清泻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泻热肠道通。
3)肝经热甚:清肝潜阳、熄风止痉:羚羊钩藤汤加减: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4)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加减: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5)痰浊阻滞: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加减: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前方去梅加枳星,方名导痰消积饮;胸膈痞塞肋胀满,坐卧不安服之宁。
6)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物归地芎与芍,血家百病此方疗。
大定风珠鸡子黄,牡蛎鳖甲龟地黄,胶芍麦味麻仁草,滋阴熄风是良方。
三十三、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柴胡截疟功效奇,常山槟梅桃仁泥,再益小柴求和解,祛邪截疟莫迟疑。
截疟常山草果仁,陈草青皮厚朴槟,燥湿祛痰苔白腻,数发不止弦滑呈。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膏知甘草粳米入,津伤口渴宜急投,气虚加参最相得。加桂加术用不同,温疟湿温宜辨别。加入桂枝经络通,加入苍术湿温消。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痛,寒热心烦服之康。
截疟常山草果仁,陈草青皮厚朴槟,燥湿祛痰苔白腻,数发不止弦滑呈。
4)瘴疟:
A、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清瘴汤将瘴疟斩,芩连知母益元散;青蒿柴胡与常山,还须甘草离温胆。(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此方饶。加入辰砂名益元,兼能镇心亦有效。)
B、冷瘴:解毒除瘴、芳香化湿: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茯苓川芎木香入,方名加味不换金。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何人饮用何首乌,扶正祛邪两法出;参归枣姜广陈皮,久疟使得气血枯。
三十四、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勿看轻。
3)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皮,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医。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行水饮逐。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平胃五苓胃苓汤,行气燥湿法兼顾。
4) 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疏凿饮子逐泻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秦羌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5)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朮附加生姜;实脾饮乃真武化,大腹草果朴香瓜。
三十五、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加减:石韦车前与滑石,瞿麦力助冬葵子;热淋石淋属实证,利水通淋宜此知。
3)血淋:
A、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B、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4)气淋
A、实证: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沉香散用滑石归,陈皮冬葵与石韦;白芍甘草王不留,利气疏导气淋推。
B、虚证:补气升陷、通淋利尿: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参草朮归陈,耆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5)膏淋
A、实证:清利湿热、分清泻浊: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程氏萆解分清饮,黄柏茯苓朮苍蒲;莲子丹参及车前,湿热淋浊宜早图。
B、虚证:益气升陷、补肾固涩:膏淋汤加减:膏淋汤中薯蓣参,地黄芡实补脾肾,白芍龙牡脂液固,虚证膏淋此方珍。
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无比山药起沉疴,石脂都气丹皮割;苁蓉菟丝巴戟肉,牛膝杜仲煮汤喝。
三十六、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2)肺热壅盛: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清肺饮用苓木通,山栀黄芩麦门冬,桑白皮与车前子,肺热气壅癃闭通。
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沉香散用滑石归,陈皮冬葵与石韦;白芍甘草王不留,利气疏导气淋推。
4)浊瘀(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代抵挡可替抵当,药形平和体不伤;归尾甲珠与硝黄,生地桂心桃仁光。
5)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补中参草朮归陈,耆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朮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加入人参名春泽,参柴麦入名亦同。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加减: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通调水道肿胀祛。
三十七、遗精
1)君相火动:清心泻肝: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黄连清心饮黄连,生地枣仁茯神远,人参当归莲肉草,清火滋阴固精关。
三才封髓天地人,黄柏甘草与砂仁,相火妄动水不济,多梦遗精此方珍。
2)温热下注:清热利湿: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程氏萆解分清饮,黄柏茯苓朮苍蒲;莲子丹参及车前,湿热淋浊宜早图。
3)劳心伤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加减:妙香山药与黄芪,甘桔二茯远志齐,少佐辰砂木香麝,惊悸郁结梦中遗。
4)肾气不固:补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加减: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能止无梦夜滑遗。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重腰冷痛,亦名甘姜苓术汤。
2)温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加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疏风活血经络痛。
4)肾虚腰痛:
A、偏阳虚:温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右归丸用地附桂,山药萸肉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B、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丹溪心法消渴方,黄连花粉研末尝,地藕乳姜四汁兑,酌加蜂蜜润肺肠。
2)中消:
A、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服。
B、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叶白术散加减:七味白术小儿良,四君葛根木藿香。口渴腹泻脾气降,钱氏此散宜煎尝。
3)下消:
A、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B、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与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四十、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宣明论方防风汤,麻黄汤益秦艽防,归苓芩葛生姜枣,祛风胜湿行痹尝。
2)痛痹:散寒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乌头汤医痹证良,芪芍川乌草麻黄,散寒祛湿通经络,历节疼痛水煎尝。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薏苡仁汤麻桂苍,羌独防风草生姜,当归川芎和血脉,风寒湿痹服之康。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 。
白虎汤清气分热,膏知甘草粳米入,津伤口渴宜急投,气虚加参最相得。加桂加术用不同,温疟湿温宜辨别。加入桂枝经络通,加入苍术湿温消。
3、痰瘀闭阻:化痰行瘀蠲痹止痛:双合汤加减:桃红四物合二陈,再加白芥姜竹茹,化痰行瘀蠲痹痛,痰瘀闭阻双合除。
4、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活络:补血荣筋丸加减:补血荣筋肉苁蓉,天麻牛漆鹿茸从,木瓜熟地菟丝子,五味荣筋痹能行。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利湿、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肺润燥效堪夸。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痿证若因湿热侵,加味二妙可回春,龟膝苍柏萆归己,清热利湿不伤阴。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痊。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中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5)脉络瘀阻:益气养阴、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东垣方中有圣愈,四物汤内加参耆;气虚血弱均能补,经期量多总能医。
