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017|回复: 8

第六月 中医温病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9 18: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3/2/28 15:15 编辑

第六月学习时间:从现在开始至2012年11月底(可因各人自己学习记忆进度不限时间持续进行)
内容
1。温病
2。复习方剂学
3。背记伤寒论少阳条文
-------------------------------------------------------------------------------------------------------------
选材意图:主要考虑对未接触过医学的人怎样可以系统地建立起一些理论架构,所以从记忆,时间,内容作尽量容易操作的学习安排,本月作温病学了解,但主要记忆放在方剂学,兼打伤寒论记忆基础 。准备全程以伤寒论为纲,所以伤寒论拟贯穿全程,其余都用以帮助对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温病刚开始也不求懂,只是提供一个接触的时间

--------------------------------------------------------------------------------------------------------------------------------------------



看视屏并见第六楼

温病学01视屏课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zeHOpwbV_M/_ERdATUx74c.html

参考以下网址教案学习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温病学》(主编:林培政)

http://anni.gzhtcm.edu.cn/2008jpkc/wbxjys/6skja.htm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http://wenku.baidu.com/view/a0907b31ee06eff9aef80759.html

同时参阅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古方上篇  
温病本气篇
http://www.tcm100.com/user/yyddgzyx/index.htm





(第六月前数日学习记录有部分保留于第五月8楼,其余拟在第六月第6楼更新)

---------------------------------------------------------------------------------------------------------------------------------------
相关介绍: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防治手段(对策)
  就现行的温病学教材来说,它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总论、各论、附篇。总论部分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属基本理论;各论部分是阐述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及各类温病的主要证治和临床运用指导,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总论和各论互相交织,共同构成温病学说的完整体系;附篇名著选为明清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和吴鞠通的代表医著,对深入了解温病学理论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温病学的任务
  温病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从定义可以看出它的任务主要是:
  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
  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任务 ——— 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
  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
  能否胜任此任务?虽不能完全胜任,但是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
  温病学的地位
  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因而它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温病学学习方法  (一)科学对待:应以科学的态度从事研究,使其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二)科学分析:至于对历代医家不同见解,应了解各时期的医学特点,以及当时客观情况和社会背景加以分析,而不能割断历史对待问题,也不应局限于一家一派的范围之内。
  (三)掌握三基:系统掌握温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内容,明确概念,搞清原理。
  (四)重点学习:重点掌握温病学的各种病证特点及不同的证治规律。
  (五)融会贯通: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和比较,以求融会贯通。
  (六)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临床。
http://www.21edu8.com/medical/changjianjb/24778/show.html


---88  20:29

------------------------------------------------------------------------------------------------------------------------------------------------
第六月拟在前面记忆背记方剂30首基础上,要不要怎样增加到100个?(上接第2月)
如每天写出100方剂每个方用1个字代表,写的同时记忆方药的组成,到月底的目标有没可能5分钟内背完100个方的组成?也就是说每天通过写100个字的同时记忆100个组方?今天 2012/11/1 11:00 拟继续测试是否可行,主要好像方名对组成比较花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04: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学温病条辨方歌括2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58)


   

    二  金  汤

    二金鸡胎海金沙,朴腹猪通气可达。

  —  外于时令伤水谷,夏秋疸病热湿加。

    原  文:夏秋疽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i内蕴水谷,以宜通气分为耍,矢治则为肿胀,由黄疽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湿热不解,久酿成疸,占有成法,不及备载,聊列数则,以备规矩。  (下疟痢等旺仿此)

    方  药:鸡内金、海金砂、厚朴、腹皮、猪苓、通草。

    杏仁石膏汤

    杏仁石膏半柏栀,三焦里证帜姜汁

    黄疸脉沉中痞见,  恶心溺赤便结时。

    原  文: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杏仁:滑石汤主之。

    方  药:杏仁、石膏、半夏、栀子、黄柏、枳实汁、姜汁。

    连翘赤豆饮?保和丸

    连翘赤豆饮,花粉豉栀通。

    保和卞子夏,  查曲翘陈苓。

    素积劳倦者,再盛湿温生。

    曾因误发表,  身面俱黄呈。

    不饥还溺赤,  两感症能平。

    原  文: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身面俱黄,不饥溺赤,连翘赤豆饮,煎送保和丸。

    方  药:  (一)  连翘.栀子  通草  赤百花粉豆豉。

        (二)  山查  神曲  茯苓  陈皮、卞子  连翘  半夏。

    草果知母汤

    草果知母夏梅芩,花粉姜汁厚朴寻。

    背寒胸中痞结满,疟来日晏渐伤阴。

    原  文: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

    方  药:草果、知母、半夏、厚朴、黄芩、乌梅、花粉、姜汁。

    加减人参泻心汤

    热劫胃液疟伤阳,味变酸浊气不降。

    气机阻遏成五不,蛎参连枳韭二姜。.    原  文: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刁;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销心汤主之。

    方  药:人参、黄连、枳实、干姜、生姜、牡蛎。

    麦冬麻仁汤

    疟伤胃阴津不复,潮热得食烦热加。

    不饥不饱还不便,  知梅芍麦首乌麻。

    原:文: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

    方  药:麦冬、麻仁、白芍、首乌、知母。

    黄连白芍汤

    黄连白芍枳实功,姜汁冲兑夏芩同。

    不渴多呕寒四未,太阴睥疟热心胸。

    原  文:太阴脾疟,寒起四未,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坦躁芒考、可另服牛黄丸  丸、

    方  药:  黄连  黄芩  半夏  枳实  白芍  姜汁

    露  姜  饮

    参姜露宿露姜饮,太阴脾疟疟来迟。

    寒热脉濡腹微满,四肢不暖可求之。

    原  文: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苦辛寒法,不中与也,苦辛温法,加味露姜饮主之。

    方药:  (—‘)人参,生姜。

    注:水两杯半,煮成一杯,露—墒,重汤温服。

    (二)人参、半夏、草果、生姜、广皮、青皮

    (加味露姜饮)。

    注:水两杯半,煮成一杯,滴荷桑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参术草,芪广升柴归姜枣。

    寒热不上中焦疟,气虚留邪月良须早。

    原  文: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主之。

    方  药: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广皮、当归、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地知丹,搜剔伏邪气血间。

    热自阴来退无汗,早凉夜热一服安

    偏於热重少阳疟,汗解渴饮脉左弦。

    暮热早凉去生地,花粉加来桑叶添。

    原  文: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於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方  药:青蒿、知母、桑叶、鳖甲、骨皮、花粉。

    小柴胡汤

    小柴胡入少阳经,芩夏参姜草枣行。

    少阳疟如伤寒证,往来寒热务诊明。

    姜陈加治弦迟脉,渴除半夏取萎根,

    切记咽干口苦者,  胸肋苦满目眩同。

    原。文:少阳疟如伤寒证者,/j\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瓜蒌根;脉弦迟者,小柴胡汤加干姜陈皮汤主之。

    方  药: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注:或加干姜、陈皮,或去半夏加瓜蒌根。

     厚朴草果汤

    厚朴草果医湿疟,广皮苓夏杏仁煎。

    渴喜热饮因湿蕴,  苔白脘闷四肢寒。

    原  文:舌白皖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厚朴草果汤主之。

    方  药:厚朴、杏仁、草果、半夏、茯苓、广皮。

    痢疾  歌

    痢起湿温内蕴狂,  夹杂停滞饮食伤。

    气血不流称重证,  深归脏腑细思量;

    初是腹疼还腹胀,调和小弱脉为祥;

    日数十行色不暗,属实噤口亦无妨。

    后利后疟然先滞,本年新受无须慌。

    胁腹绝非疝瘕气,  皆为易治好求方。

    原  文:湿热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入脏腑也。初起腹痛胀者易治,日久不痛并不胀者难沪;脉小弱者易治;脉实大数者难治;老年久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调和者易治;日数十行者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面色便色鲜明者易治;秽暗者难治;禁口痢属实者尚可治;属虚者难治;先滞(俗谓痢疾)后利(俗谓泄泻)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先滞后疟者易治;先疟后滞者难治;本年新受者易治;上年伏暑,酒客积热?老年阳虚积湿者难治;季胁少腹无动气疝瘕者易治,有者难治。

    四苓合芩芍汤

    四苓芩芍用苍术,朴泽木香广皮猪,

    自利不爽欲滞下,腹中拘急尿短疏。

    原  文:  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方  药:苍术、猪苓、茯苓、泽泻、白芍、黄芩、广‘皮、厚朴、木香。

    活人败毒散

    活人败毒瓶  羌独柴前芎,

    滞下表证盛,参枳甘桔苓。

    原  文: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方  药:羌活、独活、茯苓、川芎、枳壳、柴胡、人参前胡、桔梗、甘草共为细末。

    注: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顿服之。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力瞄仓米各等分?名仓桌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著勿用之。

   加减芩芍汤

  加减芩芍苦辛寒,广皮厚朴木香连,

  滞下已成腹胀痛,实因疏利走肠间。

    原  文: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方  药:  白芍  黄芩  黄连  厚朴  木香  广皮

    注: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桃仁—二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查肉一钱五分、神曲二钱、枳壳一钱五分,湿重者,  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滑石藿香汤

    滑石藿香猪苓配,广苓皮朴蔻通襄。

    渴不多饮溲不利,滞下红白苔灰黄。

    原  文: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方  药:滑石  通草  猪苓  苓皮  藿香  厚朴  蔻仁:广皮

    人参石脂汤

    人参石脂姜粳札  辛甘温涩共得医。

    阳明不阖成久痢,此即桃花变法奇。

    原  文: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方  药: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粳米、炮姜。

    注: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加减附子理中汤

    加减附子理中汤,  术朴姜苓温脏阳,

    脉濡而小太阴病,  自利腹满溲清长。

    原  文: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方  药:白术、附子、干姜、茯苓、厚朴。

    附子粳米汤

    附予粳米草姜参  急救土败病回养。

    唯因哕作冲气逆,  不渴自利伤太阴。

    原  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  /俗名呃忒,,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方  莼人参、附子、甘草、粳米、干姜。

     加减小柴胡汤

    加减柴胡芩查芍,  参丹J刁谷气衰调,

    疟邪热气陷为痢,  中虚肛坠腹膨疗。

    原  文: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方  药:柴胡、黄芩、人参、丹皮、白芍、当归、谷芽、山楂。

    加减黄连阿胶汤

    加减黄连阿胶汤,芩芍地草化阴强。

    春温内陷而下痢,最易厥脱要早防。

    原  文: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  药:黄连、阿胶、黄芩、生地、白芍、甘草。

    加减补中益气汤

    加减补中益气汤,  归陈芍药草升防,

    气虑下陷参芪补,  门户何愁不阖藏o?  原  文: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方  药:人参、黄芪、广皮、甘草、门身、白芍、防风、升麻。

    加昧白头翁汤

    加味白头翁苦寒,  秦皮芍药柏芩连,

    内虚下陷热利痛,  左小右大脉应参。

    原  文:  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方  药: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白芍:黄芩。

    玉竹麦门冬汤

    玉竹麦门冬,沙参甘草从。

    ,    燥伤胃阴病,  用此有奇功。

    原  文: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方  药:玉竹  麦冬  沙参  甘草。

    注: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温邪久羁阳明歌

    风温毒热疫冬温,邪羁阳明下未分。

    身热面红舌口燥,  甚则齿黑裂当唇。

     沉实脉见仍能下,  虚大推来不?可遵,

    必足手足心热甚,加减复咏亦当吞。

    原  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加减复脉汤

    加减复脉化裁真,  阳亢阴竭脉中分(:

    不用参姜及桂枣,  白芍加入敛三阴。

    地黄炙草麻胶麦,合成甘润好存津。

    误表耳聋劳升散,  乙癸同源汗下寻。

    原  文:阳明温病.—F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团.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  日浅者,亦与增液辈,  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  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苎,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  中无所主者,救逆物主之。

    温病。耳聋,病系少阴,  与柴胡汤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面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脉汤:,    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末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

    邪气久羁,肌肤甲错,或因下后邪欲溃,或因存阴得液蒸汗,正气已虚不能即出,阴阳互争而战者,欲作战汗也复咏汤热饮之,虚盛者加人参,肌肉尚盛者,但令静、勿妄动也。

    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热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之。

    方  药:甘草、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注:剧者甘草、地黄、白芍、麦冬各加重分量附救逆汤方即于前方去麻仁加龙骨、牡蛎。脉虚大欲散者,再加人参。

    一  甲  煎

    一甲煎暇牡蛎良,都由下后便多溏,

    反三四行脉仍数,平素阳虚阴易亡,

    原  文: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眼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与÷甲复脉汤

    方  药:生牡蛎

     一甲复脉汤

    一下复脉用阿胶,  麦地姜芍牡蛎调,

    下后便溏先不用,  下焦温病便溏疗。

    原  文:  —瞧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方  药:甘草、地黄、白芍、麦冬、阿胶、牡蛎。

    注:参阅一甲煎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芍药芩,  蛋黄合治少阴温。

    壮火复炽阴欲竭,  心烦不卧死将临。

    原  文: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  药: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

    二甲复脉汤

    ,二甲复脉防痉厥,  手指蠕动蛎鳖加,

    舌干齿黑脉沉数,  阿胶地草麦芍麻。

    原  文: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方  药:甘草、?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牡蛎、鳖甲。

    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蛎鳖龟,苹麦麻芍胶则迹,

    檐动心中甚则痛,热深厥甚/足非微。

    原  文: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女十@@女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小定风珠

    小定风珠鸡子黄,阿胶童便菜龟商。

    既厥且哕细劲脉,  下焦肝动莫温阳。

    原  文:既厥且哕(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风⑦丰之。

    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羽咳’,甚则痉噘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方  药:鸡子黄、阿胶、龟板、童便、淡菜。

