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23|回复: 0

《弟子规》为何要我们“居有常,业无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5 05: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弟子规》的这句话:“居有常,业无变”,这话的大概意思是:作为孩子的,居住的地方不要变来变去的,要尽量固定,从事的职业或者学业,也要尽量固定,这样才可以令父母安心。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这话的含义呢?我们今天社会节奏如此之快,怎么可能不换工作或者学业呢?怎么可能在一个地方一直住下去呢?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做儿女的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与《弟子规》前面的很多话一样,这句话是出自《曲礼》,《曲礼》中讲:“夫为人子者,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里的“居有常”变成了“所游必有常”,那么,这个游,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游”是出门游学、交游朋友的意思。
    聊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起孔子的一句话,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话的意思与此相近,我们也顺便聊聊。
    我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远行,当时的感觉是“心远在天外”,总想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总想知道我没有去过的远方还有什么,所以总是远行。
    后来,年龄大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开始体会到父母老了,记得好像是有一次,在家里看到蚊子围着父母飞,父母却因为年龄大了,无法看到,也无法驱赶,当时我心里大恸,于是开始尽量留在家里,此时在感到自己过去多么的不懂事,“父母在,不远游”这话是有道理的啊。
    曾经听说有一家人,三个儿子全在美国,事业有成,父母在老家,结果父亲突然脑溢血昏迷住院,全是老太太来回奔波送饭,可是有一天老太太却在家里孤独地去世了,原来她自己也患了癌症。一个人孤独地在家中去世,不知道她最后想的是什么?她的心中是何等的悲凉!而老伴却在医院昏迷,完全不知道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妻子,已经去世了!我听说之后,很痛心,如此,即使孩子事业发达,又有何用?可以说,这件事是促使我回到老家陪父母的原因之一。
    所以,“父母在,不远游”,不管现代派的人怎么说,我是始终认为是对的。
    可是,这个“游必有方”又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在讨论这个“有方”的意思,有的说是“有方法”的意思,要把父母安置好的意思;有的说是“有方向”的意思,说是要让父母知道去哪里了;还有的说是“有固定的地方”的意思等等。总之,这句话成了千古谜团,后世不断考据,大家都想知道当时孔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估计孔子当时也就是那么简洁地顺口一说,没想到后世如此迷惑,如果孔老夫子早知道,该多说几句了。
    那么,这个“有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方”这个词,在汉代以前,还真是频频出现,我们来看看吧。
    《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这里孔子说的“有方”,是有方法,有法则的意思。
    《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这里的“有方之士”,意思是有道、遵循礼仪、讲究行为标准的人。
    《礼记 缁衣》:“子曰: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故君子之友也有向,其恶有方”。这里的“有方”是有原则的意思,很多人认为是群类,我觉得是有原则的意思。
    还有很多“有方”的内容,比如还当“有我们所不知的缘故”的意思,我就不多引用了,总之大多是“有方法,有原则,有道,有原因”的意思。这样看,很多人认为的“游必有方”应该是:“孩子出游,要有方法,有原则,按照礼仪去交游”,这样想是对的。
    但是,我也有另外的证据,比如《礼记 玉藻篇》:“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这句与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类似,这话的意思是:“父母年龄大了,出门不要随意改变行程,要固定方向与去的地方,约定好的返回时间,要严格遵守,不要逾期不归。”
    我看,这句话的含义就很清楚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必须回到古代的时候,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考虑。
