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21|回复: 0

凡有湿邪就可以用薏米红豆汤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3 0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第475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张英栋 ⊙ 编辑/闫立彬 
  

  导读:“‘药邪’,实际上不只是药用偏了,更多是治疗方法用错了;很多情况下不是医生直接指导用偏了,而是在医学有意无意的指导下或者暗示下,病人自己用偏的。”作者一语中的,或许很多医生都曾诊治过中医爱好者,如果他们相信医生,这种病十之八九能够治好,而如果他们盲目相信自己的半桶水医学常识,即使药证对路有时也难以取效。
  
  “药邪”非只医之过

  在重庆名医王辉武老先生的《老医真言》一书中,有一文谈药邪,颇有同感。
  摘录如下:中医之邪是一个广义的病因概念……用药不当称“药邪”,饮食不当称“食邪”……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一书就明确提出“药邪”,说:“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瘥,腰以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
  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热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热药久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从教。’先以舟车丸、浚川散, 大下一盆许,明日减三分,两足旧不仁,是日觉痛痒,累至三百行始安。”此过用药物而成邪致疾者。
  中药为啥能治病?唯用其偏性者也。不顺其性,用反了,这药不仅不能疗病,反而会成为害人之邪,这邪甚至成为毒,故有“是药皆毒”之说。
  即使是食物,也可成“邪”,岂止是药呢!故凡药物都有一个宜、忌、慎、禁的大问题。
  对于中药的禁、忌与慎的重视,清代凌奂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在《本草害利》一书中,大胆地把“药邪”之害作为中药禁忌提出来。
  他说:“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在前,不顾其后也。”并强调说:“欲求时下同道,知药利必有害,断不可粗知大略,辨证不明,信手下笔,枉折人命。”

  临床医生,天天用药治病,这种“药邪”、“食邪”之害,可不避乎?
  如何避免?
  看来,注重中药禁忌的研究,应把中医禁忌学的学科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   

  这段文章对于笔者的启示有三点:
  
  1.中医强调中病即止,治疗为纠偏,纠偏为复正、不能过,过则为邪;
  2.治疗的方向是随着天地人的变化而随时变化的,不可固执,以为一时正确的经验可以让你一劳永逸,那样即是刻舟求剑;
  3.中药禁忌学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而饮食禁忌学、生活禁忌学都应该引起重视,并且秉持客观理性的原则,用中医的方法深入浅出地研究。
  “药邪”,实际上不只是药用偏了,更多是治疗方法用错了;很多情况下不是医生直接指导用偏了,而是在医学有意无意的指导下或者暗示下,病人自己用偏的。   

  比如“薏苡仁、红小豆利湿,有湿邪就可以用薏苡仁、红小豆熬汤喝”的错误认识流传很广,就给后续正规的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一些不严谨的医疗节目和书籍就是产生和加重这些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   

  湿邪是如何产生的呢?影响健康有什么特点呢?追根溯源,用“湿为阴邪、缠绵难愈”这两句话可以说清。湿邪是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持续地温煦水液而生;现今患者湿邪易成而难化,原因多在于人体阳气不足的病源难以改变。源不清自然流浊,薏苡仁、赤小豆是治疗湿邪的结果的,不治疗病因。
  
  同时,这两个药都是偏凉的、伤损阳气的,对于产生湿邪的病源改善是不利的。这两个药物以食物的面目出现在寻常百姓的日常饮食中,很多人自以为服用它们是在给自己“利湿”的,不料却是在伤损阳气,阳气越伤,湿邪越容易生成,边治湿、边致湿,能治得完吗?   

  比如“银屑病血热为核心病机”的错误认识,让凉血清热的方法不断戕害着人体适度发热的能力,戕害着人体正常出汗的能力,给后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因为错误的治疗给人体造成了“伏邪”。冰冻三尺逐日寒,冰已经累了足够的厚度,患者却希望能迅速地治好,坚冰融化、谈何容易!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医学只能帮着你找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不可能超越规律银屑病患者当今也有血热的,但临床中仅占到十分之一左右,当今银屑病血热为核心病机的提法是不符合三因制宜原则的)。   

  比如“拔罐放血是自然方法、安全无害……别人用了效果好的方子我可以试试、应该无害”的错误观念,也给后续的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
  笔者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患者:
  一个是哈尔滨的患者,自称粗通中医,还能给别人治疗一些简单的病;
  一个是安徽的,有三年完全没有找过医生看,自己自学中医,用拔罐、放血之类的方法;
  一个是南京的银屑病患者,听说一个朋友用温通的方子治疗有效,便自己给自己尝试着喝了同样的方子2个月。
  这三个患者共同的结果是越来越重——皮损变厚的同时范围变大。这只怪高估了自己对中医的认识,低估了中医技术的专业性。
  还有更多的患者以为“光疗总没有错吧”,“温泉泡泡总没有错吧”,也是错误的观念。医生如同在茫茫的大海上帮着患者调整航向的掌舵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是应对难治的疾病,成败在于一些小角度的调整。医生自己都是越当越小心、越细心,“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怕狼”,而现在患者却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多地给自己用药。所以一个成熟的医生,给患者增加药邪的几率就会少。   

  综上所述,药邪不止于药,说“治邪”更准确些。治邪,初听起来似乎主要原因是针对医生的,但实际上更多的乱治出在患者自身。
  【本文摘自2014年11月27日《中国中医药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