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yixing妙善

这才是中医 / 罗大伦 著 【转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4: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5 06:59 编辑

正文 神农尝百草(2)

   

    中医认为早晨的时候万物生发,对应春天,属木;中午,热盛,万物繁茂,对应夏天,属火;下午,万物降收,对应秋天,属金;晚上,万物进入休眠状态,为第二天做积累,对应冬天,属水。关于土,在中医里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每个季节的尾巴那里,有十几天是属土的,另外一个说法是在夏天和秋天之间,长夏属土,其实这些说法都各有道理,大家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张锡纯在想到了这些以后,就分析了,我在秋天,又是这个时间出现腹胀。这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他认为这是“秋金收令太过,致腹中气化不舒”,就是秋天是主降收的,可能是降收得太过了,所以令自己腹胀,那么,什么药能治疗这个病呢?

    张锡纯想到了厚朴这味药,因为他读本草书,知道厚朴可以治疗胃气郁结胀满疼痛等症,同时药性能升能降,于是就每天嚼服厚朴六七分,大约不到现在两克。

    结果,这样服用两天以后,腹胀就痊愈了。


    于是,张锡纯通过这次实践知道了,厚朴用多大的分量,就可以起到消除腹胀的作用。后来,张锡纯在治疗冲气上逆的时候,在重用龙骨、牡蛎、半夏、代赭石的时候,经常是稍稍地配合一点厚朴,来宣通气机,这样,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当时,张锡纯家附近,有个叫张马村的村子,村里有户人家,雇了一个牧童,给他们家放牛。在夏天的时候,这个牧童会把牛赶到村外的山坡上,让牛吃草。

    但是,悲剧却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发生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还有别的孩子也在放牛,这些孩子在一起,总会搞些恶作剧。其中几个孩子就约好,一起来恶搞这个牧童。于是他们就喊:“喂,你,过来!”

    那个牧童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听伙伴们叫他,就傻乎乎地跑了过来。

    结果,他们几个一拥而上,按住这个牧童的脑袋,让他弯腰,把脑袋强行塞入这个牧童自己的裤裆里(纳头裤中),然后把他的两个胳膊倒背着给绑起来,他们管这个游戏叫“看瓜”。

    有的时候,恶作剧是最害人的,比如有的人趁别人不注意,撤掉椅子,结果这个人摔坐到地上,会导致尾椎着地,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瘫痪。

    这个恶作剧后果很严重,当牧童被人救出来的时候,“气息已断”。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已经吓跑了,大人们赶快让这个牧童盘腿坐,然后捶打腰背,过了好半天,这孩子的气息才缓过来。但是还是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胸口堵着,使得呼吸不畅,严重时,“气息仍断,目翻身挺”。

    当时,人们都没办法了,就把张锡纯给请来了。张锡纯一看,这是怎么回事儿啊?一问,敢情是恶作剧给搞的。于是,他就想,这一定是牧童在裤子中“闷极之时,努挣不出,热血随努挣之气上溢而停于膈上也”。

    也就是说,这是孩子使劲的时候,淤血上溢导致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5: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5 07:05 编辑

正文 神农尝百草(3)

   

    于是,张锡纯又想到,
三七这味药,可以化淤血,又可以止血妄行,而且病愈以后还不至于将淤血留于经络。于是,他就开了三七,并把它研成粉末,让孩子每次服用三钱,合现在九克,用开水冲服。

    结果,服用两次以后,这个孩子就康复了(两次痊愈)。


    这样,张锡纯对三七的疗效也有了直观的感受。没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张锡纯家附近有个村庄,叫留坛庄,有个少年姓高,年龄在十四五岁,患上了怪病,总是不断地吐血。这个吐血在过去是常见病,一般血有从呼吸道出的,有从消化道出的,看这个吐血的势头,我分析这个少年是从胃里面出血的可能性大些。

    家人给少年请来了医生,治疗了十多天,愣是没什么效果。

    这个时候,孩子的病情可就危急了,您想想,成天这么吐血,一个人能有多少血?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有人想起了张锡纯,说这人很是用心医学,赶快去问问他吧。

    于是,这家的家长就“仓猝遣人询方”。

    张锡纯随着来人跑去一看,就说,这个病,我出个方子吧,就用三七粉,去买来一两,分三次服用下去。

    啊?大家一听,能行吗?就一味药,三七粉,而且还是一两,这个分量大了些吧?平时也就是用几钱,您怎么敢用一两啊?

