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26|回复: 0

五老上书:中医学院教育模式的修订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03: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腊月廿七第534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编前语:中医书友会的第二期内刊纸质版虽然只有亲情会员才能收到,但我们仍然不会忘记其余广大读者们对我们的支持,二期会刊的主要内容将陆续以专题形式奉上~第一个专题是内刊第一部分“学经典有共识”,加上卷首语共5篇,新书友关注后可回复“经典”获取该部分内容。
  

  作者/任应秋 编辑/中医书友会内刊编委会
  

  导读:早在一九六二年北京中医学院第一届学生毕业前夕,当时任教的五位中医专家于道济、陈慎吾、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便联名向卫生部写信,指出中医学院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问题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医院校存在的问题或许比那时要严重得多;有人直言,某些中医院校的博士是靠杀老鼠“锻炼”出来的。因此五老的观点在今天读来,依然是有建设性的。
  
  

五老上书: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北京中医学院56级学生即将毕业了。


这是我国第一批中医正规大学的毕业生,是中医教育的一件大事,是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的又一次胜利。无疑,他们将负担起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重大任务。唯这批毕业生的质量,虽然看来基本上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如果严格说起来,特别是在中医学术水平方面,还有不足之处,还不够理想。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吸取几年来在教学和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加以改进,使今后更加符合要求,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中医后继人才。


据了解,这批毕业生的中医学术水平,对常见疾病一般说可以独立诊治,对某些疾病已达到一定的疗效,对中医理论、概念虽然较明确,但能熟读熟记的较少;掌握的方剂、药物也还不够。特别是阅读中医古书尚有困难,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处理疾病尚欠正确,看来基本功打得非常不够。似乎要用成为一个“高级中医师”的标准来衡量,还嫌不足。


这班毕业生在毕业实习和写毕业论文时,自己感到空虚,一再要求补课,并提出补课的具体内容,如《内经》需要讲某些篇的原文;在写论文时,提纲拟好了,文献资料的搜集还不熟悉;有的想到某一理论,但不知出于何书,感到似是而非;在毕业实习时,有时老师说一方剂,学生开不出药味,甚至连方名还不知道等等。总的看来中医理论和临症还学得不深不透。


根据以上情况,中医学院教学计划,实有讨论修改的必要。为了培养质量更高的中医后继人才,为了对党和人民负责,根据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和指导临症实践中的经验,结合个人的一些看法,提出下列意见和建议:


1、过去的一点经验


——有二三年的诵读功夫,使基本理论和方药烂熟于胸,用起来就能左右逢源。


据我们了解,过去从师学医,老师选择对象,首先要求文章要通顺。拜师以后,头两年学习内容主要是诵读,如《内经》(多数读《内经》节本)《伤寒论》《金匮》,以后脉诀、药性、汤头等书读得烂熟,甚至要求某些注解都要能记住,同时为老师抄方第3年以后,老师重点讲解和指出必读书籍,一面钻研,一面为老师作助诊工作,一般是半天临症半天读书5年期满,老师认为有足够自行开业的能力时,才同意出师。如没学好,也可能要更长时间才出师的。


出师以后有个别家庭经济好的,并不积极挂牌开业,还要从名中医“参师”,这种参师学习,时间不是太长,3个月或5个月,以能接受老师独特的学识经验为主。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曾从17位老师学习,就是采取的这种方法。这是过去中医带徒弟的一种较好的方式。这样带出来的徒弟质量较高,将来的成就也较大。


总之学中医要有相当的中文水平,这就为钻研医学文献打下了基础。有二三年的诵读功夫,使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具体方药皆能烂熟于胸中,应用起来就能左右逢源,得到豁然贯通之妙。这种诵读的基本功,如果建立的深厚,将终身受用不穷。再有二三年时间的半天临证和半天读书,较长时间后,对四时多变的多种疾病,都有机会接触和亲手诊治的经验。一些真才实学的中医都是这样学习来的。


从上述经验来看,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主要是学习中医的时间太短,6年制的中医学院,实际上学习中医只有3年。要求用3年多的时间学好中医,时间上显然是不够的,此其一。在教学方法上,中医学院是按照现代正规大学的办法,实践证明优点很多,但也忽略了过去教学的某些优点,如要求学生背诵和指导读书方法等。因之,学生没有练好基本功,此其二。高中生的古文程度太差,医古文仅数十学时,又未全要求背诵,是以不可能突破文字关,此其三。……


2、培养目标问题


——应在保证学好中医的前题下加西医课。


中医学院培养目标是高级中医师,学制是6年。这两点应该肯定,不可动摇。政治、体育课不在讨论范围。主要问题在于中医、西医课的对比和内容的具体安排,普通基础课,生理、化学课是为西医课服务的,医古文课是为中医课服务的。


中医院校加西医课,其目的在于:使现代的中医师,具备一些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为将来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这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在保证学好中医的前题下加西医课。


过去的教学计划,两年半学完中医课,两年半学完普通课和西医课。中西课时数(不包括临床)的对比是1∶1,这似乎是培养中西兼通的教学计划,但实际是西医没学好,中医也没学深透,因此培养目标就需重新考虑了。


我们建议:用1年半时间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用3年的时间学习中医临床各科结合实习。共4年半学习中医,另1年半学习普通课(包括古文)和西医学课。这样大体上可以保证学好中医。课程具体安排另作讨论。


