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83|回复: 0

郝万山老师学习中医的心路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4 18: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书友会:中医人最多的微信平台
新书友可点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
  作者/郝万山 ⊙ 编辑/王超
  

  编者按:也许曾经的你和当年的郝万山老师一样,对朦胧、飘渺的中医有着难以抑制的困惑与质疑,郝老师幸运地有一位能用疗效带给他证验的父亲,我们遗憾地没有这样的先天环境,但是好在我们有那时可望而不可及的读书条件。让我们一起在郝老师的回忆中,看看中医的神奇吧。
  

  困惑与证验

  
  我对李超和张怡娜说,我并不是从小就认识中医并直接喜欢中医的。我的高中生活,是在父母身边度过的,当时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美丽古朴而且历史悠久的山城,在太行山的中部,隶属山西省,叫和顺县。
  

  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父亲问我,你很快就要高中毕业考大学了,你喜欢哪门功课?想好了要考的专业方向吗?我说还没有想好,所有的功课我都喜欢,都有兴趣,考什么专业都可以。父亲看我没有主意,就到学校问老师,想听听老师们的建议。
  

  结果语文老师建议学中文,数学老师建议学数学,化学老师建议学化学……父亲回来对我说,看来你算是一个比较全面发展的学生,没有偏科,但是你并没有特别的专长,有这样的基础,那你就学中医吧。如果你在某一个学科上有特殊的才能,或者有特别的兴趣,我硬性让你学中医,就有可能埋没一个人才,你现在并不具备这样的特殊专才,所以我也就不担心埋没人才了。
  

  于是我高考第一志愿报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这个学校,就是今天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中医专业的学制是六年。
  
  

  困惑
  
  

  当我从青山碧水的宁静山城,来到这车水马龙的繁华首都时,那种兴高采烈、别样新鲜的感觉,直到今天都难以忘怀。可是等到进入课堂,我才感到中医学和我们由小学到中学所学的一般自然科学,实在是大不相同。
  

  一般自然科学学说,多有实验依据,有公式定理遵循,数据精确,说理明晰,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用得上。而中医学说,既无实验观察,也无精确数据,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风热燥寒、痰饮水湿,看不见,摸不着,听起来玄妙,想起来抽象。
  

  这东西是不是有科学性,能不能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我满脑子疑惑。进而就联想,我学中医,是不是走错了路?是不是像某些往届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所说的——误上贼船?
  

  听不懂课的挫折感和诸多问题的困惑,使我感到度日如年。
  

  漫长的第一学期,总算过去了。放寒假的当天,我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父母亲那里。一见父亲的面,第一句话就说,老爸,中医的东西我既听不懂,也想不明白,可能我不适合学中医,我想退学,重考其他大学,考其他专业。
  

  伯伯,你父亲对你的这个想法是什么意见呢?李超问。
  

  我说,我父亲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多年,还曾经在省城的中医学校里教过几年书,带过几年教,这个中医学校后来升级为中医学院。他对中医学的执著和热爱,常常使我感到不可思议。
  

  白天临诊,晚上读书,几十年如一日,从不休节假日。当我把憋了一个学期的话,一股脑儿说给他的时候,我看到他有一些意外和诧异的表情。
  

  足足过了几分钟,才慢慢地说,不要着急,你先跟我看看临床,以前你读中学,我很少专门给你谈中医的事儿,怕影响你的正常学习,现在你上中医学院了,只要假期回来,你就跟着我看病,慢慢地,你对中医就会理解了,只要理解了,懂了,你就感兴趣了,就能学进去了。
  

  找父亲看病的人很多,他每天都不能按时下班。那是一个傍晚,外面的天气十分寒冷,街灯早已经大亮,父亲看完最后一个病人,站起身来要脱白大衣准备下班的时候,一个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因异物眯眼,眼睑肿胀,在家人的搀扶下,推开了诊室的门。
  

