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何裕民的中医博客
›
“体质与养生”讲义,兼致城市中青年
返回列表
查看:
269
|
回复:
0
“体质与养生”讲义,兼致城市中青年
[复制链接]
何裕民
何裕民
当前离线
积分
0
发表于 2015/3/20 18: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说明:上周,应
学校
领导相邀,给我校非中医专业老师讲了一堂关于体质与
养生
的常识性课程,会议由学院严书记主持,内容对一般城市中青年有所帮助,故整理于此。由于上课用的是PPT,参照起见,更容易理解,故PPT内容附后。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把“体质”与“养生”分开谈。
我想通过介绍“体质”,让大家对中医有所了解,通过讲“养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讲体质,首先强调体质是中国人的基本认识。我想问个小问题,有三样东西,请大家回答哪两样关系最密切,很简单:鸡、牛和草。
(绝大多数听课者答:牛和草)
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有两种情况,东方人的答案一般是牛和草;美国的学生绝大多数答案都是牛和鸡,因为鸡和牛是一类的,都是动物;中国人怎么来谈牛和草呢?是因为牛吃草的关系,实际就是东西方思维方法的不同:一个注重关系,一个注重本质联系。
目前世界上有一个研究很值得我们重视,就是以东亚为版块,研究东亚主体的思维特征。有一本书建议大家读一读,就叫《思维的版图》,里面就有很多类似的案例。
讲到这我再问第二个问题,大家一定听说过
人参
、
黄芪
,我想问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人参治什么病?
(有老师说“补虚”)
补虚?虚不是病,虚只是一种状态。
所以,人参不治什么病,但却可以有效调整状态。黄芪等也一样。
那针灸呢?也一样,它不是专门治疗哪个病。
往往讲到中医,就讲到中医的“调整”,这里就牵扯到一个更本质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总体上说,她主要不是治病的,中医整体优势是调整状态。
前两天,美国一位有华人背景的战略学家在西点军校给空军学员上课时说过:中国人善于下围棋,下围棋就是布局,不是立刻吃掉你,布局好了后综合调治,讲究一步步,甚至互赢。
(而欧美人只是下国际象棋,一口气要吃掉对方)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认为有一定道理。
我想,不管中医西医,不管你搞什么,中国人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或者东方、东亚为主体的思维特点。这里必须客观的说:中国真正认识到的,或者直接能治好的病不多,中国不是通过认识病,弄清楚病的所有特点才开始治疗的。中医尽管有很多病名,但真正能称之为“病名”的大概只有一个:“消渴”。今天西医的观点说病要有五个要素:明确的病因,明确的病变部位,明确的临床诊断(症状),诊断“金指标”,明确的生物学机理,然后才有针对性的措施(尽管多数情况下难以做到,特别是针对性的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大概只有一个可以够格病名:“消渴”(类似于
糖尿病
),“
中风
”、“
感冒
”都算不上。但是中医却能把这些病都治得很好,越是疑难的,也许越好,就是因为它不是直接治病的,她强调的是综合调整,根据生病了的人的特殊状态,进行综合调整的。
学中医都知道,中医有辨证论治。这个“证”字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但是特别提出了为什么50年代以后把“辨证论治”做为中医的特点之一,其实就是回避了一个问题,中医不是直接治病的。下国际象棋大家知道,直接把对手吃掉;下围棋,它布好局,把对方包起来的。所以从某种状态来说,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医它更注重的是一种综合症,是一种状态。
看看药物,包括
黄连
,我们现在理解清火
解毒
,就是消炎,对吗?不完全对,两者有重叠,但是不完全一样。
我做了这么多年医生,所接触的绝大多数都是西医,因为我是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的会长,我们学会三千多个会员,中医只有两三个,所以很清楚,西医它是线性联系,它的因和果一定要搞清楚,不知道的,就没法治疗。
中医呢?不是这么回事情。我刚到学校时(80年代初)我们学校和哈
佛医
学院签了个协定,说上海
中医学院
和哈佛医学院一起攻克
艾滋病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中国还没有艾滋病,你怎么去攻克?后来知道,我们学校很多去美国的毕业生,就在艾滋病这一块做得很不错,有几位我很熟,就是因为根据中医学思路,能做到调整状态,艾滋病人症状改善了,活得不错。中医不一定需要了解
因果关系
,做到针对性的调整状态就好。西医治疗呢,它一般只有三个策略,阻断、征服、替代,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阻断、征服、替代都需要彻底了解机理,但西方科学格言说“自然界往往躲藏起来”!你要弄清楚机理,谈何容易!包括
癌症
!弄不清,你就束手无策!调整状态,状态你总是能够分析的,因为有一系列的症状、表现等等,因此,80年代老校长王玉润敢于与哈佛医学院一起研究艾滋病!