3、中医课程内容安排问题


——应精选学习《素问》《灵枢》原文100篇左右,务必将每篇大的原则、细的节目解释得清清楚楚。


中医学院现行教学计划所设置的15门中医专业课程,通过4年来的教学实践还是适合的。尤其是卫生部直接领导的5个中医学院所编的讲义,有系统有条理,简明扼要,文字浅近,对目前一般高中生水平来说,还是适合的。因此我们认为这15门讲义,基本上还可以用。不过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与教学时数的增加相适应起见,都有重新安排补充教材的必要,例如增加到488小时。


是不是原来的《内经讲义》不适用了呢?我们认为原讲义仍然适用,因为它简明浅近,新入学的高中生容易接受,可以在70-80小时内讲授完毕,使学生对《内经》有了一个总的概念,也是对祖国医学理论有了一个大概轮廓。然后再精选《素问》《灵枢》两书里的原文(也可删节)100篇左右,在300小时左右精讲,务必将每篇大的原则,细的节目解释得清清楚楚,解释的深度应按各篇具体情况而定,它可以适当地详细,彻底分析每个前缀、后缀,单词、术语、思想或思想群。


通过这样较精确的深度,从而获得中医学术基础理论的实质。其他各科也可以按此类推,适当选授一些与该科有关的原文。这样讲义和补充教材相辅而行的优点有三:首先是充实了讲义的内容,大大加强了讲义的深度。其次是增强了学生阅读古代著作的能力,为他们今后钻研留一把钥匙。再次真正保证了教学质量,使教与学方面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现在北京中医学院毕业班学生,脑子里装有不少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东西。例如他们经常讲“肝肾同源”,问他如何同源?没有一个同学能在基本理论中找到答案。有的看到“肝为妇女之先天”一语,竟以为妇女身上真有个与男子不同的“先天”似的。所以最近绝大部分学生提出补讲《内经》原文的要求,甚至有的还提出具体要讲《至真要大论》《调经论》《灵兰秘典论》。这就是他们在临床上深感理论不多,理论不深,联系不起来,解释不下去,因此才提出这种急不可待的要求。根据这种情况,如果不采取讲义与教材相辅而行的办法,很难设想今后学生的质量是否可以提高。


4、大力提倡读书(背诵)风气,练好基本功


——只有精读没有泛读,所见者少;只有泛读没有精读,是无根之木。


根据学习中医的特点,单靠课堂讲授还不解决问题,且课堂讲授的时间加得太多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除课堂讲授以外有充分的时间由老师带领指导学生读书,把“指导读书”一项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时数之内,只有课堂讲授与指导读书并重,才能学得更深更透。


中医学院应大力提倡读书风气。当然,在学校学习期间,都可以叫做读书,这是广义的。我们所要提倡的读书,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帮助理解,许多不懂的东西,可以读之使懂,不通的可以读之使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从语言发展史讲,人类是从口头语到书面语,这是丰富知识最有效的办法。中医学院究竟该读些什么书呢?除15门讲义以外,我们认为各科都应增授“原文”的补充教材,这些教材一般是可以读的,例如精选的《内经》原文百篇,《伤寒论》原文,《金匮要略》和《本草》原文等等,均可以读。读书的内容,应分做精读和泛读两种,精读不仅要求背诵,要读得深,读得细,读得透彻,还要翻来覆去地玩味,深思研究,甚至包括批注、做笔记等。泛读在一定程度上不要求那么深透,或者读懂了,或者能背诵了,或者是有一个较深的概念就行了。


这两种读法可以相辅而行。只有精读没有泛读,所见者少;只有泛读,没有精读是无根之木,没有基础。有了精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了功夫,便具有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例如词汇量,语法现象等),才可以进行泛读,精泛并举,是完全必要的。


因此读书虽是一种方法,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定要有安排和指导,我们所指出的新的学时计划,其中就安排了指导读书的时间,在这时间内教师要去亲自指导,主要指导学生如何读,包括选材料,个别讲解,组织讨论,做笔记,背诵等。因此,指导读书时间的重要性,并不次于课堂讲授。强调了这个时间的重要性,明确地列入教学计划,不能为任何时间所占有,才能保证练好“基本功”。


5、怎样突破文字关


——学古文可选100篇古文和60篇医古文,还要包括一部分音韵学常识,掌握一些词汇、意义等。


中国文学与中国医学向来有密切的联系,历代的医学家大都是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因而他们的著作能流传于后代,而文学家也必然阅览过医学书籍。如《黄帝内经》是当作“子”书读的。


远的例子不举,近年医家如曹家达、陈无咎、恽铁樵和陆士谔等,他们对中国文学均有著作。学习中医,不突破文字关,必不可能深造。


“医古文选”这门课,就是为提高阅读中医古书而设立的,其用意甚善。唯过去课时太少,所选内容有局限性,而又没有要求精读背诵,因之达不到要求。


我们建议,医古文选的内容须大大扩充,可选100篇左右的古文和60篇左右的医古文。其中还要包括一部分音韵学常识,熟悉和掌握一些词汇、意义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写些毛笔字,以便养成书写端正的习惯。其他如:体育活动最好安排太极拳,如有条件,气功课可提前上,使学生在长时期锻炼过程中,既有深刻的体会,又可达到强身保健作用。


最后,建议在卫生部领导下,召集全院教师和学生代表开一次较长时间的教学会议,共同讨论。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本文为中医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书”,原标题为《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PS:灵兰书院第三批亲情会员持续招募中,想要合刊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这可能是只印一次的绝版资料哦~(合刊正在紧锣密鼓地编校中,预计4月能出来,大家耐心期待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亲情会员购买通道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