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39|回复: 0

最美的青春在乡村燃烧:赤脚医生影像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3 21: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作者/项新平 ⊙ 编辑/王超、蔡仲逊
  
  王超按国庆期间,与大家重温新中国历史上令国人骄傲的一段回忆——赤脚医生。“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虽然“赤脚医生”这个名词已经在1985年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当年培养“赤脚医生”的方法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医教育借鉴,作为一个中医学子,我觉得如果我们上学的时候就跟他们当年一样的学习,该有多好啊!我也相信灵兰书院会带领我们中医后学在探索中医教育的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蔡仲逊按: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而且正好是中医书友会的第399期,诸多因缘际会,在此向所有中医的老前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九九重阳,长久长寿
  最美的青春在乡村燃烧―赤脚医生影像志
  从历史里走来
  “赤脚医生”,这是一个国人温暖的记忆,从1968年首次见诸报端到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20年的岁月里,数百万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具体实践着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为6亿农民提供着最基础的医疗服务。
  这种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也广受国际舆论肯定,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田间地头那个深棕色的药箱,拉着家常在田头看病的情景,都定格在那个远去的年代,温暖了一代人。

  国际视野中的“赤脚医生”
  1972年,一部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它真实记录了当时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
  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的这部片子,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在这部影片的宣传海报上,肩挎药箱、头戴斗笠、面孔黝黑、赤脚走在田埂上的形象成了“第三世界”医疗界的偶像。
  “赤脚医生制度”这个涵盖数亿人口,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图:当年行医中的赤脚医生留影(翻拍)

  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高级官员到中国农村实地考察,把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年至1981年年报中称: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那是个封闭的时代,但是中国赤脚医生还是在国际舞台上臝得了广泛的赞誉。直至今天,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赤脚医生还是个被充分肯定的名词,世卫组织专家张开宁说,病人最需要服务的时候,赤脚医生会及时出现,即使这个服务不是最佳的,甚至还有错误,但它是温情的,赤脚医生是全球医疗卫生史上值得称道的一段历史。
  “赤脚医生”在农村医疗中的巨大作用
  赤脚医生,是“文革”中出现的名词,指大多数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般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主要来自三部分人:一是出身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决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什么把农村医生叫作“赤脚医生”?实际上这是农民自己的创造,这个称谓是在农民中自行叫起来的。因为南方的农村都是水田,既然种水稻,只能赤脚下水田,所以赤脚就是劳动的意思,赤脚医生就是既要劳动也要行医的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条件极其落后,医药品极度匮乏。
  赤脚医生首先是农民,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靠生产队的工分生活,所以农民养得起;赤脚医生就生活在村民中间,可以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加上良好的人脉关系,因而用得动;赤脚医生户口在村里,家眷在村里,社会关系在村里,不会像巡回医疗队那样来去匆匆,因而留得住。

  图:赤脚医生在田间看病(翻拍)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是那个时候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那时候,银针和草药是赤脚医生们的两件宝。除了针灸,赤脚医生另一个更繁重的任务,就是挖草药、制土药。
  当时赤脚医生药箱里的药品实在是匮乏,“红汞碘酒阿司匹林”是当时赤脚医生的别名,在他们的药箱里,除了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剩下的就是红萊、碘酒、阿司匹林了。这样的现状逼得赤脚医生不得不去向大自然寻药。全民动员式的采药运动,使得普通群众也知道了什么草药能治什么毛病。
  赤脚医生上岗前都经过几个月不同地方、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培训学习。中、小学的教室、村里祠堂、山间田角、病人家里都是他们的课堂。五七工农兵学校、卫校、各区卫生院都是当时的培训点。
  当时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他们请来县人民医院和乡卫生院的医生当教员。没有书、没有器具,老师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记,只能一笔一笔记下老师讲课的内容,晚上回家点上煤油灯再复习一遍。后来条件好一点时,老师就把讲课主要内容用蜡纸刻字,用油墨印出来发给学员。
  赤脚医生学习内容丰富,解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草药、针灸都要学习,那个时候特别是要学习草药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员也是言传身教,还经常带他们到永康大寒山、历山等山上现场教学,加深学员对草药的感性认识。
  赤脚医生们有空就请教老中医老药农、土郎中学习中草药知识。每个赤脚医生都以坚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短期培训时间里熟记各种草药名称、形状、性能,并学会了针灸。
  学习一结束,他们马上回到大队建起合作医疗站为社员看病。
  “卷起裤脚下地,背起药箱送医送药”是当时赤脚医生的形象写照。以“一根针,一把草”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大大缓解农民“大病拖,小病杠,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状,基本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
  他们经常白天与社员一起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回家点灯为社员看病。农忙时芳送医送药到田头,治病到床头,空闲时光翻山越岭往返上百公里到仙居、义乌、丽水、武义、缙云等地深山老林采草药,还建起了“百草园”丰富草药品种。

