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26|回复: 0

东西方自然观中最深刻的差异是什么?(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1 11: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着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不同文化体系间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因此,分析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有助于理解影响中医学的主要观念。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认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造成一种对照。”这段话筒洁却颇为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的体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煅就了东西两大文化体系,也包括中西医学地众多异趣之处。
  史学家门称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2和3世纪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在世界主要地区都发生了影响久远的事件。爱琴海周围崛起了一大批说理论道的学者,以致使其后的文化史、思想史黯然失色,后世的许多思想均可在古希腊先圣的智慧中找到源头;在印度,重要的宗教思想和教派相继诞生,一直惠及当今;在中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文化思想领域空前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就确立于这一时期。中西方学者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自然观)同样萌生、成熟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古希腊学者对万物的本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水(泰勒斯)、火(赫拉可利特)、数(毕达哥拉斯)和空气(阿那克西米尼)等。公元前4和公元前5世纪,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微小而不可分的、有着具体形质和重量的原子所构成(所谓“原子”,指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这一学说经伊壁鸠鲁等人的充实后,广为人知。虽在中世纪它一度沉寂,几近遗弃,但文艺复兴起又重焕生机,并影响着一大批文艺复兴运动的勇士和先锋,自身也最终得以发展成近代的“原子论”。科技史学家一般公认是“原子论”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近现代西医学也是以原子论为思想指导,以还原分析为主要方法发展起来的。
  差不多同一时期,先秦的中国哲贤们也致力于探索万物的本原,思辨性地提出水、土、虚空、道、阴阳、五行和某些“数”(如“九”)等为天地之本。其中,庄周之后更多的学者着眼于“气”,认为“气”是万物本原。战国后期的《鹖冠子》中提出了“元气”概念。此后,历经诸贤阐发充实,并汲取阴阳、五行、水土等中的部分内容,到秦汉时已发展成一庞大的自然观体系,简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此观念既吸纳了当时众多学科的知识,反过来又作为自然界的根本性看法,主宰着人们的思维和实践,从而深深地渗透进了各传统学科之中。中医学自不例外,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建立在气论之上的。
  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元气论和原子论都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它们肯定了世界本原的物质性,并把它们分别归结为“元气”和“原子”。然而,在许多重要方面,两说又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值得作一比较分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