  患者姓刘,我看到她的左眼红肿,像一个桃子,眼胞(中医称眼睑为眼胞)紧合,泪流不止,家属不断地说,筛莜麦的时候眯眼了,眼里进东西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肿成这个样子,疼得很厉害,还特别痒。
  

  我立即对病人和她的家属说,这个问题,中医处理不了,赶快到眼科看看吧。
  

  病人家属说,眼科大夫早就下班了。
  

  我说,那就到急诊室看急诊吧。
  

  病人家属说,去过了,急诊室说没有眼科急诊大夫值班,处理不了。
  

  李超听到这里,焦急地问,伯伯,找不到眼科专业医生,异物取不出来,这可怎么办?
  

  我继续说,当时我父亲也问我,你看应该怎么办?我说,应该翻开眼睑,取出异物呀。父亲说,你试试看,能不能翻开眼睑。
  

  我又洗了一遍手,走近病人,试图翻开她的上眼睑。不料眼睑既肿又硬,用力分开,仅仅露出一条细缝,眼睑根本翻不起来。这个方法失败,我立即感到束手无策。父亲说,你可以用中医基本理论去指导治疗。
  

  我信口答道,从理论上讲,肝开窍于目,眼睛疾病应当从肝论治,眼胞为肌肉组织,脾主肌肉,眼睑疾病应当从脾论治
  

  我嘴上一边说,心里一边暗暗好笑,异物在目,肿痛难忍,并且伴有过敏现象,从肝脾论治,这怎么能达到祛除异物,脱敏消炎,退肿止痛的目的!这样的理论,对眼中异物的祛除,能起什么作用?
  

  伯伯,眼睛和肝脾一点关系都没有呀,我也觉得这个理论可笑,李超说。
  

  听老师说!张怡娜对李超的插话有点儿不耐烦。
  

  父亲当时并没有答话,却取出三棱针,在病人背部的左、右肝俞和左、右脾俞四个穴位的地方,酒精消毒后各点刺一针,然后拔了4个火罐,每个罐里都拔出了一些污紫的血液,并留罐观察。5分钟后,病人说,眼睛疼痛和痒的感觉减轻一些了,大约留罐10分多钟起罐,告诉病人回家静养。
  

  伯伯,什么是肝俞、脾俞?
  

  张怡娜立即答道,肝俞、脾俞是两个穴位的名字,都在后背部,你以后学到经络腧穴的时候,就知道了。
  

  我接着说,第二天上午,病人独自来门诊复诊。病人说,昨晚回家大约一个多小时,疼痛的感觉几乎就消失了,但还有胀和痒的感觉,红肿也逐渐有所消退,压上去已经软了一些,但是仍然不能把眼睑翻过来,安稳地睡了一夜,今天早晨起来,红肿全都消退,只是眼里还有异物感,再来请医生帮忙看看。
  

  我看到昨天肿胀如桃的眼睑,肿胀已经完全消退,留下的是许多细碎的皱纹,顺利翻开上眼睑,吃惊地看到,上结膜穹隆处有一近半厘米长的纤细的麦芒(这里稍稍有点夸张),于是用棉签轻轻拭出,眼内异物感随即消失。  
  

  这个病人,眼睑肿胀,不能翻开,眼中异物难以取出,我感到这好像已经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用中医五脏主五窍和五体的理论为指导……
  

  什么叫五脏主五窍和五体,李超打断了我的话问。
  

  我能理解,李超对中医一点都不懂,对他来说,他听到的每一句话,都是新鲜的,都是不明白的。
  

  我说,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把内在的五脏和外在的五官、五体联系在一起,认为肝在窍为目,心在窍为舌,脾在窍为口,肺在窍为鼻,肾在窍为耳。
  

  李超说,伯伯,这是不是说,肝的天窗是眼睛,心的天窗是舌头,脾的天窗是口腔,肺的天窗是鼻子,肾的天窗是耳朵。李超的话使张怡娜笑得前仰后合。可是伯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
  

  这个问题我以后会给你讲,我接着说,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李超接着问,主是什么意思?
  

