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57|回复: 0

黄文东运用调气法治疗胃痛的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17: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甲午年冬月十七第495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俞雪如 ⊙ 编辑/闫立彬
  

  导读:本文是文革结束后首批中医研究生俞雪如研究员在其导师黄文东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将导师运用调气法治疗胃痛的经验和盘托出,具有高度的临床实践价值,值得大家细心体会并用之于临床,为当地胃痛患者带来福音。
  
  黄文东运用调气法治疗胃痛的经验


  黄师说胃痛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但初起以停食受寒为多。既病之后,如饮食、劳倦、寒温不调、七情所伤而经常发作,渐成慢性疾病

  一般初起属实,久则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进一步由气滞而致血瘀,故临诊必须精细辨证,然后决定治法,不能草率从事。治疗当以调气法为主,调气不应则可用和营,所谓“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是也。
  调气法包括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下陷者升之,上逆者降之,阻滞者通之的意义。
  具体地讲,调气法有五大作用:(1)调补气血;(2)调和升降;(3)调理脾胃;(4)调气以疏肝、泄肝;(5)调气以化瘀活血。因此调气法适用于气机不调之时,为治胃痛主法。

  一、临床证候分型及常用处方

  (一)寒实: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以致气机阻滞,胃失通降。症见胃脘暴痛,痛势较剧,得温则舒,泛吐清水,缠绵不已。苔白滑,脉弦或迟。治宜调气和胃,散寒消食。

  处方:紫苏梗、姜半夏青皮陈皮、广木香、制香附、旋覆梗、炒白芍、焦神曲、生姜各9克,炙廿草6克,桂枝4.5克。寒重肉桂(后下)4.5克,荜拨9克。

  (二)气滞型:气郁伤肝,横逆犯胃,常因情绪波动而复发。症见胃脘胀满,攻痛连胁,按之较舒,嗳气频繁。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柴胡、炒白芍、延胡索、旋覆梗、广木香、青皮、陈皮、制香附、佛手干各9克,煅瓦楞30克,炙甘草4.5克。

  (三)虚寒型:又有偏寒与偏虚二种情况。

  偏寒,阳虚衰,运化无权,常因饮冷受寒而复发。症见胃中冷痛,形寒喜暖,喜热饮,泛吐清水,溲清利,或腹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宜温中调气散寒。

  处方:潞党参、炒白术、广木香、制香附、炒白术5克、 热神曲各9克,炮姜、炙廿草各6克,丹参12克,煅瓦楞30克,肉桂(后下)3克。

  偏虚:脾胃虚弱,升降失职,常因过劳而复发。症见胃脘绵绵作痛,或胀满不舒,纳少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缓或濡细。治宜健脾调气和胃。

  处方:潞党参、炒白术、广木香、枳壳、陈皮、炙黄芪各9克,茯苓、焦神曲各12克,春砂仁(后下)3克。

  (四)郁热型,肝气郁久化火,可因情绪波动,饮食不慎而复发。胃痛时轻时重,有烧灼感,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治宜泄肝调气和胃。

  处方:金铃子、元胡、青皮、陈皮、瓜蒌皮各9克,蒲公英、丹参各15克,炒白芍12克,锻瓦愣30克,炙甘草6克,左金丸(分吞)3克。

  上述各型胃痛,根据具体情况可随症加减如下:食积加神曲、炙鸡金、枳实等;湿重加厚朴苍术等;湿热加黄芩黄连等;夹瘀加丹参、红花、失笑散等。

  二、辨证要点及药物选择

  黄师认为:暴痛多寒,久痛多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在经,久痛入络。故辨寒热、辨虚实、辨气血为胃痛之辨证要点。又须权衡轻重,灵活选择用药。治实不宜峻攻,补虚切忌滋腻。时刻照顾脾胃元气,用药贵在轻灵、流通。

  (一)辨寒热:由于体质、病邪、病程之不同,而有偏寒、偏热之区分。

  偏寒者:证见胃痛剧烈,泛吐清水,形寒喜温,喜热饮。苔白腻,脉弦或紧。或伴腹痛、腹泻

  治宜温中调气散寒。止痛可选肉桂、荜拨、荜澄茄、干姜止呕可选吴萸、生姜。止泻可选炮姜、 焦查曲。外感风寒可加紫苏、六曲。

  偏热者:证见胃痛而有烧灼感,嘈杂,呕吐黄水,烦躁,口苦或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数。
  黄师曾诊治除上述症状外又兼见鼻闻臭气的病例,诊断为肝郁化火,上犯肺窍所致。治宜清泄肝火。选用左金丸、黄芩、黑山栀等取得良效。若兼见便秘、呕吐可加少量大黄,并无泻下之弊。

  寒热夹杂者:苔白中带黄,用药宜辛开苦降,但用量应有所侧重。近人常用蒲公英以治胃炎,也能起辅助作用。

  (二)辨虚实:初起多为气滞,每因受寒、夹食、夹湿引起胃痛,此乃属实方面。久病多虚,又因体质差异而有阴阳气血亏虚之不同。

  气机失调,水湿不运,以致消化功能紊乱。证见纳呆,口淡,体倦,胃中胀甚于痛,苔腻。又有寒湿与湿热二种情况。
  治寒湿宜苦温以燥湿,用平胃散加木香、紫苏之类。
  治湿热则宜辛开苦降,用生姜、半夏、芩、连之类。均可佐茯苓、苡仁 等淡渗利湿之品。

  脾胃虚弱,津液不足,可见纳少,口干少津,舌红,脉细,一般称为胃阴伤。用养胃阴法。取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进一步再加沙参麦冬,甚则酌加乌梅木瓜以制肝醒胃。
  若形瘦神疲,便溏者,属于脾胃虚弱,阴液难复的病例,再加石斛人参之类,并与陈皮、佛手芳香理气开胃之品同用,以助药力。

  久病之后,阴阳俱虚。还有脾胃阴虚而兼阳虚之症,既有不思纳食,舌红少津之热象,又有形寒喜温,兼喜热饮之寒象。黄师认为:此时用 药要以温和为主,剂量不宜过重。

  (三)辨气血:凡久痛不愈,病从气分兼传营血。如舌质青紫,就是夹有瘀血之征。凡见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痛无休止,胃脘似有物顶住等症,即是气滞瘀阻的指征,当用活血化瘀之品。可根据症状轻重选择下列药物。

  调气药之选择:木香入胃,香附入肝,合用于胃痛偏寒者。若有化热之象,则用金铃子散。寒热夹杂者可并用之。肝气郁结,嗳气频作,宜用佛手干、绿萼梅、玫瑰花等。肝气横逆,胃痛连胁,可加柴胡、郁金之类。

  活血化瘀药之运用:当归为养血活血之主药,常与丹参、赤芍同用,在化瘀药中最为平和。红花、桃仁同用,兼有润肠活血之功,在胃脘刺痛时均可使用。若属顽固、陈旧性胃痛,可用失笑散及少量制川军,有化瘀止痛通络的作用。
  

  【本文转自中医杂志1981年第6期,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