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11|回复: 0

医德医技为医患相得之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1 12: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凡患者都有却病康复之愿望,大多数患者都愿意接受医家指导,并能进行配合。医患接触过程中,患者有求于医家,医家为患者服务,两者中医家每每处于主导地位。他是言语、情绪、行为等表现都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形体机能活动。所以医患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家的所作所为。
医家接触患者时的所作所为可分为两类:一是存在于医患接触全过程的医家基本行为表现,如初见患者时的神情,对待患者及其病痛的态度,与其交谈时的语言、语气、下诊断、疏处方或处理完毕时的种种有意或无意的细微和明显的行为动作、情感表现等,这些体现着医家的修养。其二是医家针对患者疾病听陈述的具体意见,采取的处理措施等,这些体现了医家的医技水平。医技和医德是紧密相关的,医德表现于医患接触的始终。只有在这过程中,治疗才能进行,医技水平方有体现。其次,患者常常根据接受治疗后的自我主观感觉来衡量和判断医家的医技水平,而这种自我感觉很大程度上为医家留给患者的印象所左右;在这二层意义上,可以说医家的医德影响着你的医技发挥,但医技水平毕竟决定医家将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及手段,而这些则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形神机能,调整着患者的病理状态。患者接受治疗后所产生的自我感受并不都是主观的,它也与体内的身心机能改善有关。因此,治疗过程中医德修养和医技水平同样重要。前所列举医生便于工作是缺乏应有的医德修养,以致与患者“相失”,而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医技水平。

中医学很重视医家医德修养和医技水平的提高。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即严辞指责了一些医技浅薄,不求上进,作风马虎、草率,缺乏医德的医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立《大医精诚》一章,系统阐述了医家必须具备和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诊治态度及治学精神等。此后,缪仲淳有“祝医五则”,陈实功有“医家五戒”、“医家十要”,李士材则系统批判了医家缺乏医德、无益于病患的数十种不良举措及表现。所有这些,体现了中医家对医德修养之重视,如医家临症能恪守这些,那么他们的行为举止首先就是安慰患者病痛心理,减缓病症感觉,坚定却病意志,从而调整机能状态的有力治疗手段,同时也就容易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建立和保持医患相得关系,故名医陈修园有“医家首先立品”之说。把医德修养置于业医首务,当然,纵有高尚医德,临症却缺乏精湛医技,不能正确诊断和有效祛除病苦,同样是无济于事的。故孙氏在《大医精诚》中又强调:“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医技上精益求精。所以,医德和医技都是建立和保持医患相得关系,从而进行卓有成效的诊治活动之基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