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08|回复: 0

高建忠:在接纳分歧中学习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6 16: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二月十九第583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高建忠 ⊙ 编辑/闫立彬 ⊙ 校对/炳程


导读: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中医经典中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留给了后世,于是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观点解读,对于初学者,由于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道如何取舍,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读完此文后,或许你就有些许感悟,试试在接纳分歧中学习经典吧。





在接纳分歧中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28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这一条的理解,历代医家有去桂、去芍之争。


对于这种问题,在对中医经典的研习中随处可见。我们无法起古人于地下一问究竟,于是出现了长期的争鸣。


后世学者往往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并且多能自圆其说。


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除了对后世解读进行正误判断、取舍外,还应该有另一种态度,就是接纳。


对于上述问题,接纳去桂、去芍这两个方证,也许是对该条文最好的解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从方药组成来看,茯苓、白术并用,在《伤寒论》中多是为饮停心下而设。


桂枝汤为太阳病中风而设,以桂枝为解肌主药芍药与桂枝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如果去掉桂枝,芍药与茯苓、白术相伍,该方就不具有治疗“太阳中风”功能,而是以治疗饮停心下证为主。


也就是说,此方证的核心在于“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由于里饮内停,导致表气不和,因此伴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如果是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则仍然是治疗“太阳中风”之方,只是所治疗之证已不是单纯的桂枝汤证,而是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基础上,出现了“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这一兼证,即饮停心下证。这时候治疗单用桂枝汤是无效的,需要兼治里邪,即需要“去芍加茯苓白术”。  


临证时,上述两种证型都可以见到,两证型都属表里同病,只是前者重在里饮停滞,后者重在表气不和。如果不局限于“太阳病”和“水饮”,我们会发现临床上急性发热类病变以表里同病最为多见。


那么,应该表里先后治疗还是表里同时治疗呢?如果表里同治,应该侧重于治表还是治里呢?还有,里邪是痰、饮、水、湿、气滞血瘀、食积、燥屎等等中的哪一种,或是哪几种?这对辨证治疗的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曾治疗一位急性扁桃体炎患者,高热,恶寒,无汗,咽痛,头身疼痛大便不行,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投大青龙汤1剂,汗出而热不退。转投白虎汤大承气汤1剂,大便泻下而愈。


此案为典型的表里同病,服药2剂而愈,疗效也算快捷,但笔者诊后思考,有没有可能辨证更精细些,用方更到位些,两步合作一步,1剂而愈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读到的《伤寒论》,不是一个人思想与经验的体现,而是先圣后贤们共同的杰作。因此,对一名中医来说,理性接纳诸位后贤的思想也应算是对经典的一种学习。对《伤寒论》第28条两种不同的解读,也许会让我们临证时更具“理性”,面对复杂性病变更善于思考,辨证处方也更精细些。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8月23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M3MTcwMw==&mid=204407549&idx=1&sn=d3a4cb9238de42afc904729520b6f69b&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