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72|回复: 0

中医学子:谁来拯救我们的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01: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正月初七第543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张向伟 ⊙  编辑/王超
  
  导读这篇文章是一位北中医的毕业生的投稿,文章是去年初七写的,今年初七有缘推送给大家看。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医人的中医路跟他都有相似之处。谁来拯救我们的未来?如果还能找到共鸣,就来一起听听他怎么说吧。
  
  作者前言:今日晨起,读罢《伤寒论》回到宿舍,习惯性打开中医书友会的那篇王三虎老师分享的经方学习心得,娓娓道来,酣畅淋漓,在王老师求学时代就看到了一个中医人挺直的腰板与实足的底气,让我们这些在读的中医院校学生深受感触,中医成才对于我们年轻人是那么遥远吗?又一年毕业,同学们求职不顺,关于学习中医的埋怨又不绝于耳,看着他们多数人注定要与中医越来越远,岂止是痛心啊!!于是又翻起1年前空间里写的一点硕士毕业感想,愿与那些师弟师妹们分享,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初衷,拾起丢在地上的自信,中医绝对不会辜负有心人的!

  
  

  谁来拯救我们的未来?——一个中医学子的国医情缘心路


  又是一年春节,和往年假期一样,坐在家里的小方桌前,为乡亲们查舌观色审脉,沉思挥笔,布药成方,教会他们饮食宜忌,起居锻炼有节,养神静心。自己享受着这种状态,看着乡亲们病痛解除的高兴劲,一种极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张寨村,一个极为普通的乡村,经济水平低,医疗资源不足,乡亲们眼中身体得病实在是扛不住了,才到医院里拍片子、打吊针,吃着五颜六色的药丸,由于基层好的中医师奇缺,对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简便的治疗方法的了解甚少。作为一个学中医的大学生,从大三假期开始,乡亲们的热情及信任,甘愿做我的试验品,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将我这个未出茅庐的小大夫慢慢地“逼”上了中医的“不归路”。只能利用假期跟医院老中医学习,从家人亲戚到乡邻、朋友,从开始的比葫芦画瓢、现学现卖,到逐渐有了自己的经验,积累了不少自己的成功验案。

当听到乡亲们多年的疾痛竟被几副中药或几根细针和艾条给解决了,我也被中医的神奇疗效给吓了一跳。乡亲们逐渐依赖上了中医,不良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少,也知道了自己病吃什么食物好,不能吃什么,繁忙之余也会自己做做简单的养生操、八段锦腰痛了自己灸艾条、拔火罐,学会了自己养生治病小招。

到如今,乡亲们有了治不好的病都会说上一句“等放假老三家的向伟回来了,给你开上几副中药,扎上几针什么都好了”。不能辜负乡亲们的重望,只好督促自己硬着头皮走下去,不懂的回头翻书做笔记,向老师请教经验,放假回家后再验证,从2010年开始,短短的10天左右的假期里,每天三十几个登门求方扎针,也非常感激朴实乡亲们陪我试药,让我有了难得的成长机会。

1、初尝甜头,小试牛刀,原来中医还可以这么“玩”!

学医之始,启蒙最为重要, 很庆幸遇到了自己中医路上的第一个老师,项城中医院张勋忠老师,是他让我了解的真正的中医。大三的寒暑假里,早出晚归坚持跟诊,每天近百的门诊量,第一次体验到中医可以治疗这么多的疾病,诊后老师的推心交谈让我燃起了对中医的好奇与热爱。这个假期里,周围的亲戚成了我的第一批病人,依然清晰的记得,小姨多年的反复低热,劳累后就发作,打针输液吃药无效,面黄舌淡,刚学过方剂学的我就比葫芦画瓢开了三付甘温除热之补中益气汤,心惊胆战地等消息,两天后电话得知发热已退,原方继服5副,多年低热得除。后又用4副肾着汤治好了姐夫的半年多的腰痛,12副归脾汤治愈了二姐两年反复感冒伴低热,用益胃汤治好了堂嫂子黄疸肝炎后,舌苔光剥、心烦3年多的失眠,用逍遥散加减治愈了姑父多年的老胃病,但大姑的老腰痛吃了十多付中药仍不见好转,觉得自己好惭愧,大姑就安慰我慢慢来,明年回来学会了继续给她吃药。大三暑假里两个月后开了近10个方子,效果好的出乎我的意料,效果不好的我却时时牢记在心里,返校后开始猛翻医书做笔记,亲戚朋友有点什么不舒服,我就强烈建议他们喝上我的几副中药试试,距离不是问题,因为熟悉他们的体质状态,我就电话问诊,仔细斟酌,短信开方,效果竟然还不错。

