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63|回复: 0

选自罗玲的博客:跟家长闲聊《弟子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5 06: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弟子规》是清代人写的教育孩子的读本,现在很多学校都让孩子读,但是大家对它的看法不一,有人非常推崇,有企业让员工学习,结果业绩甚至大幅提升;但是也有人不赞成,认为太迂腐。很多家长对《弟子规》不了解,也就无从让孩子学习。那么,《弟子规》里到底在讲什么呢?里面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未曾重视的?罗玲是个海归派,她对国外比较熟悉,这令她角度可能稍有不同,她从一些可能我们未曾注意的角度,阐发了《弟子规》的一些原理,可以供大家探讨。

原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u/2287078661


跟家长闲聊《弟子规》

——入则孝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TED做过一次演讲,他说,他要谈谈“年轻人和结构”(youngpeople and structure)。在演讲的开篇,他讲了这样的故事:一次他参观某中学,拍下的照片里,高中男生在他面前以士兵的姿势立正站立。他把这个照片发到facebook上,很多人评论说,看似他在对这个学生做很不好的事情,是不是他太严厉了?他说,你们有所不知,其实,这个学生当时开心极了!

  鲍威尔接着讲,他还经常跟6、7岁的孩子们玩这样的游戏:“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时,你很难能让他们安静下来专注地听你讲话。这时我跟他们很神秘地说,在军队里,如果长官喊“稍息!”(Atease!),所有人必须立正站好、双手下垂、目视前方、保持安静,回答问题必须大声,让所有人都能听见。现在我们演练一下好不好?”结果,孩子们都超级喜欢这个游戏!
  他说,那些参加军训的孩子们,最初都感到噩梦开始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开始尊重、仰慕他们严厉的教官。军训结束,这些孩子们变得更加成熟,他们成长了。
  鲍威尔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军旅生涯让他意识到,年轻人需要structure,孩子们喜爱structure。他呼吁大家,更多去关注那些被家长、老师忽略的年轻人,当他们迷失在街头时,去把他们领回来,让他们接受教育……
  
  鲍威尔说“年轻人需要structure”的结论,其实还真能找到理论依据。我碰巧看到一份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青年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他们调查了参加澳大利亚国防部军训机构活动的12至19岁学生,得出结论:“有等级的组织结构以及穿统一的制服,都有益于培养年轻人的领导力。”
  这份报告说,过去普遍认为,课外青年发展项目,应该给学生们追随个人兴趣的空间,并提供区别于类似学校的有组织结构的环境。但研究发现,年轻学生在课外喜欢更有组织结构的活动,军训项目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团队的有价值的成员、增强责任感、学习关照他人、了解纪律的益处。现在的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这对学生们的学校生活和课余生活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学生们的领导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包括那些没把自己看作是领导的学生们。(引自http://newsroom.melbourne.edu/news/n-924 )
  
  如果说,在有组织结构的团体里,青少年可以学到更多与人合作、协调的技能,那么,对于儿童来说,这个最初的有组织结构的团体,就是他的家庭。正如鲍威尔所说,这个structure,从孩子出生起就有了。教育,从妈妈抱着孩子喂奶唱歌那一刻,就开始了。
  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几年里,他观察到怎样的结构?——一个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妈妈,一个体型庞大、出现得稍微少一些、但是同样笑眯眯的爸爸,这两个大人互相说话、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他们让孩子仰视。他们都似超人一般、无所不能,他们撑起孩子的天,他们构建起孩子的世界。
  或许,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和父母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抢在父母前面当了孩子世界里的第一超人,还是被忽略在角落里?他们是在父母之上、得到了父母的敬重吗?
  孩子观察到的这个组织结构、这个系统,是比较稳定的吗?它或许偶尔有这样那样的微调,但总体来看,是可靠的、安全的吗?是不是其中的每个人都安于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各种隐隐的作用力在互相冲撞?或者,孩子所生活的这个小人际环境完全没有结构可言,总是处于混乱、松散、变动的状态?
  孩子是否随着长大,逐渐清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了呢?他是否知道,自己是在最下面,他是最新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成员,他要仰赖上面这些大人。他看到所有的家人都带着爱在帮助他,他在安全地、安心地,享受着父辈祖辈给他的爱和帮助。
  家庭,这个孩子最初的世界,不见得要完美,它可以有些许不同寻常之处,可以有各种变通的模式,但,或许,如果我们能尽力让它是相对稳定、和谐、有序的,那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因为这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而且能让孩子学习到关于人际关系的第一课,学习到对他未来一生至关重要的两样品质:关爱和尊重。
  
  前面说的structure,如果放在家庭里、翻译成儒家的话,就是“长幼有序”、“父慈子孝”。而接下来要聊的《弟子规》里“入则孝”这一部分,就是想说说,我们家长怎样在家庭里,给孩子上好人际交往的第一课,怎样帮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阶段,体验到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过去我曾经总结出对我来说很有用的四个字:诚、共、通、敬。其中这个“敬”字,真的需要我们用很长时间才体会出来其中的深意。如今这个年代,是个缺乏敬意和敬畏的时代。我们逐渐在理解“平等”、“自由”,在欢庆自己能力和潜力的无限。但或许,我们还要意识到,在更深的层面上,有一些秩序是我们要尊重的,有一些未知领域,是我们要深怀敬畏的。
  如果说,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那么,孩子对父母就更多是“无条件的敬意”。对父母的敬意,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认可、对生命之流的源头的一种感恩姿态。
  在家庭中,作为家长,我们让孩子从小感受到这种敬意,就是在他心灵中培植了一颗“敬”的种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