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458|回复: 2

亲情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9 21: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冷月子玄 于 2014/1/10 14:42 编辑

近几年常常思考家庭亲情到底意味着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爱到底是出自血脉的延续?发自内心的爱,还是一种长期投资?就我这近半生观察我的结论与国外心理学家的结论基本相同,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长期投资,太多人把自己人生的遗憾加诸与子女身上,如贫穷的人就希望子女飞黄腾达,让家族脱离贫困,而渴望成为人上人的土豪或是当年因为种种原因学业不尽如人意的,希望子女能上哈佛、北大、清华,圆自己的名校梦,甚至继续深造读博,这点在我身边的同学身上看得最清楚,如同自己的人生重新来过,和自己的子女一齐读书,如此方有许多妈妈陪公主王子读书,若是子女成绩优秀顺利考进名校则还好,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鲤鱼跃龙门之日没到来,一日不可松懈。只是有几人能够上哈佛、北大,所以现在才那么多的青少年抑郁症,当期望成了压力,而本身又能力不够,自然会出现心理疾病
一个家庭之中的子女自然天分有高低,这时偏心的往往是妈妈,妈妈觉得应该厚得赶薄得,有能力的那个子女应该无条件的帮助能力差的那个子女,但这点在她们自己身上却做不到,他们自己姐妹兄弟之间的帮助是有限的,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近年来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格言如此流行,近三代人的价值观已毁与此,亲情不过是利益的网,以家族为核心,要求有能力的家族成员让整个家族脱贫,这点在农村地区如潮汕、福建等客家人中特别明显,如果家族中有能力的人先富起来,那么他必然要在全族人的督促下,带领全族人脱贫,若是没有那个能力,只有自己家富起来,自然会让家族中的人背后说事,所以亲情之间不过是利用的金钱关系,用钱维系的妻贤子孝的表象;有句老话在老人间十分流传,有钱就有孝子贤孙,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崇尚四代同堂的民族,有多少家庭是用钱来维系,有钱自然其乐融融,可一旦创业之人去世,那些孝子贤孙,自然急忙争遗产,如霍英东、龚心如家族争产案,中国目前儿女双全可却独自老俩口甚至空巢居住的现象,死去多日,子女无人知晓新闻上比比皆是,这个民族怎么了?如果如佛家所说子女有的是报恩,有的是讨债的,那么是否说现在中华民族多的是讨债的子女,而父母却又是讨上一代的债,所以广州话才有说老豆养子,子养子。
而这些现象在国内并不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只有贫贱家庭百事哀,家境富足的父母不肖子孙更是多,争遗产,钱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一个家庭中如果妈妈不公平,偏心儿子或是偏爱某个象自己的子女,那么那个子女一定是家中最不成器的一个。我父亲从前曾说了一个在国内流传很广的故事给我们听:有个寡妇守着唯一一个儿子,因为自小丧父,故十分溺爱护短,她的儿子小时候与邻居打架,她自然是护短,说是自己儿子老实,一定是对方先动手的,后来这个儿子读书了,学着偷钱,开始是1毛钱,见到妈妈不说,胆子越来越大,后来家里的钱不够他花了,就开始在外面打劫,正好遇到那年全国严打抢劫犯,被判死刑,他妈妈伤心欲绝,临刑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我想见我妈妈最后一面,他妈妈一见到他就带了他最爱吃得菜给他吃,他让他妈妈过来,说我就想喝你一口奶,然后一口咬下他妈妈的乳头,说当年我小时候第一次偷钱,你打我一顿,我就不敢了,是你害死我的,父亲总结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家里面如果出了这样的不肖子孙,那就要大义灭亲,送他去做牢,这样他还有条活路,不然他罪越犯越大,就只剩下枪毙这条路了。今天看来一切都在父亲意料之中,自古慈母多败子,儿子不成材责其母;过度溺爱子女不是爱而是毒药,腐蚀子女的心灵,觉得父母就应该一生不吃不喝供他过花天酒地的好日子,中国现在啃老族这么普遍,可见道德缺失的多么严重,连动物都知道报恩,而国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却如此不孝,只想老人那点棺材本全归他,在给他带孙子,还要呼呼喝喝,当他如果有自己的子女,相信一定会有样学样,一报还一报,正如有的女人一生凶狠,最后儿子却是他最大的报应,因果报应丝毫不假。
这点我觉得西方的观点十分正确,子女养到18岁,如果还在读书,就继续供养他们,如果不在念书就自立门户,如果国人能如此教育子女从小自力更生,那么不肖子孙应该少许多。而过度在意子女是否成材,这种观点也不正确,在德国许多人会考取专业技术学校,出来社会是高级技术人员,高级蓝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念书,各人天分不同,不可强求,更重要的是人子女有谋生的技能,健康的人格和身体,这才是父母应该给子女最宝贵的遗产。
发表于 2014/1/15 03: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情也是一种缘份。缘来则聚,缘尽则散!不必强求!
发表于 2014/1/15 04: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还完债,就了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