2、几多求索,矢志岐黄,读医书成了我最幸福的生活方式。

学好中医,读书、背书是必备的基本功,悲哀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竟然不学中医四大经典,于是乎大四自己才买了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想要一下子记住这些拗口、深邃的文言文谈何容易,可惜记忆力大不如以前,只好晨起早读反复背咏,繁忙课余就拿出来翻翻,走在校园的路上、公交车上就用耳朵听着音频,假期里跟着网上的教学视频学习,畅游在古今名医的著作中,如临其境的体会着他们的看病过程及思路方法,为那些慧言智语,柳暗花明、精彩绝伦的医案拍案而起。假期里那些没有思路不会看的病有时竟豁然开朗,原来可以这么治,只愿读书恨晚,看书太少,认真地抄在笔记上随时翻阅。这时的生活就是尽量收罗中医书籍,可惜当时的图书馆图书馆不给力,种类有限而陈旧,只好没事往书店里钻,那个时候只看不买,抵挡不住时就狠心用生活费买上一本。

理论终归和实践有着很大一段距离,尤其是中医,《内经》虽然博大精深、万书之母,只能是示人以道,对于初学者来说,示人以术及治病之法更显的实际迫切,由术而道更易抓住初学者的兴趣。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正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改变了我学习中医的方法,让我意识到《伤寒论》的重要性,也让我真正的尝到了甜头,以前看病,多按着中医内科教材按病辨证索方,效果不尽人意,全然找不到那种应对自如的感觉,大四寒假期间我就尝试着使用经方治病。就先拿一个桂枝汤来说吧。

有个邻居四十多岁,是个有名的药篓子,从我的记忆中,长期皮肤萎黄消瘦、感冒发热月月不断,吃药打针输液更是家常便饭,西医诊断为胆囊炎胆囊切除后仍不见改观,近期低热一月余仍不见好转,查其舌体淡红,脉浮缓,想起了曹颖甫关于桂枝汤有补虚强壮,扶正驱邪的功效,就开了三副桂枝汤: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9g、生姜4大片,大枣6枚引,一副药两块一,第二天就来告知你的药真好喝,像可乐,今天早起体温没再升上去,整个人也有了精神,第三天体温依然保持正常,要来调方,于是加了生黄芪20g、当归12g,黄芪建中汤原方5副,回校前体温一直保持正常,胃口增加,人也显的红润多啦,第二年回家他儿子说他妈自那以后再也没有感冒、发热过,精神头好的很。

邻居70岁的老奶奶,常年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经常感冒,发热,头痛出汗,每次就要挂液输水,少则半月,多则一个月不愈,这次也不例外,到我放假回家,感冒发热一月多了,问其发热、汗出、恶风、背紧,食欲不振,时有干呕,人萎靡不振,这不就是典型的“项背几几反汗濡”的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吗?于是乎桂枝汤原方加了葛根30g,一副药两块七,一剂汗止热退,知饥索食,两副后病去豁然,而且自此以后很少再有感冒,血压也稳定了不少。

依然是那个寒假,村东头一个嫂子,四十岁左右,感冒1月余,发热、畏寒,易汗出,咳嗽,心中满闷,多日不想进食,月余不愈,拍片、输液、打针,低热时有反复不降,反增整个人萎靡不振,来诊时围脖、厚帽、棉衣包的结结实实,汗出、发热、恶风、咳嗽,桂枝汤证,嘿嘿,太典型啦,于是乎开了桂枝汤原方加羌活12g、苏叶12g、荆芥12g、防风12g、前胡12g,第二天便兴致冲冲地来到我家,此时已脱去围脖、厚帽,像换了一个人差点没认出来,诉其服药后半小时便觉以前满闷的胃口豁然开朗,当夜即热退、汗止、咳减,夸我是个小神医,这样的效果也让我大吃一惊,神医怎么敢当,学好《伤寒论》的人都能解决她的问题啊!又给她做了些加减,服药半月余停药,反复感冒自此不再重演。

这三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医调人治病的道理,只要辨证准确,病痛解除了,人的整个体质也明显改善,疗效持久,不容易反复。这只是快速取效的例子之一,更多的是守方常服取效的案例,都是我个人学习总结的好材料。

当然,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桂枝汤只是《伤寒论》113方中的一个,还有很多给力的验案不再沾沾自喜,然仍有很多治不好的病例,虽然过去多年仍然不时地在我脑海里闪现,读书之余总会多加留心,希望找到解决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意识到博采勤读的重要性,希望哪一天能够找到解除问题的途径。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读的书渐渐多了起来,也开始发现自己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弥补,真的是越学越无知,还有很多很多好书没有看过,也初步有了自己的知识鉴别能力,于是乎网上买书成了自己生活的必备,如今我的藏书已小有成就,至少是在我们班里最多的。