    、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取法酸,甘咸同用在充填,

    麻仁芍地草月吏味,龟鳖牡蛎蛋黄团。

    久羁热邪真阴烁,舌绛苔少阴难还,

    瘾痕脉气并虚弱,妄攻误表费同旋。

     原  文:热邪久霸,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疚,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方  药:白芍、阿胶、龟板、地黄、麻仁、五味子、牡蛎、麦冬、甘草、鸡子黄、鳖甲、喘加人参:自汗加龙骨、人参、/j\麦;悸者加茯神、人参、/j\麦。

    几方禁歌

    温热伤阴阴不强,  阴伤热起阳又伤,

    定风复脉能退热,壮火尚盛不得尝。

    黄连阿胶心肾护,  虚多邪少莫投方,

    青高鳖甲搜邪好,  阴虚欲痉韭衡量。

    原  文: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高鳖甲汤。

    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用归芍,丹皮硝黄蓄血调,

    夜热昼凉少腹满,通达便秘尽逍遥。

    原  文: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方  药:大黄、芒硝、桃仁、当归、芍药、丹皮

     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蛎鳖龟,苹麦麻芍胶地随,

    儋动心中甚则痛,热深厥甚促非微。

    原  文: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惰惰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小定风珠

    小定风珠鸡子黄,阿胶童便菜龟商。

    既厥且哕细劲脉,  下焦肝动莫温阳。

    原  文:既厥且哕(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

    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方  药:鸡子黄、阿胶、龟板、童便、淡菜。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取法酸,  甘咸同用在充填,

    麻仁芍地草胶味,  龟鳖牡蛎蛋黄团。

    久羁热邪真阴烁,舌绛苔少阴难还,

    疙疚脉气并虚弱,妄攻误表费同旋。

     原  文:热邪久霸,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政,神倦瘛嘛,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仁之+

    方  药:白芍、阿胶、龟板、地黄、麻仁、五味子、牡蛎、麦冬、甘草、鸡子黄、鳖甲、喘加人参:  自汗加龙骨、人参、刁唛;悸者加茯神、人参、/j唛。

    几方禁歌

    温热伤阴阴不强,  阴伤热起阳又伤,

    定风复脉能退热,  壮火尚盛不得尝。

    黄连阿胶心肾扩,  虚多邪少莫投方,

    青高鳖甲搜邪好,  阴虚欲痉巫衡量。

    原  文:壮火尚盛者,  不得用定风;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高鳖甲汤。

    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用归芍,  丹皮硝黄蓄血调,

    夜热昼凉少腹满,通达便秘尽逍遥。

    原  文: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方  药:大黄、芒硝、桃仁:、当归、芍药、丹皮

     抵  当  汤

    抵当能将蓄血疗,  矗虫水蛭A黄苎L,

    血分闭结轻勿用,  效比桃仁承气高。

    方  药:大黄,妄虫、水蛭、桃C。

    桃  花  汤

    桃花汤证细推敲,石脂炮姜粳米调。

    热撤里虚咏濡小,下利稀水血脓交。

    还医肢厥食不进,涩止敛滑固脱手。

    下利无良咏微细,虚甚又必人参桃。

    原  文: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浦,J、者,热撤里虚也。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下利无度,脉微细、肢厥不食,桃花汤主之。

    方  药:赤石脂、白粳米、炮姜。

    注:石脂半煎半冲。虚者加人参。

    桃  花  粥

    桃花粥里白粳米,  参苹同煎石脂研。

    昧虚舌绛身虽热,完谷数利正须餐。

    原  卑;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厂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热者,桃花粥主之。    .

    方  药:  人参、甘草、赤白脂、粳米。

     注:水十杯先煮参草,得六杯,去渣,再入粳米,煮得三杯,纳石脂末三钱,顿服之;利不止,再服第二杯,如上法。利止停服。或先因用过寒凉、脉不数、身不热者,加干姜三钱。

    猪  肤  汤

    猪肤汤乃煮猪皮,米粉熬香白蜜齐。

    温病少阴下利证,咽痛胸满用则夷。

    原  文: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  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方  药:猪肤一斤,刮令纸薄,加白蜜一升(市升),米粉五合,熬香分服。

    甘草汤,桔梗汤

    甘草汤方一味煎,  少阴咽痛可抚安。

    设若不差佐桔梗,  甘桔同取法为宣。

    原  文: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方  药:  (一)甘草。    (二)甘草、桔梗。

    苦  酒  汤

    苦酒汤方半夏同,蛋清调入少阴清。

    巧治因呕咽疮起,生疮不语语无声。

    原  文,温病入少阴,呕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方  药:半夏、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于)鸡子壳中。

    注,前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铁圈)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竹叶玉女煎

    竹叶玉女地牛膝,知母石膏妇女宜。

    经潮脉数聋呕渴,  旬余不愈痉发期。

    原文: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pE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毙庄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方  药:石膏、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竹叶。

    护阳和阴汤

    护阳和阴血室伤,  两清气血半邪t。

    脉数余邪还不解,芍参苹麦地黄将。

    方  药:白芍  甘草  人参  麦冬地黄

    加减桃仁承气汤

    加减桃仁承气汤,人中丹地泽兰黄。

    神气忽清忽紊乱,  左脉沉兮右脉长。

     舌痿冷饮心烦热,经行热病旬日狂。

    细观金匮参条辨,瘀血在里此方良

    原  文: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方  药:大黄  桃仁  生地  丹皮  泽兰  人中白。

    注: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杯。候六时得下黑血,下后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

    半  夏  汤

    半夏汤方秫米多,辛甘淡法细琢磨。

    温病愈后稀痰嗽,彻夜难眠须胃和。

    原  文: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方  药:半夏  秫米,姐无可以薏仁代之。

    半夏桂枝汤

    半夏桂枝秫米施,草姜芍枣耐寻思。

    饮-退得寐苔滑去,更喜能疗不进食。

    原  文:饮退得寐、舌滑、食不进者,半夏桂枝汤主之。

    方  药:半夏、秫米、白芍、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大枣姜,桂枝芍药并饴糖,

    善调温病愈后证,脉见迟弦面姜黄。

    原 文:温病愈后,面色萎黄,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

    方  药:白芍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胶饴。

    连梅汤

    连梅可使少阴调,暑入厥阴麻痹疗。

    麦地阿胶先紫雪,神迷心热燥烦消。

    原  文: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燥、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方.药:云连  乌梅  麦冬  生地  阿胶。

    注: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椒  梅  汤

    椒梅酸苦复辛甘,姜枳芩芍参半连,

    暑陷厥阴苔灰渴,呕蛔下血且声唯。

    原  文: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

     方  药:黄连、黄芩、干姜、白芍、川椒、乌梅、人参、枳实、半夏。

    来  复  丹

    来复偏医暑误疗,  元精灵脂共硫硝;

    青橘纳利塞胸气,  胃口伤残渴燥调。

    原  文:暑邪误治,  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邪结内踞;清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方  药:元精石、硫黄、硝石、橘红、青皮、五灵脂。

    三  才  汤

    三才借取天地人,  两复阴阳重在阴。

    食寝能安神亦爽,  暑邪久热气津存。

    原  文: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方药:人参、天冬、地黄。

    注: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甘草。

    香附旋覆花汤?控涎丹

    香附旋覆花,辛淡香开络;

    苏子广皮苓,半夏薏仁作。

    伏暑又湿温,无寒但潮热,

    或竟如疟状,胁痛或不咳。

    病减但不除,控延遂戟芥。

    原  文: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竞寒热如疟壮,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施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方  药:  (一)香附、旋覆花、苏子、广皮、半夏、茯苓、薏米。(注:腹满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

    (二)甘遂、大戟、白开子。

    湿之为物歌

    湿之为物在天分,  雨露为阳霜雪阴。

    山泉川水含於土,三焦肺脾少阴哥。

    原  文: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於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鹿  附  汤   

    鹿附草果兔丝苓,身痛苔白湿可清,

    足跗浮肿足经病,少阴湿去待阳升。

    原  文: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方  药:鹿茸、附子、草果、兔丝子、茯苓。

    安  肾  汤

    安肾茅术芦巴苓,免丝补骨久湿通。

    睥阳消乏肾亦惫,附茴韭子鹿茸功。

    原  文: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方  药:鹿茸、胡芦巴、补骨脂、韭子、大茴香、附子、茅术、兔丝子、茯苓。

    注: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制丸服。

    术附姜芩汤

    四味术附姜苓汤,因朴湿久已伤阳。

    痿弱不振肢麻痹,痔疮下血并扶匡。

    原  文: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方  药:白术、附子、干姜、茯苓。

    黄  土  汤

    黄土;勿方黄上多,地术肢附草芩令。

    先便后血寒湿症,刚柔相济小肠得。

    原  文:先便后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

    方  药:甘草、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

    小青龙汤及其加减

    秋湿内伏外冬寒,腹胀稀痰咳喘兼,

    胸痛苔白滑不饮,恶寒身痛倚息唯。

    小青龙汤姜细味,桂麻芍夏草非偏?

    脉数有汗麻辛去,不教误汗可相安,

    大汗减姜应倍桂,莫忘麻黄根取煎,

    原  文: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方  药:麻黄、甘草、桂枝、芍药、五味、干姜、半夏、细辛。

    麻杏石甘汤

    麻杏甘石热饮宁,止咳干喘使痰清,

    右大于左咏洪数,喉哑声嘶用必灵,

    原  文: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方  药: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葶苈大枣泻肺汤及饮家反渴必重用辛

    支饮不息宜葶枣,饮家反渴重辛添。

    上焦姜桂中橘枳,生姜附予下焦安。

    原  文: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方  药:葶苈、大枣。

    橘半桂苓枳姜汤

    橘半桂苓枳姜汤,寐便食饥四反常。

    饮家阴吹还恶水,弦迟脉见要思量。

    原  文: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方  药:半夏枳实橘皮  桂枝  茯苓生姜

    注:甘澜水—卜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愈后以温中补脾,使饮不聚为要,其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椒  桂  汤

    椒桂良姜吴茱萸,  更取柴茴青广皮。

    暴感寒温疝寒热,咏弦反数痛当脐。

    原  文: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佳汤主之。、    方  药:川椒、桂枝、良姜、柴胡、小茴香、广皮、吴茱萸、青皮。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苦辛温,寒疝散结须细辛。

    胁下偏痛还发热,分明弦紧脉中寻。

    原  文: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方  药:大黄:附子、细辛。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楝青榔,巴豆良姜茴木香。

    寒疝腹脐下引辜,掣腰胁痛速冲汤。

    原  文: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方  药:乌药、木香、小茴香、良姜、青皮、川栋子、巴豆、摈榔。

    宣清导浊汤

    宣清导浊二苓寒,皂荚蚕砂治便难,

    又化三焦湿弥漫,  窍阻神昏少腹坚。

    原  文:  湿温久羁,三焦〓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

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方  药:猪苓、茯苓、寒水石、蚕砂、皂荚。

    半硫  丸

    半硫通便在温阳,蒸饼为丸制法良。

    湿去气通三焦畅,又治平常便久溏。

    原  文: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方  药:半夏硫黄

    术  附  汤

    术附姜陈厚朴参,浊湿留久注肛门。

    谷道坠痛因气闭,舌苔白腐不食临。

    原  文: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术附汤主之。

    方  药:茅术、人参、厚朴、附子、炮姜、广皮。

    加味异功汤

    加味异功归芍襄,参术苓草桂陈姜。

    劳疟阳络虚痛胀,疟母留邪乃正伤。

    原  文;疟邪久羁,因疟成劳,谓之劳疟,络虚而痛,泪虚而胀,协有疟母,邪留正伤,加味异功汤主之。

    方  药:人参、当归、肉桂、甘草、茯苓、白术、生姜、大枣、广皮。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乌扇桃,蜣螂鼠妇朴蜂巢:

    姜芩翟麦参石苇,牡丹亭半桂凌霄。

    大黄赤硝柴胡配,〓虫芍药与阿胶,

    疟久不解胁聚块,此谓疟母本方调。

    原  文:疟久不解,胁下成块,谓之疟母,鳖甲煎丸主之。

    方  药: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革苈、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廑虫(即土鳖)、阿胶、蜂窝、赤硝、蜣螂、桃仁。

    温  脾  汤

    温脾草果蜀漆姜,桂朴茯苓养脏强。

    腹胀不渴反呕水,太阴三疟要达阳。

    原  文: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

    方  药:草果、桂枝、生姜、茯苓、蜀漆、川朴。

     扶  阳  汤

    扶阳参桂附归茸,嗜卧形寒三疟从,

    舌淡脉微发不渴,少阴得治久服宁。

    原  文: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阳汤主之。

    方  药:鹿茸、附子、人参、桂枝、当归、蜀漆。

    减昧乌梅圆法

    减味乌梅萸夏芍,姜连芩桂炒川淑,

    厥阴三疟劳则热,欲呕气逆痞结消。

    原  文:厥阴三疟,日久不已,劳则发热,或有痞结,气逆欲呕,减味乌梅圆法主之。

    方  药:半夏、黄连、干姜、吴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乌梅。

    茵陈白芷汤

    茵陈白芷藿香柏,茯苓皮与西秦皮。

    酒客久痢无他症,饮食不减却须医。

    原  文:酒客久痢,饮食不减,茵陈白芷汤主之。

    方  药:茵陈、白芷、秦皮、苓皮、黄柏、藿香。

    双  补  汤

    双补覆盆补骨山,兔苁巴戟芡萸莲。

    老年久痢参苓味,阳气衰残脾肾还。

    原  文:老年久痢,脾阳受伤,食滑便溏,肾阳亦衰,双补汤主之。

    方  药: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苁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覆盆子

    加减理阴煎

    加减理阴姜附逢,白芍熟地味茯苓。

    久痢小便不通治,厌食得转欲呕平。

    原  文: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方  药:熟地、白芍、附子、五味、炮姜、茯苓。