其实,中西医差异很多。例如,同样看
临床症状
,西医往往看特异性的,比如说痰中带血,如果说血呈泡沫样的,伴
气喘
,我们知道左
心衰
了!铁锈样的,可能是大叶性
肺炎
……。中医就不一定看特异性了,中医往往看相兼症状,
咳血
是“
生气
”后出来的,我们叫肝火刑肺,要降火
降气
;伴随呕吐的,要考虑胃底出的,所以我们考虑很多伴随症状。中西医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刚才书记说了我喜欢研究哲学。其实科学哲学有个原则,任何观察都有“理论负荷”。什么是“理论负荷”呢?就是你带着怎样一种观点,就会怎么去看,看到什么!不是所有的人看同一个问题结果都一样的。
我有个朋友,现在在新西兰大学做教授。他就非常感慨,他说从症状学、描述学的角度,中医大大超过西医。双方的着眼点不一样,但正因为不一样,所以中西医学才有互补的价值。
大家再来看,我随便截了一帖西洋画的
图片
,大家可以看到线条勾勒得非常清晰,非常好,非常具像。我们再看中国的,和西方完全不一样,但是它也有它的韵味,它注重背景。(附两张图)
国外有人做过一个研究:东西方人看同样一副画,改变它的某些构图,欧美人更注重前景、具体图像的改变,他能非常敏锐地发现一棵树移了,一棵树画得不一样了;东亚人则更注重背景格调的改变,稍微有点变化就发现了,但对前景却不很敏感。可以说,东方人他所关注的重点主要不是前景,而是背景。这就和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有关了。其实,中国人讲“辨证论治”,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基础就是“辨体质论治”,实际上就是重视身体的基调,基本状态,而不是只看前景、看构图(某一两个症状)。
所以,不管什么病,见到小便多、气急、
怕冷
、夜尿清长,都可以成为一个背景,我们说这人是“
肾阳虚
”;如果同样的病,见到其他,也可能是不同背景,可能是“湿热”。所以我们更注重的是背景,体质就是这种基调,这种背景。不是说中国人不注重前景,不注重症状,只是相对来说她更愿意把背景和症状揉合在一起考虑,也许很多情况下更注重背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体质”。
当然,体质是个大问题。古希腊的
名医
希波克拉底也谈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今天知道:历史上欧美
文化
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但对古希腊文化却有断裂,很多东西有所取舍了。因此,我说我们今天谈体质问题就像看这个图景,一块是灰朦朦的色调,一块是明快的色调。人也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特点,不同的身体基调……,这是很重要的,决定人的心身健康。
我们有一个错误观点,总认为现代比古代好。在很多方面的确现代比古代进步,但是在有些地方现代和古代相比较是退步了。比如说,比较人类学研究表明:有些能力
现代人
和古代相比较是退步了,特别是观察能力。因此,从那个时候中国人就开始注重,认为人是两个方面组成:心和神。这两者,人们也观察到不同的人之间,两者的不同。前者身体的特征,我们把它称之为“体质”,心理的特征我们把他称之为“气质”、“个性”。请大家注意,我们从很早前就用“气质”这个词,现在的“气质”只借用以前的词,装上西方的东西,两者不完全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多的用体质来概括个体的一些特征。
什么叫“体质”呢?古代文献中,从《
黄帝内经
》开始就有很多说法,明末以后逐渐用体质这个词,来表征个体的总体特征。中国人更愿意看到的是个体特点。我们如果给它下个定义的话:体质:可以说是“
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
面相
对稳定的特殊性征。生理上它表现为功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或
疾病
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我们给体质下了个定义,实际上是了解人群当中的个体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中医认为是“阴
阳气
血“,现代语言就是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各方面。
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体质也做过分类,首先可以分为正常和病态两大类,所谓病态也是相应的,还不到病的状态。体质有很多种分类,而且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中医最大的优势是想尽办法去调整,加以改善。
西医是从因到果,这个果就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和诊断性指标。它对“因到果”的过程要阐述的很清楚。
中医则认为因和果的互动过程是两个方面的,“因”作用于个体以后,两者互动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因的因素,也有“受体”(被作用对象)的反应特点在内,这两者互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反应状态才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因此,这是看问题两个不一样的角度。
也许,临床上,对“因”的阻断,我们弱于西医,但是对反应状态的调整,我们却明显强于西医,那么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呢!
