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42|回复: 0

从比较动物学研究看人类的适宜食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05: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依赖食物为生。人体结构决定了人能够吃什么;而长期吃什么的慢性适应过程,久而久之,又导致了结构的某种变化;因此,这是个进化与相互适应的慢长过程。我们可以从人体与相应动物的比较动物学研究结果中,了解现代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吃,才算是合理的!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教授曾经做过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很有意义。我们不妨来借来看看:
  动物牙齿差异:门齿是用来咀嚼植物,臼齿用来咀嚼谷物,犬齿用来撕咬肉类。牙齿的特点表明:人是杂食性的。
  动物肠道的长短差异:草食类动物和食肉类动物的肠道长短是不一样的。兔子身长为 0.4米,肠道长8米,肠道是身长的20倍;山羊的肠道为身长的22倍。
  肉食动物中,老虎身长为1.3米,肠子只有5.4米,肠/身比为4.1倍。狼的肠/身比仅为的3.5倍。
  人的肠道,十二指肠60厘米,小肠长度6~8米,大肠长度则为1.5米,约为身高的4~6倍。从肠道的长度看,人类更接近食肉动物。
  草食动物的食物中,植物类的营养成分相对较低,而纤维素含量很高,消化纤维素是需要特殊消化酶的。因此,草食动物为了更好地从植物物中获取充分能量,进化的结果就是消化道需要长一些。
  肉食动物吃的肉类食物营养丰富,且容易腐烂。所以,肉食动物的肠道很光滑,形状像管道,短而内壁光直,没有凹凸不平之处,不存在一些褶皱。肉是食物链中最高端的产物,食物营养高度浓缩且充足,不需要很长的肠道去慢慢消化吸收。且进化导致肠道短直及光滑,利于食物迅速通过的同时,把因肉类腐烂产生的毒素尽快排出体外。
  草食动物的肠道内壁凹凸不平,布满小的突起和许多皱褶,就像崎岖的山间小道,以便增加与植物性食物的接触面,并让食物在缓慢通过的同时,得以被最大程度地吸收。
  人类胃肠道的结构特性更接近于草食动物。胃壁内表面有大量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小肠内壁表面有丰富的环形皱襞,皱襞上还有许多绒毛结构,大大增加了与食物接触的面积,促使食物在胃肠道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
  肉食动物胃内的酸度比食草动物强20倍。人类的胃酸度与草食动物相似。
  肉食动物的唾液是酸性的;草食动物的唾液则是碱性的,这有助于植物性食物的辅助消化。人类的唾液是弱酸性或碱性的;接近于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无需利用膳食纤维来促进肠道运动。草食动物则需要膳食纤维来帮助食物在它那又长又凹凸不平的肠道中移动,以免肠道被发酵的食物堵塞。人类和草食动物一样需要充分的膳食纤维。
  胆固醇对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来说完全不成问题,猫科动物可以随意进食高胆固醇的食物,不会影响其健康。人类则不行!人类无需从饮食中补充胆固醇,因为其自身就能产生。
  肉食动物都有可以用于抓捕的利爪和尖牙,这是它们的生存武器;但它们没有平坦的、用于咀嚼的臼齿。草食动物一般没有可以捕抓的爪子或尖牙;但具有可用于咀嚼的平坦臼齿。人类则两者兼备,而更偏重于草食。
  总之,人体结构的进化过程就告诉人们:人类是杂食动物,应该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兼顾动物类食物。光吃某一类食物,或者过多地摄取肉类,都不符合人的生理构造(以上内容,部分参见了于康教授的《吃好每天三顿饭》)。
  然而,笔者在考虑:游牧民族的消化道构造可能与人类历史上占多数的农耕民族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历代以动物类食物为主,可能在长期的适应与进化过程中会导致一些消化道结构与功能上的改变。惜尚未见到这类差异的比较研究。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