    古时候交通与通讯都不方面,当父母老了,孩子就不要随意出行了,因为如果突然健康有了问题,那时候可没有急救车啊,如果有事情要出行,要“出不易方”,什么意思?是出行的方向和位置,要对家里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过去通信不方便,真的老人有了三长两短,有个危急的事情,他心里要清楚去哪个方向找孩子,过去人出门,晚上会投宿在某个村落,那时候人少,所以只要大致确定方向,比如向南方走,去那个城市,家里如果派人去这个方向找,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打听,有没有过一位书生经过啊,基本上都能问出来,最后追赶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这点,过去在农村住过的人都会有感受的,村子里来往的人很少,这个月有几个过路的行客,村子里大家都知道的。“上个月村里来了位走方郎中,离开后向南走了,赶赶还能赶上”,一般都这样描述的。
    此时忌讳的是什么呢?无目标的乱走,看到什么好玩的了,方向改变了,这样真的有点什么事情,可就找不到您了。
    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孝心,并非完全给小孩子听的,而是成人,在自己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而下面一句“复不过时”,与上一句正好相对,讲的是约定好回来的时间,要准时回来。这点也非常重要,当年通信不方面,您说好九月份回家,结果到了快过年了,毫无音讯,此时父母该怎么想?父母一定以为您有什么意外了,此时的担心,应该是巨大的。我们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望儿山”、“望儿石”之类的地方,我们辽宁省鲅鱼圈附近,就有一个望儿山,这种传说都是这样的:儿子出门了,很久没有回来,也没有音讯,结果老母亲每天在门口盼望儿子归来,最后,化成了石头,所以叫望儿石。这样的故事,讲起来就让人心碎,但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如果您没有音讯,这是对父母的一个很大的伤害,过去农村确实有孩子走了没有音讯,老人眼睛哭瞎的例子的。
    我就曾经在街上见过一个张皇失措的母亲,大家都问她怎么了,她说孩子对电脑游戏上瘾,不知道他去哪个游戏厅了,已经几天没有回家了,她正在挨个游戏厅寻找,于是,大家都咂舌不已。现在想想,这样的事情,对父母是一个多么大的伤害。这样的孩子,一定没有接受过国学教育,否则不会对父母的担忧置若罔闻的,实在是良可叹也。
    从《礼记 玉藻篇》的这句:“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来看,孔子所讲的“游必有方”并没有那么深奥,比如交朋友要讲礼节的等等,虽然这也是对的,但是孔子讲的恐怕没有那么深奥,孔子就是要告诉大家,要关注父母的健康,父母老了,尽量在身边照顾,尽量不要远行,如果您必须要出门,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去的方向和目标,以便随时可以联络到您,约定好回家的时间,千万别逾期不归,那样父母会担心的。这样做,会令父母少有担心,实际上,这是在保护父母的健康。
    其实,古人讲的这些经典,很多都是对生活中的小事儿的探讨,如果真的能从小事儿做起,人的整体修养也就提高了。
  

    那么,我们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弟子规》的“居有常,业无变”,《弟子规》是清代的时候写的,此时作者并没有因循古代的内容,因为此时,交通已经比孔子的时期方便多了,所以作者改成了“居有常”,意思是:孩子如果离开父母生活,出去工作或者学习,要尽量让自己的居所固定,不要游走不定。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一个,还是要让父母能够随时联系到你,随时可以找到你,随时知道你的情况,这样父母才会安心,这是孝顺的一种体现。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一位学佛的朋友,与一个团队到青海的一个寺庙去做医疗援助,结果,他对我说,到了那里,大吃一惊,发现了一个几年未见的朋友,这个朋友居然在那里修行呢,他说这位朋友已经失踪很久了,所有的人都没有他的音讯,他的母亲已经苦苦找他几年了,整个儿一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母亲伤心到已经病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位母亲的心情,自己苦苦养大的儿子,突然人间蒸发了,是遇害了?还是怎么了?毫无答案,她该有多么的绝望与悲伤。最后却在这里发现。于是我的这位朋友劝他,赶快给家里打个电话吧,后来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我猜想这位朋友是怕家人劝阻他修行,于是悄然离去。可是,这样做对得起家人吗?
    我想,他这么做,伤了大家的心,尤其是最亲的人的心,如果真的家人因此而有三长两短,他就是为了自己的修行,最终却造了大恶。
    我见过很多父母的病,是因为为孩子担心,担心出来的。
    现在,很多年轻的孩子离家出外打工,我知道有很多农村的孩子,很久都不给家里打个电话,在工厂里面的时候,其实打电话很方便的,不过,就是没有这个习惯,岂不知,父母在家里是担心的。但是,作为孩子的却没有这么想过。
    有的城市里的年轻人,给自己的恋人打电话,这叫煲电话粥,有的一煲就是两三个小时,每天必打,不打不睡觉,可是,对自己的父母如此关心过吗?如果是父母打来电话,可能还不耐烦地对父母说:“怎么总是打电话啊,快点快点,我挂了啊!”有的男孩子,即使女朋友有个感冒,都会煲好粥大老远送过去,有早晨走遍整条街为女朋友买油条的,可是对父母这么做过吗?
