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医易心

道德经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4: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原文:

1、执大象,天下往。
2、往而不害,安、平、泰。
3、乐与饵,过客止。
4、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5、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帛书: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易心学习笔记:
大道所处之境界,是天下共向往的地方。那里没有伤害,安详、平和、舒泰。美妙的音乐与可口的佳宴,常使匆匆过客们流连不已。而道平淡若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作用却无穷无尽。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各得其所而有安,无有争竞而有平,彼此温暖而有泰。这样的社会如何达到?靠发展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吗?靠市场经济,利益驱使,来治理社会,正如用音乐和食物来吸引人们过来,听完了,吃饱了,人也就要离开了。究其原因,利益驱使,用之有尽,离开也是正常的。岂能与人们的向道之心相提并论。大象无形,而有形之象无不归从。执无我以御天下,故天下归从,以与物同体,故无往而不利。以物我两忘,故各得其所而有安。以无争竞,故有平。暖然如春,故有泰。人之归道,本不是冲着世俗利益去的。道淡而无味,没有饵之可欲。没有视听之乐,却是人们最终的归宿。老子用这个比喻,正是告诉当前的人类,当前引以为傲的所谓消费拉动,现代文明,其实是个死胡同。所以老子说:“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憨山注】此明前章未尽之意也。无象,谓之大象。大象无形,而能入众形,有形者无不归。圣人执无我以御天下,故天下莫不往,以其与物同体也。万物恃之以生,故无往而不利,故云往而不害。然忘于物者,物亦忘之,故物各得其所而无不安。物物相忘而无竞,故无不平。暖然如春,故无不泰。此所谓万物宾,而天地合,人民和,故圣人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也。前云道之所以常者,以其淡然无味,无可欲也。若夫乐之于耳,饵之于口,皆有味而可欲者。若张之于途,虽过客亦止之。然虽暂止,而不能久留,以其用之有尽,盖不常也。若夫道之出口,则淡乎无味,不若饵之可欲。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不若乐之可欲。此可名于小。然而其体真常,故用之不可既。既,尽也。故可名为大。此大象之譬,以譬人君苟能执大象以御天下,恬淡无为。虽无声色以悦天下之耳目。无货利以悦天下之心志。而天下归往乐推而不厌。此所谓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也。如此用之,岂有尽耶。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6: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原文: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3、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4、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5、是谓微明。
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帛书: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易心学习笔记:
将被收敛的,必是张之过度的;将被削弱的,必是强大过头的;将被废弃的,必是兴起过旺的;将被夺取的,必是过度给予的。皆为物极必反之理,此道理不用心体察,则隐微在万物,用心体察,则显明在心中。柔弱为什么胜刚强,因为过于刚强违反了物极必反的规律,而柔弱符合守中之道。正如鱼儿不可离开水,国之利器也必须隐而不显才能发挥作用,此谓守中之道。正如憨山大师所说,日之将昃,必盛赫。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在人而言,红光满面是好事,但是过度了反而表明疾病。在易而言,九五至尊,九六则有灾殃。都是此理。

黄元御:
將欲翕之(翕,合也),必固張之(張,開也),張之盡者翕之幾也。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強之極者弱之始也。將欲廢之,必固興之,興之至者廢之漸也。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與之厚者奪之苗也。盖物極必反,一定之理,知此者是謂微明。搏之不得曰微,見小知常曰明,察扵無形之始故曰微明。柔弱能勝剛強,扵此可見“弱者道之用”其義如是。

【憨山注】此言物势之自然,而人不能察,教人当以柔弱自处也。天下之物,势极则反。譬夫日之将昃,必盛赫。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斯皆物势之自然也。故固张者,翕之象也。固强者,弱之萌也。固兴者,废之机也。固与者,夺之兆也。天时人事,物理自然。第人所遇而不测识,故曰微明。斯盖柔弱胜刚强之义耳。譬夫渊为鱼之利处,但可潜形而不可脱。脱则块然无能为。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夫是之谓微明。世之观此章,皆谓老子用机智,大非本指。盖老子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已。殆非机智之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7: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七章  无名之朴

原文:

1、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4、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5、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帛书: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易心学习笔记:

守道之人,恒以无为处事,却无为而无不为。譬如王侯,若能守道,无须刀兵,万物将自归化。当然归化之后也非一劳永逸,出现反复也很正常。反复而能重新归化,靠的是无名之朴以保持。所谓的无名之朴,即是不为名相所迷,不为物欲所逐,这叫做不欲。不欲之心自然归道。致虚极,守静笃,心在道上,天下自定。

黄元御:
道法自然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順其自然,萬物將自化。化而欲有所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無欲),不欲以至扵靜,天下將自正也。