补阳还五耆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半身不遂中风证,益气活血经络通。
四十二、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符,地骨青藁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2)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柴胡清骨疗骨蒸,秦艽鳖甲地骨寻,知母胡连薤白草,猪髓胆汁童便引。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补中参草朮归陈,耆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4)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5)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源:金匮肾气丸加减: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6)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加减: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7)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参术苓草谓四君,加味莪膝并三棱,加味黄芪并扁豆,兼瘀纯虚各依循。
3)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七福饮中有当归,参术炙草健脾气,重用熟地滋补肾,远志杏仁开窍宜。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加减: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2,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加减:养心汤用芪远参,二茯味归柏枣仁,甘麦大枣合肉桂,经行情志异常人。
2) 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减:四物归地芍与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3,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扁豆桑,甘草玉粉合成方,秋燥耗津伤肺胃,苔光干咳最堪尝。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加减: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
3)脾胃阴虚:养阴各胃:益胃汤加减: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补肝汤中草木瓜,四物枣仁麦冬抓,血虚肢麻爪甲枯,益血养肝疗效夸。
5)肾阴虚:滋补肝肾:左归丸加减: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4,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加减:保元汤方性甘温,桂草参耆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补肺益脾显奇能。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加减: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右归丸用地附桂,山药萸肉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四十四、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肋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
甘遂半夏汤法良,芍药甘草共煎尝,逐饮降逆消痞满,主治痰饮在胃肠。
己椒苈黄药四味,通便泻水两般配,腹水热结又便秘,蜜丸吞服病自退。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柴枳半夏柴胡芩,枳壳半夏瓜蒌仁,桔草杏仁青皮入,饮停胸肺悬饮平。
2)饮停胸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
椒目瓜蒌悬饮方,桑皮葶苈橘生姜,夏苓蒺藜与苏子,泻肺降气逐饮良。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吴瑭香附覆花汤,苓夏橘苡苏子霜,理气和络祛痰湿,痰饮胁痛服之康。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苔光干咳最堪尝。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医。
3、溢饮: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4、支饮
1)寒饮伏肺: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2)脾肾阳虚: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与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苓桂朮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四十五、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
玉屏组合少而精,耆朮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桂枝汤中加黄芪,调和营卫逐湿急;发热胫冷身肿重,黄汗脉浮莫迟疑。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心血不足:补心养血: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朮耆,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耆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5)邪热郁蒸:清肝泻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四十六、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医。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甘桔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热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静自然康。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二蓟栀黄皆妙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止血: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尿血,
1)下焦湿热: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小蓟饮子藕蒲黄,通草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无比山药是局方,怀山茯泽萸地黄,菟牛巴戟赤石脂,苁蓉杜仲共煎藏。
4,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泻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加减: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归脾汤用参朮耆,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5,齿衄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加入甘草犀连翘,方名加味清胃散。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
《景岳全书》茜根散,凉血止血滋阴擅,茜根黄芩侧柏叶,生地阿胶甘草全。
6、便血
1)肠道温热:清化温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
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又脱肛。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归脾汤用参朮耆,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衄崩中效亦灵。
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二蓟栀黄皆妙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景岳全书》茜根散,凉血止血滋阴擅,茜根黄芩侧柏叶,生地阿胶甘草全。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归脾汤用参朮耆,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http://bbs.med66.com/forum-228-153/topic-562010.html
回复
举报
man1234567
man1234567
当前离线
积分
3817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3 23: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1/12 15:44 编辑
559 2323 6020
方剂歌诀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467446.html
方剂口诀4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t1pQCV78Vc/?FR=LIAN
07方剂歌诀01解表剂
http://www.tudou.com/listplay/sgVdGIX90k8/OFI7NUI-QbQ.html
中医执业医师 方剂速记表格版
http://wenku.baidu.com/view/fde817e8b8f67c1cfad6b806.html
###
回复
举报
1
2
3
4
5
6
7
/ 7 页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