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49|回复: 0

“中医活字典”何绍奇(有些人注定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4 03: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作者/张雷 ⊙ 编辑/王超
  
  编者按何绍奇是谁?是当年北中医首届研究生招生时,朱良春“以人格担保具有本科水平”的中专生,考卷所写论文《千金方的博大精深》令所有专家折服,考官方药中教授都不禁感叹自己写不出这样水准的学术论文。他是蒲辅周、朱良春的遥从弟子,是在某“名老中医”的书下角写下“抄袭之作”的“中医活字典”。绍奇先生为人低调,又英年早逝,很感激他的弟子张雷医生写下了这篇纪念恩师的散文,想到了臧克家的那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忆恩师何绍奇
  今天是小暑,七年前的今天恩师离我们而去,留下太多的学术问题,只有自己分析思考了。七年的时间感觉很长,但对恩师的怀念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他的音容笑貌出现更加频繁。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一人一方,张仲景一片姜一枚枣都不随便使用”。“处方量小可以轻舟速行,量大伤胃气适得其反”回想他慈爱的眼神、川音的话语就是精神享受,因为这些记忆的话语太珍贵了!勉励自己临床不要套方套药。
  

  “...哎,明白没?我给你找书告诉你多少页...”这是当年电话请教关于黄附片药性,虽然电话里没听明白,但我最后告诉他懂了。他急迫的心情比答案更让我充满自信。
  

  放下电话反复咀嚼他指点的话语,一直到今天还在咀嚼、分析。这些话语让我解开了附子中毒之谜,批判火神派的标新立异。
  

  我内心非常崇拜恩师,但很少提他老人家的事迹,因为我现在的水平代表不了恩师。去年县贾家饭店老板熊学文糖尿病血糖19.1,尿糖4个加号,我辨证处方汤药治疗3个月后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
  

  每当他家属看见我道谢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恩师,也告诉他们没有恩师晚年的传授我不可能把他的病治愈。北京侍诊亲眼看见很多糖尿病人都被恩师治愈,他对我一方一药没有保留倾囊传授,处方之余给我解答,但以我当时理论功底只能领悟一鳞半爪。
  

  恩师早在60年代就是蒲辅周,朱良春的遥从弟子,1978年他在经济非常窘迫的情况下选择报考中医研究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联合举办首届招生。
  

  报名因为中专学历的限制,南通的朱良春亲笔写信给方药中教授“以我人格担保我的学生完全具备本科水平,希望破例给予报名机会”。与其他专家商议让他破例参加考试,考卷中所写《千金方的博大精深》论文,令所有专家折服。
  

  方药中教授感叹自己也写不出这样的学术文章。结果蟾宫折桂,名列榜首。《光明日报》对这次考试曾给予报道,称金榜状元是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四川梓潼人何绍奇。其实这些事迹都是从恩师老朋友以及老患者口中知道的,我们谈话很少谈及学术以外的话题。
  

  恩师是他父亲第十个孩子,由于他先天禀赋不足,所以自小身体虚弱。后来与其父亲走家窜户看病,每治好病人都请他们喝鸡汤,当时四川流行附子炖小鸡。恩师说自己体质逐渐好起来与喝附子鸡汤不无关系。
  

  他把这事告诉他的老师姜春华,姜老听后直乍舌。“难道四川人不怕大辛大热有毒的附子吃坏了身体?”四川民间煲汤用的都是炮制毒性很小的白附片,现在四川仍有用附子煲汤的习俗。
  

  恩师多次说过川外医家很少有人把附子功效发挥淋漓尽致的。民国上海的祝味菊有祝附子雅号,但他也是在四川行医多年后移民上海的。若不是认识恩师我可能还在用那种煮后苦涩的附子呢,真正的附子煮后象土豆一样味淡面面的。
  

  恩师临证胆大心细,曾有北京安贞医院儿科请他会诊朱姓肺炎患者,高热持续8日不退,昏睡烦躁不安,脉搏每分150次,面色苍白有汗舌淡,他处方红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等。儿科主任看看方子“人参大补,附子大热,孩子高热39度合适吗?”恩师问他,如果心衰,你们西医不抗心衰吗?这就是中医的抗心衰药,病如此危急,需留人治病,不能治病不留人。药后3日病情日见好转,体温也显著降到低热
  

  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治疗这儿科急重症,一般人是不敢用这类药的。这不是火神派套用附子治疗慢性病可同日而语的。他曾多次告诉我治疗慢性病不要心急,没有守方三个月至半年很难根治,要慢病缓图取滴水穿石之法。
  

  恩师淡泊名利,晚年以写作,读书、看病自娱。曾跟我说过给后人留些东西,张仲景没有《伤寒论杂病论》传世,哪有今天的中医?他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里面有些初诊失败的医案,他能拿出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当今中医界是少有的。
  

  他的老师与前辈有很多都在世,可是没让他们写序增加知名度,他追求学术的真知,对名利早已看淡。也告诉我要做明医而不是名医,读经典名著做到“理解是记忆之母,重复是记忆之父”。只有理论功底达到一定境界,处方用药才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我在他的书房看到北京中医院某某教授写的书,自序“我有幸被填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他在书下角写,“名医不是自说的只有患者有发言权”。上海已故xx名老中医出版的xx书,读后在书下角写下“抄袭之作”。
  

  我在恩师家中看到上海的某国家级名老中医寄了一些资料请他校正准备出书,并寄些文笔钱,这位老中医现在是全国的国医大师。恩师说写书留谁的名不重要,有价值的学术文章流传下来就可以,最后受益的是患者。
  

  明末清初的汪昂根本不懂医,但他家里很有钱想出名头,就聘请名医写医书而署名,流行很广的汪昂《汤头歌诀》即是。恩师对古代医家典籍都有深入研究,晚年对叶天士医案情有独钟,处方灵活变通有大家风范。
  

  恩师性格从不低眉折腰事权贵,他放弃中医研究院的铁饭碗,先后应聘到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医门诊部主任,培训中心终身教授以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深受外海人士以及香港学子爱戴,凭自己的实力赚取润金作为经济来源。
  

  寒暑往来,生命无常,恩师虽然没有完成晚年的遗愿,为后人多留几部传世著作。但他严谨治学之风,求真的个性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中医学子。他虽然没有博导的头衔,院士的津贴,但他书读百家,点评古今学术真伪,留下百余篇学术论文,被中医界誉为“中医活字典”。
  

  (编者按:若有读者认识何绍奇先生的亲人或学术传承人,请留言跟我们联系,谢谢!)  

  【本文作者张雷,写于2012年7月7日,转自张雷博客,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中医书友会 第349期之2
  微信号 zhongyishuyou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