  主就是主管、管理的意思,张怡娜替我回答。怡娜说,全身的筋膜肌腱靠肝血来滋养;全身的血管都和心相连通;全身的肌肉靠脾所输布的水谷精华来营养;全身的皮毛都靠肺所宣发布散的津液来滋润;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全身的骨骼都靠肾中精气来充养。
  

  怡娜姐姐,你说的这些话,我更不懂了。李超无可奈何地说。
  

  我说,我刚到中医学院的时候,就和你一样,什么都听不懂。那个眼睛肿胀的病人根据中医的理论,从肝、脾论治,竟然起到了消炎止痛,脱敏退肿,改善症状的效果,为取出异物创造了条件,从而达到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难道中医的这些理论真的能指导治疗疾病吗?但我还是感到疑惑多多。
  

  我对父亲说,老爸,这不一定是您在肝俞、脾俞放血拔罐的作用,因为没有对照组呀。如果有两个同样的病人,一个病人刺肝俞和脾俞,另一个病人点点眼药水什么的,回家静养,对照一下看看,哪个有效果。或者有三个同样的病人,一个刺肝俞、脾俞,一个随便刺其他和眼睛不相干的穴位,比如胃俞、大肠俞,第三个点眼药水。可是这都还不能算数,应当是30个同样的病人,分成三组,每组10个人,进行对照研究,这样也许才能说明问题。
  

  张怡娜插话说,老师,现在的临床研究,一个小样本,要求至少有30例以上的病例,还要有30例以上的对照组。
  

  我当时说各10例,那还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父亲制止了我的想入非非和不停地叨叨,他说你找两个同样的病人都不可能,怎么能找到3例甚至30例同样的病人呢?
  

  显然这样的个案,并没有消除我对中医理论的怀疑,我想眼睑肿胀刺肝俞、脾俞能见到效果,这也许是偶然吧,或者是病人自愈也未可知。
  

  李超和张怡娜异口同声地说,对,这样的个案,不能说明问题,我们也不相信这是中医理论发挥的作用。
  
  

  证验
  
  

  我们继续聊着,我说,那是一天的上午,一个姓曹的中年男子,因下颌部的须疮来父亲的门诊就诊。
  

  病人患须疮三年,须疮也就是毛囊炎,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我看他的下巴肿胀如雷公,多个毛囊发炎,或有脓头,或无脓头,或已经破溃,或已经收口下颌部红白黄紫黑五色俱全。
  

  我一看就说,这是感染呀!打打青霉素吧,消消炎。病人说,用过多种抗生素,口服,打针都用过,屁股都打硬了,护士都害怕给我打针,针不容易扎进去,但是没有多大用处。
  

  父亲嘱我先试着开个方子,我把中药书中有代表性的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都写进去了,银花、连翘蒲公英丹皮赤芍紫花地丁知母生石膏……方子还没有写完,病人就说,大夫,这些药我都吃过,吃得我胃痛、拉稀,可是下巴的肿痛不见好转。到了这个时候,我感到已经是“黔驴技穷”,无法可施了。
  

  李超说,是呀,抗生素没有效果,这可怎么办?
  

  父亲说,中医诊法上有下颌部属肾的说法,是不是应当从肾论治。他的病程已经有三年多了,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所以已经不是实火了,应当是虚火。他的脉象,左尺细弱,右尺略大但重按无力,你就可以知道,这个病证是因为肾阴亏损,虚焰上燎,也就是虚火上炎所造成的。治疗就应当采用滋阴补肾、引火归原的方法,方子用了张景岳的左归饮加味。
  

  于是就处方如下:生熟地各10克,山萸肉20克,怀山药15克,茯苓20克,枸杞子10克,五味子5克,肉桂3克,麦冬30克,陈皮10克,生甘草10克。
  

  李超说,伯伯,这些话我都不懂,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我说,你不懂不奇怪,我当时也不懂,明明是一个须疮,也就是多发性毛囊炎,用这样奇怪的理论指导开方,难道能够有效?
  