    但是没办法,孩子还吐着血呢,我们就听听这位张锡纯的吧。

    于是,家人就去买来了三七粉,按照张锡纯的方法,分三次,一天就全给孩子服用了下去。

    结果,“当日服完其血立止”,孩子吃完药就不吐了。


    张锡纯的本草根底深,谁都知道,但是他是怎么学的,一般人可就不知道了。现在,我就把这个谜底给大家揭开吧。我把张锡纯的医案,只要标有年代的,都给放到了一起,我发现张锡纯这个问题,原来,在早期使用单味药的时候居多。

    这就和我们一般学中医的人不一样了,我们也学药的各种功用,但是,老师总会告诉我们,这个药是用来组成方剂的,方剂才是治病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5: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5 07:27 编辑

正文 神农尝百草(4)

   

    所以,我们在开始治病的时候,用的都是方剂,比如四君子汤打底,组成补气的方剂,四物汤打底,组成补血的方剂等。

    这就和练武术一样,我们一上来就是组合拳,练的是套路,一路长拳,二路长拳,成套地打,最后很多人一打架,上来就是一个套路,从头练到尾,你让他单独打一拳,不会。

    学中医的也是,上来开的就是方子。说句实话,这个病,方子里面到底是哪味药起的作用,自己心里还真含糊,每个方剂里面的药物越多,对这个问题就越吃不准。

    于是就说,这都是这些药物协同起的作用,谁都离不开谁。

    很多中医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对每味药的把握,不是那么精准。

    记得很早的时候,我学中医,有一天,母亲突然对我说,中医里面有两种人,一种人开的方子里面药物有几十味,这种叫漫山围捕的方法,可能也治病了,但是具体是哪味药起的作用,恐怕连自己都说不清楚,就像拿机关枪扫射一个目标,一百多颗子弹,打出去,总该有一颗子弹打中吧?

    而另外一种中医,对药物把握清楚,往往是几味药,甚至一味药就解决问题了,这是高手。

    当时我对中医理解还不深,但是也觉得在理,所以后来一直记得这句话。

    当我看到张锡纯的医案的时候,我明白了,张锡纯学习中医的思路,和我们有点不一样。

    张锡纯在本草学上下了工夫,尤其是《神农本草经》,其中有很多我们现在认为是不常用的方法,他都给发掘了出来。

    更重要的是,他学习中医的时候,开始经常是用单味药来治病,这是别人没有下过的工夫,这样,他对每味药的药性到底有多大,到底是升是降,到底走什么经,到底寒热温凉到什么程度,等等,他都十分清楚。

    所以,日后他在组方子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他对药物的加减,把握得恰到好处,拿捏准确。如果我们把药物比喻成兵将的话,张锡纯对每一个兵将的特点都十分熟悉,他组成的战阵一定是最强大的。

    而且,张锡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一些不了解的药物,他都自己亲自去尝。这有很多的例子,有一次他为了试验花椒的力道,一次嚼服了二三钱,结果搞得自己肺不能吸气而胸闷,猛灌了几碗凉水,过了半天才缓过来;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去药房考察,看看各地的药材是否一样,因为有时同样的药名,在不同的地方药房会给不同的药。

    张锡纯是如何做到对每味药都了然于心的?他会怎样应用单味药物呢?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这些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们都会看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3: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5 19:35 编辑

正文 网友互动(1)

   

    网友互动

    桂枝飘香问:

    看到在张锡纯的故事中,提到了苓桂术甘汤的神奇作用,我对茯苓这味药很感兴趣。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说茯苓泡水喝对身体好,所以我今年春天用茯苓泡水喝,喝了几次,就觉得走路发飘,头晕,持续了几个月,提前体会了老年人的痛苦。后来用菊花、天麻、绿茶泡服,才渐渐调养过来。我觉得中医中药的知识不能只看书本,需要实践经验。不知道罗兄对茯苓有研究吗?