体质存在着演变发展的趋势,正常人都会发展成某种偏差,因为它相对稳定,但是也会改变。当然也可以纠正它。纠正体质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今天我们医生要做的,不光是解决今天病人的临床症状问题,还要阻断疾病可能的发展趋势。我前段时间接受国家
亚健康
课题,为什么对亚健康感兴趣呢?亚健康只是体质偏差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
第二个问题,我也要特别强调,个性与体质。这个问题同样重要。中西医之间有个认知差异,西医注重形体,它在生理上剥得很细很细,但它忽略了心理。
中医后世逐渐用气质来概括人的心理过程,气质从很多程度上隶属于体质。中国和西方比有个特点,西方逻辑学概念很清晰,中国呢,往往是套箱理论,大概念套小概念。
清代医家非常明确,“欲诊其人之病,须先辨其人气质阴阳”,气质就是人的个性特征,阴阳就是体质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
中国文化
中的“气质”就是指:个体出生以后,伴随着发育成熟、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总和。所以宋朝哲学家张载说过:“形而后有气质之性”。身体形成了,心理特征也完善了。
近几年来,心身医学领域对这个特别感兴趣,比如说
冠心病
、
高血压
、糖尿病往往就是A型行为者更容易患上;B型行为,就是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C型行为就是特认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委曲求全的人,后者又与癌症关系较为密切,这些在我们老祖宗这里都看得到。
个性没有好或坏,但是造成偏差、影响健康了的话,就应该有所改变。比如我们笼统的讲体质气质与疾病的关系就很密切,像冠
心病
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这样个性的人易患:充满敌意,好胜心特强,容易急躁;高
血压
、糖尿病也一样。
肿瘤
有它的特征,有两种类型,一种C型,追求完美委曲求全;一种林黛玉类型,敏感细腻,多疑。
哮喘
患者则往往有恋母情绪,往往是缺乏一种安全感。国外有一个研究:哮喘的人往往特谨慎、胆小,心理不一定成熟,往往
学习
成绩很好。
消化性
溃疡
往往是容易压抑自我的人。大家知道美国人冠心病发病率最高,日本人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最高,这个就能说明一定的关系。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同样的癌症,不同的个性常常容易导致不同的病理类型。这不是必然的,但是有一种倾向性。所以个性体质对疾病是有明确影响的。
从疾病的分布特点来看,不同民族造成了不同性格,不同性格导致了不同疾病。像刚说过美国冠心病发病率很高,日本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很高,这就是个性特征导致的。像城市里
女性
肿瘤分布也很有特点:要么很好强,要么很认真、敏感,往往都是追求完美。
食道癌
患者大多性格很急躁;
胃癌
往往是追求完美,压抑自我;胶原系统疾病往往性格比较黏糊,生活比较坎坷,生活在比较中低层次。
再极端一点,大家知道西方有个病名有歇斯底里——臆症,臆病在中国是多发于农村妇女,以她们为主体的,文化层次偏中低的,三十岁上下的农村妇女;城市里文化层次高的不会发臆症,而是表现为抑郁、焦虑;70年代的“神经衰落”很时髦、多见,则好发于城市蓝领女工,像纺织女工;这就是个体特征,这非常典型。
讲到这,再告诉大家一个研究结果:如果想要
健康长寿
,B型行为(拿得起放得下的,万事不去追求做到最好的)者更容易些。100多个百岁
长寿
老
人中
B型行为者占了60%左右;第二种就是A型行为者,十分主动、要强,百岁长寿人群中占30%;C型,D型,E型几乎没有,因此,为了健康,需要调整,优化气质、个性,这也可以看出体质气质和健康/疾病/寿夭非常有关系。
我们有一个研究结果,社会的各种刺激、压力、及社会支持度、自信心满足与否等,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心理,焦虑、抑郁往往是从这些引起的;然后,心理领域的问题又直接影响到躯体。所谓的疲劳、消化障碍,