    断下渗湿汤

    断下樗榆札银查柏赤猪,

    久痢犹带血,肛门气坠服

    原  文:久痢带血,肛中气坠。腹中不痛,断下渗湿汤主之。

    方  药:樗根皮、茅术、黄柏、地榆、查肉、银花、赤苓、猪苓。

     地黄余粮汤

    地黄余粮五味从,阴伤气陷起因明,

    肛坠尻疫缘久痢,酸甘涩法有奇功。

    原  文:久痢,阴伤气陷,肛坠尻〓,地黄余粮汤主之。

    方  药:熟地、禹余粮、五味子。

    三  神  丸

    三神肉果补骨脂,久痢应将五味投。

    纳谷运迟伤肾后,肠腻滑下下焦求。

    原  文:久痢伤肾,下焦不固,肠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

    方  药:五味子、补骨脂、肉果。

    人参乌梅汤

    人参乌梅莲子山,木瓜炙草治舌千。

    微热微咳还口渴,实为阴伤久痢牵。

    原  文: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

    方  药:人参、莲子、甘草、乌梅、木瓜、山药。

    参  茸  汤

    参茸附子免丝茴,杜仲当归一并随。

    腰胯脊髀疫还痛,脏腑奇经肛痢垂。

    原  文: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痰痛,由 da腑伤及奇经,参茸汤主之。

    方  药  人参、鹿茸、附子、当归、茴香、兔丝子、杜仲。

    乌  梅  圆

    乌梅参附细椒姜,桂柏归连柔与刚。

    专医久痢厥阴病,还治阳明气撞膛。

    原  文:久痢伤及厥阴,而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圆主之。

    方  药: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参  芍  汤

    参芍草附味苓全,治似痴瘕少腹间。

    下焦阴阳虚不摄,可知休息痢经年。

    原  文: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疵瘕。参芍汤主。

    方  药:人参、白芍、茯苓、甘草、五味子。

     加减泻心汤

    加减泻心汤,芩芍磨木香。

    连翘姜查炭,噤口痢堪尝;

    右弦左细数,干呕腹痛匡;

    积下苦可解,后重里急攘。

    原  文: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方  药:川连、黄芩、干姜、银花、查炭、白芍、木香汁。

    加味参苓白术散

    加味参苓白术散,蔻草姜桔薏扁砂。

    形衰呕恶不饥渴,苔白噤口总需它。

    原  文:噤口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方  药:人参、白术、茯苓、扁豆、薏仁、桔梗、砂仁、炮姜、肉蔻、甘草。

    肉  三蓉汤

    肉苁蓉汤姜炭归,桂炒白芍参附随。

    胃关不开由于肾,噤口须济少阴危

    原  文: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肉苁蓉

    方  药:肉苁蓉、附子、人参、干姜炭、当归、桂炒白

    专翕大生膏

    专翕大生沙苑胶,参苓杞味地萸芍,

    海鲍龟鳖蛎莲芡,乌鸡猪脊并羊腰。

    常医燥久伤肝肾,尚把胎伤三月调,

    理法方药臻完善进而求之引伸高。

    原  文: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千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方  药:人参、茯苓、龟板、乌骨鸡、鳖甲、牡蛎、鲍鱼、海参、白芍、萸肉、羊腰、猪脊髓、阿胶、莲子、芡实、熟地、五味、枸杞、沙苑、  鸡子黄、白蜜。

    注:每殒胎三月、朋:虚而热者,加天冬、桑寄生,鹿

    原病篇歌

    岁气之初,辰戍寅申,二卯酉丑未,五子午当明、终应巳亥亦兼卯酉,此温厉之期也。然时和岁稔,天气以宁,民气以和,虽当盛之岁亦微。至于凶荒兵火之后,虽应微之岁亦盛,理数自然之道,无足怪者。

    天人不睦,寒暑过度,

    喜怒不节,生乃不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身本藏精,温病不得。

    凡病伤寒,而后成温,

    夏至谓暑,时令当分。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寒暑之辨,经语栽明,

    治寒治暑,各有不同。

     因暑当汗,烦则喘渴,静者多言,心受火久

    温病之见,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仍在进;

    脉盛而滑,是为喜信,病且出也,邪机外遁。

    热病三日,静躁何治,取之诸阳,五十九刺。

    以泻其热,以出其汗,以实其阴,以补不足。

    若身热甚,阴阳皆静,万勿刺之,死征待定。

    病七八日,动喘而弦,急浅刺之,手大指间。

    病七八日,脉来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燥。

    一日半死,已难求好,脉代出现,死何了了。

    再言温病,汗出已得,而脉尚躁,喘且复热,

    勿使刺肤,刺肤便锴,喘甚必死,当明其祸。

    病七八日,脉来不躁,躁不散救,吉凶有兆。

    再候三日,有汗则生,三日无汗,四日死明。

    未曾汗者,勿刺腠通,腠深于肤,莫害其中。

    纵观温病,不知所痛,聋不收听,口干相应。

    其阳热甚,阴颇有寒,热在骨髓,死不能还。

    得汗躁盛,阴脉之极,躁盛不汗,阳脉之极。

    阴阳脉极,均是死期。得汗脉静,乃为所宜。

    热病不刺,其说有九,缕晰分明,谨当遵守。

    一汗不出,大颧发赤,哕与同见,死而难治,

    二曰其泄,泄而腹满,满甚者死,孰能予挽,

    三目不明,又热不已,精散视歧,气脱无倚,

    四曰腹满,殃及叟婴,所患热病,不易求功,

    五汗大出,呕血吐血,六舌本烂,热不已也,

    七  而衄,有汗不出,出不至足,死难难除,

    八曰髓热,九热而痉,齿噤咬也,腰折    ,

    有病温者,汗出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

    狂言不食,曰阴阳交,吏者死也,非药能疗。

    精盛得汗,能食不热,复热不食,精亏可测。

    汗出复热,失志狂言,汗脉不应。死见三般。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言狂,

    胁满痛惊,手足躁动,不得安卧,逆见头痛。

    心热病者,其先不乐,继而发之,数日乃热,

    卒然心痛,烦闷而呕,头疼面赤。无汗当究。

    脾热病者,其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呕弄,

    身热腰痛,腹满为泄,两额痛来,均无休歇。

    肺热舌黄,先浙淅然,厥起毫毛,而恶风寒;

    身热喘欢,头痛不堪,胸膺背痛,汗出而寒。

    肾热病者,腰痛  疫,苦满数饮,身热  寒,

    项痛而强,足热不言,其逆头痛,澹澹员员。

    赤色之见,左颊为肝,右颊是肺,心布于颜,

    鼻即属脾,肾看颐端,欲治未病,上工取焉。

    热病已愈,时有所遗,因强食故,治辨实虚。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病遗,严禁不误。

    五疫之至,人相染疾,无问大小,病状如一,

    不施疗治,何以相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呼吸定息。脉来六动,动而见躁,尺热温病,

    不热脉滑.其曰病风,脉涩曰痹,指下须明。

   
赵东奇大夫个人网站
发表于:2011-12-02 00:24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565010296.htm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20: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学142方证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本词条收集中药方115方,供大家参考。

