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版务专区
›
错帖暂存
›
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
返回列表
查看:
628
|
回复:
0
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
[复制链接]
nmskqmw
nmskqmw
当前离线
积分
3445
发表于 2012/12/2 23: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谈
藏传佛教
培养人才的模式
“
佛教
”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
佛菩萨
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
信仰
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
知识
、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
文化
和民族
传统文化
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类精神文明宝库增添优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其中许多成功经验不仅对佛教教育,而且对全人类的教育和智力开发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藏传佛教在13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一开始即遭到原始宗教苯教的激烈排斥,九世纪中叶因郎达玛灭法而中断百余年,近代以来又遭到洋教的入侵渗透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它始终像屹立在海岸上的一座花岗岩石山,在一次次历史风浪的冲击下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近现代以来,周边地区和邻近国家的佛教普遍从昔日的鼎盛逐步走向衰败没落,有的地方道风学风沦丧殆尽,寺庙
佛塔
变成了历史遗迹、旅游景观,而藏传佛教的繁荣期却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中叶;直到现在国内外仍有不少藏传佛教寺院保持着传统风规和学修模式,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法脉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藏传佛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保持优良传统,僧众能够保持坚定的信仰,这和它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从藏传佛教传统教育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有必要了解藏传佛教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就此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教育为根本的思想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佛教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利是
解脱
成佛;利他是以
佛法
教育群众,以佛教精神为众生服务。要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目标,首先必须掌握知识,懂得佛法。因此,藏传佛教把闻佛法、学知识看作是入道、成佛、成办利生事业最根本的条件。这种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问和尊重善知识的传统
藏传佛教重视知识学问,视知识学问为最宝贵的财富。在社会上,有知识学问的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如藏传佛教中有活佛转世制度,但转世活佛的第一世必须是学修成绩卓著的大善知识,否则没有转世资格。其次,藏传佛教中善知识的地位是高于一切的,是最受人尊敬的,如金座法王和各寺院的堪布(主持)、活佛的经师、传法的上师人选都从善知识中产生。即使是转世活佛,若无学问和品德,也不会受到信众的尊重。
在寺院中好学上进、有学问的僧人比一般僧人地位高,
学习
成绩差的僧人别人自然瞧不起,只能做寺院的后勤服务工作。
在藏民族中僧人是最受尊敬的知识阶层,婚丧嫁娶诸事务中均离不开僧人,每户人家把子女成才的希望也寄托在寺院上。让子女出家,不仅是为了
学佛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知识,成人成才,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及谋到较好的职业。有知识的僧人在寺院可以当经师、法师,还俗回家后也同样得到社会的尊敬,可以担当教师、
藏医
师等知识性和技术性社会工作。
(二)重视寺院的传统
寺院在藏传佛教中不仅仅是修行和礼佛的场所,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
学校
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藏传佛教寺院共有两种类型:一是学院式的寺院,一是禅院式的寺院。一二百僧人乃至数千僧人的寺院都是学院式寺院,不足百人的寺院一般都是禅院式修行寺院。学院式寺院中规模较小的只有闻思学院,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除了学习显宗五部大论的闻思学院外,还有上下部密续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
藏医学
院和
印经
院、藏经院等机构。各学院有比较统一的学制和教材,有考核和学位授予制度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小寺院都有各种法事活动和各种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如佛展、灯展、酥油花展、表演法舞、演出藏戏、暑假旅游节等。
由于寺院具有继承发扬佛教和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各种人才、举行法事活动及供人礼拜观赏佛教文化艺术等功能,
藏族
非常重视寺院建设。藏族群众一般住房简陋、衣食朴素,却会拿出劳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去修寺造像、供养寺院。因此,藏区到处都可以看到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和金银珠宝装饰的佛像佛塔,和藏区群众的生活形成了显著的反差。
(三)视师如父与尊师如佛的传统