睡眠
障碍,机能失调障碍,免疫力低下,
过敏
、
衰老
等等,都是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直接影响,看看这张图,这里心理对躯体的影响系数达0.79分,躯体对心理的影响只有0.14。所以,生活在现代社会,学会积极调整自我,稳定心理是保健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
我们有个专业名词叫“躯体化障碍”,其实中医看到的很多临床障碍,像疲劳、
胃口
不好、
失眠
等,表现的都是躯体症状,这些很多实际上是
心理问题
的躯体化表现。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社会适应不良,导致心理偏差,导致躯体障碍,表现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包括疾病。中医临床治疗的很多病人就是这种疾病,而且往往心理在现代
健康问题
问题中占据着先导或者主导作用,所以说有社会-心理-生物新的医学模式的说法。
60、70年代我们的
致命
疾病中,感染是第一位的,就是各种致病微生物侵犯,
炎症
,发热等等,这是个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但我们现在的疾病,感染占的比例非常有限了。
国家卫生部
统计2006年中国人死因分析,死于感染的仅占2.8%,死于癌症的城市占到27%,农村25%;
心脑血管
疾病加上代谢疾病加上肿瘤的占到死因的80%,也就是说,80%的国人死于这些疾病,这些病又都往往和社会适应、心理偏差,以及体质问题有关。
刚才书记也说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是其复杂性,以前希望纯粹从结构角度去破解复杂系统,行吗?简单系统可以。复杂系统的理解一定是“结构+关系”,生命、疾病、健康就是复杂系统,因此必须是既把结构搞清楚,又注重关系。非常有意思的是中西方、中西医在这里可以对话。
中国特色的养生,我理解为中国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中国养生受文化影响,有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强调要“有度”;第二强调适应;第三强调调整。核心是尊重自然规律,适度,自我调整。
中国人比较尊重自然,我们上海有一个科技馆,科技馆旁边有一个小池塘,建议大家去看一看,领悟大自然的力量。这个小池塘有个故事,这个科技馆是90年代造的,当时为了造停车场就挖了一个坑,当时这个坑就放在那边了,一放放了十多年,结果现在这个小池塘有动物植物174种。然后,生态学家一去看,不得了!放在那边不去干扰它,让它自生自灭,居然变成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范例。然后,生态学家得出一个结论:维护生态多样性的最佳措施就是人类“少做为”,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大自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顺应它,有所调整,而不是违背它,按照你的意愿去改造它。
我们前面讲了,心理问题引动躯体问题,新的医生模式强调的是社会-心理-生物,很多生物问题是源自心理。
今天我想谈中国式的保健心理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疏解抑郁。
今天E型行为的人有很多问题,特别肿瘤患者当中占了很大一个比例,在我们青年教师当中也有很多问题,我觉得应该从疏解抑郁开始。这是我给很多健康出现偏差的人的提议。有十六个要点仅供参考:
第一“换一种方法思考”。我们很多E型行为的人就是追求完美的人。其实天底下没有完美。而且有研究表明,一生中遇到的事情只有5%是非常重要的,还有25%到15%是比较重要的,剩下的70-80%是不太重要的。