  温病学142方证  
1.银翘散(《温病条辨》)   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   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   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   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   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   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   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   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治法:清气解表透热。   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24g 连翘6g 蝉蜕6g   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   病机:伏热里发,兼感寒邪(表寒里热证)   脉症: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便秘,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疏解表寒,清热通腑。   处方:僵蚕9g 滑石9g 蝉蜕6g 姜黄3g 防风3g 薄荷3g 荆芥3g 当归3g 白芍药3g 黄连3g 山栀子3g 炙甘草3g 黄芩6g 桔梗6g 大黄6g 芒硝6g(冲服) 生石膏18g   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7.神解散(《伤寒温疫条辨》)   病机:表郁里热,引动肝风。   脉症:身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或有恶寒,头晕头痛,鼻塞,突然抽搐,两目上吊,口噤,身凉,面色青,舌苔薄少津,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息风止痉。   处方:僵蚕3g 蝉蜕6g 神曲6g 金银花6g 生地黄6g 木通3g 车前子3g 黄芩3g 黄连3g 黄柏3g 桔梗3g   应用:用于重型感冒,发热性皮疹,疹出不畅者。   8.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病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脉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骨节酸痛,头身困重,舌苔薄腻。   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处方:香薷6g 金银花9g 厚朴6g 连翘9g 鲜扁豆花9g   应用:用于夏季感冒,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暑季咳嗽,急性发热症,低血钾症等。   9.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   病机:夏感暑湿,未即发病,秋冬感当令之邪而诱发。   脉症: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心烦尿赤,苔薄微腻。   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散寒。   处方:香薷9g 扁豆6g 厚朴6g 黄连6g   应用:用于夏秋季节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10.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   病机:暑湿袭表,郁遏卫分。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处方:香薷3g 青蒿6g 滑石12g 茯苓3g 通草3g 杏仁6g 荷叶6g 冬瓜皮30g 竹叶9g   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11.雷氏清凉涤暑法(《时病论》)   病机:暑湿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头晕,寒热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着,脘痞,苔薄微腻,脉濡数。   治法:涤暑清热,化湿宣肺。   处方:滑石9g 生甘草3g 通草3g 青蒿6g 扁豆3g 连翘9g 茯苓9g 西瓜皮60g   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病机:暑秽侵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脉症:上吐下泻,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则神昏耳聋,舌苔白腻,脉细缓而濡。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藿香9g 苏叶3g 白芷3g大腹皮3g 茯苓3g 炒白术6g 陈皮6g 半夏6g 厚朴6g 桔梗6g 炙甘草9g   应用:用于流行性及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非特异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乳幼儿消化不良,山岚瘴气,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肠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13.藿朴夏苓汤(《医原》)   病机:湿郁卫阳,湿重热轻。   脉症: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发热以午后明显,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饥,有汗不解,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浊,理气渗湿。   处方:藿香6g 半夏9g 赤茯苓9g 杏仁9g 生薏仁3g 白蔻仁3g 泽泻6g 猪苓9g 淡豆豉9g 厚朴3g   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   14.三仁汤(《温病条辨》)   病机: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渐化热。   脉症:头痛恶寒,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明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舌边尖红,脉弦细而濡。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处方:杏仁12g 滑石15g 通草6g 白蔻仁6g 淡竹叶6g 厚朴6g 薏苡仁15g 半夏9g   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蛔虫病,神经性尿崩症,高山反应,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宫颈炎等。   15.宣痹汤(《温病条辨》)   病机:湿热闭阻于经络。   脉症: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痿黄,舌色灰滞。   治法:清热除湿,宣通经络。   处方:防己15g 杏仁15g 滑石15g 连翘9g 山栀子9g 薏苡仁15g 半夏9g 蚕砂9g 赤小豆皮9g   应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16.桑杏汤(《温病条辨》)   病机: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或数大。   治法:清宣燥热,养阴润肺。   处方:桑叶9g 杏仁9g 沙参12g 贝母9g 淡豆豉6g 山栀皮9g 梨皮6g   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燥热咳嗽等。   17.杏苏散(《温病条辨》)   病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   脉症:咳嗽痰稀,鼻塞咽干,头微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润,脉弦。   治法: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处方:苏叶6g 半夏6g 茯苓9g 前胡9g 桔梗6g 枳壳6g 炙甘草3g 生姜3g 陈皮6g 杏仁9g 大枣6g   应用:用于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   18.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病机:素体阴虚,复感风热。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吐,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处方:玉竹9g 生葱白6g 桔梗6g 白薇6g 淡豆豉9g 薄荷6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素体阴虚者。   19.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   病机:邪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脉症: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处方:山栀子9g 淡豆豉9g 金银花9g 薄荷3g 牛蒡子9g 炙甘草3g 蝉蜕3g 僵蚕6g 水牛角6g 连翘9g 桔梗6g 马勃6g 芦根30g 灯芯3g 淡竹叶3g   应用:用于猩红热等。   20.流感方(《中医杂志》)   病机:内有郁热,外感风寒。   脉症:高热恶寒,无汗头痛,纳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解郁热,宣肺散寒,通腑化痰。   处方:荆芥12g 防风9g 柴胡9g 葛根9g 金银花18g 连翘15g 大青叶15g 生石膏30g 杏仁9g 射干12g 茵陈9g 炙甘草6g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寒热错杂者。   21.翘荷汤(《温病条辨》)   病机:上焦气分燥热扰及清窍。   脉症: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治法:清宣上焦气分燥热。   处方:薄荷6g 连翘6g 生甘草3g 山栀子6g 桔梗9g 绿豆皮6g   应用:用于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牙周围炎,流行性急性结膜炎等。   22.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焦。   脉症:壮热烦躁,腮部肿痛,头痛,口渴欲饮,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处方:黄芩15g 黄连15g 橘红6g 玄参6g 炙甘草6g 连翘6g 牛蒡子6g 板蓝根9g 马勃6g 僵蚕3g 升麻3g 柴胡6g 桔梗6g   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23.代赈普济散(《重订广温热论》)   病机:风热时毒,充斥肺胃,攻窜头面。   脉症:憎寒发热,头面红肿,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实。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桔梗、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玄参各9g 牛蒡子、芥穗各8g 蝉蜕、黄芩、大青叶、白僵蚕各6g 薄荷、人中黄、马勃、射干、大黄各4g   应用:用于大头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疹出不畅等。   24.通圣解毒散(《证治准绳》)   病机:风热时毒壅盛于肺胃及肠腑。   脉症:高热,烦躁,口渴咽痛,目赤,头面及两耳上下前后红赤肿痛,便秘,溲热赤短少,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清透热毒,攻下泄热。   处方:防风12g 川芎12g 白芷12g 金银花12g 连翘12g 牛蒡子12g 山栀子12g 滑石12g 芒硝6g 大黄6g 桔梗6g 甘草6g 犀角3g(水牛角24g代) 大青叶3g 薄荷3g 淡豆豉6g 鲜葱白三根   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颜面丹毒等。   25.腮腺宁冲剂(《传染病实用方》)   病机:风热疫毒,侵入营血。   脉症:腮腺肿大连及颌部,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处方:葛根6g 赤芍药9g 连翘9g 大青叶9g 栝蒌9g 天花粉9g 金银花9g   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26.六神丸(《喉科心法》)   病机:热毒上攻咽喉。   脉症:咽喉溃烂,疼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处方:牛黄5g 蟾酥0.5g 朱砂5g 珍珠0.5g 既可外用吹喉,亦可内服。   应用:用于猩红热,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等。   27.永安止痒汤(《古今名方》)   病机:外感风湿,蕴于卫分。   脉症:疹色淡红稀疏,皮肤瘙痒,发热恶风,精神倦怠,胃纳欠佳,舌红苔薄白,脉数。   治法:祛风活血,利湿止痒。   处方:麻黄6g 僵蚕6g 防风6g 荆芥6g 薄荷6g 炙甘草6g 苍术9g 桃仁9g 红花9g 当归9g 赤芍药9g   应用:用于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28.宣毒发表汤(《痘疹活幼至宝》)   病机:麻疹郁肺。   脉症:恶寒轻,发热重,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痘疹隐现不出,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烦躁口渴,小便赤。   治法:辛凉透疹。   处方:升麻3g 葛根3g 前胡3g 桔梗3g 枳壳3g 荆芥1.5g 防风1.5g 薄荷3g 炙甘草6g 木通3g 连翘3g 牛蒡子3g 杏仁3g 淡竹叶3g   应用:用于麻疹疹前期及其他痘疹,疹出不透者。   29.发疹紫草汤(《医方类聚》)   病机:正气不足,疹毒内陷。   脉症:痘疹疹出即没,神疲乏力,伴低热。   治法:扶正祛邪,凉血透疹。   处方:紫草9g 炙甘草6g 糯米9g 黄芪9g   应用:用于麻疹。   30.化毒清表汤(《麻科活人全书》)   病机:疹毒内侵,犯于脾肺。   脉症:麻疹发疹期壮热,咳嗽,涕浊痰稠,目赤羞明,疹点外透。   治法:解毒透疹。   处方:前胡3g 葛根3g 知母3g 连翘3g 桔梗3g 牛蒡子3g 木通1.5g 玄参3g 黄连1.5g 天花粉3g 地骨皮3g 淡竹叶3g 生甘草1g 灯心草1.5g   应用:用于麻疹出疹期。   31.清解汤(《北京中医》)   病机:疹毒闭肺。   脉症:疹出色紫,仍高热不退,咳剧,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处方:金银花9g 连翘9g 芦根15g 茅根15g 紫草9g 生地黄9g 牡丹皮6g 赤芍药5g 淡竹叶6g   应用:用于麻疹之疹毒闭肺证。   32.竹叶牛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病机:风热闭肺,麻疹透发不畅。   脉症:麻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治法:透疹解毒,清宣肺胃。   处方:西河柳15g 荆芥3g 蝉蜕3g 薄荷3g 炙甘草3g 知母3g 牛蒡子6g 葛根6g 玄参6g 麦门冬9g 淡竹叶30g   应用:用于麻疹,咽炎,风疹等。   3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病机:痈疮疔毒,火毒结聚。   脉症:痈疮疔毒,红肿热痛,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处方:金银花15g 菊花12g 蒲公英12g 紫花地丁9g 紫背天葵9g   应用:用于痈疮疖肿,热毒炽盛者。   3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脉症: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闷胸痛,痰白而黏或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处方:麻黄9g 杏仁9g 炙甘草6g 生石膏12g   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鼻窦炎及副鼻窦炎,麻疹及麻疹合并肺炎,急性荨麻疹,烂喉痧,角膜溃疡,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斑疹伤寒等。   35.桔梗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病机:外感风热,郁于肺经。   脉症:发热无汗,咳嗽,口渴,苔薄白或微黄,脉浮大而数。   治法:清热宣肺。   处方:薄荷3g 黄芩3g 炙甘草3g 山栀子3g 桔梗9g 连翘6g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36.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病机:燥热伤肺、气逆津伤   脉症: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燥或薄黄燥,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   处方:石膏9g 桑叶9g 甘草3g 人参3g 胡麻仁3g 阿胶3g 麦门冬4g 杏仁3g 枇杷叶3g   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37.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   病机:热郁胆腑,胆热犯胃。   脉症:发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胸胁不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处方:黄芩9g 白芍药9g 炙甘草3g 大枣三枚 豆豉12g 玄参9g   应用:用于重型流感。   38.黄连黄芩汤(《温病条辨》)   病机:胆经郁热,不得发越。   脉症:身热心烦,干呕,口苦而渴,尿少,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宣郁热。   处方:黄连6g 黄芩6g 郁金6g 淡豆豉6g   应用:用于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胃肠炎等。   39.凉膈散(《和剂局方》)   病机:热灼胸膈,微兼腑实。   脉症: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泄膈热,泻火通便。   处方:大黄9g 芒硝9g(冲服) 栀子12g 薄荷12g 黄芩6g 炙甘草6g 连翘6g   应用:用于支气管扩张,急性扁桃体炎,百日咳,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道感染,妇女经前期综合征,急性阑尾炎等。   40.余氏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   病机:温热时毒,壅结气分。   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气清毒,透泄郁热。   处方:连翘9g 黄芩9g 山栀子9g 薄荷3g 生石膏18g 桔梗3g 炙甘草3g 淡竹叶9g   应用:用于猩红热。   41.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   病机:温毒侵袭,气营两燔。   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皮肤丹痧显露,舌红赤,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气解毒,凉膈泄热。   处方:连翘12g 大黄(酒浸)6g 芒硝6g 炙甘草6g 黄芩(酒炒)3g 薄荷3g 山栀子3g 桔梗6g 淡竹叶7片 生白蜜30ml   42.小陷胸加枳实汤(《温病条辨》)   病机:痰热结胸,气失通降。   脉症:身热面赤,渴喜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舌苔黄滑或腻,脉洪滑。   治法:清热化痰散结。   处方:黄连6g 栝蒌9g 枳实6g 半夏9g   应用:用于急慢性胆囊炎,传染性肝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炎,胃炎等。   43.白虎汤(《伤寒论》)   病机:阳明气分热盛,邪盛正旺,正邪剧争,里热蒸腾。   脉症:壮热,大汗出,口烦渴,喜冷饮,面赤心烦,或喘息气急,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呕。   处方:生石膏24g 知母12g 生甘草3g 粳米9g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风湿性心肌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麻疹,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副伤寒,中暑,糖尿病,急性口腔炎,牙龈炎,全身性瘙痒症,恶性肿瘤高热等。   44.白虎加人参汤(《温病条辨》)   病机:阳明热炽,邪热蒸腾,迫津外泄,气随津伤。   脉症:壮热汗多,面赤心烦,口渴齿燥,背微恶寒,尿黄神倦,舌苔黄燥,脉洪大而芤。   治法:清热益气。   处方:生石膏24g 知母12g 生甘草3g 粳米9g 人参9g   应用:用于流行性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风湿性心肌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麻疹,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副伤寒,中暑,糖尿病等。   45.白虎加苍术汤(《温病条辨》)   病机:阳明热盛,兼太阴湿阻。   脉症:壮热面赤,烦渴,汗多尿少,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洪大。   治法:清热化湿。   处方:生石膏24g 知母12g 甘草3g 粳米9g 苍术9g   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风湿热等。   46.苍术白虎汤加减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病机:暑湿中阻,暑热偏盛。   脉症:高热,汗出,面赤恶热,气粗息促,肢体酸楚,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脘痞呕恶,舌红赤,苔黄腻,脉洪大。   治法:清暑化湿。   处方:苍术9g 生石膏18g 白豆蔻12g 滑石12g 知母9g 草果仁9g 荷叶9g 竹叶12g   应用:用于夏季上呼吸道感染,夏季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   47.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病机:暑热未退,津气两伤。   脉症:身热息高,口渴多汗,心烦尿赤,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处方:西洋参6g 石斛15g 麦门冬9g 黄连3g 淡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若干   应用:用于中暑,乙型脑炎等。   48.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病机:暑湿内郁,气阴两伤。   脉症:发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肢倦神疲,溲赤便溏,苔腻,脉大无力或濡滑带数。   治法:清暑化湿,培元和中。   处方:黄芪3g 苍术3g 升麻3g 人参1.5g 泽泻1.5g 神曲1.5g 橘皮1.5g 白术1.5g 麦门冬1g 当归1g 炙甘草1g 青皮1g 黄柏1g 五味子1g   应用:用于夏季急性胃肠炎,夏季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等。   49.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病机:痰热阻肺,大肠热结。   脉症: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处方:生石膏15g 大黄9g 杏仁6g 栝蒌皮6g   应用:用于肺炎,斑疹伤寒等。   50.陷胸承气汤(《温病条辨》)   病机:上焦邪热未清,已入中焦阳明。   脉症:大热大渴,痰涎壅盛,舌燥,苔色金黄,脉不浮而躁。   治法:化痰开结,通腑泻热。   处方:大黄15g 厚朴6g 枳实6g 半夏9g 栝蒌9g 黄连6g   应用:用于中毒性痢疾,肠麻痹,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渗出性胸膜炎等。   51.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病机:阳明腑实,应下失下,耗气伤津。   脉症:身热,腹痛,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撮空理线,肢体震颤,视物不清,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   治法:滋阴益气,清热泻结。   处方:生地黄15g 麦门冬12g 玄参15g 大黄9g 芒硝3g(冲服) 生甘草6g 人参6g 当归5g 海参2条 姜汁5ml   应用:用于习惯性便秘而体质虚弱者。   5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病机:素体阴虚,燥热内结。   脉症:身热,腹热,大便秘结,口干唇裂,痔疮日久,小便短少,苔燥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处方:玄参18g 麦门冬15g 生地黄15g 大黄6g 芒硝3g   应用:用于习惯性便秘,复发性口腔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53.解毒承气汤(《伤寒温疫条辨》)   病机:阳明腑实,兼有三焦火炽。   脉症:壮热,大便不通,腹部胀满,头目眩晕,谵语狂乱,吐衄发斑,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沉数有力。   治法:攻下热结,清泄三焦。   处方:僵蚕9g 蝉蜕3g 黄连3g 黄芩3g 黄柏3g 山栀子3g 枳实6g 厚朴15g 大黄12g 芒硝9g(冲服)   应用:用于急性肠梗阻及各种感染症,传染病伴有便秘者。   54.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病机:大肠热结,小肠热盛。   脉症:身热,腹满,大便不通,小便不畅,尿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苔黄燥,脉沉数。   治法:攻下热结,清泄小肠。   处方:赤芍药9g 生地黄15g 大黄9g 黄连6g 黄柏6g 芒硝3g(冲服)   应用:用于泌尿系感染等。   55.紫草承气汤(《幼科准绳》)   病机:水痘热毒壅遏。   脉症:皮肤水痘,身热,腹胀便秘,或痘未出而喘息腹胀,大便不通,烦躁口渴,谵语不安。   治法:泄热解毒。   处方:厚朴6g 大黄12g 枳实3g 紫草3g   应用:用于水痘毒热较重者。   56.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   病机:肺有燥热,液亏肠闭。   脉症:咳嗽不爽,多痰,胸满腹胀,大便秘结,舌红而干。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处方:杏仁9g 松子仁9g 郁李仁12g 桃仁6g 柏子仁6g 橘皮6g   应用: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   57.枳实导滞汤(《通俗伤寒论》)   病机:湿热郁蒸气分,胶结胃肠。   脉症: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或便秘或里急后重,小便黄赤,苔黄垢腻,脉濡数。   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处方:枳实12g 大黄12g 山楂9g 槟榔9g 厚朴9g 黄连9g 神曲15g 连翘12g 紫草9g 木通6g 炙甘草6g   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泌尿系感染,肠麻痹,肝硬化腹水,不完全性肠梗阻,细菌性痢疾,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   58.加味白头翁汤(《温病条辨》)   病机:湿热阻滞大肠,大肠传导失职。   脉症:身热口渴,下痢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处方:白头翁9g 秦皮6g 黄连6g 黄柏6g 白芍药6g 黄芩9g   应用:用于肠炎,痢疾等。   59.芍药汤(《医学六书》)   病机:湿热疫毒,蕴蓄于肠。   脉症: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胸脘痞闷,苔腻微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处方:白芍药15g 当归9g 黄连9g 槟榔6g 木香6g 炙甘草5g 大黄9g 黄芩9g 肉桂3g   应用: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   60.香连丸(《兵部手集方》)   病机:湿热之邪郁结肠道。   脉症:下痢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两胁胀满,胸脘痞闷,食少舌红,脉弦数。   处方:黄连12g 木香9g   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61.止痢汤(《验方选编》)   病机:湿热下注,气滞伤血。   脉症: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止痢解毒。   处方:马齿苋30g 地锦草15g 凤尾草土5g   应用: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及伤寒等。   62.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病机:中焦湿郁,升降失司。   脉症:脘闷腹胀,大便不爽。   治法:芳香化浊,行气导滞。   处方:藿香梗15g 厚朴9g 茯苓皮9g 杏仁9g 陈皮9g 神曲6g 麦芽6g 茵陈9g 大腹皮9g   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63.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病机:湿郁三焦。   脉症:脘部闷胀,便溏,身体重痛,舌白腻,脉濡。   治法:燥湿利湿,宣通表里。   处方:藿香梗9g 陈皮6g 厚朴6g 薏苡仁9g 茯苓皮9g 木防己9g 大豆黄卷6g 通草6g   应用:用于急慢性胃炎,肠炎等。   64.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病机:湿浊阻滞,气机不畅,久郁化热。   脉症:身热,胸脘满闷;大便溏泄,小便色黄,舌黄腻,脉濡。   治法:化湿理气,兼以泄热。   