在藏传佛教中把依止善知识、尊重上师看作学法修行和入道成佛的根本因缘,把经师和上师的地位看得无比神圣。在修行人的德行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尊重上师的德行,不尊重上师、不尊重师教被视为严重的道德败坏,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僧俗群众的歧视。因此,在藏传佛教中很难找到背弃经师上师的事例。
(四)终身受教育的思想传统
佛教把修学之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从入道到十地都称“有学位”,成佛后才称“无学位”,这充分说明学佛不能仅靠“自悟”,还要学习经教。藏传佛教三大学者之一的萨班曾说:“即使明日死,今日要学习;今生虽无用,下世自受用。”藏族格言说:“学到知识生存一天,胜过无知枉活百年。”在这种好学传统的影响下,藏传佛教中曾出现过很多毕生追求学问,不惜身命,不怕困难,访师求学,最终获得卓越成就的大善知识。
二、藏传佛教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严
持戒
律、精通显密教义、悯念众生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藏传佛教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设有如下教育内容:
(一)戒行品德教育
戒行品德是修行做人的根本,也是佛陀立教的根本,故三学以戒律为本。藏传佛教非常重视四众弟子的戒行品德教育,各寺院都制订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有规定的戒学课和衣食住行的行为准则,并有奖惩制度。在经师法师等僧职的任职条件中戒行占第一位,坏戒僧虽懂经学,也无传戒传法资格。犯四根本戒(杀盗淫妄)的僧人就被开除僧籍、驱逐出寺。戒行不清净的僧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守戒的僧人则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这种信仰环境对僧人的教育十分有利。
(二)文化基础教育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藏文拼读、书写和各教派各寺院日常念诵经文颂赞、仪轨的熟读和背诵。
(三)内学
基础理论
教育
“内学”也称“内明”,是指佛教专业知识。佛教专业知识分显学、密学两个体系。显学内容主要是“内学五部”,即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论、律学以及
菩提
道次第、判教理论、教派史等;密学内容主要是密教原理,如
密宗
道次第、四续概论、二次第教理、修供坛城
灌顶
、开光、护摩仪轨等。学习途经有两种:一是报考显宗闻思学院和密宗学院,参加正规学习,学完全部课程大约需要二十年时间;二是单独拜师求学,学习的内容自己选择,学习没有时间限制,有三五年的,也有十多年的。无论是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主要还是靠精进自修、研读经论和闻思修全面结合。
(四)外学广泛知识教育
“外学”是指大五明中除内明(
佛学
)以外的因明、声明(梵文和藏文文法)、医方明(藏医学)、工巧明(工艺技术,如绘画、雕塑佛像、制作坛城法器供品、学习佛舞佛乐和手印类)以及数学(包括天文历法和卜算)、诗学(文学理论和修辞学)、词藻学、音韵学、戏剧学等小五明知识。
十明中除了内明佛学外,其余都是世间知识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为深入学习佛教理论、提高讲辩著述的能力和技巧、掌握为众生服务的知识和学问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这类外学知识,除了学医有藏医学院外,其余都没有正规的学制,一般都是自己拜师求学,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科进行学习。
在藏区,将精通十明者称为大班智达,精通五明者称为班智达,精通佛学者称为格西。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经学传承,三藏、四续显密
经典
理论都有传承。没有传承的自学,特别是密法,信众不予承认,没有讲学和传法的资格。
内学传承有诵读传承、讲学传承和灌顶传承,外学如藏医和绘画也有不同的学派和画派的传承。佛教显学和密学的传承源头都是
释迦牟尼佛
以及弥勒、龙树、无著等菩萨。没有传承的传法和传戒,被视为不具备法脉戒脉的违法行为。
三、寺院制度
藏传佛教寺院分两类,一类是学院式寺院,一类是禅院式寺院。
藏传佛教学院式寺院是按印度那烂陀寺的模式建立的学修一体的佛教寺院,其建制最初形成于十一世纪的噶当派桑普寺,后来在萨迦派中也相继建立,其制度的完善应归功于十五世纪建立的甘丹、色拉、哲蚌等格鲁派三大主寺。这三个寺院在鼎盛期学僧数量高达二万人,其中哲蚌寺学僧近万人,被称为“雪域那烂陀”。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除了显宗学院外,还设有上部密续学院、下部密续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藏医学院等。
显宗寺院的学制一般分为十三级。其中因明论五级(五学年),般若现观庄严论四级(四学年),中观论二级(二学年),俱舍一级(四学年),律学一级(二学年)。学完五部大论,共需十七个学年。每一学年分四大学期(每学期30天)、四小学期(每学期20天)。每年除了夏季和冬季年关放假十多天外,其余时间各班级学僧都要按规定听课和阅读。读完10—12个学年的学僧,成绩优秀者可以申请格西学位预备资格。进入格西学位预备名单的学僧,等待多年才能获得正式格西学位答辩的机会。处于格西学位预备期的学僧,还要按规定广泛研读有关经论,参加辩论。
从显宗学院毕业后,可以进入密续学院,攻读密宗学位。密宗学院的学制一般是三至五年。
在显宗学院一般设有三级学位:一级然建巴,相当于硕士学位,读完十年就可以申请答辩;二级噶居、多然巴,相当于博士学位,读完五大论后成绩优秀者方可获得;三级拉然巴,相当于博士后,是最高学位,是在拉萨三大寺僧众集会的祈愿大法会上经过答辩选拔的前十名,由达赖喇嘛授予学位。
密宗成绩优秀、通过答辩者,可以获得俄然巴(密宗博士)学位。时轮学院有宰然巴(术学博士)学位,藏医学院有曼然巴(医学博士)学位。如甘丹寺金座法王任职者必须具备显密双学位,即拉然巴和俄然巴。各大寺的堪布、首席法座任职者必须具备拉然巴或者多然巴、噶居等学位。各学院高级班的教授由获得高级学位的著名善知识担任,各班级的教师由学院组织派遣。学员拜师的礼物只是一条哈达,学院和教师不收学费,教师没有工资,学院的经费和教师学僧的生活费都靠社会信众的
布施
供养。
禅院式寺院一般都是规模较小的寺院,这类寺院没有正规的学制,一般都是以法事活动和禅修为主。学僧采取单独拜师、分散学习的方式,有时参加经论讲座和传法、灌顶活动。这类寺院在管理上比较松散,来去也较自由。
四、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锻炼记忆力的背诵方法
藏传佛教无论学院或禅院,都十分重视经典。禅院式寺院要求背诵日常课诵的经文、仪规,一般不允许在集体法事活动中带经典法本。学院式寺院更有严格的背诵考试制度,入学和升级都要求背诵考试合格,各班级的基本课程教材都要背熟。在辩论中需要运用到储存在记忆中的大量论点、论据和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论的基本功,
记忆力差
的人无法参与答辩,不通过答辩难以学精五部大论,也取不到格西学位。