我有个病人是个财务,城市里女性患者我认为集中在三类人财务、中小学老师、办公室中低管理人员,她们长期以来又养成特别较真的习惯。我的那个病人告诉我,她总跟老公吵架,因为老公的杯子总是乱放,放在这边,不放那边。我说你是不是跟你儿子的关系也搞不好?她说对,我儿子也让我生气。我说杯子不是小数点,你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完美,都要有规律,你累不累?她说是我活得很累。其实告诉大家,有个二八定律,你所碰到的事情只有20%到30%是重要的需要认真对待,还有剩下的不太重要,应该放下。
第二,不做无谓的联想,不要以为:如果这样,结果一定那样。
第三,有时难得糊涂反而更好,这也是一种智慧。
第四,勇于承认和面对现实。
第五,活在当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这样想。我有个病人,她对我说,你看我多倒霉,生癌还转移了,我有个最低要求你让我活过三个月,要看到我女儿考进高中。结果后来让我活过三年。要看我女儿考进大学。就像这样,我们人生需要目标,然后不断延伸,不断提高,不要没有目标,也不要目标定得太高,所以活在当下就是要学会不断设定目标,然后不断提高。
第六,学会释放压力。
第七,多
交朋友
,善于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第八,并且培养兴趣爱好。
第九,建议大家多读好书。
第十,学会慢生活,适当的快,适当的慢。
第十一,要学会了解生理的变化,生理是周期性的,有一段时间会是低潮,要学会自我安慰一下。
高潮
的时候要努力工作,努力享受。
第十二,要学会给别人宽松,让别人回报你松弛。这句话是我在给上海市委党校讲课时告诉他们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营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包括
家庭
。规矩是需要的,但是除了规矩以外其他地方要学会放松,不然绷得紧,就容易出问题了。
第十三,注重人文环境保护。
第十四,必要时可脱离一段时间工作,或者暂时改变生活环境。
第十五,常饮当年淡淡
绿茶
,或者花茶,包括吃坚果。
第十六,加强户外活动。
这是我所谈的疏解抑郁的方法。
再一个我想向大家推荐的是道家认识疗法。道家认识疗法对年纪稍长一点的人比较有效果,是湖南精神病泰斗杨德森教授创造的,对那些耿耿于怀的,特别传统的,然后有点愤青的出现健康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理论基础是任何人的心理偏差、躯体问题都有他的精神应激源,往往是主观愿望和客观愿望产生了矛盾,所以要帮助他分析,然后帮助他找到问题解决的根源。对中国
知识
份子来说,往往相对来说比较信奉道家价值观,所以帮助他发现道家价值观,然后帮助他分析人格特征,然后进行治疗。治疗的目的,不是去改变社会,而是让病人的价值观、行为特征跟社会更贴近。
第三个是姜乾金教授的压力释放方法。讲到这,自我释放压力,主要牵涉到改善认知。我今天生活的社会,要学会自我调节,有时就要自我放松,甚至要转移焦点,学会求助。其实每个人都有压力,都要学会释放,对无关紧要的事少操心,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自我鼓励,情绪紧张时学会改善呼吸,腹式深呼吸是缓解压力非常重要的方法,改变用餐习惯,不要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
也会释放压力,多读书,有话慢慢说,善于学会休息,学会静坐,经常锻炼,保留自由时间,学会遐想,常听音乐,常闻香气,学会倾诉,不要压抑自我。这个是蒋前经教授提出的对压力的释放。
这里讲的第一个,疏解抑郁是我提出的,第二个是杨德森教授的道家认知疗法,第三个是姜乾金教授的压力释放方法。今天我讲了这么多,首先希望大家了解体质与养生。然后,通过了解这个,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医学。
第二大块就相对讲些实用的,希望对在座的各位青年教师有所帮助。
附:体质与养生
PPT
体质与养生
2011年6月17日
上海
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
一、导言
先提一个问题:鸡、牛、草
美国战略学者:中国人善于下围棋
再提个问题:人参治疗什么病?黄芪呢?