  可惜寒假很快就结束了,我已经等不到观察这个病人的用药效果了。回到了北京,我心中想,不管中医的理论我能不能理解,先记住再说。该背诵的就背诵,该死记的就死记。再到临床上试试看,能不能管用。
  

  北京一天天热了起来,那个时候教室和宿舍都没有空调,当同学们热得看不下去书,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提示着暑假就要到来了。
  

  父母亲住的和顺县城,由于海拔较高,夏季十分凉爽,在县城的东部,是牛郎织女爱情神话故事的发源地。从地图上看,古村落和地名中,有牛郎峪、牛郎沟、金牛洞、牛头山、老牛口、喜鹊山、南天门、八仙洞、天河梁、相思背……这些都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十分吻合。
  

  更奇特的是,卫星航拍的地形图,自然地貌和故事中的人物与动物,如牛郎、织女、耕牛和喜鹊等,惊人地相似,因此就被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而这里的“牛郎织女传说”,在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伯伯,这次有时间到那里去玩吗?李超听完我的介绍,有点儿动心。我说,看时间是不是允许再说吧。
  

  父母亲那里既是避暑胜地,旅游之乡,我又急于跟随父亲到临床看诊,观察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价值,所以还是放假的当天就坐火车回家了。
  

  一天我正在县城的马路上走,一辆破旧的北京212型吉普车,飞快地从我旁边开过,那个时候,轿车极少见,连县委书记、县长都坐吉普车。这辆吉普车开过去后,突然又来了个急刹车。我正在纳闷,前面并没有障碍物,这个司机刹车干什么?司机已经从车上跳下来,径直朝我走了过来,边走边和我打招呼,郝医生,你回来了!我说,你是……他说你不认识我了?我是曹某某,寒假你回来,我找你爸看病,你还在旁边呢。
  

  我想起来了,这就是患下颌部须疮的那个人。他说那张补肾阴,清虚火的方子,服了30多剂,几年的毛病就慢慢好了。这个病人后来我曾随访过两年,未见再发。
  

  再思考这张方子的意思,左归饮的主要作用,在于补益肾阴,加生地滋阴凉血,加五味子收摄浮火,加少量肉桂,意在引火归原,使虚热下趋,往下走,加陈皮和中安胃,用生甘草,意思应当是清解少阴阴经的毒热,这都比较容易理解,只有加麦冬一味,而且用量重用到30克,用意究竟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向父亲讨教。
  

  父亲说,肾阴亏损这一类的证候,中年男子很常见,治疗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一类的方剂,中医大夫人人都知道。但是在临床使用的时候,效果常常不太理想。
  

  怎么样提高疗效,就应当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去思考。中医理论认为,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肺为肾之母。《难经》有虚者补其母的理论,现在肾阴不足,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再加入补肺养肺阴的药,通过补肺以助肾。
  

  因此这张方子重用麦冬润肺养阴,意思是为了补母以壮子。不仅这个证候可以取得疗效,在其他肾阴亏损的证候中,在补肾的方剂中加入补肺的药物,同样可以提高疗效。听到这里,我的疑惑已经逐渐解开了一些。
  

  伯伯,你的疑惑解开了,可是我还是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李超很委屈的样子说。
  

  张怡娜听得倒是津津有味,有些不耐烦帝对李超说,我说了两遍了,不要打岔,好好听老师说。
  

  这个案例,以中医面部分属五脏的理论为指导,从肾论治,又用五行生克理论和虚者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去选药组方,解决了常规清热解毒法久久不见效,用抗生素又不能解决的问题。看来遵循中医理论去治病,好像真能解决一些问题。而以前的清热解毒中药和抗生素的应用,都没有明显的效果,这就算是对照吧。
  