    罗大伦答:

    朋友,苓桂术甘汤是我最常用的方剂了,有千军万马之力啊,许多重得连说话都困难的病,就这四味药,很快就有好转。

    举个例子,沈阳有个工程师,搞有色金属的,少年时患过肺结核,现在人消瘦,皮肤黑,哮喘,咳嗽,因为外感病情严重而住院。外感治愈后仍然哮喘,疲乏无力。来北京找我诊治,向我说病情,说一会儿就张口抬肩,气上不来。为他做舌诊时,发现他舌苔白腻,满是泡沫。我判断为水湿上犯,就用了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桂枝6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冬花3克,具体的方子有些记不太清了,总之是重用茯苓,五副药之后,他的全部症状都消失了,后来又调治了一段时间,就完全康复了。患者认为这是神方,其实就是张仲景的方子。

    我认为,只要体内水湿壅盛,茯苓是一个非常好的药,但是体内没有水湿,您把它当成零食是不可以的,那么怎么判断体内水湿是否多呢?要通过脉象,通过舌诊,比如舌体胖大,舌体上唾液多、成沫,舌苔白腻等,都是指征。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就要找个中医大夫帮忙检查一下。

    如果没有水湿,估计服用后就像桂枝飘香兄服用后的症状吧。所以说,凡是药都是有药性的啊。误补人参成毒药,对症砒霜是良剂啊。

    还有一点我必须强调一下,中药的使用方式最好是配合着用,比如苓桂术甘汤中,茯苓与桂枝、白术、炙甘草配合,六味地黄丸中它的量也是很少,并与其他药配合使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通常用单味药我们叫单刀直入,那是要十分的眼力的,认证确实,保证没有偏失才用的,所以我很少给人开一味药熬着喝的。

    正文 网友互动(2)

   

    天平589问:

    真佩服古人这种探求新知的精神,为了弄清每种药的药性,不惜以身尝药,现代人谁还敢这么干?我对中医的理论不太懂,但是对中药的兴趣倒是很大。我曾经去药店抓中药,里面有一味药叫橘红,但是药店给我的却是陈皮。我想问问罗兄,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杏虎答:

    橘红和陈皮均为橘皮,中药房有单独的饮片陈列。二者味苦,同归肺脾二经,均具有行气涤痰化湿之功。但前者的原产地为岭南化州,所以处方名叫化橘红,其温燥之性强于后者,偏重于治疗外感风寒、咽痒、气逆、咳嗽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代表成药为橘红丸与蜜炼川贝琵琶膏。后者正宗来源于江南西道的三湖红橘大红袍,理气和中,在内科虚证有广泛用途。

    罗大伦答:

    杏虎说的好啊,现在很多人都不注意这个了,我有时候去中药铺,发现很多人就把橘红和陈皮混成一个药了。其实橘红会把里面白色的肉尽量刮干净,其药性偏重于表,有散寒化痰止咳之效;陈皮保留了里面依附于表皮的白色的绵状肉,药性偏重于里,所以可以和中理气。

    小小香888问:

    听好朋友介绍到老师知识的渊博和为人热心,好几次都想提交这个问题,又怕老师太忙,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盼老师能在百忙之中帮我一下,谢谢!

    女儿在15岁的时候来月经,一直也不正常,原想青春期本来就紊乱,就没去调理,结果到前年10月份左右的时候就没再来了,其间去看了中医也吃了中成药,可是还是没有来月经。前后大概有一年时间,一直到去年的7月份就带她去看了西医,配了3个月的药,在吃第2个月的时候就来了,可是自从来之后就变成了半个月就来一次,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子,现在女儿睡不好就容易偏头疼,请问是什么原因,我应该怎么办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调整呢?万分感谢!

