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919|回复: 2

竹林寺女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6 18: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林寺女科历史悠久,名闻遐迩,影响深广,波及海外。始自晋朝,盛于宋代。寺院建于南齐年间(公元479-502),迄今已有1 500年历史,它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竹林寺为女科的始祖,所传妇科专著有数十种,至清末已历107世;所编以女科为主的《竹林寺女科秘传》成为当代女科之宝库,为研究女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竹林寺女科是南宋著名妇科四大家:竹林寺女科、宋氏女科、钱氏女科、陈氏女科之首。竹林寺女科的学术思想,是我国中医妇科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到国内外中医妇科领域。从古延今,衣钵相传,其在临床的实践运用上卓有成效。
  “这个寺庙中有一个高僧,能够看各种疑难杂症,凡是经老和尚看病的,都能够药到病除。开始并没有成书,一直到后来有个僧人还俗,才把秘方写成书籍,单方流传。”到唐、宋年间,“竹林寺僧善女科”的说法在全国流传,尤其是在宫廷中流传甚广。朱元璋听大脚马皇后多次提及“竹林古寺老僧某人善女科有神药”,特意派太医到去寻找药方;慈禧太后得知里面的“救产益母全生丸”秘方,下旨让御医照药方配药数十服并精制为丸以作备用……”,亦有清人作诗云:“门前车马暄,声声疗苦难”,就是描绘当时竹林寺门庭若市,病人拥挤的情景。可见,竹林寺女科在各个时代都大领风骚于女科前沿。
  僧医高超的医术也得到世俗医生的认同和赞赏,他们之间互通有无,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僧医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收徒授艺,汉族僧医在医术的传承上以师徒相传为主,佛教中的医学院一般人数较多,医学成为寺院教育的一部分,突破了传统师徒授受的方式,扩大了医学教育的范围,我国历代医僧及佛门弟子中之习医者,借行医弘扬佛法,成为古代医疗队伍中的一支力量。其医术高明者,以医名世;著书立说,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周边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竹林寺女科之僧医文化为祖国中医学的发扬光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8: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历渊源

  竹林寺位于浙江省,建于南宋齐年间(479—502),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开山祖悟真禅师,择此清净一席之地,诵经宣佛,始名“古崇寺”。垂直四百余载,至后晋天福八年(943),寺僧高昙“得异授而兴医业”。此有一传奇掌故:据《竹林寺世乘》高昙祖师述异记篇记载,“自悟真禅师之创兴竹林,至石晋而有师(指高昙)盖未尝有医,而也未尝有寺。所谓竹林寺,不过静养一席地耳,惟时有一道者至,不知从何方来,亦不识其姓氏,与师附居者月余,师见其骨骼翩翩,言辞不凡,知其非常人,甚敬礼之,而道者亦不自安,每谓师曰:‘君之遇我厚矣,愧无以报君何!’一日师以他出抵暮而归,觅道者不得,盖不知其所去矣。忽见几上有蝇头细楷数十百行,阅之,乃胎产前后秘方数十种,又胎产至要辩论及诊法共百余条。师随录之,于是晓夜诵读,而医道日精,患者念之,百无一失。”高昙禅师积资筹金,在原址“古崇寺”的基础上扩建振兴寺院,更名为“资国看经院”,所以高昙禅师应为竹林寺女科僧医的创始人。可见寺僧专治女科,始于后晋天福八年,到太平兴国七年(983),更名为“惠通院”,僧医皆以治妇科病而著称。在竹林寺妇科发展史上贡献较大,名声最隆的是静暹(晓庵)禅师,他殚精极思研究妇科,医术高超,极险极危之症,一经他手便化险为夷。至南宋绍定六年六月(公元1233),医僧静暹(即晓庵)用秘方治愈了理宗赵昀谢丽清皇后的重病,理宗帝赵昀赐封他为“医王”,并御书“惠济寺”,又赐“晓庵”、“药室”而匾,建医王十世。所谓十世医王,即从晓庵上朔四世开始,下续五世为止。晓庵即为“五世医王”。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8: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特色