中医学真正认识/治疗的病不多
辨证论治
注重状态、综合症
调整、调理
西医:具体的病,不知病,没法治疗
线性:从因到果,阻断/征服/替代
同样看临床症状:特异性症状:痰血:铁锈样的、粉红色泡沫样痰(西医)
非特异性的,相兼症状:与肝、胃、肺
不能说中国人的描述不详细,也许更详细,但着眼点不同
再看两幅画
前景、构图
背景、基调
辨证论治:就是辨体质论治,就是重视“基调”,而不只是前景“构图”
体质,就是这样的基调
二、第一个问题:体质
《
内经
》时代就意识到人是心身的统一体,并时重视个体的具体特征,且从生理(形)、心理(神)两方面着眼。
前者后世常简称“体质”;后者“气质”“个性”。
通常体质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1
、什么叫体质
古代文献有“形”、“质”、“禀质”、“禀赋”、“赋禀”、“气体”等词。
明末后,渐趋接受“体质”一词,表征个体的总体特征。
2
、体质的定义:
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征。生理上它表现为功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或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3
、体质的分类
可以把它分为正常和病态两大类。
(1)形壮亢奋质 代谢偏旺,日久易演变成“身热虚亢质”。
(2)身萎疲乏质 易转化成“形寒迟呆质”。
(3)形寒迟呆质与身萎疲乏质、形胖湿腻质和晦暗瘀滞质关系较为密切,常相互转化。
(4)形胖湿腻质
(5)身热虚亢质
(6)瘦削燥红质
(7)晦暗瘀滞质
正常体质则是个相对的、排他而确定的概念。
体质存在着演变发展之势,正常与病态之间常常只是一个连续无截然界限的过渡过程,介乎正常与某种病态体质之间的情况十分常见。有时只存在着程度的差异。
4
、个性与气质
孔子就从态度、性格、
情感
、意志、理智等方面分析了他学生的个性特点。
宋朝时,张载、“二程”、朱熹等专门阐述了个性问题,且创用“气质”、“气质之性”来统一原先混用的“性”、“禀性”、“情性”、“气性”、“气禀”等词。
后世逐渐以“气质”来讨论个性心理特点。
清代医家石芾南《医原》:“欲诊其人之病,须先辨其人之气质阴阳”。
气质是指个体出生后,伴随着躯体发育、生理成熟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特性。
故张载强调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正蒙·诚明》)。
人们常把
心理学
的“temperament”对译“气质”一词,不很达意。
“气质”指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它与 “personality”(“个性”、“人格”等)更接近。
5
、影响气质的因素
①禀气偏颇:②教化作用:③社会角色塑造:④重大
精神创伤
:
此外,饮食、居处和疾病因素等也都可一定程度变易气质。
6
、气质的表现及其构成要素
(1)古代有丰富论述
明
李中梓
《医家必读》:
“性之好恶”、“缓急”、“得失”、“慎疏”、“成心”、有无主见以及交际特点等
汪绮石《理虚元鉴》中归纳“顾私已”与“顾大体”,“不及情”与“善钟情”,“任浮沉”与“矜志节”等,以及“满佚”、“偏僻”、“执着”、“琐屑而不坦夷”、“慈悲而不
解脱
”等个
(2)构成气质的主要要素:
1)习性 2)内、外向 3)情感倾向 4)行为特征
近年来,人们关注的A型、B型、C型行为特征与疾病易罹性之间的联系,主要涉及行为特征。
7
、体质(气质)与疾病易罹患性之间的关系
举几个方面例子:
(1)从病来说:
典型的冠心病、高血压、肿瘤、哮喘、
甲亢
、消化性溃疡等为例
(2)从病理来说:
同样的癌症:粘液
性腺
癌与一般腺癌,个性有差异
神经内分泌癌的个性特点
(3)疾病分布的人群特点
不同国家的疾病分布特点
城市里的女性癌症患者
食道
癌、胃癌、女性
肺癌
、胶原性疾病
长寿的人:B型(60%)A型(30%)为主, C型D型E型几乎没有
结论:
与健康及疾病关系密切
8
、心身(体质
/
气质)之间共轭现象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6BAI13B01),负责人:何裕民。
结论:
社会适应→心理偏差→躯体障碍(症状/疾病)
且心理往往在现代健康问题中占据主导地位
故有
“社会
-
心理
-
生物”
新的医学模式之说
世界卫生组织:
系统= 结构+关系
生命系统(健康/疾病)的变化= 生物构造 + 相互联系
三:养生与健康管理
学会自我管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国模式的健康管理:多环节切入
+
状态调整
+
线性干预
中国特色的养生
1
、受文化影响,强调万事讲究“度”
从柯林说起
生命是宇宙的一部分:顺应自然以养生
讲究有度,和谐(妥协)
导引吐纳
吃(饮食)、情绪(七情)、起居、阴阳(
性生活
)
凡事都有度,养生也一样。
“有度”意味着节制,从细节做起,持之以恒,
强身健体
、
延年益寿
。
内伤七情,饮食内伤、过劳过逸均致病
衣不过暖:常带三分寒。
食不过饱:常带三分饥,粗细都吃,荤素相兼。
住不过奢:随遇而安,居室富丽堂皇易夺心志而为病。
行不过富:
身体健康
允许,尽量以步代车。
劳不过累:“人欲常动,但不可大疲耳”
逸不过安:无聊为百病之源
喜不过欢: “过喜则伤心”。
