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187|回复: 1

唐略:先收敛心神,然后才能更好地吃饭睡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7 19: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

    这里讲的是孔子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的样子,也是合乎礼法的。
    古人吃饭的时候,要先祭奠一下,或者是祭奠过去最初发明饮食的人,或者是祭奠先祖。这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一般就是把食物摆好,恭敬地静默一会儿就可以了。这个礼仪现在在有的地方过年的时候还有,再就是佛家用餐前也有一个“供养”的仪式,与此很相似。
    孔子吃饭前,哪怕这顿只有一些简单的瓜菜羹,也要祭奠一下,跟斋戒的时候一样,严肃认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首先是让人在饭前收敛心思,吃饭的时候,心就回到吃饭上,“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瓜一菜,恒念稼穑为艰。”无论如何,我还是有饭吃的,这就要感谢上天,感谢命运,感谢先祖,感谢为我提供这些饭食的人。心中只要升起这个念头,就会从日常忙碌的其他事务中摆脱出来,进入吃饭状态,不再漫无目的地到处想。心神收摄下来以后,就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了,因为说话不但要耗费神气,还会使人心不得收摄。这就是“食不语”。关于“食不语”,以前有人解释说,因为吃饭的时候如果说话,会呛着,或把饮食喷出来,不雅,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更倾向于认为“食不语”是为了收摄心神。
    我们现在很多人,饭前从不让心安静一点,来了就吃,边吃边聊,海阔天空。其实,这时候,胃在吃饭,心却不在吃饭,仍在各种各样的事理和思虑上驰骋,不得停息,这是对脾胃极为不利的。在中医五行理论看来,火能生土,心属火,脾胃属土,必须心神安宁,脾胃才能很好地健运,否则,心神飞越,脾胃负重,母子不和,久而久之,必生脾胃病
    很多人都知道,吃饭的时候看书、看报纸,影响消化。其实,看电视有何尝不是如此?都是心神没有收摄。
    可能在当时,吃饭之前祭奠一下,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习惯,但有的人只有当有点好饭菜的时候才祭奠,如果饭菜一般,就不祭奠了。孔子则不然,无论吃什么,都得祭奠一下。这不是为祭奠而祭奠,而是为了收摄心神,让自己安下心来,舒舒服服、平平静静地用饭。
    当然,做到“食不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比较难,尤其是一些应酬场合,或是与好友把酒言欢,哪能不说话呢?我们只能在有条件的时候尽量做到这一点吧。人生天地之间,哪能时时处处合乎养生原则?外界提供给我们的条件总是有限的。我们能有多少条件就用多少条件,能做到多少是多少,就可以了。
    为了收敛心神,孔子还有一条,就是“寝不言”。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我们的心神,难免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各种烦恼,古人今人皆是如此。现在很多人上个班,处理了一点生意上的事情,回到家就嚷嚷有多累,压力有多大,羡慕古人如何如何。其实,古今一理,孔子当年每天的事务,不见得比你少;春秋时期的士人,既要苟全性命于乱世,又想闻达于诸侯,其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必然比我们还大!只不过,他们懂得如何调整,而我们不懂得如何调整而已。
    怎么调整呢?利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调整。不管外面有多少事情、多少麻烦,一旦到了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马上不去想,把心思收回来,集中到吃饭和睡觉上。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阳入于阴,这时候既是在养阳,又是在养阴。心神属阳,睡觉的时候必须让它安静下来。心神安静下来了,不再往外飞越了,人也更加容易睡着。
    相传宋朝道家的陈抟,是最善于睡觉的人,号称“睡仙”。他的睡功很有名,睡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睡前先把心安静下来,万念俱寂,自然进入梦乡,否则,睡前如果有所思虑,那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睡梦中也不会安宁,就谈不上什么高质量的睡眠了。所以,陈抟经常说,别人睡觉都是假睡,他睡觉却是真睡。其《蜇龙法》云:“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只要在吃饭睡觉的时候能收摄内心,那么,就能吃得也香,睡得也香。吃好了睡好了,再去应对那些复杂的工作,理会那些麻烦的事情。心态有收有放,生活一张一弛,在这种节奏中,你的身心必然舒畅。
    否则的话,工作的时候、处理事情的时候,你感觉累,想睡觉;感觉饿,想吃饭。到了睡觉和吃饭的时候,你又惦记着工作,吃不香,睡不好。懈怠和压力两座大山始终压着你,哪能好受?哪有什么健康可言?
本文载自唐略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8deb80100l6vq.html

发表于 2013/4/27 23: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人已经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了。 电脑前吃饭,天天心神外泄,名与利,求不得,放不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