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名医珍言,等你收藏
返回列表
查看:
364
|
回复:
0
名医珍言,等你收藏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3/23 07: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点击
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收集者/孟景春
⊙ 整理者
/临窗小立
⊙
编辑/王超
⊙ 校对
/居业
导读:
《
名医
珍言录》从上
百部
中
医典
籍中精选历代名医珍言300余条,并根据内容归为8类,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专业人士并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书
友会请了4位同学帮忙整理,会陆续送给大家收藏
学习
。
名医珍言录(part1)
一、为医
善为
医者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
孙思邈
,见《旧唐书·本传》)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清·刘仕廉《医学集成》)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清·程杏轩《医述》卷二·医则)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曹仁伯《琉球百问·语录》)
故业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下卷)
二、辨证(
气血
、
脏腑
、六淫)
治病必先辨证,辩证须辨兼证。(清·费绳甫《孟河费绳甫
医案
》
伤寒
)
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便是火。(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清·
唐容川
《
血证论
·便脓》)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
气虚
则病在
太阴
。(清·王士雄《温热经纬》卷四·湿热论)
酸主乎火,软主乎湿。(明·秦昌遇《病因脉证》卷三·痠软论)
颈项胀是风,舌根强属痰。(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中风
)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清·程杏轩《医述》卷六引程扶生语)
卫气
虚则多汗,营
血虚
则无汗。(清·程杏轩《医述》卷十引娄全善语)
胃乃卫之本,脾乃营之源。(金·李东垣《
脾胃论
》)
营阴虚则风阳易逆,
脾胃
弱则肝木易横。(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凡
病气
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
便溺
渐通。(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小便)
实秘者,秘物也;虚秘者,秘气也。(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洁古语)
热在上焦,
咽干
口糜;热在
中焦
,
心烦
口渴
;热在
下焦
,
便秘
溺赤。(明·李梴《医学入门)卷四·
积热
》)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清·
王孟英
《王氏医案绎注》卷二·张氏妇案)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黄病在里,一身不痛。(明·汪昂《医方集解》
利湿
剂·
茵陈蒿
汤)
淡白舌
苔亦有热证,黄厚满苔亦有
寒证
,舌绛无津亦有痰证,当以脉证便溺参勘。(清·陆定圃《冷庐医话》卷四引《重庆堂随笔》语)
病寒则
气衰
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明·秦景明《病因脉治》卷二·
喘症
论)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不知人逢劳倦,小水亦黄。(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景岳语)
无脉之候,所因不一,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
气郁
者可治。(日本·丹波元简《
脉学
辑要》卷上·总论)
假实者,形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也。(清·
徐灵胎
《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
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也,虽
大寒
而恶热饮;
假热
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而
恶寒
饮。(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
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清·俞震《古今医案按》卷一·伤寒)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
实证
。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明·张景岳《
景岳全书
》卷一·传忠录上·虚实篇)
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清·王旭高《医学刍言·辩证概述》)
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曹仁伯《柳选四家医案》继志堂医案·瘕癖门)
心无水则孤火上逆,肾无火则寒水下凝。(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
肝阳
伏,则风熄而镇静;肝阳升,则风旋而鼓舞。(清·谢映庐《谢映庐医案》)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清·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门)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满于中宫,多因脾弱。(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贮痰之器。(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
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清·李冠仙《知医必辨》论肝气)
肥人多痰,大半因湿。瘦人热,皆因燥。(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卷九·肥人多痰瘦人热)
三、论治
(一)治疗原则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
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新方八阵·补略)
治
急性病
要有胆有识,治
慢性病
要有方有守。(现代·
岳美中
《岳美中论
医集
》)
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
考《
内经
》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痉厥)
善治脾胃者,能调
五脏
,即所以治脾胃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十七·杂证谟·脾胃)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清·
周学海
《
读医随笔
》卷四·
用药
须使邪有出路)
治心火以苦寒,治
肾火
以
咸寒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君火相火论》)
治先天当求
精血
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
情志
中病
,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家芃生兄怔忡治法)
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
虚热
,宜用
甘寒
药清之。(明·喻嘉言《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
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木。(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臌胀
水肿
)
肝虚无直补之法,
补肾
即所以
补肝
;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痰饮)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木乘土)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近代·
丁甘仁
《丁甘仁医案》卷八·
膏方
)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同人异论)
腑病宜开通,不得以脏药犯之;脏病宜补益,不得以腑药犯之。(清·石寿裳《医原》卷上·阴阳治法大要论)
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明·周子干《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
太
阴湿
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华岫云评语)
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淤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一·用药宜忌论)
肝主疏泄,肾司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清·叶天士《医效秘传》卷三·阴虚论)
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又录名言)
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肾者主水受五脏
六腑
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解)
补,戒急授而骤壅;伐,戒亟夺而峻利。(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
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清·汪讱庵《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参苓
白术散
)
老人之疾,慎于吐利,尤宜用食以治之。(宋·陈直《养老奉亲书·食治养老序第十三》)
大凡以药攻病者,去其大半,即宜养
正气
而佐以祛邪,正气充则邪气自尽。(明·黄承昊《折肱漫录》卷一·医药篇一)
外感忌酸收,内症戒消导。(清·宝辉《医医小草·精义汇通》)
体实气壮,要治病留人;体衰气虚,须留人治病。(现代·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六君子汤和
真武汤
加减治疗
尿毒症
)
人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治法》引《医学入门》语)
养生
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二·推原
补法
利害非轻说)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清·唐容川《血证论·脉证死生论》)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明·赵献可《医贯》)
补气之品可重也,行气之品不可重。
补血
之品可重也,行血之品不可重。(清·周声溢《靖庵说医》)
【本文摘自《名医珍言录》,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中医书友会 第451期
微信号zhongyishuyou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医案
,
脾胃
,
徐灵胎
,
叶天士
,
中医
,
景岳全书
相关帖子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一个中风偏瘫的病人,却被叶天士用这些药给治好了!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分享网友经方治脑垂体肿瘤医案一例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