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学经典有门道:97位名医学习经典的方法 ...
返回列表
查看:
239
|
回复:
0
学经典有门道:97位名医学习经典的方法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3/22 02: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中医书
友会乙未年戊寅月甲子日腊月廿九第536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编前语
:
今天的文章仍然是中
医书
友会第二期内刊《学
经典
》的内容大放送。这本内刊用“经典”二字贯穿全书,首先是
任应秋
、
秦伯未
等五老关于为什么要学经典的倡议,即“学经典有共识”(页前语和选摘的4篇文章都很精彩,小编诚心推荐);今天是第二部分,怎么学?即“学经典有门道”。本期文章共3篇。新书友可关注后回复“经典”获取二期内刊专题。
作者/
颜纯淳、刘更生
⊙ 编辑/
中医书友会内刊编委会
导读
:名
老中医
都怎样诵读经典呢?从原文背诵入手,精勤不倦;从注文眉批入手,博采众方;从句读校勘入手,勤求古训;从总结归纳入手,敝帚自珍;从先后顺序入手,择善从之。问题明白了,你还不去读经典么?春节假期若能抽空读读经典,必然大有收获!
名老中医之路——九十七位
名医
诵读经典分析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
儒家
载籍,今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医经典也是如此,谢海洲先生说:“
经典著作
是
中医理论
的源泉。”屠揆先先生回忆其叔父的教导:“为医之道,首先学好四大经典著作,这是根本。”而王静斋先生认为:“熟读《
内经
》则增人智慧,于病理可左右逢源,熟读《
本草
》则方自我出,不受古方局限,熟读《
伤寒
》《金匮》,则辨证施治有法可循。”
学习
经典对于每一位中医学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学习经典?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名老中医之路”是《山东
中医学院
学报》1980年第三期起开辟的一个专栏。陆续发表97名当时全国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的回忆文章,着重介绍他们走过的治学道路和多年积累的治学经验。对于激发和造就新一代名医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书中各位名老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诱掖后来学者之心跃然纸上。以《名老中医之路》为镜,寻找先生们学习经典的方法,应该是解决学者内心疑惑的最佳方式。
笔者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3次印刷的《名老中医之路》合订本为底本,对先生们在书中提及的相关经典的内容进行摘录并加以整理,总结其中规律,将从中得到的读经典的一些启示与读者分享。
1、从原文背诵入手,精勤不倦
陈鼎三先生认为:“
临床经验
用文字表现很难全面,而读书人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
文化
水平、临床经验、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还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较差。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既无‘名师亲授’的可能,那么就只有通过精读,反复读,以至背诵,再在临床上去反复揣摩,从中悟出真谛,这是其一。其二,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所以说经典原文是
医者
学习的必由之路。当然不仅仅是在初学阶段要注重原文,在泛览了各家注解之后也同样如此。刘季三先生在《
伤寒论
约注》序中说:“早岁即有志习医,自熟经文后,遂取自宋以来释伤寒者数十家,朝夕浏览,率各主一说,卒鲜通论。既久乃尽屏诸书,独取《伤寒论》原文,危坐而读之三载,始而惑,继而明,既而恍然大悟,乃知伤寒之例或因此以喻彼,或就彼以明此。”(这样的体悟,定然是需要经过原文到注文再回归到原文的往返过程的)
2、从注文眉批入手,博采众方
经典著作距今时代久远,文意古奥,要想单从原文入手就能完全掌握实非易事,注文的重要性就得以体现。路志正先生认为:“在诵读原文的同时,要选择一些注本进行阅读,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且许多注家有精辟的论述和极有见地的发挥。为此,家伯和孟师要我在读书时,除先读序言、凡例以了解其写作动机、过程及大致内容外,还要重视注文的学习。”
另外“‘眉批’亦是评注者在熟读精思、深明个中三昧后,以最简练的语言在原文上方,提出的个人评价或见解,多是最关键、最吃紧处。使读者从疑似之间得到正确的理解,具有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妙,亦值得认真阅读。”
当然注文的学习,亦不可泛滥无归。以《伤寒论》为例,古往今来研究者六百余家。若是穷尽所有注家之言,其结果必然是莫衷一是。如此一来,有针对性地选择注家的能力就显得分外重要。《名老中医之路》中诸多先生们对注家的选择经验可以为大家指点迷津。
3、从句读校勘入手,勤求古训
任应秋先生介绍他学习《内经》的经验时说:“我治医经学的方法,亦如读《十三经》那样,先从篇章句读下手。”只有逐字逐句的分析学习,长时间的积累,方能对《
灵枢
》《
素问
》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其次是校勘。校勘是清人治经学最有成就的手段。它必须具备文字学、声音学、故训学等小学的基本功,然后博览群籍,才谈得上校勘。我对此仅具备一点常识而已,乃尽量搜集前人对两经校勘的资料,作为借鉴,辅导我进行研究……确是解决了不少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中医
古籍
是传承中医学术的载体,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几经辗转,几近失真,这就需要用文献学的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方面还原古籍之真面目,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自己对古籍的理解。
4、从总结归纳入手,敝帚自珍
金寿山先生认为学问是要自己做的,他说:“我对《伤寒论》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以方归类,做过;以证归类,也做过。还写出自己的见解,即按语。那时所见不广,不知道这些归类前人早已做过,而且做的远远比我好。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白做,因为经过自己整理,才能把古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至于被《伤寒论》注家牵着鼻子走。夜郎自大要不得,敝帚自珍却有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其中规律性的论述,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所得,与直接借鉴别人所得,其体会是决然不同的。
5、从先后顺序入手,择善从之
读经典亦须注意先后顺序。有的先生主张先读《内经》,首先奠定
医理
基础,再涉及方药。如韩百灵先生:“随父兄攻读《灵枢》《素问》《
难经
》凡十载,明天地
人纪
,而有专泥医论之弊。又读有方之书,私淑仲景《伤寒》《金匮》
明医
学之主体,医理
方剂
之渊薮。继则博览诸家之论,而独偏重
妇科
。”这样基础根基牢固,且能厚积薄发。
也有主张先读《伤寒》《金匮》。如刘季三先生之子回忆其父:“四部经典的学习,先辈的经验是先《内经》,次《金匮》,先理论,后方药,循序而进。我父亲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是先《伤寒》,后《金匮》,后《内经》,后《本草经》。因为《伤寒》、《金匮》两书字数,只占《内经》字数的十分之一,一鼓作气,半年之内可以学完,再用《伤寒》、《金匮》的钥匙,来开《内经》、《本草经》的锁,就能事半功倍。若先学《内经》,就旷日费时,减低锐气了。”读者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合适的顺序,择善而从之。
6、结语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老一代的成才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中医学者,熟读经典著作,触类而旁通,这是贯彻始终的学问,舍此是无径可循的。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以精纯之心治经典必有所成。
【本文摘自《江苏
中医药
》2011年03期,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PS:灵兰书院亲情会员持续招募中,想要合刊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这可能是只印一次的绝版资料哦~(合刊正在紧锣密鼓地编校,预计4月能出来,大家耐心期待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亲情会员购买通道
▼▼▼
经典
,
中医
,
伤寒
,
学习
,
经典著作
,
老中医
相关帖子
•
《失去中医,国人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