    罗大伦答:

    朋友,我不知道你女儿的更多情况,但是我认为她现在还是有淤血的可能,你找当地的医生诊断一下,因为淤血也可以导致例假来的次数多。很多医生见例假每月两次,就不敢活血化淤了,其实出血也正是血不归经的表现,通常需要把淤血去掉,这样也就不再异常的出血了,我的建议可供当地的医生参考一下。当然,也有虚损的可能,具体还要看患者的情况。

    正文 网友互动(3)

   

    小院菜农问:

    请问罗老师,是不是所有的食物、药物归人体的什么经都是按照颜色来分的?

    罗大伦答:

    朋友,有的是,有的不是,原则是以临床的检验为依据。比如枸杞子是红色的,但它入的是肝肾经,并没有因为它不是黑色就入不了肾经。菟丝子也不是黑色的,但它也是入肾经,所以不能完全说成食物、药物归人体的什么经都是按照颜色来分,基本是根据临床的效果说了算。但是有许多药物的确有这样的特性,所以经常会用这个颜色的理论来指导一下,现在这也成了一种特色,灵活掌握吧。

    lushanni问:

    罗医生,您好!我从天涯追到这儿,一直关注您的文章,深为您及您的文章所感动。我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希望您百忙之能抽空指导一下,谢谢您。

    我今年30岁了,自2004年来,我一直感觉身体比较虚弱,容易累,疲倦,爱躺爱睡觉,头发落得很多,非常怕冷,不爱动,少运动。例假经常推迟,一般周期37、38天,量少,色初淡后暗。2007年生下宝宝后,经常感觉腰酸痛,走路两三小时,即痛得直不起腰。晚上还经常夜尿,色清淡,但是喝水很少。去年11月的时候在一个中医院看过,把脉情况有两种,一个是脉弦,一个是脉弦细。开了点药,好像腰好一些,不痛了。我还有一个特点,常年不出汗,最多也就是鼻尖出点汗(我妈妈,我姐姐也极少出汗),不过自己也热得挺难受,但总体上来说,夏天比冬天好过得多了。夏天再热我都要盖被子的。而且我长年扁桃腺发炎,然后引起感冒,遇冷会感冒,吃热东西还是会感冒,工作或生活忙一些,又是感冒,苦恼啊。南方的龙眼、荔枝、芒果我都不敢多吃,吃点就上火。所以有时候想吃补药,又怕虚不受补。

    不知我把自己的症状描述清楚了吗?希望能得到罗医生的指导和帮助。再次谢谢您!祝您一生健康平安!

    罗大伦答:

    没有舌脉,只能针对你的病症分析了,我认为你是肾精亏虚造成的,夜尿多,这就是证据。其实肾精是亏虚的,肾精可以算是阴,但是说完全了也有肾阳的成分,我写的张景岳的镇阴煎的故事你可以看看,同时我在第二本书里写了两个类似的病例,都是肾精不足,这种情况会引起虚阳上浮,所以总是觉得上面热,嗓子发炎,同时吃不得热东西,凉的其实也不行。应该补足肾阴,引火下行。怕冷是阴虚,血液很少能供应肢端,所以感觉冷。

    不爱出汗是阴不足了,无以化汗,怎么能出汗呢?在补阴之后,再用疏肝的药物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3: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5 19:37 编辑

正文 去天津赶考(1)

   

    (二)

    去天津赶考

    就这样,前来找张锡纯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开始的时候,张锡纯很有顾虑,觉得家长一定会反对他的,所以总是犹豫再三,或者是偷偷地去给别人看病。

    后来,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就对他说:“儿子,如果你真的有本事治好人家的病,那你就去给人家看吧,我们不阻拦你。但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切记。”

    张锡纯感激地望着母亲问:“什么事情呢?”

