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48|回复: 0

中医书友会在北京青年报上回应“验孕挑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3 18: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文/蔡仲逊
  
  导读前两天受北京青年报邀请写“验孕事件”的评论,本想拒绝。后来编辑告知专题已计划好,而且有一篇文章对中医是持质疑态度的。想想青年报读者甚广,这篇文章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整理出了本文,其中引用了一些刘钊兄、黎崇裕兄以及肖相如老师的观点。“脉诊验孕”事件或许已经搞得大家有些审美疲劳了,我也一度觉得索然无味,但认真思考,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前些天发表了【中西医临床对照试验】的倡议之后,没有收到西医方面的回应,但是得到了很多热爱中医的朋友的支持。资金上,征集到的意向资金目前大概有30万。方案上,有朋友提出进行“西医不治或难治之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的“挑战”,并拟出了一些具体方案;也有朋友建议开展“高门槛的中医实效公益培训”。我们将努力应对,希望变负为正,借此做一些有利于中医发展的事情。联系邮箱:linglanshuyuan@126.com
  片面化“脉诊挑战”无助大众了解中医
  最近,一场关于仅凭脉诊、以验孕准确度80%为胜的“挑战”成为了微博的热门话题,在发起人“烧伤超人阿宝”和某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逐渐发展成了中西医对立的态势,火药味十足。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于中医的质疑,同时也有一大批人现身说法维护中医。作为中医专业微信平台主编,笔者一直关注此事,也多次编发中医同仁的一些评论。这里参考部分同仁观点,结合个人思考整理成文,希望借此澄清“挑战事件”可能带来的对中医的误解。
  

  一位西医通过看病人神态、听心音、问症状、摸桡动脉,初步判断病人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可能存在心脏疾患,通过心电图检查诊断为“房颤”,并通过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这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科学”的诊病流程,这位西医的前四个步骤,正好对应中医的一部分“望、闻、问、切”。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西医摸桡动脉就如此科学,中医更加深刻地研究桡动脉搏动状态就成了“骗子”呢?
  

  一位育龄期女性,月经延后一月,查尿妊娠试验呈阳性,西医会告诉她怀孕的可能性大,建议查血HCG和B超以明确诊断,因为宫外孕、绒癌、畸胎瘤等也可出现阳性。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西医也需要用多个诊断数据才能得出怀孕结论、排除其他疾病,为什么给中医的挑战命题就非得蒙眼或者隔墙,而仅凭脉诊来验孕呢?
  

  在临床上,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西医也有一套综合判断体系,无论中医西医,都不能仅凭单一诊断方法判断健康与疾病状态。
  

  某些西医嘲笑如今的中医脉诊名实不符,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诊断仪器发达的时代,即便是著作等身、拥有高级职称的西医工作者,他们的物理诊断技术还可以达到张孝骞、邓家栋等西医前辈大家的水平吗?如果现在中医以同样的方式来挑战西医,让他们不借助任何现代化设备来诊断病人心脏瓣膜是否完整或神经系统是否正常,相信准确率一定也不会太高。
  

  自己不会的东西,就认定别人也不可能会;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就认定别人是在骗你——这样的思维方式,恐怕不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态度。
  

  从中医的学术角度,女性性生活之后月经延迟,脉诊表现为“滑数冲和”,伴有低热、呕吐等早孕反应,中医判断她可能是受孕怀胎。然而,闭经之脉也可出现滑数之象。来诊者往往把手一伸让医生看脉,此时就需要采用同中求异的方式来确定是怀孕抑或是闭经。而三个月之后,妊娠脉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需要医者深细辨别的。也有记载,怀孕早期很难辨别是否受孕时,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服微小剂量桂枝汤试探,以后腹中是否有动静判断是否怀孕。当然,望诊和问诊更是过去诊断怀孕的参考。
  

  脉诊辨别怀孕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所以不同的中医,脉诊准确度差别可能很大。有些注重研究脉诊、经验丰富、经常看妇科病的中医脉诊断孕的准确率确实能达到80%以上;中医诊脉也不仅仅是为了诊出是否怀孕,明确诊断以防用药失误,更重要的是了解女性(孕妇)的身体状况,更好地指导治疗或养胎护胎。现代医疗分科精细,对于多数中医而言,脉诊主要用于辨别病人的气血状况,验证“望闻问”诊的结论,指导临床用药。比如说,主攻肾病的中医大夫未必对妊娠脉有很精深的研究,但这丝毫无碍于他成为肾病方面的中医专家。
  

  “脉诊验孕”挑战在一定层面上,容易让公众对中医造成误解。整个挑战是不严谨的,也是非常不公正的。脉诊只是“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虽然可以用于断孕,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否断孕,更重要的是综合其他诊断方法,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样,诊断很重要,但任何一种诊断方法都不能代表完整的诊断体系,更不能代表医学的全貌。把严肃的学术问题片面化、娱乐化,甚至开上赌注,是不严谨也是不负责任的。
  

  医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这一点上,中西医是一致的。而诊断技术并没有“姓中姓西”的区别,对于现代中医而言,生化指标、B超、CT等检验结果都可纳入其诊断范畴,中医自古以来都是包含性极强的医学体系。
  

  中医和西医不是敌人,不是对手,而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们面临的共同敌人是威胁人类的疾病。中西医需要携手并肩,共同作战,以提高疗效。中西医不会因为对方的发展而影响自身的生存,好的中医和西医都不会相互攻击,这是涵养,更是智慧。相反,他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中医教授肖相如倡议,如果非要进行所谓的“挑战”,那完全可以更为务实一些,比如进行“中西医优势病种的临床对照试验”,既能让公众真正知道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劣,在就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又能让医生和医疗机构“挑战”自己的医疗水平,更好地帮助患者战胜疾病。让带着偏见的“挑战”和争论回归医学本质,让中西医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真正为患者谋福音。“脉诊验孕”约战对于中西医是双输,是给当前已经足够糟糕的医疗环境添薪加火。对于医学的认知是有专业门槛的,对公众进行主观化、情绪化、片面化的引导,不是科学的态度。
  

  当年将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著名神经外科医师凌锋教授在接受电视专访时,对否定中医的浪潮发表了一番看法。她说,除非你真正很懂,真的能批判出中医的糟粕之处或者害处,真正能找到这种要害,你才能否定中医。但现在提出来的问题都是这些人不懂、根本没有认真地去研究过的,他们根本不能够正面地去看待中医的成绩、中医的效果和中医的辉煌,那么凭什么由于无知就说别的东西无用呢?
  

  作为享誉两岸三地的西医脑外科专家、世界级的权威医师,凌锋教授称自己不但不忌讳中医,反而对其推崇备至。她说,西医与中医之间不应存在门户之见,“只要对病人有好处,为什么我们要拒绝一方呢?如果它们两个的合作、协作能够使病人更安全、治疗更有效,为什么我们不办呢?”
  

  文/蔡仲逊(“中医书友会”微信主编)
  【本文首发于北京青年报20141020第B12版,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原创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中医书友会 第418期
  微信号zhongyishuyou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
  点击阅读北京青年报原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