3、反思教育,唤起信心,请还我们一个纯正的中医思维。

而如今,我已经研三了,中医八年面临毕业,工作是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反思走过的路,虽经历了众多困惑与迷茫,但对中医的痴迷却越来越执着,对于将来的生活,只需要一间诊室、一张方桌足矣,无论在哪里,只求认认真真临证看病,勤勤恳恳读书总结,省去那些浮躁,多些悠然恬静。

回想起我本科时,中西医结合专业整个大班一百多人,考研时虽然备受西医院校的歧视,转报西医院校的同学一大半之多,也有些对中医不甚有感觉的同学,浑浑噩噩地继续读了中医研究生,更有少数的同学为了中医的梦想坚持了下来,我也算是其中一个,到如今坚持中医阵线的同学屈指可数。如今面临毕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找工作,处处碰壁,西医院直接回绝:我们不要中医,包括那些中转西的研究生,只要中医院校出身的都备受歧视,反过来看看中医院,很多中医院也招起了西医院校学生,说咱们中医培养起来的学生能力太差,中医、西医什么都不精,即使招个中医院校的学生,也大部分迫不得已在中医院转行做了西医。中医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也成了被标准化、现代化的产品,中医临床能力越来越差,能运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少。

转头看看自己的同学,发现酷爱中医的同学却成了一个实足的“另类”,临床疗效如此之好的中医为何却遭到众多同学们的摒弃,大骂中医院校误人子弟的同学大有人在,实乃是中医教育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与那些同学大讲中医的如何之好,到后来发现与那些对中医没有感觉体会的同学说这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吹嘘,眼中充满了不懈与疑问,于是乎,某某病中医能治吗?某某情况中医能帮上什么忙?还是西医厉害,这些病到头来还不是靠西医解决?

凡事知所为,知所不为,此时我就学会了沉默,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我知道我的成功需要比他们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不是中医不行,只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我们的中医教育上。中医缺失的不仅仅是临床能力的培养,缺少的更是中医学子信心的建立。

曾经多时,中医学习成了多数人的考试、考研、考博、晋职称的工具,临时突击,考完就远远地丢在角落里,等到有病人想吃中药的时候,翻出来抄上几个方子,管它有效没效,不去总结思考,没效果的话还可以大骂几句中医是什么东西,以致他们的病人也会坚信中医治不好病。

当然中医薪火的传承,中医院校的功劳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国家教育的支持,中医火种或许早就熄灭。研究生阶段我也遇到或听说了不少酷爱中医的学弟或师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善读中医经典,喜欢寻访名师,敢于临床实践,本科期间即在当地成为“小名医”,每个假期里乡亲们三五成群,排队看病,他们每当讨论起在家里的治疑难杂症的经验及神奇疗效,我都为他们喝彩和加油鼓励,他们对中医的执着与巨大付出让我感动,他们毕业后的工作与回报也让我们感到欣慰,已经不少师兄毕业后一年内在当地成为一方名医,生活收入在他们坚持梦想的同时得到了很好的回报。我想说中医的未来,中医的复兴就要寄托在这些酷爱中医,熟读中医经典,敢于临证的小名医身上,决不是那些照本考试、只会做实验、发论文的中医博士、硕士身上。

如果我们的中医院校的本科课程不再1/3的时间学英语、政治、计算机,1/3的时间学西医,不再只剩下1/3的时间学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不再沦落为无所谓的选修课,中医院校的教材开设医案、医论学习必须课程,教材更加侧重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子敢于临床实践,像古人一样为了中医而废寝忘食,竭尽心血,那么我们的中医复兴才有可能。

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因材施教,中医医院病房里不再西医包打天下,中医做个陪衬,不再把医学生当成医院的廉价免费劳动力,不再把学生关进实验室,为了一篇毕业论文或一篇核心期刊、SCI而不得不做一些与中医不沾边的东西,顺应中医自身成长的规律,能让真正喜欢中医的学生快速成长起来,中医的全部生命力主要在于临床,没了临床阵地,中医早晚会走向灭亡。

4、中医不差将来,差的是中医人的努力,年轻人的用武之地在基层  
   
现代社会中医界方面的宣传,人们更多的眼光去关注名老中医,比如近年来评出的“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等,这些老前辈确实是为中医的发展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他们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榜样,名与利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那么重要。年老一代终会过去,中医的未来还寄托在我们年轻人的身上,中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继承,然而这样的榜样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觉到很是遥远,要想成为一代名医必须熬到满头白发才行,其实不然。中医年轻不是没有可能,所以我们的社会与媒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年轻中医的生活学习,让同年代的榜样来激励我们前行,坚定我们的中医信心。刚刚毕业的中医学生进入临床,生活工作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这就需要榜样来告诉他们只要坚持自己的中医梦想,中医是肯定不会辜负每个有心人的。