    母亲说:“给人家看病,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思考,这样才能不耽误了人家的病情,记住了吗?”(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勿鲁莽误人!)

    这句话,张锡纯记了一辈子。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张锡纯对中医掌握得是越来越好,他在临证中,不但使用单方、经方,还自己创立了一些方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张锡纯已经是成绩斐然了。

    一转眼,就到了公元1893年。

    这一年的春天,张锡纯去了一次山东,他先到了济南,参观了一下大明湖和千佛山,觉得非常美丽。参观完后,他直奔泰山。

    等见到了泰山,张锡纯不禁感慨,果然是“气象庄严,不同诸峰之秀丽”。

    张锡纯和朋友住在了泰山南边的旅店中,半夜时,几人吃饱了饭,点着灯笼,开始登泰山。

    这个经历估计去过泰山的驴友们都知道,泰山一般是要先上到半山腰,然后凌晨开始登,才能在山顶看到日出之景象。我曾经去过一次,只是记得半夜里登山,根本不用看前面的路(也什么都看不到,大家都没有经验,谁都没带手电筒),因为全是人,跟着走就可以了,现在想想,很有一脚踏空跌落下山的危险。

    等张锡纯登到泰山的顶上,天开始亮了,他看到了苍茫大地,看到了南边“白光界地如衣带者”的汶水。登上了泰山果然是可以“小天下”的啊。

    回来后,张锡纯心情不能平静,实在是按捺不住,于是提笔赋诗一首。

    想想过去的文人很有趣,总是要写几首诗来表达自己,然后还大家互相唱和,你来我往的情致盎然。而现在人都不会一激动就赋诗了,都改卡拉OK了,周杰伦写,大家唱。

    张锡纯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夜气苍茫里,来登第一峰。

    群山丹嶂列,古径白云封。

    旭日观初出,青天问可通。

    汪洋沧海阔,极目到蓬瀛。

    从诗的气势上来看,此时的张锡纯还是壮志凌云的,有种书生笑指江山之豪气,总觉得有远大的前途在等待着自己。

    因为这一年的秋天,张锡纯就要再次参加科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3: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5 19:57 编辑


   

    正文 去天津赶考(2)

   

    这一年,张锡纯已经三十三岁了。我们必须承认,张锡纯此时的医术算是不错了,但是八股文实在还是欠些火候,但是这事儿他自己没意识到,于是又大老远地跑到了天津,参加科举考试。

    到了天津,水土不服,张锡纯就病倒了。

    他患的是什么病呢?是泄泻,就是我们常说的闹肚子,吃进去的食物似乎与胃不和,刚吃完没一会儿,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响,然后就去泻肚子了。

    张锡纯自个儿就琢磨,说此时不应该是有邪气啊,就是一个腹中不和罢了,于是,就用甘草煎汤,然后调服赤石脂的粉末,结果呢?没有任何效果。

    怎么办呢?张锡纯又琢磨,什么能够固涩大肠止泻呢?

    张锡纯思来想去,灵机一动,对了,就是它--山药。

    这个山药,是个药食同源之品,我们在菜市场里经常见到。这个山药可是一个宝贝啊,它色白入肺,味甘补脾,汁液黏滑益肾,可以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

    张锡纯对山药,那是情有独钟,用它治疗了很多重症。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一般都认为山药是做菜用的,还能治疗危重病症?您还别不信,我们后面会讲到的。

    此时,张锡纯就用山药和大米放在一起,熬烂做粥,并“尽量食之”,当时他就感觉脾胃舒畅,肚子里面也不响了,就这样,这个腹泻就痊愈了。

    后来,张锡纯就管这个山药熬的粥(不用大米了)叫薯蓣粥,因为山药也叫薯蓣。

    张锡纯用这个薯蓣粥治疗一切羸弱虚损之证,其中包括阴虚劳热,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泻,小便不利。

    口说无凭,这样,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吧。

    曾经有位妇女,生孩子后十几天,开始大喘大汗,身上发热,同时咳嗽,家人都很着急,因为这产妇身体本来就虚了,再这么折腾,能行吗?

