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729|回复: 0

大医、修行人成长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01: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医、修行人成长之路

导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仲景以下,流派多如牛毛,在浩繁的医籍中,多少中医迷失了方向。博极医源、知天下、晓地理、通人事,是每一位医者的孜孜追求。天清地宁老师将从天地人的统一规律论述大医的成长之路。


大医是怎么炼成的
做一个医生的志向如果是要想成为一个大医,要想成为大医,那他在学习中必须要能够抓住“本”。做医生,首先要搞清楚病出现的原因以及变化规律,也就是病理。那么病理的前提是什么呢?既然是病,就是不健康,不健康与健康是相对的,健康的状态是怎样的?这就要看人的生理和心理了,要身心合一。譬如发烧,其实是一个正常人面对外邪时,体内正邪相抗的正常反应,如果一发烧就试图去降温,这就不对了,因此发烧并不能作为衡量病与否的指标。

每个人的人的体格都不一样,正常与不正常对每个人来说标准不一样,而不是一刀切。就像不同的体格需要吃不同的饭量一样的道理,有的人能吃一碗饭,有的人能吃三碗多,这都是正常的,而不是一个死标准就能作判断的。因此,我们既要搞清楚作为一个抽象的人的共性规律,还要搞明白作为差异化的人的个体规律,即人的生理、心理的共性和个性,而不应像西方定量法一样的死板。就像一年有四季,但是在哈尔滨、武汉与广州的四季是不一样的,并没有谁对谁错。所以,高手的医生一定要通命理,同时还要研究天文地理,因为都是相通的。这其中涉及到天地人三才,涉及到天地与人的形成规律,这些都是做医生的“根”。

男女交媾形成生命体(受精卵)之时,生命还是一片混沌,是太极。从母体分离,五行便形成了,并为后天所用。但是,无论后天如何变化,其“根”还是在太极。夫妻若在怀孕期间吵架,母亲一方悲悲切切,这股怨气肯定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看病一定要能透视到根本,找“病根”。继续再往深一层去追溯,在受精卵形成之前,这个生命体在阴性空间的信息是怎样的?前世在阳间的信息又是怎样?医生如果不懂《易经》就无法通鬼神,不懂风水就看不到地理信息,没有这些知识是无法帮助病人去除病根的。

黄帝内经》以讲天地为开篇,为何这样安排?因为人的根是在天地中的。黄帝内经》最重要的一句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是俗人做不到恬淡虚无,所以就变衰老了。所以,《黄帝内经》接着就告诉我们,人可以分为五行气质,五五二十五种亚类型气质的人各有什么特点也讲的很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将不同人的体质和生理、心理给定格了。医生治病的时候,首先要将病人归入这二十五种亚类型中来判断他(她)的生理心理特点,然后再下结论,这就是共性和差异性在医学上的应用。接着,涉及到具体的治疗操作,要用到人体内的穴位脏腑精气神等之间的关系,这些就是很具体的问题了。但是,对于一个学医的人来说,一定要首先搞清楚《黄帝内经》的脉络,《黄帝内经》在研究天地规律,人的生理、心理规律,以及得病和治病的规律,医理、药理、针灸之理等等这些之间是一气呵成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背后的思维方法论,如果没有搞清楚,那么你看到的《黄帝内经》就是一节一节的,这样肯定是读不懂的。所以,不是《黄帝内经》说错了,也不是难懂,而是你太笨了,看不到文字背后的那条脉络。大家都是“读书人”,如果考试大家的读书功夫,我只需要问一个问题——黄帝内经为何开篇讲天地?为什么落脚点在“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我个人读《黄帝内经》,读到这里,我就读完了。然后再挑着看看五行气质和二十五种亚气质,其余的我就不看了,因为我不是专门学中医的,我的兴趣点更多的在抓《黄帝内经》的精髓。《黄帝内经》讲天理、地理、人理,然后讲到医理、病理,再讲到药理、针灸之理,可谓一气呵成,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黄帝内经》中太极、五行思想的具体落实。如果你的思维与《黄帝内经》中黄帝的思维相匹配的话,通过望诊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并不需要号脉,因为号脉所得到的信息肯定与你望诊所得到的病象是匹配的,这就是全息。望诊是看“光”(光态身)的,望其神,而号脉则是精和气层面,不涉及神的层面。这些都是一个学医的人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线索。