    所以,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学死板的、教条的内容,永远不搬家?不可能的。我们要学的是内容。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些条,无不是在讲孝心,讲如何从细节体会,将爱回报给父母。
    而“道”的原则是: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你发出善的信息,世界会回馈给你。您对父母有这么关爱,为了让父母安心,自己也尽量稳定自己的生活,您觉得会减少事业发展的机会吗?我觉得不会的,我写过很多古代的中医,我发现有的中医一生贫困交加,有的却生活富足幸福,为什么呢?除了生活的时代有动荡与和平的原因,很多时候,也与这个医生自己有关。比如清代名医叶天士,一直在苏州的渡僧桥那里行医,患者都能找到他,云集而来,所以他不但救人无数,自己的生活也非常的富足,因为这种口碑和人脉是不断积累的,所以事业不断叠加,最后成为了累积效应。而有的名医,四处奔波,居无定处,虽然医术高明,但是患者找不到他,每次到一个地方都是重新从零开始,这样的医生,最后往往贫困交加,令人感慨。
    实际上,“居有常”培养的是孩子获取空间稳定感的能力,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心很容易安定,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事业,而有的人,心总是游荡不定,老话形容这种人是“属马的”、“屁股长尖了”,坐不住,总是想到处走动,这样的人往往内心不够安定,心总是浮着,这样做事自然不能专心,所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难以成事。而两者的差别,就在这种空间稳定感上,这有先天性情的问题,也有孩提时期的培养的因素,如果在孩提时期,家长能够给孩子讲这种安定的重要性,讲为什么这样做,孩子心中自然有这样的观念,当孩子长大了,这种能力则会很关键的。
    我们今天工作的节奏非常的快,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机会,但是,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反而是静下心来,认真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断累及,最终反而比四处奔走的那个,收获更大。
    所以《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这个“定”字,或可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接下来,我们在讨论这个“业无变”是什么意思。
    “业”字的来历,业这个字的本意,是悬挂钟鼓上面的大的木板,上面刻出很多锯齿,这个“業”字的字形就是个钟鼓架子。上古年代,能有这种东西的不是一般人家,业越大齿越多,越说明家资丰厚,故“富有之谓大业”,基本上用这个锯齿多少就可以看出财富。所以,今天商业里面多用此字。比如今天用的商业、事业、职业、业绩、创业、功业等等,往往与财富相关,后来引申到国计民生的行当,叫行业。再引申,才到了学业,今天的词儿,比如肄业、专业等,这个“业”,按古人的想法,也是可以谋生的。
    那么,《弟子规》里面说的“业”是什么呢?
    我觉得讲的是事业,但是,按照我们前面对“业”字的理解,其实事业也包括了学业在里面的,因为你学习也是为了将来的事业,学习也是事业的一部分,是一个准备的部分,如果你把学问当做一生的事情来研究,那它本身就是事业了。
    这样从头梳理,我们就了解了“业无变”的“业”指的是什么,否则总是有朋友在争论到底是“学业”还是“事业”。这就没有意义了。
    那么,《弟子规》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业无变”呢?
    这是在告诉我们,事业,是需要坚持的。
    
    经常有年轻的朋友问我事业如何才能成功,当然,我不算成功,但是我也有心得,我的心得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条件,符合这三个条件,您一定会走向成功的,那么,是哪三个条件呢?
    第一条,您一定要选择一个对众生有益的行业,这个行业可以帮助到大家,可以给大家带来意义。
    第二条,这个行业是您喜欢的,您有兴趣,这里面有您的快乐,甚至它是您的梦想。
    第三条,如果具备了前面两条,那么,就一直坚持下去吧,不要轻易更改,一直做下去,一定会走向成功的!