处方:藿香9g 茯苓皮9g 厚朴6g 陈皮6g 杏仁9g 滑石15g   应用:用于急慢性胃炎,肠炎等。   65.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   病机:湿热秽浊郁伏膜原,气机失调。   脉症: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头重,胸闷,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腻厚浊,脉缓。   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处方:厚朴3g 槟榔6g 草果3g 黄芩3g 甘草3g 藿香3g 半夏3g   应用:用于夏季流行性感冒,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   66.竹茹温胆汤(《万病回春》)   病机: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脉症:胸胁苦满,咳嗽多痰,呕恶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痰,泻肺降逆。   处方:柴胡6g 竹茹9g 桔梗9g 枳实9g 黄连3g 陈皮6g 半夏3g 茯苓3g 香附3g 炙甘草9g 人参3g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67.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病机:湿热内郁,枢机不利,胆热炽盛。   脉症:寒热似疟,身热汗后较重,入暮尤甚,天明得汗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口渴心烦,脘痞,苔薄白而腻,脉弦数。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处方:青蒿6g 黄芩6g 竹茹9g 半夏6g 枳壳6g 陈皮6g 茯苓9g 碧玉散9g(包煎)   应用:用于疟疾,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偏头痛,癫痫,糖尿病,鼻窦炎等。   68.柴胡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病机:邪郁少阳,少阳阳明合病。   脉症:往来寒热,口苦而渴,耳聋,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苔黄而干,脉弦数。   治法:和解清降。   处方:柴胡9g 生石膏15g 天花粉15g 梗米9g 黄芩6g 知母6g 炙甘草3g 荷叶6g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及败血症属少阳阳明同病者。   6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病机:湿热蕴结肝胆。   脉症: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见小便混浊,妇女湿热带下,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处方:龙胆草6g 柴胡3g 泽泻3g 车前子6g 木通3g 生地黄12g 当归12g 黄芩6g 生甘草3g 山栀子6g。   应用:用于带状疱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盆腔炎等。   7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病机:热毒壅盛三焦。   脉症:发热,心烦躁扰,口燥咽干,失眠,或吐衄发斑以及外科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   处方: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山栀子9g   应用: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外科疮疡红肿等。   71.三石汤(《温病条辨》)   病机:暑湿内蕴,弥漫三焦。   脉症:身热面赤,耳聋,头身困重,胸闷脘痞,或咳痰带血,下利稀水,小便短赤,不甚渴饮,舌红赤,苔黄滑。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处方:滑石9g 生石膏15g 寒水石9g 杏仁9g 竹茹6g 金银花9g 通草6g   应用: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初期),斑疹伤寒(中期)等。   72.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病机:湿浊偏盛,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脉症: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不渴,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燥湿化浊。   处方:藿香叶3g 佩兰叶3g 陈皮6g 半夏6g 大腹皮3g 厚朴3g 鲜荷叶9g   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73.薏苡竹叶散(《温病条辨》)   病机:湿热郁蒸,外发白胚。   脉症:身热身痛,汗出不解,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胚,舌苔黄腻,脉濡。   治法:解毒清热利湿,透邪外达。   处方:薏苡仁15g 淡竹叶9g 滑石15g 白蔻仁6g 连翘9g 茯苓6g 通草6g   应用:用于急慢性湿疹。   74.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病机:湿热蕴毒,侵袭肺卫。   脉症:带状疱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   治法:清热燥湿。   处方:苍术3g 厚朴3g 陈皮3g 猪苓3g 泽泻3g 茯苓3g 白术3g 滑石3g 防风3g 山栀子3g 木通3g 肉桂1g   应用:用于带状疱疹。   75.茯苓皮汤(《温病条辨》)   病机:湿浊久困中焦,上下阻遏气机。   脉症:小便不通,热蒸头胀神识昏蒙,渴不多饮,身痛呕逆,脘痞腹胀,舌苔白腻。   治法:淡渗利湿。   处方:茯苓皮15g 生薏苡仁15g 猪苓9g 大腹皮9g 通草9g 淡竹叶6g   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76.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病机:湿浊久羁,邪郁气结,肠道传导失常。   脉症:神识如蒙,脘痞腹胀,小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   治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处方:猪苓15g 茯苓15g 寒水石18g 蚕砂12g 皂荚子9g   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等。   77.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病机:湿热俱盛,交蒸中焦。   脉症: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腹痞闷,呕恶,小便短赤,便溏色黄,苔黄滑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凋和肠胃。   处方:黄连3g 厚朴6g 石菖蒲3g 半夏3g 淡豆豉9g 山栀子9g   应用: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湿疹,急性胃肠炎等。   78.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病机:湿热并重,交蒸酿毒,充斥气分。   脉症: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尿赤,或身目发黄,吐泻交作,淋浊,舌苔黄腻。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处方:滑石18g 茵陈15g 黄芩9g 石菖蒲12g 贝母6g 木通3g 藿香6g 射干6g 连翘6g 薄荷6g 白豆蔻6g   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支气管扩张,急性扁桃体炎,伤寒、副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疟疾,斑疹伤寒,变应性亚败血症,卡他性结膜炎,脊髓侧索硬化性肌萎缩,霉菌性口腔炎等。   79.昌阳泻心汤(《重订霍乱论》)   病机: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蒙蔽心神。   脉症: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寐,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聋,时有谵语,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开窍醒神。   处方:石菖蒲6g 黄芩3g 半夏3g 黄连3g 苏叶1g 厚朴3g 竹茹9g 竹沥20ml 生姜汁4滴 枇杷叶30g 芦根60g   应用:用于伤寒及副伤寒。   80.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   病机:湿热交蒸,弥漫三焦。   脉症:潮热呕恶,胸痞满闷,烦渴下利,汗出尿短,便溏,舌苔灰垢,脉濡数。   治法:清化三焦湿热。   处方:杏仁9g 滑石9g 黄芩6g 橘红3g 黄连3g 郁金6g 通草3g 厚朴6g 半夏9g   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邪在卫分者。   81.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病机:脾蕴湿热,湿热胶着。   脉症:发热身痛,渴不多饮,或不渴,汗出热减,继而复热,胸脘痞闷,便溏不爽,舌淡黄而滑,脉缓。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黄芩9g 滑石9g 茯苓9g 大腹皮6g 白豆蔻3g 通草3g 猪苓9g   应用:用于慢性结肠炎。   82.芩连二陈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病机:湿热郁蒸,三焦气滞。   脉症:寒热交作,头目眩晕,脘痞腹胀,时作呕恶,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滑。   治法:分消湿热,宣通气机。   处方:黄芩6g 半夏4g 竹茹6g 赤茯苓9g 黄连3g 陈皮5g 枳实5g 碧玉散9g(包煎) 生姜汁10ml 竹沥10ml   应用:用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   83.八正散(《和剂局方》)   病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脉症:身热口渴,尿频尿急,溺时热痛,淋漓不畅,尿浑色黄,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处方:车前子9g 瞿麦9g 扁蓄9g 滑石9g 山栀子9g 炙甘草9g 木通9g 大黄9g   应用: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等。   84.冬地三黄汤(《温热经纬》)   病机:暑热郁阻气分,热结阴伤。   脉症:小便短少不利;发热,口渴无汗,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滋阴生津,泻火解毒。   处方:麦门冬24g 黄连3g 苇根汁(适量冲服) 玄参12g 黄柏3g 黄芩3g 生地黄12g 金银花(适量冲服) 生甘草3g   应用: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散发性脑炎等。   85.增液汤(《温病条辨》)   病机:阳明温病津液不足,肠燥便秘。   脉症:大便秘结,口燥咽干而渴,或头昏腹胀,舌红少津,无苔或苔焦燥,脉细。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处方:玄参15g 麦门冬12g 生地黄12g   应用:用于习惯性便秘,结肠过敏,肠结核,慢性胰腺炎,痔疮,乙型脑炎,肺炎,鼻出血,牙周炎,放射治疗所致口腔反应等。   86.宣痹汤(《温病条辨》)   病机:湿郁筋脉,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四肢关节灼痛,有汗,口渴,胸脘痞闷,小便短,舌红,苔微黄,脉滑数。   治法:宣痹,清热,利湿。   处方:枇杷叶6g 郁金6g 射干3g 通草3g 淡豆豉6g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87.防瘫汤(《传染病证治从新》)   病机:湿热外侵,肺胃同病。   脉症:发热,多汗,头痛倦怠,咽痛咳嗽,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疏表泻热,除湿扶正。   处方:麻黄4g 柴胡9g 紫草12g 黄柏9g 蒲公英20g 地丁15g 黄精15g   应用:用于脊髓灰质炎前驱期。   88.胜瘫汤(《传染病证治从新》)   病机:湿热伤络,气阴两伤。   脉症:神疲乏力,肢体痿软,筋脉弛张,舌红少津,苔微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化湿,扶正补虚。   处方:桑寄生15g 灵芝15g 人参3g 紫花地丁15g 黄柏15g 水牛角15g 鳖甲9g 沙参9g 黄精15g   应用:用于脊髓灰质炎瘫痪期。   89.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生地,玄参方(《温病条辨》)   病机:热毒炽盛,气营两燔。   脉症: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舌苔黄,脉数。   治法:辛寒清气,凉营解毒(气营两清)   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12g 玄参12g 生地黄18g 麦门冬18g   应用:用于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证等。   90.化斑汤(《温病条辨》)   病机:阳明热毒,内郁营血,外郁肌表。   脉症:壮热口渴,头痛,心烦躁扰,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化斑,凉血解毒。   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12g 生甘草9g 玄参9g 犀角6g(水牛角9g代) 粳米30g   应用:用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紫斑等。   91.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病机: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脉症: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神昏谵语,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抽搐或厥逆,舌绛唇焦,脉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处方:生石膏18g 生地黄12g 犀角3g(水牛角9g代) 黄连9g 山栀子9g 桔梗6g 黄芩6g 知母12g 赤芍药15g 玄参6g 连翘3g 炙甘草6g 牡丹皮9g 淡竹叶9g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全身化脓性感染,化脓性髋关节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病毒肺炎,白塞氏综合征,麻疹,剥脱性皮炎等。   92.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   病机:邪毒化火,燔灼气血。   脉症:咽喉红肿糜烂,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状如杨梅,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血),解毒救阴。   处方:犀角1.5g(水牛角9g代替) 石斛3g 山栀子6g 牡丹皮6g 鲜生地黄3g 薄荷3g 黄连3g 赤芍药6g 玄参9g 生石膏24g 连翘9g 生甘草9g 淡竹叶30片 白茅根30g 芦根30g   应用:用于猩红热。   93.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病机:热邪内陷,深入厥阴,热盛动风。   脉症:头晕胀痛,手足躁扰,高热不退,烦躁狂乱,神昏痉厥,舌绛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热开窍,化痰解毒。   处方:羚羊角6g 桑叶6g 贝母12g 生地黄15g 钩藤9g 菊花9g 白芍药9g 茯苓9g 竹茹15g 生甘草3g   应用:用于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脑病,乙型脑炎,脑血管意外,中毒性麻疹,妊娠子痫等。   94.流脑协定方(《传染病实用方》)   病机:温热毒邪内盛,引动肝风。   脉症: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神昏,全身抽搐,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舌干绛,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肝息风。   处方:龙胆草6g 钩藤15g 全蝎5只 连翘15g 石决明30g 忍冬藤15g 黄芩6g 山栀子12g 僵蚕9g 蒲公英12g 赤芍药6g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5.清营汤(《温病条辨》)   病机:热结心营,营阴受损。   脉症: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咽干不渴,时有谵语,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养阴生津。   处方:犀角3g(水牛角15g代) 生地黄15g 玄参9g 竹叶心3g 麦门冬9g 丹参6g 黄连6g 金银花9g 连翘6g   应用:用于各种急性传染病或非传染病极期有出血倾向者,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大叶性肺炎,登革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氏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休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药物性皮炎等。   96.清宫汤(《温病条辨》)   病机:邪陷心包,营阴耗损。   脉症: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心营,养心阴。   处方:玄参心9g 莲子心3g 竹叶卷心6g 连翘心6g 水牛角9g 麦门冬9g   应用:用于热病神昏,急性重症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   97.神犀丹(《温热经纬》)   病机:暑热燔灼血分,内陷心包,风动痰生。   脉症:灼热躁扰,斑疹密布,神昏谵语或谵妄,吐血,衄血,便血,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中痰鸣,舌绛苔焦。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处方:水牛角 石菖蒲 黄芩 金汁 连翘 生地黄 金银花 板蓝根 淡豆豉 玄参 天花粉 紫草(成药,配制从略)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麻疹,赤游丹等。   98.导赤清心汤(《通俗伤寒论》)   病机:心营热盛,下移小肠。   脉症: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绛,脉细数。   治法:清心凉营,清泻小肠。   处方:生地黄18g 茯神6g 木通3g 麦门冬3g 牡丹皮6g 益元散9g(包煎) 淡竹叶6g 莲子心30g 灯芯20支 童便5ml   应用:用于泌尿系感染,小儿夜啼等。   99.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病机:热邪内陷心包,痰热蒙闭心窍。   脉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不省人事,惊厥,中风偏瘫,便闭,   舌红或绛,脉数。   治法: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处方:牛黄 郁金 犀角 黄连 朱砂 冰片 麝香 珍珠 山栀子 雄黄 黄芩 金箔 (成药,配制从略)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各种急性病引起的高热,脑血管意外,乙型脑炎,急性脊髓灰质炎,急性肝昏迷,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小儿高热惊厥,颅脑损伤,癫痫等。   100.紫雪丹(《和剂局方》)   病机:热陷心营,动风闭窍。   脉症: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蹇,烦躁,口渴唇焦,尿赤,便闭,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营开窍,镇痉息风。   处方:滑石 石膏 磁石 寒水石 羚羊角 青木香 犀角 沉香 丁香 升麻 玄参 炙甘草 芒硝 硝石 麝香 朱砂 黄金 (成药,配制从略)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脑溢血,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过敏性哮喘,麻疹合并肺炎,伤寒,精神分裂症,药物性皮炎,癫痫等。   101.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病机:寒湿秽浊阻遏气机,蒙蔽心窍。   脉症: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或胸闷脘痞,腹痛面青,欲吐泻不得,小便不通,舌苔白腻。   治法:芳香开窍,辟秽化浊。   处方:白术 青木香 (水牛角代) 朱砂 沉香 麝香 诃子 白檀香 安息香 丁香 荜菝 香附 冰片 苏合油 乳香 (成药,配制从略)   应用:用于中暑,乙型脑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胆道蛔虫症,癔病性昏厥,精神分裂症,一氧化碳中毒,木薯中毒,脑震荡,癫痫等。   102.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病机:温邪内陷,邪陷心包。   脉症:神昏谵语,身热,烦躁不安,以及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   治法: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处方:黄连15g 黄芩9g 山栀子9g 郁金6g 朱砂3g 牛黄0.75g 共研细末,腊雪调面糊丸。   应用:用于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小儿惊厥,中风窍闭等。   10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病机:血分热盛,迫血妄行。   脉症:身热夜甚,躁扰昏狂,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漱水不欲咽,胸中烦痛,大便黑而易解,舌深绛起刺,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处方:生地黄30g 芍药12g 牡丹皮9g 犀角3g(水牛角15g代)   应用:用于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流行性出血热,急性白血病及败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肺结核大咯血,口腔恶性坏死性溃疡,官窍急性出血,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月经先期等。   104.犀地清络饮(《通俗伤寒论》)   病机:热炽营中,邪闭心包,血络瘀滞。   脉症: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绛无苔,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紫晦而润。   治法:清营泄热,开窍通瘀。   处方:水牛角9g 牡丹皮6g 连翘6g 生地黄3g 赤芍药6g 桃仁6g 生姜汁2滴 淡竹沥15ml   应用:用于夏秋季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105.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   病机:热毒内陷血分,热搏血瘀,蓄于下焦。   脉症: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   治法:攻下泄热,凉血逐瘀。   处方:大黄15g 芒硝6g 桃仁9g 赤芍药9g 牡丹皮9g 当归9g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肝硬化,痛经,闭经,流产后胎盘滞留等。   106.阿胶黄芩汤(《通俗伤寒论》)   病机:肺燥肠热,灼伤脉络。   脉症:初起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黏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治法:清热止血,润肺清肠。   处方:阿胶9g 黄芩9g 杏仁6g 桑白皮6g 白芍药3g 甘草9g 车前草3g 甘蔗1.5g   应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   107.透疹凉解汤(《中医儿科学》)   病机:热甚迫血,肌肤发疹。   脉症: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小便黄少,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解毒。   处方:桑叶9g 菊花9g 薄荷6g 连翘9g 牛蒡子9g 赤芍药9g 蝉蜕16g 紫花地丁9g 黄连3g 红花6g   应用:用于风疹属气血同病者。   108.连梅汤(《温病条辨》)   病机:暑温后期,暑热久羁,伤及心肾,水火不济。   脉症:身热烦躁,口渴引饮,肢体麻痹,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开窍,化痰解毒。   处方:黄连6g 乌梅9g 麦门冬9g 生地黄9g 阿胶6g(烊化)   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乙型脑炎等。   109.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病机:阴液亏损,邪热未尽,深伏阴分。   脉症: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形瘦乏力,口干渴,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治法:滋阴清热,搜邪透络。   处方:青蒿6g 鳖甲15g 生地黄12g 知母6g 牡丹皮9g   应用:用于重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脑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肺结核,不明原因的低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结核性盆腔炎,肝脓疡,妇科手术后低热等。   110.黄连阿胶汤(《温病条辨》)   病机:心火亢盛,肾阴耗损。   脉症:身热,手足心热,盗汗,心烦不得卧,舌红苔薄黑而干,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   处方:黄连12g 黄芩6g 阿胶9g 白芍药3g 鸡子黄2枚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神经衰弱,肝硬化,肝昏迷,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副伤寒等。   111.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病机:温病后期,热毒久羁,灼伤真阴。   脉症:低热面红,咽干齿黑,舌干绛,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或颧红心悸,或神倦耳聋,脉虚数结代。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处方:炙甘草6g 生地黄18g 生白芍药18g 麦门冬15g 阿胶12g(烊化) 麻仁9g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等。   112.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病机:热灼真阴,虚风内动。   脉症:手足蠕动,甚或手足抽搐,形瘦神倦,肢厥,心慌有空虚感,齿黑唇裂,舌干光绛,脉虚细。   治法:滋阴清热,潜阳息风。   处方:炙甘草18g 生地黄18g 生甘草18g 麦门冬15g 生牡蛎15g 阿胶9g(烊化) 生鳖甲24g 麻仁6g 生龟板12g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重症流感,乙型脑炎等。   113.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病机:气阴两伤,正气欲脱。   脉症:汗多气短,神疲口渴,体倦懒言,咽干舌燥,或干咳,自汗;或心悸失眠,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液填阴,柔肝息风。   处方:炙甘草12g 生地黄18g 生白芍药18g 麦门冬18g 生牡蛎12g 麻仁6g 生鳖甲12g 阿胶9g 生龟板12g 五味子6g 鸡子黄2枚   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重症流感,乙型脑炎,震颤性麻痹,肝豆状核变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放疗后舌痿缩等。   114.一贯煎(《柳州医话》)   病机:肝肾阴虚,肝郁不舒。   脉症:面容憔悴,颧红,头眩目干,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胸脘胀痛,胁痛吐酸,或见口苦,暖气,舌红少津,脉虚弦。   治法: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处方:沙参9g 麦门冬9g 当归9g 生地黄30g 枸杞子12g 川楝子6g   应用:用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溃疡,神经衰弱,高血压,肋膜炎,慢性睾丸炎等。   115.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   病机:热病恢复期,余热未净,肺胃阴伤。   脉症:咽干少痰,口渴,身热不甚或不发热,痰少而粘,口鼻干燥,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处方:沙参9g 玉竹6g 麦门冬9g 天花粉6g 生扁豆6g 桑叶6g   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麻疹,肺结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4791.htm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02: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只看楼主 收藏
楼主更新提醒我只收藏
回复 wuzhewangshi