  摘要:本文就竹林寺庙医药文化的《竹林寺女科》一书。竹林寺女科主要特色为:方药的简便廉验;治疗的博采众长;在妇科治疗上重视护养脾胃,药食并补,强调调冲任疏气机,化瘀养血;在产后病治疗上,独宗生化。
   中国古代,道佛二教盛行,寺院庙宇遍布,文化根基深奥,寺庙的医药文化更是一朵鲜艳奇葩,竹林寺女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僧人业医,始自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寺僧高昙“得异授而兴医业”。所谓“异授”,即高昙禅师从云游道人那里获得一些治疗妇女病的单方而已,即后世所称的《秘方》,从此衣钵传习。自清初以来,《竹林寺女科》版本(含手抄)甚众,这是经过历代僧医,尤其是像静暹、绍钟等诸多名家高手,凭学识与经验之积累而不断整理充实,才成为切合实用的一本妇科专著。因得之于异授,故各种版本,都冠有“秘书”、“秘方”、“秘旨”、“秘本”、“秘籍”、“秘授”、“秘传”等。厚朴中医药古方研究所综合《秘方》的各类版本进行精选整理,就竹林寺的主要医疗特色,作如下探析。
设方药,简便廉验
  综观全书,分调经、胎前、产后门,共设117症110方和秘制“太和丸”。用药199种,剂型分内服外用,内服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外用有洗剂、熏剂、搽、药熨等。立法用药三、五、七味者居多,而在三味之内的处方占三分之一,有的竟只一味。方药简便,易于对症施治,立论精简,博采广收,上自经典祖方,下取民间单方,以及名家验方,无不采摭,又自制新方,治病疗疾,药不取贵,简便易得,方不繁杂,轻灵取胜,简、便、廉、验,是其特色。应用单味成方者甚多,且能独见其功,二味成方者比比皆是,三味成方者十居其五,此系历代僧人之间口传亲授之笔录,故展现出《秘方》之特征。又因其简、廉的地方特色浓厚,故被士大夫们看成叛道离经之辈,以奇论鸣世自居的清代四明名医高鼓峰,对其贬词颇多。然治病愈疾,实际效果是最好的检验。《竹林寺女科轶事》中载有用盐治愈奇病之案例:“某妇得病,发热月余,忽变奇症,舌伸不能缩,昼夜如此,众医束手,求诊于绍钟,曰:易治。谓:舌乃心之苗,咸以软之可也。即取食盐一、二粒放舌上,舌即内收。”可见单、验方合乎《经》旨者,其效迅捷,尤享有“精于医理,名驰吴越,素有丸锭秘方,师采上药虞修,其饮片法制详审,服者无不神效”之誉,故不可轻视为小道。
治之巧,博采众法
  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手段,凡能治病愈疾者,都是好方法。僧医遍搜众法,别具巧施,内服者,投以汤、丸、散、膏、丹;外治者,有熏、洗、擦、熨、吸、敷及针灸等无所不用。常予以内外结合,先后有序,灵活多变的综合治病措施。如“先服黄芩散,退其烦热,后用调经丸,次月血胜人安;先用理经四物汤,后服内补当归丸,次月即愈”,此能预测病机转归;“疗胎前泄泻,此症有四治:春用二苓汤,夏用三和汤,秋用正气散,冬用理中汤”,乃采用因时制宜治病;或头煎药内服,二汁药外洗等一药二用方法。唐代咎殷《经效产宝》用益智仁散治妇人崩中,僧医取古方、创新用,以此方治疗产后小便频数及遗尿,二方药同而治之迥异,如此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给后人以开拓思路。
养脾胃,药食并补