【憨山注】此教人君乘流救弊之意也。以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故侯王但能守之者,而万物不期化而自化矣。此言守道之效,神速如此。然理极则弊生。且而物之始化也皆无欲。化久而信衰情凿,其流必至于欲心复作。当其欲作,是在人君善救其弊者,必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而后物欲之源可塞也。若施之以有名,则不济耳。然无名之朴,虽能窒欲,若执此而不化,又将为动源矣。譬夫以药治病,病去而药不忘,则执药成病。故云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此亦不欲,则可专以静而制群动,无敢作者。故云天下将自正。自正者,谓不待正而自正矣。镇,犹压也。如石压草,非不生也。盖以无名之朴,镇压之而已。若欲朴之心,亦是欲机未绝。是须以静制之,其机自息。机息则心定,而天下自正矣。故虽无名之朴,可用而不可执,况有名乎。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4: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9、故去彼取此。
帛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易心学习笔记:

德全可以归道,德不全,就会朴散而为仁义等五德。推究德的历史推演,可以发现,上古之人因为同于大道,所以他们的德是全德,属于上德,上德同于道,连德之名相都没有,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及其后世,随着人们离道日远,德持续衰落,落入有为法,他们的德已经是下德。终于朴散而有了仁义之名。在朴散的五德里面,上仁的境界较之上德次之,上义的境界较之上仁又次之。上礼的境界再次之,即使是上礼之人,当其付出得不到对方的回报的时候,还是会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由此可见,丧失道才提倡德;丧失德才提倡仁;丧失仁才提倡义;丧失义才提倡礼。所谓礼,恰恰表明了忠信缺乏到一定程度,正是祸乱的发端。以名相来认识道的所谓智慧叫做前识,也叫识神,识神只是道的影子而已,世人认为识神就是道本身,所以愚昧而以假为真。认识到这个道理,大丈夫必然处道之厚,不处道之薄;处道之实体,不处道之虚影。修行必据此而取舍。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黄元御:
上德不居其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其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亦無所以為。下德為之,而又有所以為。上仁為之而無所以為,上義為之而有所以為。上禮為之而人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仍之,繼之以爭)。故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失仁而後有義,失義而後有禮。夫禮者專上文飾,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自矜先見,是大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憨山注】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远,教人当返其本也。所言道,乃万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为体而德为用。故道尊无名,德重无为。故道言有无,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上德者,谓上古圣人,与道冥一,与物同体。虽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无心于德,故德被群生,终古不忘。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谓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于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责报之心,物难感而易忘。故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忘也。以,恃也。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下德所以无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云有以为。由是观之,道无真伪,而德则有真有伪矣。此世数淳薄之辨也。德又下衰,上德不称,而下德为尊,于是始有仁义之名。然仁义皆出于不德,故皆不免有心为之。但上仁虽为,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上义则恃之矣,故云有以为。且仁义上者为真,三王是已。下则为假,五霸是已。故不足言。此又下衰,仁义之下,则礼为上矣。礼则但以虚名相尚,不复知有仁义,故上礼为之,有莫之应者。如孔子作春秋,虽正名分,而卒莫能正,此莫之应也。不唯不应,且将臂攘而仍之。此五霸之余,战国之习也。且彼既不知仁义,则必相因而报复之矣。仍,相因之意。又复也。此所以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故其德下衰,至此已极,圣人亦无可为天下之具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故礼乃忠信之薄,为乱之首也。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过也。前识,犹言蚤智,谓明见利害于未然者。然蚤智在孔子,则为周身之防,所谓明哲保身之意。其次则如范蠡乐毅之俦,以为避名全节之计。又其次则为仪秦纵横游说之流矣。然在圣人,则谓之权。在乐范,则谓之好高而务名。名者实之宾,故谓道之华。在仪秦用之,则为愚之始也。此所谓才智,君子用之则成名,小人用之则杀身,岂非愚之始耶。故太上以道德为尊,而仁义次之。故大丈夫处厚而不处薄。务实而不务华。故去彼取此。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4: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原文:

1、昔之得一者: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3、其致之也:
4、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5、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6、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7、此其以贱为本邪。
8、非乎?故致誉无誉。
9、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帛书: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易心学习笔记:

