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12|回复: 0

依据时令、地域调饮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04: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指根据季节等时间的特点及其与内在脏腑气血阴阳的密切关系来选用适宜的食物。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因时制宜而选择合适的食物,也是要遵守的一项饮食原则。
  四季气候交替,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可悖。《黄帝内经》主张养生应顺四时而养,如《灵枢·四时气》指出“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周礼·天官》提倡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宜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提出“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简单来讲,就是春天饮食偏酸,夏天偏苦,秋天宜辛,冬天宜补。
  春季 中医认为,春天是主阳气升发,气势向上向外的季节,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利于人体化生气精液,应尽量少食或不食温燥发物,如狗肉、牛肉、羊肉等;应适应肝的条达之性,多食用辛甘发散的食物,如可食用大麦、大枣花生、香菜、菠菜、豆芽等;如果时在早春,要少吃黄瓜、冬瓜、茄子、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多吃些葱、姜、蒜等温性食品,以祛散阴寒之邪。还应当多吃一些鸡肉、动物肝脏、鱼肉、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品,以满足人体功能代谢日趋活跃的需要。
  时至仲春,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荣茂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进食。
  迨至暮春,气温日渐升高,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除适当进食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以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热邪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夏季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气外张,气候炎热,酷暑难当。阳气虽生于春而极于夏,而阳旺之时,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因此,饮食要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少食或不食肥甘油腻之品,切忌贪凉饮冷太过,注意保养阳气;夏季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季节,也是营养消耗量最大的季节。同时,夏季人的睡眠偏少,休息不好,食欲就不佳。
  所以夏季要注意适当“补充”,其中包括:蛋白质的补充,要常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而又易于消化的食品,如蛋类、鱼类及含脂肪少的肉类、豆制品、牛奶等;维生素的补充,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杮、西瓜、甜瓜、水蜜桃、李子、杨梅等,这些都富含维生素C。另外还需多吃些含B族维生素的谷类食物。
  夏季汗出较多,盐分丢失也多,适当补充盐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夏季大量饮水会也冲淡胃液,所以做菜可适当多放些盐。此外,在调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姜、芥末等酸、辛、香作料,可以起到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夏季是炎热的,但在饮食方面,有时“以热抗热”会更好些,比如喝热茶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会明显降低。
  秋季 秋季,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阳气收敛,阴气始生。这个季节的养生应注意收敛精气,保津养阴。饮食上要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为主,可选用芝麻核桃、银耳等有滋润之性的食品。
  初秋要平补:“秋老虎”颇凶,但要适当减少冷饮以及寒凉食物的摄入。俗话说“秋瓜坏肚”,对各种瓜类宜少食,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应适当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健脾利湿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运化。初秋因为气候炎热和湿盛的原因,再加上胃肠功能经过盛夏的消磨,易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大量进食各种肉食,会增加脾胃负担。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鱼、瘦肉、禽蛋、奶制品、豆类以及山药、茭白、南瓜、莲子黑芝麻、核桃等。俗话说“秋藕最补人”,可将糯米灌入藕眼中蒸熟食用。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作用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仲秋要润补:在仲秋人体常反映出“津干液燥”的征象,如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根据“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一是多食用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鳖肉、乌骨鸡、鸭蛋、豆浆、乳品等。二是酸甘化阴,宜进食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其中,银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镁、钙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可用水泡发后煮烂,加糖服食,对治疗和预防秋燥有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养肺阴、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另外,此时应少吃辛辣的食物。
  晚秋要滋补:晚秋气温逐渐下降,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可用1~3个核桃肉(连紫衣)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来预防秋季多发的咳喘之类呼吸系统疾病。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它们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益精等功效。对于有冬季进补打算的人来讲,此时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底补”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猪肉等。
  冬季 冬天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阳气闭藏于内,阴寒盛极。故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适宜选用补益作用较强、益肾温阳作用的食物进补,如鸡肉、鸽肉、胡桃仁、芝麻、萝卜、山药、枸杞、黄鱼、鲈鱼等。
  民谚云“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讲的就是冬令进补的重要作用。近年沪上盛行膏方进补,膏方比较适合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和青年亚健康者,根据当下人们的体质,不能选用过于滋补的膏方,而要以注意调整为主。尤其是肿瘤患者,更不能过于滋补;主张清补,主张调整为宜;牛羊肉等仍以少吃为妙。
  除了膏方进补外,在平常的饮食上,还要注意保温、御寒和防燥三原则。
  保温:即增加热量的供给,饮食中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特别鸡鸭肉、鸽肉、兔肉等的优质蛋白最佳。
  御寒:指通过饮食以抵御寒冷,人怕冷与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要保证豆、肉、蛋、乳的基本摄入量,以满足人体对钾、钠、铁等元素的需求。对于特别怕冷的人,可以多补充些块茎和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藕、莴笋、薯类等,老年人可适当吃花生、虾皮牡蛎、蛤蜊和橙子等含钙较多的食物。
  防燥:是指通过饮食以防干燥,防止皮肤干燥口角炎、唇炎等,主要补充富含维生素B2的动物肝、蛋、乳,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正是中医“秋冬养阴”的深刻内涵所在。
  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社会节奏快、工作效率高、生活舒适安逸的时代。人们生存在自然界当中,只有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进行养生与饮食,就是“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否则“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
因地制宜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指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来选用适宜的食物。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食疗也要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气候多样,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黄帝内经》认为,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寒热温凉是有区别的。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天不足西北,左(北方)寒而右(西方)凉,地不满东南,右(南方)热而左(东方)温”,“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差别较大,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尽相同,人的生理活动、体质,以至所患疾病、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因而,进行饮食调补时,必须注意到地理位置的不同,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分别配制膳食,是提高食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事实上,不同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本身就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因地制宜的饮食选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如西北、东北地势高,阳热之气不足,气候寒冷,宜多选用温热的食物,以温壮阳气,增加抗寒能力;又北方地势高,且多风燥,易于风燥伤肺,宜多食新鲜蔬菜。东南地势低,寒冷之气相对较弱,气候温热,宜多选用清凉淡利的食物。又南方某些地方地势低下,多潮湿,易于湿困脾虚,会阻滞人体经络,引起肢体沉重、困倦等,饮食菜肴中则宜多用辛辣和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辣椒、薏苡仁、荸荠、冬瓜、丝瓜、赤豆等。
  又如,我国江南一带居民对谷类的消化能力很强,适合于以谷物作为主的碳水化合物来源的饮食结构;而北方则更适合于麦类,西北和内蒙古又嗜食畜肉。相较于西方,我国大多数居民对肉类的消化能力要差一些。此外,我国居民更容易接受烹调后的食物,而西方许多国家只作简单的加热,甚至对许多食物推崇“生食”,后者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只是猎奇时偶尔一试。这些都是地理区域决定生产方式,从而影响到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之故。
近年来,关于肝、胃、食管和直肠等部位的癌症与水土环境的关系也有一些研究报道。有些癌症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地方性特征。我国食管癌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北方高于南方,内地高于沿海。我国胃癌发病率以西北黄土高原和东部沿海各地较高。我国肝癌死亡率有南方高于北方、东方高于西方、沿海高于内地的趋势。高发区主要位于广西、广东、福建、江苏、上海、浙江等沿海的某些地区。所以,不同地区的居民,根据当地癌症高发的趋势和特点,应该合理调配饮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本文摘自《生了癌,怎么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