中国文化可谓是万法归宗,都可以归到《易经》。《易经》将理、象、数都讲的很清楚了。《易经》中的“象”是抽象之象而非具体之象,它可以与世间各行各业,包括兵法、医法、家庭关系等都对应起来。即是说,如果搞清楚了《易经》的“象”,你就可以拿来运用到任何一个领域,这叫“一通百通,融会贯通”。所以,学《易经》若不在易理、卦象和术数上下功夫,找不到其与人体生理、心理和病理的对应关系,你就根本不能算是真正通达中医的内行人士,都只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而已。现在有一些中医,遇到病人就想着去翻翻书查方子,其实这都是“读死书”了,每一个方子看似是死板的,其实根本上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开方首先要通药理,通药理首先要通生理。比如《神农本草经》里面提到了365种药材,对应365天,药分为上中下三等,不同的品种深入不同的脏腑,这其中就涉及植物学、矿物学的问题了,还涉及到天文地理,因为不同的药浓缩了不同的天地能量信息。不同的药在什么时间采集,如何搭配等问题都是符合阴阳、五行学说的,这其中的微妙关系其实也是一个抽象的象,也涉及到术数。不同的病症表现出怎样的症状,属于五行中的哪一行,是“生有余”还是“克不足”?这里面的关系也是需要量化的。所有的量化都要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就是“时空”(时间空间)。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八个方位,都是对应着不同的气和场,人的生理心理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运行规律特征是不一样的,所以医生在号脉的时候,一要看现在的季节,二要看所处的时辰,三还要看病人的命格和气质,才能决断出是正常还是反常,高手还能由此推演出病的演变规律,因为这些都是术数在流转。

术数的根在哪里?为何人会有定数?如果查命格,一个人的运走到某个份上,会有一个合力把他困住,如果此人命不该绝,此时会有贵人来相助。为何到了某个时间点你会得这个病,或遇到这个坎?命的根在哪,就在你的心,如若你的心一直在积累某种信息,久而久之,这些信息便会由心的病态变为身的病态。这其中是有一个周期的——最里层是心的念头,再往外是某个阶段的心境,再往外就是人生某几年的运程了,再往外就是命格了。



他(老师指其中一个学生)这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比较郁闷多梦,心已经“感冒”多日了,所以,身体的感冒是迟早的事。刚才医生说是你肺中有火,因为是脾湿不运,胃土不降,相火上炎的缘故,为何会脾湿呢?一般中医到此就停住了。人思虑一多,纠结,后天的意识打死结了,气就转不活,所以就湿了。

学生A:老师,您刚才说学医要学好《易经》,可是到哪里去学啊?《黄帝内经》都搞不懂……

老师:呵呵,你刚才听的时候,一直带着情绪,所以,内心深处一直在抵触。其实啊,先暂且不管我讲的是否完全正确,你如果真想学习,就应该先把我所理出的脉络给记下来,暂且不要考虑现在时机是否成熟,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明师,你心中至少应该先确立一个明确的坐标体系。就像爬山,人家告诉你爬那座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最高峰,具体的几个步骤也告诉你了,当然,要到达那里还需要找一辆车,还需要在山下找一家旅店……但是,你不能因为现在没有找到车和旅馆,就把我给你的地图都扔掉吧?(一笑)

学生B:我觉得听老师的东西,主要的要把握老师的思路,然后从老师给出的角度再去回观自己的生活,如此,便会豁然开朗,而不是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去做。重要的是学老师的方法和思路,这样才会越学越活,否则会越来越死板。

学生A:我现在思考的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

学生B:若每个人都能搞通,那每个医生都可以成大医了。(一笑)