  调理脾胃一法,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常法。《秘方》首先推源《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论。《秘方》云:“凡孕妇脾胃旺,气血充足,则胎安正产,子亦多寿。”清·叶天士亦云:“精生于谷,中土运纳,则二气常存。”故竹林女科重调脾胃,并推究其不调之因而调之。是书所说“坠胎之妇,中气不调、食少,且不必养血,先理脾胃”,“崩中则补中养胃为主”,“安胎之法,养血气,则理脾胃为先”,“白术益脾以培万物”等等,采用药物纠其偏,用食物养其真,成为杭嘉湖及宁绍地区俗语。“治病用药力,唯在食治将息得宜,大半于药力有益”而深入民心。药食同源,用食补扶正劫病及善后调理,形成医患之共识。如方中用鲤鱼治妊娠水肿及产后小便淋痛,鲤鱼齿治产后血淋,猪心治妊娠心悸,猪肾治妊娠及产后腰痛,猪蹄下乳汁,乌骨鸡治血枯闭经,雄鸡肾治不孕症,猪骨髓退虚热,鸡蛋治崩漏不止,鸭血酒治经行呕吐,诸如此类食治法则,仍为民间所习用。借食物之真气,以辅人身之真气,诚为调养脾胃的经验总结。
调冲任,善理气机
  凡妇科疾病的发生,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疾病,皆与冲任损伤有关。故力主调冲,以及调冲不离肝,调肝重疏达的观点。《秘方》云:“大抵妇人,情多执拗偏僻,忿怒妒忌,多伤肝气。”《笔花医镜》亦云:“妇人之症,不肯对人言,……医家又未便遂细询问,则更暗中摸索矣。然大要不离乎中情郁结者近是。盖妇女阴啬之性,识见拘墟,一有逆意,即牢结胸中,又不能散闷于外,则郁久而成病矣。”处在封建社会里的妇女权益、地位低下,这种状况在当时的环境中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秘方》之调冲,以调理气机为先务,秘制太和丸一物,诚为当时的良方妙药。大凡妇女月经不调,七情内伤等诸多疾病,均以太和丸为统治之方。该丸由制香附、制苍术、广藿香、净防风、嫩前胡、紫苏叶、薄荷叶、川厚朴、草果仁、姜半夏、台乌药、广陈皮、焦麦芽、春砂壳、炒枳壳、焦山楂、白豆蔻、广木香、白茯苓、粉甘草、川芎、羌活、白芷等23味药物组成。分析方义,以理气药品居多,功在疏肝理气解郁。妇人机体,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赖气行,气顺血和,则脏腑安宁,经脉流畅,冲任通盛,百病毋生。
化瘀血,养血为先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疗法,目前在理论研究及临床观察都有很大进展。竹林寺女科应用活血化瘀法,是统领全书的,不但产后力主化瘀消块,而且妊娠腹痛,也敢于用五灵脂、元胡、没药等活血化瘀之品。但活血化瘀,在具体选择药物时,则根据《灵枢·本藏》“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之旨,提倡化瘀首先务必养血,血得养则活,失养则瘀,养血则瘀自消,故善用当归、川芎二物。在全书收录的354首方剂中,用当归、川芎共226方,占全部方剂总数的65%,其中单用川芎者11方,独用当归者49方,二药合用者166方。当归素称“血家要药”,功能养血、行血、化瘀。清·柳宝诒对当归一药,别有心得,曰:“当归一味,温经之功,比附子尤应手。”川芎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善疗头痛;下行血海,长于调冲;中开郁结,可疗瘕积聚。综观全书所用药物,以当归,川芎的使用频率为最高。至于其他的化瘀药物,三棱、莪术等仅见一方,水蛭、虻虫等破血攻伐之品,通篇未见。其因有二,一是僧医所见到的当时女性,体质比较柔弱;二是受唐代孙思邈的“杀生求生,去生更远”的佛道思想影响,无不有关。
疗产后,独宗生化
  生化汤乃举世之名方,本方善治产后疾病,医者凭此化裁而施,病家也如法服用,这在江南尤为风行,其方的知名度,可谓众方之最。竹林寺女科运用本方,别树一帜,立方先立论,《真传生化汤论》云:“产后大虚,理应大补,但恶露未尽,用补须知无滞血,能化又能生;攻块无损元气,行中又得补,方为万全无失。世以四物汤理产后,误人多矣。因地黄性寒滞血,芍药酸敛滞血,无补故也。”笔者以为,此言应指新产期间,或者产后七天之内,比较客观。因为《产后篇》也用“正经四物汤”、“四物补心汤”、“四物排风汤”等方剂,否则就很难自圆其说。
  对生化汤的煎服方法又独具匠心。《秘方》云:“盖产后不厌药频……至产妇胞衣一破,速煎一帖,候儿下地,于未进食之先,即服其余二帖,亦相从而进……孕妇家,照生化汤方于孕至七、八月,预制二、三帖,备服。……世人服生化汤,有一日服一剂,或竟不服,隔数日得有它证,延医始服者,此产妇所以多余患也。”
  总之,竹林寺女科,是寺院群体医药文化的结晶,立论精辟,设方简验,富有地方特色,切合当今实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