证得阴阳未判一气混元叫做得一。前人得一之后有什么特征呢?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神得一而有灵,谷得一而有盈,万物得一而生生不息,王侯得一而为天下正。推而言之:天没有清必将崩裂;地没有宁必将混乱;元神没有灵必将休亡;谷没有盈必将枯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王侯不能使天下正必遭颠覆。因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寡”、“不谷”。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不是如此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因此不必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磐石的美誉。按:天地万物,皆以道为体。天有道而清覆于上。地有道而宁载于下。人有道而为万物之灵。海有道而容纳百川,万物有道而各遂其生。侯王有道而为天下长,都是同一个道理。否则,天恐怕会裂而不能覆于上。地恐怕会躁而不能载于下。人恐怕将不能递代。万物恐怕将不能繁衍。侯王恐怕会颠覆而失去其贵高之位。贵应以贱为本,高应以下为基。而且,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不正是提醒自己要以贱为本吗?以此希望人君不可执着于自己贵高的名份,不必视己如王之贵,不必视物如石之贱。用老子的话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黄元御:
一者,天下之母,所謂無也。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小淑清,地得一以安寧,神得一以感靈,谷得一以充盈,萬物得一以滋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表正。其致之一也。所謂物物一太極,無有能外者。若天無以清將恐崩裂,地無以寧將恐振發,神無以靈將恐止歇,谷無以盈將恐涸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殆滅。侯王無以正,而居處貴高將恐颠蹶。凡貴者必以賤為本,高者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之貴,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至譽則反無譽。如唐堯之莫名、秦伯之無稱是也。道家懷樸抱真,不欲碌碌光明而如玉,落落黯淡而如石,介在顯晦之間,是得真一虛無之用矣。

【憨山注】此言道无为而无不为,以明无用之用为大用。欲君人者,当以无为而治也。一者,道之体也。其体至虚而无为,精一无二。凡诸有为,莫不以之为本。以,用也。意谓天地万物,皆以道体而为本也。故天得之而清覆于上。地得之而宁载于下。神,指人心而言。谓人得之而为万物之灵。谷,即海也。海得之而容纳百川,故长盈。万物得之而各遂其生。侯王得之而为天下正。正,犹长,所谓君长也。如此者,虽其迹不同,而推其本则一,故曰致之一也。其下又返释之曰,天不得此,将恐分裂而不能圆覆于上矣。地不得此,将恐发动而不能宁载于下矣。人不得此,将恐生机休歇,而不能子子孙孙亹亹而无穷矣。万物若不得此,将恐绝灭而无有矣。侯王若不得此,将恐颠蹶而不能安其贵高之位矣。此老子主意,只重在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这一句。必欲人君当体道无为而治耳。凡人听其所用而从于人者,谓之下贱。此道之譬也。夫道本无名,故天地万物皆得而用之。如人之下贱也。且侯王不得此道,而处贵高之位,将恐蹶。岂不以是而为基本耶。故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且侯王自谓曰,孤,寡,不谷,此三名者,皆贱者之称也。而侯王以之,其意岂不是以贱为本耶,非乎。所以称此者,正欲人君忘其贵高之名,而体道凝神,知其无用为用耳。且而侯王所以贵高者,以百官执事总之而为君。若指其所用,而各有所事。至若人君,则无所用其事矣。所谓臣道有为,而君道无为也。若夫轮辐衡轭,会之而为车。故数其车,则件件可数。其车则无可数矣。以无可数,故得车之用。是故侯王以无为之道,而后方大有为也。然道之在物,本无贵贱高下之分。故侯王当体道忘怀,不可执贵高之名,而取颠蹶之患。故诫之曰,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谓不可视己琭琭如王之贵,视物落落如石之贱也。苟忘贵贱之分,则人人皆为我用矣。岂非无用之为大用耶。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4: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原文:

1、反者,道之动。
2、弱者,道之用。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帛书: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易心学习笔记:
世间法认为,运动是一切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出世间法的看法是道本如如不动,所以有反者道之动之说;道之为用,藏德不止,所以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憨山注】此承上章以明道为天地万物之本也。反者,道之体也。谓道体虚无至静,为群动之主。世人只知动之为动,不知动处即静。易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以其群动之动,皆自虚无至静而发,不动而动,故云反者道之动也。然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世人只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用为大用也。故云弱者道之用。是故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于有,而不知有生于无也。苟知有生于无,则自然不事于物,而能体道凝神矣。岂易得哉。  
发表于 2014/4/28 18: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14: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一章  大器免成

原文: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易心学习笔记:

上根之人闻道后,身体力行之  。中根之人闻道后,且信且疑 之 。下根之人闻道后,大笑之。此辈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早有人说:在常人看来,光明之道好似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巉畏,上德之境好似虚谷,最高之洁的好似有污,德有所增看似减少,为善不欲人知看似偷窃,质贞而和光同尘,看似不能坚持立场。大地无边界,大器无成见,大音无声听,大象无形见,道为人尚,而无名相。只有道,万物赖之以生而不匮,曲成万物而不遗。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黄元御:
上士聞道,領悟極深,勤而行之。中士聞道,信守不篤,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識解不及,乃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人之從事扵道者,道者亦同扵道,德者亦同扵德,失者亦同扵失。聲同則應,氣同則和也。同扵道者,道亦得之;同扵德者,德亦得之。同扵失者,失亦得之。初既同之,則終必得之,其勢然也。

