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53|回复: 0

中医治疗肿瘤中的心身医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06: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访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2012年5月25日上午9:00时,《暖心橙》报刊的记者有幸采访了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记者:何裕民老师,您是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而且早在1993年就被中华医学会评选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您能给我们谈谈您是如何定义中医心理学的吗?
  何裕民老师:其实中医心理学是有中国中医特色的临床心理学。我对医学心理学这个词一直不是很乐意用的,我们一般讲心身医学。为什么呢?因为医学心理学往往是心理学家在谈,临床上发现其实更多的是医生说的临床心理学,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学科界限。国外比较规范的医学体系应该是psychologicalmedicine,就是心理的、生理的合在一起就是心身医学。这是一个很规范、很成熟的学科。在医学领域当中,医学心理学都是心理学家谈的,不是很主流,至少在临床上不是主流。所以严格意义上,中华医学会这个分会的名称是“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你可能看到我主编的《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其实当时我就对“中医心理学”这个名字有异义。“中医心理学”这个提法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要和世界医学接轨的话,可能“中医心身医学”更合适一点。所以,凡是牵涉到病人的,和疾病和心身有关的问题,都是我们心身医学的研究领域。你们可能会问个问题: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有什么区别?其实是兄弟俩,但是角度不一样。医生讲的临床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心身医学,心理学家讲的往往就是医学心理学,所以是站在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因此,一般我们临床医生提到这个学科,很少说“医学心理学”,都说“心身医学”。
  记者:何老师,您早在1989年就出版了《中医情志病理学》,在1990年又出版了《心身医学概论》,到了1995年,您还出版了《中国传统精神病理学》,您能和我们说说你是怎样一步步认识中医心理学的吗?
  何裕民老师:其实我是拉郎配学的中医。那个时候没有志愿填报,但我觉得我的哲学根底很扎实。当时国内的医学体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完善。所以在80年代初,我做研究生课题选择的时候就在考虑,我们今天都是讲治病没有讲治人,这就是问题。当时,西方的心理学才刚刚引进,所以我的研究生课题就是情志问题。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作为医生,抛开了人的灵魂,人的精神情感,去谈医学,那将是事倍功半。不说是劳而无益吧,至少是守其末,而舍其神。因此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那个时候中国这个学科刚刚引进,我就介入了,所以我会在心身医学会成立的时候.讲到这些问题,在心身医学界打响了一面旗帜。不管是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医学是要解决问题的。就是说临床手段需要完善,至少要再多加一个心理呵护手段,那就可以事半功倍。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举动。
  记者:在2009年12月,您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临床心理研究》的主编,您认为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何裕民老师:那本书探讨了很多问题,把中医心身医学的问题好好理了理,包括探讨了心身之间的关系。心身关系的探讨是个永恒的话题。哲学界、医学界、心理学界,凡是牵涉到人的都要谈这个问题。我们作了深入探讨,但还远远不够。中医的心理学知识绝不只是我们现在教科书所介绍的这些,它是一整个体系。比如说中医认为有三个神:元神、识神、欲神,这就构架了一个很完整的心身层次关系。中医对心理问题的认识非常丰富。因为心理学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算是一门实证科学,它更多的是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我们一直说的情志致病,肝气郁结,肝主疏泄,那就是中医学构建的一个本能学说。弗洛伊德理论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是上个世纪初期提出本能学说的,我们中国人是在宋朝时期提出的,而且这个架构终归还不够完善。朱丹溪讲的相火,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而且提出了一套防范的方法。朱丹溪的学生王履提出了“气为百病之先”,“百病皆生于郁”,他认为心理因素起很大作用。在我们这本书里强调了今天的很多病,特别是白领的疲劳,亚健康,都是情志因素占主导的。然后再看看今天我们最常见的慢性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都有情志因素。所以今天的医生如果只知道开什么药,那很难施展才华。我自己临床搞肿瘤,很有体会,我觉得肿瘤病人首先是精神问题,心态问题,要建立信心。这点我们今天是集体缺课的,普遍缺课,不仅中医缺课,西医也缺课。那是从历史里流失的。我们怎么补上这一课,是个大问题。
  记者:何老师,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心身医学专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肿瘤专家,在2010年您出版了《从心治癌》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您能结合您的临床经验给我们谈谈您是如何在临床中应用中医心理学的吗?
