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07|回复: 0

马培之为慈禧诊病奏折小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4 15: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书友会:中医人最多的微信平台
新书友可点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
  马培之为慈禧诊病奏折小议
  

  马培之(1820~1899,一云1903),名文植,清代江苏孟河人。为季清医学大家,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为著名。近代名医丁甘仁为其高足,现代名医程门雪、黄文东(均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是其再传弟子。
  

  马氏家学渊源。孟河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马培之为马家造诣最深、操技最精者。他早年在家乡孟河行医,后迁苏州,住护龙街旁一条巷内,终日患者盈门,这条小巷便被人们称为“马医科”,一直沿续至今。
  

  光绪六年(1880),江苏巡抚吴元炳举荐马培之应诏入京为慈禧诊病。马七月初六动身,七月二十六日第一次给慈禧诊病。据宫中脉案记载,慈禧当时病情复杂,五脏皆虚,马氏据其“积郁积劳”,认定心脾两虚(中医称二阳之病),予以养心益气健脾诸法治疗。
  

  次日太医院院判(副院长)与马氏又复诊。连续为慈禧诊病数次,至八月初三日,病情大有好转,则调理善后至愈。足征马氏不仅医理精深而且临床经验亦十分丰富。
  

  笔者整理清宫医药档案时,发现有马培之所呈奏折一件,弥足珍贵,从中可见马氏为慈禧诊病之尽职处。
  

  奏折原文:
  

  臣马文植蒙恩赏假,在寓调理,静心查阅《内经》,见有病机一则,论治似与慈禧皇太后圣躬尚属相符,谨照书摘录恭呈圣览。
  

  经云:病有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何以名之,病名血枯,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治之何术?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注云:支满者,胸膈饱闷也。肺主气,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肺气不能平肝,则肝肺俱逆于上;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闻腥臊而吐清液也。口中唾血,血不归经也。四肢清冷,气不能周也。头目眩晕,气不能周也。气血既乱,故于前阴后阴血不时见也。气竭肝伤,故月事无期也。
  

  再者,臣于前次请脉时,曾闻七月间见过后血,暨吭嗓五味之气带腥及见血沫,胸膈饱闷食少,九、十月间亦如是。
  

  这一奏折马培之写得详尽透彻,慈禧之病情与《内经》所论血枯证颇相吻合。
  

  《内经》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之简称。奏折所述四乌鲗骨一芦茹丸,见于《素问》腹中论篇内,芦茹即茜草,有通经活血的作用;雀卵补肾温阳补气血;鲍鱼汁亦为补益妙品;乌贼骨有滋阴养血之功,故本方治疗血虚精亏气伤而致的血枯经闭较为适宜。
  

  而依奏折中所陈之慈禧病情,用此方亦颇对症,故马培之奏陈投用此方。此方出自古老之医书,历代医家应用较少,马培之能建议用之,是其医理高明处。
  

  马培之为慈禧诊病,疗效显著,颇受赞赏,在其所著《纪恩录》中,述宫中有“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著”之说。次年返里,御赐匾额两块,一书“福”,一书“务存精要”,可谓衣锦还乡。因之医名大噪。
  

  此奏折为马文植返乡“蒙恩赏假”时所写。据载马氏光绪六年七月入京,次年(光绪七年)三月便托疾返里,后寓居苏州、无锡行医,未再进京。故推测此奏折所写时间当在托疾返里不久(附言:笔者曾撰《马培之医治慈禧医案选论》一文,见《北京中医》1983年第一期),称马培之为御医,不甚准确,以称“征君”为妥。再者,对于此奏折所写时间的推论为光绪六年,亦欠妥,似当以本文之说为准)。
  

  【本文源自《清代宫廷医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中医书友会第281期之2如果您想收到中医书友会每天推送的精彩内容,请点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帐号-关注,或者搜索微信号zhongyishuyou。欢迎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每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支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