    于是赶快请来了医生,医生一看,刚生完孩子?得,这是虚的啊,于是就开了黄芪、熟地、白芍等补气血之药,结果呢?是汗越出越多了。

    这个时候,有人把张锡纯给请来了。张锡纯来了一诊断,好嘛,这脉搏跳动得非常快,身体非常弱,张锡纯认为,如果从脉证来看,这个人似乎没法儿抢救了(似在不治)。

    怎么办呢?张锡纯马上让患者家属买了山药,每天用六两,大约是三百克,熬水,慢慢地喝,喝没有了以后,添水再熬,总之要求是一天所用的水都从这里取,就喝这个山药水。

    大家当时都将信将疑,觉得就这么个山药,能行吗?

    可是也没有别的办法,怎么办呢?试试吧!

    于是患者就开始喝这个山药水。

    结果是:“三日后诸病皆愈”,就三天,这么严重的病,就全好了。

    为什么山药会有如此好的治疗效果呢?您看看张锡纯论述山药的功效就知道了:山药补肺、补脾,不但正气可以补足,还可以止咳。所以,千万不要等闲视之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3: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5 19:58 编辑

正文 去天津赶考(3)

   

    再给各位举个例子。

    有一位妇女,三十多岁,患了腹泻。一般腹泻不至于有多可怕,但是如果这个腹泻持续的时间长达几个月,“泄泻数月不止”,那么搁谁都受不了,身体多强壮的人都架不住这么个泻法。

    这家人也请了很多医生,是“百药不效”,结果,这妇女就开始“病势垂危”了。

    这样,这位妇女的婆家赶快就托人送信给她的娘家人,说赶快来人看看吧。她娘家人一听就急了,这位妇女的父亲立刻要动身去看望自己的女儿。但是在临行前,老头一想,不行,我就这么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啊?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张锡纯,于是就跑来问张锡纯,怎么办?

    张锡纯想了想,告诉他,这样吧,你去以后,就用这个山药,药店里面的那个炒山药不行,要生山药(药店里有生山药和炒山药两个品种),把它轧细,然后煮粥服用,每天服用三次。

    这位父亲听了,将信将疑,于是带着这个方子就去了女儿那里,并且如法炮制,结果各位猜猜,会怎么样?

    两天以后,这个妇女的腹泻就停止了,再喝了几天山药粥,身体就开始恢复健康了。

    张锡纯使用山药治病的例子太多了,各位有兴趣的,可以看他写的书《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记载得很详细。

    我们现在回到天津,来看看张锡纯在天津的情况。他的腹泻痊愈以后,还没开始复习考试呢,就忙着给别人治病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一般的学子,在聚集到一起以后,都会有所交游,到同乡家里聚聚等。当时就有朋友约张锡纯到一位部郎家里聚会,张锡纯欣然前往。

    在宴饮的过程中,这位部郎就提到自己家里有位女仆,年龄大约三十岁,患了温病十多天了,病得非常重,估计是没救了,所以想抬到外面去(病人在家中死亡是很不吉利的)。

    这个时候,一位叫贾佩卿的哥们儿就说了:“张锡纯,你不是懂医吗?干脆你给看看得了。”

    这位主人一听,嘿,这好啊,那您就给瞧瞧吧?

    张锡纯慨然应允,于是就前往给这位女仆诊病。

    张锡纯一看到这位女仆,也是吃了一惊,这位此时已经是“昏不知人,呼之不应”了。一按脉搏,跳得非常快,但是重按就按不到了(这是正气大虚的表现)。

    此时病情确实很危急了。这个情况,该怎么治疗呢?张锡纯分析,此时邪气是不多了,正气虚这是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用扶正的措施。

    这样,张锡纯就开了一个方子:熟地二两,这是用来滋养阴液的;生山药一两,这是补肺脾肾的;生白芍一两,这是敛阴和血的;最后用了甘草三钱,这是用来和药的,因为甘草的作用是和百药。

    这个方子需要煎成一大碗,然后慢慢地服用,趁热喝。

    大家一看,好嘛,您这药开得很有特点啊,药味少,主药就三味,同时量大,都是一两以上了,您这个方法行吗?

