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看《伤寒论》如何治疗瘙痒
返回列表
查看:
325
|
回复:
0
看《伤寒论》如何治疗瘙痒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3/21 23: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中医书
友会乙未年正月十六第552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张英栋 ⊙ 编辑/闫立彬
摘要:
作者从《
伤寒论
》论及
瘙痒
的三处条文中
抽丝剥茧
得出一结论,即《
伤寒
论》将瘙痒之原因归于无汗,此时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们,您有何高见呢?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或者需要补充的观点,我们欢迎您踊跃投稿发表自己的看法。
《伤寒论》从汗论治瘙痒
《伤寒论》中有三处提到瘙痒,机理各不相同。一为“以其不能得小汗”;二为“迟为无阳,不能作汗”;三为“无汗……以久虚故”,证机各异,但“不得汗”却同。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伤寒论》将瘙痒之原因归于
无汗
。
第一处
是《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
恶寒
,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
桂枝
麻黄
各半汤。”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解释为:太阳伤寒八九日,
表邪
将解,本当以小发汗之法,一疏即解。却失于发汗。病有向愈之机,而未顺势发泄,
阳气
怫郁在表。表邪欲解而不得,肌肤欲通而未通,邪扰肌肤,故痒。正邪交争已八九日之久,邪气微,
正气
也不盛。过汗则伤正,不汗则不能开启
腠理
、予邪以出路,治疗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验之临床,确有佳效。
笔者数年前以
经方
治疗
皮肤病
,曾治一七八岁男童,
皮肤瘙痒
数月,无疹,无余症,
试开两服桂枝麻黄各半汤
,隔数日,路遇其家人,言一剂即效,两剂瘙痒除。
第二处
是“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见于《
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三辨太阳
病脉
证并治下篇》,在该篇中紧随《伤寒论》第23条之后。两条相邻,均有“
面赤
身痒
”,而证机却迥然不同。
关键在于脉象
,23条脉是
浮紧
的,后来“脉微缓者,为欲愈”意为脉由浮紧变得略微缓和。而本条却是“脉浮而迟”。脉浮与
脉迟
并见之论还有一处,《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
下利
清谷者,
四逆汤
主之。”其“下利清谷”、“里寒”“(脉)迟”已经到了用
四逆
汤的程度,“表热”、“脉浮”只能是虚阳外越。反观此处之“脉浮而迟”、“面赤身痒”也可能是里
阳虚
甚、虚阳浮越于外,而不是肌表阳气怫郁。
此处之“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原因是“无阳”,即里阳虚,无力“加于阴”而作汗,浮阳扰动肌肤而痒。治疗时既要着眼于“汗”,更要注意到“无阳”,麻黄
附子
剂较为合拍。
笔者曾治疗一位慢性
荨麻疹
患者,脉象虽未体会到“浮而迟”,但证机却确为里阳虚寒,
处以
麻黄汤
合
麻黄附子细辛汤
,患者得汗而愈。
需要指出的是此条不见于目前通行的《伤寒论》条文,录有“
辨脉法
”的版本在“辨
脉法
”中录有此条。
这提示我们
学习
《伤寒论》时需要多个版本互参,有很多有价值的条文及字词在经过漫长的传承,及多次辑复后,会有所脱落、或杂陈于不重要的条文之间,但这些却可能正是临证之箴言。
在谢观的《中国医学大词典》解释“痒”时收录了此条之“(脉)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之淋浊
遗精
血汗门·无汗篇》中也录有此条,“经所谓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皆阳虚而无汗者也。”
第三处
是《伤寒论》第196条:“
阳明病
,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对于“身如虫行皮中状”为瘙痒之意,并无异议。而对于“久虚”则见解多有不同。有认为阳明反无汗是因为阴津久虚、作汗无源、邪热欲解而无从疏解故痒。
如《聂氏伤寒学》在此条后言“今反无汗,乃其人久虚,津血均亏,无以作汗”,治疗“当取益气生津,以充汗源,宣透
郁热
,以清阳明之法。”方取白虎加
人参
汤、
栀子
豉汤化裁,也有选用竹叶
石膏
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的,思路大致相同。
而另外一些学者将“久虚”理解为阳
气虚
,作汗无力。如上文引过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之淋浊遗
精血
汗门·无汗篇》认为:“阳明病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阳虚而无汗者也。”选方亦截然不同,《太平圣惠方》此条后出方,“宜术附汤”。组成为:
甘草
(炒)二两,
白术
四两,附子(炮)一两半,方后明言“此药暖肌补中,助阳气。”
对于《伤寒论》第196条“久虚”的认识不同,选方不同,为我们临证选方拓宽了思路,而对于本条痒的核心机理的认识却没有分歧,即“无汗……久虚故。”《
素问
·阴阳别论》中将汗的机理归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无阴、无阳均不能作汗。广而言之,“久虚”可能是阴虚或阳虚,也可能是阴阳两虚,也可能是气虚、津亏,或气阴两亏。无论是什么不足,都可以导致“无汗”而“痒”,临证宜“机圆法活”,总以酿汗为要。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论痒三条,一条讲肌腠不通而不得小汗,阳气怫郁在表故痒;一条讲阳虚较甚不能作汗,浮阳外扰肌肤而痒;一条讲久虚酿汗无力或无源,肌肤不得由汗而通却欲通,故痒。《
内经
》有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伤寒论》中论瘙痒,“其要”即为“不得汗”,治疗目标则为“汗出而解”。
【本文摘自2010年3月5日《中国
中医药
报》,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灵兰书院亲情会员开放招募,将获赠中医书友会2013.8.19~2014.12.31内容的纸质合刊(4月份制作完成),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亲情会员招募通道。
▼▼▼
伤寒论
,
伤寒
,
瘙痒
,
阳虚
,
阳气
,
中医
相关帖子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九 极 中 医 文 摘】阴阳气动模型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临床发挥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