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37|回复: 0

高手切磋:与了一子谈“中医可否速成?如何能学成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04: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甲午年腊月廿一第527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陈斌 ⊙ 编辑/王超
  

  导读:这是“中医段位谈”系列文的第三篇,非常感恩陈老师对了一子先生的文章进行了回应,文章里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中医能否速成?二、如何能学成中医?我相信这是我们大多数青年学子和医生的困惑。陈老师文章写的非常语重心长,很有说服力,而且我似乎也能明白他临床上看病的大致思路了,跟大家分享。
  
  

  与了一子谈“中医可否速成?如何能学成中医?”

  
首先,感谢了一子书友对我有感中医段位谈的关注。通读全文感觉了一子书友对中医是有相当的了解,下过一番功夫,并在不断的思索,想尽快成为中医高手,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这个和我对中医段位谈的初衷是一致的。也是我之所以就此问题愿意在此探讨的。为此,对了一子书友和仍然在工作中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探索的同道们致敬。同时,为了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便于大家交流,我愿意就这个问题在此进行探讨。

首先谈谈中医成才的年龄。要成为一名中医大家,除了要具备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外,还需通晓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脉经》等,还有药学和方剂学著作,如《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诀》等,需要熟习历代名家医案,当然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就使中医学家的成才年龄显得很晚。有人统计了《辞海》等列有姓名的40名中医学家,以其第一部著作成书年龄为成才年龄,发现他们之中,最小的27岁,最大的81岁,平均年龄57.9岁。其情况如下表:


  

  国学大师任继学一生勤学不倦,精通经典,号称“中医活字典”,可以随意说出经典的原文和书名。其临床得心应手,疗效如神,与其精通经典,长期临床密不可分。他常说:“60岁才是行医生涯的真正开始”“中医学无止境,60岁以前别乱说话。”因此,没有长期的临床积累,哪来的疗效,哪来的感悟。所以认为“年龄不是关键,关键是感悟”,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是临床太少的表现。

其次,谈谈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五运六气理论,五运六气的核心是脏气法时理论。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脏气法时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自然饮食、起居是密切相关的。故仲景有三因学说。我们临床看病,除了四诊望、闻、问、切以辨别脏腑寒热虚实、外感内伤。有时还要对其工作环境、生活起居做一些了解。
  

  有些病简单,如吃凉了胃疼胃胀,吃热了牙疼。那针对脏腑寒、热即可。外感风寒,风热,跟自然气候有关。有的就比较复杂。如一个53岁下岗洗碗女工,一天双手泡在冷水里连续工作7小时,你如何治疗她肿胀疼痛的双手?还有一个农民,没有钱盖房,一家人住在阴冷潮湿的石头房里,老人胃癌切除,四个儿子3个胃炎,1个42岁肝癌病逝。女人个个关节痛,老伴关节严重畸形。面对这样的病人,你如果不改变她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吃什么药都没有用。因为环境因素就是致病因素。而这个是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不是我们医生可以解决的。所以,古人有“六不治”之论。我每年都会对全省各地我治疗的病人进行随访,对病人的生活、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的进步有更深的理解。所以,为了更好的系统学习中医,必须对病人的状况进行比较归纳,而得出人、人-自然、人-自然-社会三个阶段的学习。针对病人的患病程度进行治疗,而不是分割。

最后,谈谈中医的本质问题。中医的本质就是看病。这是中医的生存之本,也是立身之本,而不是什么道。只是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运用的好,符合了道。常常在书中序言中看到,说某人医术精湛,通晓阴阳,力起沉疴,几合于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周礼》中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的论述。医师的治病的水平越高、失误越少,待遇越高。可见自古以来中医的本质就是看病,并且根据看病的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等。下面就大家关心的二个问题提点看法。

一、中医可否速成?

我希望中医能速成,可现实是中医不能速成。这主要是由中医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积累决定的,从历代中医成才的年龄也可看出。平均年龄在50多岁。
  

  了一子书友举了扁鹊朱丹溪、喻嘉言、恽铁樵、蒲辅舟等大师级人物,最后得出,“只要学之有方,年龄不是问题,学习长短也不是问题”。我们暂且不论我们普通人有无这些大师聪慧,可否够资格相提并论,单就现在社会给中医的发展空间和医疗氛围就有天壤之别。过去中医成名都是看危急重症,看病可以放手一搏,看好后得到百姓广泛赞誉,名声远扬。可现在你敢吗?你甚至连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谈什么经验。

孙思邈也告诫后人:“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因此,中医速成论不可取。前几年社会上看了几天中医书,就敢说是中医,就敢到处宣讲,流害无穷,难道张悟本之流的危害还少吗?民间也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能速成,总不能等你学成后才看病吧。现实中大多数医生是,能看的看,不能看的也看,实在看不好请上级医生看或转上级医院看。从临床实战的角度来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根据五运六气推算出当年的运气(可以网上下载),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分析可能的致病因素,再结合病人看病时的寒热虚实,脏腑盛衰,给予处方用药

  

  如宋代陈言的三因司天方。黄元御的六气治法方。这样,临床用药不至于太偏差,先确保治病有一定的疗效,因为病不等人。同时在临床中不断的学习,观察,体会,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如同当年在喜峰口为了对付日本人的刺刀,国民革命军29军聘请武术家针对日本人的刺杀特点,针对性的训练大刀刀法,大破日军,打出军威、国威一样。但真正的武术是注重基本功,还有内功的修炼的。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三年打死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对病人来说,当地的气候对其影响很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火神派为何会出现在西南的四川和云南。而不可能出现在东南的福建。温病学派只会出现在江南。而不可能出现在西北。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你仔细琢磨八卦图就可以弄明白了。

二、如何学成中医?

至于如何学成中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有一点我同意了一子友书的看法,就是因材施教。我认为要想成为好的医生,必须打好基础,因此有三阶段之说。希望大家能按照科学的分段,扎扎实实的学习,掌握中医的知识,缩短成为高手的时间。尽可能的培养更多的中医的高手。因为中医的兴衰,不是少数几个专家就能撑起的。它关系到千千万万个生命。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希望看到中医的春天早日到来。

至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我认为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他提出这一学说主要是针对程朱理学强调知先行后,行重知轻及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亦强调知先行后,知而不能行的诡异之说。这和“白马非马”的哲学讨论一样,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医来说没什么意义。

作为一名临床30年的中医工作者,我仍然认为我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懂。还有许多老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的理论需要继承。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我们中医书友会的书友能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读书,实实在在的临床,把握每一次机会,学好本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以此共勉吧。

  【本文为作者投稿,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回复“段位”查看关于“段位谈”探讨的全三篇文章。
  

  PS:灵兰书院第三批亲情会员已经开放招募,想要合刊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这可能是只印一次的绝版资料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亲情会员购买通道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