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834|回复: 0

吉美坚赞福利学校:牧民择校也“疯狂 放牛放羊的孩子六年可以写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9 06: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拉加女校的学生们正在操场辩论


  择校,这个在东部大城市颇为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今出现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果洛大草原上。许多牧民翻山越岭,骑着摩托车,带着孩子,赶着牦牛,甚至到学校附近盖房居住,都是为了能让孩子进入当地人称为“拉加学校”的学校读书。不过,这里的择校含义简单:无学习程度门槛,无年龄限制,入学顺序先来后到。为了能坐进拉加学校的教室,许多家长提前三年来给孩子报名。
  拉加学校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黄河第一曲岸边的拉加乡,是当地人对吉美坚赞福利学校、民族职业学校、拉军草原女子学校的统称。1994年,在外求学、教书多年的吉美坚赞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青海省第一所民办学校——吉美坚赞福利学校,如今,拉加学校的朗朗读书声,与有240多年历史的拉加寺钟声,一起让拉加小镇声名鹊起。许多牧民带着孩子从青海其他州县,甚至甘肃、四川远道而来求学。
  放牛放羊的孩子六年可以写论文
  一身青色花团紫红底色的藏裙,脸上两抹淡淡的高原红,如果不是一口略带京味的纯正普遍话,看不出穆静与其他藏族女教师的区别。
  家在北京的穆静去年偶然听朋友说起拉加学校的故事后,来考察了几天,就辞去工作到这里当了一名教师,教汉语和英语。她不仅不拿一分钱工资,还组织朋友们从北京筹集学校里需要的东西。
  “我是被这里吸引了,不是亲身经历,谁能想到原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习六年之后可以写论文。”每当别人问起穆静老师来这的理由时,她都把这句话说得明白、干脆、响亮。
  拉加学校的资料室里有一个专门的柜子,里面摆放的都是历届毕业生写的论文。93本论文涉及语言、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这些毕业生的平均年龄十四五岁,许多入校前根本不会读书写字。
  而从今年开始,学生的论文已经被做成光盘在藏区出售,很流行。
  “有用”是吉美坚赞的办学追求。这个年少时因家庭贫困被迫失学的僧人,为了回家乡当藏文教师,曾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
  “我读过十几年书,又到寺庙和佛学院系统学习,经常想,能不能找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学生们既能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能学到有用的现代化知识?”
  1994年经过果洛州政-府批准,吉美坚赞用多方筹得的1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办起了吉美坚赞福利学校,开始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们既学习藏族教育传统中的因明学、声明学、历算学、医学、工巧明学、语言学等知识,也要学习汉语、英语、计算机、数理化,同时还开设体育课、劳动课、音乐课、美术课等。
  因为是全青海第一家民办学校,有人怀疑吉美坚赞是不是为了赚钱。事实恰恰相反,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确定了一条原则:一律不收任何学杂费和住宿费,凡孤儿、残疾儿童、特困儿童还可以得到适当补助。
  为了让没有进过学校门的藏族孩子能够适应藏汉英三语教学,在教材选取上,吉美坚赞和老师们费了一番心思。汉语学习,要求6年完成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统编教材的全部内容,藏语文除了学习传统经典,他们自编教材。办学十几年里,拉加学校开发了9种课本。英语则选用了青海民族学院专门面向藏区的课本,雪山、牦牛、草场,这些藏族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课本中随处可见,亲近感让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
  独特的教学方式,让这里的学生六年毕业时能够熟练运用藏语基础知识进行写作。十几年来学生们还在藏区的各类报刊上发表了3000多篇文章。甚至有人评价这里的毕业生藏语应用达到大专水平。
  让拉加学校名扬藏区的是2001年的高考。当时第一批学生六年学习期满即将面临毕业,吉美坚赞几次找到玛沁县和果洛州的教育部门,为他的学生争取到了参加高考的资格。
  成绩出来后,吉美坚赞舒了一口气,当地教育部门吃了一惊:该校5名学生参加了大学考试,结果全部考上了青海民族学院、西藏医学院这样的大学。此后,连续几年,拉加学校的学生参加高考,达到大学录取线的一直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目前,拉加学校的561名毕业生中,上大学的有207名,有一批人已经成为医生、教师、寺管等。让吉美坚赞最得意的是有4名毕业生开始开办自己的学校,把这里的教学方式传承开去。