如果榜样就在身边,甚至是同年代人的话,榜样的力量就更加强大,就拿我老家的一个师兄来说吧,毕业后09年进入项城市中医院,选择了留在中医门诊,因为他知道门诊比病房更能坚守自己的中医梦,每天认真看病看书,晚上写写总结,常年坚持下来,一年后门诊量有一天几个慢慢增加到二十几个,而如今他的诊室总是挤满了等待看病、扎针灸的人,在当地小有名气,月收入两万左右,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他的成功在于坚持了自己的梦想与自己平时的用心积累,相信他的前途更加光明。

而如今,又到了一年毕业季,因为去大医院找工作处处受挫,被他们刷来刷去,又开始听到越来越多的人抱怨,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北京城,我们年轻人微小的就像一只虫蚁,生存即是一个问题,坚持自己的中医梦想谈何容易,有的留下继续在北京奋斗,精神可嘉。
  而我了解到不少中医学的很好的人都选择了回到家乡,从基层做起,沉下心来,默默奋斗着自己的梦想。或许整个北京城少了一百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而家乡多了一个能看病的好中医,他们的父母、亲戚、乡亲们却可以少受很多病痛的折磨,中医的成材之路或许就是读书、临床、拜师、总结,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多名医资源,但其它两项却可得到很大的弥补。基层人民对中医的渴望及好的中医师的奇缺,给我们年轻中医人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只要我们努力坚持,何不来一个曲线救国,先把自己成长起来。

中医的简、便、效、廉,在基层医疗中更能得到实现,针灸最能说明力,就从我的经历来说吧。乡村劳苦大众,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腰腿痛,每年回家因此求诊者不在少数,甚至瘫痪在床,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就会推脱掉,到后来2010年暑假邻居有个奶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加重引起的腰腿痛两个多月,疼痛难忍,经常卧床,走起路来,对侧身体严重侧曲,走几步就要停下来痛苦地挣扎几下,用过封闭治疗、针灸拔罐治疗,均不见明显缓解,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于是乎,我就想再试一下针灸、推拿艾灸治疗,主要以腰骶部腧穴为主,结合双侧伏兔、委中、太溪,每次一个小时左右,一次疼痛减轻,二天后竟然直起了腰,疼痛明显减轻,直到放假开学没有复发。同样的方法我也治愈了邻村一例卧床近4个月,疼痛的不能坐立下床走路,体型肥硕,西医不保障手术成功的大爷。乡亲们有个什么腰腿痛,特别是之前扭拉伤留下的疼痛都会找我来扎上几针,有些甚至拔针痛除,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成本就解决了他们的痛苦,那种莫名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后注:我爱中医,中医的疗效让我一次次折服,她给我带来了一次次的欣喜与慨叹,也赢来了乡亲们的称赞,春节里,庭院满满,诊脉开方,不曾感累,我只想分享、享受中医给他们带来的惊喜与欢乐,让中医学子重拾中医人的自信。
  
中医不差将来,差的是我们的执着与自信,我想让周围的人都钦佩中医的疗效,亦想为知己分享我的喜悦。忧中医之苍桑,叹国人之浮躁,怜中医之不奋,吾当自强以不息。

附自题诗两首:

癸巳年国庆,天降秋雨凉凉,路过图书馆后仲景祖师爷雕像有感:


  《仲秋拜仲景苑有感》                          
淫雨霏霏秋意浓,草木葱葱花香冷。
心中戚戚仲景苑,竹攀牵牛与瓜棱。
手持简牍悲藜藿,画出白虎与青龙。
乃何孤寂无人问,不见青苔阶上生。

张向伟 癸巳年 十月五 于北中医图书馆


寒假归京车途中,恰逢甲午立春,深夜大雪翩然而至,扬扬洒洒:
         
   《踏雪归》
  立春好时节,归途别桑梓。
寒风吹云低,冬雪姗来迟。
车行夜渐深,窗外月满时。
墨地裹银妆,枯树弄虬枝。
夜黑终有期,东方浮旭日。
                    
甲午年 正月初七 北中医学生宿舍


  【本文为作者投稿,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灵兰书院亲情会员开放招募,将获赠2015年以前内容的纸质合刊8本(4月份制作完成),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亲情会员招募通道。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