云云。古中医学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的物质势力圆运动之学也。自古以来的医书,未曾将  
人是大气生的一语道破,只有似是而非的说法,无彻底明白的说法。求有原则有系统,使学  
者计日成功之本,不可得。后人不能认识中医学本身真相的究竟,无不终身在猜疑摸索之中。  
猜摸有得,再猜再摸又不是矣,谓中医学,自古迄今尚未成立,并非过论。  

三、  


中医为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物质势力圆运动之学,本书本此原则。用中医原有名词,以有  
原则有系统有证据的科学方法编成之,不搀入一句西医名词,因物质势力运动的原则,中西  
是同的,物质势力运动的方法,却不同。中医的物质势力运动,是整个不可分析的,是圆的,  
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搀入西医名词,中医学的本身真相,反遭掩晦;不惟功效不能保存,  
中医的本身必致灭亡.  


四、  


此书自民国十年起历充太原北平成都重庆医学教本,南京中央国医馆特别研究班、昆明市中  
医学特别研究班教本。前后二十余年,新旧同学二千余人,一致欢喜,认为确能使人认识中  
医学本身真相,增加功效,缩短学程之本。共修正过三十余次,此书原名系统学,从同学诸  
君之请,改名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中华民国三十年丁亥端午彭子益重着于广西博白年七十四  
岁。  




本书读法次序  


    先读原理上篇。将二十四节气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的降沉升浮简图,认识清楚。从降认识  
起,即得着全书整个雏形。再将十二经圆运动名词认识默记,即得着中医学整个纲领。整个二  
字的意义,言向来学医,都是枝枝节节去学,无有整个的根本学法。所以中医本是易学的事,  
总难学到成功。此书是一整个学法,所以于最短期间,用最少脑力,即能了然中医学的究竟,  
而且能运用其方法。  
     次读古方上篇。中医书籍,如无字母无拼法无文法的作文。各是其是,所是皆非。学医  
之人,终身皆在猜疑摸索之中,得不到正确的成就,真乃苦事。本书原理上篇如字母,古方上篇  
如拼法如文法,各篇如作文。明了此二篇,即能得着中医学整个基础。古方上篇,前六方为内  
伤病的基础学;后十方为外感病的基础。此篇读至溜熟,其余各篇开卷便成熟书。因全书的  
原则系统名词文法,皆在此篇。每日时时刻刻,皆在玩味此篇。一星期工夫,中医整个的根本  
学便算毕业。如读不溜熟,以下各篇,便难深入了。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未曾读好,莫行读别  
篇。按次读去,六个月即能将全书学完。  
     古方上篇读后,应读温病本气篇。叶天士、王孟英温病大家,只有经验,不知原理。自       批注 [烂衫居士1]: 原文作“梦”据别  
从王叔和误解内经经文错起,以致后人将伤寒温病麻疹,完全学错。枉死甚多,不解何故。此      本改之。  
篇于实在的事实上,揭出本气自病的原理;又于经验的事实上,订出可靠的方法。明了此篇,  
一切外感皆能明了。温病以外的一切发热病症,皆能由自己寻出办法,而少却多少向来治病的  
无谓麻烦。  
     温病篇读后,小儿病本气篇。一面能医治小儿病症,知道人身与宇宙一大气同一大气的  
圆运动的意义,而加强其往前学习兴趣。  
     儿病本气篇读后,应读时病本气篇。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的圆运动显而易见矣。  
     继读金匮方解篇,古方中篇,古方下篇。金匮方解是就本方的圆运动,释明其意义。古方  

中篇与古方上篇为对待的学法。如上篇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经寒证,中篇白头翁汤治肝经热  
证,相对而详说其意义之类。如此学法,应免学中医先入为主之弊。古方下篇则推论上篇中篇  
所引各方,而由此及彼,由少及多,以收举一反三之效。使学者用极少的思想得到极多的成绩。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总目  


上编总目  


原理上篇  
古方上篇  
温病本气篇  
儿病本气篇  
时病本气篇  
伤寒论方解篇  
金匮方解篇  
古方中篇  
古方下篇  
脉法篇  
舌胎篇  
药性提纲篇  
生命宇宙篇  




下编总目  

原理下篇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杂病篇  
王氏医案篇  
汤头改错篇  
杂说篇  


上篇各篇,为初学医时必读之本。下篇各篇,为学医将成时始读之本。汤头改错篇,则非用汪  
仞庵重校汤头歌诀,对照着读不可。  

原理上篇  


导言  



中医学,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学。斯言也,人皆闻而笑之。谓其空泛无当也。其实非乏,而且非  
常之实在。本来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只因无法得知宇宙,遂无法得知中医。倘因不知之故,  
遂将中医学的本身,改变一个方法去研究他。只有愈走愈远者,只须寻出一个实在的研究方  
法。一研究,便将宇宙得着,得着宇宙,自然得着中医,此实乃得着宇宙自能得着中医研究法。  
读者只须一字不可放松过去,总要于实在二字上,寻出着落,便完全得着矣。  


著者识
0回复
1楼2007-05-06 17:25举报 |
我也说一句

adaede

本来就对中医有很大兴趣,看完此篇介绍我对中医的兴趣大增,请问哪里能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很想好好研究研究!
回复 收起回复 2楼2007-05-31 17:43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221.4.158.*请问怎样购买此书


回复 收起回复 4楼2007-06-07 19:41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58.63.78.*这本书可能成为中医学回归正道的最快途径,值得大家多来研究研究,大道至简呀!


回复 收起回复 5楼2007-12-15 15:39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218.57.62.*请问怎样购买此书


回复 收起回复 6楼2008-09-20 17:23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218.26.180.*怎么买次书


回复 收起回复 7楼2008-11-02 20:05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221.201.206.*到哪下载此书呢


回复 收起回复 8楼2008-12-02 08:22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222.83.252.*当当网和卓越网有有卖


回复 收起回复 9楼2008-12-21 14:46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118.249.10.*觉得中医院校应该作为教材重点学


回复 收起回复 12楼2009-02-28 15:20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218.95.180.*此书怎么卖,何处购买


回复 收起回复 13楼2009-03-05 13:58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3.64.65.*顶上


回复 收起回复 14楼2009-05-11 23:28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220.165.139.*还是彭子说得好,学医最怕先入为主。看任何医书,都觉得对,学习就坏。彭子说看医书得对比着看。我看彭子的圆运动,就持保留态度。


回复 收起回复 15楼2009-05-13 14:52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吧友220.165.139.*他说的乌梅白糖汤,三豆饮等都平常得很的药,不知确切疗效如何。他的理念:保中气,保相火,保津液


回复 收起回复 16楼2009-05-13 14:56举报 |
我也说一句

王相新

学医最怕先入为主。看任何医书,都觉得对,学习就坏。
回复 收起回复 17楼2010-04-25 08:14举报 |
我也说一句

道云斋

临床可以见效的,可以作为很多疾病用多种方法都见效的解释。
只要合了圆运动之理,治病时就不会只用成方了,可以自己组方。
另外要说的是,药量要比书上的大一些,
由于现在药材人工种植居多,化肥催生长的居多,
所以药效不如以往,需加大用量。
回复 收起回复 18楼2012-04-08 12:34


http://tieba.baidu.com/f?kz=19848235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21: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学(2009-04-10 15:55:00)转载▼标签: 杂谈  
第一章   绪论

学习提要:

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的任务?