  教学独特,辩论让学生自主学习
  背靠高大雄浑的阿美尼勒功山,海拔3050米的拉加学校每天上下午都有壮观的一景:几百个学生在操场上辩论。形式不拘一格:一对一,一对多,或二对多,三对多。一对一时,两人一组,一人坐在地上,一人站在前面,就某一论题你来我往深入辩论。而一对多时,一个人坐在地上,面前几十个人或者逐一提出问题或者一起阐述观点。击掌声、此起彼伏的高声论述声,让整个操场沸腾。
  藏传佛教中僧侣的辩经,被吉美坚赞大胆地用在了日常的教学中。拉加学校规定,各门课程都要采用辩论的方式巩固学习成效,不仅是藏语言学习,也包含英语、代数甚至是计算机。
  拉加学校还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每周四下午四点开始,都要进行全校的知识竞赛,有传统的辩论,历史、常识、法律、科普问答,还有英语对话,小品表演等。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曲美仁曾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别乡,2008年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15岁了,之前一直在家放牛。经过不到三年的学习,每周四的知识竞赛上,曲美仁曾都可以用藏语、汉语甚至是英语和别人辩论。
  1991年出生的扎西才让2007年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来到拉加学校读书。他觉得辩论对自己学习知识帮助特别大,因为在每次辩论之前,自己要找出学习中不懂的,通过发问、对方回答,直到把问题搞懂。有时在反驳别人观点时,也要用到许多观点,因此要提前把自己的观点背下来。
  现在吉美坚赞的学校名气大了,小小的拉加镇经常有远道而来的牧民,最远来自甘肃、西藏。拉加学校办公室主任桑姆吉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每年开学时来报名的学生有1000多个,可学校目前的规模一届最多只能收200多个学生,而且又不能考试,因为来报名的学生大多根本没有上过学,如果挑选其中基础好的孩子,就违背了办学的初衷。
  所以拉加学校的入学政策是“有教无类,先来后到”,只要是20岁以下的社-会青年都可以报名。有的孩子已经连续三年来报名,就优先录取;接下来录取连续两年来报名的;剩下来的就只好明年再录取。即使这样控制,拉加学校目前还有一部分学生借住在附近居民家里或是寺院中。扩大校舍,能够容纳更多的孩子入学是吉美坚赞最大的愿望。




不要求熄灯的学校 每年都有学生主动要求留级
  多根细细的藏式编辫披在脑后、身着暗紫色花纹藏裙的次珍老师在给学生们讲弟子规,如果闭上眼睛,老师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们朗朗的背诵声,让人想不到这是在偏远的高海拔藏族地区。
  次珍老师曾在青海民委工作,儿子上了大学以后,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真正喜欢的事情。在拉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藏语教学后,她来到了拉加学校,教授汉语和藏语。
  “礼仪、社-会规范,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藏汉都是一致的。”次珍老师这样解释。这种藏汉结合的传统教育已经在学生们身上扎根开花。
  “我想成为像我老师一样的人!”这句话常能听学生说起,也最让穆静老师感动,“现在大城市的学校条件那么好,孩子们学习条件优越,可是在哪所学校经常能听到这句话?”
  穆静说,在这里不管是哪里来的老师都会感受到尊重,在校园里,有老师走过来,10米以外的学生就会行躬身礼,等老师先过去。
  26岁的才让三知老师是青海民院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他曾在西宁一家公司搞美术设计,知道这所学校后,就到这里教书,教孩子们素描、素写等美术课程。
  在这所学校有许多“怪现象”:晚上不熄灯,甚至晚上12点钟还有学生在教室里读书上自习,第二天一早五点钟,天还没有亮,已经有学生起来读书或者跑步、踢球。
  去年,经过严格面试,西南民族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李毛措如愿到拉加学校当了一名教师。这个被学生形容“眼睛想(像)珍珠一样漂亮”的女教师教基础班汉语和初级班的英语。基础班有92个学生,年纪最大的34岁;初级班是全校最大的班,共有143人。班上许多学生没有上过学,得从bpmf和abc学起。为了能使程度差的孩子跟得上,她让学生们随时来她的宿舍背书、问问题。于是从早上七点半下早自习到夜里十一点,总有学生拿着英语或汉语课本来找她,或在她门前读书。
  “主动要求留级”是拉加学校另一大怪现象。
  16岁的泽让扎西来自四川阿坝。因为以前没有上过学,进校后藏文跟不上,泽让扎西就主动要求留了一年。如今,泽让扎西在职业高中二年级,专业是计算机。
  像泽让扎西这样主动要求留级的学生,在这所学校每年都有。“每年都有要求留级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学得不够好。”吉美坚赞校长说,到这里读书的孩子是真想学到知识,绝不是要拿文凭。
