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23|回复: 0

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9 20: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

——2013年浦东新区科教兴区行动中医师培训班上讲课

  上午我在上海图书节做了一篇报告,因为我出了一本新书《生了癌,怎么办》。前两天我有两个客人在上海,这两个客人都是晚期胰腺癌患者,一个叫郑某某,还有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这两个人一个康复七年多,一个六年多,他们原来都是商务部的,吴仪副总理的部下(吴总理曾经任商务部部长)。郑先生2007年确诊为胰腺癌,他确诊的时候就是晚期,无法手术,两次化疗后做不下去了,然后我去看他的。当时他到美国去看过,全球最著名的肿瘤治疗中心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给他看的是位顶级专家,医生告诉他要继续化疗。郑是搞哲学出身的,著名哲学大师高清海的高足,他问医生:“我做化疗可以活多少时间?”医生答:“大概四到六个月,一般确诊后是六个月,你已经过了两个月了。”“我不做化疗有多长时间?”“如果不做化疗两到三个月。”“没有其他办法了?”“不可能!”这样他就只能中医治疗为主了。
  后来,郑又介绍了一个人给我,就是他的同事。此人生的是神经内分泌性胰腺癌,和乔布斯的类型一样,一发现的时候就肝转移了,且多个,无法全部切除,只能做了姑息性手术,但是这两个人现在都活着,活得好好的。去年春节后,我在三亚,吴仪副总理正好也在,听说我在,一定要邀请我与她聊聊,相聊甚欢!我为什么讲这些?说明至少中医学对于这些最为疑难的病症都有良效,更何况其他呢!因此,中医界应该有种自信,这种自信应该找回来。
  今天我要讲的是唐会长给我的命题作文,要讲《经典在临床当中的应用》。我的习惯,首先要对“经典”两个字做出解释,什么叫做“经典”?其实我们讲中医找回自信的同时也要对接世界,而对接世界的过程中,有很多思维方法要有所调整。我认为中医人(或者说中国人)有很多思维方法是有价值的、有特点的,但不都是不需要改进的。中国人缺一些比较严密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就像什么是“经典”?需要对“经典”先下一个定义。
  中国人以前是“博物性”思维,格物致知,讲求的是“悟”,但是要和世界对接,就应该首先要对所讨论的命题有个明确的定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现代化。因此对于“经典”,首先我要给它下个定义,可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广义的是指一种据有典范性的,权威性的作品或者东西;具有典范性,可以示范后学的。
  国外也有“经典”定义,国外往往把它称作“范式”,“范式”是用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观点来看的。所谓“范式”可以是一本著作,比如说《资本论》,它确定了政治经济学范式;中医学也一样,《黄帝内经》确定了中医学的“范式”。“范式”也可以是一系列的概念、观点等核心体系。
  为什么要这么谈?我觉得中医和西医的差异在表达上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现代中医人要学会清晰的逻辑思维,这点上我们是有欠缺的。我们中医学院缺一门基本的逻辑课程,大家好像都会用中医理论,但是在学中医讲中医的过程中就欠缺了,需要补上这堂课。
  “经典”狭义的可以是一部著作,或者有示范意义的东西;广义的可以说指的是所有被广泛接受的都可称为是经典。所以“经典”在临床的应用中,广义、狭义都应该考虑。
  例如方药中,狭义的经典方,又叫经方,就是从《伤寒论》或者其他几部经典里提炼的思想方法、用法、操作。广义的就是指被广泛流传的处方等,这个概念需要搞清楚。
  第二个,我想讲为什么要重视“经典”?对中医人来说,需要有经典,又需要有创新,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人都需要站在巨人之肩,“经典”首先提供了一个认识方法、基本尺度、评价标准,并给了人很多可选的方法。
  国外对于什么是一个好的医生是有一个评价标准的,我们现在一个医生能够关心病人,就是好医生,但这其实是起码的、基本的。那么做为一个好医生至少你的方法比较多,选择的方法越多,成功的概率越高!因为医学面对的是或然的、生理或者病理现象,我们没有一种方法是百分之百有效的,所以,我们能选择的方法越多越好。当然,这个选择有一个标准和程序,通常,成功概率最高的,先选;那么通过“经典方”,就有了这么一个评价标准和操作程序。所以重视“经典”就可以给你一套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经典”相对来说是种“捷径”。
  大概一个月前我在哈尔滨参加了一个会议,由全国12个著名的临床医生一起参加(其中有汤钊猷、吴孟超、钟南山、吴咸中、胡大一、凌峰等),中医只有我,我们与会者发起了一个倡议,让医学人文进临床。其实医学人文进临床是必须的,为什么呢?医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医学从某种意义上是试错过程,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个经验问题,这时古人走过的路,就会给我们很多方便。
  既然浦东安排了这个课程,证明大家对“经典”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就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样重视“经典”?这方面我相信我和很多老师的观点不完全一样。那么怎样重视?当然可以熟悉经典,便于快速、安全找到可靠的路径解决问题,“经典”只是一个起步,一个台阶,不是终点。如果我们没有“经典”,不会吸取古人的东西,那是不行的,是没法走出第一步。但是拘泥于过去的,拳拳于“经典”,也不行,所以在经典和创新之间要保持一种张力。
  我自己就感觉到,至少我们现在的病和过去的病不完全一样。例如,以前用温补为主体,因为以前的人大多营养不良,很多病虚实为主体。今天的人口头语是“上火”,今天的人个个都肥肥胖胖,再用温补行吗?我自己三十多年总结下来的温补类药越来越少,因为时代不一样了,人不一样了。
  我曾经领衔亚健康课题研究,我们观察下来发现今天的人疲劳很常见,但是今天的疲劳和传统中医学教材里讲的疲劳是一个概念吗?表现症状好像是一致的,但性状完全不一样了。以前的疲劳,以“力劳”(体力消耗)为主体,就像我插队落户时这个时间要三抢,劳动完累得不得了,在上海要吃仙鹤草(又叫脱力草)补一补,就是因为体力消耗太大。但今天这种情况有吗?有,很少。今天人的累,主要就是“心劳”(神劳、脑力疲劳),而且,和我们过去说的心劳也不完全一样,今天是焦虑,诱惑太多,忐忑不安,心神烦燥。所以这种情况,尽管都表现出来累,但是性质截然不同。能够简单地用补药吗?显然,南辕北辙。因此,重视经典只是给你指个方向,没有给你现成的东西(治疗方案等)。这是我非常强调的观点。因为今天整个生活方式不一样了,居住环境不一样了,吃的东西不一样了,人的体质也不一样了,病的表现上可能差不多,但是你仔细分析的话,它的机理都截然不同了。因此,又引出我下一个话题,就是强调“守”和“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