  

  辨证论治
  

  就在这年暑假,随父亲看诊的一天,一个姓王的中年女子,因头痛半年多来门诊求治。患者说,她的头顶痛,白天轻,夜里发作,常在凌晨两三点钟被疼醒,疼痛剧烈的时候,如刀劈斧剁,经常以头撞墙,疼痛的呼叫声,影响到家人和邻居的休息。
  

  头痛发作的时候,还常常伴有头晕恶心甚至呕吐等。过去一直服去痛片一类的药,虽然可以减轻疼痛于一时,但不能制止发作。也用过一些中成药,都没有明显的效果。这个时候,正是盛夏,虽然山城的气温比北京低了不少,可是仍然会感到热。这个前来就诊的女人头上竟然包着一方头巾,说是头部怕风怕冷
  

  遇到特殊的病人,父亲总会考考我,让我先试试开方。于是我把川芎白芷羌活防风细辛、元胡等,散风活血止痛一类的药物10多味汇集成一个方子。
  

  父亲看后摇摇头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痛止痛,见痒止痒,这是大夫治病的忌讳,中医治病,一向都是从整体调节入手的。凡是治疗头痛,应当先分外感、内伤。外感头痛,病程短,内伤头痛,病程长。这个病人病程已经很久,而且又没有其他的表证出现,因此应当从内伤论治。
  

  内伤头痛,也应当分病位,辨寒热,察虚实。现在是巅顶疼痛,应当属于厥阴肝经的病,因为厥阴肝经的经脉,向上出额部和督脉交会于巅顶。
  

  厥阴经气旺盛的时间是丑时,也就是凌晨1~3点,头痛夜重,而且常常在凌晨两三点钟被疼醒,这正是厥阴头痛的特征。脉沉细而弦迟,舌淡,苔白,舌面水滑,也证实这是肝经寒盛,浊阴不化,阴寒之邪循经上逆,头目清阳被扰。
  

  治疗方法采用暖肝、散寒、化阴、降逆、和胃。方用《伤寒论》的吴茱萸汤加味:
  

  淡吴萸10克,生姜10克,党参l0克,桂枝6克,茯苓30克,大枣3枚。
  

  服3剂后,患者来告,夜间头痛大减,原来常有胃脘发凉的感觉,因为这个方子药液辛辣,服药以后胃脘暖暖的,感到很舒服。于是告诉病人原方再服3剂,好几个月的头痛,就这样减轻并逐渐痊愈了。
  

  这个病例以经络循行部位去辨证,从整体调节入手去治疗头痛局部的症状,用方虽然很小,药味不多,竟然可以治愈顽固的病证,这使我很有一些感触。
  

  一天又来一个头痛的女病人,30来岁,依然是头上包着一个头巾,看上去面色苍白,唇爪不华,父亲问过病人,知道病人产后百日以来,天天头痛,头部尤其怕风吹,一有风吹,头痛必然加重,也以头顶痛为显著。
  

  父亲问我如何辨证用方,我成竹在胸地说,肝经寒邪上逆,用吴茱萸汤和苓桂姜甘汤。
  

  李超说,我也认为应当用前面那个病人所用的方子。
  

  不料父亲却说,这是产后失血,肝血不足,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应当补肝血,升清阳,用四物汤加味。药用当归15克,酒白芍30克,川芎10克,熟地黄10克,荆芥穗5克,柴胡5克,此方服用两周,头痛霍然而愈。
  