  开放、自由、启发式的学习环境也产生了“坏结果”:曾经有学生考上了大学,但是到了大学,发现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同学之间也不能相互讨论,觉得这样的大学学习不是自己所想的,就退学了。
  “这样的学生挺多的。”吉美坚赞认为自己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不能适应封闭的教学。
  女校全州考第一 五年级直接升初一
  戴眼镜的嘉雍卓玛在一群女孩子中有些突出,因为她的同学中近视眼很少。嘉雍卓玛的家在近400公里之外的西宁市,她从虎台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就来这里读书。
  “这所学校非常热门,教学质量很高,我这些同学英语都讲得非常棒。”嘉雍卓玛与大多数城里孩子一样,很大方,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自己的父亲是一名曾在日本留过学的学者,目前经商,母亲是青海民族学院的教师。一次,父亲为一群日本朋友做翻译,到藏药厂参观,但是日语熟练的他,因为不懂自己本民族的藏医知识,翻译总是不到位。于是他想到让女儿到藏区这所知名的学校来读书。
  “这里的老师水平很高,藏语、英语最好。”已经来了几个月的嘉雍卓玛已经在班里交上了好朋友,课余时间她们的生活非常丰富:编织藏式手工艺品,去大约一公里远的河边取水,帮筑路工搬石头。
  脸黑了、手脏了、指甲长了,嘉雍卓玛却非常快乐:“这种生活很充实。”不到14岁的女孩子非常独立,放假时,她会一个人坐班车到果洛州所在地大武镇,住上一晚,然后做七八个小时的汽车回到西宁。
  当然,嘉雍卓玛只是特殊的孩子。女校绝大部分还是牧民的女儿。
  由于地理条件特殊,藏区牧民居住分散,经常是两三家或者一家住在一个山沟里,许多牧区的孩子得不到教育机会,尤其是女孩子。
  “女童的教育是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教育是人类的根本教育。”吉美坚赞一直认为要想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就要首先对女童进行教育。
  当初开始办学时,吉美坚赞尊重信教群众和拉加寺教规,学校不收女生,但是经常有牧民要求把自己的女儿送来读书。从1997年开始,吉美坚赞多次找到州县政-府,希望批准自己再建一所女子小学。2001年4月,玛沁县人民政-府和县文教局联合下发文件,同意创办女子小学。
  得到政-府的批文后,吉美坚赞四处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在拉加镇阿弥改托神山脚下为那些整日被家务劳动所牵累的牧区女孩们创建一所学校。2005年拉军草原女子学校正式对外招生。
  果洛州教育部门与吉美坚赞当时有一个约定,每年收40名女生,6年达到240人时,政-府就给予教育投入,结果学校第二年招生就达到了这个数字。如今,女子学校已经成为民办公助的学校,按寄宿制学校标准,政-府每年给每个学生1650元的生均经费,还解决了14个公办教师编制。女子学校的一位副校长和教导处主任都是原来男校的毕业生。
  在教学方式上,女校与男校基本相同,包括从寺院吸收的辩论方式。也许是因为没有男生的干扰,这些女孩们非常大胆。一次学校运动会上,女孩们还和教师队踢起了足球,劲头不输男生。
  2010年,第一届女生班已经上到五年级,夏天参加了果洛全州小学毕业测试,结果五年级的拉加女子学校的孩子们总成绩第一。州教育局经过研究决定让这些女孩子直接升入初一。
  教育部门支持教学推广
  在吉美坚赞的办公室里,教育部门授予的各类优秀学校的奖状、奖杯有许多,吉美坚赞本人也有许多荣誉。但他的理想不在于此,目标也不是把学生培养到大学,而是让藏族孩子学到有用的知识。
  于是,2006年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成立。目前335名学生在基础部(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班)就读,428名学生在读职业学校,共有5个专业,分别为藏语高级班、藏医、工程(藏式)建筑、唐卡绘画、计算机。
  从拉加学校成立之初,果洛州政-府及教育部门就给予了支持和肯定,职业学校建立之后也是如此。目前,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学生开始享受生均每年1500元的中职教育补贴。
  洛吉来自西藏林芝地区,小学毕业后放了几年牛,去年来到拉加学校读书,如今他是基础部中级班的学生,对于今后想学哪个专业还没有想好,无论是绘画、藏医、还是计算机,他都感兴趣。
  目前,120名毕业班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大部分已经有了去向,或者工作,或者继续读书。学生抢手,也让吉美坚赞为难。玉树的一所学校去年就提出要几名老师,不知有没有学生愿意去。虽然没有师范专业,但是因为拉加学校的学生水平高,青海、甘肃藏区的好多学校都有拉加学校的毕业生当教师。甚至甘德县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全部是拉加学校毕业生。
  “现在全州已经有几所寄宿制学校,教学方式与效果还不能让人满意,所以拉加学校受到欢迎。”果洛玛沁县教育局副局长周志介绍说,目前已经有三所学校在用拉加学校的自编教材。还有几所学校正在推广辩论式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