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温病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温病学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情况

与温病学有关的重要医家及其著作,有关温病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成就等。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概念的内涵: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概念的外延:从临床分科角度看,温病应属中医内科范围,然而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不仅对温病,而且对其他临床各科发热病证的诊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诊治外感热病的理论,主要有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都能指导临床。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才成独立学科。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发展过程大体可分如下几个时期:

l   萌芽时期:战国~晋唐时期

l   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

l   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一)战国~晋唐时期

l   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之病名、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于历代文献。

l   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

l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l   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

l   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

l   传染和流行性,《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



温病症状:

l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l   《伤寒例》:"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所谓时行之气,即非时之气为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但当时不称为伤寒或温病而称之为时行。

l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有温热病之致病原因、发病原理、以及症状特点。

l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治温病方十首。

l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许多防治温病、温疫、温毒的简便药方,如太乙流金散。

l   晋唐以前,温病与伤寒未有明确划分,温病仍隶属于伤寒范围。



(二)宋金元时期

随着临床医疗的应用,医家们感到,仅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外感热病,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月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体虚寒者,正用上方,不在加减也。"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中指出:"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且分温病为一般温病及天行温病。

郭雍《伤寒补亡论》强调,温病病因不限于冬伤于寒。



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河间学派可说是温病学派的先导。



元末医家王安道(履),进一步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

《医经溯洄集》:"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从认识上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又认为温病发热是怫热自内达外,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从此,对温病的认识便开始从伤寒学说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学自成体系的开端,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五大特点学术思想:

一.吴有性《温疫论》

二.喻嘉言《尚论篇》

三.主干学派: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士雄的学术思想贡献

四.寒温学派之争,促进温病学发展

五.错简学派



l   明代.汪石山(机),在发病学上提出"新感温病"之说。认为温病不独有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而且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符合临床应用。

l   明末.吴又可(有性),继承前人学术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写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创造性地提出温疫不同于伤寒的独特见解。

1.    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说明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另有一种特殊物质--杂气中的厉气所致。

2.    不同的病的厉气也不同,又指出使人的病气亦能使动物得病,而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对病气的感受性不同,说明厉气致病既可人畜共患,又有一定的选择性。

3.    在感邪途径上,他说:"疫者感天地之厉气""邪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外邪侵袭人体从皮毛而入的传统认识。

4.    认为温疫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摇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5.    治疗上提出针对病原治以祛邪为主的观点,立疏利透达法,创达原饮以治疗湿热秽浊之疫,为温病邪伏膜原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l   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则是清代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确立之后。

l   温病学发展到清代已盛行于大江南北,这时期出现叶桂(天士)、薛雪(生白)、吴瑭(鞠通)、王士雄(孟英)、陈平伯(祖恭)、杨璇(栗山)、余霖(师愚)、雷丰(少逸)等卓有成就的温病学家。他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使温病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叶天士

l   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

l   由他口授,顾景文整理而成的《温热论》,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理论,发展和丰富了温病学诊断方法,制定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

l   此外《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等,亦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实用价值高。



吴瑭

l   继承叶氏学说,"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采用《伤寒论》条文分证形式,着成《温病条辨》,并于条文之后加自注,把方药附于证后,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温病学的必读著作。

l   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制订三焦分证治疗大法;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了不少温病方剂,便于临床运用和推广。

l   三焦辨证,补充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两种体系相辅相成,使温病辨证理论趋于完善。



薛雪

《湿热病篇》,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作了专门的论述。



王孟英  着《温热经纬》

l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

l   以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诸家温病条文为纬,

l   附以后世诸家的注释,

l   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按语,提出自己的见解。

l   本书集温病学之大成,溯本求源,纲举目张,为温病文献汇编,习温病学的入门作。

除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医家外,尚有许多医家在温病学方面有不少著作,如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疹一得》、柳宝诒《温热逢源》、雷少逸《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瘟疫论》等,从不同侧面补充温病学的内容。



民国时期以后,西学东渐,使温病学的临床应用受到严峻的考验。然而,一批有志于发展中医学的医家,对温病学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也不乏其人,如:

l   张锡纯,其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温病颇有心得,善于组方创新,药味少而力专,力图沟通中西医学,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八卷。

l   吴锡璜,是中西汇通的倡导者之一,撰写《中西温热串解》、《八大传染病讲义》。治温病注重阐明机理,重视诊断,用药注意辨证,对继承和整理温病学说有大贡献。

l   丁甘仁,积极创办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人才,对喉科,特别是喉痧的治疗独具心得,着有《喉痧证治概要》及《孟河丁氏医案》也是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数据。

l   何廉臣,善治外感热病,着有《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为温病学保存珍贵的临床资料。



温病学的理论在继承整理的基础上亦有一定的发展。

l   四时温病与温疫的概念

l   温病与伤寒的统一问题

l   新感与伏气的争论

l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l   温病与温毒的区分

l   温病与西医传染病的联系等理论问题上,提出各自的见解。



三、《温病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l   系统地学习,吸收现代医学和科学知识,不断丰富温病学内容。

l   掌握温病学治疗急性热病的专长,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医学知识。

l   学好温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重视临床,避免理论脱离临床。

l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概念明确,理论熟悉,常见诊法和治法的技要熟练。

l   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各种温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病程阶段不同,其证治就有区别。即使病程阶段相同,由于病位、兼证、病邪轻重不一,其病因病机就不同,因而证治亦有差别,要注意鉴别。

l   熟悉有代表性的温病名著、温病学术发展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ac6afc0100lfw0.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9: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2/27 18:45 编辑

2012年11月2日9:47。
第六月学习计划时间:从现在开始至2012年11月底(可按自己学习记忆进度不限时间持续进行)
每日操作内容拟
开机及准备时间:15分钟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温病学视频,小窗口打开其余自己需要的同步参阅网址
2.背记温病学的部分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参阅3楼。视频温病学24见桑菊饮与银翘散比较。其余方名自行选记。全部记忆会时间精力不允许,尽量背记各人最低程度可能做到的内容)

3。时间有多可以画10条竖线和横线,在100空格内各填上1个方剂的代表字(计18类100方),参阅记忆第二月第1页始列出的方名及中药组成,时间不多能填一格也是可以的,同时看能不能记得该1字所代表的方子的中药组成。填写完的纸随身携带,每天能依次令每10个方比较熟悉更好。如能在10-20日期间实现10分钟内读完100方的组成,估计月尾可以实现5分钟内背得出100个方剂的组成。吃饭睡觉任意时间在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和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看背(方剂口诀见第2月第七页70楼mp3)

4.时间有多可以10日后开始同时学习方剂学视屏课程,如果前几个月有看现可以重复

5.如时间有多,背记复习以前内容及伤寒论少阳条文(见7楼)

11月20日后拟开始计划第七月学习内容。

(学习不是看小说,足够数量的反复是必要的)




--------------------------------------------------------------------------------
19:16    441  2283 温病学28(风温?)温病学33    视频: 43《温病学》湿热病辨治概述:3.辨证纲领,4.三焦湿热的辨治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zODg1NzI4.html
3日      (486)
到12:15读完除30方外其余70方。太久。一小时完成都会太累。5分钟或一分钟内完成就比较可以接受。问题是未熟,有待反复熟习。。
4日16:01(560  2326 温病学41)5日(温病学42    16:13  578  2344   17:51 584 2344)分两次共80分钟读完70方,比前速度似已是大快    20:35    温病学43       589  2347  6日11:15  温病学45)http://www.56.com/w37/play_album-aid-10450762_vid-NjUwNDYzMzc.html    17:05十余只小鸟刚才又来窗口玩了一下。44《温病学》湿热病辨治概述:4.辨治法则(续),治则和常用
7日11:59 温病学45     13:46  温病学46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gzMzkzNzY=.html(615   3月4774)    16:24 温病学50     用秒表计时,47多分钟分次读了80多个方剂,比刚开始时一天才可以完成熟悉程度似有进步  20日前或许可以10分钟内完成? (刚才有三只小鸟来窗口跳了一会现在飞走了)温病学51温病学53
8日 14:17  刚才有一只鸟在窗口的花籐跳了几下飞走。方剂的速度好像已经在一小时内可以完成,但还是心理读的烦躁,每次要分开时间,现在开始拟分类及将5味药以上的另外熟读,那么估计15日左右可以将速度提高到半小时内,20日左右如能提高到10分钟内,那么应该大部分已经会背了。浏览:第二月第6页55楼 药性五味讨论
: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282230.html
                                                                        01《方剂学》绪言。【总论】第...     
9日 12:09(来了三只小鸟,一直叫了几声,然后陆续飞走) 02《方剂学》发展简史(续)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g0NzEwNDQ=.html?f=3282230
10日 方剂30最好在下一个10日内达到1分钟内背出来。13:02小鸟已经来过。早上未能正常开视屏。04《方剂学》第二节:医门八法:汗法、吐法.今天是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天
06《方剂学》和法(续)、温法...07《方剂学》消法和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08《方剂学》第一节:方剂的配...
11:00多,一只小鸟飞过来,而后陆续好多只飞过来.在窗口到处跳了几下又飞走.温病学54   09《方剂学》药物功效发挥的控...背记有点累,进步不知道。。。到15日看怎样,电脑慢,看不了什么时间过的快(832)18:46    11《方剂学》第三节:方剂的变...12《方剂学》剂型更换的功效变...13日  小鸟早上来过了。13《方剂学》【总论】小结;【各论】概述;第一章:解表   温病学55  56      14《方剂学》麻黄汤(续及附方:大青龙汤、三拗汤、华盖 15《方剂学》桂枝汤(续),麻黄汤与桂枝汤比较和临证加   
14日11:42    17《方剂学》方剂命名简述,小青龙汤(附:射干麻黄汤和    温病学58  59  18《方剂学》止嗽散(续);第二节:辛凉解表(症候特    8:39小鸟来过了。看书记忆有负担。畏惧感。温病学60    19《方剂学》银翘散(续)、桑菊饮,银翘散与桑菊饮的比 温病学61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8:59小鸟来过了。(888)温病学64    21《方剂学》败毒散(续及附方:荆防败毒散),参苏饮、温病学63     17日16:09   肠梗阻治疗经验(见约24分)肠痈 (约35分)23《方剂学》大承气汤的附方(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  24《方剂学》第二节:温下,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第三  20:51复习第一月13页125楼(十二经引经药歌诀 )
今天是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天温病学65  66   67  68  69   25《方剂学》济川煎(续);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19日14:39三只小鸟来了,现在飞走    26《方剂学》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  (三焦见于约6分钟)27《方剂学》大柴胡汤(续)、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   19日温病学70       28《方剂学》四逆散(续及附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21日12:08那只喜欢停在空中飞的小鸟又来了。温病学72  29《方剂学》约18分读完方剂70
22日那只小鸟日间来过。31《方剂学》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营汤、犀角地黄 32《方剂学》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23日不想看书。下雨   34《方剂学》24日35《方剂学》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ODU5MTg0.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5NjU2NDA4.html
25日 今日职业问题 ,家庭问题无心看书
《针灸学》25.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分布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NDEyMzUy.html?f=4032758
26日36《方剂学》      27日  37 38 39 40 41《方剂学》28日方剂学43  补血药。。15分43四物汤养血调经  方剂学44  29日那只很小的小鸟刚才来了一下,现在飞走了。方剂学45    12月1日方剂学46     2日日间两只小鸟来过。方剂学47 3日方剂学48
《针灸学》39.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分布2012年12月27日53《方剂学》至宝丹;第二节:温开,苏合香丸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3: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增加背记伤寒论少阳条文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1/5 20:56 编辑

视屏:
赵绍琴-温病学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0605703.html
相关介绍:

赵绍琴老师是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我们为您收录的这部赵绍琴中医视频讲座是一部优质的学习中医的教材,仔细观看一定错不了!
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已经成书出版的《赵绍琴温病精选》、《赵绍琴内科精要》、《赵绍琴验案精选》,由彭建中、杨连柱、赵爱华等人整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在温病治疗上,赵绍琴善于运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重病证。他把透热转气法广泛地应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以透邪外出为指导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地发展了叶天士的温病辨治理论。如温病气分证,使用辛寒清气的治法达热外出。营分证的治疗在清营养阴中,适当加入具有开达、宣透作用的药物,以去其壅塞、排除障碍、宣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则入营之邪即可外透,转出气分而解。如湿热入营,可用芳香化湿清热以开郁,疏通气机,使营热外达。如邪入心包,轻者用菖蒲、郁金清心豁痰、开窍通闭,连翘轻清透泄、宣畅气机,重者必用牛黄、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使营热外透。对于瘀血阻滞气机而热邪入营者,则应于散血之品加入琥珀、桃仁、丹皮等,活血散瘀通络,排除障碍,宣通气机,导热达外。他认为,以上宣畅气机的治法皆属透热转气范畴。即使温邪入了血分,仍应考虑透热转气之理。
在内科临床方面,赵绍琴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对一些疑难病证主张从营血分进行辨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他认为,内科病症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所以内科杂病的治疗,可用解郁、疏利、宣泄等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治疗时,他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根据他的经验,治火郁证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http://www.21edu8.com/medical/zhongyi/19894/show.html?-0-0
  倪诚:小柴胡汤非少阳病专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倪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4

摘要: 《伤寒论》中涉及小柴胡汤的条文共17条,其中太阳病篇11条,阳明病篇3条,少阳病篇1条,厥阴病篇1条,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1条。一般认为,在少阳病篇以外运用小柴胡汤,是因为兼有少阳病,其实不然。少阳病篇原文仅10条,其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264条),伤......

