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经典学习
›
医易人生
›
交友学中医
›
肝胃不和的方子
1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27
/ 27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dhdhdhasdf
肝胃不和的方子
[复制链接]
dhdhdhasdf
dhdhdhasdf
当前离线
积分
174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27 07: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看到您不太同意我用柴胡桂枝汤,不行的话,我先吃一周的三七化痔丸看看效果(不知道三七化痔丸是否适合我这样的体质),然后再说喝汤剂的药吧
麻烦了
回复
举报
sunjingxin1955
sunjingxin1955
当前离线
积分
5188
发表于 2013/12/27 16: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海先生一直顾虑用柴桂剂有热增的嫌疑。经方的用药精神就是寒热药并用,即如柴桂干姜汤来说,方中已经有寒凉的黄芩、瓜蒌根。而该患不仅是寒热夹杂,而且是寒多热少。原方还需要减少寒凉,加大温热。原方栝楼根12克减为9克,干姜3克加大到9克。干姜守而不走,它会老老实实地守在脾胃给以温热,不会增肝热。
回复
举报
江海余生
江海余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262
发表于 2013/12/27 17: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
脉弦而缓、
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这是刘渡舟老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要点,楼主的脉是沉细的,你觉呢?
说到寒温并用,乌梅丸还不是一样?如果真是虚寒证,之前用乌梅丸就应该很见效了。
回复
举报
江海余生
江海余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262
发表于 2013/12/27 17: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unjingxin1955
的帖子
如果你还有疑问,百度资料说的很详细。
回复
举报
sunjingxin1955
sunjingxin1955
当前离线
积分
5188
发表于 2013/12/27 18: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3/12/28 11:53 编辑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先生理论指导的方子效果如何已经说明问题。少阳证,刘老所定的口苦作为其代表性的“证”并非排斥其它少阳证,例如呕哕、苔黄、胁肋胀痛。患者不仅具有上述症状,即如先生也是一直坚持认为少阳证是他的主症之一。少阳即为弱阳,远比太阳热少,太阳尚且受寒反应寒症,少阳反而明显具有腹泻的寒症倒顾虑重重了?
回复
举报
sunjingxin1955
sunjingxin1955
当前离线
积分
5188
发表于 2013/12/27 1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是桂枝有如先生所言之燥热,去热生津的天花粉又是作何用途的?加上清热的黄芩、清肝热的柴胡,整个方子所显温热已经很少了,一味桂枝把人怕的如同蛇蝎?
回复
举报
江海余生
江海余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262
发表于 2013/12/27 19: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unjingxin1955
的帖子
你这个是又绕回来了,脉沉主里证(里热里寒均可见),细主阴虚血液不充脉道;脉弦主肝旺,缓主脾阳虚;不能只看到一两个症状相似就用该方吧,再说楼主都说了口苦并不算主证,都可以忽略的,口苦只能说明有胆经症状,并不能归为少阳病?看病应该抓主症吧?
还是你只看《伤寒论》?
回复
举报
sunjingxin1955
sunjingxin1955
当前离线
积分
5188
发表于 2013/12/27 19: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虚包括血虚,患者舌淡红即是,再加补血之品或许才是正理。已经有了瓜蒌根一味,还不足以补充血中津液?肠胃有寒,小便清长,口不甚渴,加上太阴症之腹泻,一味桂枝不会加重病势吧?口苦不明显,胁肋胀痛、“胆经症状”还不足以说明少阳症吗?
回复
举报
sissyzly
sissyzly
当前离线
积分
2086
发表于 2013/12/27 22: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胜于雄辩,楼主自己不是也认为柴胡干姜适合自己吗?一试就知道干姜是否守而不攻,不会上火.
回复
举报
sissyzly
sissyzly
当前离线
积分
2086
发表于 2013/12/27 22: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无意中翻到素问六P103中黄帝与岐伯一段话,或可解惑:
肾移寒于脾,臃肿少气。脾移寒于肝,臃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
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状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脾移热于肝,肝藏血,血舍魂,魂不宁谧则为惊,血失敛藏则为衄。肝胆同气,此胆木上逆之证也。
肝移热于心,则死。肝移热于心,阳根全泄,则死也。(肝木生于水中阳,风木疏泄,肾气无余,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
柔痉者,筋骨痿软而蜷缩了。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辟,死不可治。肾移热于脾,湿土郁蒸,抑制风木,中气被贼,虚败难复,风木陷冲,肠辟不敛,阳根脱泄,死不治。脾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而心火上炎,则口舌糜烂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瘕聚,为沉瘀而生痔疮也。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
亦日食
亦。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以上诸条,皆得之气厥也。
回复
举报
1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27
/ 27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