  那年暑假,我遇到的第三个头疼病人,是一个50岁左右的男性,一有劳累,就出现偏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后项拘紧,肩背酸痛,病程已有三四年的时间,据病人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屡治不效。父亲问我怎么处理,我想这显然不是吴茱萸汤证,也不是血虚清窍失养证,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父亲说,头痛在一侧,这是少阳胆经的经气不和,后项拘紧这是太阳经脉的气机不利。用《伤寒论》中的两个方子,一个是小柴胡汤疏解少阳经气,一个是桂枝加葛根汤疏通太阳经气。
  

  我虽然已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了一年的书,对这些中医的术语已经耳熟能详,但还没有学到《伤寒论》,所以对《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几乎一无所知。
  

  不过这两个方子在《方剂学》里还是学过的,于是就按照父亲的意思,写了这样一张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法半夏10克,党参10克,葛根10克,桂枝10克,酒白芍10克,大枣15克,炙甘草10克。
  

  父亲看后,把酒白芍改成了30克,葛根改成了20克。他说重用白芍,作用是养血柔筋解痉,缓解后项部肌肉的痉挛,这样就可以缓解头疼。重用葛根,也是增强疏通经脉的作用。
  

  两年后我又遇到了这个病人,据他回忆,就是这个方子,他连续服用3周后,从此头痛就基本痊愈了,只有在特别劳累的时候,还有可能轻度发作,只要稍事休息,或者睡一觉,也就自然缓解了。
  

  第四个头痛的病人,是一个高血压患者,后头部闷胀紧压,头晕眼花,心烦易怒嘴苦口臭咽喉干燥,父亲辨证为肝阳上扰,用了天麻钩藤饮加减,但这个病人的疗效怎样?后来我没有再见到过他,用这个方子是不是有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在不长的时间内,连续看到了四个头痛的病人,父亲用的方子都不一样,于是我把这四个病例找出来,向父亲请教。为什么都是头痛,用方和用药都不相同?
  

  父亲说,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叫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的症状表现和医生所观察到的体征,运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病变部位的所在、病症性质的寒热虚实,正气和邪气的关系,得出的这样的综合结论,这就叫证候。
  

  比如第一个病人是“肝经寒盛,浊阴不化”证,第二个病人是“肝血不足,清阳不升,头目失养”证,第三个病人是“少阳太阳经气不利”证,第四个病人是“肝阳上扰”证。这四个病人,都是头痛,这叫同病,但是因为他们的证候不同,所以就用了不同的方药,这在中医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同病异治”。
  

  李超说,伯伯,你的话我虽然听不懂,但意思我明白了,就是,同样一个头痛病,不同的人,不同的原因,要用不同的方子来治疗,这叫“同病异治”。有没有不同的病,用的治疗方法都是一样的呢?
  

  我说,有,这叫“异病同治”。当年我也像你今天一样,向父亲提出了这个同样的问题。
  

  父亲说,你这次回来跟着我看病已经20多天了吧。
  

  我说,是,三周了。
  

  我们每天平均看60多个病人,已经看了一百多个病人,你把你记录的这些病例都重新看看,看看有哪些病例用了真武汤。再分析一下,这些病例,是不是同一种病,为什么都可以用真武汤?
  

  伯伯,什么叫真武汤?李超问。
  

  真武汤是《伤寒论》里的一个方子,由附子、生姜、芍药、茯苓、白术组成,有补阳气,利水邪的作用,张怡娜回答了李超的问题。
  

  我说,我原来只是把我记录的这些病例,按照病名进行分类,比如按头痛、胃痛、泄泻咳喘月经紊乱失眠等不同的病进行分类,没有按照用方进行分类,因为方子大多是进行加减的,而且经常是两个方子、三个方子,甚至是更多的小方子或者说是药组同时用,按照用方进行病例分类,很困难。
  