    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最欣赏的一句职场格言,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无论什么事情,如果做到了极致,您都会到达一个一览众山小的高峰的。
    这就如同登山,有的人浅尝则止,每到半山腰就看别的山高了,结果永远都没有到半山腰,有的人却一直坚持爬一座山,最终才有更高的视野。
    讲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船公司上班,做个职员。他的大学同学,在二十年里换了无数个工作,很多人换的名片都厚厚一打了,他却一直坐在那个办公室里,他的朋友形容,他面前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永远是他,二十年中,只是号码升级到八位数了,其他的没有变化,这个电话一拨过去就是他接。他的公司的员工走的换的一批又一批,只有他一直在坚持。别人都说他傻,为单位这么一直干值得吗?别人自己开公司都开了关,关了开,换了无数个牌子了。在大家的嘲笑声中,他还一直在坚持努力。
    结果如何?毕业二十年中,他就职的公司改制了,他是股东,现在是公司的副总裁,每年的分红就是个很大的数字,在职场中叱咤风云。而其他同学,很多都是个体店的小老板而已。大家此时才都开始感慨,原来“一生只做一件事”会很厉害啊。
    有人说,在毕业十年同学聚会中,坚持梦想,一直努力走的人,可能比较沉默,因为别人都很张扬,各种机遇多多,选择多多,阅历多多,所以都很开心。可是,到了二十年聚会的时候,会发现真正发光的,是那些坚持梦想,一直做一件事儿的人,这种人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了。这是很多过来人都会有感受的事情。
    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坚持一件事情做下去,别人做一次就成功的,你做上百次,别人做十次成功的,你做上千次,这么下去,再笨的人,也必定会成功,再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大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医诊断里,对于诊断的水平与层次,古人曾经做过描述,分别是神、圣、工、巧四个级别,其实我觉得也可以用于我们的工作,一般人把工作就当做普通的赚钱途径,没有那么认真,给钱少我就换,甚至换职业,这样的人,永远无法在一个领域登峰造极。而任何一个行业,你扎根下去,认真地做,不断地改进,最终都会进入“神”的层次,此时,到了这个境界,就会灵感倍出,思路多多,很多行业的大师就是这个境界的,甚至有人说,到了这个境界,上天都会加持你,你的成就可想而知。可是,要到达这个层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曾经有位画家告诉过我,说著名大师齐白石,学画之后,这辈子只有几天没有画画,因为生病等事情耽误过几天,其余的日子,全部每天都会画画。所以有人说有个一万个小时的法则,就是,如果你肯把任何事情坚持做一万个小时,一定会成为专家的。我想,如果肯用心地简直做一辈子,很可能会进入“通神”的层次的。
    今天的社会,工作节奏非常快,我们面前的选择很多,此时,心定之人,会更加从容。
    那么,真的我们学了《弟子规》就不能改行了吗?没有那么死板,我们学习的是一种思路,并非死规矩。我不是说三条职业的标准吗,还有前面两条啊,比如,如果你怎么对这个事业都没有兴趣,有时候时间长了会培养出兴趣的,可是如果您就是没有这个缘分,实在没有兴趣,觉得是在受罪,对不起,别坚持了,对自己的身体不好,人生时间短暂,别浪费了,换个行业,也许是您喜欢的。但是要记住,这里面有个风险,很多人换来换去,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结果退休了,岂不可惜?所以我往往建议年轻人在就职前,多花些时间思考,有时候甚至要用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来思考,决定了,就不轻易更改。
    此时,第一条就很重要了,要对众生有益的。其实我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是很不喜欢的,那个时候年轻,不懂这些道理,只是母亲逼着我学,因为家里需要有人继承,但是想想可以帮助到别人,于是就硬着头皮学习,结果一学,不可收拾,越学越开心,最后进入了享受的境地,一路学到了现在。
    所以,第一条最重要,如果对众生无益,比如贩毒,开赌馆,您再有兴趣,也趁早放弃吧。
  

    聊到这些,我们发现,《弟子规》里面的有些内容,并未过时,还是很有启发作用的。“居有常,业无变”这样的内容,其实并不只是孩子才要学习的,我们职场中人,也可以借鉴到很多。只是,如果您现在就在孩子心中种下了这样的思想的小苗,可能将来,您的孩子会更容易有个尺度与标准,这样的孩子,会幸福很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