怒不可暴:随怒随消,未必致病。
名不过求:平淡而幸福。
……
西方:超越极限,健康()
2
、从生活细节做起
于娟的教训
3
、从心理调摄做起
纾解抑郁疗法
主要强调以下16点要点:
1)换一种方法思考
2)不做无谓的联想
3)有时,“难得糊涂”反而更好
4)勇于承认和面对现实
5)活在当下
6)学会及时释放压力
7)多结交朋友,善于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8)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9)读好书
10)学会慢生活,享受生活
11)了解心身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2)学会给别人宽松,别人将会回报自己“松弛”
13)注重(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
14)必要时,可脱离工作一段时间,或暂时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及节奏。
15)常饮淡淡的当年绿茶或花茶,不失为一个好习惯
16)适度的户外活动,秋冬季多
晒太阳
道家认知疗法
1)理论基础
①找到精神应激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个体处于应激状态,帮助认识到造成心理应激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②价值观
③人格特征
④认知治疗与价值观的转变
2)治疗目的道家认知疗法是使个体的价值观更加接近客观现实。
3)基本步骤ABCDE。
⑴找到心理应激因素(A,Actual stressfactors)
⑵了解价值系统(B,Belief system)
⑶分析心理冲突和应付方式(C,Conflict and Copingstyles)
将常用的应付方式总结为8种:①压抑或否认:凡事以“忍”为先;②倾诉:一类较为平和的疏泄方式;③升华:如埋头事业、热心公益、
积德
行善;④物质滥用:大量抽烟、酗酒、吸毒或服用镇静药;⑤发泄:一种较为暴烈的疏泄方式,如狂呼怒号、伤人毁物;⑥自我惩罚:如自罪自责、自伤
自杀
;⑦超脱和
自慰
:如看破红尘,认定“人生如梦”;⑧消遣娱乐:借各种文体活动、游山玩水、娱乐赌博及频繁性活动等以排遣心理冲突。
⑷道家思想的导入和实践(D,Doctrine direction)
主要目标是让患者熟记32字保健诀:
①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②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④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⑸评估与强
化疗
效(E,Effect evaluation)
五个基本步骤一般分五次完成,每次60~90分钟,每周可安排1~2次。A、B、C三步在前2次治疗中完成。D是关键步骤(即导入32字保健诀),需要安排2次治疗会谈时间。第五次用于评估疗效和强化疗效。如因治疗需要,D、E两步骤可反复多次使用。
压力自我释放法
(1)
压力释放系统
,主要包括:
①认知评价:
②应对(coping):在反应中起着调节作用,是压力源能否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
应对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个性特征、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关系密切。
潜意识里还存在心理保护机制,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③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具有缓冲压力、减缓心身疾病发生的保护作用。
④ 人格 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倾向,是压力释放系统的核心因素。
(2)
自我释放压力的环节
自我压力释放主要涉及改变认知、学会自我放松、善于转移注意焦点、学会积极求助与自我及时宣泄等环节。
①改变认知:
② 自我放松:
③ 转移焦点:
④学会求助:
(3)自我释放压力的方法
①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少操心,少担心。
②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多自我鼓励,
③情绪紧张时,学会改变呼吸
④改变用餐不良习惯:狼吞虎咽会增加紧张情绪,细嚼慢咽可以缓解压力。
⑤多读书,读好书。
⑥有话慢慢说,学会倾听别人说话;
⑦学会善于休息。必要的放松绝对重要,不要把工作当成一切;
⑧学会静坐。
⑨经常锻炼。
⑩保留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
⑾学会遐想。
⑿常常听听音乐。
⒀常闻香气。
⒁学会倾诉。
⒂不压抑自我,学会及时宣泄情感,善于向自己“求助”。
中医
,
疾病
,
文化
,
养生
,
艾滋病
相关帖子
•
《失去中医,国人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