  现在父亲要求我把用真武汤的病例都挑出来,进行分析,我不得不查看全部病例。看完全部病例,居然挑出了12份用过真武汤的,这使我吃了一惊。
  

  没有想到20多天来,真武汤用了12次,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再看看这12份病例,四例是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两例是肾病水肿。两例是泄泻,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就是平常所说的拉肚子。一例是呕吐,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一例是咳喘,西医诊断为慢性老年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一例是眩晕,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一例是妇女的带下症,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心脏病的四个病人,两例冠心病,病人都是大胖子,走路稍快,就胸闷气短心慌心跳,多痰,两下肢浮肿以傍晚为重,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Ⅰ度心衰,但病人不愿意用强心西药。
  

  父亲的辨证是心肾阳虚,痰水内生,水气凌心,用真武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合方。
  

  另外两例是到病房会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病人,Ⅲ度心衰多年,心慌心跳,下肢浮肿,根本不能活动,多年用西药利尿药、强心药等维持心功能,但是近一两个月来,心衰控制不好,除下肢浮肿外,肝脾肿大,胃部胀满,有一个病人还有少量腹水和胸水,晚上咳喘不能躺平。
  

  病房医生把强心药药量稍稍加大,就出现了频发的室性早搏,这是强心药中毒的现象,而按原来的正常药量,心衰又纠正不了,加大利尿药的用量,就出现了低钾血症,在治疗上很是棘手。
  

  父亲的辨证是心肾阳衰,水气凌心。用的是真武汤配合生脉饮,也就是真武汤加了人参、麦冬和五味子。这四个心脏病的病人,在复诊时症状都明显改善。
  

  那两例肾病水肿的病人,一个是住院病人,患肾病综合征,高度水肿,高血压,大量蛋白尿,低血浆蛋白,面色淡白,畏寒怕冷,卧床不起。另一个门诊病人,患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尿中有大量的红白细胞和蛋白、管型。父亲的辨证是都阳虚水泛,用的也都是真武汤加味。复诊的时候,也都有一定效果。
  

  至于那两例慢性腹泻的病人,共同的特点是,一受凉或者一吃凉的东西就腹泻,舌质淡白,舌苔水滑,虽是夏季,穿的仍要比别人多。我在病历上写着父亲的辨证分析是:脾肾阳虚,水邪内生,水浸肠道,治用真武汤和理中汤、痛泻要方的合方。
  

  那个呕吐的病人用真武汤,我当时实在是没有想到,我看着这个病例,就想起了那天上午,一个消瘦的中年女子,满面愁容,在丈夫陪同下前来看病,症状就是几年来,经常呕吐,在喝水后、受凉后,或者生气后,都会吐出大量清稀的水或者白色的泡沫,自己虽然感到不苦不酸,但别人闻起来却是气味难闻,和她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人人讨厌她,搞得她十分尴尬。
  

  她原本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停职在家休养,心中十分痛苦。父亲的辨证分析是肾阳不足,肝气郁结,肝气夹水邪犯胃,胃寒水逆,用的是真武汤、吴茱萸汤和逍遥散加减。这个病人一周后复诊,面带喜色,说服药后呕吐明显减轻。
  

  一例是咳喘,西医诊断为慢性老年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这个病人年过古稀,面目和下肢浮肿,动则喘息咳嗽,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特别容易感冒,而且自汗不止。据病人说,这是在夏季,是病证最轻的时候,生活大体可以自理,每年冬天,病情都会加重,呼吸困难,缺氧,只能住院治疗。
  

  父亲的辨证是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水邪犯肺,宣降失司。用方是真武汤、玉屏风散、三子养亲汤加减化裁。这个病人还没有复诊,效果还不知道。
  

  那一例眩晕的病人,我的印象更深刻,是一个中年女病人,三天前突发眩晕,天旋地转,不敢睁眼,恶心呕吐,曾经来到父亲所在的医院急诊,医生经过会诊,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但并没有特别好的处理方法,只是给她服用了一片乘晕宁。
  

  病人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十分难受,就喊医生快来救命。年轻的值班医生有些不耐烦,就告诉病人说,你的病死不了,就是难受一些,你忍一忍,就慢慢好了。于是就激怒了这个病人,大骂医生不通人性,结果眩晕就更加严重了。
  