    对于这个问题,估计天津说相声的会这么回答:“行吗?您把那个‘吗’给去掉,当然行了!”

    可就是这么多的药,就一副,喝完以后,这个病就好了,是“尽剂而愈”。

    张锡纯对药物太熟悉了,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专门论述药物的部分,每一味药物都单独论述清楚,比如熟地,他说那是“各脏腑阴分虚损者,熟地黄皆能补之”。在清代的时候,很多医家说熟地滞腻,都不敢应用,可是张锡纯直承明代张景岳学问之精华,大胆使用,疗效也是立竿见影。

    虽然在天津治病很是风光,可是很遗憾,考试却不大成功,这次考科举,张锡纯又失利了。

    其实我们现在看,他考上与否,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就在第二年,爆发了甲午战争,中方战败,割地赔款,清政府走向垮台的边缘。

    而张锡纯,也从此断了考科举的念头,他一边在家乡教书,一边专心攻读医学。从此,他不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他日后扬名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家乡的这些日子里,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张锡纯到底有哪些学习的秘诀呢?他为什么会越来越自信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0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6 16:57 编辑

正文 开始接触西医(1)

   

    开始接触西医

    在张锡纯回到家乡教书行医的这段时间里,正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动荡的时期,还有几年的时间,清王朝就垮台了,同时到来的还有巨大的危机,就是列强环伺。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对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封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此时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些西方的“舶来品”,是好还是坏?

    固守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还是参考一下西方的先进知识?

    张锡纯也在思考着,他开始逐渐接触西方的各种知识,他发现,这里面还真的有一些不错的内容。

    我们的张锡纯是一个好学的人,就在1897年,他三十七岁那年,他自己买回来了代数书、几何书,开始自学,那个时候没有人会这些东西,他就自己琢磨,“朝夕研究”。您别看这是自学,但是架不住这么琢磨,最后,这些知识还真就被他掌握了。

    后来,公元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可是整个盐山地区居然没有人能够教授代数和几何,一打听,好嘛,敢情只有张锡纯一人会这个,于是就让张锡纯代课,教几何和代数。

    所以,张锡纯当时的工作,按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代课老师。

    学会了几何和代数以后,张锡纯觉得不能做井底之蛙,故步自封,西方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于是,他又开始自学物理、生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学习西医了。

    张锡纯曾经说过:“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他当时仔细地研究西医的医书,当然,当时的西医也很简单,但是解剖药理等格局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些都对张锡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张锡纯几乎是最早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上的人了。

    虽然张锡纯的中西医汇参并没有什么最终的结果,但是他大胆接受新知并虚心吸取西医知识精华的态度是好的,所有的学问都可以互相借鉴,无论中医西医,都是为了人民的健康服务的。这就值得我们学习。

    就在今天,我们还是必须要注意两个极端:一个是中医无用论,这帮哥们儿认为中医什么都不是,跟巫术有一比,什么气血阴阳,都是胡说八道,反正我有病死了也不看中医,这部分人,基本属于愤青,不能成熟地去评价一个事物。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一无是处的,等他们真正长大了,看的事儿多了,就不这么说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00: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6 17:02 编辑

正文 开始接触西医(2)

   

    另外一部分,是铁杆中医论,这部分人认为中医什么都行,基本不用西医,我们中医自个儿就能把全民健康问题扛了,西医理论幼稚,回去重新学习吧。这个论调也很不好,看着很有正义感,但是抱歉,这也是有点儿愤青的说法,中医还是要进步的,不能永远都是那些内容。这个世界所有的学问都在进步,不能就一个《黄帝内经》说了算,《黄帝内经》里面还有很多自我矛盾的地方呢,说明写它的那个时候学派就很多,也在进步。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是说寒邪从皮毛而入,温邪从口鼻而入,大家仔细想想,是那么回事儿吗?还不改进,以后真就被人家说是伪科学了。

    别看不起西医,其实西医进步飞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启发一下,没准儿会有更大的进步呢。

    所以,研究张锡纯的好处太多了,可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当然,张锡纯在研究西医的同时,也在问自己,我们的中医到底是否合理?到底能否治病?