  何裕民老师:那很简单,我刚才说了,生病的是人,人是有情感需求,有七情六欲,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个方面得不到某种满足,或出了偏差,会刺激癌。你不把这问题解决掉了,那问题就出来了。所以,你首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我在临床当中,我刚才讲了常见病,比如说我们现在女性癌发病率很高,一些特别认真的很容易生癌。像癌症这些东西,生在人身上,人是有精神情感的。因此,应该说治病要治人,首先要治人,治人要治心。这些是首先要确定的。而且,治心并不是很高深的,你首先要有一个爱心。在医学领域,知识和同理心(或者叫同情心)同样重要。有知识没有同理心,这个知识有可能是危险的。就像我们临床运用知识乱来,有化工知识搞三聚氰胺!没有知识他搞不到这样。包括像毒胶囊,加铬的胶囊也是,他有了知识才会想尽办法。有知识没有同情心,这个知识是可怕的。有同情心没有知识也是有问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换一句话说,在我们临床治疗当中,你光有躯体医学知识,光知道开方,没有同情心,这个知识不说可怕,至少是有局限的,这两者缺一不可。在临床上,我觉得中医其实在号脉当中,在问诊当中,和病人交谈过程当中,其实就在做心理这些工作。首先了解他,接受他,然后再适当的疏导他,那就是心理疏导了。不要把心理治疗简简单单就理解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坐下来,一本正经地进行心理咨询。当然,你要有专业知识,对这个问题有兴趣,要有爱心,然后要钻研进去,这样才行。
  记者: 2010年11月10日—17日,您作为大会主席参加第16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会分会年会时作了一个以《心身健康、生态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兼论心身医学当今发展的社会学意义》为主题的报告,您认为中医心理学在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何裕民老师: 首先第一点,作为医生是看病的。病人的心身问题要合乎病人的情况。更多的人群是因为社会在快速发展 ,有了很多观念的冲突。我们的心理矛盾、焦虑普遍存在。上海在启动2020年的城市健康建设。它里面就有这样一条“人人心身愉悦”。一个和谐社会,健康社会,首先是每个人身在其中,得其所,然后能安居,能心身愉悦。如果每个人是失落的,愤愤不平的,这个社会健康吗?所以,在这个问题当中,你不要小看中医的很多东西,我们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像这些东西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上海的健康社会是很有意义的。当然,一般人涉及不到,我们专业人士有义务去传播它。所以我们心身医学提出,我们不仅是要治病。我们是医生,还有一种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可以通过我们来完成。那么我们今天的心理问题很多是和你本人的认识有关。你明明有了辆车,桑塔纳,还可以了,但你说“我的同事开的是宝七”,你拼命想买宝七,那你心里不平衡了;你明明能穿普通衣服的,“不行,我的同事是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我要向她看齐”,然后你心里不平衡了。用老祖宗的说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我们现在很多人看来不能接受,其实这是很有价值的。你应该在基本生活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你要缓一缓,要把自我对策调整好。我们现在的很多欲望是过分的,这些我们有责任去告诉他们,我们不是在作宣教。所以我觉得医生不仅应该以医病作为职业职责,还应该承担社会职责。社会职责,从心身医学角度看,从我研究心身医学的角度看,在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关注心身和谐问题。心身和谐了,才能健康长寿;你的心身和谐了,你同社会关系才会和谐,我们社会才会和谐。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心身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这心身和谐,中医当中可以挖掘很多东西。《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当然我们要用今天的方式告诉大家,明明开的是桑塔纳,还想换宝七。你能满足吗?所以这种欲望是没有价值的。人首先要把心安顿好,人活在世界上要考虑考虑。故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当中,医学家,特别是心身医学家或者中医出生的心身医学家,它还有一份社会责任,帮助整个社会把心安顿好。但是这不是那么简单,这会引来了很多不满,很多挫折。当然社会在改进,这是政府和我们共同要做的。
  记者:您认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它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相比有哪些优势?
  何裕民老师:西方的医学心理学还比较客观的。西方的心身医学参与者更多的是精神病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在西方的主流医学当中,不说是打入冷宫吧,至少相对来说话语权不强。那么中医没有这个学科。治心治病,我们老祖宗说“上工治神”。中医这方面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西方经历过实验医学,实验医学必须把所有的东西剥离了。我们没法把心理问题做实验研究。我们至少没法把心理问题实验做在老鼠身上。所以它是心身剥离的,我们是相对心身合一的。这个思路中国人比世界先进。但是有些方面我们做的不够。以前我们不重视,因为我们落后,现在我们在追赶。那么我们中国人,中医人应该静一下,认真地去挖掘,至少你作为一个医生,你要安顿好自己的心,然后劝说周围的人,再后在临床上应用,让更多的人收益,此外,你还可以不断提升。
  记者:您能给想要学习中医心理学的同学们一些建议吗?
  何裕民老师:其实我们接触的时候是没有教材的。我们搞研究的时候,就是凭着一股热情,然后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已经有教材了。我觉得心理学的问题,教材上的知识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首先有颗爱心才行。然后你会站在他(患者)的角度思考。第二个问题,要会观察。现在我们临床看病,不仅要知道他看什么,而且要随时随地观察。所以,我们是通过向患者学习,丰富了自己的心理知识。患者他说话有什么潜台词,他找你有什么需求,比如号脉,我一号脉,就发现它跳得很快,这样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好紧张,因为他看到你时紧张了所以心跳加快。如果你一号脉,这个脉始终变化不大,那就说明他的心里很平稳。所以对很紧张的人,你说话就要注意了。我觉得第一,应该有同情心;没有道德品质就不要做医生。第二要善于观察,向患者学习,书本只是干巴巴的几条,而且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海外的。外国人的个性和中国人不一样,所以更多的要向病人学习。在临床上向病人学习只要有观察力就可以了。你就观察、分析,然后增加自己的阅历。第三,你说话要注意语言艺术。我和病人的关系我们认为是咨客关系,就是他来咨询你,你为他服务,你们是对等的。你不能居高临下,只有平等了才能对话。所以这三点具备了,你再选修些课程,我相信你就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临床心理医生。
  记者:恩,我们也相信热爱中医的莘莘学子们在听了何老师的这番话后定能更好地发扬中医事业!今天非常感谢何老师能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来采访您,谢谢!
  
本报记者:胡紫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年5月25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