  在急诊室里,更为危重的病人,甚至濒临死亡的病人,不断被送来,这个眩晕的病人不敢在急诊室久留,病房又不收她住院,她只好回家。
  

  这次到父亲的门诊看病,有一半的话是向父亲控诉那个急诊室的年轻医生,当时父亲是那个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其实那个年轻医生的话本身并没有错,这就是一个很痛苦的病证,真的没有生命危险。只不过在说这些话的时机上可能有些问题。病人面目庞肿,眩晕耳鸣,舌胖嫩,苔白厚水滑。
  

  父亲辨证是阳虚水泛,痰浊上蒙,清阳被扰。用方是真武汤、泽泻汤、温胆汤加减化裁。服药两周,基本痊愈。
  

  那一例妇女的带下症,病人是我高中上一班的女同学。高中毕业后没有考大学,直接就了业,并结了婚。她每天有大量的清稀白带,而且腰以下冷痛,就像泡在凉水中。妇科医生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父亲的辨证是,肾阳不足,水邪泛滥,水浸胞宫。方用真武汤和完带汤。服用两周,症状大减。
  

  我把这12个用真武汤的病例,给父亲复述了一遍。父亲说,从这次总结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说心脏病、肾病、胃肠病、呼吸系统病,还有眩晕和带下,这都是不同的病,之所以都可以用真武汤加减治疗,是因为这些疾病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证候特点,就是肾阳虚,不能制水、化水,导致了水邪泛滥。水邪是可以逆流横溢,无处不到的,水邪凌心,就可以胸闷心悸;水邪困肾,就可以腰痛水肿;水邪犯胃,就可以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就可以下利;水邪犯肺,就可以咳喘;水邪上泛头目,就可以眩晕;水邪下浸胞宫,就可以出现白带清稀。所以都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这是不是可以叫异病同治,父亲问。
  

  我说是,真的就是异病同治。之所以可以同治,就是因为根本病机相同。也就是说,基本证候相同。
  

  后来有人发表文章说,中医不是辨证论治,而是辨机论治,也就是辨病机论治。其实说辨机论治也不算错,只不过人们早已习惯了用辨证论治这个词,改个新的说法,大家并不习惯。
  

  李超说,伯伯,看来中医看病和西医看病,真的是不一样的,西医用理化的诊断方法诊断出疾病以后,同一个病,不管是什么人,治疗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这叫规范性的治疗。
  

  张怡娜说,所以西医就可以大批量大样本的进行观察研究,中医不同,医生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所以要大批量大样本的进行观察,实在比较困难,而且也就抹杀了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的特色。
  

  我接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见到这些实际案例,对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可靠性,我好像已经有了一点儿感觉。过去我一听学校老师所说的,“你不懂没有关系,只要记住了,能用了,就可以了”,感到十分反感,现在觉得,再听到这样的话,已经不怎么反感了。
  

  这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识中医真面目,还需临床多验证。但在当时看病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阴呀、阳呀、金呀、水呀,相生、相克,还有寒热、虚实、脏腑、经脉……我听着总觉得可笑,这些词汇和术语,离现代科技太远了。
  

  伯伯,这些词汇,我也听着可笑,我都不懂,我的问题也太多了,先问一个问题。中国人是怎么发现这些草根、树皮可以治病的呢?
  

  我说,今天天已经不早了,我们就到这里吧,明天怡娜姐姐带你到北京市区的名胜古迹去看看,你提的问题,我们后天再讨论吧。
  【本文摘自《郝万山话中医》,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主编按:由我负责统筹,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打造的微信『中医出版』(微信号zhongyichuban)开通,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关注。
中医书友会第263期 如果您想收到中医书友会每天推送的精彩内容,请点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帐号-关注,或者搜索微信号zhongyishuyou。欢迎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每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支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