    通过实践,张锡纯做出了回答:中医确实能够治病!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张锡纯这辈子,擅长说理,但是更擅长的,是用实例来证明自己说的确实在理。

    有一个少年人,“素伤烟色”。当时中国抽大烟的很多,大烟就是鸦片。这个少年不但吸鸦片,还沉溺于女色,所以身体很不好。这次是患了感冒,医生给开了解表的方子,服用了几副以后,本来已经好了,但是,隔了一天,突然开始浑身出冷汗,心里面怔忡异常,自己都觉得这个气息像要马上断了似的。这下可把家人吓坏了,于是赶快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来了以后,照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双手浮弱,无根。大家记住了,张锡纯诊脉有个特点,他一般是三部总取,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分寸关尺,而是分左右手,整个左手取得一个脉象就可以了,整个右手取得一个脉象就可以了,这是张锡纯脉法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这么用的,这在中医里面是一个派别。

    诊完了脉,张锡纯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虚证啊,这是大病之后,身体没有复原,气虚欲脱,怎么办?必须要使用收敛之药,同时补气。

    此时,张锡纯对患者家属说:“这个病确实很难治,但是如果能够买到一味药,我可以保证转危为安。”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0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3/3/6 17:07 编辑

正文 开始接触西医(3)

   

    大家一听,您就说吧,什么药我们都能买来。

    于是,张锡纯就告诉他们说:“你们去买山萸肉四两,然后再稍微买一点人参(五钱)就可以了。”

    当时,外面正下着雨,而且药铺在五里之外的地方,但是这家人救人心切,立刻派人骑快马冒雨前去买药。

    等这四两山萸肉买来了,张锡纯急忙用二两煎汤,然后给患者服用。汤服下去以后,这个患者的心气就定了,汗也止住了,气也能上来了。

    然后,张锡纯又用剩下的二两山萸肉煎汤,把人参切成小块,用汤药送服人参块,看过我的书的人都知道,这是清代徐灵胎的做法,张锡纯吸收古代医家的经验太多了,随处可用。

    这个药服完以后,这个患者的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大家全都目瞪口呆,行啊,张锡纯,这么重的病,都快不行了,您就一味药,就起死回生了,有本事啊!

    大家都看到了吧,这是张锡纯在本草上的功夫,张锡纯对这个山萸肉掌握得太好了,山萸肉就是山茱萸的果肉,甜甜的,是一味补肝的药物。过去认为除了酸收补肝,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在六味地黄丸里面有它。但是,张锡纯却从《神农本草经》里面看到此药可以治疗“寒热”,从而悟出这是肝经虚极的寒热现象(所以,他特别推重《神农本草经》),所以凡是遇到阳气欲脱的患者时,张锡纯往往用大剂量的山萸肉收敛阳气,起死回生,这是张锡纯对中医的贡献。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山萸肉,我再给大家讲讲张锡纯用山萸肉的故事。

    比如,又有一个孕妇,患了霍乱。大家不要害怕,在中国的古代,只要是上吐下泻的传染性疾病,都叫霍乱。这位孕妇吐泻了一个昼夜,病虽然好些了,但是却流产了。

    此时患者的情况非常不好,是“神气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这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人确实虚了。这个时候,家属就马上派人去请张锡纯。

    等张锡纯到了患者家里,这个妇女的状态是已经濒危了,“殓服在身”,家里已经按照死亡处理了,连殓服都给穿上了,并把她从床上给抬下来了。

    患者的家属此时已经觉得不用治疗了,反正也快死了,再等等就入棺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