藏传佛教中有特殊的背诵传统。据史料记载,印度的世亲大师能背诵十万颂论九十九部。藏地噶当派格西夏热瓦能背诵一百零三函的
大藏经
《甘珠尔》。宗喀巴大师从小养成了每天早晨黎明到日出背熟十七页经文(约一万字)的习惯,有一次给一万多僧人开讲经论十七部(约二十函),偈颂、疏论按原文一字不漏,靠背诵经书讲解,共讲了三个多月,是宗喀巴的四大奇迹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的奴古活佛取得了背诵经论六十四函(约一千九百万字)的优异成绩,曾传为佳话。像这样记忆力超常的善知识虽然不多,但能背诵三五部或十来部的人不算稀有。背诵这一
学习方法
,对提高人的记忆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用大脑作知识的宝库”,这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开发深细智慧的辩论方法
辩论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思辩规则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以加深认识、得出合理结论的一种认识方法。辩论的方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敏捷的思想反应能力、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藏传佛教教育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开发人的智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进深细的理论思维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培养出很多思想敏捷、辩才无碍,可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匹敌的智者和辩论家。
在闻思学院学习的学员,入学后的前二年,要集中学习辩论规则和方法,通过辩论实践,熟练掌握辩论技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因明、般若、中观、俱舍等经论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采取思辩推理的方法,每一个法相概念,每一个命题和理论观点,每一个结论和论证过程,都要一一思辩推论,刨根问底,对每个问题的了解达不到精细入微绝不罢休。三大论的教材由本颂、注疏、总义、论证四部分组成。论证部分中对本颂和注疏的内容逐个进行正面和反面的推理论证,使每个命题、每个观点都建立在充分论证、合乎逻辑的基础之上,消除或然性、不确定性、歧义及隐含的矛盾。
经师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采取议题分析辩论的方法,让学员自己动脑筋进行推理分析,在师生的相互辩论中获得合理的答案。闻思学院每个班级都按课程内容所规定的提纲条目进行辩论,辩论的形式有:同班辩论和不同班级间的联合辩论,有一般辩论和竞赛式的各班对抗式辩论,有升级答辩和学位答辩,有各寺相同班级的联合辩论和游学参辩等等。在辩论中可以参照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打破教条框架,自由思考,发挥辩才机智,畅所欲言。在辩论场合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参辩者一律平等,进行学问和智力的较量,以理取胜。
这种辩论方式,不但有利于深透掌握理论原理,而且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精细敏捷的认识和思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独立思考、自由辩论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一般都有考虑问题精细周到、能言善辩、在演讲和著作中具有较强逻辑性等特点。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
佛教是重实践不尚空谈的宗教,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指导修行实践。把闻所得智、思所得智变成修所得智产生的因缘,把闻思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修行实践中发挥闻思的作用,这是一切佛教正法的学修道路。藏传佛教反对轻视经教的盲修瞎练,同时也反对不与修行实践相结合的世俗学者的纯学术作风,在学修的实践中创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在学修结合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修并进,一种是先学后修。
学修并进就是采取边学边修,学一点用一点,使学问和修持同步增进。先学后修是第一阶段集中精
力学
习经论,提高思想认识,打下坚实的修行理论基础;第二阶段转入修行,把修行和弘法利生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学习和修行分阶段进行,并不是集中学习期间没有实修项目,恰恰相反,在集中学习期间除了有行为道德方面的严格要求外,还有许多按规定需要完成的修行项目,还要参加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在集中修行阶段也不是不看书学习、不研究理论,只是有重点地看而已。
一般正规学院出身的人符合先学后修的模式,非正规学院出身的人一般符合学修并进的模式,但也并非没有例外。
在宗喀巴大师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前期广泛求学增知识,中期思化经论为教诲,后期日夜勤修实践行,一切为教振兴作回向。”这不仅是宗喀巴大师的历程,也是藏传佛教中流行的闻思修全面结合、循序渐进的一种学修模式。
藏传佛教讲辩著述人材辈出,研究著作成果也远胜于印度。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其学统和法脉传承源源不断,后继有人,充分证明了它在教育方面的成功。
藏传佛教教育的成功经验,对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传统、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佛教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藏传佛教
,
佛教
,
知识
,
学习
,
文化
,
藏医学
相关帖子
•
取象比类之发现1
•
中医药法今天审议通过!
•
2016年五运六气回顾与2017年展望
•
王国强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
中药改名:是规范还是瞎折腾
•
【学习札记】干支是学习真正传统中医的一把金钥匙
•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
开启灵枢之门-宋恩旗老师讲灵枢
•
学中医的两种读书途径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