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57|回复: 0

由儒业医——古代中医队伍的组织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1 06: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医学常常强调自己的自然科学特性,有些中医为了标榜自己的现代性,也有意识地和人文学科保持距离,实际上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的滋养,真正的优秀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近代名医施今墨程门雪等都有很深的国学造诣,从传统上来讲,医生和儒生就有天然的联系,求取功名固然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第一追求,而古话有云“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如仕途不如意,常常转而为医,况且医术本就是仁术,学医还与尽忠、尽孝密切相关,这也符合“儒”的道德追求。
  儒生是中国特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谙熟儒家经典,有着统一的信仰,既成为社会结构中意识形态的主导力量,又是政治子系统中官僚阶层的替补大军。“中国医学为儒家一门大学问”(陈兼于《兼于阁诗话》)。仕途不意等因素常促使儒生们信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转而业医。历史上,名医大半系习儒出身。这就为维护中医理论体系的超常稳定,提供了人员的保证。因为儒生尊奉先圣、习惯于调和,每每乐津于先人之说或旧有认识,恪守原有体系。即使有所探索创新,也只是在儒家学说框架内的尝试,他们不愿也不敢越雷池而妄动。因此,医家的行为意向及结果并不构成对旧有理论体系的怀疑和冲击。正是在这多重有力的调节机制维护下,中医理论体系两千年来呈现出持久而缓慢的、量方面的递增、膨胀,并无质的跃迁和结构上的变革,体现出超常稳定的特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