老师:一,我不是学医的;其二,我认为除了《黄帝内经》还有更重要的经书要看。等我想静下来专门去研究医理的时候,我再回头把《黄帝内经》去深耕细琢。
真正会学习的人往往巴不得能有老师给指一条路,朝哪个方向走,要分几个步骤,哪个是一定要跨越的重要转折点。你要搞明白医理,就必须先把生理、心理搞清楚,这又需要以天文、地理知识为前提,而这一切的根都在《易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东西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譬如,你顺着这条线去学药理,你的层次就会比别人高出很多,因为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易理的时空观。同样的病,人在澳洲和中国的水土就不一样,就需要有不同的治疗方式。同理,同一种药,也要考虑不同时空的特点。何谓大医?就是在这些细节上用的巧,用的妙!就像一个被绳子捆绑住的人,如要从中解脱,他可以用牙咬,用刀割,用火烧……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就要考虑不同时空的条件,以及工具的可行性。对于真正的中医,手头即使没有任何设备,他都可以帮病人把病治好,因为他善于用,用的巧妙。而对于西医,一旦离开检验设备和各种器具,治疗工作就无法展开了。

学生B:西医是“器医”,是下医。

学生C:老师以前讲过,学医有多条途径,有从下往上学的,有从上往下学的,也有两头一起学的。

医道相通,万法归宗
老师:我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不是做营销的,而我的博士论文却可以直接上达到学科的最顶尖,这就是思维方法论了。有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做基础,无论做哪个领域研究,只要做都可以做到顶。我在学中医过程中也是一样,要么我不学,要学就一定从中医里最厉害的学问下手。即使我任何器具都没有了,我还可以通过让病人默念术数来解决问题。再不行,我就用念力(假如我功夫修到那个高度),给他一个符箓,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了。有几个异地的网友曾经跟我一起入静,一段时间后,其中有网友就吐出了很多病气出来,这些都是实证案例。我们之间相隔数千里,却能够实现“远程操作”,这其中蕴含着什么原理,这个场又是如何转变,怎样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其中都是有很多道理的。无论学什么,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到头来都会是事倍功半。我可以暂且不学具体某一种中药的知识,那已经是具体化的了,我先把大框架搞清楚。譬如半夏这种药材,属于五行之中的哪一行,入的是五脏的哪条经络,这些都是可以推出来的,不可能脱离《易经》的八卦五行。而如果只靠死记硬背,这个方子用到的半夏多少克,陈皮又是多少……这已经是走错路了。

学生A: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位老中医带学生的,整个思路跟老师刚才讲的一样,其中老中医问了学生几个问题:第一个,日月为什么是这样的运行轨道;第二个,好像是……

老师:那我插一句,人体的日月在哪里呢?

学生A:就是离卦、坎卦嘛……

老师:怎么又跑到八卦上去了,离卦和坎卦是《易经》的抽象之卦,日月是具体的象。

学生A:老师,日月就是阴阳嘛,那么,人体到处都是日月了。拿眼睛来看,左日右月……

老师:呵呵,中医的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所以,我在学校考学生的营销从来不考课本上概念性的东西,那些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营销中包含着“细分”“定位”,为何将营销策略概括为4p?概括的原理和思路是什么?必须要搞清楚课本中各个概念的形成背景,它们都是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所以,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概念背后的道理,这些才是真本事。每个学营销的都知道4p,可是为何有的人的业绩就是上不去?死记概念是没有用的。4p在表层的意义只是告诉了我们在营销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但是何为重要,又何为不重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评价标准要适时调整。就拿眼下的房地产行业来看,产品、广告、渠道等等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价格,但是,价格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营销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共同的难题。再走深一层,问题又可归结到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关系上。再继续往下追问,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在改革开放至今所形成的社会治理结构上,是中国社会人心的问题。

学生B: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道德失范导致精神缺乏,再回过头,又感觉到物质的缺乏。

老师:没错了!为什么道德失范?因为人的心已经变了,在他的生命认知中不再相信有比物质和精神更重要的灵魂层面的财富,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一旦生命的能量过多地偏向了享乐一方,“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成为必然了。我们中国老百姓称呼官员为“父母官”,官员的职责应该是代表天来把社会的次序理顺,让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现在政府似乎走向与民争利的方向去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房地产行业了。所以,从事营销工作,如果没有经济学、社会学的知识做基础,拿一个4P耍大刀,是绝对走不通的。学中医也是一样,如果按学习西医的路线走,是绝对走不通的。当然,不能说你现在背中药方子没有用。

