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30|回复: 0

关于根治术的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00: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癌症困扰人类的确切时间已经不可追溯,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有人类,就有癌症。目前,人们已确定:公元前3500年前后,癌症已经开始困扰人类。此后,它便时时地骚扰人们,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相对于其他疾病及健康难题,十九世纪晚期以前,它的威胁及危害并不突出,人们也没有过分正视它。而从现代意义上,人们真正地抗击癌症,应该说是始于十九世纪末叶。霍尔斯特德(W.S.Halsted)是当时美国著名外科学家,也可以说是现代外科的开山鼻祖。他1881年确立了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原则与方法,被认为是人类现代抗击癌症征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对于癌症的治疗,一度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以美国为甚。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美国人登上月球,征服世界的野心与狂妄极度膨胀,不时有美国人这样诘问:“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可以把人送上月球,为什么不能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呢?”1968年,一位专栏作家贾伯出版了《治愈癌症:国家目标》一书,十分畅销,更把这目标推向了国家层面。那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的尼克松总统则认为:他如果能够实现两大目标:结束越南战争和打败肆虐的癌症,他将作为林肯式的伟人被载入国家史册。1971年12月,尼克松作为总统在白宫签署了《国家癌症法案》,破天荒地以国家立法形式,吹响了攻克癌症的进军号!从那时候开始,几乎整个美国都陷入了与癌症宣战的热情中,大家信心满怀。时任国家癌症研究所所长的肯尼斯·恩迪克特教授甚至说:“下一步,完全的治愈,势不可挡。”
  然而,30~40年过去了,无以计数的人力、钱财、物质投了下去,光美国政府投入的钱财就难以统计,不能说没有进步,但却收效微小;然离完全征服,差距甚大。用美国人的自我评价来说:“充其量,我们只是提高了部分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对晚期癌症我们仍然是束手无策。癌症的机理,只显示了冰山一角,人类距离真理还非常遥远。”因此,2002年国际癌症预防联盟(CPC)无可奈何地指出:“我们输掉了(对癌症的)这场战争。”
  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一定会问这个问题!作为西方医学领头羊的美国医学界中少数睿智者也一直在反思中。有不少著作深入分析了这段历史,大致地对其有所了解,对人们今天更从容、更理性,从而也更有效地应对癌症,大有裨益!
  癌症根治术,想当然的恶果众所周知,现代对付癌症,主要是三大法宝:手术、放疗化疗。我们先从手术说起。
  前已述及:霍尔斯特德是著名的外科大夫,那时候,乳腺癌发病率不低,而且癌肿往往暴露在外,在霍氏之前,就有人试图用放血、烧灼、及手术等疗法来处理乳腺的癌肿,但大都失败了!原因是局部很快复发。霍氏认为,这是对癌症的性质认识不清,他认为:“癌症就像一架恶毒旋转的风车,从身体的某一个单一中心呈弧形不断向外扩散。外科医生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切除身体里每一个可能扩散到的部位来抵制癌症的离心扩散,就好像锁住出错的风车轮片并将其破坏。也就是意味着必须用进攻性、彻底性的方法,来治疗早期的乳腺癌。”藉此,他对手术的坚信理念是“切除得越多,治愈的可能性越大”。当然,这一认识在100多年前是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正确的!
  尔后的情况则出乎意外,一是由于这一说法本身有着相当的迷惑性,二是因为霍氏的大名鼎鼎,因此,“根治术”便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经历了惊人的繁荣发展——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发展成了“特别根治性”的;最后,演变成“超级扩大根治性”的。后者被当时人们形容为“异常病态”的“毁形”过程。手术中,既要切除乳房、胸部肌肉、腋窝淋巴结、胸壁等,还要包括肋骨、部分胸骨锁骨及胸内淋巴结等。总之,切得越多越好!做完手术,即便能够活下来,她也已经严重变形了,变成“佝偻”了。伤口之大,惨不忍睹,自不待言;手术一侧由于术后疤痕收缩,缩成一团,更令人心寒!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不仅仅乳腺癌,当时的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只要能做手术的,都受外科这一“圣经”般教条的支配,都在“要治愈,手术越扩大越好”的主导思想控制下,尽可能超越极限地扩大手术范围,且一直持续几十年。
  真的需要如此吗?人们总以为医学界是科学界,科学界是非常理性的!其实不然!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罗伯特·奈斯比特(Robert,N)曾经揭露说:“在科学界,意识形态导致腐敗;绝对的意识形态,导致绝对的腐败。”早在20年代,英国医生凯恩斯等就发现:乳腺癌患者实施小范围的乳腺切除术与根治术在生存期、复发率等方面并没有差异(但生存质量却大相径庭)。他在1927年就提出“对于某些乳腺癌病例来说,病灶外的延伸切除,是没有必要的。”然而,作为小字辈凯氏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其他一些医生在实践基础上提出同样的见解,都被傲慢的美国外科界所蔑视了。直到70年代,人们在实验小鼠身上发现肿瘤并不像霍氏想象的那样呈螺旋式的向周边扩散、转移;而是跳跃式的,跳过病灶及附近淋巴结,逃到很远的地方,出现在肝肺及脑骨等处的转移。显然,根治术的逻辑缺陷很明显——如果癌症局限在原发部位,那么,局部手术就足以去除它,扩大切除范围并无好处;如果乳腺癌已经扩散到远处,那么,再扩大的根治术也无济于事。然而,上述结果还是引起了争议,许多外科权威或不以为然,或仍我行我素。此时,有学者组织了多国的对照组研究,比较了根治术与局部切除手术之间的差异,1981年研究结果公之于众:并未发现有差异。也就是说:接受根治术的那组乳腺癌患者,付出了沉重身体创伤,却没有在存活率、复发率和死亡率方面有所获益。可见,根治术根本上就是个错误,是种现代迷信下的想当然之产物。想想看,从1891年起的近百年时间里,有50多万妇女接受了这种错误的根治性乳房切除术,许多人死在了手术台上,更多人被永久性地毁形了,但她们的希求却只是个幻影,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更令人不解的是:根据美国癌症学者悉多达·穆克吉(S·Mukherjee)在《众病之王 ·癌症传》中的研究:乳腺癌根治术真正被迫退出手术台,并不完全是因为外科权威医师理性觉悟后的主动行为,而更多是由于70年代初病人自我的觉醒——70年代初,许多知情者不断向女患者呼吁:“不要再向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屈服了!”呼吁者中,不乏著名的女权主义者,也包括《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R·Carson)这样被称为环保之母的社会贤达,故主要是得益于病人自发的抵制行动。从那以后,在欧美,根治术声名狼藉,已经没人再实施了。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出版,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因此,作者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被誉为环保之母。
  需补充说明的是:在中国,这一问题上与世界接轨,似乎还其路漫漫!许多地方动不动仍就是根治术。当然,其中也有“黄盖”愿意挨打的因素存在——病人总以为“根治”总是好的。代价大一点也值得!殊不知,其实完全得不丧失。
  纵观癌症手术史,之所以输掉抗癌战争,人们认识尚未跟上是一个因素;专业人士自我观念障碍也是重要因素——迷信权威,想当然,死守陈规,难辞其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