  《伤寒论》中涉及小柴胡汤的条文共17条,其中太阳病篇11条,阳明病篇3条,少阳病篇1条,厥阴病篇1条,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1条般认,在少阳病篇以外运用小柴胡汤,是因为兼有少阳病,其实不然。少阳病篇原文仅10条,其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少阳[url=http://www.wiki8.com/zhongfeng_5299/]中风[/url],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264条),“伤寒,脉弦细,[url=http://www.wiki8.com/toutong_7289/]头痛[/url]发热者属少阳”(265条)三条对少阳病的主要脉症进行了概括,即口苦、咽干、目眩、耳聋、目赤、胸满而烦、头痛发热、脉弦细。由此可知,以“口苦、咽干、目眩”作为少阳病提纲是不全面的。此三症与耳聋、目赤、胸满而烦旨在说明少阳病临床表现的样性,反映胆经火热及肝胆气郁的病机特点,而头痛发热与脉弦细既排除了太阳病和阳明病,又反映了少阳病的又一特点。
  小柴胡汤证应是“三阳病柴胡证”
  关于治疗,少阳病篇仅出现1条,即“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7条)一般将“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也看作少阳病的主症,并据此把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的专方。仔细分析紧接本条的“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8条),反推“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当为“柴胡证”(即小柴胡汤证),而非少阳病主症。也就是说,少阳病只有出现小柴胡汤证时才能使用小柴胡汤。病下设证,以病统证,以方名证,方证对应的层次结构正是张仲景辨病辨证用方的特色所在。这一独特的诊疗体系同样反映在太阳病、阳明病篇中,如“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103条)。受“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微和之”(251条)中“太阳柴胡证”的启发,将小柴胡汤证概括为“阳明(病)柴胡证”、“少阳(病)柴胡证”,似较符合仲景原意。
  和解少阳并非少阳病正治
  一般认为,少阳病正治法是和解少阳,其源于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人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后世据此认为半表半里证为少阳病,从而步入了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剂的误区。其实这是对《伤寒论》中“阳微结”曲解造成的。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与小柴胡汤”(148条)的“必有表,复有里”并非“半表半里”的少阳病,而是表里同病之“阳微结”,故用功善和解表里的小柴胡汤治疗。
  述少阳病胆经火热、肝胆气郁的病机特点决定了其治法并非和解少阳。《内经》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即言清泄胆经火热属少阳病正治之法。后世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也提出“少阳宜清”的观点,并且结合少阳脏腑特性,拓展了痰、瘀、暑、湿等少阳兼证的治法,增加了14余首常用方。其中针对湿热留恋少阳(胆和三焦)者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对《伤寒论》少阳病证治亦是一种补充。
  叶天士《温热论》曰“再论气病不传血分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明确指出少阳三焦病的证治方药有别于少阳胆病。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论及少阳阳明同治法,药用“连翘、香豆豉、广皮白、半夏曲、黑山栀、羚羊角”;而针对少阳相火上郁之头重、耳胀、目微赤者,则用连翘、薄荷梗、羚羊角、丹皮、牛蒡子桑叶治疗。张正昭在《伤寒论归真》中提到,可用黄芩汤清泄胆经火热。因此,出现在少阳病篇的小柴胡汤并非和解少阳,而是“清解少阳”。
  小柴胡汤具有多种功效
  如上所述,少阳病非小柴胡汤一方可治,小柴胡汤亦不限于少阳病。从小柴胡汤的广泛运用和可靠疗效来看,其有着一方多能的功效。仅从《伤寒论》来看,小柴胡汤的功效包括扶正祛邪、和解表里、疏利肝胆、调和脾胃、理血散结等。后世医家在运用小柴胡汤时也屡用屡效。明代薛己运用小柴胡汤开肝胆之郁,推动气机,调达升降,交通内外而治疗伤科疾病。唐宗海《血证论》中也多处用到小柴胡汤,如血家[url=http://www.wiki8.com/ganmao_15341/]感冒[/url],以之和解退热等;血瘀证以之调气解郁,利于行血;肝脾失和而致腹胀泄泻诸症,以之和脾止泻。陈慎吾先生将小柴胡汤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如其针对小儿稚阳之体而脾胃之气未充,用小柴胡汤祛邪而不伤正,临床加减,疗效较好。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仲景原文入手考证,还是结合后世应用和研究,小柴胡汤并不限于少阳病,其功效亦非和解少阳,而是多维的。将小柴胡汤限定于少阳病的使用范围,甚至将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等同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http://www.39kf.com/TCM/TCM-Classics/2010-01-14-633508.shtml



小说:


本草王,第52章 只吃一剂,第1页

  叶秋急道:伯父请好好想想说话反复强调病患病温病感受温邪虽然也病在少阳但病邪不同于伤寒爱孽訫钺如果伤寒少阳证用小柴胡汤然最妥当不过可不啊温病引起少阳证温病本来就伤津再投入小柴胡汤些辛温苦寒药无异于火上浇油伯父温病跟伤寒真不样不能用伤寒药方治疗温病啊

  个坐堂大夫冷笑道:温病感受依旧寒邪只发热症状才叫温病什时候成感受温邪


http://www.2du5.com/Book_49736/9282531_1/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http://wenku.baidu.com/view/8fde19c9a1c7aa00b52acbad.html



视频: 伤寒论-少阳篇-263条---272条--易演中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3MTM4MTA4.html

伤寒论(少阳、太阴、少阴、厥阴)(2009-11-09 15:58:15)转载▼标签: 杂谈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0b1450100fnl6.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8: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习:中医方剂学,读组方中药及看视屏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1/19 16:07 编辑

承接第六月第6楼。今天是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方剂100每日全部读一次负担已不太大,时间也快了很多。但仍有畏惧感。毕竟还要花点时间不够熟练,读着累。但前十天已经将速度提高到约一小时,也开始分了类,另外以英文26字母标出26个中药较多的方以后每天可以读。每天可只熟悉其中一个方,最好令读该方速度提高到3-5秒为好。

今天是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大约半小时读完70方,明日15日开始可以考虑读方时留意每方的君药和用量,第七月拟增加学习内容,如本月计划顺利可于20日后开始准备第七月计划时提前进行部分的学习内容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虽读方剂100首仍觉疲劳,但如能1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可以试增加浏览每方臣佐使药和用量,并试通读第一月18页175,176楼中药功效


今天是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试通读第一月18页175,176楼中药功效
查看第三月第五页41楼针灸,第三月第四页39楼伤寒论29--30条,第一月18页171楼中医内科

以前时间主要读方药,,试明日起背记100方,现读完70方约半小时,以后最好15分钟内完成,手机秒表计时中间可有暂停,否者容易疲劳不利长期学习。电脑太慢未看课程视屏.明日开始拟计划第七月学习内容,为巩固延伸前面的学习拟同时进行中药学的中药功效和针灸学的穴位记忆




--------------------------------------------------------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http://wenku.baidu.com/view/db5495befd0a79563c1e7299.html###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基本信息
【总 页 数】:452
【产品条码】:9787117146210
【语 种】:汉
【装  帧】:平装
【开  本】:230mmX164mm
【丛书名】: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适合年龄群】: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关键字】:方剂学//研究
【首印年月】:2011-08
【本版年月】:2011-08
【本次出版年月】:2011-08
【版次印次】:第1版第1次
内容简介目录
      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从事方
  剂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主编,副主编
  方剂学教材七部,在方剂学领域中享有益名。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
  证,严密的说理,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加之言辞婉雅清新,深受学生欢迎。本讲稿据他在中医药管理局网络远程教
  学(2003年)和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授课时(2004至2008年)的方剂学教学录音
  整理提炼而成,也蕴涵了他在中医基本思维原理,中医方药配伍学、历代名
  方组方特点及配伍规律等选修课程中的教学精华。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共分十八章,除涌吐剂未收录外,其余章节均按
  现行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体例编排。每个方剂下,一般列有出处、【组
  成】、【用法】、【功用】、【主治】、【附方】几项。【主治】之下一般
  分述有该方方证的病机分析、治法、辨证要点及该方的方义分析、配伍特点
  、随证加减等内容;一些有特点的方剂,在【主治】下还酌情介绍了用量特
  点,煎服法,使用注意,疑点难点、类方比较等,以期使学生全面掌握配伍
  技巧,贯通临床理、法、方、药诸环节。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适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本专科学生,自学中医人员
  学习方剂学之用,也可作为中医研究生班,成教班,乡镇医生培训班,中西
  医结合班等的授课补充资料,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从中也会得到很
  多启示。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41184-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9: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3/1/30 09:31 编辑

继续第六月学习内容同时,根据时间宽裕情况复习诸药即一药(第一月第二页第18楼)试通读第一月18页175,176楼中药功效
查看第三月第五页41楼针灸,第一月18页171楼中医内科,有时间继续背记少阳十条及第三月第四页39楼伤寒论29--30条
今日开始拟计划第七月学习内容,为巩固延伸前面的学习拟同时进行中药学的中药功效和针灸学的穴位记忆:
1)
(参考前接第三月帖)
针灸学》01.经络学概要和重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MzU3MTQw.html?f=4032758


2)(前接第一月)

中药学视频
中药学01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732526o1p9.html
同步文稿http://wenku.baidu.com/view/175a3b18a300a6c30c229f33.html

3)
如时间有多,抄写

刘东军易演中医《伤寒论》的时空用药感应盘
http://qing.weibo.com/1047817524/3e746d3433000b25.html
刘东军实战易演伤寒论十四针经盘
http://user.qzone.qq.com/465269586/blog/1304058887#!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04058887

了解:
刘东军易演伤寒论1-40条
http://zhongyiwujiang.blog.sohu.com/172826393.html



------------------------------------------------
20日13:05窗前有只小鸟喜欢对着花停在空中不停扑翅。针灸学》04《针灸学》06.十二经脉(11:53 961)
本草问答(唐容川著)   第一月8页74楼

今天是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针灸学》10.十二经别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1Mzk3NjU2.html
中药学02中药学0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4ODIzMjQ=.html
浏览第二月第四页39楼五运六气;   第二月第五页42楼方剂辅助学习内容;  第二月第六页55楼,第五月第二页16,19楼中药五味补泻
伤寒论29--30条,
视频: 易演伤寒论--刘东军易演伤寒论第8课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xMzQ3ODI0.html

第五月第一页6楼
。。。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着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凤,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0b1450100fnl6.html


有时间看 第五月第二页15楼“十二经络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
(1101  20:40)
看 第三月第四页40楼条文解析]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今天是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针灸学》16.四海

23日《针灸学》15.气街针灸学》21.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分布  中药学05  24日(1257  12:46)不想看书。方剂记完这几天效果怎样就不管了。25日下雨。几日未看方剂70.心理排斥感。读方最快纪录是之前的18分钟多。中药学07   08。第七月有可能开始中医内科学的学习,看第六月的计划实行状况再定。27日16:27  两小鸟下雨也飞来窗口花藤站了一下。针灸学》30 31
《针灸学》36.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病候 中药学07 09

中医内科讲座视频

http://www.21edu8.com/medical/zhongyi/20423/show.html?-0-0
中医内科讲座0_01
http://www.yi20.com.cn/play/356.html?356-0-0
12月1日15:39中医内科讲座0_02    0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0NTk3MDg=.html
3日
《针灸学》41.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分布背记:感咳哮喘痈痨胀悸痹
11:40一只大些的鸟在窗口花藤站。视频今日打不开
中医内科讲座0_05http://v.ku6.com/playlist/index_3359386.html
http://www.56.com/w70/album-aid-7796459.html
http://video.1kejian.com/medical/yixueks/16360/
4日中医 内科学 讲感冒http://my.tv.sohu.com/u/vw/6340434
中医综合傲视宝典MP3--中医内科学--感冒http://play.ykpass.com/play.jhtml?tid=f9e5538922a702dd01235ffe61fe4f0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WXgiDwdRBE/
5日10:59小鸟来过。天冷,看起来毛有点松。飞过来看一下,跳几下走了。《中医方剂学》49第一节:固表止汗,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敛肺散;第三节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4MjMxMDI4.html
《中医方剂学》49与视频同步文字http://wenku.baidu.com/view/36ba7252f01dc281e53af062.html###
《中医方剂学》50第四节:涩精止遗,桑螵蛸散;第五节:固崩止带,固冲汤和固经丸以及比较、易黄汤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4MjMxMTY4.html
视频: 中医内科教学视频咳嗽.wmv
http://v.qihuang99.com/player/1517.html?1517-0-5

12月7日今早八正散2秒69读出组成  17:14下午小鸟来过。中药学10中药学11
《中医方剂学》51易黄汤续;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第二节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4MjMxMzQ4.html
诸药合一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17/23/2006953_165347182.shtml
[转载]《内经》与《辅行诀》二书的五行与五味配属分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04c508a0100o9pq.html






12月8日
《针灸学》42.足少阳胆经的主治病候《针灸学》43.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分布
12月13日《针灸学》44.足厥阴肝经的主治病候《针灸学》45.奇经八脉概述《针灸学》46.督脉的循行分布。。。14:43小鸟来了。。尾巴一抖一抖,转身很快,然后飞走了   47.督脉的循行图48.督脉的主治病候《针灸学》49.任脉的循行分布51.任脉的主治病候  12月16日视频: 《中医方剂学》52(邓中甲)12月25日冲脉的循行分布《针灸学》57.带脉的主治病候中药学11 《针灸学》58.阳跷脉和阴跷脉的循行分布《针灸学》59.阳跷脉和阴跷脉的主治病候视频: 中药学12《针灸学》12月26日60.阳维脉的循行分布61.阴维脉的循行分布63.奇经八脉总结27日《针灸学》66.腧穴的命名针灸学》68.腧穴的定位方法12月28日75.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  29日76.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30日85.特定穴的募穴31日94.进针法  2013年1月2日99.滞针  5日《针灸学》100.晕针101毫针的针刺练习102.纸垫练针法2012年1月7日104.自身练针法2012年1月8日107.耳针疗法1月9日针灸109    2012年1月15日28《中医诊断学》望皮肤 110.灸法1月16日《针灸学》135.针灸取穴纲要(A2012年1月17日视频: 针灸取穴纲要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0ODMzMT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0MDk0OTg4.html
1月24日复习第一月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11804-18-1.html
1月27日41《中医诊断学》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1ODg4NTY=.html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