学生A:嗯,其实黄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也是不背方子的,就像老师说的一样。

学生B:道理是这样的,就像2的2次方是4,3次方是8,你不仅要知道结果8是怎么来的,还要搞明白源头的那个2是怎么来的。

老师:所以,为什么说悟道的人不需要学术?因为道中已经含术了,所谓术就是方法技巧。术是一直都在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那些在方法技巧上打转的人,只会越学越迷糊。

跳出小我,回归真我
老师: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学佛的人,往往容易在一堆经文中纠缠不清,甚至抓着鸡毛当令箭。他们没有搞清楚,佛经其实是佛随方设教所记录下来的文字,很少人去思考和体悟——经书之间差异的背后真相是什么?道理是什么?所以,经常出现大乘与小乘之间互相对骂的情况。这跟学医没学通是一个道理的,因为每个中医学派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很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对于这个问题,在我本科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已经开始思考了——每个学科分那么多的学派,今天流行这个派,明天又兴起了那个派……到底哪个是真理啊?后来,我把哲学学通了,把《易经》的道理想明白了之后,才猛然发现,其实这些都是瞎子摸象。(佛陀这个比喻太形象了!)每个瞎子都各执一端,站在他们的角度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站在全局角度,他们都错了。要通观全局,眼睛必须不能瞎,这种人叫“觉悟者”。只要没有明心见性,便还是“瞎子”。有一句话讲“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人将“天”理解为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能够主宰生命的、无所不能的“神”,这种想法在学佛、学基督的朋友中比较普遍。现代人遇到问题就去找观音,求阿弥陀佛,我们从逻辑上去推,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管那么多事,他烦不烦?“哎呀,你不要有所知障,观音和阿弥陀佛无所不能,法力无边……”我们再反推一下,既然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的法力无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苦难众生?“不要问了,佛经是不能追问的!,信就好了!”如果我们学佛到头来变得如此傲慢、执着、迷信,没有半点的冷静理性,这就走偏了。无论学佛还是学道,我们要参悟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要参悟这个规律需要依靠人的理性一步步提升,从人有限的理性提升到智慧、圆满的佛陀、老子、耶稣的神性。从局部的理性到神性就是我们人生修炼的过程。只有开发了大智慧,“神”才能无所不在,即使不念阿弥陀佛,佛也会在你的身边保佑你。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如果时时刻刻能够与茫茫宇宙融为一体,宇宙的所有信息便会融合在你的身心上,将身心放大便是整个宇宙。你的心与宇宙万物形成共振,如此,还会有什么东西不了解的呢?若达不到共振,是因为你还有私心,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小小的世界。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并不需要复杂的宗教术语。再打一个比方,就像读书的时候,你最多只跟你的同桌聊聊天,根本没有把班级放在心上,你的心打不开,于是对于班级活动以及老师与同学的事情了解的也很少。久而久之,你会找不到自己在集体中存在的意义。等某一天,你能够主动去跟其他同学交流了,便会发现,原来每个同学都有他精彩的一面,原来班级活动都是那么有趣。交流的时间长了,你会渐渐发现,班级到处都会留下你的痕迹,集体也永远伴在了你的左右。而在你当初孤僻一人时,其实很多人也想帮你,只是你的心门紧锁,人家无法走进你的世界,但是,走不进你的世界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同学们一直都在你的周围,班级活动也一直很精彩。所以,等你走出了小我,看到了周围的精彩的时候,请不要惊讶,因为你本来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只不过你原来一意孤行,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这跟我们学佛、学道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若将自己局限于小小世界中,不跟其他同学交往,这就相当于把自己困在了六道轮回中的某一条道。所谓的六道,其实就是一个事物在运行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特征。你当然也可以选择变得活跃起来,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从而跳出六道的局限。所以啊,所谓六道即非六道,都是你的心在扮演不同角色时所留下的不同过程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人,还是鬼,不见得谁好谁坏,体会一下,你才会知道原来每个角色都有其形成的道理,演一演,觉悟了,也就解脱了,没有那么可怕。所以,六道轮回本来是空,你现在想演这条道,过一阵想明白了,不想演了,那就放下喽,演别的角色去,或者啥都不演,做一个静静的旁观者。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嘛!而我们的理论家们却辩来辩去,不亦说乎,静下来想想,有啥好辩的嘛,瞎子就是瞎子,即使看得见也没必要去跟瞎子们辩论。瞎子们摸的时间再长,也都是猜测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