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16|回复: 0

振兴传统中医的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0 2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振兴传统中医的力作
——《李克绍医学文集》简介
 《李克绍医学文集》在全国中医界同仁们的翘盼中,于2006年3月,在克绍教授仙逝近10周年之际,终于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面市了。
全书共收集了克绍教授的全部代表作,包括以前曾经公开出版发行的专着、论文等,共计80余万字,克绍教授精灵于临床、深悟于伤寒、勤奋于笔耕,因此,它不仅是临床大家,而且是杰出的伤寒学家、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为中医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医史上、在伤寒论研究史上也必将留下浓厚的一笔。
《伤寒论讲义》是克绍教授1962年写的第一部《伤寒论》教材,从中可以寻觅到克绍先生早期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思想,该书一直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伤寒论教材,但未公开发行。后来被中医界同仁所熟知的《伤寒论语释》(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就是以此为蓝本而写成。
《伤寒解惑论》,区区不足十万字的小册子,充满了克绍教授的真知灼见,代表了克绍教授作为伤寒学家的最高水平,哺育了几代伤寒学者。该书开创了当代《伤寒论》注疏之新风,其见解独特、基于临床、前呼后应、逻辑严密,备受伤寒界学者的推崇。
《伤寒串讲》在不改变张仲景思想观点的情况下,把《伤寒论》原文改写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头绪纷繁的原条文首尾连贯起来,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对于初学《伤寒论》者了解《伤寒论》全貌具有非常的价值。
《伤寒百问》是克绍教授精选了《伤寒论》教学中提出的一些思考题及社会上广大《伤寒论》学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其答案,名之曰《伤寒百问》。其中有的问题是由于不了解古汉语的语法和名词术语的含义造成的,克绍先生就从文字结构和名词术语的含义上作说明,有的是读过若干家不同的注释、多歧反惑造成的,克绍先生就针对旧注加以分析和批判,有的是缺乏临床体会造成的,克绍先生就结合临床给予回答——其答案并不仅限于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启发作者如何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
《论文集》精选了克绍教授的医论、医话,分为《伤寒论》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医话不分,《伤寒论》部分,重点谈了克绍教授治伤寒学的经验、体会、及伤寒论教学经验,阐析了他对少阳腑证、厥阴病、三阴中风、热入血室胃家实、传经的独到见解。基础理论部分包含了克绍教授对《内经》、《金匦要略》、《易经》及医易关系的解读,体现了克绍教授深厚的中医经学功底,从而为后学者治中医学标示了一条正道。医话部分多为克绍教授诊余随笔,从中折射出克绍教授娴熟的医理、准确的识证技巧、灵活的用药特点。
胃肠病漫话》曾在《山东中医药杂志》连载,但未公开结集出版。该书是作者查阅了大量历代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而写成。其中的病名仍沿用传统的依症状命名,选方多用单方、小方或历代的传统名方。因此,文字浅显易懂,药简效速,正如周凤梧教授赞道:“……采集广而博,说理简而明,用药轻而活,如非久经临床,能如斯乎?”
医案点评》是克绍教授晚年著作,主要选择了《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的病案进行点评。作者站在一个特有的高度,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学识,对这些病案进行了独到的点评,有的从理论上进一步发挥,尽可能与医学经典相印证,有的从技巧方面指出其长或其短,目的是为了吸收各家的专长、特点,启发思路,使临床摆脱框架,更加心灵手活。该书对提高青年中医的临床水平十分有益。
《中药辑要》也是与读者首次见面,是克绍教授对中药学知识几十年的总结积累,是其读书勤记的见证,据其子树沛先生讲,该书是克绍教授临证之余经常翻阅的重要参考资料,先生对其爱不释手。从中也可窥探克绍教授的用药特点。
《李克绍医学文集》是克绍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结晶,不仅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使我们受益,更重要的是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勤于笔耕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学效仿。若中医后学多能以克绍教授为榜样,学习他的治学方法及勤奋精神,纵使达到他一半的深度与广度,中医事业何尝不发展广大?又怎么能有中医乏人、中医乏术之忧?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保护人民健康的有力武器,怎么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此贴转自伤寒论坛齐鲁中医先生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