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中医养生
›
“五劳七伤” 话疲劳
返回列表
查看:
711
|
回复:
0
“五劳七伤” 话疲劳
[复制链接]
东华子
东华子
当前离线
积分
1875
发表于 2013/6/13 16: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黄帝内经
》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内因、外因均可导致疲劳,但以内伤尤其过劳主要病因。疲劳为害,涉及
五脏
六腑
,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疲劳是机体在定环境条件下,由于过长时间或过于繁重、紧张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引起的作业效率明显的暂时降低的一生理现象,主观上一般伴有
疲倦
感,甚至筋疲力尽的感觉。但主观疲倦感并不一定是机体疲劳,有时无疲倦感觉,而机体却已进入疲劳状态。
疲劳的表现是种多样的,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别
器官
疲劳,常发生在仅需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的紧张作业,如打键盘等。
②全身性疲劳,繁重体力劳动所致,常有特殊的感觉与行为,如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疲乏和
嗜睡
等。
③智力性疲劳,持续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引起,其特点为
头昏
脑胀、全身无力、嗜睡或
失眠
、易激动、肌肉松弛。
④技术性疲劳,多见于脑体并重,且神经精神相当紧张的作业,如驾驶。疲劳还可以分为精神疲劳和神经疲劳,也可分为肌肉的、代谢的、
情感
的、环绕的疲劳以及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还有所谓
心脏
疲劳、视疲劳等。
中医学很早以就非常重视人身体的疲劳现象,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称谓。如:疲乏、无力、倦怠、脱力、解亦、五劳、七绝等等。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况,疲劳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上,除
全身乏力
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软、
精神不振
、视力疲劳、
阳痿早泄
、反应迟钝等等,疲劳既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
疾病
中出现的某一个症状。因此,长久的疲劳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种疾患的一种情况,换言之,疲劳可能蕴藏着某种疾患。
疲劳如长期得不到完全恢复,如频繁的过度紧张训练、不适当的提高训练要求和劳逸安排不当等,使大脑皮层机能受到破坏,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使疲劳转入过度疲劳,即从心理状态转入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训练成绩下降、食欲不良、体重减轻、
困倦
而失眠、头昏脑胀,久之则可引起
神经衰弱
、安静时心率加快,甚至出现心脏扩大、病理杂音等。
中医认为,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如四肢无力多与
脾胃
有关,
腰酸
腿软多与
肾脏
有关,气力不足多与
肺脏
有关,头脑不清多与心脏有关,不耐疲劳多与
肝脏
有关。同时,中医又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全赖于“
元气
”,元气禀赋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是人体能量的源泉,与不同的脏器结合就产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元
气虚
弱,就会使人体的各个功能处于低迷抑制状态,也就构成了产生疲劳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人之初元气来自于父母之精,既生以后,主要来自于饮食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同时还要借助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而水谷精微的化生主要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在这里,脾胃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转输、提供造血原料、参与水液代谢等多方面,因此,古人把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壮则元气充足,
脏腑
功能正常,耳聪目明,精力旺盛,防病抗病能力提高,
抗疲劳
能力增强。
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组织训练和劳动也是预防过度疲劳的重要因素,注意劳逸结合,恰当安排工间暂歇和工间休息。其他措施如改善训练或劳动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宣传训练、劳动、
运动
生理卫生
知识
,加强医学监督,改善伙食,搞好卫生保障。
中医药
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疲劳问题,现在仅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
概念及致病因素 中医称疲劳为“懈怠”、“劳倦”、“疲乏”,属“虚劳”、“
虚损
”范畴,认为疲劳是
身体虚弱
的表现,“有以劳倦,形
气衰
少”。虚指人体脏腑气
血亏
损,“精气夺则虚”。
疲劳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
景岳全书
·论虚损病源》中分析到:“劳倦不顾者,多成
劳损
……或劳于名利……或劳于
色欲
……或劳于疾病。”但最常见的原由还是“过劳”,即过度劳累。《济生方·诸虚门》认为:“五劳六伤之证……多由不能摄生,始于过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劳伤是因为不能保养好身体,过度消耗体能引起的。
分类:中医将疲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1.五劳
五劳就是五种劳损,包括肝劳、心劳、脾劳、
肺劳
、肾劳。《
素问
·宣明五气篇》对体力性疲劳归纳为五劳伤:“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过度用眼会引起视疲劳;过分懒散会使精神不振;坐的时间太长或是保持静态的时间太长而不运动,肌肉就会松软而不坚实;持续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会引起
筋骨
肌肉疲乏、酸软。
2.六极
六极指疲劳引起的六种较为严重的机体病理变化,包括筋极、脉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严用和《济生方·论五劳六极证治》称:“盖劳力谋虑成肝劳,应乎筋极;曲运神机成心劳,应乎脉极;意外过思成脾劳,应乎肉极;预事而忧成肺劳,应乎气极;持志节成肾劳,应乎骨极。”
3.七伤
七伤指七种对身心伤害的因素,包括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受湿伤肾、形
寒伤
肺、忧思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伤志。
发生过程 中医认为疲劳损害身体是按以下过程进行变化的:“积虚成损,积损成劳,
积劳成疾
”。过劳、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
阴阳不足引起的疲劳,多以肝、脾、肾三脏的损伤为主。肝主疏泄,有疏通气血、条达情绪的作用。
肝郁
气滞
则引起脾胃失和。
脾主运化
,主肌肉,脾运失常则不能生化营养精微物质,可使肌肉四肢无力。
肝主筋
,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肾藏精,主骨,
肾气
伤则精力不济,筋骨酸软,未老先衰,特别易引起性功能阻碍。
1.劳伤肌筋 张介宾说:“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疲极。”从事体力劳动过度,容易劳损肌肉筋骨,肝主筋,间接地影响肝气,使气机郁滞,脾气虚,情绪低落,
食欲不振
,精神疲乏。
2.忧思伤脾 《
灵枢
·大惑论》认为过度用脑会引起精神心理方面的疲劳:“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情绪变化无常,则易损及脾胃功能,使水谷精华失运,中气升降失常,食欲差。
宋代李杲在《
脾胃论
》中也说:“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寝
不寐
,食不知味,恶热,动则烦扰……”
3.精气劳损 肾藏精,
房事
太过,肾气受损,则出现
腰膝
酸软,
遗精
。
4.疾病引发 中医对疾病导致的疲劳也有认识,《
黄帝
内经
》认为“肝虚、
肾虚
、
脾虚
,皆令人体重烦冤”,“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肾所生病,嗜卧”。
总之,由长期疲劳而演变的慢性
疲劳综合征
是一个多组织器官虚损、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由多种原因引起,仅靠单一的治法难以奏效,中医药介入疲劳的调养,独具优势。近年来,国内外采用中医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
,
脾胃
,
劳损
,
元气
,
中医药
,
黄帝内经
相关帖子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
十四经经络动态图标准版(附内经原文)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