【憨山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谓上根之人,志与道合,一有所闻,便身体而力行之。如颜子闻者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行。故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资,则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闻,了不相蒙,而且以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测。此辈不笑,不足以为道。以其道与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云,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辞,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谓小人用智,恃知以为能。圣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夸竞躁。圣人以谦自守,以卑自牧。故进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圣人心与道合,同尘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类。世人局量扁浅,一毫不容。圣人心包天地,德无不容,如海纳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内藏瑕疵,而外矫饰以为洁。圣人纯素贞白,一尘不染,而能纳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责报于人。圣人德被群生,而不以为功。故广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长,必炫弄自售,欲求知于人。圣人潜行密用,凡有所施于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让,民无德而称。故建德若偷。小人随时上下,见利而趋,望势而变。圣人之心,贞介如玉,而不可夺。而能与世浮沉,变化无穷,无可不可。故质贞如渝。渝,变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圣人心如太虚,无适不可。故大方无隅。隅,犹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图速效。圣人深畜厚养,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迫不得已而后应,乘运而出,必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声,大象之无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见易闻。宜乎下士闻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隐于无名,又岂常情所易知耶。所以圣人之广大难测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曲成万物而不遗。故曰善贷且成。圣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轻笑之。然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4: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二章  强梁不死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
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5、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6、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

帛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易心学习笔记:
佛家说真空生妙有,道家说无极生太极。无极是道的别称,太极阴阳未判,混元一气,又叫做一。所以说道生一。太极动而分阴阳二气,是谓一生二,阴阳互转,冲气以居于二气之间而得名,冲气又叫做和气,在人身叫做中气。所以说二生三。三气运转不息,曲成万物而不遗,所以说三生万物。道在万物,一物一太极。所以万物含三。人们都忌讳“孤”、“寡”、“不谷”, 可是王公为什么用来称谓自己呢?那是因为他们懂得,万物总是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规律。惟其自低而百川汇海,惟其自损而天下归心。其实人人都在这个规律中,不知而已。这个规律,我也原封不动的传给你们。我所教的,简而言之,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这句话告诉天下之人,而风天下以谦虚之德。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

黄元御:
道生一是謂太極,太極者,無名天地之始也。一生扵是謂兩義,兩儀者有名萬物之母也。二生三,三生萬物,則天地人物扵此皆偹矣。萬物負陰而抱陽,陽前陰後,調劑無偏,故沖氣以為和,是其常也(知和曰常)。盈則不沖,剛則不和,失其常矣。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所以戒盈而忌剛也。故物或損之而反以得益,或益之而反以招損,事理之大凡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之所教維何?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此言為立教之綱也。
  

【憨山注】此承前言道体冲虚,而为天地万物之本,诫人当以道为怀,以谦自处也。谓道本无名,强名之一。故曰道生一。然天地人物,皆从此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则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也。所以得遂其生,不致夭折者,以物各含一冲虚之体也。和气积中,英华昭著,秀实生成,皆道力也。故云冲气以为和。是则物物皆以冲虚为本也。且冲虚柔弱,与物不类,似乎无用,人皆恶之而不取。殊不知无用之用为大用也。即如世人之所恶者,唯孤寡不谷,以为不美。而王公返以此为称者,岂不以柔弱为天下之利器耶。且孤寡不谷,皆自损之辞也。然而侯王不自损,则天下不归。故尧舜有天下而不与,至今称之,泽流无穷,此自损而人益之。故曰或损之而益。若夫桀纣以天下奉一己,暴戾恣睢,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故虽有天下,而天下叛之,此自益者而人损之。故曰或益之而损。以人人皆具此道,但日用不知,须待教而后能。且人之所教者,我亦未尝不教之也。惟人不善教人,只知增益知见,使之矫矜恃气,好为强梁。殊不知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唯教人以日损其欲,谦虚自守,以全冲和之德。是故吾将以为教父。而风天下以谦虚之德也。教父,犹木铎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4: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无有,入于无间。
3、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帛书: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易心学习笔记:

无为而无不为,正如天下之至柔,入于天下之至坚,自由驰骋,仿佛无有入于无间。我于是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能做到如此的,古来稀有!

黄元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柔扵無有,而無有入扵無間不少扞格,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非明者不解,天下希及之。

【憨山注】此承上言无为之益,以明不言之教也。然天下之至坚,非至柔不足以驰骋之。如水之穿山透地,浸润金石是已。若以有入有,即相触而有间。若以空入有,则细无不入。如虚空偏入一切有形,即纤尘芒芴,无所不入,以其虚也。若知虚无之有用,足知无为之有益矣。前云人不善教人者,以其有言也。有言则有迹,有迹则恃智,恃智则自多。自多者则矜能而好为。凡好为者必易败。此盖有言之教,有为之无益也,如此。则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