  图:赤脚医生采药归来(翻拍)
  每个赤脚医生坚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不管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哪怕是三更半夜,只要有病人需要,一定随叫随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救急,医者仁心受到百姓称赞。
  农村离城里医院远,一些急病、大病在病人发病之初就得到赤脚医生救治、护理,起到了挽救生命的积极作用。

  图:老赤脚医生给玻璃划破脚的老农处理伤口
  许多赤脚医生在实践中还学有专长,有的研究出根除毒瘤的特效膏药,有的擅长推拿颈椎落枕,有的对断指再植有奇招,有的对小儿腹泻有研究,有的对妇科有一技之长,有的对中暑能手到病除,他们在农村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淡出历史
  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至此,“赤脚医生”的历史也就结束了,“赤脚医生”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近几年,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为了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难题,一次次降低药品价格,村卫生室效益差了,有些因生存困难,干脆关门了;有些老赤脚医生所在村没有定点卫生室了,想再继续从事行医只能到另一个村去,生活、工作两不便,放弃在所难免。原来的赤脚医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所从事的崇高事业将由新生代接班。
  永康地区部分老“赤脚医生”影像志

  林寿谦,男,永康市赤脚医生第一人,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小李时珍”。1966年8月,林寿谦被大队推荐到金华学习“中药”。他认真学习,不负众望,主动向社员伸出援手,有求必应,一心扑在农村医疗事业上,成绩斐然。
  1969年7月,省卫生厅根据林寿谦先进事迹推选他为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代表去北京开会,来自基层参会的全国只有4名,浙江省仅他1人。当年8月28日下午,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被周总理称为“小李时珍”。
  40多年来,林寿谦时刻铭记总理谆谆教导,并努力付诸实践。他识得2000余种中草药,收集秘方1000多个,并办班教学,桃李遍天下,倾时38栽编著《古今本草》,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医

  方绍禹,男,1947年12月18日出生,中专(函授)文化,永康市花街镇枫坑口村人。
  2005~2008年间分别参加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相应证书,40年来,他从未有过医疗纠纷。摸索出的一些治疗农村常见病、复发病的独特方法,深得患者好评。

  王晓明,男,1947年8月28日出生高小文化,永康市东城街道河南一村人。
  1966年,王晓明参加了金华八县在金华党校培训的农医班培训,6个月后回到家中,又参加了永康第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4个月,学习针灸、推拿、拔罐、中草药治病等医疗方法。
  学习结束后背起行李干粮,翻山越岭采草药,四处访民间医生,收集民间验方。1975年,办起了农村合作医疗站。1986年后,转为乡村医生。从医期间,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曾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

  王月玲,女,1949年6月出生,中专文化,永康市东城街道葛塘下村人。
  1969年6月,王月玲经村推选当上了赤脚医生,开始学习中草药、西医技术,在芝英医院实习。做到病人随叫随到,5个自然村小病不出村。每年参加医药学习班,一直做医务工作,至今没有中断。

  童春仙,女,1952年出生,小学文化,永康市西城童宅村人。
  1969年,童春仙参加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工作。数十年来坚持做到送药到田头、治病到床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哪怕是三更半夜,只要有病人需要,一定随叫随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受到了许多群众的赞扬。1983年,被评为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

  周贤士,男,1944年3月25曰出生,中专文化,永康市江南街道东村人。
  1962年,周贤士毕业于金华卫校,国家困难时期下放回家,亦医亦农。后在家自学中医理论,1980年在乡村医生培训考试中荣获一等奖。1983年、1984年拜访名医,1985年由市卫生局推荐,被聘为苏溪乡卫生院防疫医生兼门诊医生4年,后回村自己开医疗站至今。有多篇医学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论方与验案》获世界中医学杰出成果一等金牌奖及一等金杯奖。荣获国医名师称号,是中国民间医学研究开发协会特约医术发掘整理专业委员会会员。

  赵文岩,男,1950年9月出生,函授大学文化,永康市江南街道上把赵村人。
  1965年,赵文岩参加县人民医院农村社教医疗队半农半医培训班学习。1968年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后回村办起简易医疗室,背起了药箱为村民扎针治病。
  1970年,他在浙江省军区司令部卫生队服役,1976年复员后,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把半农半医、赤脚医生、卫生员各种技术结合在一起,采用中西医结合,办起了比较有特色的家庭医院,解决了单纯中、西医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影响遍及缙云、武义几十个乡镇。

  胡发达,男,汉族,1951年6月30日出生,中专文化,永康市龙山镇胡塘下村人。
  1969年4月,胡发达参加红卫区农校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曾经到桥下公社卫生所实习。1970年,在村里办起了合作医疗站,深受社员的欢迎。40多年如一日,一心一意扎根农村,为村民服务,解决了病人不少的痛苦,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深受各村群众的好评。
  【本文摘自浙江画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中医书友会 第399期
  微信号zhongyishuyou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